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精選12篇)

校園1.8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精選12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1

再讀這本書,我沒有急着翻開第一頁,而是對着封面,觀察良久。封面上,是一個有着褐色短髮的小男孩,穿着厚厚長長的外套,走在一條鋪滿金黃色落葉的路上。腳尖處有一些模糊,是拍照片時對象運動產生的,拍照時他正好踢起來幾片樹葉。他低着頭,外套的領子高高的豎着,看不清臉上的表情,我自作多情地把他認作作者地小兒子,假設出這樣一個場景: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小安德烈不願意離開温暖地被窩爬。奈何今天是週一,要去上幼兒園,他只能自己穿好外套和媽媽出門了。可能因為他賴牀因為快遲到了,所以沒能吃上早飯,也可能是今天地天氣實在太糟糕了,小安德烈的心情非常不好。他沒有像往常一樣拉着媽媽的手,有説有笑的走去幼兒園。而是一個人悶悶不樂的跟在媽媽身後,一邊走一邊用腳尖踢着路上的落葉。媽媽呢?媽媽沒有因為上學快遲到了而催促他走快一些,或是埋怨他賴牀。媽媽拿出相機,不急不緩地記錄下這一瞬間。

這次我格外留意了書中的插圖,它們都是真實的照片。看得出來,每張照片的顏色都不是那麼鮮豔甚至有些泛黃,傢俱及汽車也都和現代掛不上鈎,即便如此,我卻從中發覺每張照片都是那麼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麼的可愛,照片中的環境是那麼的優美----有綠草紅花,也有金黃的落葉。就像我們寫博客日記一樣,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記錄生活中各種微不足道的細節,附上照片,我想這是我選擇再讀一遍的原因。

在《尋找幼稚園》一章裏,書中龍應台女士也就是文章中的母親説在華安3歲半時帶回台灣,去找幼兒園,但是那家幼兒園有着國小的課程表,孩子因為天氣不好而不準到外面玩,孩子都是統一行動,而華安在德國都是自由活動,就是玩玩玩!她會想:這真是三歲的孩子需要的嗎?細細想來,我們過分擔心着孩子們的安全,也是學校老師工作的一項內容,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就會限制孩子的許多活動,先吃好飯的孩子只能搬好椅子看書,不能亂走,走路散步必須得排好隊,不能自由走,還有上課、上廁所、洗手等活動都是整齊劃一的集體活動,孩子稍有調皮搗蛋的行為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我們是否也應該想想,這些孩子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作為一名老師,我有很多的孩子,讀了龍應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來》,不禁被她內心深處的母愛和款款深情所打動,文中所描述的一位母親照顧教育兩位兒子的生活點滴,宛如涓涓細流撫平了我躁動的心靈。平時班級裏孩子的頑皮,天真,可愛歷歷在目。“媽媽,起牀啦!”安安用手撐開媽媽緊閉的眼瞼,像驗屍官撐開死人的眼瞼。這彷彿就是昨天的孩子。不知從什麼時候,我對孩子少了一些温柔,多了一些粗暴。現在細細想來,我和大多數老師一樣,對自己班級的孩子寄予了太大的希望,給他們過多的要求,比如因為擔心孩子們操場跑得太過分,我讓孩子們在操場上可以跳繩、踢毽子。如果發現他們在操場上掄繩,我會讓他們在操場上跳皮筋。反正這也不準那也不準就是了。所以更多的孩子只是在操場上坐着聊天,這真的是一種煎熬,還有班級裏的很多家長生怕孩子在起跑線上掉隊,一窩蜂地都去學鋼琴、學古箏、學繪畫、珠心算、圍棋等,把孩子當成了集萬千期待於一身的無奈選手,所以在教育孩子時難免會急躁,而不會讓孩子“慢慢來”

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作為老師,作為母親,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2

前些日子,朋友給我推薦了龍應台寫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我在書店沒有找到,於是在網上看了這本書。龍應台是台灣著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目送》、《親愛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來》等一些較有影響力。讀完《孩子你慢慢來》一書,感觸頗多。

書中以第三人稱來敍事,彷彿作者也在和讀者一起來打量這對母子的生活常態,你看不到一個母親面對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細碎。華安在玩耍在淘氣中認識這個世界……媽媽在做家務在趕稿子在給孩子唸書在生氣……那些文字最樸實、最細膩、也最簡潔地還原了一幅幅歲月畫面,幾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議論、説教,只是乾淨利落的描述,讓你看到,聽到,觸摸到,然後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讓孩子成才,不是如何如何讓孩子出眾,而是讓人思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那些不經意間遺失的細節。它們渺小、無謂,它們太習以為常,太容易被遺忘,可它們就這麼漂漂亮亮地給留了下來,寫了下來,一篇篇,一幕幕,長長短短,晶瑩剔透,甚至不要求情節完整,只要那股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緒傳達出來,就行了。

作為一位母親,一位老師,“孩子你慢慢來”這句話讓我感受頗深。“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可以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懷,更多的愛。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這個孩子去和那個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們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們希望他們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們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強大,希望他們優秀,希望他們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們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温柔的堅持。

想起龍應台《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台看着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看着班上的孩子,我越來越覺得做老師不只是一份職業更是一門學問,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遠遠難於做一位母親的角色!有時候很茫然,有時候很疑惑,有時候又沾沾自喜。看着班上學習上不優秀的孩子,卻忽略了他們身上很多的閃光點:他們陽光,他們自信,他們對未來充滿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們待人處事從容文雅,他們生活上不用你操心,還會倒過來勸解你、安慰你,他們堅持自己的愛好,在音樂上有天賦、肯努力……呵呵,一個健康的孩子,我為什麼僅僅因為他不適應應試教育而責備他?給自己一個信念:做像龍應台一樣的母親般的老師!只想對學生説,人生的路很長,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啟,讓我們慢慢地、美美地、堅強地一起走!

再想想自己的孩子。我們已經習慣快節奏的當今現代生活,我們常常要孩子,快點、快點!從孩子一睜眼:快點起來,上學要遲到了。吃飯快點。媽媽要洗碗了……什麼都是快點,快點,孩子跟不上節奏,於是責罵聲便接連不斷,孩子就在這樣的情景下長大。古人云:欲速則不達。殊不知這快點兩個字,沒有考慮到孩子成長的規律。現在感覺有拔苗助長之嫌。感謝龍應台,讓我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人生態度。 我要説:孩子,你慢慢來吧。其實也應該對自己説:別急,慢慢來。什麼事情想清楚再做。別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同樣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看完書覺得龍應台是一個幸福的母親,因為作家的工作性質,反而讓她有了更多的時間能陪伴孩子如此重要的幼年時光,能親眼看到孩子的每一個成長和進步。對於我們這樣的上班族母親而言,因為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帶孩子,週一到週五要上班,週六到週日要忙着帶孩子的忙碌生活,讓大多數的我們矇住了眼睛,總是隻記得低頭走路,不會抬頭看路了。正因如此,我們總是錯過孩子無可複製的每一個瞬間。

所以,還是放下自己身上無形的壓力吧,不要奢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全能的媽媽。做一個孩子忠實的觀眾或者拉拉隊員,虔誠的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哪怕不能時刻牽頭引領,只能望向他蹣跚的背影而已。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3

長長的路,慢慢的走。

——題記

剛拿到這本書時,它的封面就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一個混血的小男孩穿着厚厚的藍色外套,紅紅的褲子,認真的走在一條落滿金黃色葉子的小路上,在封面上還寫着“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時間,讓他從從容容的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我就在想,龍阿姨在寫什麼呢?難道説這是一本勵志的書,還是在寫書面上這個小男孩的某些方面過於急於求成,告訴他要慢慢來,我帶着種種猜測迫不及待的打開了這本書。

原來這本書寫的是龍應台阿姨見證她的孩子成長的過程,記錄了對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充滿母愛和童真的片段,與其説這是一本散文書,不如説它是一本日誌,34歲的龍阿姨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孩子,從安安開始説話時,她就開始做安安的導遊,帶他認識世間的萬事萬物。當安安提出每一個問題時,她都能巧妙的回答他,在朋友來歐洲拜訪她時,安安想聽故事,她還得滿足孩子的願望,給孩子講故事。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片段是“他的名字叫做‘人’”裏面的“快樂”。龍阿姨和她的丈夫吵架,安安就問媽媽怎麼了,媽媽回答她不快樂,安安卻摸着她媽媽的臉頰説了一句話“媽媽不要不快樂。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安安的這麼一句話讓我充滿了羨慕,多麼友愛的一家人,我多麼希望我能有那麼一個完整的家。

母親是這麼一個温暖的字眼,我羨慕安安有這樣一個通情達理,充滿耐心,並且陪伴孩子成長的母親。在我看來,母親的陪伴變為了一種奢侈品。在我才兩歲的時候,我便和奶奶一起生活。當時家裏也比較貧窮,父母就在外地打工,奶奶要一個人照顧我和家中一個生病的大伯。他們都説我是奶奶的小跟屁蟲,奶奶在哪,我就在哪。在五歲以前那是我最快樂的童年了。在我快有六歲的時候,奶奶去世了,我不敢相信,我站在奶奶的牀邊,搖着奶奶,“奶奶,我是茜茜,你睜開眼睛看看我,我以後再也不淘氣不讓你生氣了”。淚水已從眼眶奪淚而出,我知道,奶奶再也不能陪在我身邊了。之後我就被送到了小姑家,姑姑待我很好,但就突然有一天我回到家,他們每個人都怪怪的,並且説了許多奇怪的話,“告訴我,你以後一定要懂事”。果不其然,他們告訴我,我爸爸媽媽離婚了,我判給了爸爸。我變得異常冷靜,彷彿世間萬物都被靜止了,我夢想拉着父母的手,他們帶我去吃好吃的,帶我去遊樂園,帶我……一切都已破碎。那時我才六歲多,小姑姑們要去外地打工了,我被送到了大姑姑家,讀到四年級又被接到了大姨家,讀了一年的書,就被送回老家的一個封閉學校。就這樣,我一個人在老家,一個人生活直至現在。是的,我沒有安安那樣童年媽媽的陪伴,沒有人教我成長,沒有的還有很多很多,我只有一個人的童年,只有什麼事都要自己去解決,任何事都得靠我自己。

讀完這本書,我多希望我是安安,他能讓他媽媽陪他長大,他能陪他媽媽慢慢變老。我願從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慢慢的成長,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4

偶然,在書店翻到龍應台著作的《孩子,你慢慢來》,一下子被封面上的這段話吸引:“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這段文字,讓我温暖,也讓我感動,更讓作為班主任的我思緒萬千。

記得那是高一下學期的某天,上午課間操結束後,我去教室裏溜達一下。一進門發現平日班級裏那個調皮搗蛋的學生H蹲在地上,手裏拿着幾張沾滿血跡的紙巾,面對他的是班級裏一個平日不怎麼愛説話的孩子Z,鼻子裏留着血。看到這個情況,我未加思索的就大聲訓斥H,你怎麼弄的,是不是又調皮搗蛋了,怎麼把人家弄出血了。H一臉委屈的説:不是的,老師。而我,沒有繼續聽他説下去。轉頭問候流鼻血的孩子怎麼樣了,要不要去醫務室。那個孩子卻告訴我:老師,是我鼻子有點發幹,自己弄碎的。H給我拿紙巾,幫我呢。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思維定勢認定了H的不對,卻不想是我自己錯怪他了。在幫着Z清理好鼻子,確認沒事後。我把H叫到辦公室,誠懇的向他道了歉:老師錯怪你了,你在做好事,卻被老師誤解。是老師不對,向你道個歉。誰知H笑嘻嘻的對我説:沒事,老班,我都習慣大家這樣看我了。説實話,聽到這句話,我心裏很不是滋味。我知道,這個孩子的內心有一片藍天,只屬於他自己,從未讓別人看到過。如果我當時能有耐心一點,先聽他講完,或者當時我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用定勢去貿然判定一個人,或許會讓他的這片藍天更開闊明亮。下午的課外活動課,我在教室講台上,面向全班同學講了H今天做的好事以及我做的錯事,真誠的表揚了他,肯定了他的品質,我看到他羞澀的微微笑了,也看到其他同學轉頭對他投去了肯定與微笑。再後來,我時不時的讓他為班級做事,慢慢的我發現,他越來越自律了,不再像以前那樣皮來皮去,對老師非常禮貌,成了同學們願意主動找他幫忙的紅人。一句表揚,一次肯定,一種相信給了他更大的天空。我知道,慢慢的,H會越來越好,教師對你有耐心。

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一名班主任。在管理班級和教育學生時,難免會控制不好情緒,對孩子們有一定的衝動和訓斥,對孩子們缺乏耐心和等待,缺乏愛心與關懷。細細品讀《孩子,你慢慢來》,讓我更加堅定:我們應該學習作者所表達的那種母子之間的相處理念,讓我們慢慢來,讓我們耐着性子學會等待我們的學生。相信我們帶的一屆又一屆的孩子們,慢慢的變的越來越好。

我相信,教育的成功,不是隻盯住現在的一時,而是要放眼於未來。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種力量,只是還未找到釋放點。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讓他們肯定自己的哪怕是很小很小的一個優點,給與他們空間盡情釋放,讓他們心中的藍天更藍。而我們班主任也要與孩子們一起不斷地改善自身的缺點,相互監督進步。與孩子們一起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5

機場上班的我,每天的快節奏已讓我多年無暇顧及更多,生活全部是以女兒為中心,一切圍繞她,孩子你慢慢來有感。加之性格急躁,對什麼事都要做到所謂的完美,“快”字是我説話內容出現頻率最高的字,整個生活高速運轉着,令家人、朋友為我擔憂。近日,友人推薦我看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朋友沒有對書的內容做任何介紹,只是説你讀讀吧。在如此好意之下,我決定抽空看看。

書的卷首語便抓住了我的心。“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我彷彿真的看到一個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繩編蝴蝶結。捫心自問,我有作者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兒時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和千千萬萬個家長一樣,我也有着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恨不得兒女一夜成才、考試成績能代表一切的心理......看着自己漸已長大的女兒,想想自己時常因生活、工作壓力而表現出情緒上的不耐煩,甚至粗暴,“滅殺”了女兒多少的天真。對自己曾經沒學的,甚至是現在的偏好,舞蹈、琵琶、書法、英語、奧數......認為女兒都應該學,林林總總課程填滿和強壓她的童年。每週休息的兩天,只有半天在家還得寫作業,更別提平常了。在女兒的日記裏記錄着“媽媽是機器人”“暴力媽媽”。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她樣樣都不應該落後,我希望她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她有任何的退步。是的,我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女兒身上,希望她強大,希望她優秀,卻忘記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看過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

我終於合上了《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這本有太多的內涵且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好書!彷彿與龍應台共同温習了一遍做母親的感受。一邊咀嚼着她育兒的經驗、經歷、感受和內心的美好憧憬,也一邊回味我與女兒一同成長的快樂,以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同時,我也在查找差距,並最終坦誠地承認:我很愧疚!是啊,我應該對這句“孩子,你慢慢來”有深深的反思和檢討,快快地“放手”是必要的。我知道,這很難,難極了。我越來越覺得做母親是一門學問,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

也曾讀過教育專家尹建莉的手記《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但仍有時候很茫然,有時候很疑惑,有時候又沾沾自喜。過去看着學習上不是理想中全能優秀的女兒,容不得女兒偷懶,忽略了她身上很多的閃光點:陽光、自信、調皮、善説,還有很多自己的小想法。她接人待物從容文雅,有時還會勸解你、安慰你,她堅持自己的愛好,對她所學的肯努力……呵呵,現在,我面對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感覺自己是最幸福的。我要自己今後做像龍應台一樣的母親。是的,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恢復温柔的本性,讓女兒慢慢來:讓她慢慢地學會識字,慢慢地與人交往,慢慢地觀察世界,慢慢地......

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温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温柔。只想對女兒説,人生的路很長,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啟,讓媽媽和你慢慢地、堅強地一起走、一起長!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6

先前我對龍應台這個名字一無所知,更沒有讀過她的書。後來在李鎮西老師的博客中多次出現此人,一時來潮網上搜索,發現此人的影響力還不小。

讀了她的《孩子,你慢慢來》以後,她那顆母愛的心便永遠的停留在了我——一個父親的心中!“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龍應台用最簡單樸實的語言説出了父母親的心聲。想想自己每天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看到寶貝女兒,疲憊,煩惱都沒了;即便晚上10點回到家看到寶貝甜甜的進入夢鄉,心中泛起漣漪。想起書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僅僅是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就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叩問心靈,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等嗎?有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的耐心嗎?作為父親,至愛自己的女兒,但有些時候在教育孩子時卻會失去耐心而對她惱兇成怒。(也有些時候看着她要掉淚時,禁不住要笑,女兒太可愛太善良了,真不忍心罵她)。的確,自己潛意識裏把對生活的期許,夢想的實現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她將來怎樣怎樣,卻忘記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成長需要肥沃的土壤。

看過龍應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善良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生命善良的本性。愛需要藝術,愛需要學習,更需要有一顆慢慢等待的心。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孩子是上帝派來指引成人生活的天使,教育應該是慢的藝術。作為教師,也愛着班上61名學生,但很多時候有些孩子愛不起來卻恨之有加。我總希望學生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以至於稍一出錯,就橫加指責。靜校晚自習的時候,期望學生個個不隨便講話,高效的學習;做作業考試的時侯,希望學生個個獨立完成得高分……看着班上學習上不優秀的孩子,卻忽略了他們身上很多的閃光點:他們陽光,他們自信,他們對未來充滿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們待人處事從容文雅,他們生活上不用你操心,還會倒過來勸解你、安慰你,一個健康的孩子,我為什麼僅僅因為他不適應應試教育而責備他?

其實,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允許孩子犯錯。我們應當給予孩子在學習上更多寬容和耐心,讓孩子有自我生長的空間和時間。只想對學生説,人生的路很長,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啟,讓我們慢慢地、堅強地向前方走去!在其兒子華安寫的《放手》中,他回憶母親是一個“集責任於一身的嚴格的教育者,但是又充滿温暖……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像小樹一樣正直的人…她一方面極其嚴格,督促我努力學習,認真做事,一方面卻極其講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

“慢”是一種心境,更是一種藝術,一種已開始被我們遺忘的教育真諦。一切都以“快”字當頭,這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特點吧。但是,教育是需要期待的,它是一種堅守,一種責任;是一份信任,一份寬容。正是由於應試教育功利讓我漸漸地疏遠了這份耐心,漸漸地不再習慣於等待。“孩子,你慢慢來”,這樣的慢慢與速度無關,卻是真實而真誠的態度。在“慢”中期待、在“慢”中教誨、在“慢”中踐行我們愛的教育,“慢”的過程就是信任和責任,是孕育驚喜的歷程。做父母的.做教師的應該對孩子多點耐心,多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給自己一個信念:做像龍應台一樣的母親般的父親和教師!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7

最近,我在看一本書名叫《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看了這本書,也讓我想到了許多小時候的事情,書中每個故事都讓我印象深刻。

這本書寫的是一位台灣的媽媽通過自己教導小孩的過程,告訴每一位家長,孩子是需要家長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的,通過引導和教育,讓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不入歧途。

其中這句話讓我記憶猶新——我,坐在夕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段話讓我很感動,因為只是扎一個蝴蝶結,媽媽卻可以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孩子紮好,讓我想起了我小的時候---

那一次,我正寫着作業,媽媽走過來看着我,我寫的更認真了,怕寫的不好媽媽會説我,我正想着,媽媽叫了下我“馬聞悦,你這是怎麼寫的作業啊,你的握筆姿勢不對啊!”媽媽看着我,給我做了個示範接着説:“看到了吧,正確姿勢是這樣的,像你那樣握筆是寫不好字的。”

媽媽手把手教我握筆姿勢,生怕我以後的字寫的不好看。那天,我學了一下午,也耽誤了媽媽一下午時間什麼也沒有幹,但還是沒有學會,媽媽沒有説我,也沒有怨我,只是讓我慢慢地學慢慢地改,後來很久之後我才改了握筆姿勢。

這本書中的內容,我們很多人都會經歷過,這裏面的許多事情我們都覺得很熟悉,內容也有很多感人的地方,我很喜歡這本書,相信看過這本書的同學也一定和我一樣,會很快地喜歡上它。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8

讀了龍應台寫的《孩子,你慢慢來》以後,浮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細膩如水的女子。這本《孩子你慢慢來》,語言帶有異域特點,短句較多,段落簡潔,讀來別有一番感受。書的封面是作者和兒子的照片,孩子睜大一雙純淨的眼睛,小臉朝上,母親面帶微笑看着遠處。背景是純黑色的,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潔淨。

書中的文字不是很多,其間夾雜一些彩頁,很是浪漫。如第一個彩頁就是一道長長的鐵軌中的一段,鋪了一地金黃,孩子在慢慢踱步,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文字説明是“長長的路,慢慢地走”.畫面上沒有我們想象中的一望無際的長路,只有腳下這一片小小的空間,似乎在告訴我們:不要注視那麼遠,我們不需要拼命趕路,只須看着腳下的一點路。

除了開篇《孩子你慢慢來》有點沉重外,整本書寫的只是一位母親,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長,為童言稚語中的真理與美好而感恩,為造物的神奇而感悟,也為自己所給孩子教育的不完美而惶恐。給我感覺最強烈的還是第一篇《孩子你慢慢來》,街頭賣花的老婦人,大聲呵斥着自己的小孫兒,為他努力地想把扎花的草繩打成一個蝴蝶結而耽誤了時間。做了母親後,發現自己的心會為所有的小孩子變得柔軟,也許書中的“我”也是這樣,小心翼翼的尊重孩子的每一個要求,認真地陪伴着他傾聽他的每一句話,不願幼小的心受到任何傷害,就像書中作者在心中對那個賣花的小男孩説的:我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等待,孩子,你慢慢來。

在向孩子介紹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做母親的龍應台發現了許多自己以前沒有看到過的事情:在母親的眼裏,“龍”就是古人視作圖騰的那個四不像的東西,那個很神聖卻誰也沒有見過的東西。而在孩子的眼裏,一條綵帶,許多玩具汽車排列起來,也是龍。在做母親以前,她喜歡的歌曲可能是憂傷的,比如“滴不盡相思血淚……”而有了孩子以後,她卻會不由自主地哼起“咕呱呱呱,就是母鴨帶小鴨”.這種變化,是自然而然的,也許是被孩子帶動了,也許是被孩子喚醒了。

這本書的字數不多,我用了兩天的業餘時間,就翻閲了兩遍。但是書中所藴含的愛的氣息,彷彿在這炎炎夏日裏吹來的春天的氣息,就那樣慢慢飄到我的心房,我的心界也好像變得靜謐美好,不再那樣焦慮功利。我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像別人那樣奔跑,我不再強求自己的學生非得優秀,不再強求自己的學生非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快、快、快!我在等待着他們。我想對他們説:孩子,你慢慢來到這個世界上,你要慢慢地走。所有真正愛你的人,都會耐心等你!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9

看過龍應台的《目送》,喜歡她述説家常一樣説着和家人的故事,在字裏行間透露出温和卻又思考的內容。《孩子你慢慢來》主要寫的都是華安小時候的一些事情,呀呀學語時的懵懂,調皮搗蛋時的快樂,童言無忌的可愛,有了弟弟後和弟弟一起的温情,雖然都是點點滴滴的小事,但都能夠感受到一個母親的那種幸福感。

同樣是一個二孩媽媽,同樣是兩個男孩,同樣的年齡差,對於作者描述的關於二孩的情景,真是深有同感。

安安在弟弟出生的時候獲得了一個電動玩具車作為禮物,而我們家小寶在出生的時候,同樣也“帶來了”一套托馬斯火車送給大寶,小孩子都特別開心的迎接弟弟的到來。那些來看望小寶的朋友,大多數都給大寶也帶來了禮物,恭喜他成為哥哥,這讓大寶覺得成為哥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真心謝謝那些朋友。

關於二孩的事情裏面,還有一件特別感觸,就是四歲的年齡差,弟弟正是最可愛萌萌的時候,而哥哥是調皮搗蛋有點小叛逆的時候,所以當媽媽情不自禁的經常親親弟弟,而因為哥哥所有事情都要催促而發脾氣打哥哥的時候,安安對媽媽説,為什麼弟弟什麼都可以幹,而我都不可以。

作者的回答讓我很贊同,她告訴安安,他小的時候比弟弟還要不乖,六歲的安安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去旅行,去滑雪,這些都是弟弟不能做的,如果要變回弟弟,還要穿尿不濕,這讓安安突然就覺得原來做哥哥很幸福。

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年齡差距帶來的區別也越來越小,他們開始更多的時間玩耍在一起,雖然也經常會有爭執吵鬧,但更多時候,是買零食時記得哥哥份,是搭好樂高給弟弟玩,是兄弟倆一起洗澡時的歡快,是自駕時車裏的各種遊戲……

最喜歡文章開篇的那段文字:蝴蝶結。我也願意用一生的時間,陪伴孩子慢慢成長!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10

知道龍應台應該是11、2年前,我讀書的時候,那時候真是喜歡書,每天要看幾本書,然後才戀戀不捨的睡去,但是龍應台的書我從未讀過,12年後,讀她,是因為我的女兒。一個2歲5個月大的小天使,每天都調皮搗蛋,問題多多的小可愛。在對她的管教問題上,我頗費心思,不停的否定自己,嘗試改變。我覺得我應該做一個完美的媽媽,叫她在温言軟語中快樂的成長,可是隨着她年齡的增加,我開始對她的睡覺、拉尿、吃飯、哭鬧喪失耐心。經常會吼叫或者“懲罰”,雖然從未想過去控制她,可是言行上卻不由自主的試圖控制:你要聽話,你該睡覺,你必須吃蔬菜等等……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對記憶中的龍應台有些不一樣的認識,一直以為她是尖鋭苛刻的,原來她還會如此温柔的一面。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讀起來的感覺很歡快,很温暖,在孩子睡前書的選擇上,媽媽也煞費苦心,孩子是上帝送給女人的禮物,是來自天堂的小天使,她的心純淨無暇,被媽媽小心細緻的呵護着。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順其自然,不需要強求一定要學有所成,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我喜歡他們親近大自然,喜歡孩子把15分鐘的路程走成75分鐘而不去責問,喜歡她的放手,更欣喜她的得到。我捫心自問——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勇氣?可以給孩子自由,叫她在適當的年齡自己去探索,答案的是否定的,我沒有勇氣,我不夠強大,所以我需要力量,我也要放手,我也要給她那麼多自由的愛。

我感慨國內外教育的差距、環境的差距、理念的差距,我改變不了這個社會現狀,只能改變自己,不要因為她成績平平就苛責她,不要因為她沒有特長就用別人來比較她,不要因為她沒有出人頭地覺得顏面無存。我只要告訴她,無論你怎樣,媽媽都愛你,最愛你,我的寶貝,只要你健康快樂。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11

今天,在書店看到《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我看了題目和書中一些作者在生活中為兒子拍的照片覺得很有趣,就買下了它,想慢慢研究。《孩子你慢慢來》是龍應台作品,她是台灣著名的作家,龍應台的文筆有種抽絲剝繭深入骨髓的鋒利,她著名的作品《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犀利辛辣,看過後的我都覺得激情澎湃,熱血沸騰。我想看看一個如此鋭利詞鋒的女作家怎樣寫一篇温情脈脈的家庭育兒文章。

其實她還有更代表育兒的書《親愛的安德烈》,但是我大略看了簡介,主要是關於她和已經長大的安德烈之間的書信交流,不可避免的出現兩代人觀念鴻溝,媽媽很努力的破除深深隔閡的艱辛,以及孩子最終長大和媽媽漸行漸遠,看了這些我覺得很心酸,而且身上帶錢不夠就沒買這本書。我更願意選擇描述她和幼兒之間親密無間暢所欲言的第一本書。看完《孩子你慢慢來》,才發現生活瑣事也能揭示出讓人深思的道理。她温柔細膩的寫着關於安安和飛飛的每一件事,每一步成長。“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我喜歡她把很實質很深刻的人生就這樣輕描淡寫出來。她很敏鋭的觀察着孩子的一舉一動,細心感受着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在這本書裏她不再是學識淵博以筆為刀的女學者,而是温暖平凡讓人親近的母親。這本書適合一氣呵成的看完,這樣才痛快。書中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堆砌,也不講什麼大道理,全是樸素平實的描述,也許正是這樣的語言,更顯得真實和共鳴。

比如在生下老二華飛之後時刻注意老大安安的感覺,比如隨意自然的跟兒子普及生理知識,比如和孩子推着自行車在後面散步觀察大自然,比如因為孩子求救只好硬着頭皮拯救被困在垃圾箱裏的小老鼠,都是一些生活的小細節。它們完全是温情與理**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誠如封底所言:“這本書裏的龍應台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

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本書還有一個亮點是最後附着的兩個兒子寫的文章。一個15歲,一個19歲,這兩個大男孩用完全不同的風格寫出他們對母親的愛,老二飛飛寫的是童年往事和媽媽在一起的點點滴滴,老大安安更注重心靈和思想層面的成長。兩人的文筆都十分流暢,都是好文章。

現在的教育都是讓孩子們死讀書,從不注重他們精神上的教育,不去真正的關心與關懷他們需要什麼,人生道路很長,可是現在哪一個孩子不是刻苦讀書,急功近利的想獲得成功,教育需要慢慢來,要讓孩子們在長長的道路上慢慢走,努力克服他們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難,這樣才能獲得成功。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孩子,你慢慢來》所包藏的母愛,除了一個母親能用心感受到,還有任何一個愛媽媽的孩子都能挖掘。我好羨慕安德烈和飛飛。在這個沒有冬陽的日子讀這本暖暖的書,整個人都暖和了,被温情包圍許久感動。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 篇12

寒假期間,老師佈置了一項作業,讓親子共讀一本書,然後和媽媽各寫一篇讀後感,於是我和媽媽去書店選了一本叫《孩子你慢慢來》的書,這本書是台灣著名女作家龍應台寫的。

看完這本書,我很羨慕書中華安和飛飛兩兄弟,因為他們有一位特別好,特別善解人意的媽媽。還記得篇頭那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子,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段話可以看出龍應台阿姨的耐心,一顆尊重孩子的心。

書中還有些話反映了龍應台阿姨是位慈祥善良的母親:有一次,弗瑞第偷了一包糖讓她和華安吃,而龍應台阿姨並沒有吵他們,也沒打他們,而是慢慢地教育,讓他們什麼是好事,什麼是壞事,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書中還有些事反映出華安和飛飛是特別善良的孩子,這樣的品質都歸功於他們有位教育有方,以身作則的好媽媽。

我很羨慕他們兄弟兩個,也很佩服他們的媽媽,那種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的教育方式,而我每天聽到的都是媽媽的催促聲和抱怨聲。從早上起來,穿衣服嫌我慢,洗漱嫌我慢,吃飯嫌我慢,就連走路都嫌我慢,做作業嫌我慢、嫌我寫的字不好,嫌我做題馬虎,嫌我不整潔,嫌我……,每件事只是催促,不會耐心地教育我。在這裏我要對媽媽説幾句話:媽媽,我只是個孩子,正處在發展階段,凡事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行動敏捷,但我一定會努力做好,希望您能像龍應台阿姨那樣理解我,尊重我多對我説幾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