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高中教學設計(通用7篇)

校園3.07W

所謂教學設計,簡單地説,就是指教育實踐工作者(主要指教師)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系統規劃、安排與決策。下面是關於高中教學設計模板的內容,歡迎閲讀!

高中教學設計(通用7篇)

高中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通過讀讀認認,認識肩、臂、瞠等7個字。

2、利用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點識字並理解字義,學會在學習中觀察發現。

3、學習在生活中積累諺語。

4、通過閲讀或其他途徑,瞭解更多科學發明和發現的故事。

5、樂於觀察,參與口語交際活動,並樂意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課前準備】

1、學生課外蒐集形聲字並製成字卡,準備一兩個科學發明和發現的故事。

2、教師準備生字卡片、器官掛圖。

【教學過程】

一、回顧學習,反思所得

1、教師引導:本組課文已學完,你們一定從中得到不少啟發,我們來交流一下好嗎?

2、學生交流對觀察的認識。(交流時要多加引導和肯定)

二、暢談觀察,指導交流

1、教師啟發:這段時間,同學們玩了什麼,觀察了什麼,有什麼發現嗎?現在交流一下我們中的發現,好嗎?

2、指名學生交流。教師在學生交流時要重在引導學生打開思路,設法讓大家都來説,涉及範圍儘可能廣些。

3、指導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並提出問題或意見。

三、開展競賽,評選最佳

1、組織開展觀察發現的競講比賽,教師提出比賽要求:

⑴看誰的儀態大方、聲音響亮。

⑵看誰的觀察過程説得清楚、明白。

⑶看誰的發現更有價值。

2、各組推薦一人上台參加競賽。

3、師生共同評議。可設儀態獎、觀察獎、發現獎等獎項。

高中教學設計 篇2

一、指導思想

本課通過對排球技術的學習進一步使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技術在實踐中加以合理運用,增強實戰能力,通過學習、練習六人攔防,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永不放棄頑強的攔防意識。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對基本技術的複習使學生掌握六人攔防的基本要領。

2.通過六人攔防訓練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技術在實踐中加以合理運用,增強實戰能力。

三、課程的結構

(一)準備部分

通過慢跑及徒手操使學生真正達到熱身作用,以免在後面的訓練中受傷,同時可以調動學生訓練的積極性。

(二)基本技術學習和鞏固提高

1.打防:學生分組練習,教師監督並糾正錯誤動作。

2.扣球:學生分組練習,教師監督並糾正錯誤動作。

3.複習六人攔防

4.比賽:學生分成三組,每組七人,以正式比賽的形式進行對抗,教師在場地流動指導並及時糾正比賽中出現的問題。

(三)放鬆與總結

1.學生放鬆

2.學生列隊,教師總結本節課的情況。

四、教學特色

1.我校體育課以俱樂部的模式進行,同時我校又是排球傳統校,因此通過選項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驗成就感,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2.通過強化基本技術的學習,加強六人攔防配合訓練,增強場上意識,培養實戰經驗。

注:學生利用每天下午兩節自習課時間,由專業老師指導進行排球訓練。

高中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及其幾何意義;

2、掌握平面向量數量積的重要性質及運算律;

3、瞭解用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可以處理垂直的問題;

4、掌握向量垂直的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定義

教學難點:

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定義及運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應用

教學過程

1、平面向量數量積(內積)的定義:已知兩個非零向量a與b,它們的夾角是θ,則數量|a||b|cosq叫a與b的數量積,記作a×b,即有a×b=|a||b|cosq,(0≤θ≤π)。並規定0向量與任何向量的數量積為0。

探究:

1、向量數量積是一個向量還是一個數量?它的符號什麼時候為正?什麼時候為負?

2、兩個向量的數量積與實數乘向量的積有什麼區別?

(1)兩個向量的數量積是一個實數,不是向量,符號由cosq的符號所決定。

(2)兩個向量的數量積稱為內積,寫成a×b;今後要學到兩個向量的外積a×b,而a×b是兩個向量的數量的積,書寫時要嚴格區分。符號“·”在向量運算中不是乘號,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實數中,若a?0,且a×b=0,則b=0;但是在數量積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為其中cosq有可能為0。

高中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初步瞭解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種歌唱方法的演唱特點。培養學生感受美,體驗美的能力,提高學生音樂鑑賞能力。

教學難點:

知道歌曲有三種歌唱方法並能加以分辨。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課間播放歌曲《我的太陽》

新課教學

1、美聲唱法

A、導入新課:歌曲《我的太陽》導入

B、美聲唱法:美聲唱法一詞出自Belcanto,這是18世紀流行於意大利的一種歌唱方法,其目的在於造就美妙的歌聲。

C、欣賞歌曲《黃河頌》片段。

D、結合實例講解美聲唱法的演唱特點:聲音悦耳、圓潤靠後,具有聲音本質美的聲音。要求聲區統一,聲音連貫不斷,音準完美,講究聲音的位置、共鳴、氣息。

2、民族唱法

A、歌曲《歌唱祖國》導入(教師親自演唱)

提問:演唱的表情、音色?

B、民族唱法:“民族民間唱法”“中西結合”的統稱,也成為中國唱法。

C、欣賞歌曲《大阪城的姑娘〉〈北京的金山上〉〈茉莉花〉片段

D、瞭解民族唱法的特點:注重聲音的民族性、音色真實、明亮靠前、語言十分講究,注重聲請並茂,韻味濃郁。

3、通俗唱法

A、導入:同學們平時喜歡唱些什麼歌曲

鼓勵學生積極上台演唱。

B、通俗唱法:即流行歌曲的唱法,也叫自然唱法,是以“自娛”為其表現的主要目的。

C、分析通俗唱法的演唱特點:無嚴格的技術規範,把“自娛”作為重要表現目的,強調其“傾訴性”和“宣泄性”力求演唱的生活化,大眾化的口語化。

D、討論,是不是流行歌曲都適合我們?

4、請學生分辨三種不同的演唱方法。

5、讓學生嘗試用三種不同的演唱方法唱同一首歌,再次體驗各自特點。

6、小結。

高中教學設計 篇5

重點難點教學:

1.正確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數相等的兩個條件;

3.求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

教學過程:

1.使學生熟練掌握函數的概念和映射的定義;

2.使學生能夠根據已知條件求出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

3.使學生掌握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

教學內容:

1.函數的定義

設A、B是兩個非空的數集,如果按照某種確定的對應關係f,使對於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數fx和它對應,那麼稱: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function),記作:,yfA其中,x叫自變量,x的取值範圍A叫作定義域(domain),與x的值對應的y值叫函數值,函數值的集合{|}fA?叫值域(range)。顯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y=f(x)”是函數符號,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數符號“y=f(x)”中的f(x)表示與x對應的函數值,一個數,而不是f乘x

2.構成函數的三要素定義域、對應關係和值域。

3、映射的定義

設A、B是兩個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個確定的對應關係f,使對於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元素y與之對應,那麼就稱對應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映射。

4.區間及寫法:

設a、b是兩個實數,且a

(1)滿足不等式axb的實數x的集合叫做閉區間,表示為[a,b];

(2)滿足不等式axb的實數x的集合叫做開區間,表示為(a,b);

5.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圖像法

高中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酯化反應的原理、實驗操作及相關問題,進一步理解可逆反應、催化作用。

能力培養:培養學生用已知條件設計實驗及觀察、描述、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歸納、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科學品質

通過設計實驗、動手實驗,激發學習興趣,培養求實、探索、創新、合作的優良品質。

科學方法

介紹同位素示蹤法在化學研究中的使用,通過酯化反應過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養學生從現象到本質、從宏觀到微觀、從實踐到理論的科學思維方法。

教學方法

研究探索式,輔以多媒體動畫演示。

課時安排

第1課時:乙酸的性質及酯化反應實驗(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質部分)

第2課時:酯化反應問題討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過渡】我國是一個酒的國度,五糧液享譽海內外,國酒茅台香飄萬里。“酒是越陳越香”。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板書】乙酸的酯化反應

【學生實驗】乙酸乙酯的製取:學生分三組做如下實驗,實驗結束後,互相比較所獲得產物的量。

第一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生的蒸氣經導管通到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接受試管的液麪上,觀察現象。

第二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後邊振盪邊慢慢加入2mL濃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生的蒸氣經導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試管的液麪上,觀察現象。

第三組:在一支試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後邊振盪邊慢慢加入2mL濃硫酸和2mL乙酸,按教材P71,圖3-16連接好裝置,用酒精燈緩慢加熱,將產生的蒸氣經導管通到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接受試管的液麪上,觀察現象。

強調:①試劑的添加順序;

②導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試管液麪以下;

③加熱開始要緩慢。

【師】問題①:為什麼要先加入乙醇,然後邊振盪邊慢慢加入濃硫酸和乙酸?

【生】此操作相當於濃硫酸的稀釋,乙醇和濃硫酸相混會瞬間產生大量的熱量,並且由於乙醇的密度比濃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濃硫酸中,熱量會使得容器中的液體沸騰飛濺,可能燙傷操作者。

【師】問題②:導管末端為什麼不能插入到接受試管液麪以下?

【生】防止加熱不均勻,使溶液倒吸。

【追問】除了採用這樣一種方法防止倒吸外,此裝置還有哪些其它改進方法?

【生】可以將吸收裝置改為導管連接乾燥管,乾燥管下端插入液麪以下防止倒吸(或其它合理方法)。

【師】問題③:為什麼剛開始加熱時要緩慢?

【生】防止反應物還未來得及反應即被加熱蒸餾出來,造成反應物的損失。

【師】所以此裝置也可以看作是一個簡易的蒸餾裝置,那麼,裝置的哪一部分相當於蒸餾燒瓶?哪一部分相當於冷凝管?

【生】作為反應容器的試管相當於蒸餾燒瓶,導管相當於冷凝管,不是用水冷卻而是用空氣冷卻。

【追問】開始時緩慢加熱是不是在產物中就不會混入乙酸和乙醇了?如何驗證?

【生】用藍色石蕊試紙來檢驗,如果變紅,説明有乙酸;乙醇可以用紅熱的銅絲與之反應後顯紅色來檢驗。

【師】①盛有飽和碳酸鈉溶液的試管不能用石蕊來檢驗是否含有乙酸,其實只要將試管振盪一下,看是否有氣泡逸出就可以了;

②接受試管中有大量的水,其中溶解的少量乙醇可能無法通過CuO與乙醇的反應來驗證,但可根據有乙酸揮發出來,推知也會有乙醇揮發出來。

【師】接受試管中有什麼現象?所獲得產物的量多少如何?

【總結】第一組接受試管內無明顯現象,第二、三組實驗中接受試管內有分層現象,並有濃厚的果香氣味。從對比結果來看,第一組做法幾乎沒有收集到產物;第二組做法得到一定量的產物;第三組做法收集到的產物的量最多。

【佈置課後討論題】

①為什麼第一組做法幾乎沒有得到乙酸乙酯?

②第二組做法比第三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顯少,試分析原因,並設計實驗證明你的分析是正確的(歡迎大家到實驗室進行實驗)。

③你對酯化反應有哪些方面的認識?請查閲相關資料後回答。

高中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內容分析

圓錐曲線的定義反映了圓錐曲線的本質屬性,它是無數次實踐後的高度抽象。恰當地利用定義解題,許多時候能以簡馭繁。因此,在學習了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定義及標準方程、幾何性質後,再一次強調定義,學會利用圓錐曲線定義來熟練的解題”。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強,思維活躍,但計算能力較差,推理能力較弱,使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也略顯不足。

三、設計思想

由於這部分知識較為抽象,如果離開感性認識,容易使學生陷入困境,降低學習熱情。在教學時,藉助多媒體動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教學,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發現、獲取新知,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目標

1.深刻理解並熟練掌握圓錐曲線的定義,能靈活應用定義解決問題;熟練掌握焦點座標、頂點座標、焦距、離心率、準線方程、漸近線、焦半徑等概念和求法;能結合平面幾何的基本知識求解圓錐曲線的方程。

2.通過對練習,強化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問題的不斷引申,精心設問,引導學生學習解題的一般方法。

3.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圓錐曲線定義的'理解

2.利用圓錐曲線的定義求“最值”

3.“定義法”求軌跡方程

教學難點:

巧用圓錐曲線定義解題

六、教學過程設計

【設計思路】

(一)開門見山,提出問題

一上課,我就直截了當地給出——

例題1:(1)已知A(-2,0),B(2,0)動點M滿足|MA|+|MB|=2,則點M的軌跡是()。

(A)橢圓(B)雙曲線(C)線段(D)不存在

(2)已知動點M(x,y)滿足(x1)2(y2)2|3x4y|,則點M的軌跡是()。

(A)橢圓(B)雙曲線(C)拋物線(D)兩條相交直線

【設計意圖】

定義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熟悉不同概念的不同定義方式,是學習和研究數學的一個必備條件,而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學生們對圓錐曲線的定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是否能真正掌握它們的本質,是我本節課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

為了加深學生對圓錐曲線定義理解,我以圓錐曲線的定義的運用為主線,精心準備了兩道練習題。

【學情預設】

估計多數學生能夠很快回答出正確答案,但是部分學生對於圓錐曲線的定義可能並未真正理解,因此,在學生們回答後,我將要求學生接着説出:若想答案是其他選項的話,條件要怎麼改?這對於已學完圓錐曲線這部分知識的學生來説,並不是什麼難事。但問題(2)就可能讓學生們費一番周折——如果有學生提出:可以利用變形來解決問題,那麼我就可以循着他的思路,先對原等式做變形:(x1)2(y2)2

5這樣,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結果。如若不然,我將啟發他們從等式兩端的式子|3x4y|5

入手,考慮通過適當的變形,轉化為學生們熟知的兩個距離公式。

在對學生們的解答做出判斷後,我將把問題引申為:該雙曲線的中心座標是,實軸長為,焦距為。以深化對概念的理解。

(二)理解定義、解決問題

例2(1)已知動圓A過定圓B:x2y26x70的圓心,且與定圓C:xy6x910相內切,求△ABC面積的最大值。

(2)在(1)的條件下,給定點P(-2,2),求|PA|

【設計意圖】

運用圓錐曲線定義中的數量關係進行轉化,使問題化歸為幾何中求最大(小)值的模式,是解析幾何問題中的一種常見題型,也是學生們比較容易混淆的一類問題。例2的設置就是為了方便學生的辨析。

【學情預設】

根據以往的經驗,多數學生看上去都能順利解答本題,但真正能完整解答的可能並不多。事實上,解決本題的關鍵在於能準確寫出點A的軌跡,有了練習題1的鋪墊,這個問題對學生們來講就顯得頗為簡單,因此面對例2(1),多數學生應該能準確給出解答,但是對於例2(2)這樣相對比較陌生的問題,學生就無從下手。我提醒學生把3/5和離心率聯繫起來,這樣就容易和第二定義聯繫起來,從而找到解決本題的突破口。

(三)自主探究、深化認識

如果時間允許,練習題將為學生們提供一次數學猜想、試驗的機會——

練習:設點Q是圓C:(x1)2225|AB|的最小值。3y225上動點,點A(1,0)是圓內一點,AQ的垂直平分線與CQ交於點M,求點M的軌跡方程。

引申:若將點A移到圓C外,點M的軌跡會是什麼?

【設計意圖】練習題設置的目的是為學生課外自主探究學習提供平台,當然,如果課堂上時間允許的話,

可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結論進行驗證。

【知識鏈接】

(一)圓錐曲線的定義

1.圓錐曲線的第一定義

2.圓錐曲線的統一定義

(二)圓錐曲線定義的應用舉例

1.雙曲線1的兩焦點為F1、F2,P為曲線上一點,若P到左焦點F1的距離為12,求P到右準線的距離。

2.|PF1||PF2|2.P為等軸雙曲線x2y2a2上一點,F1、F2為兩焦點,O為雙曲線的中心,求的|PO|取值範圍。

3.在拋物線y22px上有一點A(4,m),A點到拋物線的焦點F的距離為5,求拋物線的方程和點A的座標。

4.(1)已知點F是橢圓1的右焦點,M是這橢圓上的動點,A(2,2)是一個定點,求|MA|+|MF|的最小值。

x2y211(2)已知A(,3)為一定點,F為雙曲線1的右焦點,M在雙曲線右支上移動,當|AM||MF|最小時,求M點的座標。

(3)已知點P(-2,3)及焦點為F的拋物線y,在拋物線上求一點M,使|PM|+|FM|最小。

5.已知A(4,0),B(2,2)是橢圓1內的點,M是橢圓上的動點,求|MA|+|MB|的最小值與最大值。

七、教學反思

1.本課將藉助於,將使全體學生參與活動成為可能,使原來令人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數學理論變得形象,生動且通俗易懂,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節省了板演的時間,從而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自悟、自練、自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充分顯示出“多媒體課件”與探究合作式教學理念的有機結合的教學優勢。

2.利用兩個例題及其引申,通過一題多變,層層深入的探索,以及對猜測結果的檢測研究,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從學會一個問題的求解到掌握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把握這類問題的解法;將學生容易混淆的兩類求“最值問題”併為一道題,方便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雖然從表面上看,我這一堂課的教學容量不大,但事實上,學生們的思維運動量並不會小。

總之,如何更好地選擇符合學生具體情況,滿足教學目標的例題與練習、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節奏仍是我今後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而要能真正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己首先必須更新觀念——在教學中適度使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有參與教學實踐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激發起求知的慾望,在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中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於不知不覺中改善了他們的思維品質,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