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聲的世界教學設計

校園9.79K

【教學目標】

聲的世界教學設計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②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③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真空不能傳聲。

2、 探究能力目標:

嘗試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

3、 情感價值目標:

通過師生雙邊互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在學生活動中不斷強化與同學(他人)的協作意識,通過錄像片斷,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方法】

啟發式科學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走向物理,導入新課

觀看三幅幻燈片,第一次從圖像中獲知自然界“高山流水”,科學上“火箭發射”,生活中“小提琴獨奏”的情形;第二次從相應的聲音中獲知上述情形。從而導入聲音可以讓我們獲知信息,並進一步提出聲音是如何產生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慾望。

二、開展科學探究,實施新課教學

1、 實驗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

師:在我們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種各樣的聲音,它們可以讓我們獲取相關的信息,那麼這些聲音是如何產生的?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聲音的產生。

提出問題:用一張紙、一根橡皮筋,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方法與眾不同?

隨堂實驗一:儀器:一張16K的測驗紙、一條橡皮筋。組織形式:每二位同學一組。

(説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和生活中的經驗,可以提出多種多樣的方法,在這裏因為提供了橡皮筋,有學生就把橡皮筋拉成弓弦狀去彈紙張使其發聲,這也是一種方法。由此可見,在課堂上,由於實驗條件的限制學生的思維也會有所限制,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更多的向學生開放實驗條件,培養其思維能力。)

實驗後思考:上述實驗中,紙張在不同發聲方式中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説明:在這邊,只要引導學生,發現其共同點——紙張發聲時在“動”就可以了,不必深究。)

教師演示一:儀器:鈸、音叉(及共鳴箱)、鐵架台、乒乓球(細線)、一杯水。

a) 演示鈸發聲時在振動:讓鈸發聲,然後讓一些學生觸摸鈸的邊緣,體會其振動。

b) 演示音叉發聲時在振動:①把乒乓球系在細線上,並讓其懸掛在鐵架台上,調整好適當的高度,先讓不發聲的音叉去靠近乒乓球,再讓發聲的音叉用同樣的方式去靠近乒乓球,比較二次實驗可發現,發聲的音叉可彈開乒乓球。②讓發聲的音叉靠近水面激起水花。

c) 學生觀看視頻、動畫:①發聲的吉它的弦在振動;②蛙鳴時青蛙的肚皮在振動;③飛行中的蚊子靠翅膀的振動發聲。

d) 學生體驗,感受人講話時聲帶在振動:用食指輕輕按住喉嚨處,一起讀一讀下面的一副對聯話: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得出結論: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説明:通過眾多的實例及感受,從而得出發聲體在振動的結論,學生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在這些實驗中,採用了一種很普遍的分析方法——比較法,實驗條件的.對比,實驗結果的對比,都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得出規律,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真加以體會。)

(關於物體振動產生聲音的實驗説明:因為處處可見發聲體,所以要觀察到發聲的物體在振動的實例是容易找到的。這裏主要設計了:①發聲的鈸在振動,因為這種樂器本地的學生經常看到,由它入手比用手觸摸音叉更具説服力,也有親切感,其振動使手發麻的感覺也較音叉強;②振動的音叉彈開乒乓球的實驗,是課本中的實驗,也是個很精彩的實驗,在本實驗中,用黃色乒乓球代替課本中的輕質泡沫小球可以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而且乒乓球被彈開後還會像用球拍打球一樣連續跳動,產生了一定的趣味性;③振動的音叉彈開水花的實驗,增強了學生的興趣,也有力的説明了發聲的音叉在振動,而且現場的學生可以較為清晰的看到水花濺出的現象。)

(實驗創新設計:本課還可以把實驗如此改進,讓音叉發聲,拿一張撲克牌或其他較硬的紙片,輕輕的用二個手指壓住撲克牌的一端的中部,讓另一端輕輕的靠向音叉——可觀察到撲克牌的明顯跳動;當有學生質疑是手在抖動時,可以讓他自己上台一試……上課時,發現這個實驗極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如果學校有條件不如六七個人分組體驗一下,這樣還能聽到撲克牌跳動的聲音,和撲克牌與音叉摩擦的聲音。)

2、實驗探究聲音的傳播

師:聲音是由發聲體的振動產生,那麼它又是如何使我們聽到的?

生: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朵,使我們聽到聲音。

師:對,我們是靠耳朵聽到聲音的,下面我們先來看看耳朵的簡單構造。

教師出示幻燈並講解耳朵聽聲的簡單過程:發聲體→介質→耳朵。

師:通過上圖,我們知道了聽到聲音的條件,其實發聲體振動產生的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的,傳到耳朵中引起鼓膜的振動,最終引起聽覺。讓麼老師剛剛説的介質,其實是指可以傳播聲音的物質,下面我們就用實驗的方式來探究一下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及其傳播情況。

教師演示二:用一個自制的二端開口的長方形空木盒(約1米長,開口面積約100cm2),其二端用透名塑料紙密封住,先讓學生觀察盒內情況,發現什麼也沒有,引導學生認識二塑料紙膜之間只有空氣了,然後把一個輕質的泡沫小球用細線懸掛在鐵架台上,並讓它輕觸其中的一個塑料紙中部,用小錘在另一塑料膜中敲擊,發出聲音,並看到另一端的泡沫小球被彈開。在這裏可以對比一下,如果在小錘敲擊在盒體上時,泡沫小球的反映情況,從而進一步證明,空氣是可以傳聲的。

隨堂實驗二:輕趴在桌上,讓一隻耳朵緊貼在桌面上,一隻手捂住另一隻耳朵,一隻手用筆桿輕敲桌面,試試看,你聽到了聲音了嗎?

隨堂實驗三:儀器:一個空礦泉水瓶、一條棉線(1米左右)。組織形式:2人1組。實驗方法:①先將細繩的中部繞在礦泉水瓶瓶口處,並用瓶蓋將繩子擰緊。②一位同學用筆桿輕敲幾下礦泉水瓶,另一位同學端坐一邊用食指堵住雙耳,仔細聽,看能不能聽到聲音?③端坐着的同學把細繩二端在食指上繞幾圈,然後用食指堵住雙耳,另一位同學拿住礦泉水瓶,拉緊細線,用與第二步相同的力度輕敲礦泉水瓶,感受一下,這時聽到聲音了嗎?

教師演示三:①讓學生觀看往水裏扔石塊的視頻短片,激起的水波並聽到石塊落水後,從水中傳出的響聲。②把一個發聲的音樂盒用油紙包裝好,加上適當的配重恰好懸浮於透明長水槽中,發現仍然能聽到其聲音。③例舉生活中在水中能聽到水外聲音的各種實例,説明水能傳聲。

(説明:通過以上的實驗及例子有利的説明了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那麼聲音如果沒有介質它能不能傳播哩?提出這個問題後,讓學生思考,然後教師演示真空中的傳聲情況的實驗。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展示課前學生自己完成的土電話,並表揚做得較好的同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演示四:把一個經改裝後的小揚聲器(已經接好放音裝置)放入一個圓形透明塑料糟中,在揚聲器的紙盆上放數顆五子棋棋子,然後把它們放入真空罩內,打開音樂,讓揚聲器發聲,可觀察到棋子伴隨音樂而跳動。用抽氣機抽給罩內抽氣,可感覺聲音在減小,抽到一定的程度,停止抽氣,關閉抽氣盤上的閥門,並關閉抽氣機,靜聽一會兒,可聽到微小的音樂聲,並看到裏面的棋子一直在跳動,然後打開抽氣盤上的閥門,讓空氣進入真空罩內,可明顯的感覺到音樂聲逐漸變大。

(説明:本實驗,因為抽氣機的聲響可能會掩蓋音樂聲所以,採取了抽氣前後聲音對比的方式,來總結結論,並且因為無法達到完全意義上的真空,所以用對比方式,輔以邏輯推理,更具科學性。)

(創新實驗構想:取一個音量較大的手機,懸掛於真空罩內,用抽氣機給罩內抽氣後,關閉抽氣盤閥門,用另一手機給罩內手機發信號,看到指示燈亮卻幾乎聽不到聲音,然後打開抽氣盤閥門,又能聽到手機聲音,藉以説明真空中不能傳聲,但無線電波和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

3、關於聲速的教學

引導學生獲取下面的知識點: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 讓學生看幻燈上顯示的幾組常温下不同物質的聲速數據,討論並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情況 單位:m/s

傳播速度不同;空氣中的聲速較小;固體液體的聲

速較大。

4、關於回聲的教學

讓學生觀看“迴音壁”視頻實錄,體會回聲的趣味性。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回聲現象,教師補充並説明,回聲產生的條件。

(説明:關於聲速及回聲的教學,限於教材的要求和時間的條件,在本節課中不作重點,只是讓學生有個瞭解。可以在課後,及下一節課中繼續研究。在觀看視頻時可適當提及中國古代的一些成就,引起民族的自豪感,並對此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從物理走進社會,介紹聲波治病的實例。

用高壓放電的電火花產生一個衝擊聲波,再用橢球形凹面鏡使聲波經反射後集中膽結石上,就能使結石粉碎。

四、課堂小結(板書),結束教學。

五、作業佈置、拓展探究。

讓學生在課後的時候,繼續換用不同的材料製作土電話,以此來研究不同材料的的傳聲情況,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此中體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讓學生去查閲有關書籍,瞭解聲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標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