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語文課怎樣才有語文味

校園9.88K

怎樣的語文課才有語文味?我想似乎應該先要思考一下,語文課到底應該教什麼?應該怎麼教?然後才可能來考慮怎麼樣的語文課才有語文味。

語文課怎樣才有語文味

葉聖陶先生説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又説,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因此,我們的語文課,恐怕就應該是以教材為例子,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方法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讀懂文章,透過語言文字,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並在此過程中,教會學生説話,教會學生寫文章。我想,這樣的語文課應該是有語文味的。

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具體地談談我對於語文課的理解,以此就教於方家。

《人生的開關》是上海二期課改新教材五年級下的一篇課文。講的是“我”因為窮,考上了大學卻沒錢上學,只能在礦上為砍柴工做過磅記數的工作,以攢錢來圓我的大學夢。而大毛卻要我虛報冒領,“我”聽了母親的話,沒有理會大毛的蠱惑,按對了人生的開關,順暢地走上了人生的道路。這篇課文我數次執教,每教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最大的收穫是我自以為觸摸到了上出有語文味的語文課的“開關”。

課文的第一部分有三個小節,我抓了三個詞語:“也”、“特地”、“好差事”。“也”字是學生不容易看到的,或者是看到了也不知道它內在的含義的。於是我啟發學生:“我也成了砍柴民工隊伍中的一員”——“我”是不是砍柴民工呢?學生們帶着這個問題讀了文章的第一節,並通過上下文的聯繫,看到了“我”本不是砍柴民工,因為沒錢上大學,卻為了要圓大學夢而被迫成為砍柴民工的。一個“也”字,講清楚了“我”成為砍柴民工的原因。

而“特地”、“好差事”容易看到,雖然容易看到,學生卻不知道這份差事好在哪裏,也不知道藴含在這兩個詞語後面的還有文章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我”的恩人——在“我”最需要幫助時給我幫助的張叔。

我關注到了文章的前後聯繫,反覆指導學生前後照應着朗讀、理解,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去發現他們未曾發現的內容。

第二部分有四個小節,其中在語言表達上有這麼一個特點,文章用轉折關係的句子來表現人物內在的心理活動,很是細緻入微。教學中,我從圈劃的反映人物內心活動的轉折關係的句子入手,抓住“……不過……”、“但是……”、“……但……”這三組關聯詞語,幫助學生體會“我”這個人物為了圓自己的大學夢而面對誘惑猶豫不定的內心世界。最後,“我”聽從母親的教誨拒絕了誘惑,按對了“人生的開關”。學生確實在老師的指導下理解了這樣的語言所要表達的感情,並內化了語言,提高了認識水平。

儘管如此,但我在每次課後反思時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有一次和特級教師張大文老師談起,經他指點,才發現了課文第八小節中很不起眼的“抽驗”一詞,幾次教學中我都沒有注意到這個詞。反覆推敲之下,頓覺豁然開朗。自此,課上得流暢通達,有一種淋漓盡致之感。這個“抽驗”成了我上好這堂課的“開關”。

“抽驗”在課文第八小節,課文是説“我”衣錦還鄉見到張叔,提起那段舊事,問起張叔,“假如我當時虛報冒領,會怎樣?”時,張叔告訴“我”,他每次都會抽驗,如果虛報冒領,那是一個錢“我”也拿不到的。“我”聽後大吃一驚,因為“我”對於人生的'開關理解是不足的,或者説是沒有深刻意識到的。而只有聽了張叔的話才“大吃一驚”,才真正認識到當時自己的危險。為什麼呢?就因為有這“抽驗”。“抽驗”有三個結果:抽到;沒有抽到;做了壞事而沒有抽到。“開關”是掌握在自己手裏。沒有做過壞事,人生道路是順暢的,開關永遠是開着的;被抽到,一定是驗出做了壞事,人生的開關自然從此是被關掉了;而做了壞事卻沒有被抽到呢?其實人生的開關也是關掉了,是被自己關掉了。

於是,我對原先的設計作了調整,抓住“我”的心理變化來逐步展開文章教學:從“不會發現”→“照樣感恩”→“不踏實不對勁”→“沒有理會”→“大吃一驚”。這就能幫助學生體會到“我”心理變化的整個過程,這也就是文章的脈絡。“抽驗”讓我找準了體會中心的切入點。我引導學生從討論“抽驗”會有怎樣的結果入手,真正進入對“人生的開關”內涵的挖掘。

標籤:語文課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