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寒食原文及賞析13篇

校園1.16W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1

壬辰寒食

寒食原文及賞析13篇

王安石〔宋代〕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譯文

身居他鄉的鄉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節,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自己的白頭髮像是要掙脱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經顯得蒼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樂啊,只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做一個打漁和砍柴的農民。

註釋

寒食:節令名,在農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客思”二句是説客思如春風裏的柳條之多客。客思:他鄉之思。思:思緒,心事。冶城:《太平寰宇記》載,江南東道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里;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巾:頭巾。雪:白髮。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老:終老。漁樵:漁人和樵夫,指代隱逸生活。

鑑賞

王安石回江寧為父親和長兄王安仁掃墓,不而悲思萬縷,淚若江潮,白者先出,朱顏早凋,因而者出了軒冕不足樂、終欲老漁樵的感慨。大概雪從父兄雖然學問卓越、志節高尚,卻窮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慘淡經歷受到觸動,引者了他潛藏於心中的歸老田園、漁樵為生的意願。然而他也只能借詩抒懷,不能付諸於實際。

此詩一方面雪表達了作者在掃墓時對父親的沉痛哀悼命情,另一方面也雪對自己推行新法時的艱難處境作了一番慨歎。

作者用“雪”與“朱”兩個頗具色彩的字極其生動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頭者與容顏因操勞過度而出現的未老先衰的狀況。當時王安石只有三十二歲,本該雪黑者朱顏,但現在雪“白者爭出”“朱顏早凋”,顯然雪想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感慨:自己雖然身居官位,卻絲毫沒享受到當官本該有的樂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以至於才過而立命年就華者早生、蒼顏畢現,世事實在雪太艱難了。“雪”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隱含着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歎命情。這種悲歎與全詩抒者的客思命愁,寒食命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於衰老的.感歎更為深沉。整首詩把思鄉命愁、哀悼命痛、早衰命歎、為官命苦有機地串聯,並用“雪”與“朱”這兩個字把王安石內心的感慨與苦楚更加深沉地表達了出來。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雪為了養家孝親,並非樂意官場,汲汲富貴。由於家中無田園以託一日命命,一家上下幾十口人賴其官祿,他根本就沒有條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詩歌中,就表達了“收功無路去無田”的無奈,既然“人間未有歸耕處”,他只得“竊食窮城”、任職地方,但這並非他的本願,在《壬辰寒食》一詩中就表達了他的感慨。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2

原文:

寒食野望吟

唐代: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譯文: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裏哭泣?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長滿了綠草。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棠梨花掩映着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啊。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蕭蕭的雨聲裏回去了。

註釋: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喬木:高大的樹木。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兩日。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lěi)壘春草綠。

壘壘:眾多的,重重疊疊的。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別離一作:離別)

盡是:都是。盡,皆也。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冥冥:昏晦的樣子。重泉:黃泉,九泉,是人死後的歸處。蕭蕭:象聲詞,指雨聲。

賞析:

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人們會在寒食節到清明節這幾天,祭掃墳塋,慎終追遠。其實清明節與寒食節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節日,掃墓原是寒食節的內容,因為兩節相連,漸漸的掃墓改在清明節進行。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達詔令:將掃墓祭祀活動編入“五禮”,使得清明掃墓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就描寫了寒食掃墓的情形。詩人筆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累累,悽風勁吹,紙錢紛飛,説盡了生死離別。黃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親人卻寂靜無聲。道盡生離死別的苦痛。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3

一、原文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譯文及註釋:

二、譯文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盪漾着綠蒲滋潤着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户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裏。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鞦韆爭相飛出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遊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三、註釋1.寒食:即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2.一道:一條。穿:穿過。

3.演漾:盪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4.凡:總共,一共。

5.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遊戲。蹴,踢。踘,皮製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6.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為古代遊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雲:“寒食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7.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説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説指春分之日。

8.清明:節氣名。在夏曆三月初,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春分之後穀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淮南子·天文》:“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後固定為夏曆三月三日。

四、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盪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於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裏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户人家,落在流水裏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鞦韆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侷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鬥雞、蹴鞠、打鞦韆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鞦韆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遊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於遊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後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遊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遊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着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4

原文:

寒食時看郭外春,野人無處不傷神。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來哭人。

註釋:

①郭外春:城外的春光美景。郭指外城。野人:田野中掃墓的人。傷神:心神憂傷。

②累累:眾多、重疊、聯貫成串貌。冢:墳墓。

翻譯:

清明前夕,春光如畫,

田野上到處都是心神憂傷的掃墓人。

仔細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眾多新墳,

這些新墳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掃墓人吧。

賞析:

這首詩出自《全唐詩》,是其中作者惟一的一首詩。寒食為節令名稱,指“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相傳起源於前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為避官而抱樹焚死,晉文公便定於此日禁火寒食。雲表的這首七絕便描繪了這幅城郊墓地的情景。作者從佛家的生死輪迴和避世思想出發,指出今年躺在新墳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掃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來祭掃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將被埋入墳墓。這種消極頹廢的思想不可取,然而也客觀地道出了人生代謝的自然規律,而此詩也寫得流暢,準確生動,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5

原文: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

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

譯文

風吹不停,濃雲陰沉,雨時斷時續,寒食節馬上要來臨了。昨用風將櫻桃吹得凌亂不堪。雨天陰冷潮濕,我也小病剛好,是該用爐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喚女伴麻煩她來替我畫眉,但又懶得動身,多麼希望黃鶯給捎個信兒。遲疑半晌才打當梳粧盒,鏡中的容貌雖然嬌豔,但還是嫌自己不夠美麗。

註釋

1、菩薩蠻:雙調四十四字,前後闕兩仄韻轉兩平韻。本篇守譜用四部韻,兩仄兩平相間,句句皆葉,兩句一換。

2、闌風伏雨:指風雨不止。

3、寒食:寒食節。舊俗在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當此節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4、狠藉:指櫻桃花敗落。

5、鎖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子。

6、薰繡衣:用香料薰華麗的衣物,

7、央及:請求、懇求。

8、流鶯:啼鶯,以其啼鳴婉轉,故云。

9、半響:許久、好久。

10、奩(lián):女子梳粧用的`鏡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11、自嫌:自己對自己不滿。

賞析:

這詞裏描繪了寒食節時候,一女子剛剛病起,乍喜乍悲的情態。起二句先繪寒食節候之景,風雨不止,一夜之間櫻花零落。這是全篇抒情的環境、背景,以下便是描繪她在這景象下的一系列的行動。一是按節令而薰繡衣,一是打扮自己。但“半晌”和“自嫌”卻透露了自傷的心情。這是摹其細節去刻畫她的心理。小詞可謂寄深於淺,寄厚於輕。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6

原文:

寒食

唐代:沈佺期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譯文:

普天皆滅焰,匝地盡藏煙。

天下家家熄滅火焰,整個大地都已不見炊煙。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不知道哪裏的火,能夠温暖我這淒涼的遊子之心。

註釋:

普天皆滅焰,匝(zā)地盡藏煙。

匝地:遍地,滿地。

不知何處火,來就客心然。

賞析:

在此詩中,沈佺期運用早期宮廷詩的“封閉式”結尾,並能利用這種巧妙的'結尾表現個人情緒。

寒食節本來意味着快樂和團聚,但對於遊子來説,卻只能突出他的孤獨。“然”不僅隱喻他的憂愁,並且與外部世界形成懸殊對照,這種不一致與他的處境是相應的。但沈佺期也能夠運用較時新的“開放式”結尾,以暗示和描寫結束詩篇。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7

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歎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看飛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遊絳闕,浮生蟬蜕,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邪。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書錦榮華。

翻譯

十五年來,每逢寒食節,都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氣裏,思念着墳墓上的柏樹;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裏,卻又羞於見到飛花。寒食節自己不能供奉麥飯、紙錢、雞和酒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老天笑道:這不是因為我,也不是因為元軍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為家了。想以前仙人駕鶴常遊於天上的.絳闕;世俗之身如同蟬蜕殼一樣被丟棄,豈能留戀於塵埃濁世?帝王命臣子守墳、修葺墓園,男子應當這樣報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墳,如同白天衣錦還鄉一樣顯示榮華!

註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鄆(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須城,即今山東東平。這裏用北宋舊名,以示不忘故國。

宰柏:墳墓上的柏樹,又稱宰樹、宰木。

飛花:切寒食節。

只雞斗酒:均指祭品。

幾誤林間噪喜鴉:祭掃過後,林間的鴉鵲就可來啄食這些祭品,由於自己多年末能祭掃,故耽誤了鴉鵲。幾,屢次。

紫府清都:道家稱仙人居住之地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絳闕:指神仙宮闕。

黃沙:意指塵埃濁世。

過家上家:回家鄉上墳。此處非泛説,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顯示皇帝的恩寵。

書錦:意指富貴還鄉。

創作背景

該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後,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統治者強行逼迫詞人北上,中途遇寒食節,遂作此詞。詞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賞析

上片主要抒發了詞人的思鄉之情。已經十五年沒有回家過寒食節,説明詞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誇張手法,説明詞人思鄉情濃,也暗含當時國破家亡,百姓飽受流離失所之苦。“歎雨濡”四句寫詞人雖背井離鄉,但無時無刻不在掛念家中。十五年都沒有回家為祖塋掃墳祭墓,連“宰柏”都令詞人思念不已。而在陽光明媚的時節,詞人羞見飛花”,羞見的原因不想自知。“飛花”此處指熱同繁盛之所,國破家亡之際,自己身為人臣,卻無力挽大廈之將傾,實在羞愧。“麥飯”三句,寫林中的喜、烏鴉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於自己多年未祭,連它們都要空等了。表面詞人在憐喜烏鴉,實則在為自己的不幸慨歎。最後一句,詞人委婉地表達了對元統治者的憤慨。

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鬱之風,轉而抒發豪情。起首兩句,詞人借用道家之説,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願與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詞人為堅守氣節,視死如歸。“想前人取”四句,進一步説明詞人不戀紅塵俗世,不願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樣,解脱之後駕鶴雲遊,逍遙自在。“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三句,詞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寧死不屈臣節的思想。正因為有了這種“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詞人最後説此次北上,雖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決,他們也不能奈何。再次強調自己的堅定信念。

該詞由寒食節寫起,詞人先寫自己的思鄉之情,繼而由家至國,表明自己決不願做背信棄國的叛臣,即便捨棄性命也要保全臣節,從而昇華了全詞的思想境界,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8

原文:

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元代:盧摯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媪,鬢髮如絲。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歎行人,馬上哦詩。

譯文: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媪,鬢髮如絲。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歎行人,馬上哦詩。

柳樹萌芽,像飄浮着一層嫩綠色的輕煙。梨花似雪,參差地交雜在柳枝中間。柴門外狗兒在叫,茅屋頂上燕了呢喃。一對白髮的農家老夫妻正圍着老瓦盆飲酒用飯。桑林外,一位梳着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着花枝在盪鞦韆。她轉眼注視多時,大概是讚歎我這個行路之人,坐在馬上吟哦詩篇。

註釋:

柳濛煙梨雪參(cēn)差(cī),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媪(ǎo),鬢(bìn)發如絲。桑柘(zhè)外鞦韆女兒,髻(jì)雙鴉斜插花枝。轉眄(miǎn)移時,應歎行人,馬上哦(é)詩。

參差:不整齊。柴荊:柴門。用林木棍、荊條搭成的院門。茅茨:茅屋的屋頂。這裏指屋檐。老瓦盆:指民間粗陋的酒器。媪:年老的婦人。柘:桑樹,常綠灌木,葉可喂蠶。髻雙鴉:即雙丫形的髮髻。轉眄移時:轉眼斜視多時。眄,斜視。哦:低聲吟詠。

賞析:

鬢髮已白的`夫婦,活潑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朧的柳樹;還有荊門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語,一幅天然的沒有任何雕飾的美麗畫卷:人與人和諧,物與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諧。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樹上蕩着鞦韆的孩子,梳着髮髻,插着花枝,閒適、快樂,卻被我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顧盼,眸子裏的疑問,只因我在搖頭晃腦地吟詩。江山一片秀,温暖在心頭。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諧的人間之情。作者用清麗的筆法、温和的色彩,表現出曲中人陶然忘機的情懷和一片生機盎然的農家生活情趣。

這支曲子所寫景象喜人,表現出作者對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和濃烈的平民意識。此曲抒寫作者於清明前的寒食節在新野道中看到的農村初春景象。開頭三句是寫農村的自然風光。接着是寫農村老年人的悠閒生活。“桑拓”兩句是寫農村孩子們的快樂生活。最後三句是寫作者看到這些迷人的景象後,感到無比的喜悦,情不自禁地“轉眄移時”,在馬上不住吟詩稱頌。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9

原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裏忙着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裏。

註釋

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③漢宮:這裏指唐朝皇官。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④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裏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裏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裏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説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覆説:“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裏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着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着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裏傳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裊裊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瀰漫着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説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裏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創作背景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皇恩。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着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勤政為民。唐代詩人竇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紀其實:“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電影隨中使,星輝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正可與韓翃這一首詩參照。

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10

原文:

寒食郊行書事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朝

野店垂楊步,荒祠苦竹叢。

鷺窺蘆箔水,鳥啄紙錢風。

媪引濃粧女,兒扶爛醉翁。

深村時節好,應為去年豐。

註釋

①寒食:從冬至節這天起,數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節。寒食節接近清明,大概是清明節的前三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每逢這天,家家禁火,故名寒食。一説為了紀念介子推,但此風俗甚古,與介子推無關。②野店:村野之店,酒館之類的。步:通“埠”,水邊泊船之處。③荒祠:荒廢了的祠堂。苦竹:亦稱傘柄竹,莖杆呈圓筒形,高可達四米,分節較疏,分佈於長江流域各地。“野店”兩句意為:垂楊飄拂的渡口處,隱約可見村野之店;荒祠的周圍,苦竹叢生。④鷺:白鷺。蘆箔:指插在河流中攔捕魚蟹的葦柵。⑤啄:指啄食祭品。“鳥啄”句語出張籍詩:“寒食家家送紙錢,鳥鳶作窠銜上樹。”“鷺窺”兩句的意思是:白鷺緊盯着放了蘆箔的'水上,烏鴉在隨風飄舞的錢灰中不住啄食。⑥媪:老婦人。按《東京夢華錄》卷六:“寒食、冬至之日亦如此。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服,把酒相酬爾。”⑦“媪引”“兒扶”兩句描寫的是當時寒食節的農家風俗。⑧深村:偏僻的山村。

賞析:

寒食節正值春和日暖的時刻,這首詩便描繪了郊行所見的節日風光,展現了一幅絢麗多姿的農村風俗畫。首兩句以意象串起詩思,有類晚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次兩句觀察細緻,動靜結合,是為王國維所論之“無我”之境。全詩明白曉暢,淳樸敦厚。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11

原文:

壬辰寒食

宋代:王安石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譯文: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身居他鄉的鄉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節,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自己的白頭髮像是要掙脱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經顯得蒼老。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樂啊,只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做一個打漁和砍柴的農民。

註釋: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客思:他鄉之思。思:思緒,心事。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cháo)。

寒食:節令名,在農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冶城:江南東道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里;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diāo)。

巾:頭巾。雪:白髮。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

未知軒冕(miǎn)樂,但欲老漁樵(qiáo)。

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老:終老。漁樵:漁人和樵夫,指代隱逸生活。

賞析:

王安石回江寧為父親和長兄王安仁掃墓,不覺悲思萬縷,淚若江潮,白髮先出,朱顏早凋,因而發出了軒冕不足樂、終欲老漁樵的感慨。大概是從父兄雖然學問卓越、志節高尚,卻窮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慘淡經歷受到觸動,引發了他潛藏於心中的歸老田園、漁樵為生的意願。然而他也只能借詩抒懷,不能付諸於實際。

此詩一方面是表達了作者在掃墓時對父親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推行新法時的艱難處境作了一番慨歎。

作者用“雪”與“朱”兩個頗具色彩的字極其生動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頭髮與容顏因操勞過度而出現的未老先衰的狀況。當時王安石只有三十二歲,本該是黑髮朱顏,但現在是“白髮爭出”“朱顏早凋”,顯然是想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感慨:自己雖然身居官位,卻絲毫沒享受到當官本該有的樂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以至於才過而立之年就華髮早生、蒼顏畢現,世事實在是太艱難了。“雪”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隱含着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歎之情。這種悲歎與全詩抒發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於衰老的感歎更為深沉。整首詩把思鄉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歎、為官之苦有機地串聯,並用“雪”與“朱”這兩個字把王安石內心的感慨與苦楚更加深沉地表達了出來。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為了養家孝親,並非樂意官場,汲汲富貴。由於家中無田園以託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幾十口人賴其官祿,他根本就沒有條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詩歌中,就表達了“收功無路去無田”的無奈,既然“人間未有歸耕處”,他只得“竊食窮城”、任職地方,但這並非他的本願,在《壬辰寒食》一詩中就表達了他的感慨。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12

原文:

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

唐代:胡皓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丹心終不改,白髮為誰新。

譯文: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丹心終不改,白髮為誰新。

註釋: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chén)。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辰:1。地支的第五位,屬龍。2。用於記時。3。時日:4。日、月、星的總稱。5。古同“晨”,清早。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gèng)伴人。丹心終不改,白髮為誰新。

寒灰:猶死灰。物質完全燃燒後留剩的灰燼。

賞析:

胡皓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於,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的藝術概括。他通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敍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裏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寒食原文及賞析 篇13

寒食

趙鼎〔宋代〕

寂寂柴門村落裏,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煙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徑籍青苔卧,莫管城頭奏暮笳。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即使冷冷清清開着幾扇柴門的村落裏,也還是要插幾根楊柳枝條,標誌出每年的節令。寒食的傳統雖然沒有傳到遙遠的廣東,但清明上墳奠祭祖先的禮儀還是和中原一樣。時至今日,漢唐兩代的王陵巨冢,已經沒有人前去祭祀;而山邊溪間的`小路上仍生長着許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關城門的號角聲是否響起來。

註釋

寒食:節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説清明前兩天)。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於是日禁火寒食。龐老家:指龐德公一家。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在峴山種田。荊州刺史劉表幾次邀他出來做官,他拒絕了,帶領全家到鹿門山中採藥。後來另一個隱士司馬徽來看他,正碰上他上墳掃墓歸來。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墳事。

賞析

詩中的“粵人國”,本指廣東,因秦末趙佗曾建南越國,封為南越王。趙鼎曾被貶至潮州,因此此處“粵人國”應指潮州。趙鼎在潮州五年,即紹興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時是紹興十年閏六月,故此詩應為紹興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間所寫。

此詩雖題為《寒食》,但寫的是從寒食到清明。前兩聯寫的是當時民間風俗。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祭掃》記其時江南風俗:“清明前三日為寒食節,都成人家皆插柳滿檐,雖小坊曲幽,亦青青可愛。……從人家上冢者……南北兩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冢者尤多”從此詩可得知,南宋時潮州民間在寒食節也有插柳的習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沒有禁煙寒食,而清明節卻像東漢末襄陽隱士龐德公一樣攜帶女兒上山掃墓(即“上冢”)。

後兩聯在記事中寄寓抒情。頸聯寫所見:漢唐帝王的陵墓連粗糲的麥飯也沒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徑之間開滿梨花。尾聯寫所感所聞:我還是開懷暢飲吧,醉後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頭上傍晚吹起的軍號。

通過清明郊遊,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權貴、富貴不過是短暫的、無常的,而人間確實永恆的、常新的。我還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這種心態看似消極,但卻是作者當時處於貶謫逆境中的苦悶、痛楚心情的反應。

其實,趙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陽軍的謝表中曾説:“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檜見了,説:“此老倔強猶昔!”(《宋史》本傳)

趙鼎

趙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詞人。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南宋解州聞喜(今屬山西)人。宋高宗時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齋所刻詞》有《得全居士詞》一卷,存詞45首。

標籤:賞析 寒食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