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優秀】《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校園2.65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秀】《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

課改強調學生的語文學習要在交際中、活動中、情境中、探究中的開竅學習即學習使學生個性化的行為的教學理念,因此在這節課上

1、藉助360雲盤等使學生由以往的被動接受信息轉為主動地蒐集、篩選、整合和處理信息。

2、教學設計主要是在情感激發的氛圍中圍繞着讀而展開,注重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意圖讓學生在閲讀中領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聯想、想象中提升,在質疑中創新,在練筆中鞏固,在感悟中學習、生活。

3、讀書自始至終貫穿課堂。利用雲盤、電子書包學生從課外走向課內,又從課內走向課外,自主閲讀,拓展閲讀。在閲讀中相互交流,探究閲讀學習的方法,對人物進行全面而正確的分析,説出對文章獨到的見解,深入作者人生經歷、情感歷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4、微視頻講解。藉助微視頻講解情景交融的寫法,重點突出。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2

《秋天的懷念》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三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作家史鐵生以他細膩、動人的筆觸引領我們進入了母親用愛為“我”編織的世界。優美的文字,帶着淡淡的憂鬱,撥動着我們的心絃,牽動着我們的記憶,觸動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文章中如詩一般的語言躍動在學生面前,等待着學生走進文本,去捕捉它,去品味它,去欣賞它,從而水到渠成地體會母子之間的似海深情,品味母愛留下的如菊花般的淡淡清香,接受“愛”的教育。

這樣深情的文字,條分縷析的講解只能割裂文本的自身美。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以生為本,以讀為主,以個性發展為目標,努力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語言依託和補充材料,搭建自主閲讀的腳手架。學生在這節課上擁有了更多自主、探索的權利,在反覆研讀文本,咀嚼文本中,體悟了內藴情感,領略了文字詩意,最終達到閲讀的三層次:我讀了——觀看的層次;我想了——思考的層次;我懂了——理解的層次,從中獲得語言發展和精神成長的營養。學生在讀中引發了情感體驗,激起了心靈共鳴,受到了道德薰陶,個性得到較好的發展。

一、放手自學,在自主閲讀中生成個性。

在實現學生個性化閲讀行為的必要條件中,體現在主體方面的就是閲讀能力。教材中的略讀課文是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能力的良好範例。閲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足夠的讀書訓練時間做保障。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裏,如何做到既歸還學生閲讀的主動權,給予學生足夠的閲讀時間,又引領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呢?我想很多老師也常常有捉襟見肘之感。因此在這篇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我注重把課堂“前伸”,讓孩子們在預習中就能做到“讀通順”、“讀流利”,並在有所感觸的句子邊大膽地作上批註。孩子們的感受是豐富的,批註是多元的,有的寫下了對句子的獨特理解,如在描寫菊花的句子旁邊,有的同學寫道:“菊花中有母親慈愛的臉,菊花中有母親的殷殷囑託,看到菊花,就想起母親。”有的寫下了對人生的感悟:“菊花的熱烈而深沉,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生活也要像菊花一樣過得充實。這樣,當我們老了的時候,回想起過去,就不會覺得遺憾了。”有的記錄了想要勸作者的話:“史鐵生啊,你太粗心,太自私了,母親的病那麼重了,難道你一點兒都沒有發現嗎?”有的'則表達了對母親的敬佩之情……既不受同學的影響,也沒有老師有意無意的引導,在課前預習的這一段自由的時間裏,他們天馬行空地抒發了對文本的最原始的、最真實的看法,生成了對文本的個性化的理解。

這樣豐富多彩的看法,是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道來的。所以,在課堂上,我又留出了一部分時間,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大膽説出自己的感受。當自己的批註受到同學的肯定,預習的成果得以展示時,孩子們心中的那份喜悦是無可言喻的,由此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自學的興趣。

二、讀佔“鰲頭”,在多元朗讀中張揚個性。

讀要有個性。學習語言不是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統一的感悟過程。所以讀書並不是“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對句子的理解體會各有不同,讀出來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重視鼓勵個性化的多元朗讀,不以自己的閲讀心理、認知水平要求學生,對學生的見解,給予密切的關注,親切的呵護,讓有益的課堂生成的信息開出燦爛的花朵。如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最受感動的句子談談自己的理解,怎麼理解就怎麼讀。有一個學生從“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中讀出母親內心的痛苦時,我就讓他帶着痛苦讀一讀這句話。另一個學生卻別出心裁地讀出了母親對兒子那沒有説出口的抱怨,我也讓她把自己的感受送進去,讀出來。她讀得別有一番滋味,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記得當時那位女同學的臉上綻放出如菊花般燦爛的笑容。在體會描寫菊花的句字時,有人讀出了潑潑灑灑的人生態度,我讓她潑潑灑灑地讀;有人讀出了堅強,就讓他堅強地讀;還有人讀出了純潔、善良的人生,我就讓他讀出自己的高潔。齊讀課文1—3自然段時,我講了這麼幾句話:“同學們,這位平凡的母親啊,用她小心翼翼的動作呵護着兒子脆弱敏感的心,用她樸實無華的語言喚起了兒子生活的自信心,用她全身心的愛,為兒子編織了一個温暖的世界。這樣的母親值得敬重嗎?這樣的母親值得懷念嗎?好,帶上我們由衷的敬重,帶上我們深切的懷念,一起來讀讀這三段話。”學生們讀得投入,讀得深情,聲情並茂的朗讀感動了許多在場聽課的老師。

不同的朗讀預期使語言作品烙上了鮮明的個性色彩。在寬鬆和諧的氛圍裏,孩子們各盡所能,在讀中將自己的發現表達出來,在讀中與人交流、與人分享,互相啟發,共同提高。每一個學生都有切身體會,每一個學生都會真情流露。通過個性化朗讀這一媒介,學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張揚了自己的個性。

三、讀寫結合,在綜合實踐中發展個性。

結合語文學習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對實現語文課程目標大有裨益。採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把課堂前伸、後延,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課前,我佈置學生收集有關母愛的格言、詩句,把它們製作成精美的書籤,在小組裏交流;課後,我把握時機,巧用教材,讓學生把湧動在心裏的話寫下來,可以寫給媽媽,也可以寫給自己;可以表達對愛的看法,也可以抒發對生命的感悟;可以製成賀卡送給媽媽,也可以出一張以“愛”為主題的手抄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深淺不一。這樣的讀寫綜合實踐點,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思維是流動跳躍的,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出學生潛在的智慧和靈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中得到鍛鍊,個性也得到了良好發展。

課堂是師生生命成長的平台,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平台。在這個平台上,一羣鮮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對話、喚醒、碰撞、交流,盡情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在課堂上真正尊重學生的閲讀權利、閲讀感受,讓他們有足夠時間、足夠機會閲讀文本,閲讀的原野就必將綻放出五彩繽紛的花朵,孩子們就能像花朵一般,將最動人的一面綻放。也許那花兒很小很小,既沒有牡丹的雍容,也沒有百合的高雅,但一定洋溢着天然的童真,個性的光彩。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3

老師就應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

(一)自由説。

對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完美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但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齊應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那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説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樣辦,根本都沒思考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説出來吧!

(二)補充説。

對於覺得有更深入的資料需要袒露的同學,也能夠給以補充説,如:《秋天的懷念》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站起來補充説,自己也很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寫了之後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開得爛漫,作者寫菊花這種能在寒風中開放的花,就説明菊花能戰勝惡劣環境,依然開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樣,與生活中的困難鬥爭,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與子》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説,文章最後一自然段讚揚父親在危難中堅持不懈地尋找兒子,最後把兒子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父愛是偉大的。另一位同學補充説,我認為兒子也是值得讚揚的,兒子在災難中先讓父親救出同學,這種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師把他們説的話綜合起來説,這就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三)異樣説。

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學生能夠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説,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在我翻閲的許多教學用書中都沒有提到這一點。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四)選取説。

就是要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對學文過程中你比較贊同或欣賞的説法,做有選取性的重説,旨在輔助差生。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對於閲讀不夠深入的學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句,段。但卻説不清自己喜歡的原因,沒有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他或她聽到同學所説之後,再來用語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這種差異就會日趨減少。

讓學生人人都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用心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説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潛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為。

上完《秋天的懷念》,心裏有點沉重。看到聽課的老師們和同學們,有人紅了眼圈。

《秋天的懷念》是作家史鐵生先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娓娓敍來,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我想是史鐵生對母親的懷念,對生命的敬畏感動了我們,讓我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課堂的重心在於品味詞句,感悟真情,接受一次愛和生命的洗禮。

孩子們表現得很棒!從課堂的氛圍,發言的積極,還有語言組織的連貫性,對生命的思考,都看得出孩子們平常的積累。一雙雙明亮的眼睛閃動着淚光,連貫的語言,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中碰撞。“只要樹根不曾枯死,你一樣能發出新芽!”孩子們把課外閲讀中讀到的句子引入了課堂。“只要你堅強樂觀,殘缺的生命一樣的煥發生命的光彩!”孩子們站在朋友的角度勸慰癱瘓後的史鐵生。“我要像紅色的菊花一樣活的瀟瀟灑灑”!“要像白色的菊花一樣純潔善良”。“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算是好好兒活”。“健康快樂就是好好兒活”!這是孩子們討論後發表的對“好好兒活”的理解。恰當的時候我總結:菊花有不同的顏色和姿態,但只要在秋天盡情地努力的開放,花兒的一生就是燦爛的!人生也是如此,不管你以什麼樣的姿態活着,只要你是樂觀的,堅強的.,你的人生就是精彩的!……教室裏鴉雀無聲。這時候就應該回過去好好讀讀這句描寫菊花的句子,但我給忘了。

對自己是越來越不滿意了。太在意時間,怕超時,所以在該着重指導朗讀的時候沒敢花太多時間,在抽讀齊讀之後便急急地奔向下一個環節。我忘記了指導朗讀一直是我的強項。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朗讀,鼓勵,領悟,孩子的朗讀應該上到一個層次。而本節課,自己都感覺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怕超時,在孩子們還想侃侃而談的時候,便收回了話題。一節課都在趕時間,怕講不完所準備的內容。導致有些句子體會不夠,深入不夠。

總以為多一點幻燈片會更直觀。結果上課時總惦記着什麼時候該出示幻燈片,什麼時候該把孩子引向幻燈片的內容,反而禁錮了孩子的思維。孩子們説得不那麼盡興了,而我,怕時間不夠用,也沒再引導孩子們去深入理解母親的語言和神態。

有些地方借鑑得不夠自然。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孃兒倆,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這句話讀完我便急着抓出動詞:撲、抓、忍,然後問了幾個比較突然的問題:撲下去的是什麼?抓住的僅僅是母親的手嗎?忍住些什麼?(這裏的設計借鑑了竇桂梅老師的設計)這個地方顯得有點生硬。

寫菊花的那一段引導孩子們説和讀也都不太到位。孩子們只蜻蜓點水似的説到一些。回顧課文題目《秋天的懷念》,作者在懷念什麼?“懷念母親”。“懷念和母親一起度過的日子。”“懷念母親説的那句‘好好兒活’……”接着孩子們這句“好好兒活”,我總結“這句‘好好兒活’照亮了我一生,影響了我一生,成就了我一生啊……”壓根兒就沒想到還很有必要去回顧一下為什麼是“秋天的”懷念?這個秋天裏,母親身患重病離我而去;這個秋天裏菊花開的潑潑灑灑;這個秋天裏,有母親未了的心願;這個秋天裏,有太多太多的回憶……

在我娓娓道來的一字一句中,老師和同學們被我感染。儘管我的過渡或總結的語言很生動,但孩子們的朗讀卻缺少了那麼一點震撼人心的力量,那就來自於對文本的理解不夠深入,我指導得不夠到位。

感謝所有聽課和評課的老師們!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4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從網上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將這節課的視頻,我被竇老師這種語文課堂所感染,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受着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讀着,孩子們就是在與文本對話。我認真的聽着,認真的記着,我想讓我的課堂也能有這種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後,我上了這節課,我帶着自己的感情上了這節課。反思執教的過程,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背景,走近作者,體會內心。

課前,我佈置學生從書籍、網絡中,瞭解史鐵生的相關資料。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史鐵生的有關資料,當學生得知作者癱瘓才21歲時,我馬上讓學生揣測一下:當一個人的花樣年華都要在輪椅上度過時,會產生什麼想法呢?孩子們馬上體會到作者有死的念頭不足為奇。言語中,孩子們流露出對作者的惋惜與同情。從而為下文感受母愛埋下了情感鋪墊。

二、走進文本,感受母愛。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於是,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心情,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心情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到母愛是小心翼翼,母愛是善解人意,母愛是一種擔心,母愛是一種堅持,母愛是一種力量……於是學生終於明白,原來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在課上,我學竇老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再讀,通過多次朗讀,孩子們也融進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學會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説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説》為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

文中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温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裏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麼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在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讓他們能有感情地閲讀,説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着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讓學生在説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彙報: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説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説出來。

3.讓學生在思中受薰陶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説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説:“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説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説得太好了,説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

當然,教學中某些地方還存有不足,如對母愛的感受,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卻不能概括時,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沒有善於捕捉學生的語言來追問,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隨機應變,循循善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課前預設了一個問題“媽媽的病到了什麼田地?”可今天提的時機沒掌握好,提早了。應該在學生説完“從哪可以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這個中心問題後提出來。學生當時只談了前三段,沒有説到母親臨終的囑託,從母親的最後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中也可以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至死想的都是兩個孩子!我應引導學生先談到這兒,再來説媽媽的病。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説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説:“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説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説得太好了,説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的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之後理解文章題目就水到渠成了。缺點是學生沒有讀出其中的語氣。最後我推入文章高潮,以唱歌《感恩的心》結束。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夠高,駕馭課堂的能力遠沒有名師那樣好,但我在努力,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為名師,但我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5

文中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温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

我也是母親,我能體會當母親面對這殘酷的事實,心裏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運是如何的曲折,還是要勇敢地面對生活。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麼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讓學生在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的時候就很安靜,我讓他們能有感情地閲讀,説明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帶着深厚地情感讀了這篇課文,這時課堂上,學生聽得很專注。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讓學生在説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教學反思《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彙報: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花。

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

有的同學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

説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説出來。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6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的經典散文之一。去年因為比賽,一節課上完頗感粗糙,因為其中很多細節值得細細品味。無論是自己生活態度的轉變,還是母親的為難,母親的默默付出。一切的節點都在母親去世的那一瞬間爆發。

對生命,對於生活,對於未來……因為自己的感悟,作者開始了思考。這篇文章放在七年級的一開始,的確沉重了些。但是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一篇無論是閲讀能力還是寫作範文都是極佳的範本。

查閲了很多教案,看了很多教學設計與實錄,轉過頭來還是覺得《教參》上,於永正老師的那堂課最精彩。因為整堂課渾然一體,在師生交流中把一個個問題輕鬆就化解了。而且我很推崇於老師在上課時那種談話的節奏,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讀一讀,品一品,再議一議。這些看似輕鬆的過渡,卻最見功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這篇文章有很多可講的東西,都講,或讓孩子自己講,七嘴八舌,孩子能否真正掌握?還有,現在市面上,網絡上,那麼多文章解析,我們是不是把每個問題解答了就完整了?我們是不是備課就是設計一個個問題就ok了?

我想現在的語文課堂如果單單由一張張幻燈片呈現,一個個問題拋出,這不能稱之為有語文味的課堂。有些答案真得不重要,孩子站起來拿着教參,回答地比我的備課筆記還準確。那麼語文課堂的價值何在?學生知道答案,未必能理解。學生能回答未必這能有切身感受。語文課堂,在過程上要多下點功夫,對於結果答案,並不一定要追求“英雄所見略同”。

任何一篇散文都離不開讀,朗讀、默讀、分角色讀,某句話單獨拿出來讀。這一課,我覺得至少要三讀,第一讀,全文讀,因為文章短,整體讀便於感知文章的整體,讓學生腦海中能感知文章的'層次。第二讀,可以選擇其中重點段落,我在上課時,重點抓住文章的兩處母子對話。分角色讀最好,讀完之後,可以體會一下兩個場景的不同狀態。兩場,母親的話語中都帶着央求的語氣,可兒子的語氣,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明顯的變化。第一場比較激動急躁,而第二場則顯得平緩温和,而且學生在讀的時候,感覺到,第二場更像是家庭生活化的交談。第三讀,讀最後一段,黃色的菊花,白色的菊花,紫紅色的菊花。層層遞進,語氣漸重,學生不自覺會將音量抬高,尤其到“爛漫”這個詞時,整個誦讀到達頂峯。

在讀的過程中,抓語速、語氣、重音、關鍵詞、標點。這幾個都是用讀才能體會到。學生會讀,會品了,才能真正瞭解。什麼叫“對生活重燃信心”,什麼叫“好好兒活”,什麼叫“偉大的母愛”。

概念化的詞語總是寬泛而不可捉摸,做閲讀題可以,但未必理解。真正讀進去,教師已不需要多講,學生自然明白。學生也不會再迷信文章全解,而着眼於如何閲讀來讀通文字,讀懂文字,不是去找那個答案,而是享受這個慢慢讀,慢慢品的過程。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7

最近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時,設計的最後問題是:作者有沒有領悟“好好兒活”這句話的深意?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生1:作者領悟了這句話的深意。課文最後清楚地寫着:“我懂得母親沒有説完的話。妹妹也懂。”他們已經都懂了。

生2:我補充一點:課文P5註釋裏對作者的介紹表明,作者沒有浪費自己的光陰,後來成為了當代作家。可見他懂了母親的話。

很多學生點頭表示贊同。教師也微笑着點頭。

生3:我也補充一點:課文最後一段説:“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以前母親央求他去北海看菊花,他都拒絕,那年秋天他去看花了,所以説他是以自己的行為證明他理解母親了,明白了“好好兒活”的深意。

生4:剛才的回答裏有個錯誤,他沒有“都拒絕”母親的央求,那次他是同意了去看菊花,只不過母親去世了才沒去成的。

生3(反駁):那一次,面對母親的央求,他沒有説好,只是問:“什麼時候?”但這也讓母親“喜出望外”,還説要“準備準備”,於是他説:“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可見,從他的內心來説,是不想去看菊花的,只不過可能母親説的次數多了,心中煩,才這樣説的。

師:你的反駁讓我們更好的理解了那次他答應母親去看菊花時的心理,從這個角度來看,用“都拒絕”可以嗎?

學生點頭。

生5:我有個疑問:那年秋天他去看了菊花,以自己的行為證明他理解母親 “好好兒活”的深意,這我明白了。可為什麼要讀後面的那個句子呢?回答問題不是應該簡潔嗎?

師:你的意思是,描寫菊花顏色的那個句子不能表現他對“好好兒活”深意的理解?大家怎麼看?

學生交流探討後。

生6:能夠表現作者領悟了“好好兒活”的深意。母親想帶他去北海看菊花,就是想讓他看到生命的色彩,希望他不要那麼頹廢,那一年,他看到了菊花的不同顏色,就是看到了生命的色彩。

生7:淡雅、高潔不但寫的是花,而且讓人聯想到人的精神品質,比如古人寫梅蘭竹菊,就是在寫君子的品質。

生8:他看到了花的顏色,回想到母親對他的愛,感覺那愛就像白色的菊花那樣純粹而高潔,像紫紅色的花那樣熱烈而深沉,他想到母親對生命不輕言放棄的精神。

師:如此説來,作者對菊花顏色描寫一句是極有意味的,從中我們看到他生命色彩豐富起來了。王國維先生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語皆景語。”説的就是讀者能從作品中一切描寫景色的句子裏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剛才,我們表面上讀的是景,其實品的'卻是作者的情。現在我們就來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感受一下他賞花時的心情。

那堂課上學生對這段內容的學習讓我印象深刻,靜下心來反思課堂教學的過程,覺得將課堂的話語權還給學生真是件好事。

現在,課堂教學追求“以生為本”,這從某一層次上來説算得上是教學的迴歸。雖説這樣的課堂不是每節課都成功,但至少有幾分鐘或十幾分鐘的閲讀是屬於學生的;雖然這樣的課堂開始的時候總覺得彆扭,教師似乎被迫“冷落”了,但課堂裏的變數增加了,學生想説會説的增加了。

教師要有轉變課堂角色的意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撰的《學會生活》 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應從一個知識的傳遞者變成一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學生思考的激勵者和引導者,一個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從“知識的傳遞者”到“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策劃者”、“交換意見的參與者”,説説容易,做做真的很難。

一、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説。

學生在課堂裏會不會説,能不能説,取決於教師給不給機會,當然,也取決於教師對學生説什麼的指導。教師既要讓學生明白,課堂是研討提高的地方,是解決困惑的地方,更是展示實力的地方。只有首先讓學生有“説”的意識,學生才有在課堂裏“説”的可能。

學生在課堂裏對文本的解讀,可以説些什麼?説他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説他對文本語句的感悟,這些都包含在教師預設的文本理解問題裏。在學生輔導用書紛呈的今天,學生説的這些理解和感悟,很有可能並不是他自己真正對文本的解讀。那就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説他獲得這些理解的依據或途徑,更要鼓勵説他在文本閲讀中的困惑及不解,説他在聽同學回答時產生的疑問……只有學生在這些方面不斷地説,不斷地辨析,才可能真正走進文本,理解文本。

教學片段裏生4、生5説的內容應該就是促使學生對文本解讀的一個良好契機。這是鼓勵學生在課堂裏説的結果。

二、要力求給每個學生都有説的機會。

學生的個體是不一樣的,有的外向,有的內向;有的天生喜歡在羣體面前表達,而且人越多他表達時越有感覺;有的小範圍裏能表達,人一多他心理就犯怵。這些也正常。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堂大膽説,就要創設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説的可能。

現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一定程度上給了那些偏內向,不喜歡在羣體面前表達的人一個説的機會,而那些會説和喜歡説的學生同樣不會放棄這小組討論時的表達機會,教師要引導這部分學生首先將説的機會給那些不太會説的學生,然後再由他們組合小組的意見在班級裏進行表達。

力求給每個學生説的機會,不是逼迫每個學生必須説,一旦讓説由權利變成義務,學習對學生來説就變成了負擔,這就會讓那些不願説的學生厭惡課堂,這會對課堂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三、要及時對學生説的內容做出反饋。

生活中任何人都一樣,需要有人聽他們説,還需要聽的人對他們所説的內容做出反應,這種心理需求很正常。這或許也是評價存在的另一價值。

課堂上,學生説了,説得好或不好、或還有問題,都要及時給與評價。這評價既可以是由學生來完成,也可以由教師來完成。學生評價剛開始的時候更多側重於聲音是否響亮、口齒是否清晰等,慢慢地就轉變到對內容的不同理解,或是否還有補充等方面上來。相對於學生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應該更豐富些,如:肯定學生解析的角度、讚美學生情感的把握、糾正學生表述的漏洞等,在看似不經意間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指導性作用。

評價可以是言語評價,也可以藉助於肢體語言。課堂裏,師生的微笑、驚訝、點頭、搖頭,精彩處師生的鼓掌,都是一種快而有效的評價。

將課堂還給學生,和學生一起在課堂裏平等對話,長期堅持下去,學生會給與我們更多的驚喜。

也但願這批七年級的學生能將説的習慣一直保持着,伴隨着時光的流逝,説的慾望不斷提高,説的能力不斷提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8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初拿課本,讀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文章開頭便是一句“雙腿癱瘓以後”,傷感的氣息油然而生。就像人剛剛邁出門檻竟發現屋外已是烏雲密佈。僅此一句,定了文章低沉憂傷的調子。雙腿癱瘓,經歷如此悲慘的事情,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樣的痛苦並不是由作者一個人在承受。有一雙慈愛的眼睛始終在注視着他。母親自己重病纏身卻隱瞞病情無微不至的照顧癱瘓的兒子,用深深的愛温暖兒子絕望的心,用深深的囑託幫兒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風帆。字裏行間凝結着深沉的情感,就連一個小小的字眼兒都能觸動我們脆弱的神經。相信沒有人不會被這篇文章所打動。

但是就是這樣一篇好的文章是否能在課堂中生輝,我始終對自己沒信心,講這一課是小心翼翼的。課的開始,我出示了幾首歌頌母親的短詩,朗誦出來,簡短親切的句子似乎抓住了學生的心,教室裏越來越安靜。關於母愛的文章學生讀的不少了,我們不久前也品讀了一篇《孝心無價》,我想不出來再新鮮的導語了,不論説什麼,學生一定會説:“又是母愛!”好文章怎容這樣褻瀆,母愛怎容這樣褻瀆?我便找來這幾首小詩,巧妙地導入,卻有了特別的效果。

討論中心話題時時間控制的不是特別好,有點着急了,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來討論,讓討論更充分些,這樣才能深刻體會一顆拳拳愛子之心。

但有一個地方我感覺到學生情有所動。在講到“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們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一句時,我提問:母親説的這句話有什麼深意嗎? “想一想當時母親什麼情況?在讀讀這一句,想想有什麼隱含的深意嗎?”學生眼睛裏有了閃亮,有舉手的:“母親自己身患重病,卻來鼓勵兒子。”“那他們娘倆兒能在一塊兒好好活下去嗎?”“不能。”“那前面的忍住哭聲,除了看到兒子痛哭而感到痛苦時,母親內心還有什麼痛苦呢?”“母親已患絕症,生命沒有多少時間了,不能陪伴孩子們生活下去了。”課堂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都在為母親而悲傷,理解了,感動了,再去讀,感受就不一樣了。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深刻。通過引導,學生説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但是因為前面體會的不夠深刻,所以這部分的感受不是很強烈。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説:“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説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説得太好了,説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的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之後理解文章題目就水到渠成了。

前面聽課時很多老師都用了“地震中媽媽手機留言”的故事,真的,不是落入俗套,這個故事太感人了,又是去年地震中發生的真實事情。今天拿來讓學生重温,我看到了他們眼裏閃出的淚光。舒緩動聽的音樂聲中再去體會,相信學生會有更深的感悟。

這是一節隨堂課,當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向前輩請教,努力學習,提高自己,希望可以早日自我完善!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9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寫的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作者藉助對幾件平常小事的細緻描寫,表達了母子之間的深情。文章語言樸素真切,意味深遠,寄悲觀於從容,蓄智慧於認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這個中心問題後提出來。學生當時只談了前三段,沒有説到母親臨終的囑託,從母親的最後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中也可以看出母親的良苦用心,母親至死想的都是兩個孩子!我應引導學生先談到這兒,再來説媽媽的病。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説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説:“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説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説得太好了,説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

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媽媽的話後已是淚流滿面,哽咽難語,百感交集,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體會到了再來讀就能讀出感情了。之後理解文章題目就水到渠成了。

最後我推入文章高潮,以朗誦詩歌結束。缺點是學生沒有讀出其中的語氣。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0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執教的過程,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畫一畫:

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説一説:

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在感動中的感悟。如文中母親説的兩句話最讓學生感動,學生能從母親的話語中感受到一位堅強、無私、忘我的母親,為了兒子再大的痛苦都能經受住,為了鼓起兒子活下去的勇氣想盡辦法。

三、填一填:

在感受母愛的無私後我設計了一道練習題,母愛是什麼?還有在感受好好活時我又設計了一道練習題,好好活就是怎樣活?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填寫完整的句子。問題比較開放,能發散學生的思維,整合學生的價值觀,學生通過兩道題的練習對母愛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對好好活會有更全面的解讀。達到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真正的詮釋。

四、走出文本,學會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説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説》為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當然,教學中某些地方還存有不足,如對母愛的感受,學生找到相關語句卻不能概括時,教師的引導還不夠,沒有善於捕捉學生的語言來追問,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善於隨機應變,循循善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還有教師講解過於細緻、繁瑣,浪費時間,是教學的內容沒有順利進行完畢。今後一定要注意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要遊刃有餘。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1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在教學中,我除了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課文的能力外。還重視學生説的訓練和情感培養,先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所表達的含義,然後對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見。在課堂上,我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懷念》這課時設計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畫一畫:

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説一説:

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説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説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2

本文懷念母親,以追憶的形式,用平實質樸的文字,家常的話語,寫出了真摯深沉的母愛,同時傳遞出史鐵生對生命和生存的深刻的思考。

教學形式注重以學生的家庭生活體驗來推己及人,感受真摯深沉的母愛,體會作者的'悔恨和追念之情。最初的設計是讓學生默讀,教師在深情地示範朗讀。然後集中解決生字、多音字的注音解釋,進而初步討論人物情感,理情行文脈絡,再做文章分析。

“我”與母親前兩次説起“看花”時的細節表現,學生雖然也能捕捉到,但感覺他們與作品好像隔了一層,對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徹。所以在後來的教學中範讀後又加入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感受“我”在雙腿癱瘓後的暴怒無常,母親的逆來順受百般隱忍等都在朗讀、評議和爭論中逐步被發現,學生對母親形象的理解、把握也更加深入準確了。

從中我也深刻體會到,語文課一定要多讓學生讀,絕不能用老師的講、練、問代替學生的讀、感、思。

整堂課教師精神飽滿,真摯深情,教學流暢。學生學習注意狀態持久,參與面大,交流積極,思維活躍,情緒激昂,生成自然。教學目標明確,結構完善,板書規範,方法多變,手段適度,師生配合默契,效益明顯。

教學中注重結合學生生活“體驗反思”,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教學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閲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繫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

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閲讀相輔相成,教師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為激勵學生教師將教學評價靈活地運用於課堂教學之中收到不可低估的神奇力量。

《秋天的懷念》中有許多描寫母親動作、語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其中藴藉着真摯深沉的母愛,和作者深深的追念之情。引導學生找出這樣的語句,並結合課文具體語境,體會其中的精彩之處,感受母親對“我”的深沉母愛和“我”現在的追念之情。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3

執教《秋天的懷念》,本以為會上得滿意,但上下來問題百出。

我設計這一課,先引導學生品析對母親的描寫之句,體會無私的母愛;後抓描寫菊花的句子,理解母親讓“我”看花的深意。這兩個問題串起文章內容,抓住作品主題。但學生在交流第一個問題時,反應不好。

課後想想,應該是我不重視朗讀課文的原因。因為進入文本的方式主要是讀,而學生年齡還小,想主動閲讀,或根據語感品析很難。所以朗讀是七年級學生進入文本的'最好方式。

還有就是我又犯了貪多求全的毛病,想面面俱到,加之時間有限,我省去耐心引導學生生成答案。最終是句句都沒品析到位。

一節課上得很擰巴。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4

龍泉國小 艾時強

20xx年11月8日,我在全國閲讀教學子課題的模式研究實施活動中,上了《秋天的懷念》一課,受到市區領導的好評。

我圍繞的是本組的創建的“四讀一練”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四讀一練”閲讀教學的課堂基本模式是圍繞學生對一篇課文或古詩的教學過程設計的。其框架為:抓住課文的主線,圍繞主線,初讀課文—細讀課文—深讀課文—精讀課文—反饋練習。可簡稱“四讀法” 四讀法以讀為手段,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練習反饋。 《秋天的懷念》是一篇閲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兒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而無私的母愛. 文中作者通過細節細寫,往往就是那麼幾個小小的字眼兒,卻觸動了我們情感深處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安排的:

1.學生讀中受感染

這篇課文篇幅不長,但飽含深情。我在課前先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和他的母親的經歷有一個較為詳細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先讀《我與地壇》中的片段,我讓他們安靜閲讀,讓他們看懂了別人的苦難。情感鋪墊之後,我繼續情感的感染,讓他們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再自由讀課文,明確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一讀,二讀,三讀,在我營造的這樣的課堂氣氛之中,提出問題,我和學生開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讀讀。

2.學生説中得感悟

開始讀課文時,讓學生邊讀邊劃出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並要小組間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彙報:有的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媽媽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説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卻還是不告訴兒女,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無私而又偉大的愛。在此時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説出來。

3.學生練中受薰陶

最後一段話學生理解很深刻。我讓學生先讀,看看能想到什麼,學生説到作者懂得了母親沒有説完的話。提問:“我為什麼現在懂得了母親的話?我是怎麼懂得的?”我引導學生再讀此段聯繫前句體會,有了效果。有學生説:“菊花開得那麼生機勃勃,母親想讓我看

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還有學生説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都能開得那麼絢爛,母親也想讓兒子知道我們人也多種多樣,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説得太好了,説實話我都沒想到這兒。我又提問:“文中最後一個省略號有什麼含義?有哪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而用省略號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寫在省略號的地方.”學生陷入沉思,裏面有對母親的.思念、愧疚之情。

4、情在拓展中昇華

最後老師出示新的資料,如史鐵生在《合歡樹》一文寫道:“我坐在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喚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喚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穿過。”讀着這些蒼涼的文字,感受到他經歷的磨難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是寫不出那樣凝重悲壯的文字來的,也永遠感受不到在那蒼茫的底色下汩汩滾落的熱流!

本文情感深摯,輔導學生用心的讀,用情地讀,就會被“母親”對“我”的愛所深深的打動,你會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懷念,一起在愛的支持下,堅強地 面對人生。

通過對《秋天的懷念》的閲讀,讓學生受到了偉大母愛的薰陶感染,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還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能力。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15

課堂上,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學生提出:作者懷念誰?為什麼懷念她?一年有四季,為什麼作者只寫“秋天的懷念“?以疑入情,學生很快地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中,產生了強烈的閲讀慾望,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勾劃,很快就進入了探究性閲讀之中。在接下來的交流中,他們得出了結論:因為作者的母親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開了的時候)去世的,所以作者懷念秋天,就是懷念他的母親。我感到:讓學生在課始進行質疑,有效地利用了“閲讀期待” ,為學生在學習中創造性的發揮提供了空間。

作者為什麼如此懷念她的母親,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感知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的設計使我感到孩子們在充分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語言,進入了課文內含的情感之中。孩子們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們的回答各種各樣:偉大的母親、無私的.母親,體貼兒子的母親、苦命的母親、優秀的母親、病重的母親、善良的母親、堅強的母親、慈祥的母親、熱愛生活的母親……學生是閲讀的主體,我感到設計“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一個開放的問題情境,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又強化了學生對詞語的積累,同時,又打開了閲讀文本的突破口。

學完這篇課文,我和孩子們都被這偉大的母愛所感動。這節課的教學實踐使我感到:通過小組交流、集體評議,學生的主體地位會得到尊重,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探索、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