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校園5.98K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精選10篇)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積累“温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死而後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成語;能準確流暢地朗讀並熟練地背誦課文。

2、翻譯十則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內涵。

3、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養。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個“聖人”2562週年華誕。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有很多很多人去山東省曲阜fù市“朝聖”!這個聖人是誰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們在成都獅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東的孔子廟去拜祭,但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第10課《<論語>十則》來紀念孔子誕辰2562年。(PPT2:“論語”。)學習該課的目標是(PPT3:“展標”。齊讀目標。)

二、誦讀課文

學生齊讀;正音。

三、直譯、理解(弄清每一則談的主要是哪個方面。板: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隨機PPT4:“直譯理解”)

第一、二則:抽生解釋紅色的字並直譯;抽生判斷每句談的各是哪個方面。

第三則:抽生解釋、直譯後強調“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則:抽生解釋、直譯。強調學與思的關係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為什麼把兩則合在一起解釋翻譯。

第八則:抽生解釋、直譯。思考並回答前後三句的關係。理解“仁以為”。

第九則:抽生解釋、直譯。啟發學生理解其深刻含義:處於亂世,君子能堅守道義,潔身自好。

第十則:抽生解釋、直譯。啟發學生理解正面闡釋“推己及人,仁愛待人”與反面闡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四、自由朗讀

1、把文中的成語找出來。

2、把自己最喜歡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讀課文(男、女輪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圍繞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穫的是什麼?

2、自己過去做得不好的是什麼,今後怎麼辦?

七、結束語:

同學們,讓我們積累相關的成語、格言、警句,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並把它內化為我們的文化和修養,傳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們對孔子的紀念!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亦、殆、誨、厭、齋、輔”等6個字。

(2)瞭解“説”“識”等字的特定讀音。

(3)瞭解孔丘和《論語》有關知識。

2、能力目標:熟讀、背誦課文,初步學會對照註釋學文言課文。

3、情感目標:感受古人論學的道理,並藉以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

二、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並理解文意。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意,並能聯繫實際談自己的看法。

四、教學課時:

2課時

五、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是儒家的經典之一。 《論語》的體裁:語錄體

二、朗讀課文

三、分析課文內容: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學問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稱,《論語》中是指孔子。曰:動詞,説。

時:副詞,時常,常常。

習:動詞,温習,複習。

説:通“悦”,形容詞,愉快,高興。

乎:相當於“嗎”。

朋:文章中指同一師門的師兄弟。

愠:怨恨,心裏不滿。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養高的人。

翻譯:

孔子説:“學了並時常温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好好學習,享受學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友互相激勵,探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風度。

第二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温:動詞,温習。

故:舊,指學過的知識。

知:這裏有理解、領會的意思。

為:動詞,做。

矣:相當於“了”。

翻譯:

孔子説:“温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第三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險。

翻譯:

孔子説:“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第四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好:動詞,喜愛。

樂:愉快,快樂。這裏的意思是“以??為樂”。意動用法。

翻譯:

孔子説:“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第五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數量少,不是確數。

其:代詞,他的,他們的。

從:採納,聽從。

翻譯:

孔子説:“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採納,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聽覺。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過。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為法度。

翻譯:

孔子説:“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有所成就,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準備

① 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説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學習

1、導入: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説,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敍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着重談學習,後五則着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並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閲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複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複習,並分別説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複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温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説出理由。

2、(選做題)蒐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説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後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穫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温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着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繫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瞭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蒐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 篇4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二、重點、難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三、自學提綱

(一)自主學習

1、解決生字詞讀音

論語説愠三省罔殆女凋恕

業亦矣已己是知也自省弘毅

2、查閲資料,瞭解作品及孔子。

3、熟讀課文,並進行示範朗誦。

4、關鍵字詞理解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而:時:習:之:亦:説:

B、愠: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D、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E、交:不信:傳:

F、温故而知新(温:故:

G、可以為師矣(可:以:

H、罔:殆:

I、誨女知之乎(誨:女:

J、是知也(是:知:

K、見賢思齊焉(賢:齊:焉:

L、必有我師焉(必:

M、善者:從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為己任(仁:以為:己任:

P、死而後已(已:

Q、歲寒:凋:

R、行之者乎:

S、其恕乎(恕:

5、翻譯原文

6、閲讀課前導讀,按照下面三類把內容劃分類別:

求知態度:

學習方法:

修身做人:

7、蒐集整理本課的成語。

(二)、合作探究:

1.用文中的話回答對待“賢”與“不賢”我們應該怎樣做?

2.曾子認為“士”應該具備怎樣的品行?你知道歷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稱之為“士”?

3.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討論交流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4.聯繫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己所欲”時就要“施於人”嗎?

二、拓展學習:

以下是《論語》精華選讀,讀讀背背,讓自己的心靈沐浴在經典智慧的光芒中。

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説;“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因為他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説是盡到孝了。”

2.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説:“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説:“這也算可以了。但是還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子貢説:“《詩》上説,‘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説:“賜呀,你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説到的意思,舉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

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説:“《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説:“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説:“君子合羣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羣。”

6.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説:“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7.孔子謂季氏,“八佾(yì)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説,“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8.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孔子説:“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9.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説:“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10.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孔子説:“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説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裏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11.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孔子説:“君子説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12.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説:“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13.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説:“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説:“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5.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説:“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説:“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説:“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18.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説:“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

19.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譯文】孔子説:“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20.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譯文】孔子説:“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21.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譯文】孔子説:“君子認為説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

22.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譯文】孔子説:“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2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譯文】孔子説:“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

24.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説:“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真叫錯了。”

25.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文】孔子説:“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26.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譯文】孔子説:“面對着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27.子曰:“有教無類。”

【譯文】孔子説:“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28.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譯文】孔子説:“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

29.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晏樂,損矣。”

【譯文】孔子説:“有益的喜好有三種,有害的喜好有三種。以禮樂調節自己為喜好,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為喜好,以有許多賢德之友為喜好,這是有益的。喜好驕傲,喜歡閒遊,喜歡大吃大喝,這就是有害的。”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孔子説:“父母的年紀不可以不知道,是可喜的事情,也是可懼的事情。

【資料附註:孔子的學生】

孔子的學生很多,《史記孔子世家》中説“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就是説孔子學生有3000人,成績優異者72人。

顏回,字子淵,以德行著稱,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誇讚“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路,即仲由、季路,以勇武著稱,性子急,脾氣大,常挨孔子罵。

子貢,即端沐賜,以言語著稱,是辦外交、做買賣的好手,是樹孔子為“聖人”的主要弟子。

曾參,字子輿,孔子的繼承人。

四、自學測評

1、孔子,名,字。(朝代)國人,我國偉大的家、家,學派創始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一部書,共有篇,是(學派)經典著作之一。

2、解釋詞語

不亦説乎五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翻譯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二)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三)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①蒐集資料:瞭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説的概況;瞭解《論語》的主要內容;蒐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請同學自由發言,説出有關做人道德修養的格言諺語來,以此調動學生的情緒。

(二)根據事前的充分準備,介紹孔子的相關知識

1.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2.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3.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蒐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説,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敍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三)朗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1.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後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2n)不習乎

終身行(xíng)之不 成人之惡(è)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wù) 浴乎沂(yí)

風乎舞雩(yú) 喟(kuì)然 從吾所好(h4o)

2.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並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準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學生齊讀課文。

(四)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論語》十則主要講的什麼道理。(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

明確:《論語》十則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講的是做人的道理。

(五)佈置作業

1.試背全文。

2.完成文後“思考與練習”題。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簡説: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人。”誰有這樣偉大的人格魅力,讓司馬遷這樣的大歷史學家心嚮往之。古史亦有:半部《論語》而治天下!雖曰誇張,然實則確也!《論語》作為中華古典文獻鉅著之一,藴含着厚重的傳統文化精髓,其中所體現的孔子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對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響深遠。《論語》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在歷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讀典籍。全書二十篇,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義。今天,我們重讀《論語》(亦或初讀),就是以心嚮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義,將經典古籍化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華中有益於自己品德修養的精神食糧。

《論語》裏有許多句子發展成為成語、名言、警句,其數量之多,流傳之廣,在中國的典籍中可謂獨佔鰲頭!所選十則,各有所側重,或談學習態度與方法,或談思想品德修養,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教讀這些,要謹記三要:其一,激發文言興趣,自主探究學習;其二,注重生成發散,完善知識積累;其三,創造“反芻”條件,沉澱鍛塑人格。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激趣熱身

任務:蒐集主題資料,並進行分類整理

活動:主題預設走近儒家傳統文化(結合北師大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十課《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走近孔子(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主題活動:《孔子世家》司馬遷、《孔子:第一位教師》馮友蘭、《孔孟》黃仁宇、《四書五經的假面目》南懷瑾、《孔子家語》王肅、《儒學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餘翔林等)、走近《論語》(《論語》相關簡介及評論)

學情預估:

傳統文化知識的蒐集與整理長期以來是語文學習的“禁區”,學生相對來説比較陌生,同時又略顯有點難度,因此,平時我在閲讀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課上比較注意讓學生蒐集、分類並進行整理這方面的知識,依此作為文言學習的知識儲備。與“走進儒家傳統文化”相比,“走進孔子”“走進《論語》”相對來説比較容易搜索與分析。

説明:

資料的蒐集與整理是本節課學深學透的基礎,同時隨閲讀量的增加,疑點會呈波浪式出現,有些問題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點則會呈現一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情景。我們正是抓住這點點滴滴的疑,從而展開探究。

二、文本導讀質疑

任務:依話題為導向,結合文本交流彙報資料,從而使資源共享達到最優化,依此激趣導課

活動:話題預設“遨遊儒家傳統文化”、“感悟傳統經典”“我心中的孔子”“我與孔子的心靈對白”“走進《論語》”……依小組為單位,依據蒐集資料的實際選擇言之有物的話題,結合文本具體信息完成初讀學習的生疑、質疑,進而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鋪墊!

學情預估:

七年級的學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資料,可能不很主動,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題,這需要教師既要點燃學生自我展示的熱情,又要進行方向性極強的指導。

説明:

關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與創新是文言學習的主旨所在,依據資料生疑、質疑,進而圍繞文本展開討論,走進文本,深入探究。(重點參讀南懷瑾《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讀賞析

任務:圈點文言重點字詞,訓練句讀,分類商譯文本內涵

活動:

1、抄讀文本,刪除標點,訓練句讀,自主探究

2、圈點字詞,商譯(商討、翻譯)文本,分類整理

3、交流異議,反覆誦讀

4、《論語》成語、格言、警句集錦

學情預估:

學生可能對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詞義的演變以及文言文常識性問題的解決產生障礙,諸如“説”同“悦”;“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這些我們需要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進行正確詮釋!同時,在進行句讀訓練時,注重語法,商譯文本時,也要符合現代漢語語法。

説明:

句讀訓練是文言學習的最基本能力,通過訓練可以增加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為商譯與誦讀做好了鋪墊。而商譯與誦讀的過程則是對文本的深層次的探究研讀。由文本歸納總結成語、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學活用文言文的標誌,更容易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

四、交流感悟,強化體驗,自省篤行(實踐)

任務:沉浸文言經典體驗感悟實踐

活動:

1、誦讀感受,體驗經典

2、交流感悟,結合所蒐集資料,整體感悟孔子思想及《論語》

3、歸納大家的想法,進行類的昇華

4、參照文本,強化自我體驗,實踐真知

學情預估:關注學生的是實際情感體驗,給學生搭建一個自我展示的舞台,內化文本知識,拓展學生視野,關注學生的知識構建和人文素養。交流這個環節是最具開放性的,學生依據《〈論語〉十則》的文本信息,加之補充讀物和所蒐集資料,從而學生會更有可言之的話題,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學在這裏更能體現語文學科的民主與開放,也更具有人文關懷,因為我們始終在關注着學生。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得主要內容。

2.掌握關於學習方法與學習態度得名言警句。

3.瞭解《論語》得基本情況及孔子得教育思想。

二、學習要點

1.掌握有關《論語》和孔子得基本文學常識。

2.掌握古文中重點詞語及句式得用法。詞語如“而”、“之”等;句式如賓語前置句等。

3.領悟《論語》十二章得深刻含義,體會孔子所倡導得“為學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圖片(參見本課PPT)

2.孔子資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他是我國古代偉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得開創者,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後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罷官,曾周遊列國,終不再仕。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傳“仁”得學説。在世界觀上,對殷周以來得鬼神宗教迷信活動採取存疑態度,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遠之”得見解。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得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名實相副;在維護貴族統治得基礎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後,孔子學説成為兩千餘年封建文化得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是研究孔子學説得主要資料。

後世對孔子有非常崇高得讚譽,唐代得韓愈曾經有詩:“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後代得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得需要,也一再得追封孔子,封其為“至聖先師,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國各地都有孔廟對其祭祀。山東得曲阜得孔府是我國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得宮殿建築,也是著名得旅遊名勝。

四、作品概述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得記錄,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學派得經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得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得話,不寫出説話得環境(包括説話得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得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得問題所作得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得原話,但沒有寫談話得背景;敍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得話為主。其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得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得弟子們得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得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註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得《論語集註》,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註》等。

五、創作背景

《論語》基本上是一部語錄體得散文著作,主要記載孔子得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記載孔門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得言行。《漢書·藝文志》雲:“《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初所傳得《論語》,有古論、齊論、魯論之分,古論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寫成,孔安國曾為之作訓解,但已失傳。齊論為齊人所學,魯論為魯人所傳。東漢鄭玄就魯論篇章,參考齊論,為之作注,今亦殘佚。魏時得何晏集漢儒以來得各家之説,成《論語集解》,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得最早得《論語》注本。

有得學者以為,“論説”之“論”其名“始於《論語》”;然而在《論語》當中,有觀點、論據、論證過程得文字並不多見,大部分內容只不過有觀點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論語》就自身而言主要還是記事文。但若從先秦諸子發展得整體背景上看,它無疑又是諸子論議之文得第一個階段,為語錄體。《論語》得最大價值,在於真實再現了孔子平凡、偉大得人格形象;“蓋孔子人格之偉大,宜為含識之儔所公認;而《論語》則表現孔子人格唯一之良書也”。它所記載得孔子得言論,意趣深遠,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課文講解

1.課文朗讀

①範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瀆: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得內容包括學習得哪些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得態度、方法和思想修養。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 篇8

課 題:

《古之學者為己》

教學目的:

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瞭解他們的為人和境界,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 法:

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導語:

孔子開創了平民教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師。他以極大的愛心、非凡的智慧和對人性的精微體察創立了中國古代教育理念與師道理想。和孔子一樣,孟子的一生也在為“道”而遊走、講學,以他的方式豐富、發展了孔子的教育觀念。他們的教育目標是共同的,那就是培養真正的君子。

2、板書課題:學問之道——古之學者為己

二、初讀感知

1、識記:為( )己 假( )館 雛( )百鈞( )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明確古之學者求學的目的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4)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5)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

(6)達巷黨人:古代五百家為一黨,達巷是黨名。這是説達巷黨這地方的人。 (7)博學而無所成名: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來稱道他。

(8)鄙夫:孔子稱鄉下人、社會下層的人。

(9)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無知。

(10)叩:叩問、詢問。

(11)兩端:兩頭,指正反、始終、上下方面。

(12)竭:窮盡、盡力追究。

(13)居:坐。

(14)愚:受人愚弄

(15)蕩:放蕩。好高鶩遠而沒有根基。

(16)賊:害。

(17)絞:説話尖刻。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這是值得借鑑的。

(3)孔子在這裏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有句話説: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大概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4)對於本章裏“博學而無所成名一句”的解釋還有一種,即“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一藝之長以成名。”持此説的人認為,孔子表面上偉大,但實際上算不上博學多識,他什麼都懂,什麼都不精。對此説,我們覺得似乎有些求全責備之嫌了。

(5)用來説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認為自己是“聖人”,也不承認自己是“天才”,他説他的多才多藝是由於年輕時沒有去做官,生活比較清貧,所以掌握了這許多的謀生技藝。

(6)孔子本人並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只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8)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係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2、翻譯第九段文字

五、積累與應用

1、名句誦讀:

①、敏於事而慎於言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④、當仁,不讓於師

六、教後感悟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 篇9

課 題: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學目的:

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瞭解他們的為人和境界,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 法:

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三課時

一、複習鞏固,導入課文

1、導語:

在學習上要“温故而知新”,還要不滿足,不厭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下一節內容。

2、板書課題:學問之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二、初讀感知

1、識記:默而識( )之 悱( ) 行( )彀( )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疏通文義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

(2)誨:教誨。

(3)何有於我哉:對我有什麼難呢?

(4)束脩:修,音xiū,乾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條幹肉。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餘乾肉作為學費。後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脩”。

(5)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6)悱:想説又不能明確説出來的樣子。

(7)隅:角落。

(8)文:文獻、古籍等。

(9)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

(10)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11)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12)喟:音kuì,歎息的樣子。

(13)彌:更加,越發。

(14)鑽:鑽研。

(15)瞻:音zhān,視、看。

(16)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引導。

(17)卓爾:高大、超羣的樣子。

(18)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路徑。這裏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19)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好勇過人。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24)孔子説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説。

(26)孔子所説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27)在這裏,他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鑑。

(29)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內容。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並不包括全部內容。孔子注重歷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周遊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治者進行遊説,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幹。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三個方面。

(30)顏淵在本章裏極力推崇自己的老師,把孔子的學問與道德説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還談到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誘”則成為日後為人師者所遵循的原則之一。

(31)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貫穿於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具體事例。在這裏,他要自己的學生不要退縮,也不要過頭冒進,要進退適中。所以,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回答。同時也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特點,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所以,我們説,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謂‘學海無涯’!別人向自己討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如果喜歡隨意指點別人,就會自以為是,甚至產生自滿而不再進去、追求。這是阻礙我們自身發展的一大憂患!現在很多人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對別人的舉動、言論橫加指責。其實,不知道別人他們的舉動都是經過考慮的。這種立場上的區別由於出發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行為是應該理解的。

(35)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教師不能教,學生無法學,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國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規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奧妙在於,我之所以不屑於教誨他,是讓他羞愧而奮發向上。因此,不屑於教誨只是不從正面講道理而已,是從反面激發他的自尊心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2、翻譯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積累與應用

1、名句誦讀: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④、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⑤、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六、教後感悟

《論語》活動課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 讀準字音

2. 瞭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義

3. 掌握文中出現的常用虛詞和實詞

4. 引導學生閲讀、背誦《論語》的有關章節

5. 對判斷句有一定的認識與瞭解

【教學重點】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讀

【教學難點】

孔子言論中提出的加強人格修養方面的重要觀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

走進文言寫就的歷史,與古人晤對一堂,孔子呈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許他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對他敬而遠之,也可能覺得他是封建禮教的源頭,對他加以批判。在你們印象中,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請學生回答,作大致的講評)

二、寫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後遷居魯國。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住⑺究埽蠆宦飴徹湊淨缸鈾肼扯苡撾饋⑺巍⒊隆⒉獺⒊泄疾晃本茫樗烙諑場Tて誥弁澆慚В餃私慚У姆縉滌械蘢尤耍磽照?SPAN lang=EN-US>72人,被稱為“賢人”,子路、子貢都在72賢人之列。孔子死後,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6年。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衷心尊敬。兩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現在,人們都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叫做“朝聖”。

古文學家説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於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後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後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説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一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於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聖先師。在我國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響的人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其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不朽貢獻,把他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紹:孔子對於當時的“禮壞樂崩”的時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認為“斯文(即古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終在為恢復理想中的社會秩序而奮鬥,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認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紹述先代的禮樂典章制度,其實並非如此,在紹述的同時,他為舊的禮教制度找到了內在的情感依據,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種情感,即“愛人”,首先從父子、兄弟間的親情出發,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謂“忠恕之道”,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的普遍和諧。孔子對於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實現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滿的自我人生。

三、《論語》簡介

儒家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樂後來失傳了)

看課文註釋①,《論語》專門記錄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在我國曆史上影響很大,是封建時代人人必讀的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後,人們在他收藏的書裏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故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可見《論語》的魅力之大,大家空餘時可以翻看一下。

四.課文講解

(一)先請一位學生朗讀引言

(二)讓學生照書下註解,標好字音,默讀課文,提醒注意句讀

(三)全班朗讀 ,糾正字音和句讀。

(四)講解

第一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①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惡乎③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④仁,造次⑤必於是,顛沛⑥必於是。”

【註解】

提問:每句話開頭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誰?

回答:孔子

① 處:置身,居住,引申為享有

② 去:離開,這裏指躲避

③ 惡乎:惡,疑問代詞,相當於“何”。乎,介詞,相當於“於”。“惡乎”相當於“於何”,憑什麼,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舉例:

(1) 惟利是圖、惟命是從:是,賓語前置的標誌詞,語序應為“惟圖利”、“惟從命”

(2)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師説》),“之”是賓語前置的標誌詞。

④ 違:離開

⑤ 造次:倉猝、匆忙

⑥ 顛沛:困頓挫折

【譯文】

孔子説:“富貴和顯貴,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享有的。貧窮與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如果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會躲避的。君子離開了仁德,憑什麼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沒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的,即使在倉猝匆忙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頓挫折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則首先提出“富與貴”和“貧與賤”兩個對立的命題加以討論,前為人之所欲,後為人之所惡,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兩個結論卻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個“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驗證,“君子去仁,惡乎其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孔子強調寧可不要富貴,寧可安處貧困,但內心要守住“仁”作為一個君子,要想成名,怎麼能離開“仁”呢,連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即使在倉猝匆忙之間、困頓挫折之時,也要與仁德同在。

第二則

子曰:“賢哉,回也①!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②,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③。賢哉,回也!”

【註解】

①賢哉,回也:賢德啊,顏回!回,顏回,字子淵,孔子最器重的一個學生。顏回家境非常貧困,他的身體狀況也很糟糕,29歲時頭髮就全白了,視力連孔子也不如,32歲時就去世了 。

②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裏。簞,盛飯的器具。陋巷,指簡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堪,忍受。

【譯文】

孔子説:“賢德啊,顏回!一竹籃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居室裏。別人都受不了那窮苦的憂愁,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賢德啊,顏回!”

分析:列舉了顏回安於貧困的事例,説明安貧樂道是賢士的標準。顏回的行為正應了安貧樂道這句話、時刻都處在與道合一的境界,時刻都很滿足快樂。

舉例: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描繪了這麼一個“五柳先生”(實際寫的是自己),他“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悦,而“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 簡陋的居室裏冷冷清清,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經常寫文章來消遣時光,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則:

子曰:飯①疏食②,飲水,曲肱而枕③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註解】

① 飯:動詞,吃

② 疏食:粗糧

③ 枕:動詞,當枕頭用

【譯文】

孔子説:“吃粗糧喝涼水,睡覺的時候彎曲這胳膊當枕頭用,在這裏邊也是有樂趣的,用不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顯貴,在我看來如浮雲一般。”

簡單的生活、日常的飲食、穿衣睡覺時刻都處在快樂之中,這正是得道君子的寫照。真正的君子不論生活的境遇有什麼變化都能夠做到快樂自在。富貴的時候不會驕奢淫逸、忘記人生的志向,貧困的時候也不會有任何怨言,依然快樂自在。

分析:前幾句也在談安貧樂道的事,重要的是後兩句,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裏的“不義”就是不符合“仁”的標準,用不正確的方法得到的富與貴,在孔子看來,猶如浮雲一般不屑一顧。

舉例:陶淵明在《詠貧士》中曾寫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戰國時有個齊人叫黔婁。魯恭公曾遣使者致禮,賜粟三千鍾,想聘他任宰相,他堅辭不受。齊王又派人送去黃金百斤,聘他為卿,他也不接受。死時衣不蔽體。其妻亦有賢德。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課堂討論:通過學習《〈激流〉總序》,我們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擊、奮發,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貧樂道”的思想,兩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該怎麼理解呢?請談一下“安貧樂道”思想是否適應我們現今的社會。

總結:前三則語錄所談的是怎樣對待富貴和貧賤的問題。你們讀過之後是怎麼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