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孔乙己讀後感4篇

校園2.44W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乙己讀後感4篇

孔乙己讀後感1

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國中的時候,現在還隱約記得老師摳字眼給我們講某個字所表達出來的感情,當時為魯迅寫出的精闢的字句所震撼,如今再讀,更多的,是對這篇文章所架構出來的舊中國社會的悲哀所感歎。整篇文章都充斥着對舊中國社會和舊教育制度的控訴,如同成千上萬個人透過這篇文章吶喊一般,驚醒人們。最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孔乙己,是一個邋遢的人,卻身着象徵富貴的長衫和那些貧困的短衫幫一起站在酒店喝酒,那象徵這富貴的長衫卻也破破爛爛,還要在喝酒的時候結結巴巴地反駁掌櫃和短衫幫的取笑。明明就是窮人,卻固守闊綽的姿態,連給錢也要做作地“排”出,表現表現出人炫耀的心態,孔乙己拼命地想與短衫幫劃清界線,故以讀書人自居,但實際上,孔乙己自始自終都沒有逃脱貧窮的命運,孔乙己是封建教育的一個犧牲品,本應被人同情,卻被眾人嘲笑,足以説明當時社會的陰暗,故事就以此開始,我可以理解孔乙己的心情,讀破萬卷書,卻無法獲得官位,到最後甚至因此被人所嘲笑,不禁自問:我讀了數十年的書,連讀書是對是錯都分不清楚,幾十年枯燥的日子到最後什麼都沒有換來,剩下的,只有禁不住內心拷問的心。這就是當時的教育所致,所以,孔乙己從頭到尾都是以一個犧牲品的角色空虛地活着。之後被人嘲笑的孔乙己,嘴中念着什麼“之乎者”之類的話語,他人聽不懂,只是不停地取笑他,甚至越加的厲害,更顯出孔乙己被教育所禁錮、毒害的心,孔乙己好吃懶做,以至於弄到討飯、偷竊維持生計的地步,有怪得他人?孔乙己好心教我“茴”字的寫法,卻被“我”置之不理,歎了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那無用的知識,原以為還可以教小孩子。但連小孩都不願學,又一次加深了對封建教育的批判。小説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説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麼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己早已註定的命運。

他的路不知從哪裏開始,但卻知道在哪裏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孔乙己讀後感2

到後來,孔乙己總算是脱掉長衫了。

此時的他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去過咸亨酒店,連掌櫃的都不怎麼記得他,據説是打折了腿。但是孔乙己最終還是在中秋過後回來了。這時的他不再穿着那件破爛長衫,而是一件不成樣子的破夾襖。這時的孔乙己,已經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雙腿被打斷,走路要靠雙手,連説話也有氣無力。而他平時的氣勢也全然不見了,説話不再滿口“之乎者也”,面對別人取笑他的時候不再辯駁,掏錢的時候“排出”的動作被“摸出”代之,不一而足。孔乙己此時大概是完全沒落了吧。

單從長衫來説,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就可見一斑。孔乙己貧困潦倒卻又想保持讀書人的架勢,善良而又無能,可憐而又可氣,是一個時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舉制的犧牲品。一件“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孔乙己卻堅持一直在穿,並且還要站在櫃枱附近顯擺他是讀書人。由此就能看出孔乙己對“讀書人”這一名號是多麼迷戀,甚至是瘋狂,就連偷書,也是“讀書人的事”,不能説是偷。他寧願自己承認“竊書”也不願意別人説他“偷書”。因為偷書是違背道德要求和法律規範的,不是讀書人的行當,更不是君子的行為。可見孔乙己已經把自己從內心標榜成了“士人”“君子”了。因此孔乙己時刻都要把象徵着自己有學識、有文化的長衫穿在身上。這樣又有一點阿Q的“精神勝利法”的味道了。

孔乙己之所以這樣在乎讀書人的身份,還是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在孔乙己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千百年來無數墮落文人的共性:死啃書本,迷於科舉,動輒滿口孔孟經典,實則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自命不凡而清高不已,只能過着苟且偷生的生活。自從中國開始科舉制度以來,就有無數青年投身其中,為此奮鬥到死。然而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畢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過去。於是無數個孔乙己便出現了。他們並不是沒有文化,相反,他們的文學素質並不低,但是往往這些孔乙己們卻經受不住落榜的打擊和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最後走上相似的結局。只是在孔乙己之前,這些人的故事不為人所知罷了。這些文人們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感,於是便想盡辦法讓人們注意到自己的'文學素養是多麼高。實質上,這些人不僅不能從炫耀中得到別人的認同,反而還會把自己的缺陷抖出去,造成自己成為了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孔乙己在文中多次出場,不都是伴隨着“短衣幫”甚至孩童們的笑聲麼?孔乙己自命不凡,不屑於和“短衣幫”在一起喝酒,但是實際上,逐漸地他連加入短衣幫的資格都失去了。他在眾人面前的狡辯其實也是自欺欺人,用這種“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而不去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結果只能越陷越深,讓自己愈加滑向社會的底層。就連孔乙己最後一次去咸亨酒店的時候甚至別人都沒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就算孔乙己最終脱掉了長衫,他的靈魂依然是被長衫所蒙罩着的。這封建科舉制和森嚴的等級制度的遺毒已經在孔乙己的精神深處紮下了根。

孔乙己的故事看似是特例,其實不然,從古到今都有着無數個孔乙己式的人物,只是我們把他們的故事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沒有注意到罷了。

孔乙己讀後感3

對於魯迅,我想大多數人可能和我一樣,對於這位偉大的戰士的印象僅僅停留於中學時期的課堂。那個時候,從百草堂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狂人日記,孔乙己,傷逝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篇目。然而,對於其文章的深刻內涵我的認識並不深刻。只是在人云亦云的説着什麼“吃人的社會”,“愚昧的人民”等等。或許是因為我成長的這個應試年代,亦或許是嚴重不符合閲讀年齡的我,呵,懵懂的少年哪裏能讀的懂魯迅。

近日,離開校園初入社會的我剛剛穩定下來。也逐漸想起了從小母上大人對於我的國學教導,間斷的讀了一些“孔子”,對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這一影響了“知識分子”——士數千年的學説有了些許認識,忽然想起了魯迅筆下這位穿長衫的丑角,恰逢圖書促銷,便買回了《吶喊》來看。

再讀孔乙己,“唯一穿長衫而站着吃酒”,“讀書人的事,怎麼能叫偷呢”,“茴字有四種寫法”這些熟悉的語句仍然是那麼的諷刺,然而我心中確逐漸的產生了巨大的悲涼。毫無疑問,長衫最為知識分子的象徵,也表明着孔乙己的身份。這位窮酸的書生,能説得出之乎者也,能講得出茴字的四種寫法,能信口拈來“君子固窮”、“多乎哉,不多也”等儒家經典名句,確淪為了整個社會的笑柄。

孔乙己,你真的識得字嗎?那怎麼沒考個秀才?孔乙己本來欲做辯駁,確瞬間無話可説,如癟了的氣球一般。然,只有中了秀才才能説明識得字嗎?自古以來,士總是少數,其理想抱負多不被人所理解,但大多仍受人尊重。什麼時候開始,知識分子需要用世俗的虛名來證明自己的學識了呢?孔乙己是悲哀的,悲在他自己忘卻了士的志氣。他説得出“君子固窮”,確並沒有真正的理解。知識分子的富足是其他階層無可像想的,無論何時,外在的官職、財富等等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影響知識分子的志氣,因為他們,或者説我們,有着我們自己引以為傲的支撐,有着富足的精神追求。

我們再來説説,孔乙己的竊。從始至終,他的偷竊行為只是道聽途説,並配以他自身的傷殘,讓人更加的信以為真。如果他真的沒有偷呢?這些無聊的看客所見未必是真,而丁舉人在當時的社會如何成為了舉人,又對同為穿長衫的孔乙己大打出手更是有違“士”的精神。這些人,又作如何評判呢?孔乙己是骯髒的,是有污點的,又何嘗不是被這樣一個扭曲的社會所逼迫。我們再來想想,是什麼樣的一個社會,讓本本分分的讀書人連最基本的温飽都無法保證,去為了生計而拋棄了君子的氣節,這與其説是個人的失足,更不如説事社會的悲哀。

説到這裏,其實也是想到了現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在經濟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然對於知識分子的地位和態度,並無顯著進展。雖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喊了多年,雖然科技興國的戰略執行了多日。社會的導向並不是一句呼籲或者一兩項行政政策能改變的。大學聯考生報志願以經濟等專業為大熱門,整個社會以經濟利益為導向。博士碩士成為了工作的敲門磚,大量教授論文造假,甚至院士評選也充斥着各種各樣的內幕。不禁要問,當今的社會,又比一百年前好了多少呢?當今的知識分子又何嘗不是處於孔乙己的窘境?

孔乙己在那個悲哀的社會無聲的死去了,現代知識分子,在現在的社會當中,又會何去何從呢?

孔乙己讀後感4

今日(1月21日),我們學校組織去了北京魯迅博物館參觀。在去之前,我以為魯迅是個衣食無憂(畢竟有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證),只可是文字太激烈,是當局不喜之人罷了。參觀後才明白,魯迅生平竟是一波三折,從紹興到南京到……一路有哭有笑,有愛有恨。

我重新拿起《吶喊》,打開《孔乙己》……

“我”在魯鎮咸亨酒店專管温酒,注意到唯一一個站着喝酒又穿長衫的人便是孔乙己。他以前幫人抄抄書,可過會兒,那“文房四寶”全沒了。之後,他偷書被人發現,打斷了腿,卻説自我跌倒。再之後,也不知怎樣死了,可店家只記得他欠十九文錢。

孔乙己就是封建時期的一個窮讀書人的形象。自我沒身份,秀才都不是,又很自負。本身沒錢,又不會經商,只好偷些書看,或偷一些東西去賣。

如果他安分守己倒還好,可偏偏十分要面子,老上酒店。不僅僅如此,還老“之乎者也”地想把很多東西糊弄過去。

從這篇文章中能夠看出當時不少不得志的書生,為了看書被打死了。他的目的怎樣看都沒有問題,但他的方法是個問題或應當説是唯一的辦法。這也就是使社會退步的原因。

在孔乙己腿被打殘後,也沒有一個人可憐或者説關注一下他,人們只是一如既往地拿他找樂子,就像對待阿貓阿狗一樣。當孔乙己死後,唯一記得他的人也許僅有掌櫃了,畢竟他還欠着十九文錢。

各位,醒一醒!還是讓孔乙己為我們敲響佈滿灰塵的警鐘,不要再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文中曾提到過。那讓我們分析一下。首先,他站着喝酒説明了孔乙己沒錢沒勢,不能進去坐着;可他又穿長衫,至少能説明是個讀書人。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孔乙己又窮又苦又低微,像短衣幫那些人一樣,那他為什麼還要穿長衫呢?

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孔乙己讀過書,認為讀過書就高別人一等,便為上人,沒讀過書便為粗。其實這個想法並不完全錯誤。可讀過書,但自我都只能勉強混飯吃又有什麼用?可是就是一個虛偽的稱號罷了。

二、孔乙己自尊心強。他其實是明白自我處境的,可他不願意承認,不願意正視問題,想顯得自我高人一等。從偷書一事中也能夠看出來,被問急了,口不擇言,竟説出了“讀書人竊書不算偷”的讓人哭笑不得的話。

當大家在説孔乙己時,其實忘記了一羣人,他們無時無刻都在;在孔乙己買酒時,在孔乙己腿斷時,在小孩搶茴香豆時。他們就看着,笑着,玩着;時不時説上幾句話,插上幾句嘴,冷笑幾聲……他們可能身體是強壯的,眼神是鋭利的,但心靈卻是一片麻木。沒有人同情孔乙己,更沒有人為孔乙己打抱不平,所有人都明白他是個軟柿子。

如今,是新社會,那封閉的鐵屋子被打開了,大家驚醒過來!可當今仍有許多華而不實的虛偽的人,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不惜手段;為了那一點自尊,殺死了求知慾和上進心!

魯迅先生曾高瞻遠矚地説,中國人患的是心病,雖然今日也沒有治好,但把中國人從亡國滅種的邊緣給拉了回來!

到今日傍晚,也不明白明天的太陽什麼樣,但我們能讓今日的太陽又大又亮;我們不能阻止夕陽西下,但我們能讓晚霞灑滿天邊;我們不能拒絕夜晚的到來,但我們能讓黑暗中充滿温暖;我們不能乞求時間停下,但我們能讓時間的流失變得更加有意義;我們不能留住今日,但我們能留住一顆真心去創造更加完美的明天!

標籤:讀後感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