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語文課堂實錄之前方

校園1.81W

(投影:課文《前方》的圖片)

語文課堂實錄之前方

師:這是攝於印度的一幀照片,請大家看一看,圖片反映了什麼內容,表現了什麼樣的生存狀態?你能不能根據你對圖片內容的理解,為照片加一個標題?不要受曹文軒的影響,用自己的話説自己的想法。

生1:我從圖片中看到了嘈雜與安靜的混合,這是在車箱中的照片,有的人在大聲地交談,有的人在靜靜的沉思,我借用了福克納一部小説的名字,叫《喧譁與躁動》。

師:看到了嘈雜與安靜,但圖片中有躁動麼?怎麼來表現你理解的“安靜”呢?(學生笑)下一位。

生2:圖片中的人物都很茫然。他們為什麼聚到這個車箱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在我看來他們都很迷惘,所以我的標題是《迷惘的路途》。

師:你説説看舉到這個車箱中的原因有哪些?

生2:有些是從家裏出來,有的是要回家,他們在車上,無非是這兩種情況。

師:你能不能具體説一説他們為什麼都是很迷惘的?

生2:離家了,當然要想家,月是故鄉明,想家的人總是迷惘的;而回家的話,也許是在外面一事無成,“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但是從這一節破舊不堪的車箱外身可以看出就是回家的人也是不快樂的。所以是迷惘。

師:我要肯定的是,他看圖片非常的認真仔細,推斷也很有道理,其二,能夠活學活用,《鄉土情結》中的句子非常流暢的就説出來。難能可貴。下一位。

生3:我覺得誠如前面的同學所説有迷惘,但也肯定有希望,有憧憬,是對未來的憧憬。你看那位託着下巴向窗外沉思的男子的眼神,很堅毅,很執着的看着窗外,如果説他可能會迷茫的話,也有可能在憧憬着未來。我加的標題是《在路上》。

師:《在路上》是美國二戰後文學流派“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小説,與此相對應的是美國一戰後也有一個著名的文學流派“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是海明威,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讀讀他們的小説。《在路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用這句話作題目的話,可能更富有詩意一點。我們繼續聽聽同學的看法,下一位。

生4:這幅圖反映的實在複雜,有很多種可能性,既有希望,也有迷茫,也有平靜,就像洪sir説的平和,既看不出太多的激情,也沒有那種迷茫的頹廢,只是很平靜的對待自己的旅行,或者還有可能是懷疑,對自己曾經堅持的東西懷疑,這種懷疑並不見得就是迷茫,而是一種輕度的動搖,對自己堅持的設想的一種動搖,既有可能是朝積極方面去,也有可能朝消極方面去。所以呢,我的標題是《車箱眾生相》。(學生笑)

師:説得非常好,但是題目一加,大家就笑了,為什麼?(學生雜語:太俗了……)面對這樣的一幅圖片,每個人的感覺可能都是不一樣的,但有些共同點確實差不多的,有這樣的幾個因素:(板書)

家——在路上——前方

我把大家的意見彙總一下,這樣來寫一篇圖片説明文字:

這是一幅照片,攝的是印度汽車上的一幅畫面,畫面中人物神態各異,有迷茫,有惶惑,有對未來充滿期望。他們有的是迫於生計而背井離鄉,他們有的是為了理想而打拼天下。畫面用破舊的車廂來襯托出生活的貧困,以及在貧困中奮力改變現狀的可貴,和對理想實現不了的悲哀的同情。

我們來看看曹文軒先生看到這幅圖片是怎麼想的?請大家把書打開到70頁,集體讀第一段,看看能不能用洪老師這一段開頭?

(學生齊讀第一段)

師:(有感情地讀“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然而不管是歸家還是遠行,都基於同一事實”)為什麼一提筆就是連續發問,能不能換成洪老師剛才擬的開頭,就好像《我心歸去》的開頭?

生5:可以,但是不好。

師:為什麼不好呢?

生5:造成懸念,讓讀者有興趣讀下去。

師:那我這樣子改:這是一幅攝於印度汽車上的圖片,圖片中的人物神態各異。他們是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行不行?

生6:還不行,(非常有感情地,並伴有手勢)“他們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非常的集中,就像在《我心歸去》中説到的“有限的情感的壓力集中的非常細小的點上產生的情感的強度最大”一樣,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心。

師:非常激動啊,(學生笑)讀書就要帶情感地讀,沒有情感也就不要讀書了。這就是我要你們早讀課用“自己的聲音”讀書的原因,能夠用自己的聲音讀出“作者的聲音”是我們讀書的起碼的要求。這是博爾赫斯説的,“一個作者最重要的東西是作者的聲音”。其實,這樣的開頭,可以用德國美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提出的選擇“最富有包孕性的頃刻”來展開故事,這樣容易,就像你説的“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心”。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也要學一學。有不少同學提出這個問題,現在還能不能解決?(學生示意懂了)那麼,無論是歸家,還是離家,他們都是在路上。歸家,説明他們曾有離家之舉;而遠行則是離家而去。下面,請大家快速閲讀全文,看一看,曹文軒先生是抓住什麼來寫的?歸家,遠行,離家?能不能大致上給文章分一下段落。

(學生看書,不時動動筆)

師:我們來看看曹文軒先生主要抓住什麼來寫的?(學生齊“離家”)都明白是“離家”,那怎麼分層次?教參上是這麼劃分層次的:

第一部分:第1節,從攝影畫面起筆,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7節,對人類的離家行為進行敍述和分析。

第2節“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統領3—7節,説了離家的四種情況:

第3、4節説“人有着離家與遠行的.習性”;

第5節説“外面的世界總是在誘惑着人們”離家遠行;

第6節説“離家也許是出於無奈”;

第7節説“人的理想決定着人要不斷向前走”。

第三部分:第8到第1 1小節是文章的第三部分,重在分析人類悲劇性的精神狀況。

第四部分:第12節呼應開頭,引導讀者進一步思索。

你同意這麼劃分麼?為什麼?

生7:同意,這樣脈絡比較清晰。

生8:不同意,7和8應該在一起,“因此,這世界上便有了路”應該是緊承着第7節來的。第2節只能統領3、4、5三節,3、4是談的從先民受前方召喚,奮蹄挺進,即使有了家,離家的習性與慾望並沒有寂滅,第5段是談的外面精彩的世界召喚人們走出家門。第6節跟第2節並列,是談離家出走的二個原因,就好像《鄉土情結》中説到的離家出走四個原因中的前兩點,一個是“出於浪漫,追求理想”,一個是“為了生存,迫於現實”。7到11應該也要有劃分,12應該是最後一部分。

師:好像有點亂啊。我們一起先來順一下子,(板書)

剋制不住的慾望(2—5)

原因:

出於無奈(6)

家 在路上 前方

第7到第11段究竟應該怎麼劃分?有沒有同學劃分好了?(學生沉默)是不是認同教參 上説的?我們能不能把7到ll段的中心或者中心句找出來?

(學生動手)

生9:第7、8段是“前方的不確定性”使他們激動,不知疲倦地走着。第9段是人們在路上內心深處產生了懷疑。第10段是人們在路上惶惑、茫然、不安、無奈、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的心理狀態。第11段是説人的悲劇性實質。應該來説,7到lO段是刻畫了在路上的三種心態, (教師插話:可以説是離家遠行之後的三種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第11段是分析了在路上這種心態變化的原因。

師:“人的悲劇性實質”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生9:兩個方面:“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達到目的地”,前方永遠在前方;另一方面,不斷走向未知的前方時,總還是惦記着日漸遠去的家鄉,鄉愁永遠跟隨着自己。

師:還有沒有了?概括信息一是要準,二是要全。

生10:還有,人無法還家,即便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師:那麼又帶了一個新的問題:“人無法還家”的“家”、“即便還了家”的“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的“家”含義是不是一樣?(生雜語:不一樣)那各是什麼含義?

生11:第二個“家”是實指的“家”,第三個“家”是抽象化了的“家”,是在路上經歷了起初的激動、後來的懷疑、在後來的迷惘之後的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就好像佛教中所説的“終極關懷”,或者是“精神家園”。第一個應該是兼而有之的,既實指,又虛指,通過一個“更在於”,“即便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來具體闡發了“人無法還家”的原因。

師:説得很有道理,而且思維非常縝密,我是非常同意前面同學的看法的。

(板書)

剋制不住的慾望(2—5)

原因:

出於無奈(6)

家 在路上 前方、

激動(7—8)

心路歷程:懷疑(9)——原因:人生的悲劇性(11)

迷惘(10)

很多同學在課前提的問題中,都提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由離家、前方談到人生的實質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是不是有點隨意拔高?看看現在還能不能自己回答?

(學生若有所悟)

生12:這樣就非常的順暢,由離家,談到離家的原因,再談到路上的表現,由起初的激動到“早已認識到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而產生的惶惑、茫然、不安,而從“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為人生的旅途”,來談及“人生的悲劇性實質”,層層深入,一步一步的上升到哲理思索的層面。

(生13、生14基本上回答差不多,略。)

師:由一幅圖片上升到哲理層面來思考人生的悲劇性存在,我這裏再提供周國平的一段文字:(一生讀,其他學生看投影)

“記住回家的路”這句話有兩層意思。其一,他活在世上,總要到社會上去做事的。如果這是一種走出家門,那麼,回家便是回到每個人的自我,回到個人內心生活。一個人倘若只有外在生活,沒有內心生活,最多隻是活得熱鬧或者忙碌罷了,決不可能活得充實。其二,如果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那麼,只要活着,我們就總是在旅途上。人在旅途,怎能沒有鄉愁?鄉愁使我們追思世界的本原,人生的終極,靈魂的永恆故鄉。總括起來,“記住回家的路”就是:記住從社會回到自我的路,記住從世界回到上帝的路。人當然不能總活在社會和世界中,但是,時時記起回家的路,便可以保持清醒,不在社會的紛爭和世界的喧鬧中沉淪。

——摘自周國平散文集《記住回家的路?小序》

在路上的人們的心態是不一樣,我們肯定不能通過一篇《前方》窮盡所有的東西,但如果大家對這個話題有興趣的話,我推薦大家看幾篇文章:一篇是餘華的小説《十八歲出門遠行》、周國平的《沒有目的的旅行》《從生存向存在的途中》《家?家是一隻船;家是温暖的港灣;家是永遠的岸》,蘇州中學有一個高中生,朱墨,寫了一本書叫《背起行囊走天下》,是《十七歲出遠門》(馮斌?序),我相信,我們其實每個人都在路上,我期望大家能夠也把自己在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如實記錄,也來一部自己的《前方》或者《在路上》,我期望能夠少一些迷惘,多一些健康,少一些消極,多一些積極。

師:就同學們課前提的問題,還有一些很零碎的,這裏我們就不一一解決。我們花了半個小時和大家一起研習文本,現在大家做一個事情:回過頭來閲讀文本,能不能把“對話欄”中編者提出的問題嘗試回答?和同學們互相交換一下看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字或者自己在早讀課讀書時記錄下來的問題,現在嘗試回答,進行點評。點評的要求是——(學生齊答:大處着眼,小處落筆;一個觀點,一個依據。)

(學生看書,點評,也有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參與部分小組討論。並發現一些有價值的“點”)

生15:我回答的是最後一段為什麼用“無邊的曠野”而不用“前方”,用“無邊的曠野”更能顯示出在路上激動到懷疑,到惶惑,到生髮的人生的悲劇性而產生的蒼涼感,顯得更有力量,更深邃,更能觸動人的靈魂深處的思考。

生16:我點評的是“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兩個字的對調,卻表達了無奈離家的兩種情況,言簡意賅,是最經濟的筆墨。

生17:我點評的是“他們不知疲倦地走着”,用了一個很有動作感的畫面,就把人們剛剛上路聽從前方召喚的激動形象的展示出來。

師:這在《我心歸去》中也有體現,“懸崖的邊緣”“浮糞四溢的墟場”……用這種畫面感很強的文字來抒情的在這一課中還有哪些文字?

生18:“四野茫茫,把面空空,眼前與心中,只剩下一條通往前方的路”、“崔顥”的一段文字,……

師:最近幾節課,我們接觸了相當多的用畫面來抒情,生髮議論,這是散文非常注重的一點,請大家跟我自選一個話題,用畫面來抒情、議論。我們繼續:

生19:我點評的是第10段的一個“:”(眾生笑),表總結,“真是一場苦旅”,不僅總結所列舉現象,也迴應本段開頭。

師:好!小處落筆,這也是小處。千萬不要小看標點符號。

(省略了三位同學的點評及回答)

生23:我回答的是怎麼“反彈琵琶”,從這幅圖片來看,大家往往會抓住圖中人物的神態來做文章,但是曹文軒先生卻抓住他們“離家”這一點來寫,分析原因和離家後在路上的心理表現及其成因,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從常規思維中跳脱出來,而有了全新的詮釋。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點評,不懂的問題?(學生都搖頭,説沒有)好,我們稍微總結一下這一個專題,這個板塊主題叫“漂泊的旅人”,《鄉土情結》側重分析了海外遊子為什麼會思念故鄉,故鄉給他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烙印,為什麼會產生鄉土情結;《我心歸去》側重於短時間內遊/走海外也產生的強烈的思鄉情緒,注重自我情感宣泄;而《前方》則從離家上升到哲理沉思的層面,來理性剖析鄉“愁”。課後寫作,兩選一:

一、“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設想你是車廂中的某一位乘客,讀了曹文軒先生的《前方》後,在想些什麼呢?續寫文章,200字左右。

二、仿照“崔顥思鄉”的一段文字,自選話題,用畫面來抒情或議論,寫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標籤:課堂實錄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