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孔乙己讀後感10篇

校園2.57W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乙己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讀後感10篇

孔乙己讀後感1

讀完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寫的小説<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許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認真思索了“生活”這件事。

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麼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己早已註定的命運。

小説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説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

他的路不知從哪裏開始,但卻知道在哪裏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孔乙己讀後感2

《孔乙己》是一篇的短篇小説,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末期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不會營生,好喝懶做,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象徵讀書人身份的又髒又破的長衫,説起話來滿口之乎者也,時刻不忘顯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讀書人。甚至當別人嘲笑奚落他時,還要一再表現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賞的傲氣。只有當人們觸到他靈魂深處的傷痕——“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才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他在長期封建文化教育薰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會營生,養成好喝懶做的惡習。有時免不了做些偷竊的事,最後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慘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覺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制度不僅毒害、摧殘了他的靈魂,而且也摧殘了他的身體。作者在刻畫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東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後意識的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對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寫他教“我”識字、給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裏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他還“寫得一筆好字”。

這些描寫,更激起讀者對毒害、摧殘他的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憤恨。這是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孔乙己是一個不幸者,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過身體上的痛苦。作者將孔乙己的容貌、服飾、姿態、語言、行動諸方面交織在一起,使這個被科舉制度欺騙愚弄了一輩子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富有立體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功名不就,卻自命清高;四體不勤,卻好吃懶做;貧困潦倒,卻死愛面子;受盡摧殘,卻麻木不仁。在風燭殘年之際,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離開了人世。

孔乙己讀後感3

讀完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心情不禁有些沉重。

孔乙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卻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終還是被冷漠的社會和麻木不仁的人們所吞噬。

在酒館裏,長衫主顧鄙視的笑孔乙己窮酸;短衣幫麻木不仁地拿孔乙己的痛苦作為笑料;掌櫃見孔乙己慘不成樣的樣子,沒有人性的拿他取笑作樂……孔乙己當然是不幸的,分明是偷了別人家的東西,在被人嘲笑時,卻又死要面子,據理力爭,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便是一個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人罷了,然而又讀到後面,卻又發現孔乙己是個善良、熱心的人,還總使得旁人發笑、快活,但他自己卻又一次又一次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嚴重的打擊。

孔乙己是在笑聲中出場,卻也是在笑聲中走向死亡,這樣的秋天甚是悲涼。旁人鄙視、嘲笑孔乙己也就罷了,連“我”這樣的一個小夥計也甚鄙視他,説話都不願與他多講幾句話,足見這個社會對於孔乙己這樣的不幸者是多麼冷漠,人們是多麼的麻木不仁。最後,“我”都沒有親眼所見或親耳聽到孔乙己的死訊,在這樣一個社會裏,孔乙己看來是必死無疑。

人們的自私麻木逐漸把自己本性中的善良和寬容泯滅了,人們同時也忘記了:一個人越是能寬容別人,就越是有愛心和同情心,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敬重。

讀完《孔乙己》,心中也感慨萬千:人活在世上,必然會有坎坷,歷經不幸,若是有能力,得多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他人;若沒有能力,也不能對那些更加不幸的人投去冷笑與取笑。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需要我們尊重、友愛、給予幫助……

孔乙己讀後感4

在讀完魯迅寫的這篇具有悲劇色彩的文章《孔乙己》之後,我心裏感到一絲淒涼,一點同情,然而我也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所以我要加倍珍惜現在的生活。

在過去殘忍的科舉制度下,造就了無數的遺憾,從而改變了孔乙己一生的命運,然而孔乙己的理想因在科舉制度的時代裏被打碎了。

孔乙己迫於生活的壓力一步一步墮落為社會垃圾。如果不制定科舉制度,那麼孔乙己就不會是這樣的情況,可是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每天都有很多人為生活所逼,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成為行屍走肉,變得非常懶惰。

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雜着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魯迅把孔乙己的外貌描寫得極為形象,寫出了孔乙己有勞動的本能,但由於生活的窘迫,科舉制度的壓迫,一直頹廢下去,導致了好吃懶做、經常遭人毒打、被人嘲諷。而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總是瞧不起人,都是沒有愛心,麻木不仁得人。孔乙己因失敗頹廢,被人打斷了腿,沒人同情他,大家都譏笑他,因科舉制度的原因造成了他一生的遺憾,在最後的那一刻,孔乙己用他的雙手撐着地慢慢離開。而那些沒有愛心的人無一同情、可憐他,從而體現舊社會的人冷漠無情、麻木不仁。

如今的社會不再有科舉制度,每個人都有機會進入學堂。機會把握在自己手中,沒有科舉制度的控制,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學習很快樂。國家越來越富強,但是還有很多人不珍惜在校學習,隨着社會進步,大家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極力去追求。

我希望孩子做有愛心的人。堅持自己的理想,永不放棄,走向自己成功的道路。

孔乙己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説《孔乙己》,這篇小説展現了一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並通過對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敍述展現了當時社會和人羣對不幸者的冷漠和迫害。

孔乙己經常來店裏喝酒,讀了半輩子的書,但因為貧困不得以偷東西,最後還是可憐的死了。孔乙己性格當中具有迂腐、懶惰、清高的特點。他讀了大半輩子的書,卻連一個秀才也沒有撈到;他出身貧賤,卻養成了滿腦子的上層士大夫的惡習;他窮苦潦倒,接近行氣,卻又自命不凡,好吃懶做。當時的生活環境是壓抑的:“掌櫃是一副兇臉孔,主顧也沒有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主人公孔乙己出場了:“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幾聲……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樣一個人物,難怪他走到哪裏都要受人嘲笑。魯迅先生把孔乙己塑造成一個可憐又可笑的模樣,但同時又賦予他真誠、善良的品質,比如寫他喜歡孩子。

孔乙己是不幸的,但他的不幸並沒有引起人們對他的同情,反而成為他們嘲弄的對象,他在社會和人們的心目中得不到作為一個人本應該得到的尊嚴。這樣一個人卻被同時讀書人的丁舉人打死,死得這樣無聲無息,沒有人知道他是怎麼死的。除了他因欠酒錢而被酒店老闆記起之外,再也沒有一個人提起過他,難道孔乙己的生命還不值十九文錢?作者通過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窮困潦倒而招引無休止的嘲笑以至最終慘死的結局,揭示了下層羣眾愚昧麻木的精神。

孔乙己讀後感6

學習了《孔乙己》這篇文章,我才發現魯迅的文章並不是我已開始看的那麼平淡,沒有什麼內容。最初讀的時候,我只是覺得孔乙己很可憐,除此之外,便沒有什麼感受了。深入學習才發現,這篇文章藴含的內容很多,魯迅寫的時候並沒有突出表達,而是讓讀者慢慢領悟的。這種寫作手法需要一定的文化積澱和內涵。

學習完這篇文章,我總結了以下三點:

1。當時人們不團結一致反抗壓迫他們的黑暗社會。

2。當時的科舉制度促使“好吃懶做”“嘲諷看不起勞動人民”的思想。

3。當時人心冷酷無情,互相嘲笑,喜歡做看客。

魯迅的寫作手法總是含含糊糊的,需要細心品味,才能看懂並體會其內在的深意。譬如:

“他身材高大”可以看出孔乙己有生活能力。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滿口之乎者也”“長指甲”能看出孔乙己自認為自己是讀書人,看不起勞動者,側面反映各當時科舉制度的腐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不應該只盯着讀書這條道路。

“又髒又破”可以體現出孔乙己懶惰和貧窮。

這篇文章人物描寫也很細緻:

“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參水也很難。”“掌櫃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引人發笑。”

這幾個選文,可以看出掌櫃做生意不誠實,給的茴香豆少,苛扣份量。

從四次笑聲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中國人的一種看客心理,都愛看別人的笑話。冷眼旁觀,不肯幫助別人,只會互相嘲諷,不知道團結一致,共同對抗敵人。可笑而可悲!

但願封建科舉制度的氣息,能夠現代教育制度裏越發越散。孔乙己的命運已經警告着後人不要再成為下一個孔乙己了!

孔乙己讀後感7

星期天,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孔乙己》,印象深刻,感想頗深!

該文的主要內容是:在魯鎮的酒店裏,除了常來的長衫主顧外,還有一個人,雖穿着長衫,但卻很舊,那就是————孔乙己。在我看過的幾篇魯迅小説裏,《孔乙己》是令我感觸最深的。孔乙己是一個窮苦的讀書人,他有些文化,可是又有些好喝懶做,因此生活越來越難過,有時不得不靠小偷小摸來過活,難免會被抓住而捱打。最後,他因為“自己發昏,偷到丁舉人家”,被打斷了腿,以致悲慘地死去……

我認為,孔乙己其實就是那個社會中比較善良的底層人的代表。一方面,他的遭遇讓人深深地同情。他有文化,可是卻過着那麼苦難的日子,讓粗魯愚昧的“短衣幫”任意嘲笑,最後還被有錢有勢的“丁舉人”徹底消滅了。另一方面,他又讓人覺得實在不爭氣。接受過教育,卻因為好喝懶做而丟掉抄書的工作,最後竟淪為竊賊。

小説中的“丁舉人”代表的是統治階級,他們太過殘忍,對於窮苦人沒有一絲憐憫。而在窮人損害到他們的一丁點兒利益時,他們立刻就會毫不留情將其毀滅。還有那些讓咸亨酒店“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的人們,在我看來就是社會中的絕大部分普通人,他們愚昧無知,把快樂建築在比他們更加悲慘的人身上。

魯迅是我國文化革命的一大主將,他用筆做武器,向封建的舊社會發起攻擊,將那個時代社會中各色人物的生存狀態描寫得淋漓盡致,用比喻等各種手法對普通百姓的麻木不仁和封建統治者的殘酷進行了無情的批判,讓人看得激動、氣憤又難過……我推薦同學們有時間都看看魯迅的作品。

孔乙己讀後感8

讀完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寫的小説《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許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我自我,使我認真思索了“生活”這件事。

文章經過個性化的語言描述,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經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我。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樣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我早已註定的命運。

小説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説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杯具,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可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僅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剩餘人。

他的路不知從哪裏開始,但卻明白在哪裏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孔乙己讀後感9

讀完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寫的小説《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許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自我,使我認真思索了生活這件事。

文章透過個性化的語言描述,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透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我。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樣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我早已註定的命運。

小説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説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剩餘人。

他的路不知從哪裏開始,但卻明白在哪裏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孔乙己讀後感10

他是一個未進學的讀書人。

他是一個剩餘的人。

他是大家的笑柄。

他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那個被黑暗勢力所壓倒的一個人,被勢利的冷漠人羣所嘲笑的人,和他一樣同屬壓迫階層的成員也嘲笑他。掌櫃的經過笑話他來招攬顧客,連十一、二歲的小孩子都看不起他。他是一個讀過書的小偷,好喝懶做,“品行卻比別人都好”,不拖欠錢,並且他很善良,僅有他會給孩子們吃茴香豆。他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人。

沒有人願意施捨給他一絲同情,給他一毫關心,給予他一點温暖。即使是最終被打斷了腿後,仍舊被諸多看客笑話,成為笑柄,這就是當時中國人的冷漠、無情。

他極愛喝酒,就算最終只剩下那四文錢,他也沒有用來買飯、買藥,還是在明知會被人嘲笑挖苦的情景下,用那手“走來”喝了一碗酒。那時的他已經慘不忍睹了:“他臉上黑並且瘦,已經不成樣貌了;穿着一件破夾襖,盤着兩腿,下頭墊着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這段外貌描述越發襯托出孔乙己的可憐,而他在熟悉的酒店裏卻也沒有得到解一絲温暖,反而被嘲笑挖苦,雪上加霜。掌櫃的應對這樣的孔乙己仍然會笑着説:“你還欠十九個錢呢!”仍然會窮追猛打:“要是不偷,怎樣會打斷腿?”人們的冷漠,至此,到了極致。

難怪魯迅先生當時要選擇棄醫從文。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當時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最終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

標籤:讀後感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