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作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篇)

作文1.41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

凡是做母親的,都應該讀一讀龍應台的書,那是作者作為一個母親的真實心聲,真實地表達了她當時的心境,熱切地傳達出她對生命起步最質樸的愛,她不是傳統的歌頌,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也許正是這樣的語言,更顯得真實,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對於做媽媽的我來説,文中這段話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

在這本書中作者偏重於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順其自然的不受傷害不被扭曲的成長,如:安安和彎腿的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搶贏了,把東西緊緊抱在懷裏,死命抵抗敵人的攻擊。媽媽看見安安突然鬆了手,退後一步。她正要安撫他,卻見這兩歲小娃兒端起兩隻小手臂,做出獵人射擊的姿勢,對準昂弟,口裏發出“碰碰”的槍聲,然後滿意地説:“死了!”媽媽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靈感來自哪裏。孩子愛聽故事,媽媽給孩子講過《小紅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獵人的動作,有了“殺人”的動機。媽媽為了不讓孩子看到某些童話裏的殘酷和暴力,她用心去為兒子選擇,哪些書該讓兩歲的孩子讀?哪些不能讀?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盜》後,就自言自語起來:我怎麼能跟兩歲的孩子講這種故事?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貴!她很謹慎地把這些有殘酷和暴力的書移到書架上最高一格,保證她的兒子即使搬來小椅子也夠不到的地方,把對孩子有益的書放到下一格讓孩子看。從她的言行中,我們能看到,母愛,讓她理性思考。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看看我們的孩子,週末、暑假有補不完的課、上不完的興趣班,根本沒有時間自己休閒,根本沒有時間慢慢來。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總以為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實上呢?我們的孩子並不快樂,他們小小的年紀真的能接受這些額外的知識嗎?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曾經我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幼兒園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學英語嗎?在我看來根本沒必要,有很多家長跟我交流過,孩子上了國小後經常把英語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要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作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2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是這些年最流行的一句話,講的是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那怎麼贏?才算是真正的贏在起點,又贏在終點呢?

一般孩子開始上學後,最大的改變之一,就是家庭作業,而這個作業的問題,在上海,或者國內其他發達城市,甚至是提前到了幼兒園的中班,大班。就我們這個年紀來看,孩子的作業可以用浮雲來解釋,可是,就孩子而言,作業簡直就是惡魔,他們能花2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來玩,卻只能在寫作業上堅持五分鐘之久,五分鐘後,無論作業有無完成,孩子肯定會做一些和作業無關的事,比如玩玩筆,折下飛機,看看窗外,發發呆,或者出來找找媽媽在幹什麼……

這種走神,對於孩子來説,是再正常不過了,不是嗎?美國的孩子花1個多小時寫作業,日本的孩子話3個多小時,中國的孩子呢?8個小時……即使我們有多大健忘症,忘記了很多童年往事,但是關於不願意寫作業這件事,或多或少多應該還有點印象的吧。自己當年有多麼不願意寫作業,自己又是如何面對老師的質問的?

所以,孩子不一定非要贏在起點,或者以這種方式來贏,輸一點點又如何呢?

早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因為政策,因為當時的大背景,父母總希望我們事事第一,或者至少比同伴們好,不論我們是不是做得到,那時,我們是父母的唯一,唯一的驕傲,唯一的談資,唯一的希望……那麼,才走過那段路的我們,是不是要看着孩子在走一遍自己都不願意走的路呢?

其實,對於孩子而言,我們是父母,是權利和權威的象徵,但是我們也和他們一樣,都有第一次,第一次當父母,第一次直面孩子的教育問題,第一次看到他們得優,也第一次看到他們得不合格,我們需要的不是責怪,哪怕一個眼神都不要,這不是父母……

記得有一次,媽媽一定要安安把最後一行作業寫好,因為安安已經很久沒有拿到A了,可是安安不願意,他哭着質問媽媽,為什麼你總要我得到A?我也有權利得到C……

是的,我們都有這樣的時刻,更何況孩子,最後媽媽讓安安去玩了,安安在出門前,卻又説了這樣的話,其實,有時候,我也可以拿A的。看看,孩子們的心事明白的,他們是孩子,他們有玩心,但是他們一樣知道他們有什麼樣的能力。

不用擔心我們的下一代會輸在起點,因為他們一定不會輸在終點。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3

終於把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斷斷續續看的,一直都喜歡龍應台率性犀利的文筆,沒想到散文也能寫得這麼美。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是原文中一段話,看孩子笨拙地打着蝴蝶結,需要大人耐心等待。

龍應台的兩個孩子華安和華飛,上學回家路程只要15分鐘,可孩子們都要走一個多小時,開始以為孩子們撒謊,後來跟蹤才發現,孩子們一路上走走停停,經過一節短牆要爬上爬下玩會;經過一個庭院深深的大鐵門,鐵門裏關了狼狗,孩子們要去逗一下,逗得狗叫他們覺得刺激;看到地上一隻黑色的螞蟻正在辛苦地搬運食物,他們會停下來觀察討論;路上看到一塊工地,孩子會去那裏蒐集寶物,其實也就是廢品,這樣回到家花了約70分鐘。

龍應台的確是集責任於一身的嚴格的教育者,但是又充滿着温馨。她每天會給孩子們講故事,用潛移默化的方式把孩子教育成了像一顆小樹一樣正直的人,教會孩子如何做深刻的批判,理性的思考,尤其對現象如何敏鋭靜觀。在孩子眼裏,母親不像家人,倒更像摯友,這點可以説明龍應台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文章提到一個細節,龍應台生二胎華飛時,華安的心理狀況。

客人來道喜時,大凡養過兩個孩子的會帶兩份禮物過來,而且進門先送禮物給大的孩子華安再去看老二,先誇華安如何漂亮再誇老二,很會關照老大的心理。只養一個孩子的只會帶一份禮物,而且直奔主題誇老二,根本沒留意到旁邊還坐着一個被冷落的孩子。所以當有一天客人誇弟弟睫毛長,頭髮柔軟,手可愛後,安安幽幽地對媽媽説“我的睫毛不長嗎?我的頭髮不柔嗎?我的手不可愛嗎?”所以生二胎的筒子注意了。文章對老大老二性格分析也有道理。老大曾經獨佔父母的愛和整個世界但被迫學習分享,所以人生態度是緊張的、敏感的,但也因為是老大,會是個成熟而有主見的人。老二飛飛不曾嘗過獨佔的滋味,一生下來就要和別人分享,會有個“隨你給我什麼”的好脾氣,人生會簡單、輕鬆。

文中還提到安安朋友去超市偷東西后和安安分享結果被抓的case,很有教育意義,超市老闆是個很有愛心的人,這是一次愛的教育。

最喜歡文中提到他們在大草原放風箏的情景,藍天白雲,一望無際的草原,躺在綠綠葱葱的草上,看風箏飛來飛去,寧願一輩子就這麼躺着。

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軌跡,也許我們真應該少點功利心,放下那顆浮躁的心,讓孩子慢慢自由成長。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4

著名作者龍應台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逼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知道龍應台這個人就是因為她給兒子寫的這一段話。這次我們選擇看外籍書籍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當我認認真真的讀完這本書的後,我內心無比的柔軟和感動。有的地方讀着讀着就不知不覺的流下了感動的淚。我能感覺作者那種內心是多麼温柔情懷和無限的愛,才會寫出這麼細膩的文字,我對這位智慧母親的敬佩和身同感受。

龍應台34歲才第一次做母親,龍應台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且至今未畢業。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內心深處更是一次又一次的變得無比的柔軟。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真的值得讀一讀。特別是我們做母親的。

因為這是一本充滿愛的書。是從母親角度寫出的生命體驗性質的生活散文。是一位母親與孩子成長的直接對話,這個過程有過欣喜,有過吼叫,有過懲罰,有過哭笑不得,走着走着,或許就成了作者一段不可磨滅的回憶,一個值得珍藏一生的故事吧。我好像已經和作者一起感受到了孩子成長的點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個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到這位母親和她的孩子之間所有成長中喜悦與淚水。同時,我可以感受到作為母親的龍應台和作為一個獨立人的龍應台在專心育兒時,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她在書中説:誰能告訴我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及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而正是通過這一衝突的訴説,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絕對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而是對生命與成長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吧。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是的,作為母親,我們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堅持,更需要温柔的堅持。

我們看待孩子,孩子是一個慢慢成長的過程。我們需要耐心,需要時間。千萬不能急,慢慢的來。對於孩子他們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美好。“花開須有時,唯有靜待之”。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5

不久之前一個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書叫《孩子,你慢慢來》,十一月份我把這本書看了。這本書是龍應台寫的,記錄了她的孩子華安從出生到幾歲的故事,這本書是媽媽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寫的。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就像安安説的,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多麼簡單樸素的家庭真理啊。

在一個個百無聊賴的日子反覆讀這冊小書我逐漸意識到,也許不單是龍應台一人,幾乎所有那些揮斥方遒的文字背後,其底色都是對人世殷切的愛。無論在表面上如何被人認作是桀驁的,是不屈的,他們都樂於退到一個安靜的角落,確認自己和人最親密的關係,描述自己和生命最微妙的温柔,就像龍應台陶醉於在書中把自己稱為“媽媽”。

對於童年這個題材很多大家都寫過,但是作為一個成人,以孩子的視角來寫龍應台卻是第一人,讀這本書我能夠感受到媽媽對於孩子的愛,以及龍應台作為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責任。在書的封面有這樣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花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畫面,孩子的思想是這個世界上最純潔最好的事情,他們對於世界的探索總是會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他們的成長對於我們來説本身就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書中有這樣幾段話,第一段是“孩子將我帶回人類的原始起點,在漠漠穹蒼和莽莽大地之間,我正在親身參與那石破天驚的‘創世紀’”;第二段話是“我的母親也曾經坐在草地上遠遠地看着我爬行吧?現在,母親的手背上佈滿了老人斑,那隻曾經牽過我、撫過我頭髮的手。生命的來處和去處,我突然明白了,不透過書本和思考,透過那正在爬的孩子。“;第三段話是”腳踏車經過一片花開滿地的平野。將車往草地上一倒,就坐下來,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樣幼小卻只有一次。“母親與孩子之間永遠都存在着付出的關係,看着孩子一點點長大,在孩子的童年中有母親的陪伴是一個母親最大的快樂,孩子永遠享受這來自母親的愛和呵護。

對於已經長大的我們,正在經歷着成長的我們,我們正在形成着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現在或許已經學到了很多的大道理和知識,但是我想説的是無論怎樣我們始終不要忘記最重要的一點,常懷一顆赤子之心,有時間回味一下我們曾經美好的童年,那是你會發現一些美好但卻被我們忘記的記憶,重新撿起那些記憶,因為一個人的一生只有那一次,並且那些會是我們這一生最珍貴的東西。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6

這本書是台灣作家龍應台女士所寫的,剛開始看龍應台書時,總以為她是位男士。龍應台女士不僅僅是位偉大的作家也是位偉大的母親。這本書寫得是龍應台記錄自己的兩個兒子——安安與飛飛。記錄了兩位小朋友非常有趣的故事,如:龍應台教安安認字時,安安的牙牙學語,孩子的稚嫩的話語總讓我想,那時剛開始學説話的我是否也是被父母抱在懷裏,父母説一句我重複一句,開始人生的第一節語文課。

這本書最讓我深有觸感的是:弟弟飛飛的出生,讓母親龍應台全部心思放在弟弟身上,而曾經被父母捧在手上的安安受到母親的忽略開始懷疑自己的母親不愛他了,只愛自己的弟弟,安安自己偷偷地躲在被子裏抹眼淚。媽媽叫他去吃飯,他還不肯,跟母親鬧彆扭。最後母親把安安抱在懷裏對安安説:沒有不愛他,等等的話……,安安的小脾氣才下去了。這不正是像我們對父母鬧彆扭,又不好意思與父母和解,直到父母主動跟你聊天哄你的小脾氣的時候,你才放下你的小脾氣,母親和孩子從來就沒有隔夜仇,就看是否相互理解。

隨着安安與飛飛的成長,也越來越調皮搗蛋,處處與媽媽對着幹了。兩兄弟被媽媽罰關在小房間裏時,竟然研究一些讓媽媽哭笑不得的東西,安安與飛飛稚嫩的話語總讓我們捧腹大笑。也在晚上睡覺時,等媽媽一出房間,兩兄弟開始偷偷起牀玩玩具,等媽媽來查房的時候,兩兄弟才飛速的爬上牀,這種事,每天都要在安安與飛飛身上發生許多次,直到母親發火了,才真正的安靜下來睡覺。

這本書裏面的故事情節,不僅僅説是她們的故事,也代表着全天下千千萬萬母親對孩子的那一份心思,每一位母親看着自己的孩子從襁褓到長大成人,其中包含着許多酸甜苦辣。等到孩子辛苦地開始工作,母親也在家裏擔心的想:這個點了,孩子吃飯沒了,這個點,孩子是否還在工作加班熬夜。可是她不敢打個電話給孩子,就怕騷擾到孩子工作,只能在家裏擔憂着,希望孩子打個電話跟她聊一聊。

這本書後面也寫了安安長大以後,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親近母親了。母親也毫無怨言,也理解孩子有了自己的交際圈。可是,我們想過沒有我們是否有了自己的交際圈後,就不問候父母了呢?是否也想過在空閒的時候,打個電話問候母親的身體狀況呢?母親為了我們操勞了大半輩子,該輪到我們孝敬一下她們了。

龍應台希望孩子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不要太過於匆忙,希望孩子們長長的路,慢慢地走,天下的母親也希望自己孩子可以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成長。

可是,我們是否想過,你年幼的時,母親揹你,母親老了,你是否揹着母親呢?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7

讀了龍應台寫的《孩子,你慢慢來》以後,浮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細膩如水的女子。這本《孩子你慢慢來》,語言帶有異域特點,短句較多,段落簡潔,讀來別有一番感受。書的封面是作者和兒子的照片,孩子睜大一雙純淨的眼睛,小臉朝上,母親面帶微笑看着遠處。背景是純黑色的,突出了人物形象的潔淨。

書中的文字不是很多,其間夾雜一些彩頁,很是浪漫。如第一個彩頁就是一道長長的鐵軌中的一段,鋪了一地金黃,孩子在慢慢踱步,神情是那樣的專注。文字説明是“長長的路,慢慢地走”。畫面上沒有我們想象中的一望無際的長路,只有腳下這一片小小的空間,似乎在告訴我們:不要注視那麼遠,我們不需要拼命趕路,只須看着腳下的一點路。

除了開篇《孩子你慢慢來》有點沉重外,整本書寫的只是一位母親,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長,為童言稚語中的真理與美好而感恩,為造物的神奇而感悟,也為自己所給孩子教育的不完美而惶恐。給我感覺最強烈的還是第一篇《孩子你慢慢來》,街頭賣花的老婦人,大聲呵斥着自己的小孫兒,為他努力地想把扎花的草繩打成一個蝴蝶結而耽誤了時間。做了母親後,發現自己的心會為所有的小孩子變得柔軟,也許書中的“我”也是這樣,小心翼翼的尊重孩子的每一個要求,認真地陪伴着他傾聽他的每一句話,不願幼小的心受到任何傷害,就像書中作者在心中對那個賣花的小男孩説的:我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等待,孩子,你慢慢來。

在向孩子介紹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做母親的龍應台發現了許多自己以前沒有看到過的事情:在母親的眼裏,“龍”就是古人視作圖騰的那個四不像的東西,那個很神聖卻誰也沒有見過的東西。而在孩子的眼裏,一條綵帶,許多玩具汽車排列起來,也是龍。在做母親以前,她喜歡的歌曲可能是憂傷的,比如“滴不盡相思血淚……”而有了孩子以後,她卻會不由自主地哼起“咕呱呱呱,就是母鴨帶小鴨”。這種變化,是自然而然的,也許是被孩子帶動了,也許是被孩子喚醒了。

這本書的字數不多,我用了兩天的業餘時間,就翻閲了兩遍。但是書中所藴含的愛的氣息,彷彿在這炎炎夏日裏吹來的春天的氣息,就那樣慢慢飄到我的心房,我的心界也好像變得靜謐美好,不再那樣焦慮功利。我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像別人那樣奔跑,我不再強求自己的學生非得優秀,不再強求自己的學生非得做任何事情都要快、快、快!我在等待着他們。我想對他們説:孩子,你慢慢來到這個世界上,你要慢慢地走。所有真正愛你的人,都會耐心等你!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8

龍應台女士是個聰明的媽媽,做她的孩子是幸運的,我也希望有這樣的一個媽媽,在對付孩子的諸多問題上能選擇理智的做法。

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卷首語有這樣一句話:“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着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着窄巷裏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龍應台看着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我也希望我的媽媽有耐心,雖然不一定有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但為了一點小事兒不要那麼着急多好啊。我想,每一個孩子身上有很多的閃光點:陽光、誠實、肯努力、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堅持自己的愛好,在音樂上有天賦等等,這個孩子不一定會會從容文雅,不一定待人處事,不一定在生活上完全自理,但請媽媽不要着急,所以希望有一個像龍應台一樣的母親!耐心且有愛心。

其次還希望媽媽像龍應台女士一樣很理性,能努力去思考如何尊重孩子。她的這本《孩子你慢慢來》一書適合所有已經或將會成為母親的人看,適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不過,這本書裏面的文章,大概是龍應台所有文章中最特別的,它們完全是温情與理性交融、母愛的光澤與孩童的諧趣洋溢的生活散文。

就像封底所言:“這本書裏的龍應台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的生活散文。”所以希望媽媽或者老師像龍應台一樣懂得孩子,尊重孩子。

而且這本書則完完全全是從一個媽媽的視角寫的,所以充滿了温馨的感覺。如“天上的雲,一團團一塊塊的,有時白、有時黑,雲的背後是藍色的天空,偶然飛機經過時有長長的尾巴,把天空分開,如此細膩的描寫,眼前彷佛出現”龍應台女士如何跟兒子相處和教導的畫面多讓人羨慕啊。諸如送孩子上學時見到一景一物,嚴選孩子看的故事書,孩子犯錯時循循善誘……這些平常的事,描寫得細膩動人,像有一股暖流注入心中。所以這本書特別地温暖,希望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哦!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9

凡是做母親的,都應該讀一讀龍應台的書,那是作者作為一個母親的真實心聲,真實地表達了她當時的心境,熱切地傳達出她對生命起步最質樸的愛,她不是傳統的歌頌,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也許正是這樣的語言,更顯得真實,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對於做媽媽的我來説,文中這段話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

在這本書中作者偏重於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順其自然的不受傷害不被扭曲的成長,如:安安和彎腿的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搶贏了,把東西緊緊抱在懷裏,死命抵抗敵人的攻擊。媽媽看見安安突然鬆了手,退後一步。她正要安撫他,卻見這兩歲小娃兒端起兩隻小手臂,做出獵人射擊的姿勢,對準昂弟,口裏發出“碰碰”的槍聲,然後滿意地説:“死了!”媽媽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_”的靈感來自哪裏。孩子愛聽故事,媽媽給孩子講過《小紅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獵人的動作,有了“_”的動機。媽媽為了不讓孩子看到某些童話裏的殘酷和暴力,她用心去為兒子選擇,哪些書該讓兩歲的孩子讀?哪些不能讀?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盜》後,就自言自語起來:我怎麼能跟兩歲的孩子講這種故事?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貴!她很謹慎地把這些有殘酷和暴力的書移到書架上一格,保證她的兒子即使搬來小椅子也夠不到的地方,把對孩子有益的書放到下一格讓孩子看。從她的言行中,我們能看到,母愛,讓她理性思考。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看看我們的孩子,週末、暑假有補不完的課、上不完的興趣班,根本沒有時間自己休閒,根本沒有時間慢慢來。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總以為給孩子的是的教育,但事實上呢?我們的孩子並不快樂,他們小小的年紀真的能接受這些額外的知識嗎?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曾經我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幼兒園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學英語嗎?在我看來根本沒必要,有很多家長跟我交流過,孩子上了國小後經常把英語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要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0

不止一次的品讀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每次翻開這本書時總感覺到裏面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温柔,充滿着濃濃的母愛,細細品讀彷彿能看到一灣潺潺溪流從一個母親的心裏流出來,情景美如畫卷。習慣於斜躺在牀上手捧書本的我總會不自覺的嘴角上揚,為龍應台的兩個孩子感到幸運,有一位多麼睿智,多麼慈愛的母親。

這本書的封面是: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一個孩子正在低着頭,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似乎在尋找什麼,又似乎在思考什麼。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他們研究着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看見的路邊風景。而在當今這個處處高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年代,天下父母都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強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們更優秀,更強大,更乖巧……卻忘記了,孩子的一切進步都是有時間規律的。更重要的是,忘記了孩子的生命旅途,孩子才是自己的主人。選擇一張這樣的圖片作為封面,我想這應該是在提醒我們應該給孩子們預留一個屬於他們思索的時間和空間吧。

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時,當我僅僅讀完卷首語,我就被那句“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所深深震撼。龍應台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等一個五歲的孩子紮好一個蝴蝶結。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哪怕是用一天的時間去等待孩子做完一道我自認為簡單的數學題?當孩子有興趣和信心做好的事情,如果我們還去中途干擾或自作聰明的指導,會不會阻礙他們對事務的'原本認知?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泯滅他們的創造能力呢?一個又一個疑問,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我想龍應台是對的,此時的我們,面對孩子的“執着”,不需要焦躁,不需要催促,更不需要我們畫蛇添足的指導。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只有學會耐心等待,才能讓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

書中的每個小故事,看似那麼的平凡,無一例外的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卻無一例外的可以震撼讀者的心。當龍應台接到超市電話,説鄰居家的孩子偷糖果時,現實中的我們能和書上所寫的一樣處理這件事情嗎?能原諒孩子嗎?當日記《一隻老鼠》中的情節在現實中出現時,我們也能和龍應台一樣在知道孩子的訴求時與孩子平等對話嗎?印象最深的是《觸電的小牛》,現實中的我們也能苦口婆心的對孩子説教嗎?也許更多的是嚴厲的指責,換來的卻是孩子更大的叛逆心理,摧殘了自己,也傷害了孩子。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1

人生就像一條漫長的路,路上有可愛的小花,温柔的小兔,也有可怕的荊棘,危險的猛虎,我們在路上磕磕絆絆的走着。有的人,走得壯烈,走得華麗;有的人,走得灰暗,走得毫無價值。

走在路上,回首遙望遠方,只見過去的點點滴滴,一一浮現在眼前。成年人的路,往往復雜,難以區分現實和虛幻,障礙處處難;孩子的路,是一條開滿誘惑孩子的豬籠草的稚嫩小路,但是,豬籠草會比美麗的花兒少好多。

一天,我拿起了書架角落中的一本書。我輕輕抹去灰塵,發現這本書叫做《孩子你慢慢來》,封面上是一張小男孩在枯葉上走路的圖片。“咦,是不是童話呢?哦,會不會是講教學經驗的啊?是不是一封封信呢?”我帶着滿臉的問號翻開了書本。原來,這本書主要講了:小男孩安安和爸爸(德國人)媽媽(中國人)的種種事蹟,還講到了他的弟弟——飛飛的出生給了他極大的“壓力”,因為他發現,媽媽好像不喜歡他了;他為了試試新剪刀鋒不鋒利,而去剪弟弟的衣服褲子,搞得弟弟像個小乞丐;安安在聽媽媽講水滸傳時,想到了打劫,便與昂弟跑到街上“打劫”巧克力等等有趣的成長故事。

書中曾説過一句話:“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那麼,怎樣讓小天使不受污染地成長呢?記得,書裏有一段寫了安安與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贏了,誓死捍衞似得抱着小卡車,只見安安後退了兩步,媽媽剛要去安慰他一下,可安安卻擺出一副舉的姿勢,嘴中發出“砰砰”的聲音,然後滿意地喊了聲:“死了!”媽媽卻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動機是從哪兒來的。安安愛聽故事,媽媽當然就講故事嘍,講到《小紅帽》時,安安便知道了:獵人要用打死大灰狼了。從此以後,媽媽講故事之前,都會瞅瞅,裏面是否有暴力沒有了。

記得我小時候,也有一次很萌的經歷。夏天來了,媽媽帶我去買西瓜吃。這時,我看到人們在選西瓜的時候,會用手敲一敲,聽聽聲音,再買。於是乎,我就認為買東西時都要拍拍它們,媽媽也沒在意。後來,媽媽帶我買鈴鼓,我選了一個紫色的,然後熟練地舉起右手,在上面拍了兩下,誰知,震耳欲聾的響聲傳來,耳膜被震得生疼,“唉,看來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要敲一下的啊!嗚嗚”,媽媽和服務員阿姨見了,簡直要抱着肚子笑開花了。

慢慢來吧,孩子!你慢點來!可是,如今是已經做不到的了。現在的孩子,一個學畫畫,一個學舞蹈,還有一個又學畫畫舞蹈,還學圍棋武術,如何慢慢來呢?!爸爸媽媽們一定説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嘛,多學一點又無妨。可你們有沒有想過我們是否真正喜歡呢?爸爸媽媽,讓我們有一個像安安那樣慢慢來的機會,讓我們輕鬆一點兒,去尋找自己該走的路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2

龍應台的大名早有聽説,最近的關注源於朋友圈裏看到的她在大學的演講,主旨大約是講和“人文素養”有關,尤其是作為一個政客應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她也倡導每個人都應該多讀點“文哲史”方面的書;另一篇是她在北大的演講,也談中國夢,再次提到了管仲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並希望下一代的中國人不再有恐懼,而享有充分的自由。

作為一個獨立學者和“馬政府”的前文化部長,我有理由相信龍應台顯然是一個具有較高人文素養和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因此帶有鮮明的現實批判主義的文化人。讀到龍應台,第一本便是她的《孩子你慢慢來》,讓我大跌眼睛,這是一個霸氣的,有強烈批判主義的作者嗎?就像書的扉頁所介紹的那樣:“作為華人世界的一支筆,龍應台的文章有着萬丈豪情,然而《孩子你慢慢來》卻令人驚歎,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這本書是龍應台從一個母親的角度,用娓娓道來,飽含深情的文字,展現出了她內心深處的仁愛,也再次讓我覺得不管一個外表再強悍的女漢子,作為母親,她也唯有柔軟。

這本書並不厚,或許是因為我尚沒有孩子的緣故,卻讀得比較慢,我需要用心去感悟每一篇零碎文字背後所表達出來的含義以及用力去想象那種畫面感,如嬰兒般的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書中的小人物,小故事以及嬰兒般的思想,我都得用力去揣測,去想象。讀此書我似乎也有種在努力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樣子,從小多由奶奶帶大,母親也並非如龍應台那般有文化,或因為兒時記憶斷線的緣故,我已記不起什麼蝴蝶結,也想不起多少兒時的故事,還有什麼洋娃娃,但這已不重要,因為我依然健康快樂的長大,依然具有獨立人格,依然愛知求真,善良本真。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每個人的故事,龍應枱筆下的安德烈是幸福的,他可以從小接觸到三四種語言,可以聽一個有文化的媽媽講各種故事,可以打小就能用平等的心態和媽媽對話。但想必在安德烈的心裏,這個媽媽既聰明嚴厲,又有一個母親柔情般的呵護,我也相信包括自己父母在內的每位家長也都儘自己所能,把自己認為最好的給了我們。

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人,柔情背後依然免不了龍應台對社會,家庭的思考,關於婚姻她説到:“婚姻,和民主制度一樣,只是人類在諸多制度中權衡利弊不得已的抉擇;婚姻幸福的另一面無可避免的是個人自由意志的消減”。這些,她又如何對一個兩歲半的小孩去解釋?我最新的領悟是婚姻與家庭本無所謂完美,所謂完美或就是在分歧時,雙方能用一種平等的心態去溝通面對,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尋找共通點;婚姻家庭也就是在相互欣賞中讓彼此成長。如此生活的意義就是學會欣賞,懂得感恩,保持好奇,有所期待。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3

首先,看了本書後我意識到到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並且小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可能跟我們成年人不太一樣。在教育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尷尬,就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應該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其次,小孩子與生俱來,對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你驚奇的問題。比如昨天在做完一篇有關近視眼鏡與老花眼睛的文章後,一個學生跑來問我,為什麼我不用戴近視眼鏡或老花眼鏡呢。但要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並不簡單,這涉及到許多科學知識,以她現在的年紀也並不能理解。但她已經開始深層次思考問題了,這一點很好,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種質疑能力。最後,我感悟到老師要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心平氣和地與學生談話,不添加任何的主觀色彩。雖已認識到這些的重要性,但要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只能慢慢努力,朝這個方向靠近。

讓學生自己獨立嘗試着去完成一件事,這個出發點很好。能很好地鍛鍊學生的能力。事實上,只有學生自己做過或主動嘗試的事情,才能讓他們即喜歡,又印象深刻。往往老師逼着做的事情讓學生很反感,效率也低下。對於一些事情可以讓學生慢慢來。但不可能允許任何事都可以慢慢來。就像學習,尤其到了複習階段,你慢了一步,就與別人有了差距,若你不及時追趕,這個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老師也只能幫助他加快速度追趕別人,而不是對他説不要着急,可以慢慢來。就算老師不急,家長也會十分着急,我們的孩子怎麼那麼慢呀,怎麼辦才好。

這是現在制度下的必然,我們也無力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學習忙碌的學習之外,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給學生的童年留下不一樣的色彩。

現在一上國小就開始了正規學校式的教學。跟我小時候相比,現在學生的課業負擔重了許多。雖然年年在喊減負減負。若頭上的考試棒仍在,若要各種各樣的考核。老師不會輕鬆,學生更不會輕鬆。可想而知當現在的學生有多累。我們這裏的學生還算是幸福的,放學後除了完成了適量的家庭作業後,就可以走家穿巷,去其他小朋友家串門,或一起去野外瘋狂。

現在教語文,真為學生感到辛苦,每天要識記那麼多的新字詞。基礎好的還能跟上,基礎稍差點就會掉隊,這樣的要求下,能讓學生慢慢來嗎。在教拼音時,教學時間只有一個多月,由於學生對拼音的接受程度有快慢,並不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都牢固掌握。在沒有讓學生喘息後,就開始大量的識字,這是在向學生灌輸,而不是讓學生自己主動獲取。我認為只要牢牢讓學生掌握好拼音,再教會學生字典的使用方法。學生自己就有能力獲取、積累識字。我想學生主動去獲取遠比教師灌輸好許多。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4

這是我第一次讀龍應台的書,作者作為一個母親的真實心聲,赤裸裸地表達她當時的心境,熱切傳達出她對生命起步最質樸的愛,她不是傳統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也許正是這樣的語言,更顯得真實和共鳴。

對於剛做媽媽的我來説,文中這段話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不知你們是否有這種經歷: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胸口,就能覺得幸福。我就經常有這種感覺,那種滿足、那種幸福是無法形容的。

在這本書中作者偏重於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順其自然的不受傷害不被扭曲的成長,如:安安和彎腿的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搶贏了,把東西緊緊抱在懷裏,死命抵抗敵人的攻擊。媽媽看見安安突然鬆了手,退後一步。她正要安撫他,卻見這兩歲小娃兒端起兩隻小手臂,做出獵人射擊的姿勢,對準昂弟,口裏發出“碰碰”的槍聲,然後滿意地説:“死了!”媽媽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靈感來自哪裏。孩子愛聽故事,媽媽給孩子講過《小紅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獵人的動作,有了“殺人”的動機。媽媽為了不讓孩子看到某些童話裏的殘酷和暴力,她用心去為兒子選擇,哪些書該讓兩歲的孩子讀?哪些不能讀?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盜》後,就自言自語起來:我怎麼能跟兩歲的孩子講這種故事?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貴!他很謹慎地把這些有殘酷和暴力的書移到書架上最高一格,保證她的兒子即使搬來小椅子也夠不到的地方,把對孩子有益的書放到下一格讓孩子看。從她的言行中,我們能看到,母愛的偉大。母愛,讓她理性思考。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看看我們的孩子,週末、暑假有補不完的課、上不完的興趣班,根本沒有時間自己休閒,根本沒有時間慢慢來。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總以為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實上呢?我們的孩子並不快樂,他們小小的年紀真的能接受這些額外的知識嗎?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曾經我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幼兒園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學英語嗎?在我看來肯本沒必要,有很多家長跟我交流過,孩子上了國小後經常把英語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要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作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15

想不起當時買下它的原因,也許是感悟女兒漸漸長大,自己的力不從心;也許是因為它的封面,黑的底色上稚童仰望着母親,無限孺慕,無比信賴,和書的名字相呼應,給人温暖的感覺。自己讀過,也向身邊的有孩子的朋友亦或同事推薦這本書,皆因為看完這本書後的感動。

除了開篇《孩子你慢慢來》有點沉重外,整本書寫的只是一位母親,陪伴着孩子一起成長,為童言稚語中的真理與美好而感恩,為造物的神奇而感悟,也為自己所給孩子教育的不完美而惶恐。給我感覺最強烈的還是第一篇《孩子你慢慢來》,街頭賣花的老婦人,大聲呵斥着自己的小孫兒,為他努力地想把扎花的草繩打成一個蝴蝶結而耽誤了時間,這情景讓文章中的“我”想起了兒時的往事。在那時的教育中,孩子們沒有尊嚴可言,有被罰頭頂一滿盆水雙腿彎曲站半小時的,有因成績差而必須將寫着“我是懶惰蟲”的牌子掛在身上繞校園一週的,更有學生因家境貧困交不起補習費而受到老師的反覆刁難與體罰,那種冷酷讓小女孩對世界徹底失望,於是,有一天她帶着自己的三個弟妹一起跳了河……做了母親後,發現自己的心會為所有的小孩子變得柔軟,也許書中的“我”也是這樣,小心翼翼的尊重孩子的每一個要求,認真地陪伴着他傾聽他的每一句話,不願幼小的心受到任何傷害,就像書中作者在心中對那個賣花的小男孩説的:我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等待,孩子,你慢慢來。

看了這本書後,我時時自省。愛自己的孩子,是母親的本能,給他們尊嚴,卻不是每一個成人能夠做到的。有沒有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有沒有貪一時輕鬆敷衍了孩子一轉身卻又忘了對孩子的承諾?是不是會和孩子平等的對話?有沒有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對你的依戀?有沒有因為心情惡劣而無端遷怒於孩子?開始問自己這些問題,而答案總讓我怵然心驚,因為在我們的傳統中並沒有將孩子和成人當成對等個體的習慣。自己嘗試和兒子像朋友般聊天,學用他的語言聊他關心的瞭解的話題,也就漸漸聽到了許多原來不知道的事情,孩子的內心世界是那樣豐富,耐心傾聽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

慢慢來!估計現在的孩子們可能都做不到了。現在的孩子正忙着學畫畫、學武術、學鋼琴、學跳舞、學英語……這樣忙碌的孩子,又讓他們怎麼慢慢來呢?家長們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們的未來”,可是,可曾想過我們的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呢?還是給孩子多一點“慢慢來”的機會吧。

標籤:讀後感 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