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校園2.42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詩歌吧,詩歌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那什麼樣的詩歌才是大家都稱讚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瞭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2.理解詩歌主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預學單(課前)

1.瞭解古代詩歌常識

通常所説的古代詩歌包括古體詩、樂府詩、律詩、絕句、詞、曲等。

唐代以前出現的較少格律限制的詩體叫詩。如本課的《》。而把唐朝新出現的詩、叫近體詩。如本課的《》和《》就是律詩。

律詩,因格律要求嚴格而得名,有言律詩、言律詩兩種;律詩的格律有規定、限制了對仗,八句可分為四聯,兩聯必須兩兩對仗,是兩對對偶句。

曲是一種與詞相近的韻文形式,出現於南宋和金代,盛於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於口語,用於韻也更接近口語。如本課的《》

2.根據拼音寫出恰當的詞語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歸(yàn)水何(dàn)(xiāo)(sè)

3.瞭解作者作品。

①《觀滄海》一詩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__________見稱。

②《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為__________,該詩作者為唐代詩人______。

③《天淨沙·秋思》的作者是,他的散曲,擴大題材領域,提高藝術意境。聲調和諧優美,語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備。

二、課堂練習

《觀滄海》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2.詩歌借詩人見到的滄海之景,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首句中寫飄落的“楊花”,哀啼的“子規”有什麼用意?請結合文意回答。

2.詩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1.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藴含着怎樣的哲理呢?

2.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天淨沙·秋思》

1.這首小令被稱為“秋思之祖”、“思鄉絕唱”,請結合詩歌,談談原因。

2.在這幅絕妙的晚秋思鄉圖中,卻出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美景,這與“斷腸人”的愁情一致嗎?談談自己的見解。

三、課後練習

《峨眉山月歌》

1.這首詩構思精巧,歷來為人稱道。其精巧之處主要表現在哪裏?結合詩句談談。

2.第二句詩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江南逢李龜年》

1.清朝蘅塘退士評説:“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淒涼流落,俱在其中。”

請舉例説明詩人是用什麼手法表現出上述意思的。

2.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1.“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

2.這首詩與孟浩然《過故人莊》都有“菊”這個意象,它們有什麼不同?

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夜上受降城聞笛》

1.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怎樣的環境特點?

2.這首詩被推崇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2

一.導入《錢塘湖春行》

這首詩是白居易於穆宗長慶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無比喜悦的心情。

二.朗讀本詩二遍。理解此詩的意境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這兩句是近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徑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寫春水漾滿湖堤。“雲腳低”寫遠望白雲朵朵,似與湖水相接 。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這兩句是近景,寫高處,寫鶯、燕的動態。鶯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們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初春生機勃然的感覺。“詩眼”在“早”“新”兩個字上:“幾處”而不是“處處”,“爭暖樹”是説爭着飛到向陽的樹上雲歌唱,可見是“早鶯”。“誰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則是剛剛開始築巢,可見是“新燕”。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詩人以很輕的疑問語氣敍述這些景象,不是實問,也不是存疑,而是對早春景色情動於衷的喜悦。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也是近景,寫地上的花草,寫人們騎馬遊春的陶醉感。走馬看花,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兒也在與詩人遊戲。春草雖茂,但卻不高,也才剛剛沒過馬蹄。這是作者對景物入情入微地觀察,將遊春人也融入春色來寫了。這兩句透出詩人遊春的舒感。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這兩句略寫湖東的白沙堤,在綠楊蔭裏更是美不勝收。詩人在這兒完全陶醉了,留連忘返了。這兩句寫詩人遊春非常盡興。

三.小結:

這首詩雖是寫景,但景中有情,對盡興遊春的喜悦感情表達得淋漓酣暢。

一.導入新課: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我們説説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説説“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説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

二.朗讀理解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説,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説説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彷彿看到了……”為開頭,説説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説“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於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彷彿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於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淒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着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裏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遊子騎着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餘輝中,向遠方踽踽()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麼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説,“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於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淒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託情,融情於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於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遊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遊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三.小結:

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悽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地反覆朗讀並背誦四首詩歌。

(2)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和這四首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提升賞讀詩歌的能力,提高古詩文修養。

(4)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2.過程與方法

(1)在反覆的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歌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解讀、鑑賞詩歌意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反覆朗讀中啟發閲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2)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審美情操。

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詩歌,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難點: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批註

觀滄海

曹操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請學生講一個曹操的故事。

2.教師作簡評,引出曹操的遠大抱負。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曹操及背景。

2.(1)播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聲情並茂地配樂範讀,通過富有魅力的節奏、韻律,直觀地再現詩歌的音韻美。學生輕聲跟讀。

(3)指名學生朗讀或集體朗讀。

播放課件和錄音

三、詩歌賞析

1.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盪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杯?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詩人將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裏,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本詩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四、導入

詩歌文體知識:四句是絕句,八句是律詩。詩句以寫景、敍事、抒情為主。

五、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作者李白及背景見書中註釋。

2.聽範讀,注意誦讀詩歌時的語速、語調、節奏。(聽一遍,跟讀兩遍,自讀兩遍)播放錄音

六、詩歌賞析

1.“楊花落儘子規啼”寫了哪些事物?有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楊花和子規的啼鳴。

作用:(1)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悽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這句話中,含有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於景。

2.“我寄愁心與明月”中的“愁心”是什麼意思?作者因何而“愁”?為什麼要把“愁心”寄與明月?

寄:寄託、託付。與:給。

“愁心”即作者對朋友遠行偏遠蠻荒之地的牽掛之心,對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無端被貶而愁,為友人的前途命運而愁。

把“愁心”寄給明月是因為:(1)明月是圓的,讓人想起“團圓”這個概念,如果月圓人不圓,就會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時,天地之間是寧靜的,明月的光輝是柔和的,人們在夜的寧靜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無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遠隔兩地的親友都能同時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們望月時容易想起遠方的親朋和故鄉。

(4)明月給人的感覺是如冰似玉、晶瑩潤澤,它象徵了親情友情的純潔。

七、熟讀成誦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批註

次北固山下

王灣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地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裏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於是寫下了這首詩。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二、朗讀詩歌

1.播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且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領讀兩遍,學生自由誦讀。

播放錄音

三、研讀賞析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首聯:詩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頷聯: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作鋪墊。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歸雁來傳遞家書了。

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尾聯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3.學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四、導入

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天淨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天淨沙”是曲牌名。(多媒體顯示)播放音樂

五、朗讀詩歌

1.學生朗讀,教師指導並補充解釋。

2.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象,寫一篇描述性文字,內容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小組間交流,教師可選一兩篇當堂進行集體評議。也可展示參考例文讓學生評議。

例文: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幾户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他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六、詩歌賞析

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並歸納: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氛圍,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瞭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是為此作鋪墊。

七、熟讀成誦

《次北固山下》 《天淨沙秋思》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反覆朗讀中啟發閲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1、朗讀法。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這四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課時安排:二課時

●課前預習:

1、給生字注音。(10個以上)

2、試讀課文。(3次以上)

3、劃分各首詩歌的朗讀節奏。

4、瞭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釋題目的含義。

(2)簡介作者和作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海》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2)作品簡介

題目《觀滄海》中,“觀”的意思是“遠望、眺望”,滄海:大海,這裏指渤海。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

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四言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教師範讀,要求字正腔圓,感情飽滿。(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3、整體感知課文

①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補充內容:

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②難點點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説:“日月之行”,也説“星漢之行”;不但説“星漢燦爛”,也説“日月燦爛”。合起來説,“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重點提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動靜結合,描寫大海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靜景,表現了島上的勃勃生機;“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描寫動景,表現了大海的磅礴氣勢。

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藴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主題:本詩作者描寫了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抱負。

難點點撥:説説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當時曹操已削平北方羣雄,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紡一北方,如果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就可以實現蕩平宇內,一統天下的宏偉目標了。)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表現自己的偉大抱負,闊大的胸襟。

5、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6、背誦全詩、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題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介紹律詩的有關知識:

律詩共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

押韻,每聯的尾字押韻。押韻的字叫韻腳。

頷聯、頸聯一定是對偶句。

3、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4、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分析。

a、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藴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5、背誦全詩、

四、佈置作業

默寫詩歌《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

一、《錢塘湖春行》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彷彿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從詩的體裁看,《錢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詩。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有時也可以這樣劃分:××/××/×××。如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

(1)從《錢塘湖春行》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寫的是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爭暖樹”、“啄春泥”、“沒馬蹄”。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歸納主題。

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3)詩中“幾處”“誰家”用得極有分寸,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效果。聯繫全詩,説説為什麼。

“幾處”“誰家”照應“早鶯”“新燕”,準確地反映了初春時景物的特點,也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換作換作“處處”“家家”就沒有這種表達效果。

4、背誦全詩。

二、《天淨沙 秋思》

1、解題;簡介作家作品

馬致遠:元代著名戲曲作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代四大戲曲作家。

從詩歌的體裁看,《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相當於可以填詞歌唱的樂譜;“秋思”是題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馬致遠的散曲,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被譽之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2、朗讀指導與訓練

(1)劃分這首散曲的誦讀節奏。

提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淨沙秋思》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悽清、悲涼、感傷之景。

點撥:“小橋流水人家”是以樂景反襯哀景,“小橋流水人家”雖好卻不是自己的家鄉,有家歸不得,更加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2)哪句可以作為點睛之筆,道出了遊子的情懷?

斷腸人在天涯。

提示: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歸納主題。

通過悽清、悲涼、感傷的秋景描寫,表現羈旅遊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4)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數150字左右。

深秋,夕陽西下。古道上,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正踽踽獨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馬。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將要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看到溪水流經的幾户人家,炊煙裊裊,充滿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卻有家難歸,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處?獨自承受長夜漫漫,怎麼能不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背誦全詩、

三、佈置作業

1、默寫詩歌《錢塘湖春行》、《天淨沙秋思》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準確朗讀並默寫這四首詩歌。

2、感知詩歌內容,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

4、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教學重難點

1、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語言美,領會詩歌的意境美。

2、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學情分析

教師要在前三課學習的基礎上,根據課前提示,結合本課學習的重難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交流,運用學過的讀書方法認真閲讀,提高能力。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與大自然溝通,更好的體會自然的詩意,人生的情趣;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練、優美的語言及其他藝術特色。教師重點分析的內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學生對此單元學習內容的認識,打開學詩、讀詩的思路。

課時分配2課時

教學設計(設計者:)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指導學習《觀滄海》。

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直接關係。

(一)初讀

1、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二)細讀

1、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聳立。竦、峙,都是聳立的意思。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幸運。至,達到極點。幸運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2、教師點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的“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説“日月之行”,也説“星漢之行”;不但説“星漢燦爛”,也説“日月燦爛”。合起來説“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

(三)悟讀

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觀滄海》一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最後兩句是附言,是為合樂而加,與詩的內容沒有直接關係。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這幾句最能體現詩人的博大胸懷。

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情。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象,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背誦全詩。(多媒體出示圖片)

三、指導學習《次北固山下》。

作者簡介及解題(多媒體出示)。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作者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一)初讀

1、聽讀詩歌,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多媒體顯示)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二)細讀

1、詩的四聯各寫了什麼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2、哪些詩句直接表達了思鄉之情?

【活動設計】學生四人一小組合作交流,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決的再由教師點撥。

提示:首聯:詩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勢。“潮平”又為“江春”做鋪墊。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唐人以來,少有此句。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互為因果,渾然一體。

尾聯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全詩籠罩着一層淡淡的鄉思愁緒。

(三)悟讀

1、“潮平兩岸闊,風正(順)一帆懸”寫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春水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大江之上,一葉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掛在江面之上。

2、説説你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理解。

提示: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敍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學生背誦詩歌。

四、指導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作者簡介(先由學生簡介,之後多媒體顯示)。

李白(701—762)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蹟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

據説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遊,到揚州時,聽到好友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一)初讀

多媒體顯示誦讀節奏,要求學生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停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二)細讀

1、根據註釋,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的意境。這首詩的各聯分別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2、你從哪些詩句可看出龍標這被貶之地極偏遠?

提示:①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着“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敍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後兩句抒情,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君一起到龍標。

②聞道龍標過五溪;隨君直到夜郎西。

(三)悟讀

合作探究:1。詩人為什麼要將愁心寄與明月呢?這是什麼寫法?

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別照見遠隔千里的人,在這首詩中,詩人將月亮人格化,請她將自己的憂愁之心傳與王昌齡,帶去了詩人莫大的精神慰藉。借物抒情。

2、詩中哪一個字真實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本詩借月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愁,這首詩借月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同情和關切之情。

小結:通過詩人豐富的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瞭解自己,富於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願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化無形的思念為有形的形象使這首詩充滿同情和關切之情。

背誦全詩。

五、學生自學《天淨沙秋思》。

作者簡介及解題(學生小組交流即可)。

(一)初讀

學生閉目,隨着老師的描繪想象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怎不叫人心碎腸斷?

(二)細讀

思考:《天淨沙秋思》描繪了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

讀後明確: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悟讀

展開想象,將《天淨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課後完成)

背誦這首小令。

結束語:

本課所選的四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極富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烘托點染,形象傳神;有的以景寓情,藴含理趣。“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我們多誦讀詩歌,在精美的語言與深遠的意境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板書設計】

古代詩歌四首

觀滄海—觀實景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壯闊景象。

虛景——日月、星辰——博大胸懷胸懷博大統一天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首句楊花落子規啼寫景(時令)。

次句過五溪事件。

結句愁心寄明月抒情思念關切。

次北固山下。

敍事青山外、綠水前旅途奔波之苦。

寫景平、闊、正、懸。

江上所見景色海日、江春寫景點明時令抒情。

鄉書、歸雁鴻雁傳書之思思鄉之情。

天淨沙秋思。

寫景古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深秋晚景圖悲涼。

古道、西風、瘦馬。

抒情夕陽下腸斷天涯思鄉之苦思鄉。

惜緣。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識記作者、作品;

2、有感情地背誦詩文;

3、深刻理解詩歌內容與情感。

教學重點:

領悟詩人寄寓的豪邁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頌。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四首古詩,它們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詩人登山望海,賞花觀鳥,詠春悲秋。我們學習這些詩歌時候要注意多朗讀,朗讀時要讀準字音和節奏,現在先學習第一首《觀滄海》

二、檢查預習

1、《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與其子曹丕、曹植合稱為“三曹”。代表作有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

2、從《觀滄海》一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樂府詩。(四言絕句)

三、作者簡介(將課本下面註釋有的划起來)

四、寫作背景(PPT展現)

這首詩作於漢獻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峯,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又打垮了烏桓族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的話,他就可以一統天下了!

五、詩歌朗讀(朗讀指導)

1、聽錄音,把生字詞標記注音,注意朗讀的節奏、情感的變化。

2、生字詞注音之後,全班齊讀。

六、疏通文意,解釋關鍵字詞

1、滄:蒼蒼茫茫,這裏指廣闊遼遠,看不見邊際的大海;

2、臨:到達;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詞,多麼;

5、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

6、竦峙:高聳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風蕭瑟:秋風吹動草木發出的悲涼的聲音。蕭瑟:樹葉被風吹動的聲音。

(讓生回答,全班齊讀)

譯文:

向東來到碣石山,並來觀賞這廣闊無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搖盪,山島高高挺立。

島上樹木鬱鬱葱葱,百草豐美茂盛。

秋風瑟瑟吹來,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運行不息,好像在海濤中運行。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在海濤中閃爍發亮。

真是好極了,用這首詩歌來表達我的感受吧。

(全班齊讀譯文)

七、詩歌品析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第一句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內容都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第一句主要寫了“觀海的地點和目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確:全詩共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敍事,交代了觀海地點和目的,直陳其事,“觀”字統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湧起):描寫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島景象。——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總寫全景,大海和山島的景象;

(2)接着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句“山島竦峙”展開的;

(3)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驚濤拍岸。

第三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體現了作者的氣概。——虛景。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的,與詩的內容無關。

八、詩意理解,寫作特點

1、本詩借景抒情,詩人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2、借景抒情,託物言志。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九、複習總結

《次北固山下》

教學用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觀滄海》讓我們感受到了曹操的豪邁情懷,現在我們一起去體會另一位詩人的濃濃鄉思。

二、預讀檢查

《全唐詩》、王灣、唐、五、律

三、寫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臨江,形勢險要,號稱“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裏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是寫鄉愁的。

四、聽錄音朗讀(注意節奏)

(齊讀全詩)

五、詩句詳解

漫漫的旅途遠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綠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漲滿之時,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一帆高掛。

夜將盡未盡的時候,一輪紅日從海上升起,江上早春,舊年未過,新年已到。

家信已經傳達到了哪裏呢?希望北歸的大雁幫我將家信捎回家鄉。

(逐步引導生翻譯,全班齊讀原詩和譯文)

六、思考回答問題

1、詩中描寫了什麼時節的哪些景物?表現出什麼特點?

2、從這首詩中你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怎樣的?從哪句詩可以看出?

3、為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七、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藴含的哲理:

(1)紅日驅走黑暗——————樂觀向上

(2)春意驅走寒冷—————樂觀積極

(3)新舊事物更替——————體現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八、主旨

詩中詩人即景抒情,細緻地描繪了長江中下游開闊秀麗的早春景色,抒發了旅途中的思鄉之情。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7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朗讀並背誦詩歌,感受詩歌中藴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能力目標,體味各首詩歌中作者所創設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

情感目標,感受詩歌中藴含的豐富情感,領會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課時

1.瞭解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2.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中藴含的豐富情感。(重難點)

3.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難點)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是哪種文學體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於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後逐漸統一了北方。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

2.寫作背景。

《觀滄海》選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登臨碣石山。他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內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實的?哪些詩句是想象的?

明確: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湧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的,與詩的內容無關。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明確:“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

目標導學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

2.寫作背景。

詩人王昌齡於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尉,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説此事,便寫下此詩,寄託對朋友的牽掛。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自讀,把握七言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範讀,正音解詞。(或播放錄音)

3.學生齊讀,要求準確整齊,有節奏感。

4.理解大意。

(學生概述,老師補充指正)楊樹花已落盡,杜鵑鳥在不停地啼鳴,聽説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條溪水。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它伴隨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邊。

(三)合作探究

1.詩中融情於景,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的句子是哪兩句?

明確: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2.聯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寫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詩的開頭寫景為什麼選取“楊花”“子規”來寫?

明確: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鳴聲異常悽切動人,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

3.“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一名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愁心”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三、板書設計

觀滄海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第2課時

1.學習《次北固山下》,體會敍事寫景的哲理美。

2.學習《天淨沙·秋思》,理解詩歌的優美意境,感受主人公的思鄉之情。

一、導入新課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寫鄉愁的詩,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而聞名於天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

二、教學新課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王灣,唐代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洛陽(今屬河南)人。

2.寫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於北固山下。作者家住洛陽,旅於江南,在這座山下停泊,被這裏開闊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詩。

3.文章體裁。

《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詩。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每句有五個字,叫五言。

(二)朗讀指導

1.學生聽讀,把握五言律詩的誦讀節奏。

2.教師正音解詞,學生自讀。(可以播放課文朗讀的視頻或音頻文件)

3.理解大意。

翻譯:我要走的道路,正從青青北固山向遠方伸展,江上碧波盪漾,我乘船向前。潮水上漲,與岸齊平,江面變得開闊,水上的風吹拂着,一葉白帆高高懸掛。紅日從東海上誕生了,衝破殘夜,驅盡大地的黑暗,大江瀰漫着温暖的氣息,春天提早進入了舊年。我多麼思念故鄉,書信早已寫好,如何寄回家園?掠過天空的北歸鴻雁啊,拜託你們,把信捎到洛陽那邊。

(三)合作探究

1.這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確:初春。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江春。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明確:思念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想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明確:“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與岸齊平,船上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懸”是端直高掛的樣子,風“正”表明順風,同時又是和風,因此帆便端直高掛了。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請選一個角度,做簡要分析。

明確:(1)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藴含着一種時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現了時光匆匆,光陰荏苒。

(一)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一説字千里,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

2.文體簡介。

從詩歌的體裁看,《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淨沙”是曲牌名,相當於可以填詞歌唱的樂譜;“秋思”是題目,意思是秋天的思緒。

馬致遠的散曲,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被譽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來,人們説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鄉愁。

(二)朗讀指導

1.劃分這首散曲的誦讀節奏。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教師範讀,學生齊讀,整體感知大意。

翻譯:乾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着黃昏歸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着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思家懷鄉的漂泊人還遠在天涯。

(三)合作探究

1.《天淨沙·秋思》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都是悽清、悲涼、感傷之景。

2.哪句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可以作為點睛之筆?

明確:斷腸人在天涯。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悽清、悲涼、感傷的秋景描寫,表現羈旅遊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4.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寫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確:深秋,夕陽西下。古道上,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正踽踽獨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馬。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將要歸巢的烏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橋,看到溪水流經的幾户人家,炊煙裊裊,充滿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卻有家難歸,眼看太陽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處呢?獨自承受漫漫長夜,怎能不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四)比較閲讀

《次北固山下》與《天淨沙·秋思》在主旨方面有何異同?

明確:《次北固山下》和《天淨沙·秋思》都抒發了遊子的鄉愁,但作者流露的情緒不完全一致。《次北固山下》描寫詩人在船上的所見所思,表達了他在異地他鄉熱切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鄉之情。《天淨沙·秋思》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淪落異鄉的遊子的孤寂之情。

三、板書設計

次北固山下

天淨沙·秋思

可取之處,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閲讀放在古詩的寫作背景下去讀,不為教詩而教;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海》中的豪邁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在學習《天淨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閲讀。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不足之處,課容量安排太大,課堂各環節之間時間安排不科學、不精確,導致授課時間緊張。今後在教學中應該增加學生的課中自由探討時間,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反覆誦讀《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天淨沙·秋思》,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2、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典型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作用,並在勾連其他詩歌中加深理解,在情境中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典型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勾連其他詩歌,引導學生加深對古詩意象的含義與作用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古詩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留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同學們,在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唐詩、宋詞和元曲是重要的藝術經典。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首唐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首元曲:《天淨沙·秋思》,並且一起探索這兩首詩歌中的意象。

【設計意圖】明確課堂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二)整體感知

1、作家樑曉聲説:讀書是一種幸福,老師要補充一句:讀詩是一種更大的幸福。老師讀,同學們認真聽,標出易讀錯的字音,聽清節奏。

2、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的大聲朗讀詩歌。(仿讀,讀準字音,重音、節奏。)

3、指名説説讀詩的感受,並試着讀出自己的感受,師鼓勵肯定。

【設計意圖】營造情境和引導整體感知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三)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瞭解“意象”。

1、賞析詩中的意象。

(1)介紹“意象”的概念。

古詩中的意象,可以這樣理解:象:詩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詩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來表達、傳遞。

(2)介紹本詩寫作背景。

得知好友王昌齡仕途屢遭挫折,被貶龍標,李白深表同情和關切,寫詩遙表關懷,希望帶去一點慰藉,分擔他的愁苦。李白在詩中選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楊花、子規、明月等)

(3)楊花和子規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楊花,柳絮,是漂泊無依的形象。子規即杜鵑,啼聲哀切,“杜宇聲聲不忍聞”。)

(4)景物紛繁,作者選取它們是隨手拈來還是有意挑選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選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選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達。(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特選楊花和子規,不僅因為它們能點明暮春時節,還由於它們能烘托淒涼、悲惋的氛圍,以寄寓作者歎飄零、感離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其中的歎息感傷之情。

3、師生共同總結詩歌意象的內涵和它在詩歌鑑賞中的作用。

(四)學習《天淨沙·秋思》

1、學生自讀詩歌,找到詩中描繪的意象。(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最後彙報學習成果)

2、本詩一詞一景,把多個意象直接組合在一起,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描繪了一幅蕭瑟悲涼的深秋晚景圖)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發揮聯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稱來描述這個畫面。其他同學隨他的描述來體悟詩情(表現了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與惆悵)

3、有感情地朗讀。

渲染情境:乾枯的藤、衰老的樹,樹上棲息着黃昏歸巢的烏鴉。小小的橋、潺潺的流水,近處坐落着幾處人家。古舊的道路、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疲憊不堪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方落下,思家懷鄉的漂泊人還遠在天涯。

師生共同朗讀《天淨沙·秋思》。(低緩憂傷)

4、當堂背誦積累。

古詩不僅要欣賞,更需要積累。請同學們背誦這兩首古詩。(當堂練背,試背。沒背好的課後背誦並默寫)

【設計意圖】加深對詩歌中意象的內涵和作用的理解。

(五)拓展積累

你還知道哪些詩歌中的典型意象?舉出具體的詩句為例,分析這種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樣的情感。

舉例如明月、蟬、柳、紅豆等。

【設計意圖】更進一步地加深對詩歌中意象的內涵和作用的理解。

(六)佈置作業

朗讀課本後“積累與拓展”第五題中的詩句,課下蒐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發思鄉懷友之情的詩句,並按照作者的生平經歷分類(如遭貶流放、戰亂流離、在外求學……)。

【設計意圖】閲讀積累更多詩歌,並蒐集整理中加深對古詩中意象的含義與作用的理解。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設計9

知識與技能

瞭解詩詞的有關知識,結合註釋疏通詩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過程與方法

以靈活多變的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品味詩詞的意境。

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學生

自讀詩歌,查閲資料,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老師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2課時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四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 ),字孟德,沛國譙縣(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歌受樂府民歌的影響很深,但富有創造性,往往以舊調、舊題來表現新的內容,有的反映當時社會的動亂,有的抒寫個人遠大的抱負,氣勢雄偉,慷慨悲壯。代表作有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1。 朗讀。請同學們認真讀兩遍,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理解詩句大意。

(1)對照註釋朗讀或默讀,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2)集體解疑。

(3)同桌互相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4)指名學生用現代漢語將這首詩的意思説一遍,語言要優美。

《觀滄海》

1.簡介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入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2.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五句都是觀海所見。

3.“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 句中有直接寫到人嗎?

主要交代了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的勃勃英姿。

4.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 主要寫了哪些景色? 顯示了什麼?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是寫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

5.詩中哪幾句是寫虛景? 能説出這一景象嗎? 這種景象是一種什麼樣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藴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6.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7.小結:

這首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感情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解題。

這首詩是李白在聽到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的消息時,寫的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聞,聽説。王昌齡(約698—757),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遷,貶謫。龍標,在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遙,遙遠。此寄,這首詩篇。

2.細讀品味:

(1)“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楊花飄落,子規啼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敍其事,“聞道”,表示驚悉。“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寫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已現,流露出作者對被貶友人的深切懷念。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兩地,心意難達,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後兩句抒情。作者用擬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給明月。讓“愁心”與明月一起伴隨王昌齡赴遠方。明月寄愁,飽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關切。

3.明月本來是沒有情感的,作者為什麼還要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作者在這裏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瞭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着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這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寓有隻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把客觀事物人格化,能表達更強烈、更深厚的情感。

4.歸納主旨。

詩人通過對暮春時節特定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

5.小結:

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變抽象為形象,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維方式,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抒發了對官場傾軋的憎惡。

1.《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在這首詩中,景和情緊密結合。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2。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詩人用“楊花落儘子規啼”一句既寫了景,又以“子規啼”暗點自己對王昌齡被貶的同情和悲痛。寄情於景,情景交融。

(2)客觀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強烈,更深沉。

觀滄海

曹操

時間:秋 遠眺地點:碣石山 ↓水 澹澹 洪波 近觀山島 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想象日月星漢 彷彿在海中運行出沒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寫景敍事:點時令——飄零之感過五溪——遷謫之遠抒發感情:表達牽掛,情深意長

請齊背前兩首詩,鞏固以上內容。

前面我們學習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還品味了李白詩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古詩,一起去體味遊子揮之不去的鄉愁。

王灣,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初任滎陽主簿,又參與編纂《羣書四部錄》,後任洛陽尉。現存詩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終南山》《奉和賀監林月清酌》等。

馬致遠(約 1250-1321以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所做雜劇今知有15 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 120 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1.初讀《次北固山下》

(1)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2.聽讀詩歌,給《天淨沙秋思》劃分節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學生配樂朗讀。

《次北固山下》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後説一説你的感覺。

學生髮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遊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説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

3.頷聯寫的是什麼? 古來很多人稱讚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此聯寫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着的樣子,可見這時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4.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藴含着怎樣的哲理呢?

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 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説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藴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敍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5.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思鄉的愁緒中。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歸雁來傳遞家書了。

《天淨沙秋思》

1.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教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 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小令的最後兩句各自寫的是什麼?

“夕陽西下”點明瞭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於寫景鋪墊。“斷腸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遊子之悲,屬於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

(3)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着西風,騎着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裏? 他究竟要到哪裏去? 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4)説説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 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的,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2.探究:我們説“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麼“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

協調。第一句寫秋末之景,乾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的哀鳴,“枯藤”、“老樹”、“昏鴉”,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畫面是一片灰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毫無生氣、暮氣沉沉,就如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這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遊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現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從側面反映出遊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個“古”字,把遊子的個人悽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和共鳴。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温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小橋”是溝通障礙的建築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溝通;“流水”是清澈純淨的,藴含着豐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場所,是產生歡歌笑語的地方。這裏寫他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之情;與一、三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發遊子的戀家思親之情。倘若詩的其他幾句是正面寫遊子之思之悲,那麼第二句則是從反面來寫,更添悲愁,可算是“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1.《次北固山下》

(1)內容前後照應。

首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與尾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2)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如“風正一帆懸”,“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經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

2。 《天淨沙秋思》

(1)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淨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餘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2)景色與情思相融。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次北固山下

王灣

淡淡鄉思愁緒首聯 點題頷聯 船上所見:“平”“闊”“正”“懸”頸聯 寫景 時令(殘夜)尾聯 歸雁傳書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 (老)樹 (昏)鴉(小)橋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風 (瘦)馬夕陽(西下)繪景(斷腸)人(在天涯) ——寫人言簡意豐 多方映襯 情景交融秋原黃昏行旅圖

標籤:四首 教學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