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校園3.19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詩歌了吧,詩歌能使人們自然而然地受到語言的觸動。那麼什麼樣的詩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代詩歌》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

一、課題:古代詩歌五首

二、教學目的:

1. 學習這五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五首詩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點

1. 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難點 :

1. 理解詩歌的意境。

五、課時:2課時。

六、課型:綜合新授課

七、教學方法:講讀-討論

八、教具:

九、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蕭瑟 枯藤 昏鴉 天涯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二)三分鐘演講

(三)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1. 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2. 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四)學習《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範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着飽含的激情。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着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五)學習《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題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裏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5.總結:

首聯兩句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在鎮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後,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是近景。“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頸聯是這首詩中的佳句:夜還沒盡,就看到一輪紅日從東邊江面上徐徐升起,帶來了温暖的氣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麼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由感受寫到思鄉。雖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觀賞,卻無法抑制湧動的思鄉之情。詩人離家日久,見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

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中對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末句寫了旅途中的鄉思,卻沒有一點淒涼之情。

6. 當堂背誦。

第二課時

(一)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他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內容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有《白氏長慶集》72卷,集詩3000餘首,數量之多,是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的。

《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2.朗讀詩歌指導:

先範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中間兩聯是分寫。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鬱的感覺。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遊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二)學習《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並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麼清幽,氣氛那麼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6.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第三課時

(一)學習《天淨沙·秋思》

1.解題

“天淨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淨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通過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舉幾種事物,沒有使用動詞或關聯詞,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氣氛,有韻味的圖畫。

通過想象,描述圖景,切忌硬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3.總結:點評想象,點明《天淨沙》的藝術成就。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餘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佈置作業 :

改寫本曲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課堂練習:

閲讀

(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 體 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

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3.最後兩句與詩的正文內容的關係是

4.本詩以 字統領全篇,先寫 景,然後寫 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 。

(二)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遊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三)老師點撥: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 樂府 體 四言 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懷 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

3.最後兩句與詩的正文內容的關係是 最後兩句是樂章結尾時的套話,與正文內容無直接關係 。

4.本詩以 觀 字統領全篇,先寫 實 景,然後寫 虛 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 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遊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十、板書設計 :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 曹 操 東漢 四言樂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唐朝 五言律詩 駕舟揚帆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詩 賞花觀鳥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南宋 宋詞 夏夜出行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元代 元曲 悲秋思鄉

十一、課後小結:

在教學過程 中應重視點撥,讓學生準確理解五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當堂準確流暢地背誦。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2

20古代詩歌五首

1.查找相關資料,瞭解詩人生平及詩歌的創作背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詩歌。

3.藉助註釋,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學會賞析詩歌,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第1課時《登幽州台歌》《望嶽》《登飛來峯》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羣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於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詩人是誰嗎?下面我們就一道去詩中探祕……

 二、教學新課

登幽州台歌

目標導學一: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1.作者簡介。

陳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詩人,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他是人物之一,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2.初讀古詩。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提出要求。

①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讀出詩的節奏、韻味。讀完後鄰座互讀,互相正音。

②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

③賽讀(男女小組)、齊讀。

明確: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交錯的楚辭體,注意朗讀停頓,即“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目標導學二:研讀詩句,深入理解

1.學生再讀,教師出示自主學習要求。

①結合註釋説説詩句的意思。

②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體會到的?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③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前兩句詩是從什麼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明確:時間角度(前、後)。“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現代禮賢下士的明君。“前不見”“後不見”,時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自己因“不見”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3.後兩句詩是從什麼角度寫的?詩人為什麼見此景而“涕下”?

明確:空間角度(天、地)。空間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麼能不“愴然而涕下”?

4.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麼?

明確: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發作者懷才不遇、寂寞孤獨的愁苦情懷。

目標導學三:分析形象,體會特點

1.你看到一個怎樣的陳子昂?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3

第二課時

課時要點:

如何鑑賞古代詩詩歌的形象

鑑賞古代詩歌的形象是大學聯考語文《考試説明》對考生古詩文閲讀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謂形象,就是詩人在作品中藉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是詩人形象思維的產物。

一、“詩中賞畫”——看畫面形、色、動、靜,欣賞詩的畫面美

古代許多寫景詩多具有“詩中有畫”的特徵。欣賞詩的畫面美,主要從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組合方式;二是畫面色彩;三是動態;四是靜態。例如下面的兩首詩:

絕句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鳥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詩裏寫了江山、花鳥、燕子、鴛鴦,四種景物構成一幅畫面,顯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種景物並列組合,構成上下對偶兩聯。上聯寫遠景,下聯寫近景;上聯景物較闊大,較概括,下聯景物較特出、較具體。遠與近相生,概括與具體結合,構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圖。濃豔的畫面色彩,諧調的畫面組合,相宜的動靜描繪,渲染出濃濃春意,觀之令人賞心悦目。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詩裏寫黃鸝近景,白鷺遠景,千秋雪遠景,萬里船近景。上聯黃、翠、白、青,用了四種顏色,色彩鮮明。這樣,就景物的遠近和各種色彩構成畫面。千秋雪顯得時間的永恆,萬里船顯得空間的廣闊。畫面色彩的豐富鮮明,境界的闊大,不僅給人以畫面美感,更促人深遠的聯想。

二、“畫中品詩”——由形象畫面的色調,把握詩人的情感思想

讀一首詩,首先看它描寫了什麼形象,它呈現一種怎樣的色調,並由此推及其內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繪的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鮮活,明麗和昂揚向上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高昂樂觀的;反之,外在形象畫面具有陰暗、淒冷和低沉色調的,其內在形象情感則是低沉傷感的。例如下的兩首詩: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前兩句直抒胸臆贊秋,一反傳統悲秋題材。後兩句描寫白鶴衝雲,晴空碧霄等形象畫面,境界闊大,色彩明麗,情調高昂。如果説那排雲直上的白鶴是詩人奮發進取形象的寫照,那麼,晴朗的秋空正是詩人寬廣胸懷、樂觀向上精神的外現。

贈別

杜牧

多情卻是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此詩寫離筵寡歡場面。一二句敍今昔:以前歡聚多情,而今別去,轉覺無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蠟燭垂淚的外在形象,暗寫離人流淚的內在形象,內與外是統一的。這種形象化的表情達意手法,要比直言好得多,引人聯想到離人一往情深,難捨難分之態。

在這兩首詩中,“排雲白鶴”與“蠟燭垂淚”形象,二者色調截然不同,前者是奮發向上的,後者是傷感愁苦的。所以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內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畫面是基礎,把握情感是關鍵,考生鑑賞詩歌形象時,要特別注意這兩個環節。

三、組合意象,探究內涵(注意粗知簡煉的人和事,特別是參與人活動的情節)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核心。

1、藉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觀情感與自然客觀物象融合的整體(“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龍》)。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藉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析:明月、風燈、宿鷺、跳魚等意象有機地組合成一幅清幽、靜謐的意境。

2、藉助意象,體味情感。

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析:墜落的夕陽、無聲的落花、尋舊壘的歸燕几個意象,可體會到全詞的感情基調是抒寫對人事變遷的無比惆悵之情。就其不變者而言,天氣、亭台閣與去年毫無二致;就其變者而言,夕陽雖美好,但終究要沉沒。好鳥相鳴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卻無情。詞人在好鳥嬌花中歎人生的雖美好,終將消亡。但“似曾相識燕歸來”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例:

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辛棄疾抗金收復失地的一生)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白居易政績斐然的愉快心情)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一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3、藉助註釋自讀課文、瞭解詩歌大意。

4、感受詩歌表達的母愛及詩人讚頌母愛、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詩歌表達的母愛及詩人讚頌母愛、熱愛母親的真摯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讚頌母愛的詩句。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課前組織

同學們,你們認識我嗎?我是來自勒流中心國小的曾老師。既然我們大家不熟悉,那我們就先來學學古人,以詩會友吧!我給大家帶來的詩是李白寫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現在輪到同學們讀出你送給大家的詩。學生背詩。現在,我們再來學學現代的歌星,以歌會友。我給大家帶來的是《世上只有媽媽好》。會唱的可以一起唱。

教學過程

一、歌聲激情,談話導入,引出話題。

1、課前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歌曲,激發學生情感,營造學習氛圍。

2、提問並結合板書:剛才聽到歌聲,你想到什麼?(母親、母親對我的關懷、母親對我的愛。師:有母親,我們就能獲得母愛結合板書:母愛)

二、揭示課題,點明學習要點。

導語:母愛無處不在,母愛無微不至。如《荔枝》這篇課文,作者從母親“讓荔枝”這一細節就感受到這份濃濃的母愛。

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唐詩《遊子吟》,看看詩人孟郊又是通過什麼來感受到這份濃濃的母愛的,又是怎樣讚美母愛的。

三、釋題:遊子吟(遊子:出門遠遊的人。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四、學生朗讀全詩、正音、指導朗讀。

五、小組合作理解詩意。

現在以小組為單位,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的註釋,結合自己的理解,理解全詩的意思。

六、學生彙報、老師訂正。

七、圖文結合,展開想象,描述詩句體現母愛的感人的情景。

1、導:同學們都大致理解了全詩的意思。從你們的理解當中,能不能知道: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什麼情景呢?母親為即將出門遠遊的兒子縫製衣服的情景。

2、(出示圖畫)導:詩人描繪的就是這樣一個情景,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情景描繪出來。

八、小結、板書:在這首詩裏,詩人通過描寫母親縫製衣服這一細節表現了母愛,特別是衣服上那密密的針腳,更傾注了母親濃濃的愛。)

九、理解詩歌末兩句,體會詩人對母愛的讚頌。

1、導入:看着年邁的母親在燈下縫製衣服的情景,沐浴着母親濃濃的愛,詩人按耐不住自己的情感,他説出了自己的心底話。

2、感情齊讀末兩句。

3、分析:這兩句心底話是詩人對偉大母親、濃濃母愛的讚頌。

寸草心小草的心意三春暉春天的陽光遊子的愛心慈母的恩情。(小草報答不了春天温暖的陽光兒子的愛心報答不了母親深重的恩情)

4、學生口頭説末兩句詩的意思。

十、感情誦讀全詩,導:《遊子吟》這首詩讓我們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兒子對母親的熱愛之情。讓我們帶着感情誦讀全詩。

十一、結合詩歌內容,進行拓展説話、編寫詩句練習。導:有人説,母愛是一種情感,看不到,摸不着。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感受,就會發現,原來母愛就存在於一些很平凡的生活細節當中。問:你能從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小事)當中感受到母愛嗎?學生説事例(生活細節)

小結、指導編詩:母愛真是無處不在,母愛真是無微不至,生活當中的很多細節都讓我們感受到母愛。現在,我們又來以詩會友,用詩歌的形式寫出我們對母愛的體會。

出示詩節母愛是什麼?母愛是兒子衣服密密的針腳。請同學們仿照編寫,編好了,以小組為單位連着讀,讓彼此感受。

3、學生彙報讀詩。

十二、結束語。

請我們用心地體會母愛,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報答偉大母親的愛吧!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詩詞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3、有感情地反覆誦讀並熟練地背誦。

4、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並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蒐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一、導入新課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1、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三、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二、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1、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2、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導入新課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詩説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1、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

2、最愛湖東行不足一句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麼不是處處,誰家為什麼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甦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奼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四、作業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淨沙·秋思》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西江月

辛棄疾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品味了王灣詩中淡淡的思鄉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著名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閒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瞭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二、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1、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2、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1、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瀰漫着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着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雲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説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

1、詞人為什麼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忽見一詞有什麼表達作用?

3、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1、蟬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2、夜行雨,要尋找避雨之處,避雨之處忽見,想什麼就有什麼,能不高興?是喜出望。

3、上片寫景色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一、導入新課

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二、感知內容

教師範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着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三、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四、學生配樂朗讀

五、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蒐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六、延伸作業

1、將蒐集的詩歌抄寫下來,增加積累。

2、展開想像,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課交流。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反覆朗讀中啟發閲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這四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給生字注音。(10個以上)

2、試讀課文。(3次以上)

3、劃分各首詩歌的朗讀節奏。

4、瞭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釋題目的含義。

(2)簡介作者和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海》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作品簡介

題目《觀滄海》中,“觀”的意思是“遠望、眺望”,滄海:大海,這裏指渤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範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3、整體感知課文

①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補充內容:

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難點點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説:“日月之行”,也説“星漢之行”;不但説“星漢燦爛”,也説“日月燦爛”。合起來説,“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重點提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動靜結合,描寫大海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靜景,表現了島上的勃勃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描寫動景,表現了大海的磅礴氣勢。

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藴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主題:本詩作者描寫了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抱負。

難點點撥:説説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羣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一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就可以實現蕩平宇內,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標了。)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表現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

5、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6、背誦全詩、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題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介紹律詩的有關知識:

律詩共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

押韻,每聯的尾字押韻。押韻的字叫韻腳。

頷聯、頸聯一定是對偶句。

3、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4、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a、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藴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5、背誦全詩、

四、佈置作業

默寫詩歌《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

一、《錢塘湖春行》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從詩的體裁看,《錢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有時也可以這樣劃分:××/××/×××。如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

(1)從《錢塘湖春行》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寫的是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爭暖樹”、“啄春泥”、“沒馬蹄”。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歸納主題。

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3)詩中“幾處”“誰家”用得極有分寸,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效果。聯繫全詩,説説為什麼。

“幾處”“誰家”照應“早鶯”“新燕”,準確地反映了初春時景物的特點,也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換作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4、背誦全詩。

二、《天淨沙 秋思》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馬致遠:元代著名戲曲作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代四大戲曲作家。

從詩歌的體裁看,《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相當於可以填詞歌唱的樂譜;“秋思”是題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馬致遠的散曲,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被譽之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劃分這首散曲的誦讀節奏。

提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淨沙秋思》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悽清、悲涼、感傷之景。

點撥:“小橋流水人家”是以樂景反襯哀景,“小橋流水人家”雖好卻不是自己的家鄉,有家歸不得,更加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哪句可以作為點睛之筆,道出了遊子的情懷?

斷腸人在天涯。

提示: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歸納主題。

通過悽清、悲涼、感傷的秋景描寫,表現羈旅遊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4)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數150字左右。

深秋,夕陽西下。古道上,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正踽踽獨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馬。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將要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看到溪水流經的幾户人家,炊煙裊裊,充滿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卻有家難歸,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處?獨自承受長夜漫漫,怎麼能不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背誦全詩、

三、佈置作業

1、默寫詩歌《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瞭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2.理解詩歌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預學單(課前)

1.瞭解古代詩歌常識

通常所説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

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詩。如本課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詩、叫近體詩。如本課的《》和《》就是律詩。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言律詩、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於口語,用於韻也更接近口語。如本課的《》

2.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歸(yàn)水何(dàn)(xiāo)(sè)

3.瞭解作者作品。

①《觀滄海》一詩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__________見稱。

②《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為__________,該詩作者為唐代詩人______。

③《天淨沙·秋思》的作者是,他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二、課堂練習

《觀滄海》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2.詩歌借詩人見到的滄海之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首句中寫飄落的“楊花”,哀啼的“子規”有什麼用意?請結合文意回答。

2.詩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1.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藴含着怎樣的哲理呢?

2.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天淨沙·秋思》

1.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思鄉絕唱”,請結合詩歌,談談原因。

2.在這幅絕妙的晚秋思鄉圖中,卻出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美景,這與“斷腸人”的愁情一致嗎?談談自己的見解。

三、課後練習

《峨眉山月歌》

1.這首詩構思精巧,歷來為人稱道。其精巧之處主要表現在哪裏?結合詩句談談。

2.第二句詩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江南逢李龜年》

1.清朝蘅塘退士評説:“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淒涼流落,俱在其中。”

請舉例説明詩人是用什麼手法表現出上述意思的。

2.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1.“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2.這首詩與孟浩然《過故人莊》都有“菊”這個意象,它們有什麼不同?

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夜上受降城聞笛》

1.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怎樣的環境特點?

2.這首詩被推崇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幫助學生解決詩歌鑑賞過程中的困惑,瞭解詩歌的特點,掌握詩歌鑑賞的方法,提高鑑賞的水平。

教學重點難點:

找到鑑賞詩歌的最佳角度和具體突破口,總結鑑賞詩歌的一般規律與方法。

教學設想: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時數: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從國小到高中,我們已經學習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從上古的民歌總集《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包羅萬象,美不勝收。可以説,我們已初步識得了中華民族文化寶庫裏最璀璨的明珠。不過,據我所知,有許多同學對於如何鑑賞古代詩歌的美妙之處,如何評價“明珠”的真正價值還是比較茫然的。那麼,如何才能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詩的內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領會古詩中那優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藝術手法,從而不斷提高我們對古詩的認識和鑑賞水平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研究以下這個問題。

(解説:高中生雖然學習甚至背誦了不少古詩,但面對一首從未學過的古詩時,鑑賞仍無從下手,或有時分析不到點子上,為解決這個問題,特將“鑑賞、分析的方法”作為重點提出來。)

二、教師提問,學生髮表自己的體會。

問:同學們在古詩鑑賞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與問題?(學生各自發言,談自己學習、鑑賞詩歌的體會與困惑)。

明確:總結整理一下大家的體會,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讀不懂詩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體會不出作者要抒發的感情,把握不準意境、主旨。

(二)不瞭解鑑賞詩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適的角度。

(三)有時隱約有點感覺,但表達不出來、或表達不恰切(心裏明白了但寫不出來)

(解説:問題從學生的學習實踐中來,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與收穫。也使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問題癥結所在,有針對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三、課堂分析、討論

解決“讀不懂詩歌”的問題,“讀不懂”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不懂得所寫的景物與詩人感情的對應關係。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詞運用與詩人感情的對應關係。

1、先分析第一層次的問題

①出示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的後兩句寫了“孤帆”、“遠影”、“長江”、“天際”等,構成了一個充滿情感的景象:隨着孤帆成為遠影,隱沒在長江的天際盡頭時,詩人的心也隨着長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從“象”看是“景”,但其“意”則是別情。這首詩的意義如果不是依託這些景(意象)是難以表達的:“景”中藴涵着作者的情,這些景又如此地與某種感情相契和、相對應。

出示馬致遠《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從這首詩的“意象”中,也不難體會到與之對應的作者的內心情緒吧!(學生分析、回答)。

②小結:以上分析告訴我們,在詩歌中,常常有一種反覆出現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類共同的情感和體驗。也就是説,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對應規律。正如我們在許多詩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陽”“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暫和對於死亡的焦慮。“鳥”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戀情與婚嫁有關,如《詩經》中“關關睢鳩,在河之洲”;漢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離情別緒有關。更普遍的是“月”這個意象往往和思鄉、懷念親人有關。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等等,不勝枚舉。瞭解這些典型意象的意義,對認識詩歌作品的內涵有很大的幫助。

出示“對應關係”:

意象感情

日暮、夕陽、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暫,對死亡的焦慮。鳥——男女戀情與婚嫁。

雨————離情別緒。

月———思鄉、懷念親人。

楊柳———依依不捨、惜別。

雁——書信、思念之情。

這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觀情思與客觀的景物相交融時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情景交融,無論是“孤帆遠影碧空盡”還是“枯藤老樹昏鴉”,無論是“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還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都是情景交融的結果。情思由於物化而得到了表現,景物也由於情思的洗禮而獲得了生命。

(解説:瞭解了景與情的對應特點,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從實境中探尋虛境,從景物中體驗對應的情思。)

③學生練習

李白《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請鑑賞這首詩,(學生體會、討論)

明確:詩中所寫的是山、水、帆、日四種景物。但這些景物都飽含着作者內心的情感體驗;青山、碧水、孤帆、遠日都是詩人眼中的意象,構成了天門山中斷楚江,青山相對,碧水奔騰,遠日映照的雄偉奇特的意境,這正和詩人那氣勢浩蕩的胸襟和激越熾熱的情懷相契合。

2、“讀不懂詩歌”的第二個層次,是不懂得字詞在詩中的豐富含義,對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體會。換句話説,不懂得詩人對某些關鍵字詞的選擇和安排與其所傳之情的對應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要讀懂這首詩,首先要關注那個“又”字,詩人為何要用這個“又”字呢?經琢磨字義,又,“再一次,”“多次”“總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再仔細琢磨“何時”“還”這幾個字,這個“又”字的意藴就非常明確了,春風吹綠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詩人在這如畫的春天裏,心頭泛起的是更深的思歸之情,感歎時光流轉,而自己歸家無期。

②出示元稹《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閒坐説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頭”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詞語意義外,還可注意推敲“紅”的深層含義:在寥落的古行宮中,在一羣已白頭的,憔悴的老宮女旁,一叢花卻開得紅火熱烈,讓人於時世變遷的滄桑之外,體會到一種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無論是顯赫一時的玄宗還是屈辱的宮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間,而苟活於世的宮女也將走完人生的歷程,只有紅花還在年復一年地開放。人的生命短暫,而自然的萬物如紅花、行宮依然存在)。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説:通過具體的詩歌作品,講、練、思結合,使學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與思維規律的把握上有比較紮實的認識與收穫。)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上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討論、練習,初步瞭解到了鑑賞詩歌的意境的幾種思維角度與具體方法,這節課,我們來突破另外兩個難關:如何鑑賞詩歌的藝術手法,如何將自己心裏的感覺用語言明確、恰當地表達出來。

二、瞭解一下詩歌的藝術特點,詩歌創作的一般原理與規律。

1、請學生回答詩歌的一般特點,明確:抒情性、間接性、空白性、跳躍性、整體性。

2、分析討論詩歌的空白性與補白性。

①出示五條線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説明五條線組合成五角星——整體大於部分之合。而這種“組合“有賴於我們的聯想與補白。

②出示馬致遠《秋思》(見前)這首小詩一共寫了十二個意象。

1、枯藤,2、老樹,3、昏鴉,4、小橋,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風,9、瘦馬,10、夕陽,11、斷腸人,12、天涯。要注意這些意象所展示的獨特而豐富的情緒色彩。詩的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三個意象構成一種衰敗、淒涼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橋”、“流水”、“人家”組成一幅離世索居的圖景,表現出了孤寂的環境;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襯托一個浪跡天涯的人影,表現出一個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陽西下”又是美景隕落的暗示,表現出傷悼的心緒;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表明遊子的遠離,表現出懷戀的感情——這各種意象在作品中合成為一個冷寂的世界,一個悽苦、悲涼的情緒氛圍。這時我們注意的不再是諸如“枯藤、老樹、昏鴉”這樣一些孤立的具體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僅是作者“悽惶、孤寂、漂泊”一類的單純的情緒,而是一個難以言説的,廣闊深遠的畫面,一種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瀰漫的氛圍。

學生自行體會、引申、聯想、合成。

(解説:詩人們筆下的景物,是必須從整體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藴含於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鑑賞一是要完成從個體到整體的聯想與想象過程,而這恰是許多學生的薄弱之處。)

③出示李白《獨坐敬亭山》與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獨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眾鳥高飛盡,千山鳥飛絕,

孤雲獨去閒。萬徑人蹤滅。

相看兩不厭,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獨釣寒江雪。

明確:通過咀嚼字詞,分析意象,得出:李詩詩意——何必去豔羨高飛的眾鳥,又何必去企慕獨去的閒雲,我們不也可以指到屬於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兩不厭”而得到安詳,變成永恆麼?——其實不必去刻意尋覓,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裏。

柳詩詩意——與李詩題材相似相通,意味卻完全不同:在嚴酷孤寂的環境中不但沒有感到孤獨不安,反而襯托出詩人一種高貴和尊嚴的大無畏氣概,所謂是非、得失、榮辱、沉浮已經不再能困擾這位飽經人世滄桑的詩人,千山也因他而靜,萬徑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彷彿都已被詩人那種從容淡定的精神懾服,並因此也顯現那麼莊嚴肅穆。

④出示《喜外第盧綸見宿》(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慾白頭時。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為優。

(一)請説出三人詩句在寫法上的相同點。

(二)評者認為三人的詩句“司空為優”請分析“優”在何處。

明確:相同點:“同一機杼”三人的構思佈局相同,內容上都是將自然的景物“黃葉”、“秋”與人之將老“白頭”、“老”關連起來,形成一種對應、類比關係;形式上都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表達出一種“悲秋”、“悲遲暮”、“悲人生短暫”的感傷。“司空為優”優在寫景直接客觀,不用“將老”、“已秋”、“……日”、“……時”作提示交代,而將具有“秋”、“老”的特徵意義的詞語直接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來已處深秋的“黃葉”還處於“雨”中,更顯悽楚無助;人已“白頭”卻又在燈下獨坐,更見其悲愴與惆悵。煉字精當,讓讀者自然而然地將“景”與“情”聯繫起來,引發深刻的聯想與感慨,表面客觀冷靜,不動聲色,內裏卻藴含豐富,深沉動人。這種“藏”與“含蓄藴藉”的韻味,正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傳統精華。相較之下,另二首則不夠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決最後一個問題:對詩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會,但不會用現代的、自己的語言轉述、表達。

①出示:江鄉故人偶聚客舍戴叔倫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

風枝驚暗鵲,露草泣寒蟲。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鍾。

問題:這首詩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頗豐,請結合詩的意思作簡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據所指詞語分大類:“疑”、“畏”均是表現心理活動的詞(而不是敍述描寫景物的詞)。其次:根據題目,詩意具體分析:“疑”表現了詩人對與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懷疑自己身處夢中,可見是“驚喜過望”、“出乎意料”的感情,側面表達了對友人的深情厚意,平日裏常在夢中見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現實中會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達了歡聚時的喜悦,又恨短的複雜心情,由於相聚機會難得,相談暢飲甚歡,以致生怕拂曉的鐘聲響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來,寫出了朋友間難捨難分的依戀和擔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長無涯又知其不可的傷感無奈之情。

③總結:對詩歌鑑賞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我們應當明確,鑑賞要心中有“數”:既要注意到詩歌內容與表現的特點,又要細緻認真地分析每一首具體詩歌中的景物與字詞的選用,同時要儘量佔有大量的詞彙(近義詞)和專用術語,以便在鑑賞中加以準確地選擇和運用。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能讀會寫“碣、澹、竦峙、蕭瑟”等生字詞。

⑵理解、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彙。

⑶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和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⑷準確朗讀並默寫。

2、能力目標:

⑴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⑵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德育目標:

反覆朗讀中啟發閲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本課所選的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極富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烘托點染,形象傳神;有的以景寓情,藴含理趣。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

這五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

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海》,感受詩中洋溢着的飽滿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敍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從瞭解燦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五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指導學習《觀滄海》

1、解題: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沒有聯繫。

2、誦讀:

⑴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投影: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蕭瑟(sè)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⑵教師聲情並茂配樂範讀,通過富有魅力的節奏、韻律直觀地再現詩的音韻美。學生輕聲跟讀。

⑶指名學生朗讀(或集體朗讀)。

3、研習詩歌:

⑴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

投影:

1、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説:“日月之行”,也説“星漢之行”;不但説“星漢燦爛”,也説“日月燦爛”。合起來説,“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為“鵲驚蟬鳴都出現於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⑵品評探究,領會詩的意境美:

①教師講解: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着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湧”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湧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藴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②學生合作探究: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感情繪製大海形象的?

教師點撥: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4、學生自由誦讀並背誦全詩。

三、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2、誦讀:

⑴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⑵教師領讀兩篇,學生自由誦讀。

3、研習詩歌:

⑴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⑵整體把握:

問:

①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麼要特別提到“潮平”?

③為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①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為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③由於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

⑶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説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敍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4、學生練習背誦全詩。

四、課堂練習

投影:

1、文學常識填空:

⑴《觀滄海》一詩選自,作者,字,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見稱。他與其子、合稱為“三曹”。

⑵《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為,該詩作者為唐代詩人。

2、根據課文填空: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⑵,江春入舊年。

⑶,風正一帆懸。

3、下面的譯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a、日月的運轉,就像從海中升起;星漢的明亮就像從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運行,星漢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運行與燦爛,都好像出於滄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運行與燦爛,假如都能出於滄海之中。

〖參考答案〗

1、⑴《樂府詩集》曹操孟德東漢末年慷慨悲壯曹丕曹植

⑵停泊王灣

2、⑴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⑵海日生殘夜

⑶潮平兩岸闊

3、c

五、佈置作業

1、默寫詩歌《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

2、誦讀其餘三首詩歌,結合註釋疏通詩意。

3、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題(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飽覽西湖早春景色,學習辛棄疾《西江月》,體會側面點染的烘托美;學習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感悟寄情於物的藝術匠心。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研討與練習”題(二)中三組詩句的出處: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風吹”句寫仲春之景)

2、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林花”句寫暮春之景)

3、陸游《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無意”句寫初春)

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指名學生適當點評詩歌。

二、研究《錢塘湖春行》

1、解題:

(多媒體顯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2、誦讀:

⑴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聽準字音、節奏,體會語言的緩急。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⑵學生自由朗讀。依據註釋疏通詩意,整體感知。

教師點撥:全詩分兩部分,前者寫到湖邊,後者專寫湖東,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描寫的景物渾然一體,構成完整的形象。

3、講講問問,探究詩的意境。

問:

⑴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遊蹤。

⑵我們説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⑶“水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麼説“雲腳低”?

⑷“幾處早鶯”有什麼含義?為什麼“爭暖樹”?燕子啄泥銜草、營建新巢,從中能見出什麼?

⑸第五、六句寫了什麼?為什麼説“亂花迷眼”?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淺草有什麼用意?

⑹最後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⑴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⑵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⑶“水面初平雲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雲腳低”指白雲重疊,和湖面上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腳,有下垂義。

⑷説“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説“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這裏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髮,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着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悦。

⑸第五、六句寫了花草。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久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裏”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4、學生練習背誦。

三、研習《西江月》

1、解題:(多媒體顯示)

詞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91字以上為長調,58字以上至90字為中調。其實並無根據,但習慣如此。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讀雙調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闕、下闕)之間的聯繫。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由於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後隱居上饒帶湖期間寫的。

2、教師領讀,學生體會輕鬆活潑的情調。

3、品析探究詞作的情趣。

問:

⑴從什麼地方能看出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這時是什麼季節?“説豐年”的是誰?用自己的話敍述上片的。

⑵下片一開始就説“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着什麼?“兩三點雨山前”對驟雨將至的信號,詞人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嗎?詞作中表現出的詞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性地表述下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⑴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清風、明月,後來烏雲四合,下了幾滴雨,又從詞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

從蟬鳴可見,從“説豐年”可知,是豐收在望之時,即盛夏;又,雨是驟雨,也是盛夏時有的。

詞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還有三三兩兩出來納涼的村民。

上片寫的大約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瀰漫着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納涼人們在談論着今年的豐收。

⑵這意味着天空已佈滿烏雲,僅天邊尚餘幾顆星。從“舊時”二字可知詞人對這條路是熟悉的。因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現詞人的驚喜心情。

下片寫的是後半夜的景象:驟雨將至,詞人急忙轉過溪頭看到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邊。

小結:凡雙調的詞,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輕鬆、喜悦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裏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詞中“忽見”二字集中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煉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為了平仄的協調、押韻的方便、對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詞語,篇中某些句子的詞序有所調動;同時,為了語句的凝練,中間也有所省略,請把它補出來。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半夜,明月(照射)別枝,烏鵲驚(棲)(不定),清風(吹送)蟬鳴(聲)。稻花香裏,(陣陣)蛙聲(連成)一片,(有如)(預)説豐年。七八顆星(掛於)天外,兩三點雨(落在)山前。(趕)路轉(到)溪頭,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

5、背誦詞作。

四、指導自讀《天淨沙秋思》

1、解題:(多媒體顯示)

1、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2、《天淨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天淨沙,是曲牌名。

2、學生朗讀,教師指導並補充解釋。

補充解釋: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

3、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像,寫一般描述性文字,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小組間交流,教師可選一、二篇當堂進行集體評議。也可拿參考例文讓學生評議。

例文: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並歸納: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係為此作鋪墊。

5、背誦這首小令。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提示:可從熟練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語氣節奏等方面評議優勝組)

五、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1、文學常識填空:

⑴《錢塘湖春行》一詩選自,作者,字,晚號,唐代詩人。

⑵《西江月》一詞選自,作者,字,號,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與並稱為“蘇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⑶《天淨沙秋思》體裁為,作者,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⑷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常常衍生一種佔據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請寫出不同朝代的此種文學體裁。

漢代唐代宋代。

元代明清。

2、下列朗讀節奏不正確的是()

a、幾處/早鶯/爭暖/樹

b、稻花香裏/説/豐年

c、斷腸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殘夜

3、按原文默寫:

⑴《觀滄海》中表現詩人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⑵《天淨沙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

⑶《錢塘湖春行》中構成對仗的詩句是。

4、五首詩歌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請簡要説出理由。

〖參考答案〗

1、⑴《白氏長慶集》白居易樂天香山居士

⑵《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幼安稼軒蘇軾

⑶小令馬致遠

⑷賦詩詞曲小説

2、a

3.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⑵夕陽西下

⑶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4、略

六、課常小結

隨着二十世紀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國人開起寶馬,穿起皮爾卡丹,用起摩托羅拉……西方國家的意識已從消費滲透到我們文化中,“酷”“帥”成了我們青少年的口頭語,但我們的傳統文化卻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無比燦爛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血液中的特質。經常讀讀這傳統文化中的優美詩篇,它會帶給我們無比美妙的愉悦,會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七、佈置作業

1、閲讀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回答文後問題:

⑴填空:

《西江月》從體裁上看是一首詞,詞因句子長短不齊又叫。這首詞用空行分為兩段,這兩段分別叫做、。詞中描寫一場驟雨即將瓢潑而下時的氣象的句子是。

⑵一、二兩句中“別枝”作什麼解釋?“驚”和“鳴”是否分別專寫“鵲”和“蟬”?

⑶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劃出正確的朗讀節奏並翻譯。

⑷辛棄疾夜行黃沙道中時天氣有什麼變化?《西江月》所表達的是一種愉悦的心境,當時作者正罷職閒居,是什麼使作者產生了這種心境?

2、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在藝術上沒有虛詞,沒有關聯詞語,卻用了一連串的意象,疊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畫。比較閲讀白樸的《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請你從詞類使用、意象、創設的意境幾個角度,寫出兩首曲子的相同點。

〖參考答案〗

1、⑴長短句上闕(片)下闕(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⑵另一個樹枝;不是專寫,而是説“鵲”“蟬”都是既“驚”又“鳴”的。

⑶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翻譯略。

⑷起初月明天晴,後來烏雲驟起,陣雨將至。是清新、歡躍、生機勃勃的農村風光和稻花飄香、令人喜悦的豐收景象,使辛棄疾產生了愉悦的心境。

2、兩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詞,通過名詞疊加,把豐富的想像材料切換成一幅幅畫面,從而創造出一幅美麗的山水人物畫。(抓關鍵詞,抓大意即可)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棄疾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活動與探究】

1、召開一次詩歌賞析會:

詩歌以其豐富的內涵和藝術的意境,給讀者留下了創造的空間,所以對詩歌的探究是無止境的,同學們可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層次上,説出自己對某首詩的最深刻的感受,在交流中,提高賞析能力。

2、舉辦一次配樂詩朗誦活動,讓學生自選音樂,配樂朗誦這幾首詩,師生共同對所選音樂及朗誦水平做出評價。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熟練掌握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2、掌握詩歌修辭手法題的設題方式和答題步驟。

課前預習案

一、古詩詞中常見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借代、誇張、雙關、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用典、互文、疊字、反覆、頂真等。

1、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徵,化抽象為形象的作用。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滾滾東去的江水,寫出了愁緒的多與綿長。

●例析1:閲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雲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後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問: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説明。

簡析: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標誌、特徵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稱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簡析:朱門指代居住在驪山宮的顯貴之家,反襯宮門之外的悽慘景況。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體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簡析:帆,原指掛在船桅上利用風力使船前進的布篷,這裏詩人以帆代指整個船。

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簡析:檣是船上的桅杆,櫓是比槳長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這裏用檣櫓代戰船。

③以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舉酒欲飲無管絃。白居易《琵琶行》

簡析:管是一種類似於笛的樂器,弦是樂器上的腸線或金屬絲。這裏,詩人用管絃指代音樂。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簡析:金戈指金屬製的戈,鐵馬指配有鐵甲的戰馬。這裏金戈鐵馬用來代指精鋭部隊。

3、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現極為突出,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危樓高百尺等。

●例析2:閲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

問: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簡析: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天淨沙·秋思》,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2、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典型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作用,並在勾連其他詩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典型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勾連其他詩歌,引導學生加深對古詩意象的含義與作用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古詩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留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在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唐詩、宋詞和元曲是重要的藝術經典。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首唐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首元曲:《天淨沙·秋思》,並且一起探索這兩首詩歌中的意象。

【設計意圖】明確課堂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整體感知

1、作家樑曉聲説:讀書是一種幸福,老師要補充一句:讀詩是一種更大的幸福。老師讀,同學們認真聽,標出易讀錯的字音,聽清節奏。

2、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的大聲朗讀詩歌。(仿讀,讀準字音,重音、節奏。)

3、指名説説讀詩的感受,並試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鼓勵肯定。

【設計意圖】營造情境和引導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三)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瞭解“意象”。

1、賞析詩中的意象。

(1)介紹“意象”的概念。

古詩中的意象,可以這樣理解:象:詩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詩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來表達、傳遞。

(2)介紹本詩寫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齡仕途屢遭挫折,被貶龍標,李白深表同情和關切,寫詩遙表關懷,希望帶去一點慰藉,分擔他的愁苦。李白在詩中選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楊花、子規、明月等)

(3)楊花和子規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楊花,柳絮,是漂泊無依的形象。子規即杜鵑,啼聲哀切,“杜宇聲聲不忍聞”。)

(4)景物紛繁,作者選取它們是隨手拈來還是有意挑選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選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選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達。(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特選楊花和子規,不僅因為它們能點明暮春時節,還由於它們能烘托淒涼、悲惋的氛圍,以寄寓作者歎飄零、感離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其中的歎息感傷之情。

3、師生共同總結詩歌意象的內涵和它在詩歌鑑賞中的作用。

(四)學習《天淨沙·秋思》

1、學生自讀詩歌,找到詩中描繪的意象。(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後彙報學習成果)

2、本詩一詞一景,把多個意象直接組合在一起,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描繪了一幅蕭瑟悲涼的深秋晚景圖)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發揮聯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稱來描述這個畫面。其他同學隨他的描述來體悟詩情(表現了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與惆悵)

3、有感情地朗讀。

渲染情境:乾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着黃昏歸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着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思家懷鄉的漂泊人還遠在天涯。

師生共同朗讀《天淨沙·秋思》。(低緩憂傷)

4、當堂背誦積累。

古詩不僅要欣賞,更需要積累。請同學們背誦這兩首古詩。(當堂練背,試背。沒背好的課後背誦並默寫)

【設計意圖】加深對詩歌中意象的內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積累

你還知道哪些詩歌中的典型意象?舉出具體的詩句為例,分析這種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樣的情感。

舉例如明月、蟬、柳、紅豆等。

【設計意圖】更進一步地加深對詩歌中意象的內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佈置作業

朗讀課本後“積累與拓展”第五題中的詩句,課下蒐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發思鄉懷友之情的詩句,並按照作者的生平經歷分類(如遭貶流放、戰亂流離、在外求學……)。

【設計意圖】閲讀積累更多詩歌,並蒐集整理中加深對古詩中意象的含義與作用的理解。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表達技巧的作用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鑑賞古代詩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古代詩歌的情感和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表達技巧

【教學準備】CAI課件

【教學方法】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一、考標解讀

考試大綱對古代詩文的“鑑賞評價(能力層級E)”的具體要求:

(一)、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主要是針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要求從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這三個方面進行鑑賞。

(二)、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主要是從作品形象入手,對其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進行整體把握和評價。

二、知識要點

概念: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採取的表現手法,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覆等

2、表現手法: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多為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2.在表現手法上:比興、對比襯托、象徵、虛實結合、動靜相映等

3、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襯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4、表達技巧

(1)表達方式:記敍、議論、説明;抒情(直接抒情、間接抒情);描寫(直接描寫、間接描寫)

鑑賞示例: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分析:詩句開門見山,直敍登上高台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愴涼意境,這意境引發了詩人感時傷事的情懷,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獨愴然而涕下”。)

鑑賞示例:間接抒情(寓情與景或物)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分析:寫景之中包含着對春雨的喜悦之情)

鑑賞示例:間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悽悽滿別情。

(分析:作者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發出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感歎。)

鑑賞示例:間接抒情(樂景寫哀情)

蜀相

杜甫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絕句

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分析:以異鄉春色的美好,反襯自己思歸的傷感。)

鑑賞示例:間接抒情(託物言志)

卜算子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分析:通過集中描寫梅花在風雨侵襲之中,仍能卓爾不羣的風骨,表達了詞人不同流合污,雖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的可貴精神。)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分析:以梅自喻,託梅言志,表現了詩人要像梅花那樣的高潔、淡雅。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竹石

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分析:此詩描寫翠竹破石而出,經受惡劣艱險而始終堅強不屈的形象,這正是作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不苟流俗性格的生動寫照。)

寫作技巧:虛實結合;比喻、象徵、誇張;烘托;用典;聯想和想象。

鑑賞示例表達技巧之虛實結合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前兩句實寫,後兩句虛寫)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分析:未及離別卻先虛寫,別後重逢的温馨情景,難捨難分之情,便溢於言表。)

又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想象別後夢醒他鄉的淒涼之境。使人更覺離別的不忍和無奈。

鑑賞示例表達技巧之比喻、象徵、誇張等

詠柳

賀知章

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分析:早春新葉萌發,詩人在一陣驚喜中忽發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雙靈巧的手,擺弄那富有靈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細葉的吧!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了,情感更濃郁了。如果通篇貫穿着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又如: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分析:本詩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借物喻人,詠物言志。表面上寫石灰,實際上寫人、寫自己。將物性與人格巧妙地融為一體,形象地表達了自己以石灰為榜樣的高尚情操。)

鑑賞示例表達技巧之比喻、象徵、誇張等

如“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又如“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李白《俠客行》)

以五嶽為輕來誇張俠客然諾之重;

“輕言託朋友,面對九凝峯。”(李白《箜篌謠》)

用山峯來誇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鑑賞示例表達技巧之烘托

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驚人的美貌: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脱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再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淒涼、孤獨、悲傷的心情。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鑑賞示例表達技巧之用典(使語言精煉,內容豐富。)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懷古詩。作者通過讚頌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譴責了宋王朝倉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為;簡潔而有意味,頗顯豪氣。)

三、鞏固練習

一)、分析下列名句的主要藝術手法。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答: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答:

(3)、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四首》)

答:

(二)、閲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回答問題

問:詩的後兩句運用了什麼手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

答:

(三)、閲讀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回答問題

問:“寸草心”、“三春暉”分別比喻什麼?説明了什麼?

答:

(四)、讀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回答問題

問:這首詩是怎樣敍事抒情的?

答:

(五)、閲讀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回答問題

問:詩中不作一句議論卻是怎樣懷古的?

答:

(六)、閲讀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回答問題

問:作者是採用何種表達方式來讚美春天的?

答:

(七)、閲讀劉禹錫的《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回答問題

問:詩的後兩句作者採用了什麼手法來描寫黃河?

答:

(八)、

問:詩的第一、二句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答:

(九)、閲讀杜甫的《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回答問題

問:詩在前兩句實寫的基礎上,後兩句又採用了怎樣的寫法?

答: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的】

1、學習這五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五首詩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課時】

2課時。

【課型】

綜合新授課。

【教學方法】

講讀──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蕭瑟枯藤昏鴉天涯

2、自己練習讀這五首詩:

二、三分鐘演講

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請一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2、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四、學習《觀滄海》

1、作家作品簡介: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省毫縣)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劇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復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2、朗讀詩歌指導:先範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寫景的十句,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中洋溢着飽含的激。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請同學們帶着感情,再次朗誦這首詩歌。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五、學習《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簡介:

《次北固山下》選自《全唐詩》,作者王灣,洛陽人,唐代詩人。

2、朗讀這首詩。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

4、題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裏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5、總結:

首聯兩句點題。“青山”當指北固山,在鎮江之北,面臨長江,三面環水。詩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驛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見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後,他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是近景。“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為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頸聯是這首詩中的佳句:夜還沒盡,就看到一輪紅日從東邊江面上徐徐升起,帶來了温暖的氣息;江上春早,舊年未過新春已來。(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麼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聯由感受寫到思鄉。雖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觀賞,卻無法抑制湧動的思鄉之情。詩人離家日久,見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

全詩層層相因,渾然一體。詩中對景色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雖然末句寫了旅途中的鄉思,卻沒有一點淒涼之情。

6、當堂背誦。

第二課時

一、學習《錢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他主張“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形式主義。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清新,如《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憶江南》《賦得古原草送別》等,深得人們的喜愛和傳誦。有《白氏長慶集》72卷,集詩3000餘首,數量之多,是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的。

《錢塘湖春行》是穆宗長慶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2、朗讀詩歌指導:先範讀再由學生試讀。

3、指導學生評析詩句。逐句分析,先由學生分析,再由教師歸納。

小結:

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中間兩聯是分寫。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鬱的感覺。

頸聯寫花草,着重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遊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二、學習《西江月》

1、作家作品簡介:

《西江月》選自《稼軒長短句》,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即歸南宋。他力主抗金,屢受打擊,隱居上饒帶湘凡達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視,抱很而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

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城並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

2、題解:

這首詞有個題目“夜行黃沙道中”,黃沙,即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辛棄疾退隱上饒帶湖期間,經常行經風景優美的黃沙進中。

3、指導學生解析課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結:

這首詞構畫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夜色那麼清幽,氣氛那麼恬靜,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抒發了豐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齊讀齊背,抽查個別背誦。

6、寫分析短文,就兩首詩你所體會的意境來寫一寫自己的看法。

抽查幾個交流。

第三課時

一、學習《天淨沙秋思》

1、解題:

“天淨沙”曲牌名,“秋思”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於元代,又稱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淨沙》是小令。曲與詞體式相近,都按調填詞,但較詞明快自由。

2、通過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舉幾種事物,沒有使用動詞或關聯詞,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氣氛,有韻味的圖畫。

通過想象,描述圖景,切忌硬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3、總結:點評想象,點明《天淨沙》的藝術成就。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早年熱衷功名,屢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餘載,本曲乃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與淚寫成的,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為“秋思之祖”,近代王國維贊其“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佈置作業:

改寫本曲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二、課堂練習:閲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體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3、最後兩句與詩的正文的關係是。

4、本詩以字統領全篇,先寫景,然後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遊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三、老師點撥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體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懷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3、最後兩句與詩的正文的關係是最後兩句是樂章結尾時的套話,與正文無直接關係。

4、本詩以觀字統領全篇,先寫實景,然後寫虛景,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5、表現了詩人行蹤的詩句是。

6、表現是“春行”的詩句是。

7、表現作者騎馬遊西湖的詩句是。

8、詩中運用對仗的句子是。

【板書設計】

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曹操東漢四言樂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朝五言律詩駕舟揚帆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詩賞花觀鳥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南宋宋詞夏夜出行

天淨沙秋思馬致遠元代元曲悲秋思鄉

【課後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點撥,讓學生準確理解五首詩的思想及主旨,能當堂準確流暢地背誦。

《古代詩歌》教學設計 篇14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朗讀並背誦詩歌,感受詩歌中藴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能力目標,體味各首詩歌中作者所創設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感受詩歌中藴含的豐富情感,領會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課時

1.瞭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中藴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3.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難點)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是哪種文學體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於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2.寫作背景。

《觀滄海》選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明確: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的,與詩的內容無關。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

目標導學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

2.寫作背景。

詩人王昌齡於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尉,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説此事,便寫下此詩,寄託對朋友的牽掛。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理解大意。

(學生概述,老師補充指正)楊樹花已落盡,杜鵑鳥在不停地啼鳴,聽説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水。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它伴隨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邊。

(三)合作探究

1.詩中融情於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哪兩句?

明確: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2.聯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為什麼選取“楊花”“子規”來寫?

明確: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鳴聲異常悽切動人,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三、板書設計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第2課時

1.學習《次北固山下》,體會敍事寫景的哲理美。

2.學習《天淨沙·秋思》,理解詩歌的優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寫鄉愁的詩,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於天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

2.寫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裏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

3.文章體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詩。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每句有五個字,叫五言。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聽讀,把握五言律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正音解詞,學生自讀。(可以播放課文朗讀的視頻或音頻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譯:我要走的道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盪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水上的風吹拂着,一葉白帆高高懸掛。紅日從東海上誕生了,衝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瀰漫着温暖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了舊年。我多麼思念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天空的北歸鴻雁啊,拜託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

(三)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確: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明確: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明確:“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做簡要分析。

明確:(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藴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説字千里,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2.文體簡介。

從詩歌的體裁看,《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相當於可以填詞歌唱的樂譜;“秋思”是題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緒。

馬致遠的散曲,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被譽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鄉愁。

(二)朗讀指導

1.劃分這首散曲的誦讀節奏。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大意。

翻譯:乾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着黃昏歸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着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思家懷鄉的漂泊人還遠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淨沙·秋思》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悽清、悲涼、感傷之景。

2.哪句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可以作為點睛之筆?

明確:斷腸人在天涯。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悽清、悲涼、感傷的秋景描寫,表現羈旅遊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4.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確:深秋,夕陽西下。古道上,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正踽踽獨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馬。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將要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看到溪水流經的幾户人家,炊煙裊裊,充滿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卻有家難歸,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處呢?獨自承受漫漫長夜,怎能不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四)比較閲讀

《次北固山下》與《天淨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異同?

明確:《次北固山下》和《天淨沙·秋思》都抒發了遊子的鄉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緒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寫詩人在船上的所見所思,表達了他在異地他鄉熱切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鄉之情。《天淨沙·秋思》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淪落異鄉的遊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天淨沙·秋思

可取之處,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閲讀放在古詩的寫作背景下去讀,不為教詩而教;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海》中的豪邁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在學習《天淨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閲讀。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不足之處,課容量安排太大,課堂各環節之間時間安排不科學、不精確,導致授課時間緊張。今後在教學中應該增加學生的課中自由探討時間,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標籤:教學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