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秦樓月》賞析

校園3.07W

《秦樓月》賞析1

秦樓月·樓陰缺

《秦樓月》賞析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原文:

樓陰缺。蘭幹影卧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

隔煙催漏金_咽。羅幃暗淡燈花結。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註釋:

①樓陰缺:高樓被樹蔭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指樹陰未遮住的樓閣一角。②欄干影卧:由於高樓東廂未被樹蔭所蔽,因此當月照東廂時,欄干的影子就卧倒地上。③廂:廂房。④ 一天:滿天。⑤煙:夜霧。⑥金虯(qiú):銅龍,造型為龍的銅漏,古代滴水計時之器。⑦羅幃:羅帳。指閨房。⑧燈花結:燈芯燒結成花,舊俗以為有喜訊。

賞析:

范成大詞集中共有五首《秦樓月》,都是寫春閨少婦懷人之情的。前四首分寫一天中朝、晝、暮、夜四時的心緒,後一首寫驚蟄日的情思,為前四首的補充和發展。看來這五首詞是經過周密構思的一個整體,絕非文字遊戲,亦非實寫閨情,而是別有寄託的作品。

所謂寄託,即託詞中少婦的懷人之情寄作者本人的愛君之意。這在宋詞中也是很常見的。據周必大撰《範公成大神道碑》記載,成大於淳熙三年(1176)春在四川制置使任上辭官歸家養病(四年五月成行),病中還為國操勞,上書言兵民十五事,使宋孝宗趙深受感動。所以這組詞可能有此寄託,並可能作於此次居家養病時。這裏提到寄託,只是為了説明作者的原意。

至於這組詞的價值,則主要在於表現情景的藝術技巧,因此還是可以把它們當作真實的閨情詞來欣賞。

這裏選的是上述組詞的第四首。此詞描寫閨中少婦春夜懷人的情景十分真切,是組詞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篇。詞的結構是上闋描繪園林景色,下闋刻畫人物心情。初拍寫環境的幽靜。樓陰之間,皓月懸空,欄干的疏影靜卧於東廂之下。一派清幽之景更顯露寂寞之情。次拍寫環境的清雅。先重疊“東廂月”一語,強調月光的皎潔,然後展示新的景象,天清如水,風淡露落一片盛開的杏花,在月光照映下明潔如同白雪。

滿園素淡之香,隱寓空虛之感。以上純用白描,不飾華採,但一座花月樓台交相輝映的幽雅園林卻清晰可見。寫景是為了寫人。下闋要寫到的那位懷人念遠的閨中少婦,深藏在這座幽雅的園林之中,其風姿的秀美、心性的柔靜和心情的惆悵,也就可想而知了。給人一種見其景感其人的感覺。所以,上下闋之間看似互不相屬,實際上還是非常一致的。

換拍寫少婦的愁思。她獨卧羅幃之中,心懷遠人,久不能寐。此時燃膏將盡,燈芯結花,室內光線越來越暗淡,室外則夜露已落,一切都這麼沉寂,只有漏壺上的銅龍透過煙霧送來點點滴滴的漏聲。在愁人聽來,竟似聲聲哽咽。這裏並不直接寫人的神態,而是更深一層,借暗淡的燈光和哽咽的漏聲造成一種幽怨的意境,把人的愁苦表現得十分真切。“隔煙催漏金虯咽”一句,尤見移情想象的奇思。歇拍寫少婦的幽夢,又重疊前句末三字,突出燈光的昏暗,然後化用岑參《春夢》詩“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裏”二語,表現少婦的`迷離惝恍之情。人倦燈昏,始得暫眠片刻,夢魂忽到江南,境界頓覺開闊。然而所懷之人又在何處?夢中得相見否?作者卻不寫出來,讓讀者自去想象。這樣寫,比韋莊《木蘭花》歇拍直説“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意思更含蓄,更意味深長。

春閨懷遠是詞的傳統題材,前人所寫極多,但往往“採濫忽真”(《文心雕龍·情采》),過於濃華而缺少新意。此詞卻“純任自然,不假錘鍊”(《蕙風詞話》),顯得淡樸清雅,沒有陳腐的富貴氣和脂粉氣。

寫環境不事鏤金錯銀的雕繪,只把花月樓台的清淡景色自然地寫出來;寫人物不事愁紅慘綠的誇飾,只把長夜難眠的悽苦心情真實地寫出來。一切都“不隔,不做作”(張《叢碧詞話》),從而創造出一種天然的美。在情感的表現上,詞人亦能突破常規,獨闢蹊徑,即不作“斜倚銀屏無語,閒愁上翠眉”《定西番》一類的正面描寫,也不作“為君憔悴盡,百花時”(温庭筠《南歌子》)一類的直接抒情,更不作“月分明,花淡薄,惹相思”《三字令》一類的多餘解説,卻借月幽花素的園林景色暗示她情懷的寂寞孤獨,借漏咽燈昏的環境氣氛烘托她心緒的淒涼愁苦,“側出其言,旁通其情,觸類以感,充類以盡”《復堂詞錄敍》,既新穎,又厚重。

《秦樓月》賞析2

作品原文

秦樓月

樓陰缺,欄干影卧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

隔煙催漏金虯咽,羅幃黯淡燈花結。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作品註釋

①樓陰缺:高樓被樹蔭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指樹陰未遮住的樓閣一角。

②欄干影卧:由於高樓東廂未被樹蔭所蔽,因此當月照東廂時,欄干的影子就卧倒地上。

③廂:廂房。

④一天:滿天。

⑤煙:夜霧。

⑥金虯(qiú):銅龍,造型為龍的銅漏,古代滴水計時之器。

⑦羅幃:羅帳。指閨房。

⑧燈花結:燈芯燒結成花,舊俗以為有喜訊。

作品譯文

樓陰缺處,欄杆的影子靜靜地躺在東廂房前,空中皓月一輪。月兒照東廂,滿天露冷風清,杏花潔白如雪。

隔着煙霧,聽催促時光的漏壺下,銅龍滴水,聲如哽咽。廂房裏帷幕昏暗,燈兒結了花。燈兒結了花,我只做了一會兒春夢,便遊遍了遼闊的江南。

創作背景

據周必大撰《範公成大神道碑》記載,成大於淳熙三年(1176)春在四川制置使任上辭官歸家養病(四年五月成行),病中還為國操勞,上書言兵民十五事,使宋孝宗趙深受感動。所以這組詞可能有此寄託,並可能作於此次居家養病時。這裏提到寄託,只是為了説明作者的原意。

作品賞析

全詞描寫春閨少婦懷人之情,也亦寫寄託之情也就是託詞中少婦的懷人之情寄作者本人的愛君之意。詞分為上下兩闕描寫的情景十分真切,是組詞中藝術價值最高的一篇。

“樓陰缺。闌干影卧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詞的上闕寫樓外月色夜景。樓陰缺處,月光向東廂投下了欄杆的影子。影向東,則月偏西;月偏西,則夜已深。“東廂月”三字,按詞牌格式規定,須重出。後出三字屬下句,則浩然風露,似雪杏花,盡被包容在這月光下的銀色世界裏。“杏花”,為點季節,也是春夜外景迷人畫面的主體,青春寂寞之憐惜情緒,已暗暗藴含其中。李白以“牀前明月光”引發故鄉之思,這裏寫深夜月色,也為後半首寫閨閣愁思不眠,先作環境和心情的烘染。

“隔煙催漏金虯咽,羅幃暗淡燈花結。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詞的下闋寫到的那位懷人念遠的閨中少婦,深藏在這座幽雅的園林之中,其風姿的秀美、心性的柔靜和心情的惆悵,也就可想而知了。給人一種見其景感其人的'感覺。所以,上下闋之間看似互不相屬,實際上還是非常一致的。然後轉寫少婦的愁思。她獨卧羅幃之中,心懷遠人,久不能寐。此時燃膏將盡,燈芯結花,室內光線越來越暗淡,室外則夜露已落,一切都這麼沉寂,只有漏壺上的銅龍透過煙霧送來點點滴滴的漏聲。在愁人聽來,竟似聲聲哽咽。作者這裏並不直接寫人的神態,而是更深一層,借暗淡的燈光和哽咽的漏聲造成一種幽怨的意境,把人的愁苦表現得十分真切。特別是“隔煙催漏金虯咽”找人一句,尤見移情想象的奇思。又寫少婦的幽夢,又重疊前句末三字,突出燈光的昏暗,然後化用岑參《春夢》詩“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裏”二語,表現少婦的迷離惝恍之情。

人倦燈昏,始得暫眠片刻,夢魂忽到江南,境界頓覺開闊。然而所懷念的人又在哪?夢中是否能見到?作者卻不寫出來,讓讀者自去想象。這樣寫,比韋莊《木蘭花》中的這句“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意思更含蓄,更意味深長。

詞牌簡介

憶秦娥:詞牌,又名《秦樓月》、《雙荷葉》、《蓬萊閣》。後人易仄聲韻為平聲韻之後,又稱為《子夜歌》。最早出自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據稱作者是李白,但毫無任何根據,而且李太白全集並無此詞,至今盛唐詩人無一人作詞,在李白有生之年,社會上並無菩薩蠻、憶秦娥等詞牌。總上所述,現一般認為是五代詞人所作,後被誤歸於李白名下。因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憶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國的女子弄玉。傳説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兒,愛吹蕭,嫁給仙人蕭史。在作者詞中指的是一個秦地(今陝西省一帶)女子。寫她自從愛人出了遠門,她夜裏睡不安穩,春天望到秋天,一年年等下去,總是音信杳然。在失望、痛苦中什麼樂遊原、漢朝陵墓的好景緻,她都感到一派淒涼。

雙調,上片五句,押三仄韻(常用入聲),一疊句,二十一字;下片五句,押三仄韻,一疊句,二十五字,共四十六字。

作品格律

注:○=平●=仄△=平韻=▲=仄韻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諡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又工詞。著作頗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

《秦樓月》賞析3

《秦樓月·芳菲歇》

宋代:向子諲

芳菲歇,故園目斷傷心切。傷心切,無邊煙水,無窮山色。

可堪更近乾龍節,眼中淚盡空啼血。空啼血,子規聲外,曉風殘月。

《秦樓月·芳菲歇》譯文

暮春時節,芳菲飄落,登高遙望故國,內心悲傷痛切。迷離的煙水,朦朧的山色,更讓我傷心欲絕。

更不能忍受的是乾龍節又快到了,追昔撫今,眼中淚水流盡,像杜鵑鳥那樣啼出鮮血來。在一片淒厲的子規聲外,是故國破敗的河山。

《秦樓月·芳菲歇》註釋

秦樓月:又名憶秦娥。雙調﹐四十六字。前段五句﹐三仄韻﹐一疊句﹐二十一字。後段五句﹐三仄韻﹐一疊句﹐二十五字。

芳菲歇(xiē):指春殘花謝的景況。辛棄疾《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詞:“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

故園:這裏指淪陷的國土。

目斷:望斷。

可堪(kān):何況。

乾龍節:四月十三日為宋欽宗趙桓誕辰,定名乾龍節。

啼(tí)血:陳藏器《本草拾遺》謂杜鵑“啼至血出乃止”。這裏指詞人悲痛至極。

《秦樓月·芳菲歇》賞析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北去,中原盡失。這樣的時局下朝野志士無不拔劍斫地,切齒扼腕,於是詞壇上產生了一批令人讀後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見其慷慨磊落之氣的作品。向子諲這一首《秦樓月》,題旨相同,篇幅雖短,感情的容量卻並不小。另外這首詞表現上也自有特色。

全詩結構分上下兩闋,詞意可分三層。

起首“芳菲歇”三字,寫春光消逝景象,似實而虛。因為詞人並非吟詠節序,抒發一般的傷春傷別情懷,所以下面不再展開對景色的描繪。當此春末夏初時節,縈繞詞人心間的是什麼呢?是“故園目斷傷心切”。這句中“故園”可作家鄉解,但向子諲家江西臨江,並未淪落於金人之手,這裏顯然是指失去的國土。詞人登高遙望北方故國,而故國不可見,對於一個胸懷愛國之情的南渡詞人來説,怎能不悲傷痛苦呢?這一句,是詞人內心感情的直捷表露。但如果任憑感情的.驅使,沿此思路寫下去,就未免有一瀉無餘之病了。詞是吟詠性惰的,但最好是訴諸具體的事物。至此,詞人筆鋒一轉,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轉寫景:“無邊煙水,無窮山色。”詞人眼中所見,唯有迷離的煙水,朦朧的山色。這一景象,既是“故園目斷”含義的豐富和擴展,又使“傷心切”這一心理活動形象化;同時,無邊無際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處地隱隱傳達出詞人此時此地情感的悠遠的惆悵。所以,讀至此,讀者簡直分不清詞人是寫景呢,還是抒情。景與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悲喜亦於物顯”(王夫之語),正是“無邊煙水,無窮山色”的妙處。

下闋“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詞人着意用力之筆,正是這兩字把上闋“故園目斷傷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詞人為何春末夏初時節思念故國呢?因為是“更近乾龍節”。《易·乾》:“九五,飛龍天。”乾卦以龍取象,所以古人便以“乾龍”喻帝王。乾龍節,是北宋欽宗趙恆的生日。據《宋史·禮志》記載:“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處仁等表請為乾龍節。”從記載中可以想見當年此日,朝廷中羣臣為皇帝祝壽,欽宗賜宴,好一派隆重的壽宴的盛況!而此時又是四月,乾龍節又將近,然而此時卻是神州板蕩,山河易主。詞人撫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鉅變呢?於是萬千感觸,化為使人不忍卒讀的詞句:“眼中淚盡空啼血。”這一句,哀怨悲涼,撼人心魄。向子諲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將領。公元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金兵大舉南下,一路殺奔江西、湖南。此時向子諲正潭州(今長沙)知州任上,有人建議暫避敵鋒,他大呼曰:“是何言之不忠也!使向之諸郡有一二能為國家守,敵其至此耶?朝廷使我守此潘也,委而去之,非義矣!”(見汪應辰《向公墓誌銘》、胡宏《向侍郎行狀》)他親率軍民血戰數日,終因實力不濟而城破。事後,他的好友陳與義贈詩,詩中贊曰“柱天勛業須君了”(《題向伯恭過峽圖》)。然而詞人想當時家亡國破,君辱臣恥,卻又迴天無力,胸中不禁充塞着極度的憤恨和悲哀。這樣深沉難遣的感情鬱積胸中,實非“眼中淚盡空啼血”一句不能盡之了。以上為詞意的第二層。

緊接着,詞人由人的“空啼血”聯想到自然界的子規,感情又進一層。按《秦樓月》詞調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來,並非是語句的簡單重複,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詞人因情設景,以“子規聲外,曉風殘月”這樣淒厲蕭索的意境結束全詞。子規即杜鵑鳥。子規啼血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李山甫《聞子規》:“斷腸思故國,啼血濺芳枝。”“曉風殘月”,是柳永《雨霖鈴》詞中的名句。這首詞雖是移用,但詞人顯然對“杜鵑啼血”內涵進行了改造。此詞中它表現的已不是離別的愁苦,而是因國破家亡而生的故國之思了。“子規聲外,曉風殘月”,是因情而設景,也就是王國維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它以豐富的內藴,傳達出詞人心中的無限哀怨,撞擊着讀者的心扉。

全詞感情真摯,情景交融,在《酒邊詞》中,是一首成功的小令。但終因其忠憤有餘而少豪放之氣,且詞中意境獨創性少,新鮮感不足,不免影響了它的藝術感染力量,在宋詞中未臻上乘。

《秦樓月·芳菲歇》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作于靖康之變(1126-1127)後的一個暮春,當時徽欽二宗被金人擄走,中原淪喪於金人之手,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迎回徽欽二宗。詞人為了抒發家亡國破,悲哀憤恨的心情,寫下了這一首詞。

《秦樓月·芳菲歇》作者介紹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號薌林居士,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蔭補官。徽宗宣和間,累官京畿轉運副使兼發運副使。高宗建炎處任遷江淮發運使。素與李綱善,李綱罷相,子湮也落職。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圍潭州,子諲率軍民堅守八日。紹興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對秦檜議和,落職居臨江,其詩以南渡為界,前期風格綺麗,南渡後多傷時憂國之作。有《酒邊詞》二卷。

《秦樓月》賞析4

  樓陰缺。

  闌干影卧東廂月。

  東廂月。

  一天風露,杏花如雪。

  隔煙催漏金虯咽。

  羅幃暗淡燈花結。

  燈花結。

  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治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紹興進士,做過一些地方官,並做了兩個月的參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為使節到金朝去談判國事,抗爭不屈,幾乎被殺。淳熙九年(1182)退隱到故鄉石湖。他懷有報國大志不能實現,同情人民苦難又無能為力,這種思想構成他的詩歌創作的主題。特別是後半生,創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園詩,洋溢着熱愛生活的激情,是宋詩中的優秀篇章。他善寫絕句,詩風清麗精緻。

註釋:

①樓陰缺:高樓被樹蔭遮蔽,只露出未被遮住的一角。

②欄干影卧:由於高樓東廂未被樹蔭所蔽,因此當月照東廂時,欄干的.影子就卧倒地上。

③一天:滿天。

④金虯(qiú):即銅龍,指計時的漏器上所裝的銅製龍頭。

賞析:

這首詞着重描繪春日晚景,以抒愁情。上片寫室外景色。月照東廂,欄干影斜。風露滿天,杏花似雪。下片抒寫懷人的幽思。羅幃暗淡,金漏聲咽,夢境雖好,而片時相會,離愁苦多。全詞委婉含蓄,清疏雅潔。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闋言室外之景,月斜花影,境極幽俏。下闋言室內之人,燈昏欹枕,夢更迷茫,善用空靈之筆,不言愁而愁隨夢遠矣。

唐圭璋《唐宋詞選注》:“片時春夢”,是説夢中相會,好景苦短。“江南路遙”則指故鄉路遠,離愁偏多。鄭文焯《絕妙好詞校錄》:範石湖《憶秦娥》“片時春夢,江南天闊”,乃用岑嘉州“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裏”詩意,蓋櫽括餘例也。

《秦樓月》賞析5

原文:

芳菲歇。故園目斷傷心切。傷心切。無邊煙水,無窮山色。

可堪更近乾龍節。眼中淚盡空啼血。空啼血。子規聲外,曉風殘月。

註釋譯文:

故園:向子於政和年間曾卜居宛丘(今河南淮陽縣),此處即指宛丘居所。乾龍節:欽宗四月十三日生,此日為乾龍節。

賞析: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金人擄走北去,中原盡失。這樣的時局下朝野志士無不拔劍斫地,切齒扼腕,於是詞壇上產生了一批令人讀後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見其慷慨磊落之氣的作品。向子諲這一首《秦樓月》,題旨相同,篇幅雖短,感情的容量卻並不小。另外這首詞表現上也自有特色。

全詩結構分上下兩闋,詞意可分三層。

起首“芳菲歇”三字,寫春光消逝景象,似實而虛。因為詞人並非吟詠節序,抒發一般的傷春傷別情懷,所以下面不再展開對景色的描繪。當此春末夏初時節,縈繞詞人心間的是什麼呢?是“故園目斷傷心切”。這句中“故園”可作家鄉解,但向子諲家江西臨江,並未淪落於金人之手,這裏顯然是指失去的國土。詞人登高遙望北方故國,而故國不可見,對於一個胸懷愛國之情的南渡詞人來説,怎能不悲傷痛苦呢?這一句,是詞人內心感情的直捷表露。但如果任憑感情的驅使,沿此思路寫下去,就未免有一瀉無餘之病了。詞是吟詠性惰的,但最好是訴諸具體的事物。至此,詞人筆鋒一轉,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轉寫景:“無邊煙水,無窮山色。”詞人眼中所見,唯有迷離的煙水,朦朧的山色。這一景象,既是“故園目斷”含義的豐富和擴展,又使“傷心切”這一心理活動形象化;同時,無邊無際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處地隱隱傳達出詞人此時此地情感的悠遠的惆悵。所以,讀至此,讀者簡直分不清詞人是寫景呢,還是抒情。景與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悲喜亦於物顯”(王夫之語),正是“無邊煙水,無窮山色”的妙處。

下闋“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詞人着意用力之筆,正是這兩字把上闋“故園目斷傷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詞人為何春末夏初時節思念故國呢?因為是“更近乾龍節”。《易·乾》:“九五,飛龍天。”乾卦以龍取象,所以古人便以“乾龍”喻帝王。乾龍節,是北宋欽宗趙恆的生日。據《宋史·禮志》記載:“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處仁等表請為乾龍節。”從記載中可以想見當年此日,朝廷中羣臣為皇帝祝壽,欽宗賜宴,好一派隆重的壽宴的盛況!而此時又是四月,乾龍節又將近,然而此時卻是神州板蕩,山河易主。詞人撫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鉅變呢?於是萬千感觸,化為使人不忍卒讀的詞句:“眼中淚盡空啼血。”這一句,哀怨悲涼,撼人心魄。向子諲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將領。公元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金兵大舉南下,一路殺奔江西、湖南。此時向子諲正潭州(今長沙)知州任上,有人建議暫避敵鋒,他大呼曰:“是何言之不忠也!使向之諸郡有一二能為國家守,敵其至此耶?朝廷使我守此潘也,委而去之,非義矣!”(見汪應辰《向公墓誌銘》、胡宏《向侍郎行狀》)他親率軍民血戰數日,終因實力不濟而城破。事後,他的好友陳與義贈詩,詩中贊曰“柱天勛業須君了”(《題向伯恭過峽圖》)。然而詞人想當時家亡國破,君辱臣恥,卻又迴天無力,胸中不禁充塞着極度的憤恨和悲哀。這樣深沉難遣的感情鬱積胸中,實非“眼中淚盡空啼血”一句不能盡之了。以上為詞意的第二層。

緊接着,詞人由人的“空啼血”聯想到自然界的.子規,感情又進一層。按《秦樓月》詞調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來,並非是語句的簡單重複,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詞人因情設景,以“子規聲外,曉風殘月”這樣淒厲蕭索的意境結束全詞。子規即杜鵑鳥。子規啼血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李山甫《聞子規》:“斷腸思故國,啼血濺芳枝。”“曉風殘月”,是柳永《雨霖鈴》詞中的名句。這首詞雖是移用,但詞人顯然對“杜鵑啼血”內涵進行了改造。此詞中它表現的已不是離別的愁苦,而是因國破家亡而生的故國之思了。“子規聲外,曉風殘月”,是因情而設景,也就是王國維所謂“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它以豐富的內藴,傳達出詞人心中的無限哀怨,撞擊着讀者的心扉。

全詞感情真摯,情景交融,在《酒邊詞》中,是一首成功的小令。但終因其忠憤有餘而少豪放之氣,且詞中意境獨創性少,新鮮感不足,不免影響了它的藝術感染力量,在宋詞中未臻上乘。

《秦樓月》賞析6

《秦樓月》

向子湮

芳菲歇。故園目斷傷心切。

傷心切。無邊煙水,無窮山色。

可堪更近乾龍節。眼中淚盡空啼血。

空啼血。子規聲外,曉風殘月。

賞析

本詞作于靖康之亂以後,時逢暮春,奼紫嫣紅,凋零殆盡,這繁華消歇的景象觸動了作者萬種愁思。舉首遠望,再也見不到北方故園。作者雖然是江西清江人,但南渡以前他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築有薌林別墅,他在《西江月》小序中説:“政和間,餘卜築宛丘,手植眾薌,自號薌林居士。建炎初,解六路漕事,中原俶擾,故廬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薌林故廬,時刻縈繞在他的腦際,但卻已不可能返回,由此聯想到與故廬一起陷入敵手的中原大地,就不禁悲從中來,傷心之極。

“無邊”兩句,不僅僅指北方的山水煙霞使人難忘,同時也包含着對中原風土人物的戀念。汴京,是北宋的都城,全國的中心,在戰亂之前,是何等繁盛,《東京?夢華錄序》對此有所介紹:“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斑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氣巧登高,教池遊苑。”真可以説是“節物風流,人情和美。”而如今這無限風光已不復可見,故都唯餘廢墟,中原哀鴻遍野,每念及此,萬感交集,只能以“傷心切”三字來表達內心的'悲苦。

下片以“可堪”兩字加強語氣,面對逝去的春光,已是愁思滿懷,那堪此時正近欽宗生日,“欽宗四月十三日生?為乾龍節。”(《東京夢華錄》)本來這是個歡慶的節日,但由於北宋王朝已經覆亡,徽欽二宗成為俘虜,這個節日已成為恥辱的象徵。作者雖亦曾率師抗擊金軍,?但亦不能挽回大局,對此國恥未除,敵氛未消的局面,只能象子規鳥那樣淚盡繼之以血。子規,《禽經》雲:“江左曰子規,蜀右曰杜宇,甌越曰怨鳥,一名杜?鵑。”杜宇,即傳説中周代末年蜀地君主望帝,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於春暮怨啼,至於口中流血。由於此鳥啼聲淒厲,觸動旅人歸思,故又名“思歸鳥”。子?規的啼聲,觸發起多少人的故國之思。周輝《清波別志》雲:“紹興初故老閒坐必談京師風物,且喜歌曹元寵‘甚時得歸京裏去’十小闋,聽之感慨有流涕者。”?“空”字意味着淚盡泣血亦不能雪恥消恨。

末尾以景結,“杜宇聲聲不忍聞”,痛心之餘無以遣懷,那曉風殘月,冷落關河,只能增添作者的愁思。

《秦樓月》賞析7

原文:

秦樓月·浮雲集

宋代: 范成大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濕。燕支濕。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註釋: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zhé)。初驚蟄。鵓(bó)鳩(jiū)鳴怒,綠楊風急。

鵓鳩:亦稱鵓鴣,天將雨,其鳴甚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yì)。拂牆濃杏燕支濕。燕支濕。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浥:濕潤。燕支:一種可作胭脂的花。

賞析:

時屆驚蟄,雷聲隱隱,綠楊隨風,濃杏拂牆,燕支重色,處處呈現出春日景色。詞末點出“花梢缺處,畫樓人立”,頓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全詞抒情含蓄,幽雅和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