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九年級上冊數學知識要點總結

校園3.62K

國中的時候,數學是必考科目之一,到了九年級的時候是要特別重視數學知識的掌握的,因為數學在會考中佔據了很大分值。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九年級必備的數學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九年級上冊數學知識要點總結

  九年級上冊數學知識

一、切線的判定和性質

1、切線的判定定理

經過半徑的外端並且垂直於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2、切線的性質定理

圓的切線垂直於經過切點的半徑。

二、切線長定理

1、切線長

在經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上,這點和切點之間的線段的長叫做這點到圓的切線長。

2、切線長定理

從圓外一點引圓的兩條切線,它們的切線長相等,圓心和這一點的連線平分兩條切線的夾角。

三、圓和圓的位置關係

1、圓和圓的位置關係

如果兩個圓沒有公共點,那麼就説這兩個圓相離,相離分為外離和內含兩種。

如果兩個圓只有一個公共點,那麼就説這兩個圓相切,相切分為外切和內切兩種。

如果兩個圓有兩個公共點,那麼就説這兩個圓相交。

2、圓心距

兩圓圓心的距離叫做兩圓的圓心距。

3、圓和圓位置關係的性質與判定

設兩圓的半徑分別為R和r,圓心距為d,那麼

兩圓外離 d>R+r

兩圓外切 d=R+r

兩圓相交 R-r

兩圓內切 d=R-r(R>r)

兩圓內含 dr)

4、兩圓相切、相交的重要性質

如果兩圓相切,那麼切點一定在連心線上,它們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兩圓的連心線;相交的兩個圓的連心線垂直平分兩圓的公共弦。

四、三角形的內切圓

1、三角形的內切圓

與三角形的各邊都相切的`圓叫做三角形的內切圓。

2、三角形的內心

三角形的內切圓的圓心是三角形的三條內角平分線的交點,它叫做三角形的內心。

  九年級數學知識重點

兩點間的距離

(1)兩點間的距離

連接兩點間的線段的長度叫兩點間的距離.

(2)平面上任意兩點間都有一定距離,它指的是連接這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學習此概念時,注意強調最後的兩個字“長度”,也就是説,它是一個量,有大小,區別於線段,線段是圖形.線段的長度才是兩點的距離.可以説畫線段,但不能説畫距離.

角的概念

(1)角的定義:有公共端點是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其中這個公共端點是角的頂點,這兩條射線是角的兩條邊.

(2)角的表示方法:角可以用一個大寫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三個大寫字母表示.其中頂點字母要寫在中間,唯有在頂點處只有一個角的情況,才可用頂點處的一個字母來記這個角,否則分不清這個字母究竟表示哪個角.角還可以用一個希臘字母(如∠α,∠β,∠γ、…)表示,或用阿拉伯數字(∠1,∠2…)表示.

(3)平角、周角:角也可以看作是由一條射線繞它的端點旋轉而形成的圖形,當始邊與終邊成一條直線時形成平角,當始 邊與終邊旋轉重合時,形成周角.

(4)角的度量: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單位.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

由三視圖判斷幾何體

(1)由三視圖想象幾何體的形狀,首先,應分別根據主視圖、俯視圖和左視圖想象幾何體的前面、上面和左側面的形狀,然後綜合起來考慮整體形狀.

(2)由物體的三視圖想象幾何體的形狀是有一定難度的,可以從以下途徑進行分析:

①根據主視圖、俯視圖和左視圖想象幾何體的前面、上面和左側面的形狀,以及幾何體的長、寬、高;

②從實線和虛線想象幾何體看得見部分和看不見部分的輪廓線;

③熟記一些簡單的幾何體的三視圖對複雜幾何體的想象會有幫助;

④利用由三視圖畫幾何體與有幾何體畫三視圖的互逆過程,反覆練習,不斷總結方法.

  九年級數學公式歸納

和差化積公式

三角函數的和差化積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積化和差公式

三角函數的積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0.5[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0.5[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0.5[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0.5[cos(α+β)-cos(α-β)]

二倍角公式

二倍角的正弦、餘弦和正切公式(升冪縮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半角公式

半角的正弦、餘弦和正切公式(降冪擴角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