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淺談國小音樂教學設計

校園8.23K

當一名音樂教師是快樂的,因為這份工作總與音樂為伴,這是其他學科老師無緣享受的;而要當好一名音樂教師也是不易的,因為學習音樂只以興趣為本,這是其他學科老師不能體會的。再加上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們的音樂課堂呈現出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大好形式,如何正確領會並運用新課程理念,創新中求務實,建立一種新型而有效的音樂課堂模式,設計一堂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既有創意又有意義的音樂課,使每個孩子在課堂中快樂而有效地學習,大概是每個音樂教師都在思索的問題吧。本人就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心得:

淺談國小音樂教學設計

一、 多元導入,激發學習慾望,埋下伏筆。

通過音樂教學活動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需要在學生主動配合和積極參與下才能得以實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對所參與的活動的興趣如何,興趣是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內部動力,興趣是人對事物或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熱情和肯定的態度,並由此產生參與、認識和探究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引起和維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對感興趣的事物,人們總會主動熱情地去探究它,使活動過程或認識過程不是一種負擔。因此,興趣是學習的巨大動力,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如何在課的一開始就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導入新課的過程中,可以有多種手段,可以是遊戲導入、音樂律動導入、情景導入、實物導入、直接音響導入等等。

具體採用哪一種導入方法,可以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來進行設計,例如情景導入是我常用的一種方法: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孩子們從情境中走進音樂。例如在教學《音的高低》時,我首先用音樂小火車的形式,來到了大自然中的不同地方,有“大森林”、“草原”、“城市”等,先後呈現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聲音,讓孩子們聽辨各是什麼聲音,再出示相應圖片,使他們對豐富多彩的聲音世界有一個感性認識,激發他們對聲音種類的探索慾望,為下面更好地學習“音的高低”這一音樂知識作鋪墊。再如遊戲導入,這是最適合低段孩子的導入方法,例如在教學《打花巴掌》一課時,我和孩子們一開始就玩起了“你拍一,我拍一”的遊戲,還啟發孩子們從“一到十”自己來創編遊戲詞,再來學唱歌曲就顯得得心應“口”了。

二、 精心設計,引導參與表現,豐富課堂。

音樂是表現的藝術,它賦予音樂作品鮮活的生命的再創造行為。人們通過欣賞音樂表現獲得音樂審美心理需要,同時通過參與音樂表現滿足自己的情感表達需要。因此,表現在音樂學習中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就我在教學《大鹿》一歌時的教學流程作簡單介紹。

1、聆聽——感受音樂美。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在學唱歌曲前,引導孩子對歌曲作趣味性的欣賞,是對音樂初步的感知,從歌曲的'內容、基本情緒入手。例如在教學《大鹿》時,教師用情境導入法出示歌曲錄音,讓孩子們通過直觀的聆聽來感受歌曲,聽後啟發孩子説説歌曲的內容,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再聽歌曲,孩子們可以邊聽邊隨着音樂拍拍手,聽清大鹿是和小兔各是怎樣的表現,聽後説説自己對這兩個動物的評價。復聽歌曲,引導孩子們邊聽邊輕聲跟唱,想一想,演唱大鹿和小兔各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用怎樣的聲音來表現?

2、歌唱——表現音樂美。在前面聆聽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只需對難點句作適當示範講解,孩子們已能完整演唱歌曲。孩子們都喜歡唱歌。如何培養孩子們大膽、自信地歌唱,引導孩子們用演唱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這是歌唱教學的關鍵。於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孩子們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別來演唱大鹿和兔子的話,老師演唱敍述性的句子,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解決了歌唱教學的任務,而且對於歌曲中節奏的難點,通過表現當時緊張的情節,也順利地解決了。

3、表演——創造音樂美。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都者、研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音樂教學應充分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讓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創造和表現音樂,並深刻地體驗藴涵在“發現”、“研究”和“探索”當中的成功與快樂。學生在探索和創造過程中,音樂的想象和表現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我在鼓勵學生創作表現《大鹿》時,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興趣差異,使有不同興趣和特長的學生都能充分地表現和展示自己,為學生創設了各種展現的平台。我把歌曲內容擴展為一個完整的“大森林的故事”,故事有開頭、發展、高潮和結尾,每一個孩子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用自己擅長的形式來進行表演,於是有的用樂器演奏來模擬森林中的風聲、樹葉“沙沙”聲、獵人的槍聲等;有的用優美的姿態表現美麗的花朵、小草;還有的創造性地搭起小房子??每一個孩子都參與進來,沉浸在創造美的快樂中。

三、 真情投入,加深情感體驗,穿針引線。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要想使學生喜愛教學的音樂作品,首先教師必須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真情來感染孩子,並以情感為紐帶引導孩子學習音樂作品。例如在教學<媽媽的歌>一課時,我首先深情地演唱了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孩子們馬上就跟着哼唱起來,而且一個個都非常投入。接着我啟發孩子們説一説媽媽在生活中是怎樣關心愛護自己的。於是教室裏小手林立,孩子們爭着講述自己的媽媽,幸福的小臉漲得紅紅的??我借勢再加一把情感之火,説:“媽媽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的愛。誰能想象失去媽媽是一種怎樣的痛苦呢?”這是我停頓片刻,只見孩子們都搖搖頭,我又説:“就有一位女孩,她從小失去了媽媽,她連一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人們都叫她小白菜,她的後媽虐待她,爸爸又不管她,吃得是弟弟吃剩的飯菜,穿的是破舊的衣服,你們聽,她正在哭訴呢。”我趁機打開音樂,在《小白菜》的歌聲中,孩子們一個個表現出對主人公的同情,有一個女孩子都快哭了。孩子們感受了失去媽媽的痛苦,再來學唱《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就顯得更聲情並茂了。再如在教學《甜甜的祕密》一課時,我以對老師的情為線索,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聽老師的歌——初步感受;唱老師的歌——表達情感;説老師的事——加深體驗;寫老師的歌——昇華情感。整個教學設計都圍繞着對老師的情展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孩子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更重要地體驗了真情,表現了對老師無盡的愛。

四、 綜合運用,提高課堂效率,創新務實。

新課程實施後,我們音樂教師都非常推崇歌曲教學的聽唱法,即注重讓孩子完整地聆聽、跟唱歌曲,以達到學會歌曲的教學目的,同時也把教唱歌曲的過程簡單化,這當然是較為理想的一種方法。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應學會變通,懂得將多種方法綜合運用,尤其是一些被我們稱為“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據説在德國的國小音樂歌唱教學中還很普遍地運用“老師唱一句, 學生跟一句”的老辦法,我在教學《嗩吶配喇叭》一歌時,也運用了這種辦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想關鍵在於,怎樣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將傳統與現代結合,用得恰到好處。在〈快樂的音樂會〉一課中,我 是這樣展開歌曲〈嗩吶配喇叭〉的教學的:從歌曲內容“嗩吶”入手,先引導孩子創編歌詞,有節奏地讀歌詞。再在琴上錯序地彈奏四個樂句,讓學生為歌詞找樂譜,然後完整地呈現歌曲,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歌詞與曲譜都有一定的感受了。再用前面提到的老方法,學生很快就學會了歌曲。也許有人會説“這本是一首較簡短的歌曲,為什麼把它教得這麼複雜?”我想説:讓學生學會歌曲這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而讓學生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潛在地學習一些音樂創作的知識和編創能力,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切實有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何樂而不為?心理學研究證明,注重過程與方法就是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發展的重視。新的課程觀要求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新課程提出“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生動活動、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總之我們教師應該着力將每一堂課都設計成一個相對獨立而精美的作品,有新穎的導入、生動的展開、鮮明的主線、層層的遞進、自然的過渡、恰到好處的昇華,再加上我們教師個人的教學魅力,使孩子快樂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只要我們遵循“以音樂為本、以育人為本”的原則,博採眾長,取長避短,勇於創新,敢於嘗試,不斷摸索、總結,定能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音樂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