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八年級《春望》教學設計(精選6篇)

校園2.21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春望》教學設計(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春望》教學設計(精選6篇)

  八年級《春望》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春望》集國優、家愁、人衰之情於一體,讀後讓人百感交集。詩人借景抒情,言為心聲,真切動人的璣珠般的詞句,牽動着我們每個人的心。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國小五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閲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首詩時,本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深入理解詩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和創新精神。

2、過程與方法

⑴朗讀法: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藴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⑵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促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反覆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三、學習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走進一位歷史上的苦難詩人,愛國詩人,偉大詩人——杜甫的心理歷程!

二、關於杜甫和寫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隻能增加詩人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播放朗讀課件,欣賞詩文。

四、學生自由誦讀。

1、請學生自由的讀古詩。

2、檢查學生讀詩的情況。

五、解詩意,悟詩境。

1、請生根據課前預習和朗讀説説,詩人通過詩句,想要表達自己怎樣一種情感,表現怎樣一種情懷呢?

2、學生再次默讀古詩,並且分組討論交流。

3、學生根據討論交流的結果來全班彙報交流。

(全詩表達出作者對祖國,親人深切的愛!是愛國情,思親情的完美體現。)

4、請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和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説説自己是從那些詩句體會到詩人的這些情感的?

5、小組討論交流。

6、全班彙報。

(1)“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裏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相機播放視頻課件,帶領學生和杜甫一同走進被叛軍蹂躪的長安城。)

(2)通過課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時的長安是什麼樣子的?那麼,在你想想當中的盛唐時期的國都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3)詩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從前的都城,那麼詩人此時此刻留下的淚水應該是怎樣的淚水呢?

(悲憤的,憤怒的,傷感的,思親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課本註解為: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4)“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同學們,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詩句,感受詩人的這份情懷吧!

(5)、指導學生對詩句進行反覆誦讀!

(6)、教師根據學生的誦讀情況進行朗讀指導。

(7)、那麼同學們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詩人的思親之情的呢?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麼?為什麼在詩人看來,這一封薄薄的家書要比黃金萬兩還要重要呢?

(相聚的難,家書傳遞的難,得到親人平安消息的難,這一切都是連日來的戰火造成的。)

(8)、那麼我們就一起來讀讀,將杜甫對家人的這種思念傳遞出去好嗎?

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指導。

教師指名朗讀,師生互評。

(9)、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盼望着和親人團聚,已經到了什麼程度呢?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歎息。老人昔日長長的頭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的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10)、請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滿腔愛國情懷,教師播放配樂畫面,請學生全篇誦讀。

六、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比較: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後怎樣的心情? 此時

答:驚喜萬分,歸心似箭。

2、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答:憂國憂民,眷念親人。

3、都説“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杜甫卻兩次落淚,“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就是杜甫,他時時刻刻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人民的命運緊緊的聯繫在一起,他的詩句寫出的人民的心聲,讓我們一起去走進杜甫。——播放有關杜甫生平介紹的課件。

4、這就是愛國詩人杜甫,下面老師再向同學介紹幾首杜甫的詩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卧踏裏裂。

牀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xiàn)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七、提升對杜甫的瞭解

詩人懷着滿腔的愛國情懷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名字一定會隨着他的詩句,隨着歲月的流逝,越來越放出燦爛的光彩。最後,讓我們齊讀《春望》,送給杜甫!

  八年級《春望》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習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的可貴精神。(難點)

2.指導學生用品味詞語、借景抒情、再造想象的方法來欣賞詩歌。(重點)

3.深入理解本詩,擴展瞭解杜甫其他相關詩歌,初步瞭解杜甫的經歷和思想。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批註法 賞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詩人——杜甫。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動。

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想要再有一番作為,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詩人在都城長安寫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這首詩是我們兒時就已經能琅琅背誦的,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細膩的視角,更深厚的感情來觸摸詩歌所表達的精神世界。

首先,請同學們一齊朗誦本詩。

二、賞析首聯

1.本詩的題目是“春望”,那麼在首聯中作者都望到了什麼?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認為在這四個描寫對象中作者着力要體現哪一個事物的特點?為什麼?(借景抒情賞析法落實點)

國之破。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

開篇即是春望所見,先用“國”點明瞭此城即國都長安,以“破”交代了歷史背景,以“春”標明瞭節令。兩句合而觀之,便是説望見春天被攻破了的長安城,山河之上草木叢生,榛莽遍地。這一聯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出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國已政權陷落。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殘破不堪。

3.宋代魏慶之編的《詩人玉屑》中説:“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在這兩句詩中,哪個字用的最好?為什麼?(品析詞語賞析法落實點,自選式)

破:着一破字一字統全貌,未言一處破敗之象,但是滿目瘡痍之態已赫然紙上,實是觸目驚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恆,更襯李唐之傾頹慘境。(略)

春:春回大地,應生機勃勃,草長鶯飛。(略)

深:亂草遍地,林木蒼蒼。

4.背景對比:

昔日長安城: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杜甫《麗人行》)

今日長安城:破

4.此聯對仗工巧,“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敍荒蕪之狀,對照強烈,出人意料。司馬光説:“‘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温公續詩話》)為全詩渲染了悲愴的氣氛。

三、賞析頷聯

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歷來有兩種翻譯的版本。第一種:人濺淚驚心。第二種:花鳥濺淚驚心。

2:那麼你認為哪一種好呢?

第一種,花鳥本為娛人之物,詩人們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錦,百鳥齊鳴來襯托心情的愉悦和歡暢,可是在這裏,詩人卻因感時恨別見之而泣,聞之而恐,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第二種,以花鳥擬人,花好似在落淚,鳥彷彿受驚駭。感時恨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樂。兩説雖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前者觸景生情,後者移情於物,都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的沉鬱之情。

3:這一聯中的“濺”和“驚”兩個字用得甚好,請用簡潔的語言批註這兩個字的妙處,寫在老師發的紙上,寫好之後撕去背膠粘到前面的紙上。

濺:含悲帶憤,感情濃烈。驚:敏感驚恐,心靈柔軟。

小結: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到此所望結束了,詩人後兩聯由悲痛國事轉為想望親人。

四、賞析頸聯和尾聯

1.介紹背景:杜甫是前年八月為叛軍所俘的,被困於長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兒女,因此説“家書抵萬金”。

引詩拓展:杜甫在寫《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長安就寫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眷眷之懷。

2:“家書抵萬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憂慮,焦急。)

3:對比詩人的《望嶽》和本詩的尾聯,想象一下兩首詩中的詩人形象有何不同?

《望嶽》中的詩人:年富力強,意氣風發。

《春望》中的詩人:垂垂老矣,沉鬱悲痛。

4.詩人寫這首詩年僅45歲,卻已“白髮”,而且稀到“不勝簪”的地步,這可能嗎?是什麼使詩人如此?

是“感時”,“恨別”所致。是“國與家”共同的打擊所致。是因為“艱難苦恨繁霜鬢”。

5.相比《望嶽》,詩人的氣度是不是變小了?例如詩中先憂國,再思親,最後寫到自己的衰老。

從背景上看: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

從年齡上看:從裘馬輕狂、意氣風發的少年到歷盡滄桑、日漸衰頹的“老年”;

從情感上看:由壯志凌雲的豪情到對國家命運前途憂慮的悲情,

從胸懷上看:都是廣大的胸懷,《望嶽》更凌厲自信,《春望》更深沉藴藉。

6.小結:家與國緊密相連,個人和民族血脈相融。以愛家之心愛國,以憂國之心憂家,心繫國家,胸懷天下。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愛國方式,這一直是聖哲先賢思考問題的方式。“家國天下”的背後,有高尚的情感,更有精神的智慧。杜甫在詩中把家愁同國憂交織起來,深刻地表現了正直知識分子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休慼相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正是“沉鬱頓挫”的精神實質,也是杜甫偉大之所在。

五、總結

杜甫就是這樣,憂國憂民的思想已經溶入了他的血液!他總是把自己的命運和民族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他總是能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廣大黎民的苦痛,他總是坎坷不幸的,但他也總是令人敬仰的!他的生活總在苦難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巔峯!讓我們帶着對古往今來所有憂國憂民之士的景仰,來一起朗讀。

六、板書

春望

——沉鬱的家國凝望

己——家——國

老——離——破

七、作業佈置:

1.背誦本詩

2.閲讀杜甫其他作品。

  八年級《春望》教學設計3

  【教材解讀】:

《春望》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愛國詩篇,寫於安史之亂中詩人困居長安之時,表達了詩人憂慮國家、感時懷人的焦急心情。國都殘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驚心。詩人在寫景中抒發感慨,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把國破之痛寫得十分強烈,把愛國與傷時之情緊密交織在一起,把國和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繫起來。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熟讀背誦。

2、領略古詩詞的意境美。

3、感受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學習重點】:

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學習難點】:

體會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學習方法】:

誦讀

  【課時】:

1課時

  一、導入新課:(導)

1、情景導入:讀對聯,識人物。

師導語:在盛唐的詩壇,矗立着兩座不朽的豐碑,分別是浪漫主義的李白和現實主義的杜甫,請讀大屏幕上的對聯,你能看出對聯寫的是哪位詩人?[杜甫]

今天我們一起走近杜甫,從他的名詩《春望》中感悟詩人憂國憫時的情懷。這首詩編入第五單元,本單元所選詩文,多表達古代文人的志趣,我們要在反覆誦讀中領會豐富的內涵。

2、齊讀學習目標。

3、請展示你的課前預習。[學生展示文學常識、字形、字音、字意等。]

4、師過渡:《禮記》中説“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充足的準備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預習非常細緻,準備好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與詩人對話。

  二、走進文本:(學)

1、聽讀感知。

師:首先我們一起聽讀古詩。聽之前我想問問大家,聽讀古詩應該注意聽什麼?[生:聽準字音、停頓,注意句子的語氣,語調。]好,大家盡力做到這幾點,別忘了做標記哦![放範讀視頻,學生標記。]

你都做了哪些標記?[學生交流]

2、朗讀指導。

師:同學們聽得很認真,感覺也很正確。朗讀古詩的技巧包括節奏、停連、重音、語氣。請大家看大屏幕:

節奏:五言詩的節奏一般是221式或212式。

停連:依節奏停頓,依意思或者感情連貫。

重音:強調的字詞讀得重、響。

語氣:依據詩歌的內容、感情。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節奏是兩字兩字一字或者兩字一字兩字,意思連貫的時候可以停頓短一些,如“山河在”。關鍵的詞讀重一些,如破、深。語氣依據內容、感情確定。本詩的感情正如同學們所説,是低沉的。

3、初讀感受。

師:瞭解朗讀技巧,我們再來感受一遍古詩,這一次,我們小聲跟讀,注意體會節奏、重音、語氣。

4、自讀展示。

師:學者周汝昌説:古詩“音樂性極強,節奏性特美,乃是世間上千種語文的唯一的一種‘詩的語文’,無與倫比!”請大家大聲地、自由地朗讀,用自己的聲音來詮釋古詩無與倫比的美吧![學生自由讀,組長組織讀]

師:哪位同學先展示一下?喜歡哪句就讀哪句。展示的同學依組內序號加分。[學生個人展示讀,師生共同評價朗讀。]

來,拿起書,抬頭挺胸,我們全班一起讀,讀出詩的韻味來[學生齊讀]

5、理解詩意。

師: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經過反覆的朗讀,你讀懂詩歌寫的內容了嗎?請小組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話説説詩歌的意思。

有小組內理解不了的詩句嗎?哪個小組來解決?

好了,請每組只説一句,依序號雙倍加分。[學生小組交流後,師評價。]

  三、個性解讀:(研)

1、小組合作,理解詩情。

師:古詩評論家鍾嶸在《詩品》中提出,最好的詩應該是“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採”,風力指思想內容,丹採指文詞形式。詩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強,所有的思想內容都藴含在形象之中,藉助形象表達情感。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活動感悟《春望》之“風力”。(大屏幕設置情景)

如果你當導演,把《春望》拍成電視短劇,你選擇拍什麼內容?説説你選擇的依據和理由。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研究,然後展示。

學生小組學習,教師適當指點。

預設:

我們選擇拍攝國破城荒的景象,畫面上突出對比,由壯麗的山河到破敗不堪的都城,由繁華時長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見一人。(這在文學上的寫作手法叫“對比反襯”)

我們選擇拍攝花鳥淚驚的一幕,依據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應該是個近景,詩人看花而流淚,聽鳥而心驚,特寫花上的淚珠和詩人痛苦的表情。(為什麼看花會流淚,聽到鳥叫會驚心?看到什麼樣的花會流淚?在什麼情況下會驚心?這在文學上叫“寓情於景”)

我們選擇拍攝烽火家書這一段,依據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用長時間的鏡頭展現戰火紛飛、戰馬奔騰、戰爭中的廢墟、流離失所的百姓,體現出“連三月”之長。特寫在戰火中焚燬的家信,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的表情,體現家信難得。

我們選擇拍攝白頭更愁。具體表現詩人滿頭白髮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髮簪在短小的髮髻上搖搖欲墜。

師:我們來總結一下:在同學們導演的短劇中,我們看到了城牆、荒草、廢墟上的野花,戰火中的家信以及詩人滿頭的白髮。鑑賞詩歌,就是要抓住詩歌所描寫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過程中體會感情。

2、小組合作,美讀感悟。

師:此時此刻,我感覺我們真實地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了,和詩人的心一起跳動,關心國家,關注人民,那就讓我們再一次表達對詩歌和詩人的理解。

請以小組為單位設計誦讀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生配樂、配畫、輪讀、唱讀、演讀……]

同學們的創意真棒,説明大家真正讀懂了詩歌,你們不愧為未來的藝術家!

  四、學以致用:(練)

師小結:詩人懷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憫的目光觀照現實,用寫實的筆法進行藝術創造,再現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全過程,也傳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後,當詩人聽到官軍勝利的消息後,會是怎樣的,我們一起來看:

比較閲讀—賞析《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1、本詩寫了哪些形象?表達作者怎樣的心情?

2、兩詩表達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卻有相同點,相同之處是什麼呢?

  五、總結提升(評):

1、師總結。古人借詩言志,今人論詩識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瞭解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是啊,“落日悲江漢,中宵淚滿牀”詩人因國破而憂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人因民生而落淚,這就是詩聖杜甫。他為我們後人樹起的,既是文學的豐碑,亦是人格的豐碑。懷着對詩人的敬仰,我們齊背這首詩。

2、學生總結評價一節課的學習。

請同學們總結這一節課的收穫。

請語文課代表評價這節課的學習。

  作業

1、積累杜甫的詩歌,進一步感悟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2、用本節課學到的閲讀古詩的方法,選擇一首古詩進行賞讀。

  板書:

春望

杜甫

“丹採”“風力”

國破城荒悽

花鳥淚驚悲憂國對比反襯

烽火家書苦憂民觸景生情

白頭更短愁

  八年級《春望》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熟讀背誦。

2.領略古詩詞的意境美。

3.感受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學習重點】

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學習難點】

體會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學習方法】誦讀

【課時】1課時

  【學習過程】

  一、介紹寫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

  二、讀出詩韻

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式上説有五言、七言之分;從篇幅上説有律詩、絕句兩種。律詩分五律、七律兩種。全詩共四聯,頭兩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韻,通常押平聲韻。

  三、讀懂詩意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敍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説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藴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四、感悟詩情

1、詩歌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狀況?

2、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五、表現手法

A.觸景傷懷,移情於物,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藴含在形象的描寫中,情景交融。

B.一字傳神。“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驚心;“深”字令人滿目淒涼。“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驚”體現了詩歌語言的動態美,寄託了詩人強烈的情感。

  六、作業

板書設計:

春望

憂國---------------思親

馬進林

  八年級《春望》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藴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3、領略古詩詞的凝練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難點:

1、理解詩句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詩的背景或心境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杜甫詩之沉鬱,無不令我們愛不釋手,浮想聯翩,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詩。

二、整體感知

1、藉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抵,值,相當;

渾,簡直;

簪,古人用來別發連冠的首飾。

2、瞭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書肅宗紀》載:這年正月,“安慶緒將伊子奇寇睢陽郡,張巡敗之”。二月,“李光粥及安慶緒之眾戰於太原,敗之”,“關西節度兵馬使郭英X()及安慶緒戰於武功,敗縷。慶緒陷馮翊郡,太守蕭賁死亡”,“慶緒將蔡希德寇太原”,“郭子儀及安慶緒戰於永豐倉,敗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載,這年三月,“尹子奇復引大兵攻睢陽”,”安守忠將騎二萬寇河東,郭子儀擊走之”。整個春季三個月,戰爭不息。

三、理解詩的意境、內容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人觸景生情,抒寫了傷亂的感慨。

詩的前四句寫春天的長安城的敗象,包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高情。全詩沉着藴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墜淚驚心。

前四句詩人俯仰瞻觀,由近而遠,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由滿城草木到花鳥。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親人的慘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四、問題探究

1、這首詩寫於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藴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這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是什麼?為什麼?

提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歎。

2、詩歌的首聯寫了哪幾個形象?這些形象各有什麼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悽然。

3、頷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明確: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着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彷彿看到詩人滿頭白髮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4、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你能夠説説自己的理解嗎?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裏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5、如何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課本的註解是:“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恨別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裏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為:由於為國事而感到傷心,為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6、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明確:前四句抒發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頸聯抒發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尾聯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歎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

7、名句品評。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奧妙在哪裏?

關於詩歌語言的意義美。“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舉手搔頭,意欲解愁,可是搔頭解愁愁更愁,稀疏短髮,幾不勝簪,頓覺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五、學生朗讀、背誦這首詩。

六、總結

《春望》集國優、家愁、人衰之情於一體,讀後讓人百感交集。詩人借景抒情,言為心聲,真切動人的璣珠般的詞句,牽動着我們每個人的心。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七、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完成課後練習題。

  八年級《春望》教學設計6

  一、教材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於至德二年三月所作。當時正直安史之亂,首都長安被叛軍佔領。詩人於至德元年八月被叛軍捉住,押送到長安。在長安城裏,詩人目睹了叛軍的種種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但這隻能增加憂國憂民的詩人的痛苦和感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深入理解詩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2、能力目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和創新精神。

3、情感目標:反覆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學方法:

1、朗讀法: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藴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定教。

  五、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優秀的傳統。那麼,大家知道哪些愛國的名人名言或愛國故事呢?(學生回答)

多媒體出示一副圖片並配以文字説明,讓學生説出這副圖片中的人物是誰?這樣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加深對杜甫的認識,烘托課堂氣氛。

(二)品讀感悟

1、多媒體顯示詩歌朗誦,讓學生初步體會詩的節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劃分朗讀節奏。強調兩個字的讀音“搔”和“簪”。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感知詩的內容。

4、學生配樂朗誦《春望》。

(三)、畫面欣賞

多媒體出示一組長安城繁華時與衰敗時的圖片,讓學生在圖片的欣賞中説出自己所觀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紹。

(四)、整體感知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全詩,如果學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研討。

(五)、品讀探究

首聯:1、詩人向我們描繪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這些景象有什麼特點呢?

2、面對人煙稀少的、雜草叢生的長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達詩人此時的心情呢?

多媒體顯示圖片:讓同學們欣賞一組百花盛開、鳥鳴時的圖片,説出欣賞圖片時的感受。

頷聯:1、鳥語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夠給人們帶來愉快的心情,但是給作者帶來的是怎樣的感受呢?

2、作者為何對花落淚、聞鳥驚心?

此時此刻作者為時局感傷得落淚,此刻的分別不是一般的分別,可能是永別,生離死別,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頸聯:1、對於作者來説家書是十分寶貴的,由哪裏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書怎麼能低得上萬兩黃金呢?我不理解,誰來説説!

此時此刻,戰亂的早日平復、一封報平安的家屬的到來,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麼程度呢?

尾聯:1、詩人對於一封報平安的家書以及戰亂的早日平復,盼得憂愁得搔頭,頭髮越搔越短,短到了什麼程度呢?

2、簪是怎樣的飾物呢?多媒體顯示簪的圖片,並配以解釋性文字。

3、當詩人頭上滿是白髮,甚至插不住簪子,這是因為什麼呢?

4、大家猜猜杜甫當時多大年紀?

杜甫當年只有45歲,人到中年,為國家而擔憂,為親人的離別而憂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情感,把握情境。

提問:詩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麼?

(七)、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憂國思親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那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八)、板書設計(略)

  教學反思:

教學設想是讓學生多讀老師少分析,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進行感悟理解。可實際授課時還是講多了,直接導致課堂上讀的時間少了,預想的一些讀的程序沒有進行。原因?可能,讀的花樣設計少,舊的習慣難以扭轉。特別是習慣,老是不放心,老想條分縷析地精細化文本內容,忽略了學生能力的鍛鍊。舊習不除,難以進步啊!真的到了好好改進自己的教法的時候了!

另一個方面,課堂上學生的反應沒能跟上老師的預想,這也應反映了備課環節上的一個不足----備學情。備課之時,主要精力用在了對教材內涵的挖掘,忽略了對學生情況的研究,一相情願地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表達能力置於一個較高的平面上,課堂之上自然就會出現學生反應與教師預想的反差。按説課堂上面對的是自己一手帶出來的“嫡系”,不會不瞭解學生到底有多少“斤兩”,可實際,自己在這方面的確做得不好,着實應該好好檢討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