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精品】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集錦九篇

校園1.72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品】國小數學教案模板集錦九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複習鋪墊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説説什麼叫做比?並舉例説明什麼是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

教師把學生舉的例子板書出來,並註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稱。

2、我們知道了比的前後項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們會求比值嗎?教師板書出下面幾組比,讓學生求出它們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學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後,再提問:哪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師説明: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4.5:2.7=10:6)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麼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出示P32例1。

每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分別是多少?指名分別算出一面國旗長和寬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國旗長和寬的比值有什麼關係?(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 = =

(2)我們也學過不同的兩個量也可以組成一個比,如:

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學生讀題。

教師:這道題涉及到時間和路程兩個量的關係,我們用表格把它們表示出來。表格的第一欄表示時間,單位時,第二欄表示路程,單位千米。 這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邊問 邊填寫表格。)

你能根據這個表,分別寫出第一、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200:5

讓學生算出這兩個比的比值。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0:2=40,200:5=40。讓學生觀察這兩個比的比值。再提問:你們發現了什麼?(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這兩個比相等。)

教師説明:因為這兩個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組成比例。(板書:80:2=200:5)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問: 誰能説説什麼叫做比例?引導學生觀察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然後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並讓學生齊讀一遍。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麼?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麼辦?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後再看。例如判斷10:12和35: 42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舉例邊説邊板書。)

(3)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麼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呢?

引導學生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後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4)鞏固練習。

①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能,就用張開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兩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學生判斷後,指名説出判斷的根據。

②做P33做一做。

讓學生看書,不抄題,直接把能組成比例的兩個比寫在練習本上,教師邊巡視邊批改,對做得不對的,讓他們説説是怎樣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對不對。

③給出2、3、4、6四個數,讓學生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舉全)。

④P36練習六的第1~2題。

對於能組成比例的四個數,把能組成的比例寫出來。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題,給出的四個數都是分數,在寫比例式時,也要讓學生寫成分數形式。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1)教學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同學們能正確地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了,那麼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請同學們翻開教科書P34,看看什麼叫比例的項、外項、內項。

指名讓學生指出板書中的比例的外項、內項。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我們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稱,那麼比例有什麼性質呢?現在我們就來研究。(在比例的意義後面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805=400

兩個內項的`積是 2200=400

你發現了什麼?(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板書: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這樣的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式。通過計算,大家發現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律,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律説出來?

最後教師歸納並板書出: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並説明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指着80:2=200:5)教師邊問邊改寫成: =

這個比例的外項是哪兩個數呢?內項呢?

因為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所以,當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怎麼樣?

學生回答後,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3.鞏固練習。

前面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我們是通過計算它們的比值來判斷的。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以後,也可以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判斷兩個比能不能成比例。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3:4和6:8能不能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1、説説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應用比例的意義,再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2 、3 、4和6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什麼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做什麼?

五、課堂練習,輔助消化

P36~37第3~6題。

六、課外補充,拓展延伸

1、判斷。

(1)如果3a=5b,那麼5:a=3:b。

(2) : 和 : 中,能與 : 組成比例的是 : 。

(3)在一個比例中,兩個外項分別是7和8,那麼兩個內項的和一定是15。

2、用 、8、 、12四個數分別作為比例的項,你能組成幾個比例?

3、請你用20以內的四個合數組成一個兩個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正確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2、通過引導探究、概括歸納、討論、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學生初步感知事物間是相互聯繫、變化發展的。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判段兩個數能否成比例,並正確的組成比例。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複習面積的意義、常用的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初步建立圖形的等積變形思想。

2.體會轉化、估計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為教學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作比較充分的知識準備和思想準備。

3.學習重難點:

對圖形進行分解與組合、分割與移拼的轉化方法

學具準備:學具盒

學習過程:

一、分一分、數一數

1、下面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

2、怎樣數的?在小組裏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數一數

1、怎樣移動右邊圖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數出它的面積?

2、利用分割與平移,保持面積不變,把多邊形轉化為長方形,計算它的面積。

這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三、數一數、算一算

1、下面是牧場中一個池塘的平面圖。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滿整格的分別塗上不同的顏色,數一數各有多少個,再算出池塘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不滿整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2、你算出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這樣的.算法合理嗎?

在小組裏説説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邊樹葉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嗎?

四、估一估、算一算

1、採集幾片樹葉,先估計他們的面積個是多少平方釐米,再把樹葉描在第122頁的方格紙上,用數方格的方法算促他們的面積。

2、你能用這樣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積嗎?

五、小結:今天我們進行面積是多少實踐活動,怎樣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呢?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根據可能性事件與遊戲規則的公平性關係能設計合理的遊戲規則,解決實際問題。

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掌握可能性的意義,用分數表示等可能性

難點: 能設計合理的遊戲規則,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白球、黃球、硬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今天老師跟大家一起玩個比賽好嗎? 這裏有三個盒子,盒子裏都裝有了6個球,老師想跟同學比賽,看誰能摸得到白球,比比誰的運氣好(老師盒子裏裝6個白球,學生的一個裝6個黃球,另一個盒子裏裝了3個黃球和3個白球)

師生比賽。

思考:你能猜出老師運氣好的奧祕嗎?

估計回答:

1、老師的盒子裝的全是白球,所以一定摸到是白球。

2、一個盒子裏裝除了白球還有其他顏色的球,所以摸到的可能是白球。

3、還有一個盒子沒有裝白球,所以不可能摸到白球。

板書: 可能 一定 不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事物可能發生,有的事物不可能發生。今天我們來研究有關可能性的問題。

板書: 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同學們最喜歡課外活動,你們看參加課外活動的小朋友可多了。

引導學生看課本圖

老師讓我們紅隊先開球吧!還是讓我們黃隊先開球吧!…

誰先開球呢?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公平的辦法。

學生彙報

1、石頭 剪子 布

2、轉轉盤

3、拋硬幣

介紹:國際足球比賽一般採用拋硬幣辦法決定誰開球,你們認為拋硬幣的方法公平嗎?為什麼?

我們來做拋硬幣實驗來驗證。

2、活動體驗,感受過程

拋硬幣遊戲

遊戲規則:

1、豎着把硬幣放在20釐米左右的高處讓硬幣自由落在桌面,每組拋20次。2,用“正”法在草稿紙上做好記錄。3,拋完後,小組長統計本組的情況並填好記錄表,組內同學共同校對。4,活動時我們要互相合作,有秩序,保持安靜。

教師統計

<<<12>>>

組別

拋的次數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合計

觀察每小組的實驗結果,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不是各是1/2?

小結: 拋硬幣的次數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接近1/2現在我們就把全班的實驗結果加起來,看看是不是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越來越接近1/2。

正面朝上 1/2 板書: 拋硬幣 可能性相同都是1/2 反面朝上 1/2 四、鞏固拓展

放學以後,你喜歡做什麼?(看動畫片)你喜歡看什麼動畫片?

1、(出示課件:小明喜歡看動畫片《電擊小子》小麗喜歡看《羊羊快樂的一年》,但只有一台電視機,該怎麼辦)

生:他們可以抽撲克牌解決。

生:可以用“石頭、剪子、布”來解決。

生:可以擲骰子來解決。

……

師:你們的方法很好,我們再來看小明和小麗的辦法好嗎?

(課件:擲一枚正方體決定誰看動畫片。小正方體共有6個面,每個面上標有數字1,2,3,4,5,6。如果朝上的數字是6,則小明看,如果朝上的數字不是6,則小麗看。)

生:老師,這樣不公平 。

生:是呀是呀,小麗要耍賴了。

生:我給他們改遊戲規則吧!改為如果朝上的數字是1,2,3則小麗去,如果朝上的數字是4,5,6則小明去。

生:這個辦法對他們來説是公平的。都是3/6=1/2 師:你想的辦法也很公平。

小軍不看動畫片,他喜歡下飛行,你玩過飛行棋嗎?怎樣玩的.?擲一個正方體骰子,朝上的面數字是幾,就走幾步。正方體的6個面上分別寫着1,2,3,4,5,6,擲出每個數字可能性一樣嗎?

生:可能性都是1/6 師:如果我們把這個正方體改成長方體,擲出的可能性一樣嗎?為什麼?

師:長方體的六個面不一樣大,所以每個面朝上的可能性不相等。

五、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在遊戲中知道了一件不確定的事情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個數表示,例如,擲硬幣擲出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擲一個正方體的骰子,每個面擲出的可能性都一樣。

六、佈置作業

<<<12>>>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是第十一冊第三單元中的“倒數的認識”,它是在分數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進一步學習分數除法的一個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讓學生觀察乘積是1的算式,引出倒數的意義;根據倒數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倒數是應該用1除以這個數,但學生尚未學習分數除法,因此,教材接着運用不完全歸納法讓學生尋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並能正確熟練的求出倒數。

2、採用自學與小組討論的方法進行教學,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歸納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質疑的習慣。

教學重點:知道倒數的意義和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學難點:1、0的倒數的求法。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上課前啊,老師發現許多同學是結伴來到多媒體教室的,比如説~~~~~~~你們倆是不是好朋友啊?(請點到名字的兩名學生分別表述一下兩人之間的關係)

師:好朋友是雙向的,可以説成“XXXX為好朋友(也可以説XXXX好朋友)

教師找一對兒同桌,讓他們也説説相互間的關係。(XXXX為同桌,一起來上數學課)

二、揭示倒數的意義

師:那今天咱們來學點兒什麼呢?

1、(課件出示例7)

請學生動手找找哪兩個數的乘積是1?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

2、師:你知道嗎?像這樣的乘積是1的兩個數,我們把它稱之為互為倒數。(課件展示: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板書課題:倒數的認識。

教師請學生提煉一下,然後板書:乘積是1、兩個數、互為倒數

3、舉例子説清兩數之間的關係。比如3/8和8/3的乘積是1,我們就説3/8和8/3互為倒數。(師板書3/8和8/3互為倒數)

師:還可以怎麼説呢?像剛才我們表述朋友、同桌關係一樣。

引導學生説:3/8的倒數是8/3;8/3的倒數是3/8。

師:我們能不能説3/8是倒數?“互為”是什麼意思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字?

生1:“互為”是指兩個數的關係。

生2:“互為”説明這兩個數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

師:同學們説得很好。倒數是表示兩個數之間的關係,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須説清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倒數,而不能孤立地説某一個數是倒數。

比如5/4和4/5的積是1,我們就説……7/10和10/7的乘積是1,我們就説……(生齊説)

4、請你再舉個例子和你的同桌説一説。

(學生活動)

5、師:剛才我們認識了倒數的意義,知道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而且倒數不能單獨存在,是相互依存的。根據對倒數意義的理解你們能不能找出3/5和2/3的倒數呢?

(學生寫並彙報師板書。)

三、探索求一個倒數的方法

1、師:我們來進行一個小小的比賽。請你寫出更多的乘積是1的任意兩個數,看誰寫得多。四人一小組,怎麼分工呢?(請學生説建議)準備好了嗎?一分鐘倒計時開始!

師:時間到,停!誰願意把你寫的念出來,和大家共同分享?

(生讀,師有選擇的板書在黑板上。)

師: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寫出這麼多乘積是1的兩個數,真不錯。如果給你們充足的時間,你們還能寫多少個這樣的乘法算式?

生:無數個。

2、師:其實我知道大家在剛才的比賽過程中啊,一定有竅門,所以才會寫得那麼快,那麼多,是什麼竅門?誰來説説看?

(學生暢所欲言,但是一定不規範。)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每組互為倒數的兩個數分子和分母的位置發生了什麼變化?規範説法。

3、師:正因為分子和分母調換了位置,(師指黑板)相乘時分子分母就可以完全約分,得到乘積是1。所以很快就可以找出一個數的倒數來,對不對?

4、師生一起小結:也就是説求一個數的倒數,只要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板書)

5、學生自主探索5和1的倒數。

學生先獨立思考,在小組交流。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板書。

6、0的倒數呢?

啟發思考,允許討論。

因為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四、歸納小結

師:我們求了這麼多數的倒數,誰來總結一下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生1:求一個分數的倒數,只要把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生2:如果是求一個整數的倒數,可以把這個整數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數,然後再調換分子分母的位置。

生3: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生齊讀求一個數倒數的方法。)

五、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十一第一題。

2、完成練一練。

(1)學生在書上完成,教師巡視,請同學板演。注意學生的書寫格式是否正確。

(2)發現一學生書寫有誤,與該生交流。

(3)用展台展示該生的錯誤。

師:這樣寫可以嗎?(7/12=12/7)

師:為什麼?規範書寫,要寫清誰是誰的倒數,或誰的倒數是誰。

3、完成練習十一第二題。

4、完成練習十一第三題。

5、完成練習十一第四題。

師:請你仔細觀察每組數,你發現了什麼?

同桌可以先互相説一説。

應該有的彙報是:

生1:我從第一組中發現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假分數(大於1)。

生2:大於1的假分數的倒數都是真分數(小於1)。

生3:幾分之一的倒數都是整數。

生4:非0整數的倒數都是幾分之一。…………

五、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認識倒數這一小節,就像是一篇文章裏的過渡段一樣,既承上又啟下,是學習下一章分數除法的必要基礎,請同學們課後認真練習,掌握倒數的意義和求一個數的倒數的基本方法,為下一章的學習做好準備。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單元教學內容:第九單元(找規律)(第115—118)

第一課時:找規律

課本第116頁例2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髮現、探究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通過比較,從而理解並掌握找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推理能力。

2、 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並能合理、清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3、 培養學生髮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圖形和數字的對應關係,並結合圖形的變化規律,發現相應的數字變化規律,很好地實現從圖形變化規律的認識過渡到數字變化規律的認識上來。

教學準備:

情境掛圖、正方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1、 出示情境掛圖

你們看哪些圖案是有規律的?是按什麼規律排列的?

2、 同學們在圖上找到了那麼多的規律,看來生活中許多事物都是有規律的。我們今天就繼續學習“找規律”(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 教學例2

a、仔細觀察我們剛才找到的規律,你發現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這些圖形的排列規律嗎?拿出學具試一試。

c、誰來告訴大家這些圖形的規律是什麼?

d 、括號裏應填幾?再往後你會擺嗎?應擺幾個?為什麼?

(1) 括號裏應填16,再擺16個正方形

(2) 我們根據正方形的個數的特點:1+1=2,2+2=4,4+3=7,7+4=11

11+( )=( ),肯定是11+5=16

2、 你可以仿照例2的規律自己創造出一些擁有這些規律的`圖形嗎?

3、 展示你創造出來的規律,並彙報你的規律是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説一説,擺一擺等活動發現新的規律,並找出和原來的規律的不同點,然後放手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探究,進一步瞭解這些規律的特點,最後再設計活動,創造性地利用規律,鞏固新知。

三、深入探究,應用規律:

1、 四人小組討論,你能找到其中隱藏着的祕密規律嗎?

2、 你找到規律了嗎?請告訴大家應該填幾?為什麼?

3、 出示鞏固練習題

(1) 括號裏的數字是什麼?

1、2、3、5、8、13、21、( )、55

(2)96、( )、24、12、6、3

[設計意圖]:在例2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己探究“做一做”的規律,並總結出找規律的方法,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活動中積極思考。

四、教學效果測評:

1、 引導學生完成課本p118頁4—7題

要求學生説出規律和找規律的方法,並同時滲透數軸的知識和數位的知識。

2、 出示課本p118頁8的思考題,先由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動腦,仔細思考,認真傾聽。

五、課堂小結:

六、課堂作業:作業本p53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賴的變量。

2.在具體情境中,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表格、圖像、關係式,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兩個變量之間的變化,為後面學習正比例、反比例打下基礎,同時體會函數思想。

教材呈現了三個具體情境,鼓勵學生在觀察、思考、討論和交流中,體會在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賴的變量: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會隨着發生變化,兩個變量之間存在着關係。這三個情境分別用表格、圖像和關係式呈現變量之間的關係,以使學生體會表示變量之間關係的多種形式。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是一所民辦實驗國小,學校的數學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本,突顯人文性,這樣學生喜愛學習數學,敢於在課堂上表現自我,學生有較好的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用手勢表示出自己從出生到現在身高的變化。

2、用手勢表示出自己從出生到現在體重的變化。

3、師:身高、體重都會變化,這些都是變化的量。(板書課題)

二、觀察表格,感知變量。

1、出示小明的`體重變化情況表。

師:這是小明的體重變化情況表。

(1)從表中你知道了什麼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發生變化?

(3)師生共同畫一畫小明的體重變化情況折線統計圖。

(4)説一説小明10週歲前的體重是如何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

2、説一説。

(1)我發現( )隨( )的增加而增加。

(2)我發現( )隨( )的減少而減少。

3、師:通過你們舉的例子,可以發現什麼?

三、通過讀圖,感受變量。

1、師: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它的體温隨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較大的變化。

2、出示駱駝體温隨時間的變化統計圖。

3、讀懂統計圖。

(1)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信息?

(2)一天中,駱駝體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週期變化。

(1)一天中,在什麼時間範圍內駱駝的體温在上升?在什麼時間範圍內駱駝的體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時駱駝的體温與前一天8時的體温有什麼關係?

(3)第二天,在什麼時間範圍內駱駝的體温在上升?在什麼時間範圍內駱駝的體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師:每天駱駝的體温總是怎樣變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變量。

1、出示叫的蟋蟀叫的次數與氣温之間關係的情境。

2、你能用式子表示這個近似關係嗎?

即氣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變化。

師:如果蟋蟀叫了7次,這時的氣温大約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這時的氣温大約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發現蟋蟀叫的次數與氣温之間是怎樣變化的?

4、舉出而變化的例子。

5、通過舉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量隨另一個量變化而變化,這些量就是變化的量。

五、課堂鞏固,加深理解。

1、連一連,把相互變化的量連起來。

路程 正方形周長

邊長 購賣數量

總價 行駛時間

2、説一説,一個量怎樣隨另一個量變化。

(1)一種故事書每本3元,買書的總價與書的本數。

(2)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24平方釐米,長方形的長與寬。

六、全課小結,談談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認識到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3、會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4、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

教學重點:

知道乘法的含義,瞭解到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教學難點:

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學具:

教具:小紅花、正方形、小圓片等實物圖。

學具:學具袋中上述實物圖。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口算兩組題(要求讀出算式,説出得數)。

第一組 第二組

7+8 3+3

6+4+3 5+5+5

7+2+6+1 4+4+4+4

1+3+4+5+2 2+2+2+2+2

學生按要求口答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

提問

1、這兩組題都是加法,但是它們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第一組每道題的加數不相同,第二組的每道題的加數都相同)

2、像第二組這樣,加數都相同的加法,我們叫它求相同加數的和

第1題3+3,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3相加,這就是2個3

第2題5+5+5,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5相加,這就是3個5

第3題4+4+4+4,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4相加,由學生説出4個4

第4題2+2+2+2+2,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2相加,由學生説出5個2

(二)學習新課

1、啟發性談話。

像上面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可以用一種簡便方法,這種簡便方法是什麼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2、出示例1擺一擺,算一算。

教師邊演示邊提問

(1)教師是怎樣擺的?

(教師先擺2朵,再擺2朵,最後又擺2朵)擺了幾個2,(3個2)教師板書:3個2。

(2)要求一共擺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用加法算:2+2+2=6 。

(3)你寫出的'加法算式有什麼特點?相同加數是幾,幾個2連加。

教師敍述:像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有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紹乘號及算式寫法和讀法

乘法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法、減法一樣,也有一個運算符號叫乘號,乘號的寫法是左斜右斜。教師同時板書,然後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乘號像什麼(像漢語拼音中的)。

怎樣寫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數是幾,相同加數是2,就寫在乘號的前面,再數一數是幾個2連加,把相同加數的個數3寫在乘號的後面,23表示3個2連加,3個2得6,因此算式是23=6,讀作2乘以3等於6.

3、由學生擺正方形。

教師指導學生操作

拿出3個正方形,擺成一豎行,這是1個3;第二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第三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第四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4個3)

教師啟發提問

(1)求4個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3+3+3+3=12)

(2)這個加法算式有什麼特點?用乘法算式怎樣表示?(34=12)

(3)這個乘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怎樣讀?

4、學生獨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提出要求

(1)每堆擺4個圓片,擺5堆,這是幾個幾?

(2)在小組內討論,怎樣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樣列乘法算式,這個乘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怎樣讀?

歸納小結

(1)上面這幾道題用加法算的時候,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麼特點?

(2)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還可以用什麼法算?

(3)兩種方法比較,哪種簡便?同學們想象一下,上面這道題,如果每堆擺4個圓片,擺10堆,100堆,求一共有多少個,如果列加法算式,這個算式一定很長很長,那麼列乘法算式呢?只要410,4100.因此,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出示複習準備中的兩組題,哪組題能改寫成乘法算式,怎樣改寫?説出相同加數是幾,有幾個幾連加。

3+3 32;5+5+5 53;4+4+4+4 44;2+2+2+2+2 25 2。遊戲

(1)拍手遊戲.老師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學生説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遊戲.老師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學生説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題用線連起來)。

7+7+7 6+6+6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從不同方向觀察由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並能描述看到的形狀。

2、能辨認從同一方向觀察不同的物體得到的形狀。

教學重點:

認識到從不同位置觀察拼擺的立體圖形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

能辨認從前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準備:

正方體木塊、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遷移,預習新課。(課件出示)

1、由兩個小正方體組成以下圖形,畫出從前面、上面、左面所看到的圖形。

第二單元第1課時觀察物體(一)導學案

問,從這三面看到的圖形的形狀一樣嗎?也就是説從不同的.方面所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引入課題,這節課學習“觀察物體”。

2、課堂預習。

請同學們仔細看課本13頁,請你拿出自帶的4個小正方體木塊,進行拼組,然後帶着以下問題進行觀察學習。

1、我們要從多角度觀察物體,通常我們從幾個方向觀察物體?

2、在觀察物體的時候,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每個面的形狀一樣嗎?

3、請你把能觀察到的面的形狀畫在格子圖上,並註明看的位置。

4、我們分別不同的位置觀察了拼成的立體圖形,對於你畫出的觀察結果,你有什麼發現嗎?

二、自我檢測。(課件出示)

1、填一填。

從前面、左面和上面觀察由小正方體組成的不同的圖形,結果可能( ),也可能( )。

2、連一連。

第二單元第1課時觀察物體(一)導學案

三、預估問題。

1、觀察我們擺放的組合立體圖形,從不同的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一樣嗎?分別是什麼圖形?

2、同樣都是用相同的4塊小正方體拼成的立體圖形,為什麼你們從前面、上面、側面畫出的形狀不同呢?

3、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可能怎麼樣?

四、預設解惑。

請同學們拿出在預習的過程中,通過擺立體圖形畫出的格子圖,我們共同交流。

1、同學們在實物圖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並出示從前面、上面、側面看到的圖形,

2、師把同學們的作品進行總結:(課件演示)

第二單元第1課時觀察物體(一)導學案

3、通過剛才同學們的作品,我們是如何畫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圖形呢?有什麼方法嗎?同桌討論一下。

(1)集體交流

(3)方法提煉

先確定集合體的長、寬、高,

從正面看到的是幾何體的長和高這兩個要素;

從上面看到的是幾何體的長和寬這兩個要素;

從左面看到的是幾何體的寬和高這兩個要素。

五、引導小結。

1、同學們,通過今天的研究你有什麼收穫嗎?

2、師:宋代大詩人蘇軾有一首《題西林壁》你會背嗎?

3、師:這首詩是什麼意思你能解釋一下嗎?

4、問:請你結合這首詩,再想一想今天學習的內容,有什麼想法?

六、針對性作業。

1、課本13頁做一做,練習四1至3題。

2、《配練》上的1至3題。

國小數學教案 篇9

教學內容:完成“練習與應用”的第6、7題,“拓展與實踐”,“反思”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系統地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的體積公式,理解這些體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繫。

2、熟練地針對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公式進行計算,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點: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提問,引導學生討論:

(1)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的體積公式各是什麼?它們的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

(2)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的底面積相等、高也相等它們的體積之間有什麼關係?

(3),板書關係.

2、基本練習:

將一個正方體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圓柱體木料、圓柱體與正方體有那些相等的關係?如果將一個正方體木料加工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木料、正方體木料和圓錐體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關係?

通過上述兩題的比較,讓學生理解底面積相等、高相等與底面直徑相等高相等之間的區別。

3、公式推導的深化理解。

(1)提問:在圓柱體的`推導過程中,圓柱體分成若干等份後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和圓柱體的表面積相比是如何變化的?如果圓柱體的高為4分米、拼成長方體以後表面積增加了48平方分米,原來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學生交流發言。

(3)教師引導:回憶推導過程,有什麼收穫?

二、實踐應用

1、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與數學知識的合理搭配

(1)一個圓柱體的罐頭盒外面貼商標紙,求商標紙的面積是求什麼?你還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體的側面積的?

(2)要做一個圓柱底面油桶現在已經有了一塊長25.12分米,寬5分米的鐵皮,現在要給它配上合適的底和蓋,需要邊長几分米的正方形幾塊?做成的圓柱體的容積是多少?

2、先實際測量,再運用所學的知識計算。

分小組測量並計算。

(1)每組先出示一個茶杯,量出有關的數據,算出茶杯的容積。

(2)給每組一個土豆,利用剛才的茶杯讓學生想辦法測量出土豆的體積。

3、解決問題。

討論解決第6題。

根據學生的解答教師質疑:

除了題目中畫圖的擺的方法外有沒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擺時紙箱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嗎?

題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紙板最少?

學生交流

討論解決第7題。

評議、交流

4、完成探索與實踐

探討、交流

三、

你有何收穫?反思

學生交流

四、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