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新聞學本科教學體系建設研究畢業論文

校園1.22W
  第1篇:新媒體時代高校新聞學本科專業實驗教學體系研究

伴隨我國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信息技術革命對社會的衝擊,新聞學專業已成為我國高校發展最快的本科專業之一。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學專業面臨諸多挑戰,能否跟上社會發展步伐,能否滿足學生和社會用人單位的需要,成為新聞學專業建設必須解決的問題,需要對新聞學專業教學體系,特別是實驗教學體系進行研究和改革。

新聞學本科教學體系建設研究畢業論文

  一、新媒體時代新聞學專業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時代,新聞學專業發展既面臨着來自學科專業內生的變革動力,也面臨着來自社會、用人單位等外部的改革壓力。從新聞學演變的視角看,該專業自誕生起就與新聞事業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以報紙為代表的新聞事業的繁榮催生了新聞學專業的產生,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帶動了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隨着網絡技術發展速度加快,各類新媒體發展迅猛,而傳統媒體、特別是報紙等印刷媒體則日漸式微。很明顯,隨着傳統紙媒影響力的減弱,新聞學專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發展的十字路口,只有改革才能跟上媒體發展的腳步,否則就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這是新聞學專業改革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根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至少有僅700所高校開設有新聞傳播學相關專業,在校本科生人數超過了20萬,專業存在較明顯的供大於求的狀況。而傳統媒體自身也面臨着轉型和調整,為應屆畢業生提供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少,新聞專業畢業生想要進入傳統媒體從事記者工作比較困難,只能大量流入與專業相關甚至不相關的其他行業。與此同時,各類網絡媒體卻在招募大量能適應新媒體工作需求的創新人才,卻常常面臨招不到合適人才的窘境。這是新聞專業改革面臨的外在壓力。

  二、新聞學專業實驗教學改革思路

1.緊跟媒體和社會發展趨勢。新聞學是與社會發展,特別是與新聞傳播事業發展緊密相關的學科專業。新聞專業教學與發展必須緊跟新聞媒介變化的需要,這是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內在要求。目前,傳媒產業格局明顯呈現出了傳統媒體日漸式微,新媒體日益強大的趨勢,新聞學專業建設必須緊跟這一規律和發展趨勢,不斷對傳統新聞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課程等進行改革,才能跟上媒體發展的步伐。

2.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需要。大學專業建設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要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要求,新聞學專業建設也必須要兼顧學生身心特徵、發展狀態和專業學習需求。新媒體時代,由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新聞專業學生都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在進入高校前就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影像拍攝技能和信息創作發佈技能,傳統的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等都與學生實際特點和學習需求產生了較大差距,只有根據學生髮展要求進行專業改革才能獲得學生和社會認可。

3.樹立品牌意識。市場經濟環境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也要有品牌意識,創建一流學校、一流專業,其實質也就是創建教育品牌。對於高校而言,既有高校的“母”品牌,也有專業的“子”品牌,二者相互支撐,相互依存。對於專業而言,專業建設無異於就是專業的品牌打造,專業培養的學生無異於就是該專業生產的產品。因此,新聞學專業進行專業建設,必須堅持特色發展,要以打造被社會廣泛認可的國內外一流專業、品牌專業為建設目標。

  三、實驗教學體系構建

1.建設新型實驗教學內容體系。新聞學專業實驗教學內容既要密切結合新媒體新聞報道與信息傳播的特點、規律與趨勢,又不能完全拷貝或照搬新媒體新聞業務模式,二者既要聯繫又要區別。如果沒有區別,那麼新聞學與網絡與新媒體兩個專業就會極其相似,新聞學專業會失去其獨特性,大大降低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從新聞傳播媒介發展的規律來看,無論媒體傳播介質如何變化,一些基本的原則、方法和要求其實沒有太大變化,即新聞專業主義,以及原創性的、客觀有深度的新聞調查等。專業實驗教學內容建設必須牢牢抓住這些該專業最本質、最核心、不隨時間流逝的東西去設計實驗教學內容,並形成體系。從目前國內一些高校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看,新聞人才培養似乎走入了一個誤區,即過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媒介技能,卻忽視了新聞人才本應具備的那些核心能力的培養。這樣一來,學生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去學習相關技術,新聞核心素養和能力的訓練必然受到影響。而在技術革命的年代,媒介技術發展更迭的速度越來越快,很可能是學生在校努力學會的軟件,剛畢業就發現市場上已出現了的替代性軟件。對本科教學而言,重要的是要着力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而不是花大力氣讓學生去學一個個具體的技術。這樣,新聞專業學生只需學習一些如攝影攝像、網站製作和音視頻編輯等最基礎的媒介技術即可,而把大量課時用於提升自身新聞報道綜合能力,培養厚基礎、素養佳、能力強的新聞人才。圍繞深度調查性新聞報道,新聞專業實驗教學內容應有層次地體現在相關課程當中。以新聞學專業主幹課程為例,目前國內高校新聞學專業主幹課程一般都有中外新聞傳播史、廣播電視新聞、媒介融合概論、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攝影、新聞編輯與評論、深度報道、新聞傳播研究方法、新聞傳播法規與倫理、媒介經營管理等課程,涵蓋了新聞傳播史、新聞傳播理論、新聞報道業務、新聞報道素養等方面。這些課程都可以圍繞深度報道展開,從不同視角,用不同方法培養學生的深度報道能力,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新聞傳播史方面的課程,應打破過去按部就班、泛泛而論地講史的教學模式,應將歷史上經典的深度報道的案例穿插其中,增加學生對深度報道的感性和理性認識。新聞傳播研究方法這門課,也不應該籠統全面地介紹社會學、傳播學研究方法,應該以深度報道調查方法為主線,主要是培養學生深度調查問題的技術和方法,特別是要增加數據挖掘、網絡調查等新興技術手段。新聞攝影、廣播電視新聞報道、新聞編輯與評論等傳統新聞業務類課程,也應從各自媒介的視角,着重培養學生用特定媒介或多媒介進行深度報道的技能。如此一來,新聞專業主幹課程從深度報道基礎、深度報道的技術方法、單媒介深度報道、跨媒介甚至全媒介深度報道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素養,則能系統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教學的效果。

2.加強實驗室建設,更新實驗教學方法手段。目前,傳媒行業已經成為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代表的各類新技術集中應用的領域。這樣一來,傳統新聞院系實驗室建設必須跟上新技術發展的步伐,對原有實驗室進行改造升級,將最新的媒介技術應用到實驗室建設上來。一方面,新聞專業要加強實驗室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將原先的百兆局域網升級成千兆甚至萬兆網絡,同時加強無線網絡建設,讓實驗室內部能高速互聯互通,而且與外界有高速互聯接口,能支持多種終端設備高速訪問外網,為師生從事各類實驗教學和創新實踐提供優質的網絡環境。另一方面,可以與校內網絡信息專業合作,與校外網絡媒體合作,利用校內外資源,提供諸如數據分析、信息“爬取”之類的服務,為深度數據新聞報道提供技術支撐。另外,實驗室應儘可能提供大量較新的軟件資源和相關工具,為數據新聞製作、數據圖像呈現等提供軟件支持。在實驗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也要不斷嘗試採用最新的實驗教學方法手段,比如採用微信、App等新媒體輔助教學,要製作課程博客、微課、微視頻等。有些課程還可以採用翻轉課堂、微課等教學手段,將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主轉到以學生為主,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3.實驗教學評價體系建設。實驗教學評價的目的在於對實驗課程和實驗教學做出各種決策,保證課程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合理性,是實驗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確保實驗教學活動正常進行,提升實驗教學效果,實驗教學評價要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等。要特別重視學生評價、校內外專家評價等外部評價,不僅對教師教學結果進行評價,還要對實驗教學體系、課程設計進行評價,促進新聞系、任課教師高度重視實驗教學,真正做到以評促教,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和學生學習發展。

  第2篇: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學本科專業建設研究

北京體育大學自2000年招收新聞學專業(體育新聞方向)本科生以來,歷經6年的建設,初步形成了結合自身特點、適應當前形勢、滿足實踐需求、接軌國際潮流的學科和專業建設思路。自2005年2月從原管理學院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體育傳媒系以來,在管理學院進行第三次創業的同時,體育傳媒系也開始了新的辦學指導思想、學科和專業建設思路、辦學特色的思考與嘗試。

  1面臨的主要形勢

1.1北京體育大學辦學目標北京體育大學在“十五”期間確立了建成綜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訓練、科研三結合基地的奮鬥目標。在2005年9月被批准為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以後,學校提出了為北京奧運會競技備戰提供保障和服務,並且力爭取得標誌性成果的任務。作為北京體育大學一個新設的教學單位,體育傳媒系不僅承擔着新聞學學科和專業建設的任務,還應該為北京體育大學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1.2全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現狀新聞傳播學教育在最近10幾年來發展迅速,根據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2004年3月在中央黨校三項學習教育的講話提供的資料,目前在教育部註冊備案的新聞傳播專業點有198個,而據不完全統計,那些從別的專業衍生出來的相關專業方向也超過200個。最新的材料表明,全國已經有661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或專業方向。近10年中,北京地區的大量單科院校也陸續開設新聞傳播類專業,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首都體育學院等都在最近10年開設了新聞傳播類專業,專業傳播人才的培養成為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個新亮點,同時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1.3北京2008年奧運會影響下的體育傳媒隨着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臨近,各類傳媒機構對於體育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據報道,北京奧林匹克轉播有限公司和屆時前來北京報道奧運會的NBC需要千名以上體育專項攝像師、各類形態媒介對於奧運和體育報道的重視催生了對體育記者、編輯的需求,大量介入奧運傳播的贊助企業及文化、傳播、公關、中介公司等對體育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雖然這期間有體育媒體的消亡,但總體趨勢是奧運傳播掀起了傳媒人才需求的熱潮。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近3萬名體育編輯記者中,接受過體育、新聞或體育新聞專業教育的人所佔比例不足1/4,這更加為體育傳媒人才的培養提出了緊迫的要求。

1.4國際體育新聞教育的態勢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一些院校設有體育新聞傳播專業,美國4000餘所大學有20所左右設置了體育新聞、體育傳播、體育信息等專業或專業方向,並且成為美國職業體育、高校競技體育相關崗位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比如美國俄亥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就開始了貫穿一個學期的體育寫作(Sportswriting)、體育轉播(Sportscasting)課程。其他一些國家雖然很少有體育新聞專業,但在新聞傳播類專業內開設體育新聞傳播類課程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2學科與專業定位

2.1新聞學的學科歸屬及其與專業的關係在國家的學位管理體系中,新聞傳播學歸屬於文學門類。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管理序列中,新聞傳播學是一級學科,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在國家教育部的本科專業管理系列中,新聞學與傳播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等歸屬於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作為新聞學專業(體育新聞方向)的教學管理單位,體育傳媒系承擔着發展學科和專業建設的雙重任務,通過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三大職能來完成人才培養、學科創新、服務傳媒的基本任務。

高等學校的專業是針對社會就業方向而言,是關於人才培養規格的專門規定,是對社會需要的專門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一種設計,專業的設置及其規模受社會勞動市場的供需規律支配。體育新聞與體育傳播專業方向就是順應當前迅速發展的對於體育新聞傳播類人才的需求而產生和發展的。

2.2“體大姓體”不代表學科建設不需要理論關於北京體育大學突出自身辦學特色,“體大姓體”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説法。其基本含義是北京體育大學要突出體育特色,立足體育本位。對於這種説法,筆者的觀點是,體育大學當然應該以為體育服務和圍繞體育發展作為學校事業的重要方針。但是,更為根本的問題是,體育大學一定要注意學科建設,一定不能忽視理論的價值,這是保證各種運動技術進入精深領域和納入傳授範疇的根本保證。

因此,“體大姓體”中的“體”其實是一種本體論意義上的“體”,而體育學科則是認識論意義上的“體”,而最終需要達成的是實踐論層面上的“體”。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北京體育大學的新聞學應該立足於服務體育,挖掘體育新聞自身特有的規律,研究體育新聞的重要問題,以構建體育新聞的知識和理論體系。總之,體育新聞學要服從母系學科的規範,要為整個體育人文社會學科體系的完善做出貢獻。北京體育大學的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運動人體科學都面臨着需要新聞報道和專業傳播的問題,而體育社會學、奧林匹克研究等領域更存在着大量可以與新聞傳播學結合的課題。

具體來説,體育新聞學的學科性質屬於新聞學的分支學科和體育學的應用學科,它可以説是最專業的分支新聞學,承擔着運動賽事、規則、明星與體育事務、體育科學、體育文化傳播的任務;同時也可以説是最龐雜的應用體育學,擔負着通過策劃、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等新聞技能進行體育新聞報道的職能。

2.3“以體為本”不説明專業建設不需要學科新聞學專業作為一個歸屬於新聞傳播學類之下的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等技能的養成無一不需要在反覆的實踐中磨練。尤其對於本科專業來説,培養社會需要的新聞傳播類人才更是不容迴避的重要使命。但是,北京體育大學畢竟不同於其他的綜合性大學,也不能簡單與其他單科性大學類比。因此,“以體為本”作為學校的發展目標彰顯的是體、理、文、管相結合的專業發展思路。作為新聞學專業的發展方針,其應該體現的原則是在整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中凸顯體育新聞的特色,始終立足為體育新聞服務的原則來構建課程體系。

有研究成果表明,美國目前設立了體育新聞、傳播、信息類專業的院校雖然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很“重視寬厚的人文基礎,寬泛的知識結構,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設置了很多史論類課程,如媒介史、新聞事業史、20世紀攝影史、體育心理學、生物力學、運動機能學。此外,美國的不少新聞傳播院系也開始創辦媒介融合(Convergenceemphasisofsequence)專業,培養具有媒體融合技能的新聞人才,當前美國新聞傳播界最時髦的兩個詞是:“融合媒介”(convergenceme-dia)和“融合新聞”(convergencejournalism)。

因此,北京體育大學的新聞學專業建設應該注意把握好專業新聞傳播的定位,吸取多學科的營養來補益自身,同時處理好“體用”的關係,利用人文社會學科、體育學科的理論體系來豐富和充實體育新聞學專業嚴密和獨特的“體”,指導體育新聞傳播全面和融合的“用”。

在專業建設方面,應確立複合、靈活、寬廣的目標,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能適應各種媒介和各種崗位的要求,不能忽視非體育新聞業務、非新聞業務能力培養。

  3學科與專業建設思路

學科、專業、課程分別對應知識體系內在規律性、人才成長規律性、學生能力遞進規律。一般説來,科學需求與學科佈局、社會發展與專業建設、能力結構與課程體系是相互對應的。體育新聞學科、專業、課程的建設需要考慮體育新聞知識體系的內在規律、社會發展對於體育新聞專業人才的需求特點、體育新聞從業人員能力的遞進規律。

3.1體育新聞知識體系的特點與新聞學科建設的思路體育新聞是一個包含着眾多複雜的辯證關係的領域,是一個看上去風光無限實則艱苦異常的領域。比如,新聞的即時判斷與歷史的長期積累統一於體育新聞中;工作中節奏的高度緊張與能力的自我完善對於體育新聞記者提出了高要求;體育的特殊屬性與報道的專門技能對於體育新聞工作者的能力要求頗高。再比如,體育新聞中還充斥着遺憾的藝術與完美的追求的矛盾、理想的職業與艱苦的磨礪的考驗。從這個意義上説,體育新聞的學科特點其實需要深刻的哲學思維和宏觀視野才能把握。

以北京2008年奧運會為例,我們還不難發現體育新聞的綜合性與專業化特色。北京奧運會的交通、通訊、郵票、媒介服務、景觀與形象、建築、特許經營、醫療衞生、安全保衞、環境保護、項目管理、紀念幣、財務管理、人力資源、品牌保護等無一不牽涉到多方面的學科理論,無一不需要全面的哲學思維才能審視清楚。

而從目前新聞學自身的學科成長情況看,對於新聞的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倫理學、文化學等維度的審視構成了一系列新聞分支學科,如新聞心理學、新聞文化學等;這些學科對應於不同媒介形態,又生髮出了另外一些新聞學科,比如報紙經濟學、電視文化學等;新聞自身的業務領域的昇華則推動着另外一些學科的不斷成熟,比如報紙編輯學、新聞採訪學、新聞評論學等。

目前,體育新聞學是少見的依據新聞報道對象而產生的新聞學新學科,經濟新聞、法制新聞等雖然基本自成比較獨立的報道系列,但還沒有上升到足夠的稱之為新聞學科的.層面上。這一方面為體育新聞學學科屬性的確立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可能預示着體育新聞學的建設不應該急於自立山頭,而應較多地注意在對母學科依屬的前提下,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點。

從國內部分院校新聞傳播學類單位的名稱可一窺綜合和專業傳播結合的特色日益鮮明。

藝術、文化、文學等已經與新聞、傳播、電視、傳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些院校學科發展的目標也大體可以從單位名稱上看出來。具有廣泛意義的甚至高高在上的藝術、文化、文學等與新聞、傳播、電視、傳媒結合的傾向正體現了立足紮實的人文社會學基礎來進行新聞傳播研究的思路,體現出綜合性與專業性的統一。

因此,在確立體育新聞學學科發展的思路時,應該有寬容、開放、動態的思維方式,堅持與相關學科的緊密聯繫。

3.2體育新聞社會需求的特點與體育新聞專業建設的思路

3.2.1體育新聞報道對象的延伸與報道深度的拓展體育事務類報道的增加是近年來體育新聞報道的顯著特點。如中央電視台2005年7月21、22日播發的體育新聞中,體育事務類新聞分別為48%、33.3%,即使在大型賽事期間的體育報道,也有越來越多的體育新聞報道不將鏡頭和視野侷限在項目中、賽場內和賽事上,而是從賽場外挖掘新聞選題,在社會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內尋求體育事件的意義,等等。

體育報道的綜合性增強也是近年來體育新聞發展的一個難以迴避的特點。對於這個奧運會重要的工作的報道,必須掌握足夠的相關基礎知識才行。對於這些事務的報道僅僅具備一方面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具備這些領域應用於(北京)奧運會特殊的場域和情境之中的專門知識,才能做好相關的報道,才能避免出現低級錯誤。

3.2.2體育新聞與社會的聯繫日益緊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體育新聞教育機構始終不能脱離與社會的聯繫。

3.2.3體育新聞專業建設不應將目標侷限在新聞界為了思考和回答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新聞專業的人才培養思路,瞭解本專業已經畢業的3屆110名學生的就業去向是十分重要的。

從事體育新聞、出國與讀研的畢業生比例分別為30%、28.2%,一般新聞崗位的畢業生比例為18.2%,其餘的畢業生流向則比例很低,均不足10%。而總體上看,新聞傳播界外的學生比例為51.8%,這説明超過半數畢業生的就業範圍脱離了新聞傳播界。

同時,新聞媒體在招收人員時也不拘泥於新聞傳播學專業背景。南方部分媒體招聘工作人員的資格要求,體現出十分寬泛的“專業不限”的傾向。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重的,原因之一是體育界外和新聞傳播界外有對於體育新聞傳播類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許與體育界、新聞傳播界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有關。而可能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新聞傳播業務所需要的能力越來越趨向於綜合能力和專業能力,並且是綜合和專業相結合。這也是“媒介成為人”、“人成為信息的一部分”等泛傳播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需求的顯著特點。

3.3體育新聞專業能力的構成要素與體育新聞課程的設置原則

3.3.1體育新聞專業能力的構成要素

3.3.1.1體育和新聞歷史知識與體育新聞選擇新聞雖然是新近發生的事實,但對於它的評價乃至報道往往需要歷史知識的積累。比如要對一個運動員創造的成績做出評價,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溯及以往才能在“時間序列”中找到新聞事件的位置,從而得出準確的新聞價值判斷,做出精當的新聞選擇。由於任何一個新聞事件的發生都有歷史原因,因此只有立足體育史和新聞史,才能準確判斷體育事件的屬性,而體育和新聞歷史理念的掌握則有利於理解體育新聞實踐。

3.3.1.2運動鍛鍊體驗和新聞技能練習與體育新聞採訪體育新聞採訪往往是對專業人士進行的專業採訪,要求採訪者具有比較好的專業感覺,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選題,做出精彩的採訪報道。可以説,對於體育新聞而言,運動體驗是接近報道對象的有力武器,是獲得和拓展關係網絡的基礎,是理解報道對象和事件的條件。很多體育記者新聞採訪的成果就來源於他們兒時和日常的體育鍛煉經歷。而與此同時,對於新聞技能的親身體驗,如校園新聞人物的採訪等都是日後形成專業新聞採訪能力的基礎。

3.3.1.3文學藝術修養與體育新聞寫作新聞之所以被列入文學門類,一個最為基本的原因是新聞與文學的天然聯繫,新聞報道本身就需要用文學方式來表達。可以説,文學藝術作品是新聞寫作的基本素材,文學藝術素養是新聞寫作的基本條件,文學藝術理論是新聞寫作的重要前提。在體育新聞中,文學藝術修養的作用也極其鮮明和突出,多數知名的體育記者都具有相當強的文學基本功。

3.3.1.4體育和新聞理論素養與體育新聞策劃體育新聞終究是對於專業性很強的體育的報道,它需要基本的體育和新聞理論素養來支撐,尤其對於體育文化意味鮮明的體育新聞報道,體育理論知識和素養就更加重要。可以説,體育和新聞理論是醖釀體育新聞策劃的思想源泉,保證體育新聞策劃專業性的重要條件,也是體育新聞策劃走向深入的必要條件。比如對於奧運會報道的策劃考驗的是極強的把握奧運會特質的體育和新聞理論素養。

3.3.2體育新聞課程設置應該突出的原則

3.3.2.1厚基礎與寬口徑從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專業3屆畢業生的去向看,在體育部門和體育新聞部門、攻讀體育研究生的學生比例為69.1%,不足70%。這説明有近1/3畢業生的就業範圍脱離了體育圈。

另一方面,從體育媒體在招聘工作人員時對於專業背景的要求看,也呈現出並不追求專業領域,而逐步泛化專業的趨向。如《百名中國體育記者自述》中97個知名體育記者的專業背景(背景描述涉及多項者有重複計算)中,出身體育界的不足1/5。

根據目前體育新聞專業領域人才招聘和已有就業情況看,已經體現出“專新聞”和“泛傳播”的理念,這對學生能力提出了具有專業的新聞理念和技能及廣泛的傳播能力的要求。因此,北京體育大學在2006年重新調整專業教學計劃時適度擴大了課程涉及的領域,如增加視聽語言、運動項目概要等,並且繼續保持原有的體育廣告學、媒介經濟學、運動人體科學概論等課程,力求在有限的課程時數中保證學生知識結構的全面與專精。

3.3.2.2活計劃與多方向相對於一般的新聞傳播類專業的課程建設,體育新聞最大的困難在於,它要培養學生一般的新聞傳播理論與技能,還要闢出比較多的課時用於體育理論與知識、運動體驗,並且應該有一定的課時用於體育與新聞結合的課程,在學時數量有限的情況下,這勢必增加編排課程的緊張程度。

目前,國內的20多個體育新聞專業點除個別院校外只有一個專業,採用大而全的課程編排,一般以設置課程模塊來細分課程。比如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系採取“四、三、二、一”的體育新聞教育模式,其四個課程模塊為新聞傳媒、體育新聞傳媒、文學、體育。武漢體育學院課程體系的設計原則為“夯實基礎、突出體育特色、注重實踐,面向全媒體”。這些課程設計原則體現的均是在整體教育目標下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的思維。根據與其他一般新聞院校的課程比較可以看出,體育新聞專業的新聞傳播類理論與實踐課程時數明顯偏少。

在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專業召集學生(含畢業生)進行的3次座談會中,學生均反映一般新聞理論與實踐的課程時數少於其他新聞院系,造成在就業和考研等方面的被動。

雖然體育新聞專業無法做到在新聞傳播類課程時數上與其他一般新聞傳播院校相同,但是如果通過靈活安排教學計劃,當可以減少這種差距。北京體育大學在2006年修訂教學計劃時,在限制性選修課中設計了5個拉通排課的課程模塊,每個模塊8學分,要求學生至少整選其中兩個模塊,其餘可零選。這五個模塊是媒介管理(傳播心理學、體育報道、媒介管理、體育廣告學)、平面媒體(體育攝影、體育報道、大型賽事媒體戰略、體育平面媒體實務專題)、體育理論(體育社會學、體育文化學、體育美學、體育法學、體育管理與經濟學專題講座)、廣播電視(體育攝像、電視節目形態、電視節目策劃、非線性編輯、電視畫面剪輯)、播音主持(播音基礎、節目主持人、出鏡記者、體育解説)。體育攝影這些限制性選修課是在一一對應於必修課的前提下設置的,比如體育理論模塊建立在體育史和體育學概論課程的基礎上,廣播電視模塊建立在攝影攝像基礎知識課程的基礎上。

這種設計減少了以往學生“什麼都學,什麼都不精”的局面,使得學生可以針對自己就業的方向和興趣去選擇課程。由於限制性選修課拉通排課,學生可以全部選修,因此也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至於當前盛行的媒體融合和跨媒體能力,目前在中國還很難一步到位地體現在課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積累。

總之,課程設計的上述原則具有應對當前學科和專業建設形勢的特點。“厚基礎”可以為學生提供轉向前提,比如北體有學生考取社會學、歷史學、體育社會學研究生的;“寬口徑”可以開發學生的多向潛力,比如有學生畢業後進入公司從事媒介公關工作、進入體育行政部門從事文祕工作的;“活計劃”是一種鼓勵學生靈活選擇的做法,可以避免以往課程多而不精以及缺乏體系的弊端;“多方向”追求的是突顯體育特色和傳媒發展形勢,比如播音主持模塊課程可以培養學生體育解説與評論的能力。

此外,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專業的課程設置還堅持理論和實踐結合(新聞傳播理論與新聞實踐、體育理論與體育實踐、文學與寫作)、媒介形態結合(平面、電子和網絡)、體育與新聞結合(體育為對象、新聞為技術、新聞和體育理論為指導、運動體驗和新聞技能為基礎)等基本原則,力求構建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

  4小結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傳媒系的辦學總體思路可以概括為“大體育、專新聞、泛傳播、全媒體”,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體育特色。在體育學科理論和運動體驗兩方面設置較全面課程,使學生學習到體育人文社會學、民族傳統體育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訓練與競賽等體育學科知識,並且有條件得到6個以上運動項目的體驗,增強學生在新聞專業領域中體育特色的分量和比例。

2)培養新聞素養。在追求客觀、公正、平衡等新聞專業主義素養的基礎上突出培養學生新聞採、寫、編、評、攝等新聞技能。培養具有紮實的新聞傳播與體育理論基礎、熟悉體育和新聞業態的新聞傳播人才。

3)跳出新聞侷限。立足廣泛的需要新聞傳播人才的社會領域,不侷限於為新聞傳播、宣傳等部門培養人才,而是將視野放到廣大的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團體中,有意識地為培養新聞發言人、媒體公關經理等各類人才提供出口。

4)強化複合能力。每年舉辦新聞專業技能展示與評比活動,結合實業界對於人才的需求進行跨媒體能力培養,為融合多媒體能力的人才提供發展空間。在2008年奧運會的需求背景下,突出新聞和體育專業英語能力培養,強化學生的體育攝影和攝像等標誌性技能。

5)注重學風建設。定期舉行學生讀書會和早讀,確立“據於德,依於察、敏於行”的系訓,從新聞職業道德、專業能力、行業規範等角度全面要求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