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篇)

校園2.71W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題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一課。教材呈現的是兒童在父母悉心照料下成長的過程,旨在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父母的關愛下成長的經歷。教材選擇的這個話題對學生來説應該不算陌生,但也不可否認,現在的`獨生子女對家人的疼愛的感受能力大打折扣,多數學生習慣了家人的疼愛,覺得這是應該的,不知道珍惜和感激。所以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體驗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並懂得關心、體諒父母長輩,儘量少讓他們為自己操心,少給他們添麻煩。並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

這是個充滿親情的話題。按照教材所呈現的思路先感受後體驗,最後明理,這也是符合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的。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完成一項"護蛋“活動,至少保護雞蛋從早到晚安全和自己回家下一課在彙報自己”護蛋“的結果和感受體驗,最後總結明理。我把本課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父母長輩為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的辛勞,感受家人給予自己的關愛,於是我設計了兩個活動:親情故事——親情再現。我想讓親情“從生活中來”,然後“到生活中去”,力求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理解,豐富教材,也想通過學生真實的親情故事引起心靈的碰撞,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共鳴,使之成為一堂親情湧動的思品課。

通過學習體驗,活動參與,學生們都感受到了家人對自己的愛,並能用自己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效果還真的不錯。

當然教學中出現這樣那樣值得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也是不少的,我想這些不足將會在我下一課時中一定會引以為戒。讓自己的課堂更加熠熠生輝。孩子們興趣盎然……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2

新課程為德育課堂注入了活力。

教師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漲的熱情投身於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使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異”的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誤區,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關注思考。新課程改革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新課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強調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成長參與活動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基本方式,教師應讓學生在親切活動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建構,能力的開發和道德的陶冶。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認為要紮實的上好這門課程,首先應瞭解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性質,又是一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行為規範,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為他們的成長奠定基礎。

品德與社會是以促進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為目標的德育新課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課程意識,兒童意識,效益意識對德育新課程的.實施起着關鍵性的作用。

品德與生活課堂上,我們不僅要以活動促活躍,引導孩子們從活動中感悟,在活動中提高,更要注意把握好活動的尺度,以增強活動的實際效果。我認為教師要調節好自身的情感,調控好學生的情緒反應,把握好課堂得氛圍度。就一定會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3

核心提示: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

我講授了《社會生活中的'民主》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瞭解了社會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4

12月6日下午第二節課,我在五年級三班上了一節品德與社會(以下簡稱“品社”)課。該課為本書第三單元第二課“科技推動社會發展”第二課時。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2、知道三次技術革命,瞭解科學家的事蹟,學習科學家的精神,激發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

3、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感受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

本課本來擬採用分組及小組合作的方式並要求學生課前蒐集有關三次技術革命的資料,科學家的故事,但是上課過程中卻發現學生準備明顯不足,於是本課採用傳統的講授法。

該課以“上一課我們一起回到過去,領略了古代中國燦爛的技術文明,今天讓我們將眼光擴展到全世界,看看近兩百年間,世界科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引出第一次科技革命,隨後逐一介紹第二、第三次技術革命及向科學家學習。

總體而言,本節課缺乏活力與生機老師被動講,學生被動聽。

對此我確定了以後努力及改正方向:

1、盡力努力備課,多向其他教師請教,多與學生交流。

2、用多媒體上課,聲情並茂,活躍課堂氣氛。

3、課前給予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不打無準備之仗。

4、培養學生學習品社的培養學生興趣。

如本節課最後可以安排“暢想未來”,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生活在高科技的推動下日新月異,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社會及我們的生活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下面請,展開你們想象的翅膀,從衣、食、住、行等方面設計一下你的未來生活吧!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描繪,展示自己想象的未來世界。效果會好一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5

這學年我們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與社會》,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如《自主選舉班幹》這一課,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説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6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課程以兒童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範、法制、歷史、地理、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點面結合”、“面上選點”來組織教學內容,對教師專業知識儲備的廣度和深度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浙教版三至六年級下冊的品德與社會教材,“社會味濃”,有很多內容選自政治、經濟、地理、歷史等範疇。這些內容“面”廣“點”多,不貼近學生的生活,要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實效,實現課程追求的基礎性和有效性的目標,必須深入研究學法,精心設計學法,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達成品德課的多維目標。

一、把握教學目標,是學法指導的前提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要保證課堂教學取得實效,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並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學法,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

1.找準“結合點”

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是預設的、靜態的,而學生的生活和生命成長是生成的、動態的。因此,需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基礎和生活現狀,掌握學生身心發展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規律,找準學生和教材的最佳“結合點”,正確定位恰當的、可操作的工作目標。如《不平靜的世界》,其中一個教材目標定為:“瞭解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和簡單經過”。我認為這樣的目標定位不符合學生的實際。兩次世界大戰的內容是八年級下冊《社會》課的學習內容,讓六年級的學生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的“簡單經過”其實並不簡單,要求過高過大。我把這個目標調整為:“初步瞭解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和概況(捲入國、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等數據),重點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實踐證明,這樣的目標定位比較科學、準確。

2.找準“生長點”

品德與社會融合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能力等多維目標,最終目的旨在幫助學生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學習做人。因此,要深刻領悟品德課程性質,以引領學生做人為核心,找準學生和教材的最佳“生長點”,正確把握教學目標。如果處理不當,就容易“唯知識論”,偏離課程目標,把品德與社會課上成單純的地理課、歷史課、常識課。如《不平靜的世界》,有認知方面的目標:“初步瞭解兩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和概況,重點了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教給學生的知識點應該是科學正確的,因為這是達成情感、價值觀、能力等目標的基礎,但不是主要的、唯一的目標。還有比這更重要的目標:“體驗戰爭的殘酷和無情,激發對戰爭的憎恨之情;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分析、表達、合作等能力”。熱愛和平,學會合作,是學生適應社會、學會做人的重要素質和能力。

二、精選課程資源,是學法指導的關鍵

品德與社會的教材具有開放性,課程資源也豐富多樣,網絡、書籍、報刊等為我們快捷地獲得大量信息提供了方便。品德課時,時常可以看到學生疙疙瘩瘩地讀着蒐集的大篇資料,有的內容甚至和教學目標無關。教師欲罷不能,面露尷尬。

1.學生要做巧“剪”的“能工”

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品德與社會課的目標之一。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明確資料的主題和內容,有選擇地蒐集,宜少不宜多,並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對資料做適當的分析、處理和歸類。如《不平靜的世界》,我要求學生蒐集有關“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圖文資料,經過自己的思考和整理,摘錄一點或一方面就行,如果是文字資料,只需一小段即可。

2.教師要做善“貼”的“巧匠”

學生的思維發展,是從直觀、膚淺、不全面,逐步向抽象、深入、全面發展。只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使品德更好地內化,提高育人的實效。因此,教師提供的課程資源,應該是形象的、典型的,具有震撼力,激發學生強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共鳴,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境界。如《不平靜的世界》,我從大量的資料中精心選擇了南京大屠殺、殘害猶太人、原子彈轟炸廣島等錄像以及戰爭受害者——兒童、婦女、老人等圖片,呈現的畫面不多,但都是觸目驚心、悲慘至極,把學生對戰爭殘酷的情感體驗推向了高潮。

三、注重探究體驗,是學法指導的核心

品德與社會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學習,道德學習本質上是一種體驗式學習。體驗,是主體內在的知情意行的親歷、體認與驗證,它具有個體性、親歷性和生成性的特點。“道德,只有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

1.情感貫穿,強化體驗

“沒有情感的道德就變成了乾枯的、蒼白的語句,這語句只能培養偽君子”(蘇霍姆林斯基)。道德情感滲透在人的道德認識和行為之中,能促進道德認識的深化,是道德行為內在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催化劑”。

品德與社會課的學法指導,要始終以情感作為主線,串連、聚焦相關的“面”和“點”。在促進“面”和“點”學習的同時,深化情感體驗。如《不平靜的世界》,“體驗戰爭的殘酷和無情,激發對戰爭的憎恨之情”是整堂課的情感主線,引導學生蒐集、學習、交流有關兩次世界大戰帶給人類深重災難的“點”——觸目驚心的數據、血淋淋的事實、悽慘的描述等,就能強化情感體驗,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2.給予空間,自主探究

學生是發展中的生命。學生的道德生命,猶如一顆顆種子,需要廣闊的田野,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壯成長。空間,是兒童道德生命自由生長的重要條件。沒有空間,就沒有兒童的自主;沒有自主,就沒有兒童的可持續發展。

品德與社會課的學法指導,需要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充分發揮主體性,培養研究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否則,“社會味比較濃”的品德與社會課,往往會出現學生無法參與,教師盡情表演的情景,這就違背了課程的追求目標。如《不平靜的世界》,我用了大約12分鐘的時間,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先從確定研究主題、研究人員、研究方法等方面具體指導,然後放手讓學生自主研究學習。學生全員參與,積極投入,理解體悟,效果很好。

四、恰當引領提升,是學法指導的深化

教師是學生道德生命成長的引領者,要通過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活動,幫助

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1.做共同分享的有心人

學生藉助體驗生成的意義,是多姿多彩的,每個人都不相同,不能相互取代。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體驗,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成資源,這是一筆重要的教育資源財富。教師要充分認識其寶貴之處,保證生生互動的時間與空間,創設機會讓學生互相交流,彼此分享,共享共贏,不能“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如《不平靜的世界》,我用了半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研究學習後的全班交流共享。互動中,智慧生成,情感共鳴,有的學生為戰爭的無情流下了眼淚。

2.做“高於生活”的助推者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就是師生圍繞“兒童的社會生活”這一主線進行對話,進行觀點的碰撞、思想的交流。教師要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傾聽學生真實的想法,哪怕是幼稚的、錯誤的想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及時、巧妙地進行引領,助推學生的學習,指點迷津,錘鍊生活的意義,幫助學生在更高、更深的層面上獲得新的體驗、新的發展。如《不平靜的世界》第三板塊全班交流時,我隨機抓住南京大屠殺、殘害猶太人、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等典型史例,進行提煉和深化,通過充滿情感的語言描述、極具震撼的音像呈現,以情激情,把學生的情感推向縱深,深刻體會戰爭的殘酷和無情。

加強學法指導,是提高品德課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也是新課程“理念迴歸課堂”的重要策略。作為一線教師,要深入進行學法研究,縮小課程理想設計與實際教學的差距,彌補教材建設中教學法研究的缺陷,更好地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7

人教版國小《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安全的生活”中的第三課“當危險發生的時候”

【教材簡析】

“當危險發生的時候”是第二單元“安全的生活”第三課所討論的第一個小話題。對於國小生來説,這是第一次系統全面接觸安全意識的教育,因此具有重要意義。而正確處理火患又是安全教育中最實際也最為重要的一環,學生學習的成果將直接地影響到學生的生活乃至生命。

【教學目標】

1.學習消防知識,詳細瞭解對火災的處理方法(如撥打火警119、火場逃生等)。

2.知道當火患發生的時候要機智、勇敢、不慌張、不蠻幹。

3.培養學生的安全防患意識,聯繫生活實際,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身邊發生的火患。

【教具準備】

準備火災自救等常識性圖片和滅火的小常識掛圖。

【教學過程】

過渡:親人的痛愛,同學的友情,快樂的校園,讓我們感受到快樂與幸福。可是,一場意外卻足以改變許多人的生活——

一、案例再現

(播放一段火勢蔓延、濃煙滾滾的情境畫面)。我嚴肅地問大家:“如果我們身處火場,周圍已經煙霧瀰漫,應該怎樣防煙嗆呢?”

觀看資料片,感悟災害給人類帶來的恐懼。

提問:看到這裏,你想説什麼?

(生交流)

是啊,火災令人恐懼,損失讓人痛心。以上案例確實讓人們觸目驚心,慘不忍睹!

同學們,讓我們試想一下:當危險發生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2、反思原因,引起共鳴。

看到這一切,你想到了什麼?

小結過渡:正像你們所説的,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是多麼重要。那麼,在我們身邊有沒有火災的隱患呢?

二、課堂活動

1、創設情境,模擬演練

今天,就讓我們在這裏做一個大膽的假想。假如在上課時發生火災,我們該怎麼辦?(警報響起:着火啦着火啦,大家快逃啊!)

:情景模擬:當火災發生時,怎樣的撥打電話119?

紅紅是一名國小生,一天,他家就發生了這樣的意外??

(例:紅紅家住在5樓,一天傍晚,爸爸、媽媽都沒有下班,紅紅一個人在家裏寫作業。寫着寫着,突然聞到了一股煙味,打開門一看,發現樓道里已經濃

煙瀰漫。)

誰來幫幫紅紅呢?生自由地説。(師:真棒,想到了迅速地保護自己;了不起,看到火這樣大,想到紅紅是個小孩,他應該先報火警。)

對,當火災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迅速報警、滅火與逃生,(讓學生學會正確、及時撥打119火警電話)119,怎麼打?

適時指導學生知道打火警119的方法。

師生互動演練

你會報火警嗎?想一想報火警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

①.報警內容清楚、明瞭:⊙家庭住址 ⊙電話 ⊙起火原因 ⊙火勢。 ②.現在,你能正確撥打火警119了嗎?假設你家現在着火了,你該怎樣打火警電話呢?這樣吧,我們先練習練習,一會兒我們請幾位同學來試試看,比比誰報警最快、最清楚。

孩子們,現在我來做消防隊員,你們向我打進電話報警,行嗎?

③.同學們,遇到火災你首先應該撥打119火警電話,但火警電話能隨意撥打嗎?(不能。)老師提醒大家注意:119可不能隨意撥打!)

三、全課小結

同學們,在生活當中,我們應防患於未然;但當無情的火患發生的時候,當危險發生的時候,大家應該沉着、冷靜、機智、勇敢,還應根據不同的危險發生情況,進行自救和逃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8

通過學習新課標,讓我懂得了《品德與生活》的課程目標並非侷限於一個活動領域,而是涉及到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各個領域,是對學生多方面發展提出的要求。

通過教學《學習規則在哪裏》,我感到班級的日常管理十分關鍵。教學中,我都把課堂常規教育作為教學的基礎,在上課的過程中,把養成教育作為自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常見表現進行觀察、總結、分析原因,找到解決這些課堂現象的辦法,力爭讓學生改掉這些不應有的行為,更好的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受到孩子們習慣養成方面有很大不同,一些點滴的行為習慣,給課堂教學造成很大的影響。於是我制定了嚴格的課堂常規制度,對於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

對於有些容易在課堂上容易出現不良行為習慣的孩子,我及時提醒,有的在課後找他談話,幫助他找成因,改毛病。

除了對低年級學生進行養成習慣教育以外,我還對學生在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鼓勵他們課堂上回答問題要大膽説,積極發言,語言表達要力求完整。

我的幾點反思:

1、依據新課程的精神,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應該緊密結合。讓課堂教學中的故事來源於生活、立足於生活、指導於生活。

2、以學生為本落到了實處,在教學中,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

動之中,去感受、去體驗,每個孩子在活動中都對事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提高。

3、課堂上要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通過創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快樂的情感,在活動中體驗、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這些僅僅是我的愚見,都將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探究和學習,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9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不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10

我在教《我懂事了》一課時,力求創設各種情景,讓兒童通過展示、交流、合作等教學活動感受自身的成長,覺察到自身各方面的發展,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體驗成長的快樂,本課注重心情體驗,特別是感受自己成長的快樂。課一開始,我設計的是“猜猜我是誰”,猜照片的活動,這一活動來源於學生真實的生活,有利於拉近學生的距離,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初步體驗成長的興趣,為進一步展開教學作好鋪墊。緊接着,我又塑造了國小生這一卡通形象,藉助它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自身的成長,引發長大的思考,通過角色理解、表演等活動,激發起學生關心體貼家人的意識和行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對學生的勸説過程中,始終把學生擺在課堂的重心,由學生的勸説隨機展開教學,體現了課堂的靈活性、學生的主體性,最後由“你對自己長大了、懂事了有什麼願望嗎?”一問讓學生從體驗長大以後的美麗憧憬,説出心中的願望,希望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説出自己心中的榜樣,並以自己的願望作為動力來促進孩子努力實現。

值得思考的.是:課前我應更深入地瞭解學生,調查學生最引以為榮的長大懂事了,以便在課堂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整堂課中,不能一味地只感受成長的快樂,教師更應注重方法的引導,比如:怎樣更好地照顧父母等等,這樣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總之,本課的設計能緊緊圍繞課程標準,面向學生的生活,立足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比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11

我所執教的三年級思品與社會〈遠離危險〉一課,主要是通過觀察圖片、交流經驗、模擬活動等來讓學生懂得危險無處不在。上,學會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識,懂得自救方法,具有遇事冷靜、沉着、勇敢、善於動腦思考的個性心理品質。

這節課的重點是在總結交流的基礎上學會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教學中我做到圖片與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通過圖片來感受危險就在身邊,危險時時都可能發生。生活中因大意、無知就可能發生危險,從而是學生的心靈受到震動,能夠自覺改掉不良習慣,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接下來讓學生進行交流,説説日常生活、學習中掌握了哪些關於安全方面的`知識,學會自我保護。

教學中,自己感覺重點突出的還不夠,教師知識交代得還不夠細緻。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教學重點,不讓類似的問題再次出現。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12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冊《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要求,學生年齡特點,以及本班的實際情況,本學期從如下方面開展了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有三個單元,分別是“認識我自己”“我愛我家”“我們的班集體”,這些內容的編排有以下幾個特點:

(1)真實反映社會,注重德育的實效性;

(2)遵循綜合構建原則,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現狀分析:

本班成績優秀者寥寥無幾,學困生較多,每次考試40分以下的學生佔到了全班學生的1/3,根據這些情況,每四名學生組成了一個小組,設立了一名組長,組長由成績優異者擔任,負責幫扶其他學習較差的同學。

三、教學實施落實情況:

1、結合教材內容進行了社會實踐,情景模擬表演等形式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興趣,並及時鞏固了學生對品德形成的`正確認識。

2、對文中大嘴青蛙提出的問題重點加以了指導。

3、對課本中的重點句段做到了邊學邊背,及時鞏固,強化。有些沒學過的生字詞不要求學生默寫會。

4、結合課程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13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培養:

一、創設情景,誘發創造意識

《品德與社會》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遊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可設情景讓學生憑着自己的想象裝扮春姑娘,激發他們的創造意識。

二、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強調選擇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從學生的興趣出,學生才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探索。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尊重個性,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創造條件讓他們表現自我。體現個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心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的創造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篇14

(一)開放性的教學處理。

我在教學中重視用開放的視覺處理教學。

其一,課程內容的開放。我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教材,,通過師生共同收集與主題相關的信息資料,豐富了課程資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於教育目標,有實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徵。

其二,學習方式的開放,學生的學習沒有侷限在課堂的40分鐘,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來自於課外,來自於自己的生活經驗。課堂為學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課堂氣氛自由、開放。

(二)多樣性地選用教學活動形式。

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他們聽一聽、看一看、説一説、想一想、畫一畫、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種活動體驗中不斷深化學習主題。童話的故事情節把課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充滿了童趣。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願望。加上一首首悠揚的春天樂曲,一幅幅美麗的春景圖,多媒體手段使學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學生以手工製作、唱歌、舞蹈、彈奏、快板、朗誦和種植等各種形式的表演讚美春天,寓教於樂,豐富有趣,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也是課程綜合性的體現。

(三)學生參與的自主性突出。

新的教材,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鼓勵學生自主參與,自覺實踐。我在教學中很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是通過聽講來學習,而是直接參與的,以調查、觀察、討論、製作、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積累直接經驗。在各個環節中舞台的主人是學生,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和組織者。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搭建一個廣闊的`舞台。

(四)讓兒童在活動中學會合作。

我首先重視學生與學生合作:如讓學生找好朋友説説自己看到的春景;小組裏介紹自己的百寶箱;小組合作製作送給春姑娘的禮物等環節,鼓勵了學生相互學習,共同分享、交流和體驗合作的樂趣。在小組合作中,還非常注意從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時刻提示學生在小組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補充,學會合作,也把活動的機會提供給每個國小生。同時,還注重教師與學生合作,倡導了一種師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動關係。

標籤:品德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