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精選

校園4.98K

導語:《雖有嘉餚》是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最後一篇文章,也是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第三篇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 ,歡迎閲讀。

雖有嘉餚教學設計精選

  篇一:雖有嘉餚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雖有嘉餚》是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五篇課文,是整冊書的第三篇文言文課文,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七年級新生學習文言文的現狀,特制訂此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引導學生積累重點文言實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熟讀並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2.引導學生誦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感情,體會古漢語特有的韻律美。

3.讓學生運用“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理解課文大意。 情感與態度目標:4.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讓學生明白教學相長道理。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採用提問問題的方式導入新課,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自然而然轉入文學常識。

同學們,你有沒有聽過“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那你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嗎?(師答:《學記》)

一、 感知課文(分不同形式的讀,但每一次的讀達到不同的目的)

採用花樣繁多的朗讀,使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語感,豐富文化底藴)

1.一讀課文(個人讀),讀準字音。

雖有嘉餚( ),弗( )食,不知其旨( )也。 ...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 )也,知困然後能自強( )也。 ..

故曰:教學相長( )也。 .

《兑命》曰:“學( )學( )半。 ..

2.二讀課文,讀出韻味。(錄音範讀,劃出朗讀節奏)(在掌握字音和節奏的基礎上,全班大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律美。)

3.三讀課文,理解字詞。(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朗讀並結合註釋和參考書籍,並在掌握重點字詞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文言實詞歸類。)

通假字: 兑命兑:通:“説”,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説 .

古今異義詞:(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甘美;今義:用意,目的) .

(2)、教然後知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

(3)、然後能自強。(古義:自我勉勵;今義:到) .

一詞多義:(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指“佳餚”,美味的菜) .

弗學,不知其善也(代詞,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

其此之謂乎(表示揣測) .

(2)學

教學相長(學習) 學學半(教) ..

4.四讀課文,讀懂文意。 介紹“留、補、刪、換、調”翻譯方法,小組根據方法結合重點字詞翻譯原文。(兩三句重點句,抽學生回答,檢驗學生是否掌握。)

四、研讀品析 (齊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你覺得這篇課文是在跟我們講什麼道理?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這題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學生在理解大意後,歸納課文所講的道理)

教學相長。人學習之後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處,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才會自我勉勵,不斷提高。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2、文章開頭寫“雖有嘉餚”有何作用?

從“佳餚”寫起,是為了由“佳餚”、“至道”

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係的論述,有“佳餚”、“至道”作類比,教與學的關係就淺顯易懂了,這種説理的方法叫做“類比推理”

五、拓展延伸,啟迪智慧

1、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讓學生學會聯繫實際,把課堂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

(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着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採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

  篇二:雖有嘉餚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雖有嘉餚》是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四單元最後一篇文章,也是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對生活的思考、感悟與對美好人生的禮讚,前面幾篇文章分別利用敍事或抒情的方式闡述了人生感悟,這篇文章從學習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義。

文章選自《禮記·學記》,主要討論教與學的關係。開頭運用類比的手法,從“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接着講到教與學的關係:一個人只有學習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別人之後才發現自己知識的淺陋,這樣才會反過來不斷地鑽研、提高。最後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邏輯嚴密,有條有理,言簡意賅,淺顯易懂。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文言實詞“旨”、“困”、“反”、“強”、“長”、“學”的含義;

2.理解句式“雖有??”“其??乎?”

3.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過程與方法:

採用自主學習的方法探究實詞的含義,通過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與學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三、重點難點

重點: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難點:在生活中理解教學相長的道理。

四、教學方法

朗讀領悟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預習學案(見後面附錄)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老師先跟大家講個故事:上帝讓人帶蝸牛去散步,並規定人與蝸牛要並肩行走,人覺得這事不難,就一口答應了。人帶着蝸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沒走幾步就犯難了,蝸牛與人的步伐總是不一致,人總是昂首闊步地走,蝸牛被遠遠甩在了後面。人覺得不耐煩了,

跑去和上帝抱怨説:“蝸牛實在太慢了,我無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説:“你試着以蝸牛的速度行走,看看這樣與人的行走有什麼不一樣。”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議,改變了以往的速度,與蝸牛一起慢條斯理地走着,他發現,平時由於走得太快,沒怎麼留意沿途的風景,原來路邊的小樹長高了,長出了嫩芽,小花燦爛地綻放着,還有小鳥輕快地歌唱??這事都是人緊繃神經鬆弛下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發現:其實不是我在牽着蝸牛散步,而是蝸牛帶着我散步。

這個故事裏到底是人帶着蝸牛,還是蝸牛帶着人呢? 其實,學習有時是相互的,你在教會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學到了很多。這就是教和學的

【設計意圖】利用故事導入,為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為文言文容易讓學生望而生畏。

道理,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雖有嘉餚》,更加詳細地探討一下教與學的關係。 (二)讀清句讀 學習文言文,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讀通句讀,雖然文章已經有了標點,不過有些句子

示例: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之間還需要再次停頓,請仿照示例,為課文劃分朗讀節奏。 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兑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反覆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出語氣,節奏鮮明。

【設計意圖】朗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朗讀可以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體會文言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剛剛開始教文言文朗讀要教會學生拉長語調,將停頓的地方表現出來。

(三)解讀文本 1、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1)結合學案理解詞句 解釋重點實詞虛詞

旨:甘美 善:好處 雖:即使

翻譯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嚐,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不知道它的好處。

(2)仿寫句子“雖有??弗??不知??” 參考句子:雖有異香,弗聞,不知其妙也;雖有萬卷書,弗讀,不懂其道也。 作者採用同一句式從嘉餚到至道,是一種類比的方式,我們剛才的仿寫就是將類比拓展開來,這麼做可以將道理形象化,人們對至道難以理解,但對嘉餚這類常見事物非常熟悉,將深奧的道理賦予簡單的生活現象當中。

【設計意圖】仿寫句子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直白地瞭解類比的妙處,直接講解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如果學會了仿寫,也就達到了教學目的。

2.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1)結合學案理解詞句 故曰:“教學相長也。”

解釋重點實詞

困:不通

翻譯句子

所以學習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別人之後才會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説:“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的。”

學習讓我們發現自己不足,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後呢?對,堅持學習;當“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強”,“自強”的意思是自我勉勵,勉勵之後又該怎麼辦呢?對,還是回到學習中去。所以對於“教”與“學”的關係我們可以整理為:學習讓我們懂得更多,學後我們就可以教;當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要返回來再次學習;教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收穫很多,這實際上也是學的過程;當教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勉勵自己,重新回到學習中來。

(3)説説自己身邊“教”和“學”的故事。

教師分享故事: 事例一、孔子説: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老師平時教你們知識,不過有時候同學們的精妙回答也會提醒老師,讓老師拓寬思路,這就是老師在教你們的同時也學到了方法。

事例二、老師平常為了教好大家,上課之前要進行備課的過程。為了更好地讀懂要教的.內容,老師查閲大量的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吸取營養,所以當我教遇到困惑的時候,我還是回到學習中去,藉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務。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學習的難點,所以設置兩個活動來強化,第一個活動是理論上的理解,用直觀的方式畫出“教”與“學”的關係;第二個活動是將這種關係生活化,帶到自己身邊來,通過列舉事例也可以進一步瞭解學生是否掌握“教”與“學”的關係。分享的事例分別從一個人和兩個人的角度來闡釋“教”與“學”,具有代表性。

反:反省 強:勉勵 長:促進 (2)請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頭表示“教”與“學”的促進方向。

3. 《兑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1)結合預學案明確第一個學的讀音(xiào)、含義(教),明確“其??乎?”的意(2)翻譯句子:《兑命》説:教別人也是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説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3)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句話中“學”(xiào)與“學(xu?)”其實就是一個字?為什

——。比較這兩個字的不同。 思(大概??吧?“ 麼會這樣呢?請看下面兩個字明確:這是《説文解字》中“教”與“學”的寫法。前面這個是“教”,後面這個是“學”,不難發現這兩個字的寫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籌,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學字多了幾個形狀:表示房屋。其實教與學在古文中屬於異體字,即音義完全相同,是一個字的兩種寫法。也就是説,教與學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樣的。大家可以做出這樣的理解:我在教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學習,所以教是學的一部分。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加深學生對教與學的理解,通過構字來講解,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古文知識。 像爪一樣,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義, 即廬,(四)指導背誦 本文主要講述“教”與“學”的關係,從什麼地方開始引入的呢?(嘉餚)對於嘉餚美味,我們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請背誦第一句。

學習是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樣,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須要學習。背第二句。 學習有了體會,就要與人分享,這就是教。學習有了困惑,就要學會反省,然後繼續學習;教別人遇到了困難,要學會自我勉勵,然後也要繼續學習。所以説教學相長。背誦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後為了進一步強化教學相長的道理,應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話,請背誦這句話。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是為了當堂落實文言閲讀背誦問題,梳理文脈。尤其是從至道的學習如何轉到“教”與“學”的關係。可以理解為“教”是學習之後的一種分享過程。

(五)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裏得到好多的教訓。”根據《雖有嘉餚》的內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可以自由討論)

【設計意圖】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話是希望將古今的教育教學理論有機結合起來,陶先生的話是對“教學相長”的一個有力佐證。

結束語:如果説學是一支紅燭,那教只是紅燭上的火苗;如果説學是一隻春蠶,那教只是春蠶嘴裏吐出的一根絲線。學是整個人生的常態,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充實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與別人分享。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珍惜少年時。少年是學習的大好時光,

我們要靜下心來,不斷學習,不斷反省。

 八、作業佈置

蒐集關於學習的名言名句,背誦其中自己認為感悟最深的五句。

 九、板書設計

附錄: 《雖有嘉餚》學案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文言實詞“旨”、“困”、“反”、“強”、“長”、“學”的含義;

2.理解句式“雖有??”“其??乎?”;

3.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4.體會教學相長的道理。

二、相關鏈接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

《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它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學記》文字言簡意賅,喻辭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書中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教”與“學”的辯證關係。重視啟發式教學(“開而弗達則思”),重視教學的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教之謂孫”),重視因材施教。主張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教學順序,並且提出一條積極性的教育原則,即要在學生不良的行為沒有發生前,引導他們向善的方面發展。並指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要取長補短。《學記》賦予教師以崇高的地位。提出嚴師和尊師的思想。

 三、預習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