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怎樣還語文課堂的本色

校園1.21W

還語文課堂的本色

怎樣還語文課堂的本色

隨着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變得開放、靈活,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新課標,新理念,新教法不同程度地落實於我們的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已不再是一句口號。在實行新課標的教學中,有許多教師大膽嘗新,勇於改革,在探索中提高,在實踐中前進,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績。然而,在新舊教育思想更替的過程中,語文課堂時而出現活躍而不紮實、花哨而無實效、熱鬧而無序的現象。這種現象不能不使人擔憂。針對這種現象,崔巒先生就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促發展”的口號。華中師範大學楊再隋教授也提出要還原語文本色的觀念,他提倡平平淡淡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只有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返璞歸真,語文課堂才能與時俱進。

聽了不少老師的公開課,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語文課不是養人眼目的表演,要還原語文本色,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課堂設計不要取悦於聽眾而荒於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所有的課堂設計都應該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的。新課改提倡多學科結合進行教學,多方面、多層次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如在語文課上還可以滲透音樂、美術等學科的教學。的確,語文課堂因得到適當的補充和調節顯得更豐富、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但這些調節和補充都只能是一種調味品,都是為語文課服務的,不能為了豐富課堂內容為了取悦聽課老師而刻意增加內容,把調味品變成主菜。在一些老師的公開課上,有些老師為了增加課堂的可觀性,把猜謎、唱歌、畫畫、表演……都安排在一節課上進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課堂容量是多麼大,學生的學習會是多麼匆忙,就連老師都有一種疲於應付的感覺,整一節課給人感覺是輕鬆花哨有餘而紮實嚴謹不足。

有一位老師在上《三個兒子》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明白懂得孝順父母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這一道理,安排了一個課堂表演的環節,在這個環節裏,教師不在乎犧牲半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去演三個兒子的表現,然後評誰演得好,哪一個兒子做得對,為什麼,最後讓學生説一説那兩個兒子應該怎樣做才能成為一個好兒子。這樣一演一評一説,把整節課的時間都用去了,但我們不禁會發出這樣的疑問,這究竟是以提高學生道德水平為目的的思想品德課?還是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歸宿的語文課?學習語文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課堂就要體現語文的本色,語文本色的目的是抓住語文的根,把準語文的脈,鎖住語文的魂,而這根、這脈、這魂都集中在語言文字上,不能為了增加課堂的可觀性,沖淡語文本色,甚至失去語文本色。

追求課堂氣氛活躍的方式多種多樣,在課堂設計時要注意採取的形式和設計的內容是否有利於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是否有利於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語文的學習中,是否有利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靠點點滴滴的語文基礎和長期持之以恆的語文實踐積澱、整合而成,平時的課堂訓練和積累至關重要。因此,課堂設計不應取悦於聽眾而荒於嬉,課文課堂設計應以紮紮實實促發展為目標。

 二、教學互動不要作秀於表面而失於鬧

曾聽過這麼一個笑話,某老師要上公開課了,為了避免課堂上一問十不應的冷清尷尬局面,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於是這樣要求學生:凡我提的問題,會答案的舉右手,不會答的舉左手。如此一來,老師問題剛一停,全班同學都齊刷刷地舉起了手。老師一時緊張,沒仔細分辨,叫了一個舉左手的同學回答,生答曰:“老師,我不會,我舉的是左手,不是右手。”這個笑話雖無從考證其出處,但確實是有些公開課上老師作秀取悦聽課者的真實反映。為了能在課堂上體現學生的獨創性,老師課前教學生在某個環節提問題,因此,我們常常能欣賞到“完美”的課堂,能聽到學生“超羣”的發言,嗚呼,連教育都作假,如果魯迅先生能目睹這些場面又將作何等的哀歎!

殊不知,這鬧哄哄的課堂,因虛假遮住了老師的雙眼,因“假主體行為”造成的課堂表面的活躍,使人辨不清教學的真相,老師失去了主導作用。這鬧哄哄的課堂,因浮燥關閉了學生的心窗,他們沒有機會去思考,去質疑,而使課堂封閉,學生失去了主體地位。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缺失了自我,缺失了個性,眾聲喧譁,異口同聲,許多是虛假的反應,甚至連笑也是虛假的。只有迴歸語文本色,真真實實教語文,才能還學生一片寧靜的天空,使他們呼吸清新的空氣,展現自由的個性,得到健康的成長。

  三、閲讀指導不要熱衷於熱鬧而失於虛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袁振國曾説:文科是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存在的展現。文科的真正價值在於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而學生個性化的閲讀無疑是將文本知識化為已有語文素養的最好途徑。我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教師也指出:課堂沒有書聲是語文課的悲哀,課堂只有書聲則是語文課的倒退。他十分強調在閲讀教學中“讀”和“悟”兩個字。在課改思潮的衝擊下,廣大教師都認識到了讀的重要性,所以在課堂上不惜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親近文本,反覆讀書。但大多缺乏引導讀書的方法和技巧,大部分老師只重視閲讀形式上的變換。我們常常能看到課堂上的小組讀、分角色讀、挑戰讀;常常能聽到“你讀得還不夠味兒,還有誰想來試一試”,一瞬間,小手如林,一個、兩個地又讀起來,這樣的朗讀,確實使課堂熱鬧起來、充實起來,但我們每每會想:這樣的朗讀對學生理解文本有幫助嗎?能讓他們走進文本世界嗎?這就是他們需要的個性閲讀嗎?這樣的閲讀無層次可言,無梯度可言,這樣做法對於深入理解課文是沒有多大幫助的,讓我們看看名師是怎樣實實在在指導學生朗讀的。

於永正老師在教《小稻秧歷險記》一文時有這樣的一個片段:稻田裏的毛毛雨下個不停。雜草有氣無力地説:“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啦”不一會兒,雜草紛紛倒了下去了。當時老師請一位學生讀這部分內容的時候,那位學生讀得鏗鏘有力。這顯然不符合課文的情境要求。此時於老師並沒有馬上糾正他的朗讀,而是很風趣地説:“看來我的藥量還不夠,再加一些除草劑!”同時配以動作。這樣一來,那位學生很快就悟出了自己的不足。再次朗讀課文的時候,果然放慢了語調,讀出了雜草的驚恐與絕望來。

老師對學生的閲讀指導,應該切入要點,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進入個體豐富的感悟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溝通學生與文本的聯繫,這樣,才會透過語言的表層,與作者的心靈一同震顫,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

  四、課堂評價不要定位於表面而毀於隨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課堂非常重視課堂評價。因為課堂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課堂教學進行中的動態評價,最及時,最靈活,最具感染力,評價成為學生進步的推動力,同時,正面、互動的評價也為課堂教學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因而顯得尤為重要。老師們也充分地認識了這一點,因此,各種評價方式應運而生,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自信心,也因此改變了不少的學困生,發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促進學生的成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老師的課堂評價只定位於表面,有幾種做法是比較普遍而無效的。如學生回答正確,老師就發號施令“表揚”,於是學生就一起拍掌:啪啪,啪啪啪。一節課上,掌聲響起幾十次。開始響亮有力,接着逐漸衰弱,最後有氣無力。受表揚的學生開始很興奮,接着習以為常,最後並不稀罕。這種形式單一、程式化的表揚,很難包含各種複雜的感情因素,激勵因素,評價因素等,因而意義不大,甚至起反作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得出結論:當一個人對活動充滿興趣時,給他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他對活動本身的吸引力。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然而許多老師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小小獎牌悄然進入課堂,這些“小東西”色彩豔麗、種類繁多。部分老師如獲至寶,一節課上要用上多種類型、大小不一、圖案各異的獎牌。課堂上有的幾乎給每個組、每個人都發獎牌。有的貼於黑板上,有的貼在學生的手上、腦門上、胸前,有的貼於桌前,還有的貼於組牌上,造成老師濫獎濫貼,走動頻繁,而學生眼盯獎牌,忙於計數,和他組、他人作比較。這樣既打斷教學思路、破壞教學氛圍,污染了教室環境,又讓人覺得學生們是為了獎勵才參與學習的。真是事倍功半,也有悖於語文新課程理念的宗旨。

其實表揚的方式很多,包括物質的、語言的、肢體的。肢體語言的表揚既不會造成教學語言的鎖碎,又不會打斷教學思路,而且有利於增進情感交流,往往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於永正老師的一些做法無疑能給我們一些提示和啟發:當課堂上學生表現出色時,於老師常常是豎豎大拇指、拍拍學生的肩頭、摸摸孩子的後腦勺,或滿意地微笑、認可地點頭、激動地握手等。於老師的表揚方式可謂是簡單易行、殊途同歸,很值得我們借鑑。

語文課堂應該是潤澤生命的殿堂,語文的本色應該是簡樸的。簡樸就是簡單、樸實,不花哨,杜絕浮華,刪繁就簡,融聽、説、讀、寫為一體,使語文課堂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課堂洋溢着濃厚的語文情趣,瀰漫着濃厚的語文氣息,實現本色的迴歸。

標籤:語文課堂 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