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黛玉初進榮國府》教案及備課資料

校園1.45W

教學目標

《黛玉初進榮國府》教案及備課資料

1.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2.能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瞭解生詞的意思。

3.運用學習前兩課的方法讀文章,瞭解人物的性格。

4.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

教學重點

運用學習前兩課的方法讀文章,瞭解人物的性格。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人物的性格。

教學準備

《紅樓夢》相關資料;電視劇《紅樓夢》片段。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新課

1.這個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文章?作者是誰?

2.學習這幾篇文章我們都採用了什麼方法?

3.今天我們又要採用這種讀書方法來學習一篇經典的文章《黛玉初進榮國府》。讀課題。

二、交流預習的收穫

1.説説這篇文章改編自哪一部小説?作者是誰?你對這部小説有多少了解?

2.教師補充《紅樓夢》的相關知識。《紅樓夢》中寫到的人物有四百多個,這些人物各具特色,對主要人物的描寫更是惟妙惟肖,足見作家的功力。

三、瀏覽課文,説説文章都寫了哪些內容?找出文章主要描寫的人物

  四、自學重點段落第5、6、7自然段

(一)1.出示思考題:王熙鳳都説過些什麼話?分別在什麼情況下對誰説的?

2.學生自學,在書上作記號。

3.小組範圍內交流,教師巡視。

4.全班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二)1.出示思考題:王熙鳳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小組內探究、討論,並做記錄。教師巡視。

3.小組內推舉代表在全班發言。

(三)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新的揣摩人物性格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再談課文,想想從文中你瞭解到黛玉是個怎樣的人。

五、自學課文第1、2、3、4自然段,在書上作記號

1.交流,你從這四段中又讀出了什麼?

2.播放錄像,讓學生直觀感受封建貴族的奢華,瞭解林黛玉的謹小慎微、冰雪聰明和王熙鳳潑辣爽快、圓滑的性格。

 六、推薦閲讀:《紅樓夢》第三回

【備課參考資料】

曹雪芹的《紅樓夢》 曹雪芹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他成長在一個富貴顯赫而又富於文化氛圍的家庭裏。祖上與皇室關係密切,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寧織造等要職。後來,曹家因事得罪朝廷被抄家,境況日益敗落,甚至到了舉家食粥的地步。家庭的榮辱變遷和世態的炎涼無常,使曹雪芹對人世社會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認識,併為他寫《紅樓夢》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生活基礎。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全書120回,前80回為曹雪芹作,後40回據説為高鶚續寫。小説從賈寶玉出生、林黛玉喪母投奔賈府開始,到黛玉病逝、寶玉出家結束,着重描述了賈府的盛衰過程和寶黛的愛情悲劇。

作者具有深厚的生活閲歷和初步的民主思想,他對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宮廷、官場、貴族家庭、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級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宗法思想、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入的解剖,並在描寫賈府內部的相互傾軋和荒淫腐敗中,顯示出封建制度瀕臨崩潰的趨勢和貴族統治行將滅亡的命運。

同時,通過寶玉與黛玉對愛情的追求,作者歌頌了對封建禮教的叛逆,朦朧地提出了要求平等、自由的民主主義主張,反映出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進步人士的思想願望。

此外,書中還時時透露出女性優於男性的意識,作者借賈寶玉之口説:“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這與當時“男尊女卑”的封建正統思想格格不入。由此可以看出,《紅樓夢》主題思想的深刻與獨到。它的批判矛頭不僅指向各種腐朽的封建制度,而且還包含了對它的思想文化——尤其是父權思想、父權文化的鄙夷和反叛。

《紅樓夢》是古代小説中現實主義藝術創作的高峯。作者在廣闊的生活背景下,塑造了許多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主要是寶玉、黛玉兩個叛逆者,其他如王熙鳳、薛寶釵等,也都寫得性格鮮明、血肉豐滿,放射着奇異的光彩。

在情節結構上,《紅樓夢》有新的突破,它改變了《水滸傳》《西遊記》等長篇小説人物情節單線條發展的結構模式,置眾多人物於同一空間和時間裏活動,儘管頭緒紛繁,交互錯落,看來卻脈絡分明,關聯緊密,而又自然順暢,彷彿完全是生活的再現。

語言方面,作者兼採當時北方人民的口語和傳統文言的營養,創造出一種精練典雅而又生動自然的語言風格。

人物語言寫得尤其出色,或長或短或文或野,無不切合每個人物的身份、口吻。即使是書中人物所寫的詩詞,也都能表現出各自的性格。

宋代的《清明上河圖》 反映社會生活是繪畫藝術的重要功能之一。從最早的巖畫,到漢代的畫像磚,再到三國、隋唐的壁畫,都有不少是描繪狩獵、耕耘、集市、祭祀、慶典等社會生活情景的。

宋代社會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市民階層迅速崛起,反映到繪畫領域則是風俗畫的繁榮。譬如反映走街串巷沿途叫賣的小販生活的貨郎圖就成了人們所熱衷的題材,著名畫家蘇漢臣、李嵩等都有同題作品。

再譬如反映耕種收穫與養蠶織絲的《耕織圖》和《耕穫圖》在宋代也很流行。此類作品後期經常有人仿作,清代康熙皇帝還讓人重描《耕織圖》,並親筆題詩,以示皇室對農事的重視。

此外,反映歲時節令等民俗題材的繪畫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當然,社會風俗畫的代表作當推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全卷長528.7釐米,高24.8釐米,以全景式的構圖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風光景象。整幅作品由三組有機結合的畫面所組成。卷首以汴梁郊區為背景,寒意尚未退去,樹枝上卻已露出了新綠,路上往來的行人,有的匆匆趕路,有的`趕着毛驢往城裏送炭,有的則是攜親帶眷踏青掃墓歸來。

中間部分以一座橫跨的拱橋為中心,汴河上船隻穿梭往來,一艘巨大的漕船正放倒桅杆準備過橋洞,船伕的吆喝聲引來眾多駐足觀望的人們,呈現出一派運輸、商貿的繁忙景象。

第三部分是城區的商業街道,各式各樣的店鋪作坊鱗次櫛比,不僅藥鋪、旅舍、肉店、錢莊應有盡有,甚至看相算命等三教九流也無所不包。

來來往往的人有的騎馬,有的乘轎,有的徒步,裝束不同,情態各異,顯示出不同的身份特徵。

畫中人物多達五百餘人,可稱得上是宋代社會的一個縮影。整幅畫面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繁而不亂。

張擇端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繪,畫中人物不僅神態鮮明,而且人物之間又組成獨立的情節,饒有情趣。每個局部都是全畫的有機組成部分,疏密得當,層次分明,整幅畫就像一首動人的交響曲,有序曲,有過渡,有高潮,令人陶醉,又讓人回味。

社會風俗畫大多取寫實的手法,刻畫細膩準確,形象生動,或多或少反映了某個特定的社會生活側面,從民俗民風、飾戴裝束,到不同階層社會地位的變遷都有反映,具有較強的文獻史料價值,是文字記載所難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