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校園6.49K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科學教學設計(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精選12篇)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學會提取植物體內的水,學會安裝“小草喝水”的裝置。

2.知識與技能:知道水是生命物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運動中起重要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青菜、桔、蘋果、蝦、水聲、圖表

教學過程:

一、新課。

1.師:同學們,請你們聽一聽,這是什麼聲音?(板書:水)

請你猜猜,錄音裏優美的小河讚美的是什麼?

2.師:小花、小草離不開水,小魚小鳥離不開水。及時板書(邊説邊板書:離不開).3。

活動一:

3.師:你還知道什麼地方有離不開水的事例?(小組討論)

結合自己身邊事例小組裏互相説一説:(如洗臉、澆花……)在學生討論熱烈時停下。

4.師:同學們説了許多的事例,心裏也有了許多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想用小詩來讚美水呢?(同時出示小詩、投影)

5.講了那麼多生命物體離不開水的事例,也用小詩讚美了水,現在的感受一定更多了,我們一起來把這個課題補充完整好嗎?

板書:“生命離不開水”

活動二:

6.師:我們已經知道生命物體離不開水,其實生命物體內部有許多與水有關的一些祕密,請你仔細觀察,你能發現什麼?(同時出示圖片)

活動三:

7.師:從圖中我們發現物體內會有大量的水,但是這些水我們平時看不出來。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讓大家看到這些生命物體內的水(小組討論)切、壓、摔

8.師: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些材料。請每組同學任選兩種喜歡的材料,同你剛才提出的方法嘗試着把它體內的水提取出來,同時還請大家感受一下哪一種材料的水更多一點,在實驗過程事,你如果有新感受和發現及時把它記錄下來等會再告訴大家(蘋果、蝦、青菜……)

9.學生彙報結果。(按材料分)

10.師:剛才的實驗使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生命物體體內有水份。老師不明白,這些水哪裏來的呢?(動嘴喝、植、根)

11.師:植物靠根吸收水份,你有沒有看到過植物喝水?想不想知道?

12.老師拿出準備好的材料。你能充分地運用這些材料,清楚地讓大家看到小草每天喝水的情況?(學生回答)

13.師:為什麼要用油?理由是什麼?

14.師:裝置已做好了,是不是已經完了?(沒有)

(觀察的堅久性,觀察的方法)

15.師:回家之後每位同學都設計一個小草喝水的實驗,並完成P72的表格。比較精確地記錄小草每天喝水的情況。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過實驗瞭解加快蒸發的條件。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描述水在蒸發時所發生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酒精燈、火柴、小燒杯、水、一塊濕抹布,毛巾等

一個大燒杯,有水,一小袋鹽,小藥匙一把,一根玻璃棒。

兩個中燒杯,事先貼上標號(1號和2號),半杯水

每組一塊手絹,培養皿,吹風機,小電池,熱水袋,電熨斗,小電風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瞭解蒸發現象

1.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水單元(用濕抹布在黑板上寫一個水字),請你猜測一下,這個“水”會有什麼變化?

2.學會彙報,(變幹了,變成水蒸氣,蒸發掉了等等)

3.這是怎麼回事呢?(或你知道為什麼嗎?)

4.你看到水蒸氣了嗎?由此,你覺得水蒸氣它是什麼樣的?(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5.小結:像這樣由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我們就叫做蒸發。(板書)

6.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蒸發現象嗎?

7.學生舉例。

二、知道加快蒸發的三個條件。

1.從剛才的回答中,唐老師發現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是一個有心者,這一點唐老師非常喜歡。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經驗怎麼樣。比如説,唐老師這兒有一塊濕毛巾,你能想到幾種方法讓上面的水蒸發掉呢?

2.學生思考後回答。

3.不錯,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我們什麼也不做,就讓他這樣放在這,過了一段時間後,它會不會幹?對,但這樣做時間就比較長了。

4.那怎樣做能讓這塊毛巾快點幹呢?看哪組想到的方法比較好。

5.小組討論。

彙報時注意説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6.彙報(按方法彙總)

7.唐老師事先準備了幾樣實物,但還有幾組的同學只能對不起你們了,加入到其它組去吧,好嗎?

8.分組實驗

9.剛才的實驗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誰能説説你們觀察到的現象?

10. 現在,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怎樣就可以加快蒸發呢?

三、鞏固,小結

1.今天,我們主要研究了水的蒸發,關於這水和水蒸氣,你們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2.唐老師倒準備了幾個問題,看你們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鹽是從哪來的嗎?(出示鹽)

現在,唐老師把它放入燒杯中,攪拌一下(邊説邊演示),現在,我又想把放進去的鹽取回來了,你有辦法嗎?

(2)有1號和2號這樣兩杯水,我想讓1號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發掉,你有什麼辦法?你能讓2號中的水儘量不減少嗎?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3

一、 重點、難點

我國是水力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所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認識水流有力量,我們可以利用它是本課的重點。

讓學生認識到水力是自然資源的一部分,自然資源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可以被我們人類改造和利用的,從而意識到從小要熱愛自然,關心自然,做大自然的好朋友是本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

1、 能夠通過觀察和思考,知道水流有力量,認識人類 對水力以及對風力、太陽、礦產等自然資源的利用。

2、 認識到水力是自然資源的一部分,是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是可被改造和利用的。

3、 意識到從小要熱愛自然,關心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樹立正確的自然觀。

三、教學設計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目標檢測

一、觀察導入 激活思維

1、 出示小水輪的模型,演示小水輪轉動的實驗,提出觀察要求:“小水輪是如何轉動起來的。”

2、 出示“木排順流而下”及“洪水沖毀樹木、房屋”的投影片讓學生仔細觀察。

3、 引導學生針對實驗和投影片上出現的現象展開討論,議一議自己的感受,説一説自己的看法,談一談小組的共識。

4、 小結學生髮言,引出課題,板書課題。

1、 學生仔細、全面地觀察實驗及投影片上的景象。

2、 小組活動

3、 通過小組交流認識到水流是有力量的。

4、 認真傾聽老師小結。

1、 學生能仔細、全面地觀察實驗和圖片,並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認識。

2、 能主動地、熱烈地開展小組活動,各抒己見。

3、 大部分同學通過小組互動,知道水流有力量,並能積極爭取發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二、觀察討論 深入理解

1、 利用看錄象、投影出示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利用水力的相關資料,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看了這麼多資料,你有什麼想法?在小組中議一議。

2、 巡迴瞭解學生討論情況,並適時給以幫助和指導,尤其應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説明水力的利用。

3、 組織學生把自己收集的相關信息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認真傾聽學生髮言及時捕捉閃光點,給於鼓勵;抓住分歧點,激起矛盾衝突,引導他們進行爭辯。

4、 根據學生的發言,總結人類對水力利用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1、 學生看錄象及投影呈現的資料,瞭解資料所體現的內容。

2、 針對這些內容,小組展開討論,各自發表看法。

3、 每組選一名代表總結小組發言,並在全班展開討論、交流、評價。

4、 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針對同學的發言及時補充或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

5、 通過討論交流和傾聽教師的總結,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有較完善的認識。

1、 學生能認真仔細地觀看資料,能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記錄下來。

2、 能在組長的組織下協作學習,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小組內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

3、 結合老師同學提供的資料和信息,能簡要闡述人類對水力利用的現狀。並初步構建這部分內容的認知體系。

4、 能從老師的總結中加深對這部分內容的認識。

三、激活思維 深化認識

1、 激活思維:水力可以被人類所利用,那除了水利,大自然還有哪些資源是可以被改造,被利用的?

2、 利用錄象資料創設問題情境:現在你想説什麼?先説給小組同學聽一聽。

3、 巡迴瞭解小組討論情況,及時加以指導。

教師小結自然資源的豐富性。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前景的廣闊性,以及保護自然的重要性。

1、 學生展開設想,各抒己見

2、 針對錄象結合自我認識,積極開展小組討論。

3、 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4、 對他人發言作評價並可提出異議。

1、 能積極動腦大膽發言。

2、 通過錄象資料傾聽他人發言,初步瞭解自然資源。

3、 能從老師的總結,同學的看法中,深化對自然資源的認識。

四、全課小結 拓展延伸

1、 教師課堂小結

2、 拓展延伸: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何收穫;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你的收穫呢?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內容:

《太陽鍾》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太陽鍾和古代計時工具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太陽鐘的原理製作計時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

三、教學準備:

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電筒、日晷模型

四、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師:“哪位同學能告訴我現在幾點了?”(學生説出時間)“你們是通過什麼知道現在的時間?”(手錶;上課的時間表)“那麼在古代,還沒有手錶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學生自由回答)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同時板書:太陽鍾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認識太陽鍾

1、介紹牛頓的故事

前幾節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日影的移動反應着太陽的位置變化,而太陽在天空的運行是勻速的,利用這個規律,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就做過這樣一個太陽鍾。(教師邊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時,在棍影的終點放一塊石頭做記號,(利用電筒照射光,產生棍影)記下時間。他利用擺石頭記影子,又在石頭上記時間,看!多簡單,多巧妙的太陽鍾就做成功了。他做的這個太陽鍾據説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們把這個太陽種稱之為“牛頓鍾”

2、聽了這個小故事你有什麼感想?得到了什麼啟發?

3、學生回答

4、教師小結

(二)探究日晷原理

1、介紹日晷:

實際上牛頓做這個太陽鍾,是從日晷中得到的啟發。(教師出示日晷的示意圖和實物並把“日晷”板書在黑板)它又稱作晷儀和日規,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觀察大自然的變化時,通過不斷的試驗創造出來的,它利用太陽影子的變化來記錄時間的工具。

2、製作日晷

同學們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袋,裏邊就有個日晷,請同學們在小組裏仿造這個示意圖把它拼裝起來。

3、探究原理

(1)同學們真能幹,這麼快就把它拼裝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麼?研究些什麼?

(2)學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這根針有什麼用?)

(3)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晷面和晷針:這是一個赤道日晷,晷面與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時間。晷針與晷面垂直,它就相當於我們手錶的時針。

(4)在小組研究日晷是怎樣工作的。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結合“牛頓鍾”的故事共同研究這個問題。(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

(5)學生彙報

(6)教師小結原理:當太陽光照射到晷針,晷面就出現晷針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當時的時間。

(7)為什麼用太陽鍾可以計時?你又時如何判斷出當時的時間呢?

(8)學生討論

(9)學生彙報

(三)認識手掌日晷

1、原來認識和掌握大自然的規律還可以給我們帶來這樣的好處。那麼在沒有日晷的時候你能利用這一原理計時嗎?

2、學生回答

3、教師小結,介紹手掌日晷並出示示意圖。

手掌日晷流傳於民間,它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這樣的(教師帶領同學們實踐體驗):我們面向南邊,手掌攤開(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夾住一支筆,使筆與手掌垂直。拇指關節對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時間。

4、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共同體驗手掌日晷的運用,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

5、請兩組同學上台演示,台下同學説説指向的時間。

6、從這個試驗你得到什麼啟示?

7、學生回答。

8、教師小結。

三、認識古代計時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測的,在古代人們用來計時間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來看看這些計時器(出示計時器掛圖)。

2、同學們在小組討論它們都是利用什麼原理計時的。

3、小組請代表彙報

4、你們還知道其他的什麼計時方法嗎?

5、學生彙報

6、教師小結。

四、歸納知識

1、無論是古代的計時器還是日晷它們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2、學生彙報(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標識)

3、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4、學生彙報

5、教師小結

五、鞏固新知,課後實踐

請同學們根據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太陽鍾”或者“計時器”,下節課帶到課堂上共同研究。

六、教學反思:

古時常用的太陽鍾至今似乎越來越少見,利用太陽鐘的.製作原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體驗後意識到科學技術在不斷髮展,正確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好處。

這節課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古代的一些計時工具,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並利用這一原理自己動手製作一計時器。

課前為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特質疑:在古代,還沒有手錶的時候,人們又是怎樣判斷時間的變化呢?接着通過“牛頓鍾”的故事初步建立學生對太陽鍾認知,學生對於他的舉動自然比較感興趣。正好切入主題,介紹太陽鍾後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利用電筒的光代替太陽光實踐體驗後,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學生認識更為深刻。

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時候介紹手掌日晷,使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迅速提高。學生實踐驗證後談談啟發,幫助學生正確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最後出示古代一些計時器,讓學生找出原理,並説説其它的計時器又是運用了什麼原理計時的,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掌握大自然的規律,從中促使學生思考。同時讓學生根據這節課學到的知識,做一個“太陽鍾”或者“計時器”,下節課帶到課堂上共同研究。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點,並把這節課的知識加以延伸。

這節課不受天氣的影響下,帶學生到室外體驗教學效果更佳。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地看、讀、寫温度。

2、知道在不同環境下氣温是有差異的。

3、知道白天氣温變化的一般規律是早晚氣温低,午後氣温高。

一、教學準備

1、學生備測量氣温用的寒暑表,記錄氣温用的紙筆。

2、百葉箱。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氣温有多高嗎?

2、今天我們一齊來學習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學習

1、介紹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讀寫温度的方法,並組織學生進行練習。

2、測測今天的氣温有多高。

(1)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

A、先測測教室的温度。

B、再到室外去測測。(測陽光下,背陰處)

C、觀察百葉箱。

(2)把室外空氣的温度記在活動記錄上。

(3)從測量的結果中發現了什麼?

(4)為什麼世界各地的百葉箱都是一樣的?百葉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離地1.5米的空曠草坪上?連記錄的時間也是一樣的?

1、分組討論後彙報。

2、教師小結。

(一)課後作業

判斷題

1、百葉箱裏放置的測量儀器有乾濕計、氣壓計、温度計。 ( )

2、一天中氣温最高的時刻在中午12點。( )

3、全國各地的百葉箱的放置高度是不同的,沿海地區高,內陸地區低。( )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準備

1、白紙、放大鏡每人一份

2、書寫紙、卡紙、掛曆紙、報紙等每組一份。

3、每組準備兩本不同的厚薄的書。

二、教學目的:

1、經歷對一張白紙的外部特徵進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觀察描述的活動過程。

2、培養觀察比較各種白紙不同和相同特點的能力。

3、培養探究紙的興趣。

4、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三、教學重點

觀察紙的纖維。

四、教學難點:

探究觀察比較各種紙,不同特點的方法。

五、教學活動過程

㈠觀察描述一張白紙的特點。

1、(出示一張白紙)這是一張紙,它是什麼顏色?這張紙除了顏色是白的特點外,它還有什麼特點呢?

2、提供給學生每人一張白紙。讓學生進行獨立觀察,並根據需要記錄關於這張白紙的特點。

3、小組交流每個人觀察到的關於白紙的特點。

4、全班交流歸納:關於這張白紙我們觀察到了它的哪些特點?

5、評價要求:能觀察到關於一張白紙的10個以上的外部特徵。

㈡比較兩張紙的不同。

1、觀察一下你們桌上的紙主要有什麼不同?

2、學生分組觀察並作記錄。

3、剛才我們是用什麼方法比較它們的不同特點的?

4、學生彙報交流。

5、比較兩張紙的厚薄可用哪些方法?

6、學生進行探究活動,進行反思,得出各種方法。

7、試着你們説的方法比較生字卡片與科學紙張的厚薄。

8、怎樣觀察比較兩本不同書的厚薄?

9、學生討論得出可以用測量、計算等方法。

10、學生用尺來測量兩本書紙張的厚薄,並交流觀察測量結果。

11、評價要求:能夠理解並經歷比較各種紙不同特點的觀測手段或方法。

㈢觀察紙的纖維。

1、這些外形不同的紙,它們有什麼相同的特徵呢?

2、引導學生將小紙片撕開,觀察撕開的紙邊。

3、學生觀察,並作交流。

4、全班交流:

①讓學生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②師歸納:這是纖維。

5、紙面上能觀察到紙的纖維嗎?引導學生將撕下的半張紙揉成團,再展開,用放大鏡觀察紙面。

6、學生試驗之後:

①報紙,餐巾紙可以觀察到。

②書寫的白紙、書本的紙張不能觀察到。

7、學生觀察,並交流觀察到的現象。

8、總結:

①在觀察中你們有哪些新的發現?

②產生了哪些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有什麼想法?

9、學生討論得出:

①發現: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②問題:紙的纖維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些紙的纖維粗,有些細?紙是怎麼造出來的?

10、評價要求: 能夠觀察到紙的纖維,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

㈣課堂延伸。

1、課後針對這些問題去搜有關紙的資料,瞭解紙是怎樣造出來的。

2、分析下節課的內容:我們來造一張紙。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瞭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3、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重點:

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教學難點:

對觀察方法的探究。

教學準備:

放螞蟻的瓶子、白紙、放大鏡、水、水槽、三、四塊塑料泡沫、昆蟲觀察盒、毛筆、水彩筆、玻璃片(投影片)、沙、繩子、幾條硬紙條、記錄紙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們帶來了什麼?

2、出示課題:螞蟻。

二、激發探究慾望。

1、説説你是怎樣捉到螞蟻的?

2、學生畫一隻螞蟻。選幾幅展示。

3、比較。為什麼有的會畫錯?

三、引導探究。

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分組自行探究。

教師不時穿插到每個小組的旁邊觀察學生的活動。密切注意學生在做什麼?説什麼?爭論什麼?扯得太遠要幫助他們回到主題上來,鑽進“牛角尖”得要幫助他們跳出來。

在學生的觀察活動中,要適時引發學生的思考,“你是怎麼想的?你認為怎樣?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換一種材料再試試?

四、開展研討、説螞蟻。

1、把材料從學生處拿開。

2、説説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麼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麼?

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研討中發現的事實有另一個學生記錄下來。

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對於怎樣更好地觀察螞蟻,螞蟻身體的特點這些問題一定要討論。

五、課外延伸

1、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你們想不想繼續研究?下課後,每個小組繼續研究螞蟻,下節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信息報告會。

2、看螞蟻的反應,猜測螞蟻的想法,送螞蟻回原來的地方。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8

設計意圖:

本課是在熱空氣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空氣流動的原理。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本課的教學需要把握好學生的認知水平,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繫。使學生在認識空氣的基礎上通過探究風的形成,瞭解熱傳遞的另一方式——對流。這節課從生活現象入手,啟發學生提出有關風的成因的問題;進而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認識風的成因。最後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知道風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對身邊的空氣流動產生風的一些自然現象的觀察,發現,能運用已有的的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2、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活動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實驗產生的結果來驗證某種假設的結論,並運用類比探討風的成因。

4、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空氣流動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氣流動的條件。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認識空氣流動是風的形成原因。

難點: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讓學生學會自我探索。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激發興趣

僅供學習與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繫網站刪除謝謝2

精品好文檔,推薦學習交流

師演示門縫飄紙片的實驗,讓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

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實驗探究啟迪思維

師:夏天,我們用扇子扇,有沒有風?

學生回答:有。

你有沒有想過方式怎樣形成的?

學生猜測。

師:誰來彙報一下你的猜測。

學生彙報,教師適時板書。

師: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測對不對,如何做?

生:做實驗。

師:下面我們設計實驗一起驗證我們的猜測。

(師出示實驗提示卡)

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小組討論:在模擬實驗中你看到了什麼樣現象?點燃蠟燭前蚊香的煙是怎樣流動的?點燃蠟燭後蚊香的煙流動路徑又發生什麼變化?這個現象又説明了什麼?

集體交流,彙報實驗結果。

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精品好文檔,推薦學習交流

師:當燃燒的蠟燭放在塑料瓶內,使得裏面的温度升高空氣變輕,瓶內温度相對較冷,於是冷空氣就流入形成風,我們就看到蚊香的煙飄起來,是蠟燭燃燒的熱量使空氣流動形成風的。

(三)聯繫生活、應用實踐

師:誰能舉出生活中利用風的例子。

學生舉例。

師課件演示的風的危害資料。

師:看到這些你有何感想?

學生討論交流。(風的利弊)

(四)總結評價,鞏固拓展

1、你有什麼收穫?

2、教師小結。

3、帆船是怎樣藉助風的力量行駛的?想辦法瞭解。下一節課我們交流。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9

教材分析

電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風能、水能、熱能等)轉換來的二次能源。

本課共有三個活動:

1、瞭解各種各樣的電池。教材中列出了乾電池、光電池、蓄電池、鈕釦電池,以幫助學生了解他們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瞭解它們把哪些能量轉化成了電能。

2、我們來發電。教材中安排了用電動機模擬發電的活動。教材中的用電動機來發電,難度很大,小電動機很小,露出來的小螺絲口很難拴住繩子,為此,我對這個實驗進行了改進。詳見教學過程,活動一。

3、瞭解發電真的電能從哪裏來。

學情分析

在上一課中,學生認識了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磁能,這一課認識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電能,這就使學生更深入地認識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互相轉化。

第一課中學生已經能夠製成電流檢測器。學生對於電轉化成磁有了直觀感性的認識,這一課將磁鐵也纏上線圈,移動起來,反過來,就產生了電,可以用第一課的電流檢測器來檢驗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電池是把化學能或者光能轉化成了電能。發電的方法有多種。

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轉化來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和閲讀資料認識電能的來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第二個活動,我們來發電,將磁能轉化成電能。

難點

電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來的。

教學策略與設計説明

本課採取,實驗探究的方法,來完成對“電能是哪裏來”的理解。

1、藉助第一課和前幾課對電產生磁,引出電能轉化成磁能,進而通過分組實驗,探究磁能轉化成電能的過程直觀看到電磁之間的互相轉化,轉化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發電廠的電是哪裏來的。

2、為了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解剖一節電池,讓學生觀察電池的內部構造,理解電池作為有毒垃圾的特殊處理方法。

做一個濃鹽水電池和水果電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解剖好的一節1號電池

2、銅片、鋅片,導線,濃鹽水

為每個小組準備:

1、電流檢測器(羅盤和線圈組成的)

2、條形磁鐵

3、導線一米長

4、手搖發電機

實驗記錄單一份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註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1分鐘

同學們好,這個單元第一課我們學習了通電導線和線圈能引起磁針的移動,那麼如何磁鐵移動是不是會產生電流呢?

出示做好的電流檢測器,説説構成和使用方法。

複習舊知識,引出新知識。這裏面其實也包含着,可逆性這一認知。比如,我們可以從一樓走到三樓,那麼反過來,我也能從三樓下到一樓。

新授

活動一:我們來發電

分組實驗

(20分鐘)

1、每組一塊條形磁鐵,將導線纏到磁鐵上,和纏到鐵釘的方法一樣,注意兩端留出線頭,以便和電流檢測器相連。

這樣一個簡易的發電器就做好了,我們在進行電產生磁的實驗中,發現小磁針來回晃動。那麼我們現在來回晃動磁鐵,是不是就產生了電呢?

2、觀察各組的實驗情況,適時停止實驗,進行小結。

3、教師小結:

這個實驗説明了,電能是從磁鐵晃動來的。磁能可以轉化成電能。

手搖發電機,也是利用搖把搖動使磁能轉化成了電能。

那麼電能都是從磁轉化來的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書:63頁各種各樣的電池。

1、各小組按照老師要求,做出簡易發電器,然後,開始實驗如何證明這個發電器發出了電,如何和我們前面做的電流檢測器連在一起。

2、討論交流實驗發現:

a、電能產生磁

b、磁鐵來回移動產生了電,電流檢測器裏面的小磁針擺動起來了。

c、……

3、給每組下發手搖發電機,讓每個學生進行操作,觀察小燈泡是否亮了,進一步瞭解發電機的原理。

動手操作,教師適當引導做出簡易發電器,再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通過動手操作,真正理解磁能是如何轉化成電能的。

新授

活動二:各種各樣的電池(演示實驗)

(10分鐘)

提問:教材中列出了哪些電池,説説是將什麼能轉化成了電能。

大家一定對電池很 感興趣,下面請大家看看老師解剖好一個一號電池,看看它的內部構造。

1、教師解剖一個一號電池,讓學生觀察裏面的化學藥品。

2、濃鹽水電池:

將銅片和鋅片(廢電池外殼)插入盛有濃鹽水的杯中,用導線連接在“電流檢測器”上,可以看到產生了電流。

3、水果電池

做一個水果電池,將銅片和鋅片插入水果中,也可以產生電流。

請學生思考回答:電池為什麼不能亂扔?

同學們感興趣,可以回到家裏,也可以做一個水果電池。

新授

活動三:(5)

發電站的電是哪裏來的?

現在我們瞭解了電池裏的電是哪裏來的,那麼發電廠的電呢?

我們使用的絕大部分電是來自發電廠,發電廠都是用發電機來發電的。發電機和我們剛才做的簡易發電器類似。

煤電

是用煤燒鍋爐,化學能變成熱能,並把熱量傳給水,高温、高壓的水蒸氣帶動蒸汽輪機轉動,熱能變成動能,蒸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動能變成了電能。

風力、水裏發電就是靠風力和水流動的力量,推動渦輪機,渦杆轉動磁鐵產生電流。

填寫:64頁表格

課堂小結

2分鐘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電是哪裏來的,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説説這節課的收穫。

佈置作業

1分鐘

做一個水果電池

閲讀課外讀物,關於電學知識。

板書設計

電從哪裏來?

來回移動纏着線圈的電磁鐵

銅片和鋅片 放入濃鹽水

產生了電流

電流檢測器裏的小磁針轉動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參與制造人工彩虹實驗,知道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瞭解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所反射的光的顏色所決定的。

2、能對本小組的設計進行改進和完善,對其他小組的設計提出合理的建議。

3、養成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發現新問題的好習慣。

其中組織學生參與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是教學重點,設計提出研究問題、實驗方案是教學難點。

教學流程:

(一)問題導入、激發探究

1、談話: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原理,我們解決了生活中許多地方的採光問題,還設計了自己的“陽光小屋”。你設計的“陽光小屋”是什麼樣子的?還有什麼問題嗎?説給大家聽聽。

2、學生彙報設計的陽光小屋和問題

3、教師小結,提出新的研究問題——怎樣才能是我們的陽光小屋充滿色彩

設計意圖:問題來源於生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活動中的基礎,學生經歷了陽光小屋設計,學生在彙報交流中總結了小屋的特點,一是陽光要充足,二是通風效果好,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提出“怎樣讓小屋充滿色彩?”,探究問題自然生成,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二)實驗導學、交流導疑

1、引入實驗:學生閲讀課本25也中的資料卡——課件欣賞圖片——彙報收穫和啟示

2、小組實驗(一)——製造人工彩虹

——教師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慾望。

——介紹實驗材料,展示實驗要求(實驗材料:三稜鏡、手電和白色紙板;實驗要求:①在準備的實驗材料裏找出實驗所需的器材:手電、白紙片和三稜鏡。②實驗中認真觀察,把看到的現象記錄下來。③實驗後小組討論,根據觀察的現象對陽光的顏色做出結論。)

——小組實驗,觀察現象,分析結論

——彙報展示,在交流中理解光的色散現象和光的顏色(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並且是按照紅、橙、黃、綠、青、藍、紫的序列排列的)。

設計意圖:把學生置於實驗探究活動。學生探究怎樣讓小屋充滿色彩,一是感到突然或者困難,教學時利用課本中的資料和彩虹圖片做啟示,學生會有新的想法,把陽光變成彩虹,便自然引入“製造人工彩虹實驗”,直接要求學生實驗,也會是一籌莫展,以演示實驗示範、展示要求規範實驗、彙報交流突出探究,讓實驗順利進行,並能有所收穫。

3、小組實驗(二)——物體的顏色

——問題引導,紅花綠葉這些物體的顏色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小組實驗:將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顏色的紙板上,紙板會呈現什麼顏色?

——全班交流,解開疑惑

——引導小結,歸納結論(課件展示)

設計意圖: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式。學生把普通白光分離出七色光後,便會對物體的顏色產生疑問,有了前一個實驗和猜想的基礎,讓學生自己設計並進行實驗,將實驗探究引向深入,能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檢測導練、知識應用

應用解釋現象:

1、夏天人們都喜歡穿淺顏色衣服,特別是白色的,不喜歡穿深色衣服,特別是黑色的。這是為什麼?

2、房間里人們為什麼總喜歡把牆壁刷地又光滑又白?

3、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設計意圖:知識在應用中鞏固。學生探究了有關陽光的顏色組成和物體的顏色知識,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把探究出得知識應用於生活,起到應用、檢測和鞏固的作用。

(四)交流總結、拓展延伸

1、彙報收穫,體驗成功

2、實驗延伸:用平面鏡和水做實驗在制彩虹。

設計意圖:在彙報收穫時體驗成功,在閲讀“知識鏈接”延伸,在要求繼續研究中拓展。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學習用觀察、實驗、思考、閲讀資料的方法分析空氣的成分。

培養初步的化學實驗技能。

2、知識與技能:

知道空氣是由不同氣體混合而成的,空氣中包括氧氣和二氧化碳。

知道氧氣支持燃燒、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瞭解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的品質和合作交流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瞭解空氣的成分。

2、難點:掌握往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的實驗操作技能。

教學準備

蠟燭、水槽、集氣瓶、杯子、石灰水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繼續來了解空氣。

2、蠟燭的燃燒能離開空氣麼你怎麼知道的

3、現在老師這裏有三個蠟燭,分別放在空氣中,小杯子、大杯子裏,蠟燭能燃燒嗎

4、他們的燃燒情況會不會有什麼不同

5、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國小科學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

1、能全面細緻地觀察燒開水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現象。

2、能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3、利用統計的方法整理有關資料。

4、瞭解温度的改變可使物質(水)的狀態發生變化。

5、知道水的沸點。

6、會使用温度計測定水温。

7、願意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燒瓶、鐵架台、酒精燈、温度計、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談話:經過前面實驗中那樣淨化處理的水還不能直接飲用。怎樣得到能飲用的水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將水燒開。(板書課題)

2、提出問題:燒開水是常見的事情,你注意觀察過燒開水時的現象嗎?

二、實驗探究,解決問題

1、組裝實驗裝置,並介紹實驗器材的使用。

2、講述温度計的使用方法:

(1)手要拿在温度計的上端;

(2)眼睛要平視;

(3)液泡不能接觸杯壁或杯底。

3、實驗操作:(注意觀察燒開水時所發生的現象,並在課本33頁圖中的相應刻度上用點做記號)

4、彙報交流燒開水時所觀察到的現象。(如水面逐漸上升,水底漸漸冒泡,加熱到一定時候水面冒“白氣”,沸騰一會兒,水會變少等等)

5、講述:水燒開了,我們也可以説水沸騰了,水沸騰時的温度叫沸點,水的沸點在通常情況下是100攝氏度。水沸騰後,水温保持不變。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交流:水温的變化過程。

2、除了水温的變化,還觀察到了哪些現象?把觀察到了的現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