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關於離子的教學設計範文

校園2.31W

教學分析

關於離子的教學設計範文

本課題是在學習原子結構和元素概念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得失電子形成離子的過程。本課題難點比較集中,有微觀表徵:電子的分層排布、離子的形成;有化學用語:原子結構示意圖、離子符號;也有把宏觀與微觀架起橋樑的知識:元素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係。這些內容是引領學生把學習注意力由宏觀世界轉到微觀研究的重要過渡,為學生探求宏觀物質變化的奧祕打開了一個微觀領域的窗口,是引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和嚮往,是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興趣的一個很好的素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難點)

2、瞭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重點)

3、瞭解原子結構示意圖涵義及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想象、猜想→探索證明→歸納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

2、觀察l~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歸納小結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過程,瞭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對微觀世界學習的興趣。

2、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嚮往。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教師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作品──科普小論文《漫遊原子世界》,鞏固原子結構的知識。

附文:我是一個小小的電子,我在原子裏圍繞着原子核不停地轉動,雖然空間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總想掙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這個小老頭很有能耐,雖然只佔原子的一丁點空間,裏面卻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中子不帶電,質子帶正電,正好把我身上的負電深深吸引。

2、設問:原子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呢?它們能否掙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導探究核外電子的排布

1、學生猜想:核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

2、學生交流:向你的同學説一説你想象中核外電子如何運動?

3、探究證明假設:閲讀課本圖文。(把圖4—9“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製作成掛圖,藉此引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理解電子分層排布)

4、歸納結論: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5、教師啟發:科學家在探索原子核外電子運動時,也經歷了假設、猜想的階段,然後通過科學的手段、藉助先進的儀器進行實驗測定、檢驗而得到真理的。那麼電子為什麼有的排在第一層?有的排在第二層?各電子層上電子數目有什麼規律?(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後,進一步啟發學生對電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學生到高中後還會有更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自己查閲有關資料)

6、學習原子結構示意圖表示的意義:

7、練習鞏固:向你的同桌説一説下列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

8、展示掛圖: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學生觀察、互相討論、歸納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目與元素性質的關係:

元素

最外層電子數

元素化學性質

稀有氣體元素

8個(He為2)

比較穩定

金屬元素

少於4個

不穩定

非金屬元素

多於4個

不穩定

9、教師設問:稀有氣體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8(He為2),達到穩定結構,故化學性質比較穩定。金屬元素原子和非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未排滿,要趨向穩定,怎麼樣才能達到目的呢?(製造探究情境,誘導學生下一步的探究)

引導提問:離子是怎樣形成的?什麼叫離子?如何區別陽離子和陰離子?離子符號的書寫應與原子有什麼不同?

四、小結練習,誘發思考

1、小結:在本課題,我們學了什麼?

2、練習:課本習題。

教學設計説明

過去由於過分追求知識和能力目標,忽略過程和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課堂教學設計上,教師往往注重知識的灌輸和解題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需要比較忽視。於是基本上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把一個個的知識點教給學生,學生記住結果並會應用解題就行了。課堂上缺乏師生之間的感情共鳴,顯得蒼白乏味,學生學習方法不靈活,死記硬背,知識掌握不牢固。

在新的教學理念驅動下,本課題的教學設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創設了多個學習情境,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開展課堂活動:

(1)欣賞科普小論文《漫遊原子世界》,以輕鬆活潑的形式、生動形象的語言鞏固了原子結構知識,同時提出“校外電子是如何運動的”“電子能否掙脱原子核的吸引”等問題,自然入了本課題的學習;

(2)讓學生猜想質疑核外電子運動,再借助掛圖(課本圖4—9“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示意圖”)幫助學生樹立空間概念,探索、理解電子的分層排布;

(3)通過學生角色扮演活化氯化鈉形成的'過程,強化學生的探究欲;

(4)利用圖示把鈉原子和氛原子發生電子轉移形成氯化鈉的過程簡明呈現,幫助學生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若學生難以接受,可按教材要求簡化過程);

(5)藉助觀察掛圖“l~18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以表格形式進行知識類比,歸納稀有氣體元素、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目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係;這樣處理能化難為易,變枯燥為樂趣,變結論性知識為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饒有趣味地、自主地進行科學探究,使生硬的化學概念變得栩栩如生,易於理解。學生逐漸對學習化學產生渴望之情,能主動參與探究,建構新知,從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科學態度和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

本課題設計主脈清晰,重點突出,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學生參與度高,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點評

選取核心概念──離子為研討課,內容比較抽象,難度較大,富有挑戰性。本設計體現了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科學探究的設計和培養。實施教學過程中,不但知識與技能目標得到較好的落實,而且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得到較好的體現。課堂設計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視課堂活動設計,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而富有吸引力。

1、探究活動設計:

(1)欣賞科普小論文,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本課題學習慾望。

(2)猜想、交流、探究校外電子如何運動,體現對學生合作精神和科學探究的培養。

(3)角色扮演離子形成的過程,生動活潑,達到校理想的學習效果。

2、擴展學習設計:元素性質與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關係研究採用表格設計,體現了推理、歸納、分析能力的培養。

三、探究離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

①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

②鈉和氯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2、學生表演:兩個學生通過觀察原子結構示意圖,分別扮演銷原子和氯原子(頭上貼元素符號,身上貼最外層電子數目的“電子”),其他同學當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潑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學生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理解,學生熱情高漲地參與,課堂活躍起來)

3、學生討論;要趨向穩定結構的鈉原子和氫原子該如何變化來達到穩定呢?設計一個方案。(生動的情境、求知慾的驅使,學生積極設計多種方案:

①氯原子的最外層電子中三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最外層電子數平均,分別為4。

②氯原子的最外層七個電子轉移到鈉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

③鈉原子的最外層一個電子轉移到氯原子的最外電子層上,使雙方達到穩定結構。

這樣,較好地暴露了學生的原有思維,有利於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引導,對於方案①,教師要讓學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與化學中的穩定的區別;對於方案②、③,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分析發生這兩種情況的難易程度)

4、學生表演;兩個學生和同學們一起研究各方案,選擇最佳方案:把“鈉原子”身上最外層的那個“電子”貼到“氯原子”身上。“鈉原子”因失去一個電子而變成Na+,“氯原子”因得一個電子而變成Cl—,由於靜電作用而結合成化合物NaCl。(直觀活潑的表演把枯燥、繁難的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學生自然對原子與離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區分,也為原子得失電子的規律埋下伏筆)

5、師生分析:(一邊分析,一邊板書)

標籤:範文 離子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