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孔乙己讀後感

校園3.2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乙己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乙己讀後感

孔乙己讀後感1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大家都很熟悉。

在魯鎮的酒店裏,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唯一的人”,顯示多麼的另類!喝櫃枱酒,都是一些平民百姓,按現在的語言叫“草根”,無論怎麼説,你孔乙己也是個有文化的人,怎麼就與那靠出賣苦力的“短衣幫”一樣,站着在櫃枱前喝酒?豈不是有辱了“文化人”的斯文?

現在的“文化人”比孔乙己斯文多了!

女者,戴一副眼鏡——雖然有些與近視、遠視什麼視的無關,留着長長的頭髮,嗯,一定要長長的,方顯飄逸與俊美,戴一頂小帽,雙肩包是必備——雖然是徐娘半老,在一羣老男人眼裏,還是可以糊弄成“小可愛”的,雖然聲音已是出賣了年齡,臉上仍是厚厚的一層抹上,如同《小二黑結婚》裏三仙姑的臉:象驢屎蛋上下了一層厚厚的霜。打扮的的確象一根葱,至於被誰用來蘸醬或如何蘸醬,且與“短衣幫”們無關。

男者,頭髮必須另類,方顯“英雄本色”:頭髮長到紮成一束馬尾,與人講話時,之乎者也可以沒有,卻一定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

留幾根鬍鬚也未嘗不可,卻一定要弄成亂糟糟的模式,顯示不與凡眾,出“淤泥而不染”,不注重生活細節,只看重文學藝術。此等大師,往往讓“短衣幫”們望山仰止,心裏惶惶不安。

此類的“文化人”往往頭銜都很嚇人:當不了什麼協會的會長、副會長,也要弄一個什麼名譽祕書長或副祕書長之類,官癮之大,令人咋舌,至於如何做到,短衣幫們定然是不知道的,也不需知道。

更有甚者,再搞一些網絡平台,轉載或製作一些“高大上”的東西,或者狗尾續貂,東發發,西發發,短衣幫們伸長了腦袋也看不到她的作品,惶惶之下,輕問:孔乙己,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此時的孔乙己決不會抬起月白色的臉,來幾句“之乎者也”,只會漲紅厚厚的臉皮反嗆道:你是哪根葱?誰拿你蘸醬帶?

此時定會引起鬨堂大笑:店內外充滿了快樂的氣氛!——短衣幫們當然知道,孔乙己的這根葱會如何的蘸醬,蘸了誰家的醬。

雖然孔乙己的事與短衣幫無關:不發給工資,也不給短衣幫買保險什麼的。既然看不起短衣幫,可以另攀高枝啊,卻又偏偏站在櫃枱前和短衣幫們喝酒——喜歡在短衣幫面前裝裝清高與純潔,將脖子扭幾扭:自己認為真的是上大人孔乙己了。

還有甚者,窮自己所學,唬不住短衣幫時,就會搬出洋人來:什麼馬丁什麼約翰之類,彷彿洋主子的話方為正道,會幫她作主,然而,短衣幫也是有些見識,往往奮力一棒:何方妖孽,吃俺老孫一棒!洋人往往落荒而逃——在中華文化的巨輪之下,小小洋人的隻言片語,如一片小小的烏雲,如何遮住太陽的萬丈陽光?

魯迅先生當時明明把孔乙己寫死了,他老人家怎麼會知道“死灰復燃”?

此時,唯願那些“上大人孔乙己”一路走好,到隔壁的房間裏好好喝酒,別在“排出九文大錢”,穿着破舊的長衫,在短衣幫前裝大師喝酒了,免得又在短衣幫的鬨笑中,一邊説着什麼“者乎”之類,一邊狼狽而逃。

孔乙己讀後感2

媽媽下午給我講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讓我感動。於是我自己又把故事讀了一遍,我深深的為故事裏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它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南方一個叫魯鎮的小鎮上的故事。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和別處不同,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歡花點銅錢,買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嚐。文章裏就喝酒的氣氛還有這樣的描述:穿短衣的顧客站門邊,幾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長衫的,才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裏,慢慢坐喝。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就想,為什麼會這樣呢,讀了後面的文字,才知道這就是當時社會階層的真實寫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窮苦的下層人,穿長衫的多是一些有錢人。

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人,迂腐而窮困。雖然他還是一個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狀元,都沒能考上,最後把自己考得窮困潦倒。儘管如此他卻是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雖然他的長衫很破舊,但他始終覺得自己就是以前有點錢,現在落魄的讀書人。

孔乙己有一筆好字,替人家抄抄書,勉強餬口。可他有一壞習慣,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以及紙筆墨硯,一起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

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去酒館喝酒,沒有錢就叫了一碟茴香豆下酒。一羣孩子們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們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説:“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於是這羣孩子都在笑聲裏走散了。魯迅先生將孔乙己這種又窮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語言,刻畫得入木三分。

故事最後對孔乙己的結局有了這樣的敍述:中秋節前兩三天,掌櫃正在慢慢結賬,忽然説:“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銅錢呢!”。一個喝酒的人説道:“他怎麼會來?他被打折了腿了。”

“他總仍舊是偷,這一回,是自己發昏了,竟偷到丁舉人家裏了。他家的東西,偷得的嗎?”

“後來怎麼樣?”

“先寫服辯,後來是打,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

“後來呢?”

“誰曉得?許是死了。”

中秋過後,一天比一天冷,將近初冬時,一天,掌櫃正招呼客人,只聽有人説:“温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向外一望,孔乙己便在櫃枱下的對面門檻坐着,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了,盤着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孔乙己嗎?你還欠十九個錢呢!”掌櫃説,孔乙己答到:“這……下回還清吧,這一會是現錢,酒要好。”他喝完酒,用手慢慢走去了。

這以後就再沒有看見孔乙己了,他大約的確死了。

孔乙己讓我感到可憐可笑,但他悲涼的一生、悲慘的結局,無疑是當時社會的那種弱肉強食、冷漠無情、愚昧封建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用他精闢的語言、犀利的筆鋒對當時社會的醜惡現象,進行鞭打和諷刺。讓我們瞭解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激勵着我們祖國的新一代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建設強大的祖國。

孔乙己讀後感3

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國中的一篇課文,現在還隱約記得老師摳字眼給我們講某個字所表達出來的感情,當時為魯迅寫出的精闢的字句所震撼,如今再讀,更多 的,是對這篇文章所架構出來的舊中國社會的悲哀所感歎。整篇文章都充斥着對舊中國社會和舊教育制度的控訴,如同成千上萬個人透過這篇文章吶喊一般,驚醒人 們。

最先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孔乙己,是一個邋遢的人,卻身着象徵富貴的長衫和那些貧困的短衫幫一起站在酒店喝酒,那象徵這富貴的長衫卻也破破爛爛,還要在喝酒的 時候結結巴巴地反駁掌櫃和短衫幫的取笑。明明就是窮人,卻固守闊綽的姿態,連給錢也要做作地“排”出,表現表現出人炫耀的心態,孔乙己拼命地想與短衫幫劃 清界線,故以讀書人自居,但實際上,孔乙己自始自終都沒有逃脱貧窮的命運,孔乙己是封建教育的一個犧牲品,本應被人同情,卻被眾人嘲笑,足以説明當時社會 的-陰-暗,故事就以此開始,我可以理解孔乙己的心情,讀破萬卷書,卻無法獲得官位,到最後甚至因此被人所嘲笑,不禁自問:我讀了數十年的書,連讀書是對是錯 都分不清楚,幾十年枯燥的日子到最後什麼都沒有換來,剩下的,只有禁不住內心拷問的心。這就是當時的教育所致,所以,孔乙己從頭到尾都是以一個犧牲品的角 色*空虛地活着。

之後被人嘲笑的孔乙己,嘴中念着什麼“之乎者”之類的話語,他人聽不懂,只是不停地取笑他,甚至越加的厲害,更顯出孔乙己被教育所禁錮、毒害 的心,孔乙己好吃懶做,以至於弄到討飯、偷竊維持生計的地步,有怪得他人?孔乙己好心教我“茴”字的寫法,卻被“我”置之不理,歎了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 子,那無用的知識,原以為還可以教小孩子。但連小孩都不願學,又一次加深了對封建教育的批判。

最後被丁舉人打到殘了條腿,掌櫃和酒客之間用漠不關心、事不關己的語氣談到被暴政壓迫的孔乙己,讓我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在熟悉的酒店卻得不到應有的打抱不 平和關心,丁舉人的暴行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制裁,周圍的人們如同習慣了這類事情的發生一般,然我感到寒心……當孔乙己用手艱難爬到酒店要酒喝時,掌櫃依然向 他要欠下的錢,如同被錢矇蔽了眼睛一般,而之後掌櫃又用平常一樣的調侃的語氣笑着説道:“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孔乙己卻沒有像平時那樣辯駁,卻如同 用盡了全身力氣一般説道:“不要取笑!”緊接着掌櫃説道:“取笑?要是不偷,怎麼會打斷腿?”孔乙己則輕聲説道:“跌,跌……”掌櫃不願意給一點點的關 心,卻還要抹殺掉孔乙己僅有的一點尊嚴……從這些,魯迅深刻地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孔乙己讀後感4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講述了一場充滿歡笑的悲劇。生活在封建社會,魯鎮的孔乙己,常去咸亨酒店飲酒,他也是酒店裏一個陪同短衣幫站在一起的長衫顧客。孔乙己雖然曾受過教育,卻好吃懶惰,導致他最後的慘境。孔乙己是一個讓讀者們感到既可悲,又可憐的人物。

孔乙己為了顯示自己是讀書人,便時刻不忘地提起那些“之乎者也”之詞,讓人們感到十分厭倦。可是,他那“又髒又破”的衣衫,又不得不讓讀者們對他產生同情。孔乙己從“竊書”,到最後被人打斷腿,讓我感到了一絲憐惜。然而,一個遊手好閒,落魄不堪的“君子”,竟然會冒着生命危險來“竊書”,此事讓我既驚訝,又敬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好學的精神。然則,當人們取笑他“撈不到秀才時”,我便深深地體會到了孔乙己作為一名書生卻無法得到社會和同胞認可的無奈和悲傷。

即使他變得多麼卑不足道,分文不值,他也要估計自己的臉面,依然保持着自傲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態度來面對世人,這讓我感到無比的悲哀,這也偏偏體現出了人性的弱點,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裏,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掌控自己命運的。雖然孔乙己有能力,但是因為缺乏勤勉和毅力,才造成他一無所有的悲劇。

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比孔乙己生活的.那個年代條件好多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財富及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卻有許多靠着父母的溺愛,家境優勢而生活的人,這些人大多數都會選擇懶惰,工作時常拈輕怕重,挑肥揀瘦。也就是這種人,最後必將會落到像孔乙己的下場。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會有很多像孔乙己這樣矛盾的人,雖然有學歷,但是找不到謀生手段的人,相反,也有許多沒有學歷,照樣可以致富的人。比如,麥當勞現任總裁是查理·貝爾,因為家境貧困,15歲便輟學,來到一家麥當勞餐廳做清潔工。他的勤奮好學被老闆看賞,很快就被公司提拔去培訓,實習。磨鍊幾年後的貝爾,僅僅19歲的他,成為麥當勞澳大利亞店的經理。之後,他更加努力不懈地工作,最終成為麥當勞公司的總裁、首席執行官。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而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如果孔乙己能夠像貝爾一樣努力,他的前程必定是遠大的。可惜,孔乙己只做到了貝爾的一半,只好學但不勤奮。我領悟到了只有好學和勤奮兩者並存才能有成功的到來。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同時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們對事態的淡漠造成了社會的殘酷,最後我們最終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魯迅把孔乙己設定為一個被同胞冷漠,被社會拋棄的標誌性人物,這讓我們明白了,社會對不努力者坎坷際遇的不忍。這也讓我們深深地反省自己,當自己放棄一個機會時,有多少人為了這個機會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當我們偷懶時,有多少人在外面嘔心瀝血地工作。如果,就因為我們的"懶”,而像孔乙己放棄自己的夢想,放棄謀生的機會,那我們永遠都不會看到希望的到來,也將會逐漸地毀掉自己。

孔乙己讀後感5

魯迅的筆下,活躍着一個迂腐寒酸的文人——孔乙己。人們笑了他幾十年,也感慨了他幾十年。

人們有時不免仰天長歎:“科舉制度究竟殘害了多少人?有多少孔乙己似的悲劇?”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誰都想:捱過十年寒窗,有朝一日能夠揚眉吐氣,光宗耀祖。科舉制給人們帶來了升官的希望,也給人們帶來了痛苦的掙扎。曾記否,古時的范進,從年輕考到白髮,屢考不中,屢敗屢戰,偶然成名後喜極而瘋,又是多麼不正常而又正常的事。繼而,又出現了一個“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之人---孔乙己。”他在心底種滿了功名的野草,經周邊的風雨吹打,愈加瘋長了。對於他的愛慕虛榮,迂腐可笑,世人總是鄙視奚落,哪有人體諒他內心的悲苦。雖然封建社會這樣的多餘人不只他一個,但在孔乙己身上都可觀出他們的影子。孔乙己是他們的濃縮,孔乙己的悲劇是對科舉無聲的抗議。

偏偏,孔乙己不知自己的處境、地位,奢求那些可望不可及的地位,常想着能夠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將死尚不覺悟。目光高高在上的他不願淪為一個自食其力的短衣幫,也不可能成為丁舉人這樣的幸運兒,只有當一個怪異的科舉棄兒。他沒有想到,自己所熱衷的科舉在蠶食着他的思想,蠶食着他的軀體。

大概,他算是一個科舉狂吧。不願放下架子,不願脱下那唯一的長衫,不願失去“自己是讀書人”的信念。

殊不知,古今多少“科舉狂”,但同時,也有清醒的另類派。《儒林外史》不愧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説的精品,可傳世名作竟出自屢考不中的吳敬梓手中;蒲松林名落孫山,居於茅房,在清貧中寫下了《聊齋志異》,流芳百世;科考無門、舉酒常賒的曹雪芹用坎坷一生寫下了中國現實主義小説的絕唱《紅樓夢》……所以,科舉既培養了房玄齡、包拯、范仲淹、蘇軾、歐陽修等這樣的良相名臣,也有范進、周進這樣的考蟲,更有像孔乙己這樣滿口“之乎者也”社會的多餘品。而真正的學之大者是吳敬梓之類有學問有清醒的頭腦,在看清科考的本質之後,雖然科考無名,但腳下有路,積極另闢蹊徑,昂揚執着為國家和社會做出傑出貢獻,而青史留名。中毒頗深的孔乙己,真正成了古人説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他不理解:科舉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應該用自己的所長,積極投入社會,打開自己人生的新局面,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 呢?應知道條條大道通羅馬的道理,只要你自強不息,誰也不敢小瞧你。

孔乙己熱衷科舉,終被淘汰。如果他找準位置,耕讀治家,又將是何番情景?試想就是諸葛亮似的卧龍在出山之前也是躬耕隴畝,何必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何必脱不下那又破又舊的長衫?識時務者為俊傑,應該是我給孔乙己們的忠告!

孔乙己讀後感6

這幾天我閲讀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孔乙己》一文。《孔乙己》譯文描述了一個落魄的讀書人時常來咸亨酒店喝酒,在旁人看來是十分無用的知識他卻把它看作是一種本領、特長還感到很滿足卻也因此遭到其他人的嘲笑。孔乙己也最終因為沒有通過科舉考試,而去丁舉人家裏偷書被抓住打斷了雙腿,在極度的飢寒交迫的困苦環境中痛苦地死去。

魯迅先生生動形象的塑造了一位深受科舉制度荼毒因此而窮困潦倒的下層讀書人——孔乙己,而只有少數的讀書人可以通過困難重重的科舉考試爬上他們夢寐以求的統治階級地位。然而孔乙己“身材高大”,他完全有能力放棄科舉另謀出路,有能力去尋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可是他好高騖遠不願意去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幹起,從苦活累活幹起,他把所有的當官希望全部寄託於科舉考試,可是他並不知道科舉考試也是相當嚴苛的,范進幾十年如一日參加科舉考試直至54歲中進士,自己卻被過度的喜悦衝昏了頭腦變成了一個“瘋子(半瘋半癲)”的人。況且孔乙己也是一個“穿長衫的人”,他可以開一個私塾,“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教教孩子們讀書也可以養活自己,這一形象刻畫出他是一位“讀書人”,雖然貧窮但是放不下“讀書人”身份的架子,不願和底層工人為伍,他看不起那些底層工人,但是他也無法往上攀登,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也因此以“孔乙己”為代表的“中層”讀書人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文中提到孔乙己興致勃勃的給“我”講授“回”的第四種用法,雖然“我”不以為然但是他卻講的津津有味,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待,這也是十分可笑的,一個十足的書呆子,現在誰還需要知道“回”的第四種用法呢?真是太可笑了。

孔乙己的下場是悲慘的:他名落孫山並未考中最低級的秀才,連替別人“抄書”的工作他也放棄了,日子過的是一天不如一天,最終迫不得已去丁舉人家裏偷書被抓打斷了腿,死在飢寒交迫與痛苦之中,這也看出當時的讀書人與讀書人之間是多麼冷漠,“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國古代的封建科舉制度是一座無形的牢籠,一座恐怖的集中營,考中的讀書人抓住了僅有的“救命稻草”得以逃出生天,然而那些沒有考中的讀書人只得深受其害一輩子,只有死亡可以解脱。魯迅先生用一支筆描繪了一個深受科舉制迫害的讀書人——孔乙己,同時他也批判了科舉制的迂腐和落後,以及中國古代落後思想對人性的生靈塗炭。它使一個高大的男人迂腐可笑淪為了一個不會營生、好吃懶做的讀書人,封建專制的迂腐和可笑也通過孔乙己的不幸體現得淋漓盡致。

孔乙己讀後感7

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夥計“我”在一個酒店所遇到的一些有關孔乙己的故事。

有趣的是,魯迅在他的多篇小説中提到咸亨酒店,而今這家酒店在魯迅的故鄉浙江已是非常有名了,是該省非常著名的老酒店了,許多人説去紹興就一定要在這家酒店住一住,中國人中讀過書的幾乎沒有不知道這個酒店的,可誰知它今天竟發展到如此地步了,也許多半是沾了魯迅的仙氣吧!如果我工作後有時間是一定要去這家酒店住一宿的,興許能體味到一點魯迅的氣息。

讀書年代,學了這篇文章,記得的只有一句可笑的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那時候在下課的空閒時間裏,我和同學經常喜歡拿這句話來互相開一些玩笑。我想當時我沒能從文章裏學到些有價值的東西,卻熟能生巧地把這句經典的話沿用了十幾年了。

現在重讀後,感觸很深。我想魯迅的文章中有許多讓人難以理解,看不透,而這篇《孔乙己》算是非常好懂的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比較單純,沒有很深很複雜的內涵藏在文中。作者通過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一方面對孔乙己這種思想腐朽而且潦倒的老一輩知識分子加以批判,一方面通過對冷漠麻木人們的諷刺來諷刺批判腐朽的封建社會。

孔乙己的特徵主要有:

1性格上,好面子,庸懶,思想腐朽。

從文中幾處可以看到,如酒店的其他客人説他偷了何家的書時,他辯駁説:“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竊書和偷書實質上是一回事,可到了他那裏,倒還分出這種可笑的差別來,實在是腐朽至極。還有,別人問他“為什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他又立刻加以辯駁,而且每次都滿口之乎者也,文縐縐的,但他的這些話並沒有讓客人們手到絲毫困窘,反而成了他們的笑柄,一齊“鬨笑起來”,於是,“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2生活上,貧困潦倒。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居然一件長衫穿了有“十多年”,而且髒了不洗,破了不補,冷天裏也是那麼一件薄薄的長衫,且不説衣服要怎麼質量好、怎麼華麗,且不説他人有多懶,他竟然沒有錢去買一件換洗的或禦寒的衣服,他一旦有了錢,就來咸亨酒店喝酒了,而且時常要欠着酒錢,實在令人感到可悲。

從文中看,孔乙己是沒有什麼經濟來源的,經常偷別人家的東西,又經常因為去偷被發現而遭打,屢偷屢發現屢打,偷技未免也太差了,從這也看出他這人也是比較愚蠢的。沒有正經的固定的工作,不認真地去想法謀生,卻低賤地充當一個小偷,品性差而又沒有志氣,根本不值得可憐。

這一出出不僅是人生悲,家庭悲劇還是社會悲劇,這些悲劇的罪魁禍首使我們不完善大學聯考,其實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他們的教育制度就做的很好。對於大學他們採取寬進嚴出的政策。這樣一來不僅能源學子們得大學夢,還能讓學子們能學到更有實際意義的知識。

孔乙己本身被賦予了一種悲劇的命運,最終也只有一個悲劇的結局。

孔乙己讀後感8

其實看完後,我最想問也是最糾結的問題是:孔乙己到底值不值得我們可憐?看全文,好像是該可憐他的,他在文中的命運到底是怎麼樣的?在笑聲中出場,在笑聲中退場,然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看起來,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但我覺得,孔乙己其實是一個自卑且虛榮的人物。和別人(短衣幫)聊天,分茴香豆,教夥計寫字,為自己辯解,每一個場合,他都在賣弄學問,看似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實則在掩護他那顆自卑的心。最後一次出場,是以一種頹廢不堪的形象登場的,他褪去了代表身份的長衫,換上了破夾襖,最終放棄了他“讀書人”的尊嚴與固執,在用手一步步走回去時,孔乙己早就不是什麼讀書人了,語言再和“讀書人”沾不上邊了。又或者,他從來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讀書人,從一開始替人抄書,連人,書籍,紙和筆硯一同消失開始,我就給他貼上“好喝懶做”的標籤了,再到後面教夥計寫字的片段時,可以看出孔乙己是的迂腐的人了。最後,被丁舉人打折了腿,才褪去平時的傲嬌,只説了一句“不要取笑”。看到這時,我嘲諷地笑了,當初,孔乙己並不認為竊書有錯,自詡清高的為自己辯解“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的時候,他就已經不配做個讀書人了。

只是,孔乙己當真一無是處嗎?給孩子們分茴香豆,教夥計寫字......其實,他也是個善良的人,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孔乙己如此悲慘的下場?

當時的社會的人心,可笑而可悲。

有沒有發現,孔乙己到哪都是別人嘲笑的對象,酒館的客人,夥計,掌櫃........孔乙己的出現,總伴着笑,嘲笑,就好像,孔乙己生下來就是給別人嘲笑的,到死也是在嘲笑着,到死也是在嘲笑中,一輩子都是個沒有尊嚴的可憐蟲罷了,這跟當時的社會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當時的人們冷酷無情,互相嘲笑,永遠都是個看客。孔乙己為什麼沒有尊嚴?因為他科舉沒有中,同樣的都是讀書人,丁舉人和孔乙己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摔下來的可憐蟲”和“爬上去的勝利者”。於是,丁舉人可以肆無忌憚地打斷孔乙己的腿,孔乙己卻無法反駁。我突然又想到一個問題“孔乙己真的無法自力更生嗎?”文中是這樣描寫他“身材高大”,他是有能力自己生活的!可“又髒又怕的長衫”有毫不留情地告訴我們“他根本沒有努力!”他在自我放任,自我安慰。呵呵,這種人,當然將一無是處。

孔乙己的塑造,是畸形的,不管是身體上,還是思想上。

這篇文章,揭示了當時封建社會的迂腐,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麻木不仁,精神思想昏沉對不幸的冷酷,對當時人們自欺欺人的態度的描寫,從側面反映社會的陰暗,對社會的批判。

看到這樣一句話,深有感受“孔乙己的路不知道從哪裏開始,但卻知道在哪裏結束,一段歲月的冷漠,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這應該就是作者想表達的吧!

孔乙己讀後感9

時代前進的路上,必有改革維新,有的人激於奮進,不斷前進,引領潮流;而有的人躺下就再也不起來,或因時代的緣故,或因黑暗的背景,他們失去了上進的機會,只得閉上眼睛裝睡,任憑時代的號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兒“睡”着,不是他不能去上進,而是他可憐地無法這麼做。他們帶着一種時代的悲哀,成為舊社會的犧牲品,可悲,可歎。

一襲破舊的長衫,長長的指甲,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讓人聽了便發笑的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構造了孔乙己給人最初的印象。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他出口成章,少時必定飽讀詩書,希望通過科舉,改變命運,過上安穩舒適的日子,也不枉昔日囊螢映雪,寒窗苦讀。

然而,時代變得太快太快,封建王朝風雨飄搖,一個嶄新的民國自亂世中崛起,文化轉變,制度革新,新到統治讀書人思想兩千多年的“孔孟之道”再也無法跟上它們的腳步。躊躇滿志的他,推開屋門正打算用平生所學謀求一官半職時,驚異地發現,周圍的一切,都變了,人們運用着新式的語言交談,大清朝變成了民國政府……他可憐無助地揉着自己的看慣古文的小鼓眼,彷徨地觀察着這個新的社會。

他碰過無數次壁,遭遇了數不勝數的嘲笑欺辱,每當他張口想要申辯什麼,那一口迂腐的舊朝語調又激起看客們的鬨堂大笑,他傷心、痛苦、無助,面對這全新的,他所陌生的社會,他無法跟上,更無力回擊,只得無奈地微閉雙眼,昏昏沉沉地“睡”去。

迫於生活,他無奈偷書,現行當場,他竭力地申辯道:“竊書不算偷!”固守着自己身為讀書人最後的尊嚴;他看不起其他人,對誰都一副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的樣子,自己窮困潦倒,他只得以“君子固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來自我安慰,他固守着封建禮教的最後壁壘,在資本社會苦苦堅持,別人勸説道:“你不要太執迷不悟”。

他放聲嘲笑對方:“你才執迷不悟呢,可憐人!”,其實,他自己當然知道是自己頑固不化,然而如果自己承認,那麼就意味着連自己最後一點顏面也喪失殆盡,他只能固守,不能後退。

在時代的潮流中,他只得苦澀地閉上雙眼,任憑時代的號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兒“睡”着,不是他不想順應潮流,而是無力去順應潮流,那前朝的封建禮教根深蒂固,他只得眼看毫無出路卻又必須一路走下去,帶着那前朝文人最後的尊嚴與深沉的悲哀,默默地,走下去。

作為看客的我們不應再一味地恥笑他的迂腐、執迷不悟、不識時務,而應從中吸取經驗,不努力改變自己,迎接我們的只有淘汰與落後,裝睡的人叫不醒,但醒着的人卻必須不斷進步,趕上時代的腳步,才能避免有一個孔乙己的悲劇重演。

孔乙己讀後感10

穿着破舊長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着傷痕和蓬亂的白色鬍子,這就是魯迅所描繪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之乎者也和愛面子就是它的特點,這種人物,是不值一看乃至一提的,但在別人提起他的時候,卻總能記起他,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別去記住它,也不用刻意去忘記它。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為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麼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説是平易近人,也有那麼點差距。總之,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麼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如此的自私,而人們關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闆想起了孔乙己,也只是因為那十九文錢罷了。

不過,這也不怪他們罷,那些領導,可曾有一個關心過民眾?或是沒有空,正在忙着往腰包裏塞錢,或是根本不願意去管了。試問,在這樣的領導下的人民,又怎能關心到別人呢?

現代呢,好像的確是有人關心到別人了,但是,卻有一些人比以前更加惡劣。比摻水還要過分的賺錢方法比比皆是,似乎是有人要反省一下科技帶來的是,是利還是必,科技該不該發展,文人該不該誕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來越多,更不希望漠視人情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希望長衫文人越來越多。但是,可能嗎?

讀書是為了學到知識、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讀書應該是會給人們創造幸福的。而這一切到了孔乙己身上,便被曲解得一團糟。“讀書人”被孔乙己用來做在短衣幫面前炫耀的資本,而學的知識更是被孔乙己用來做掩飾的藉口。這讓我不得不問一句:“讀書人對孔乙己來説,意義何在,到底給他帶來了什麼?”可悲,可笑,正是因為孔乙己讀過幾年書,他變得越發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已定的事實。生活、未來對於孔乙己來説是一片模糊,他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當中,他或許認為他是在盡一切保護他僅存的尊嚴,可恰恰是因為這些讓他喪失了一切。他的行為讓人厭惡,讓人覺得可笑,這正是他“惡”的根源。後記對於處於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説,真得很難理解孔乙己這個人物,只覺得他真的是不可理喻。孔乙己到底在想什麼,我猜可能誰也想不透。我時常回想問道:“孔乙己,如果你還有一次重新活過的機會,你會怎樣面對你的人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或許,沒有人能回答我。

標籤:讀後感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