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新聞學本科專業建設研究分析畢業論文

校園1.5W
  第1篇: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學本科專業建設研究

北京體育大學自2000年招收新聞學專業(體育新聞方向)本科生以來,歷經6年的建設,初步形成了結合自身特點、適應當前形勢、滿足實踐需求、接軌國際潮流的學科和專業建設思路。自2005年2月從原管理學院分離出來成立獨立的體育傳媒系以來,在管理學院進行第三次創業的同時,體育傳媒系也開始了新的辦學指導思想、學科和專業建設思路、辦學特色的思考與嘗試。

新聞學本科專業建設研究分析畢業論文

1面臨的主要形勢

1.1北京體育大學辦學目標北京體育大學在“十五”期間確立了建成綜合性、高水平、有特色的教育、訓練、科研三結合基地的奮鬥目標。在2005年9月被批准為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以後,學校提出了為北京奧運會競技備戰提供保障和服務,並且力爭取得標誌性成果的任務。作為北京體育大學一個新設的教學單位,體育傳媒系不僅承擔着新聞學學科和專業建設的任務,還應該為北京體育大學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1.2全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現狀新聞傳播學教育在最近10幾年來發展迅速,根據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2004年3月在中央黨校三項學習教育的講話提供的資料,目前在教育部註冊備案的新聞傳播專業點有198個,而據不完全統計,那些從別的專業衍生出來的相關專業方向也超過200個。最新的材料表明,全國已經有661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或專業方向。近10年中,北京地區的大量單科院校也陸續開設新聞傳播類專業,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首都體育學院等都在最近10年開設了新聞傳播類專業,專業傳播人才的培養成為新聞傳播教育的一個新亮點,同時也面臨着嚴峻的挑戰。

1.3北京2008年奧運會影響下的體育傳媒隨着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臨近,各類傳媒機構對於體育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據報道,北京奧林匹克轉播有限公司和屆時前來北京報道奧運會的NBC需要千名以上體育專項攝像師、各類形態媒介對於奧運和體育報道的重視催生了對體育記者、編輯的需求,大量介入奧運傳播的贊助企業及文化、傳播、公關、中介公司等對體育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雖然這期間有體育媒體的消亡,但總體趨勢是奧運傳播掀起了傳媒人才需求的熱潮。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近3萬名體育編輯記者中,接受過體育、新聞或體育新聞專業教育的人所佔比例不足1/4,這更加為體育傳媒人才的培養提出了緊迫的要求。

1.4國際體育新聞教育的態勢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一些院校設有體育新聞傳播專業,美國4000餘所大學有20所左右設置了體育新聞、體育傳播、體育信息等專業或專業方向,並且成為美國職業體育、高校競技體育相關崗位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比如美國俄亥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就開始了貫穿一個學期的體育寫作(Sportswriting)、體育轉播(Sportscasting)課程。其他一些國家雖然很少有體育新聞專業,但在新聞傳播類專業內開設體育新聞傳播類課程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2學科與專業定位

2.1新聞學的學科歸屬及其與專業的關係在國家的學位管理體系中,新聞傳播學歸屬於文學門類。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管理序列中,新聞傳播學是一級學科,下設新聞學和傳播學。在國家教育部的本科專業管理系列中,新聞學與傳播學、廣播電視學、編輯出版學等歸屬於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作為新聞學專業(體育新聞方向)的教學管理單位,體育傳媒系承擔着發展學科和專業建設的雙重任務,通過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三大職能來完成人才培養、學科創新、服務傳媒的基本任務。

高等學校的專業是針對社會就業方向而言,是關於人才培養規格的專門規定,是對社會需要的專門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一種設計,專業的設置及其規模受社會勞動市場的供需規律支配。體育新聞與體育傳播專業方向就是順應當前迅速發展的對於體育新聞傳播類人才的需求而產生和發展的。

2.2“體大姓體”不代表學科建設不需要理論關於北京體育大學突出自身辦學特色,“體大姓體”是一個比較形象的説法。其基本含義是北京體育大學要突出體育特色,立足體育本位。對於這種説法,筆者的觀點是,體育大學當然應該以為體育服務和圍繞體育發展作為學校事業的重要方針。但是,更為根本的問題是,體育大學一定要注意學科建設,一定不能忽視理論的價值,這是保證各種運動技術進入精深領域和納入傳授範疇的根本保證。

因此,“體大姓體”中的“體”其實是一種本體論意義上的“體”,而體育學科則是認識論意義上的“體”,而最終需要達成的是實踐論層面上的“體”。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北京體育大學的新聞學應該立足於服務體育,挖掘體育新聞自身特有的規律,研究體育新聞的重要問題,以構建體育新聞的知識和理論體系。總之,體育新聞學要服從母系學科的規範,要為整個體育人文社會學科體系的完善做出貢獻。北京體育大學的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運動人體科學都面臨着需要新聞報道和專業傳播的問題,而體育社會學、奧林匹克研究等領域更存在着大量可以與新聞傳播學結合的課題。

具體來説,體育新聞學的學科性質屬於新聞學的分支學科和體育學的應用學科,它可以説是最專業的分支新聞學,承擔着運動賽事、規則、明星與體育事務、體育科學、體育文化傳播的任務;同時也可以説是最龐雜的應用體育學,擔負着通過策劃、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等新聞技能進行體育新聞報道的職能。

2.3“以體為本”不説明專業建設不需要學科新聞學專業作為一個歸屬於新聞傳播學類之下的專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採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等技能的養成無一不需要在反覆的實踐中磨練。尤其對於本科專業來説,培養社會需要的新聞傳播類人才更是不容迴避的重要使命。但是,北京體育大學畢竟不同於其他的綜合性大學,也不能簡單與其他單科性大學類比。因此,“以體為本”作為學校的發展目標彰顯的是體、理、文、管相結合的專業發展思路。作為新聞學專業的發展方針,其應該體現的原則是在整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中凸顯體育新聞的特色,始終立足為體育新聞服務的原則來構建課程體系。

有研究成果表明,美國目前設立了體育新聞、傳播、信息類專業的院校雖然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但是很“重視寬厚的人文基礎,寬泛的知識結構,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設置了很多史論類課程,如媒介史、新聞事業史、20世紀攝影史、體育心理學、生物力學、運動機能學。此外,美國的不少新聞傳播院系也開始創辦媒介融合(Convergenceemphasisofsequence)專業,培養具有媒體融合技能的新聞人才,當前美國新聞傳播界最時髦的兩個詞是:“融合媒介”(convergenceme-dia)和“融合新聞”(convergencejournalism)。

因此,北京體育大學的新聞學專業建設應該注意把握好專業新聞傳播的定位,吸取多學科的營養來補益自身,同時處理好“體用”的關係,利用人文社會學科、體育學科的理論體系來豐富和充實體育新聞學專業嚴密和獨特的“體”,指導體育新聞傳播全面和融合的“用”。

在專業建設方面,應確立複合、靈活、寬廣的目標,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能適應各種媒介和各種崗位的要求,不能忽視非體育新聞業務、非新聞業務能力培養。

3學科與專業建設思路

學科、專業、課程分別對應知識體系內在規律性、人才成長規律性、學生能力遞進規律。一般説來,科學需求與學科佈局、社會發展與專業建設、能力結構與課程體系是相互對應的。體育新聞學科、專業、課程的建設需要考慮體育新聞知識體系的內在規律、社會發展對於體育新聞專業人才的需求特點、體育新聞從業人員能力的遞進規律。

3.1體育新聞知識體系的特點與新聞學科建設的思路體育新聞是一個包含着眾多複雜的辯證關係的領域,是一個看上去風光無限實則艱苦異常的領域。比如,新聞的即時判斷與歷史的長期積累統一於體育新聞中;工作中節奏的高度緊張與能力的自我完善對於體育新聞記者提出了高要求;體育的特殊屬性與報道的專門技能對於體育新聞工作者的能力要求頗高。再比如,體育新聞中還充斥着遺憾的藝術與完美的追求的矛盾、理想的職業與艱苦的磨礪的考驗。從這個意義上説,體育新聞的學科特點其實需要深刻的哲學思維和宏觀視野才能把握。

以北京2008年奧運會為例,我們還不難發現體育新聞的綜合性與專業化特色。北京奧運會的交通、通訊、郵票、媒介服務、景觀與形象、建築、特許經營、醫療衞生、安全保衞、環境保護、項目管理、紀念幣、財務管理、人力資源、品牌保護等無一不牽涉到多方面的學科理論,無一不需要全面的哲學思維才能審視清楚。

而從目前新聞學自身的學科成長情況看,對於新聞的哲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美學、倫理學、文化學等維度的審視構成了一系列新聞分支學科,如新聞心理學、新聞文化學等;這些學科對應於不同媒介形態,又生髮出了另外一些新聞學科,比如報紙經濟學、電視文化學等;新聞自身的業務領域的昇華則推動着另外一些學科的不斷成熟,比如報紙編輯學、新聞採訪學、新聞評論學等。

目前,體育新聞學是少見的依據新聞報道對象而產生的新聞學新學科,經濟新聞、法制新聞等雖然基本自成比較獨立的報道系列,但還沒有上升到足夠的稱之為新聞學科的層面上。這一方面為體育新聞學學科屬性的確立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可能預示着體育新聞學的建設不應該急於自立山頭,而應較多地注意在對母學科依屬的前提下,發揮自身的專業特點。

從國內部分院校新聞傳播學類單位的名稱可一窺綜合和專業傳播結合的特色日益鮮明。

從表2可以看出,藝術、文化、文學等已經與新聞、傳播、電視、傳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些院校學科發展的目標也大體可以從單位名稱上看出來。具有廣泛意義的甚至高高在上的藝術、文化、文學等與新聞、傳播、電視、傳媒結合的傾向正體現了立足紮實的人文社會學基礎來進行新聞傳播研究的思路,體現出綜合性與專業性的統一。

因此,在確立體育新聞學學科發展的思路時,應該有寬容、開放、動態的思維方式,堅持與相關學科的緊密聯繫(圖1)。

3.2體育新聞社會需求的特點與體育新聞專業建設的思路

3.2.1體育新聞報道對象的延伸與報道深度的拓展體育事務類報道的增加是近年來體育新聞報道的顯著特點。如中央電視台2005年7月21、22日播發的體育新聞中,體育事務類新聞分別為48%、33.3%,即使在大型賽事期間的體育報道,也有越來越多的體育新聞報道不將鏡頭和視野侷限在項目中、賽場內和賽事上,而是從賽場外挖掘新聞選題,在社會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內尋求體育事件的意義,等等。

體育報道的綜合性增強也是近年來體育新聞發展的一個難以迴避的特點。對於這個奧運會重要的工作的報道,必須掌握足夠的相關基礎知識才行。對於這些事務的報道僅僅具備一方面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具備這些領域應用於(北京)奧運會特殊的場域和情境之中的專門知識,才能做好相關的報道,才能避免出現低級錯誤。

3.2.2體育新聞與社會的聯繫日益緊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體育新聞教育機構始終不能脱離與社會的聯繫(圖2)。

3.2.3體育新聞專業建設不應將目標侷限在新聞界為了思考和回答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新聞專業的人才培養思路,瞭解本專業已經畢業的3屆110名學生的就業去向是十分重要的。

從表3可以看出,從事體育新聞、出國與讀研的畢業生比例分別為30%、28.2%,一般新聞崗位的畢業生比例為18.2%,其餘的畢業生流向則比例很低,均不足10%。而總體上看,新聞傳播界外的學生比例為51.8%,這説明超過半數畢業生的就業範圍脱離了新聞傳播界。

同時,新聞媒體在招收人員時也不拘泥於新聞傳播學專業背景。南方部分媒體招聘工作人員的'資格要求,體現出十分寬泛的“專業不限”的傾向。

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重的,原因之一是體育界外和新聞傳播界外有對於體育新聞傳播類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許與體育界、新聞傳播界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狀況有關。而可能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新聞傳播業務所需要的能力越來越趨向於綜合能力和專業能力,並且是綜合和專業相結合。這也是“媒介成為人”、“人成為信息的一部分”等泛傳播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需求的顯著特點。

3.3體育新聞專業能力的構成要素與體育新聞課程的設置原則

3.3.1體育新聞專業能力的構成要素

3.3.1.1體育和新聞歷史知識與體育新聞選擇新聞雖然是新近發生的事實,但對於它的評價乃至報道往往需要歷史知識的積累。比如要對一個運動員創造的成績做出評價,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溯及以往才能在“時間序列”中找到新聞事件的位置,從而得出準確的新聞價值判斷,做出精當的新聞選擇。由於任何一個新聞事件的發生都有歷史原因,因此只有立足體育史和新聞史,才能準確判斷體育事件的屬性,而體育和新聞歷史理念的掌握則有利於理解體育新聞實踐。

3.3.1.2運動鍛鍊體驗和新聞技能練習與體育新聞採訪

體育新聞採訪往往是對專業人士進行的專業採訪,要求採訪者具有比較好的專業感覺,這樣才能較好地把握選題,做出精彩的採訪報道。可以説,對於體育新聞而言,運動體驗是接近報道對象的有力武器,是獲得和拓展關係網絡的基礎,是理解報道對象和事件的條件。很多體育記者新聞採訪的成果就來源於他們兒時和日常的體育鍛煉經歷。而與此同時,對於新聞技能的親身體驗,如校園新聞人物的採訪等都是日後形成專業新聞採訪能力的基礎。

3.3.1.3文學藝術修養與體育新聞寫作新聞之所以被列入文學門類,一個最為基本的原因是新聞與文學的天然聯繫,新聞報道本身就需要用文學方式來表達。可以説,文學藝術作品是新聞寫作的基本素材,文學藝術素養是新聞寫作的基本條件,文學藝術理論是新聞寫作的重要前提。在體育新聞中,文學藝術修養的作用也極其鮮明和突出,多數知名的體育記者都具有相當強的文學基本功。

3.3.1.4體育和新聞理論素養與體育新聞策劃體育新聞終究是對於專業性很強的體育的報道,它需要基本的體育和新聞理論素養來支撐,尤其對於體育文化意味鮮明的體育新聞報道,體育理論知識和素養就更加重要。可以説,體育和新聞理論是醖釀體育新聞策劃的思想源泉,保證體育新聞策劃專業性的重要條件,也是體育新聞策劃走向深入的必要條件。比如對於奧運會報道的策劃考驗的是極強的把握奧運會特質的體育和新聞理論素養。

3.3.2體育新聞課程設置應該突出的原則

3.3.2.1厚基礎與寬口徑從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專業3屆畢業生的去向看,在體育部門和體育新聞部門、攻讀體育研究生的學生比例為69.1%,不足70%。這説明有近1/3畢業生的就業範圍脱離了體育圈。

另一方面,從體育媒體在招聘工作人員時對於專業背景的要求看,也呈現出並不追求專業領域,而逐步泛化專業的趨向。如《百名中國體育記者自述》中97個知名體育記者的專業背景(背景描述涉及多項者有重複計算)中,出身體育界的不足1/5。

根據目前體育新聞專業領域人才招聘和已有就業情況看,已經體現出“專新聞”和“泛傳播”的理念,這對學生能力提出了具有專業的新聞理念和技能及廣泛的傳播能力的要求。因此,北京體育大學在2006年重新調整專業教學計劃時適度擴大了課程涉及的領域,如增加視聽語言、運動項目概要等,並且繼續保持原有的體育廣告學、媒介經濟學、運動人體科學概論等課程,力求在有限的課程時數中保證學生知識結構的全面與專精。

3.3.2.2活計劃與多方向相對於一般的新聞傳播類專業的課程建設,體育新聞最大的困難在於,它要培養學生一般的新聞傳播理論與技能,還要闢出比較多的課時用於體育理論與知識、運動體驗,並且應該有一定的課時用於體育與新聞結合的課程,在學時數量有限的情況下,這勢必增加編排課程的緊張程度。

目前,國內的20多個體育新聞專業點除個別院校外只有一個專業,採用大而全的課程編排,一般以設置課程模塊來細分課程。比如上海體育學院體育新聞系採取“四、三、二、一”的體育新聞教育模式,其四個課程模塊為新聞傳媒、體育新聞傳媒、文學、體育。武漢體育學院課程體系的設計原則為“夯實基礎、突出體育特色、注重實踐,面向全媒體”。這些課程設計原則體現的均是在整體教育目標下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的思維。根據與其他一般新聞院校的課程比較可以看出,體育新聞專業的新聞傳播類理論與實踐課程時數明顯偏少。

在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專業召集學生(含畢業生)進行的3次座談會中,學生均反映一般新聞理論與實踐的課程時數少於其他新聞院系,造成在就業和考研等方面的被動。

雖然體育新聞專業無法做到在新聞傳播類課程時數上與其他一般新聞傳播院校相同,但是如果通過靈活安排教學計劃,當可以減少這種差距。北京體育大學在2006年修訂教學計劃時,在限制性選修課中設計了5個拉通排課的課程模塊,每個模塊8學分,要求學生至少整選其中兩個模塊,其餘可零選。這五個模塊是媒介管理(傳播心理學、體育報道、媒介管理、體育廣告學)、平面媒體(體育攝影、體育報道、大型賽事媒體戰略、體育平面媒體實務專題)、體育理論(體育社會學、體育文化學、體育美學、體育法學、體育管理與經濟學專題講座)、廣播電視(體育攝像、電視節目形態、電視節目策劃、非線性編輯、電視畫面剪輯)、播音主持(播音基礎、節目主持人、出鏡記者、體育解説)。體育攝影這些限制性選修課是在一一對應於必修課的前提下設置的,比如體育理論模塊建立在體育史和體育學概論課程的基礎上,廣播電視模塊建立在攝影攝像基礎知識課程的基礎上。

這種設計減少了以往學生“什麼都學,什麼都不精”的局面,使得學生可以針對自己就業的方向和興趣去選擇課程。由於限制性選修課拉通排課,學生可以全部選修,因此也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至於當前盛行的媒體融合和跨媒體能力,目前在中國還很難一步到位地體現在課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自己在實踐中積累。

總之,課程設計的上述原則具有應對當前學科和專業建設形勢的特點。“厚基礎”可以為學生提供轉向前提,比如北體有學生考取社會學、歷史學、體育社會學研究生的;“寬口徑”可以開發學生的多向潛力,比如有學生畢業後進入公司從事媒介公關工作、進入體育行政部門從事文祕工作的;“活計劃”是一種鼓勵學生靈活選擇的做法,可以避免以往課程多而不精以及缺乏體系的弊端;“多方向”追求的是突顯體育特色和傳媒發展形勢,比如播音主持模塊課程可以培養學生體育解説與評論的能力。

此外,北京體育大學新聞專業的課程設置還堅持理論和實踐結合(新聞傳播理論與新聞實踐、體育理論與體育實踐、文學與寫作)、媒介形態結合(平面、電子和網絡)、體育與新聞結合(體育為對象、新聞為技術、新聞和體育理論為指導、運動體驗和新聞技能為基礎)等基本原則,力求構建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

4小結

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傳媒系的辦學總體思路可以概括為“大體育、專新聞、泛傳播、全媒體”,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突出體育特色。在體育學科理論和運動體驗兩方面設置較全面課程,使學生學習到體育人文社會學、民族傳統體育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訓練與競賽等體育學科知識,並且有條件得到6個以上運動項目的體驗,增強學生在新聞專業領域中體育特色的分量和比例。

2)培養新聞素養。在追求客觀、公正、平衡等新聞專業主義素養的基礎上突出培養學生新聞採、寫、編、評、攝等新聞技能。培養具有紮實的新聞傳播與體育理論基礎、熟悉體育和新聞業態的新聞傳播人才。

3)跳出新聞侷限。立足廣泛的需要新聞傳播人才的社會領域,不侷限於為新聞傳播、宣傳等部門培養人才,而是將視野放到廣大的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團體中,有意識地為培養新聞發言人、媒體公關經理等各類人才提供出口。

4)強化複合能力。每年舉辦新聞專業技能展示與評比活動,結合實業界對於人才的需求進行跨媒體能力培養,為融合多媒體能力的人才提供發展空間。在2008年奧運會的需求背景下,突出新聞和體育專業英語能力培養,強化學生的體育攝影和攝像等標誌性技能。

5)注重學風建設。定期舉行學生讀書會和早讀,確立“據於德,依於察、敏於行”的系訓,從新聞職業道德、專業能力、行業規範等角度全面要求學生。

  第2篇:應用型大學新聞學本科教育質量評價的影響因素分析

2014年,國家教育部將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引導本科院校嚮應用技術型轉型作為工作要點,要求本科院校按照各自實際,深入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轉型之路。教育部強調在本科階段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高校教育質量問題的重視。科學評價應用型大學本科教學質量已成為高等教育當前的迫切任務。新聞學教學應注重實踐,尤其在嚮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之際,教學硬件設施更成為制約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要素;學生與教師在新聞學教育教學中是兩個關鍵主體,但就目前來看,雙方對教學投入均不夠;新聞學本科教學管理方面的問題尚未完善,這也成為本科教育質量提升的瓶頸,以下將詳細分析各類影響因素。

1硬件設施

新聞學專業本身實踐性強,教學目標設置必須要讓學生掌握好採寫編評、攝錄剪輯等操作技能。因此,培養目標是否能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支持實踐教學環節的硬件設施建設,硬件設施落到實處,學生進行技能實訓的條件就能具備,學生的技能提升空間就大,畢業生的就業率就較高,完備的教學硬件在新聞學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質量保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縱觀國內外高校新聞學本科教育,美國高校的新聞學教育媒介社會化程度相當高,為學生配備了齊全的實踐操作設備,既有能獨立發行運作的報刊、電台和電視台,也有計算機信息網與採編實驗室,還有通訊社的供稿專線。而我國211、985綜合性大學的新聞傳播學專業也非常注重專業教學平台的硬件設施建設與傳媒業界實際操作平台的銜接性,在媒介融合大背景、大趨勢之下,着力為學生建立跨媒體、可融合的多功能一體化實踐平台。如南京大學為新聞學專業學生設置了擬態媒介環境,建立了採編出版中心、財經新聞研究中心、傳媒培訓中心等,不斷完善硬件設施建設,為學生提供校內仿真的新聞傳播實驗基地。對於部分新聞學實踐硬件設施建設不完善的高校而言,可以與當地媒體建立合作關係,以此彌補硬件設備不足的問題,安排學生到報社、廣播電視台、網站或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不同崗位進行實際操練,使學生在一線工作中檢驗所學的專業知識,衡量自身的技能水平,從而發現存在不足,提升業務操作技能。

2學生因素

學生在高等教育質量評價中不僅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關鍵載體,同時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在高校新聞學本科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因素可以歸納為三個層面。

其一,動手能力欠缺。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院校招生選拔制度決定了基礎教育實行的是應試教育。學生在國小、初高中學習階段一直都是被動學習者,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相當欠缺,這將直接導致學生在大學階段依舊按以往的習慣學習,只是一味的記背理論知識,不願意從事實際操作,而這與新聞學專業的特性和媒體實際需求大相徑庭,嚴重影響了新聞學本科的教學質量。

其二,學習興趣低下。據調查,制約本科生學習質量的關鍵因素即是興趣,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現在自身和教師兩方面。一方面,學生在大學聯考填報專業時由於尚未形成對未來的職業規劃而盲目性很大,缺乏對新聞學專業內涵、專業設置、未來就業方向等的理解,在入校後表現出對新聞學專業學習缺乏興趣,我國大多數高校對學生重新選擇專業則有諸多限制條件,學生只能在不高的學習情緒中學習。另一方面,在新聞學教育教學中依然未改變教師佔主動、學生處被動的教學狀態,而專任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學態度、業務技能水平等大大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新聞學的課堂上,專任教師精神面貌差、操作能力低、沒有責任心等必然要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其三,學習動力不足。在新聞學本科階段,學生學習動力不足主要有幾方面原因:首先,學生進入新聞學專業學習後,由於缺乏對專業的基本認知而對大學學習生涯不能合理規劃;其次,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最大差別就是學生的競爭意識大大減低,高校對學生的成績好壞沒有強制性要求,無論成績是否優異,學生基本都可以順利畢業,且取得學歷、學位,這將直接導致學生缺乏危機感。

3教師因素

教師在整個教育活動中作為主要實施者,影響着教學質量。教師隊伍的質量,決定着高校未來的發展方向。應用型大學影響本科新聞學教育質量的教師因素主要有幾方面:

第一,技能型教師缺乏。應用型大學師資隊伍建設面臨最關鍵的問題不是學歷不足、職稱比例低的問題,而是缺少能站在傳媒業態前沿,將對業界一線的深入理解融到教學中的高水準業務型教師。

第二,教學理念落後。應用型大學新聞學本科教學中,仍是以專任教師為中心,以理論知識講授為目標,這與應用型大學的定位與新聞學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完全相悖。只有以學生為中心,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

第三,教學投入不足。應用型大學新聞學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師教學投入不足的問題。由於傳媒業界發展速度快,新聞學教育內容更新快,但教師在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質量考評等方面不投入較多精力進行準備,更不願下到傳媒單位掛職鍛鍊,而將大部分精力用於搞科研,這將直接導致優質師資力量不足,從而影響教育質量。

第四,創新能力不強。技能型教師是新聞學實踐教學實施的核心要素,也是學生學習動力的主要推動者。這就要求專任教師既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全面的知識體系,而且要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通過對課程內容進行全方位設計來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創造力,從而更好地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4教育管理

制約應用型大學新聞學本科教育管理質量提升的主要影響因素即是教育理念和課程設置的因素。

一方面,教育理念落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學本科教育必須樹立大傳播的教育理念,使畢業生不僅有新聞傳播的專業知識功底,還要兼具多學科的知識儲備。而當前的新聞學本科教育中,除國內有影響力的新聞院系能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之餘,拓展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內容比例。可見,培養全媒體應用型人才必須按照基礎理論根基牢、實際操作技能強、創新思維方法活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實踐課程力度不強。應用型大學新聞學本科階段的教育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而多數地方高校對學生實踐技能培養只是通過單一的實習來實現。這將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減少實踐技能提升的機會。對於新聞學專業而言,可以有效利用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着力通過實訓、實習、創新創業訓練三個模塊貫穿起來,聯合培養學生。

綜上所述,應用型大學新聞學本科教育如何有效提升辦學質量,有效推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建立一套科學系統、行之有效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構建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之前,需要有效解決新聞學硬件設施建設,關注教師、學生兩個主體,同時加強教學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