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篇)

校園3.17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篇)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四邊形的特徵,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2.使學生知道周長的含義,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周長。

3.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4.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估算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材説明

本單元是在前面“空間與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內容包括:四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周長的含義,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探索和應用,對實物的估量等。

本單元分三段編排。第一段主要教學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第二段主要教學周長的含義及計算。第三段主要講一些物體長度的估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具體安排如下頁表。

在編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幾何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與空間觀念密切相關的素材,並遵循兒童學習數學的規律,選擇了活動化的呈現方式,目的是加強有關空間觀念的內容。

標題

具體內容及要求

主題圖

校園場景圖。豐富學生對四邊形的感性認識。

四邊形

從各種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認識四邊形的特徵。

平行四邊形

結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以及與其他四邊形的聯繫和區別,初步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並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

周長

利用實物和一些圖形,説明周長的含義,並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加深對周長的理解。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發現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估計

通過畫一畫、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估量一些物體的長度。

教學建議

長期以來,關於“幾何”的課程內容和目標,在國小階段主要側重於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計算,較少涉及三維空間的內容,使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標準》將以往的“幾何”拓展為“空間與圖形”,是對我國傳統數學課程內容的一次重大變革,符合數學課程改革的國際趨勢。為此,國小階段的教材削弱了單純的平面圖形周長、面積、體積等的計算,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增加了圖形變換、位置的確定等內容,加強了幾何建模以及探究的過程。這樣,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融合,與數學課程中各個分支進行整合,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空間與圖形”的教育價值,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國小數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教材選擇了許多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作為教學素材,如把校園體育運動場景作為單元的主題圖,用一個小朋友移推拉門的情境作為平行四邊形的導入材料,等等。教學時,要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突出幾何探究過程。

空間觀念是在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因為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徵還是圖形特徵、性質,對於國小生來講,都比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時,採用了許多活動化的呈現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等。教學時,教師就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3.瞭解教材編排特點,恰當把握教學要求。

學生對一些知識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過程。因此,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能力,採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結構,把“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學段中,每一學段都有相應的目標。這樣,既突出每個年級的學習重點,又注意前後連貫。如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材就分兩段編寫。本單元是第一次出現,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第二次將在第二學段出現,要求學生理解:兩組對邊平行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可見,同一內容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教學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採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就拿常見的數學概念來説,在國小階段,儘管描述式和定義式是最主要的兩種表示方式(定義式是用簡明而完整的語言揭示概念的內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動、具體的語言對概念進行描述),但低年級採用描述式較多,中年級逐步採用定義式。在整個國小階段,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的定義,而是從學生所瞭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他們感悟概念的本質屬性。本單元教材的編排也是如此,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周長等都沒有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如周長,只要學生能結合具體的物體或圖形説明周長的含義即可。對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教材也沒有分別概括出相應的計算公式(長+寬)×2和邊長×4。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計算的方法有一個獨立思考、不斷感悟和比較的過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現象。

因此,具體教學時,要認真研讀《標準》,仔細分析教材,恰當把握教學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讓學生去死記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單元可用6課時完成。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P63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估算、口算和筆算方法的活動,使學生經歷理解算理的過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理解算理,體驗算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索算法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增強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悦。

教學重點:在理解算理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筆算乘法的順序與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答題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小紅和大家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愛讀書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媽媽一起來到書店買書,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一套書12本,每本24元。)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個什麼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想法出發,讓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預設生:一共花多少元?

師:這也是小紅正在思考的.問題。(課件出示)你們能解決嗎?怎樣列算式?

學生列算式,師板書24×12

師:這是一道幾位數乘幾位數的算式?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那像24×12這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式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揭示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礎上口算出實際得數。

師:大約一共花了多少錢呢?你能估算一下嗎?

(1)預設3種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數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請學生思考,這個240是估大了還是小了?(小了)為什麼?

引導學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實際上算的是幾本書的價格?(10本)那要計算一共花多少錢,還要怎麼做呢?

學生説想法,課件演示幫助理解。

24×2=48 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師:也是240元,這次,又少計算了哪一部分呢?

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書少算了幾元?(4元)要計算一共付多少錢,還要怎樣做?

學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課件演示20×10=200這部分,計算一共花了多少錢?還要計算哪一部分?

結合課件演示學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顧口算過程,為筆算作好鋪墊。

請學生回想一下口算的過程,是怎樣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錢的,以這種口算方法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請同位互相説一説。

學生交流。

把沒學過的知識轉變成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這種方法在數學上叫做轉化。

【設計意圖:在估算的基礎上口算實際得數,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為後面理解算理做鋪墊。】

2、筆算

請學生結合着口算的過程,試着用豎式的形式來計算24×12=?

請學生先獨立試着算一算,然後小組討論豎式。

展示學生出現的幾種豎式,全班交流、完善:

預設生1:3個豎式

預設生2:一個豎式,有+號,240後面寫0.

預設生3:一個豎式,無+號,240後面無0.

……

學生討論優化豎式。(重點討論“+”和“0”的去存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豎式,在討論交流中不斷完善,形成最後的筆算過程。這個過程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從而實現情感目標。】

3、梳理過程

(1)課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計算兩本書的價格,用個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計算10本書的價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這個24的位置決定了它表示的是24個(十),也就是240,所以後面這個0可以省略不寫。最後把它們(加起來),計算的就是12本書的價格了。

【設計意圖:結合着12本書,學生理解算理。動態的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掌握算法。】

請同位互相説一説怎樣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然後請在探究中寫錯豎式的學生再計算一遍。

【設計意圖:這是學生內化的一個過程。】

(2)師生共同板書,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現在沒有了書,我們再一起把這個筆算過程寫在黑板上。

學生説教師板書豎式。

【設計意圖:這次板書過程,看似重複,實際不然。目的一是檢查學生對筆算的內化情況;目的二是為後面對比優化方法做鋪墊;目的三是有利於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重點知識。】

(3)比較優化方法

請學生對比口算過程和筆算過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説説理由。

當我們在計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時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麼在計算這樣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時候,用豎式計算更簡便一些。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請同學們用豎式的形式計算14×22= 43×12=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指名説一説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題不在多,重點是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基本掌握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筆算。

2、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藉助實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過討論和比較,明確算理。

教學重難點:

在明確算理的基礎上,基本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

課前準備:

口算卡片、幻燈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表內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

複習除法筆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問各部分名稱。

導入新課。

出示課題:除法。

二、新授

1、教學40÷2。

出示場景圖。

觀察場景圖,説説知道了什麼。

出示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0÷2

2、教學46÷2。

先自己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後告訴你的同桌。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4個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個問題:平均每個女孩買多少枝?

3、練習。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6÷2。

4、教學筆算46÷2。

先用小棒擺一擺,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後和同桌交流。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選擇幾題説説算理。

自學除法筆算的方法。

指導筆算除法的順序和方法。

提問:2為什麼寫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個4是怎麼來的?

第二個和第三個6分別是怎樣來的?

三、練習

做做第1題。

説明46÷2還可以用豎式來計算。

板書2 46説明豎式的寫法,以及在橫線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題。

課堂小結

討論並指名回答。

作業

直接寫得數。

寫完後比一比每組兩題在計算上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1)先獨立做前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比一比兩題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完成後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今天你學到了什麼知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6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並知道1分=60秒。

2、讓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通過各種活動準確的體驗一分、一秒。

3、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品質,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認識秒,並準確建立一分、一秒的時間觀念,知道分秒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錶,自制鐘面。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識

出示鐘面喚起學生記憶,並撥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讓學生認讀。

師:大家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誰能説説關於時鐘你知道些什麼?

生:我知道有時針和分針。(與學生共同説説它們分別是什麼樣子的,是及時補充)

生: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走一圈是60分鐘,也就是一小時。(若是學生説的`不夠完整,教師引導學生共同進行復習)

生:……

師:同學們的記憶裏可真好,看來大家學過的知識是難不倒你們了!那你們能正確迅速的説出鐘面上的時間嗎?來比比賽!(教師撥時間,學生認讀,對於不正確的給予指正,並説説是怎樣認讀的?

二、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可真聰明啊!敢不敢繼續挑戰自己?大家仔細看看老師出示的這些鐘面上針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麼不同嗎?

生:有的鐘面上有三種針,有的鐘面上有兩種針。(師提示:較短的一根指針叫時針,它表示多少時;較長的一根指針叫分針,它表示多少分。)

師:你知道最長最細的是什麼針嗎?秒針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對,就是一秒!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來認識一下秒。

2、説説是幾秒,教師提問:秒針走一大格表示幾秒,從1走到4表示幾秒,從7走到1是幾秒,……同桌再互相説一説。

3、正確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適當的給學生講解秒錶的讀法)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這是什麼發出的滴答聲?

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着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看了你們剛才的表演,你覺得1秒的時間過得怎樣?(學生暢談1秒時間感受)是呀,1秒的時間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裏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幾個具有説服力的數據説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學習1分=60秒,並體驗1分鐘

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秒針走一圈是60秒,分針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讓學生靜靜地觀看鐘面上的秒針走一圈。

問:1分鐘我們能做些什麼呢?請你選一個你喜歡的活動,咱們來做一個1分鐘的體驗活動。

師生共同總結一分鐘可以做的事。

三、聯繫鞏固

1、填單位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們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呀?現在老師想來考考你們,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人每天睡覺大約9____系紅領巾大約20____煮飯大約30____

2、説一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計量時間的單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過得快不快?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能浪費1秒鐘!

五、課外作業。(略)

板書設計:

秒的認識

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

1分=60秒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瞭解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建立清晰的質量單位的概念。

2、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之間的相互關係,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瞭解質量單位克、千克、噸的字母表示方法,瞭解用秤可以稱物體的輕重。

4、能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與克、千克、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進一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瞭解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建立清晰的質量單位的感念。

2、難點:噸的質量概念的建立。

課時安排:

5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千克= 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教學用具:各種秤、幻燈、小黑板、1千克的鹽。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遊戲導入。請三位學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遊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被被的兩位同學輕重對比明顯)。背的同學把感受講給同學們聽,讓學生感受到人是有輕重的。

2、實踐體驗。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或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並互相説一説。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秤。

2、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⑴、稱一稱。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説一説。

⑻、小結: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單位表示物體有多重。

3、建立克的質量觀念。

4、單位換算。

⑴、讓學生通過稱一稱、算一算等活動,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過稱2袋500克的鹽,也可以稱5袋200克的米等活動。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並讓學生説説再哪兒看見過這種符號。

三、拓展應用一個雞蛋重()一個西瓜重()

2、 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實踐活動我的體重、同伴的體重、一土豆,我的書包我的估計稱量結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四、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1、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中有何收穫?

2、佈置課後實踐活動任務:用秤在家分別稱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並掂一掂。

課後反思: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及幾百幾十數的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計算。

2、 進一步體驗除法的意義,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掌握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夠迅速正確的計算

教學方法:探索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教師的教學設計:

學生的'活動教學反思:

一、複習

口算練習,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

二、新授

1、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圖,滲透環保教育。提出問題:可以分多少組?

2、 將學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書。並用全班學生一起復述,使每個學生弄白算法。

3、 將答案完成在書上。

4、 完成試一試第1~2題。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

第2題先説説用什麼方法作,然後由學生完成。

三、練習。

完成P11 1~3題

第一題,學生獨立完成

做完後交流算法。

第2題:先讓學生看圖,明白圖意,然後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第3題:先讓學生看圖,明白圖意,然後根據問題選擇有用的數字信息。

四、課堂小結

説説這節課學了什麼? 自己學得怎樣?

學生聽算,做完後交流。

學生看圖,從圖中獲得數學信息。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與同伴進行交流。

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交流算法。

從圖中獲得信息,然後獨立完成。

學生自己完成,個別學生給於適當輔導。

學生互評,自評。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61頁

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並知道1分=60秒。

2、讓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通過各種活動準確的體驗一分、一秒。

3、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品質,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認識秒,並準確建立一分、一秒的時間觀念,知道分秒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鐘錶,自制鐘面。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識

出示鐘面喚起學生記憶,並撥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讓學生認讀。

師:大家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誰能説説關於時鐘你知道些什麼?

生:我知道有時針和分針。(與學生共同説説它們分別是什麼樣子的,是及時補充)

生: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走一圈是60分鐘,也就是一小時。(若是學生説的不夠完整,教師引導學生共同進行復習)

生:……

師:同學們的記憶裏可真好,看來大家學過的知識是難不倒你們了!那你們能正確迅速的説出鐘面上的時間嗎?來比比賽!(教師撥時間,學生認讀,對於不正確的給予指正,並説説是怎樣認讀的`?

二、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可真聰明啊!敢不敢繼續挑戰自己?大家仔細看看老師出示的這些鐘面上針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麼不同嗎?

生:有的鐘面上有三種針,有的鐘面上有兩種針。(師提示:較短的一根指針叫時針,它表示多少時;較長的一根指針叫分針,它表示多少分。)

師:你知道最長最細的是什麼針嗎?秒針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對,就是一秒!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來認識一下秒。(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2、説説是幾秒,教師提問:秒針走一大格表示幾秒,從1走到4表示幾秒,從7走到1是幾秒,……同桌再互相説一説。

3、正確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適當的給學生講解秒錶的讀法)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這是什麼發出的滴答聲?

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着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看了你們剛才的表演,你覺得1秒的時間過得怎樣?(學生暢談1秒時間感受)是呀,1秒的時間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裏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幾個具有説服力的數據説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學習1分=60秒,並體驗1分鐘

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秒針走一圈是60秒,分針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讓學生靜靜地觀看鐘面上的秒針走一圈。

問:1分鐘我們能做些什麼呢?請你選一個你喜歡的活動,咱們來做一個1分鐘的體驗活動。

師生共同總結一分鐘可以做的事。

三、聯繫鞏固

1、填單位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們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呀?現在老師想來考考你們,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人每天睡覺大約9____系紅領巾大約20____煮飯大約30____

2、説一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課堂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計量時間的單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過得快不快?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能浪費1秒鐘!

五、課外作業。(略)

板書設計:

秒的認識

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

1分=60秒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教學內容:

本單元主要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這是學生在已學過的表內除法和簡單的餘數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使學生在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方法,理解算理培養遷移類推能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用除法豎式計算除數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以及除數是一位數,商是一位數的有餘數除法。

2、會解決有餘數的除法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教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及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兩位數除一位數的口算和豎式計算的方法;除法驗算。

難點: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關鍵:讓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

教學課時:

9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生活動:25分鐘

教學內容:

課本第1~2頁。

教學目標:

1、理解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豎式計算。

2、培養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探索計算方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難點: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和平共處算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豎式的.書寫。。

教學準備:

小棒,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知鋪墊

1、口算練習。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裏面有( )個十( )個一。

95裏面有( )個十( )個一。

84裏面有( )個十( )個一。

73裏面有( )個十( )個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揭示課題)

2、教學口算。

? 理解圖意,學生觀察場景圖,説説知道了什麼,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

? 討論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小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討論第二個問題:平均和每個女孩子買多少枝?結合實際操作讓學生形成思維。也可以先讓學生模仿提問。

? 歸納: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

402=20 62=3

20+3=23

3、即時訓練,口答。(讓學生説説算麼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學豎式計算。

? 教師結合462説明豎式的寫法,邊説邊板演。

? 探索算理。(步驟:除、乘、減、移)

? 思考:2為什麼要寫在十位上?

? 小結:用豎式計算,要從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數除以除數,再用個位上的數除,除到哪商就寫在哪一位上。

三、實際運用。

1、 完成第2頁第1題。(注意區別與聯繫)

2、 完成第2題。

讓學生試做前兩題,再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兩題。注意筆算注意什麼?以及聯繫與區別。

3、 完成第3題和第4題。

4、 第5題,先獨立後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許學生不同的策略解題

四、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2.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三角形高的確定及畫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徵

師:從這麼多圖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對三角形並不陌生,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書:三角形的特性)

二、動手操作,構建概念

1.畫一畫,探索三角形的定義

(1)師:你們會畫三角形嗎?現在就在練習本上畫一畫吧。(學生畫三角形)

(2)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對比、評價一下你們畫的三角形。討論:什麼樣的圖形是三角形?

(3)師:同學們説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誰説的更準確呢?彆着急,老師先請大家幫個忙,判斷老師邀請來的圖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嗎?(出示下面圖形)

(4)全班交流,説説這些圖形哪些是三角形,為什麼?

學生彙報預設:圖①不是,因為它有四條邊。圖②不是,因為有一條邊彎曲了,不是線段;圖③不是,因為沒有封閉起來;圖④不是,有一條線段多出一部分了;圖⑤是三角形;

(5)師:要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條件呢?引導學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教師板書: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重點討論理解“三條線段”、“圍成”。

2.自學課本,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師:同桌互相指一指,説一説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並在自己畫的三角形裏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指名説出三角形的邊、頂點和角。

3.介紹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師:為了表達方便,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這個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讓學生給自己畫的三角形標上字母,起個名字。

三、動手操作、學習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訂校服。

2.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

師:什麼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課件出示

3.學畫三角形的高。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的高,你會畫三角形的高嗎?

(1)學生在練習紙上畫三角形的高。指名學生板演,並講解畫高的方法,教師適當給予點評。

(2)嘗試在三角形上畫出另外兩條高。討論:三角形有幾組高和底?

(3)全班集體評價,總結三角形高的畫法及注意事項。

4.鞏固練習

師:請你選擇一個喜歡的三角形,畫出已知底邊上的高。教師選出幾幅作品讓學生集體評價。注意指導學生如何畫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實驗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穩定性

1.聯繫生活,尋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為什麼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遊戲激趣,發現三角形的特性

遊戲: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哪種圖形更牢固?(板書: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3.解決問題 ,應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鞏固運用,提高認識

1.填空誰最棒。

(1)由三條線段( )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條高、( )條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維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籬笆圍了一個菜園,誰的方法更牢固些?為什麼?

 五、總結評價,回顧全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學到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穩定性

定義: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三個角。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2頁的例1、例2和“做一做”,練習一的第1~2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學會用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數的口算。

2.使學生會用兩種讀法讀一個乘法算式。

3.使學生知道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簡便算法。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準備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圖;學生準備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聽算。(教師每題讀一遍,學生寫得數,集體訂正。)

6×4 9×3 5×3 9×7 7×3

8×5 7×5 4×8 6×8 2×9

2.指名回答問題。

(1)6個十是多少?

10個十是多少?

12個十是多少?

(2)8個百是多少?

10個百是多少?

12個百是多少?

3.先讀數,再回答問題。

(1)40讀作什麼?它是幾個十?

(2)800讀作什麼?它是幾個百?

(3)1200讀作什麼?它是幾個百?

二、新課

1.教學例1。

先讓學生擺小棒,每堆擺2捆(每捆10根),擺3堆。在學生擺的同時,教師也在黑板上擺出來。然後提問:

“每堆有多少根小棒?”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麼方法計算?”(用加法和乘法)

“用加法怎樣計算?”(20+20+20=60)

“用乘法怎樣計算?”(20×3)“你能説一説這個算式的意思嗎?”(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個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想:每捆是10根,3個2捆是6捆,也就是3個20是60,所以20×3=60。

教師可以結合敍述,在算式下面對照寫出想的過程,如:

接着請兩個學生説一説思考的過程。

然後教學乘法的另一種讀法。

教師告訴學生乘法的讀法除了已經學過的一種外,還有一種,即20×3還可以讀作“3乘20”。

齊讀兩遍。

2.做第1頁“做一做”中的題。

第1題,教師先出示題目讓敍述用兩種讀法讀出3個乘法算式。可以先讓幾個學習好的學生做示範,然後把每個算式齊讀兩遍。接着再讓學生口算這3道題目。先讓學生獨立做20×4,訂正時讓幾個學生説一説思考過程。然後再分別做200×4和20xx×3。做200×4時,可提醒學生:你能不能按照剛才學的方法想出怎樣算?如果學生有困難,還可以啟發他們想:200是幾個百?2個百乘以4是幾個百?必要時在200下面註明“2個百”。使學生明確:2個百乘以4是8個百,也就是800,所以200×4=800。 最後讓學生做20xx×3。訂正時,讓學生説一説是怎樣想的.。

第2題,讓學生一欄一欄地做。在學生獨立做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巡視,瞭解學生掌握的情況,並及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個別輔導。訂正時,指名説一説左邊兩欄的計算過程。在學生説的過程中,教師可有意讓學生在讀乘法算式時用新學的讀法讀。

3.教學例2。

教師分步出示例2的圖。先出第一組圖。問:“這幅圖中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帶着學生數出是300個。再出第二組圖。問:“這組裏面有多少個小正方體?”(300個)“現在有幾個300了?”(2個300)類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組圖。最後問:“要求一共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可以用什麼方法計算?怎樣列出乘法算式?”(300×4)“這個算式還可以怎樣讀?”(4乘300)“你能根據前面的計算方法,想出這道題該怎樣計算嗎?”可以讓學生討論。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三年級第一學期第56-58頁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類(2)》是國小數學三年級第一學期第五單元《幾何小實踐》中的圖形概念教學內容,本內容的教學分為2個課時,教材第一課時呈現了小亞動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導學生選擇不同的顏色的小棒來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長度的邊來拼搭三角形,並通過觀察、比較按邊的長短的特徵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從而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並體會它們之間的包含關係。教材第二課時是通過“折一折”與“畫一畫”等具體操作活動來發現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並利用對稱性瞭解等腰三角形兩底腳相等,等邊三角形三個角相等。本節課為第一課時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本課之前已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還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為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認識了軸對稱圖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對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觸和了解。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拼搭三角形框架進一步認識三角形。在操作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觀察、比較按邊的長短的特徵對三角形進行分類,並認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發現它們之間的包含關係。

3、在動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特徵的過程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滲透分類思想和數學思考的邏輯性。

【教學重點】

能按邊的長短的特徵給三角形分類,認識各類三角形及其特徵。

【教學難點】

理解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學準備】

彩色小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課題

複習三角形知識

談話引入:同學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禮物---出示帆船。這艘帆船是由多個不同形狀的三角形組成的。

回憶:關於三角形你還知道哪些知識?

2、反饋: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有三個角,三個頂點。

三角形按角分類分為: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3、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三角形的知識。(板書:三角形)

【策略説明:通過複習回顧已有的有關三角形知識並揭示課題。對於能夠很好反饋出二年級所學三角形相關知識的學生,老師應該予以肯定。】

二、實踐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觀察學具盒:不同顏色的小棒長度不同,相同顏色的小棒長度相同

操作要求:選好學具先在桌面圍三角形,能圍成三角形的再進行拼搭。

小組合作:用所提供的學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組拼搭的不重複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輕聲討論怎樣搭不重複,再獨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組為單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説明:學生已經對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認識,二年級已學過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為:直角三角形、鋭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學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過程中,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會思考尋找一定的方法,從而提高了有序思維的能力,同時為三角形按邊的特點進行分類奠定基礎。並且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能合理分工,體現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分類比較,探究特徵

(1)分類比較

同學們真聰明,利用小組合作出了這麼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誰搭的和他們不同呢?

看來查找不方便,有什麼好辦法能讓尋找起來了更方便?(讓學生思考方法,體現分類的需求)

小組討論:還有沒有新的方法將這些三角形分類?

預設:三角形可以按角來分,分成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顏色來分,分成三根小棒顏色都相同的三角形、兩根小棒顏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顏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結:三角形按顏色分,其實也就是按邊的長短來分。

彙報交流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黑板將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邊分類,邊分邊介紹方法。(其他小組一起分類)

特例分析

思考:為什麼用兩根藍色的小棒和一根紅色的小棒不能組成一個三角形?

因為兩根藍色的小棒的長度和與一根紅色小棒的長度相等,所以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策略説明:在尋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複三角形的活動中,滲透數學思考的邏輯性,不重複、不遺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類的過程中組織學生研究有特例“用兩根藍色的小棒和一根紅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來完善學生的`認知。】

探究各類三角形的特徵

(1)認識三角形名稱

歸納:這一類是三條邊都不等的三角形。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條邊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書)

(2)小結並補充課題: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把三角形按邊的長短來分類。

(3)鞏固複習:請同學們輪流將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學具籃,邊放邊説它是個什麼類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評:在整理學具的過程中,同桌已經知道按邊來分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舉手。

【策略説明:通過整理學具鞏固新知,學生之間的互評也是對新知掌握情況的及時評價。】

歸納總結,完善分類

(1)介紹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稱

人們形象地將等腰三角形兩條長度相等的邊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條邊叫做底。兩條腰所夾的角叫頂角,一條腰和底所夾的角叫底角。

觀察:每個等腰三角形都有2條腰,1條底。有1個頂角和2個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問:你能在等邊三角形裏面找到腰嗎?(等邊三角形中有三組相等的邊)

反饋: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類

小結:由此看來,三角形按邊的長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三條邊都不等的三角形,一類是等腰三角形,而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練習鞏固,內化知識

判斷下面的三角形是什麼三角形,用手勢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邊三角形

3、三邊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在書本p56-58,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邊看邊想,今天你學到了什麼本領?你還想知道什麼?

【策略説明:通過翻書閲讀學生對於所學的知識自主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同時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激發學生不斷思考求知的學習慾望。】

 五、作業佈置:練習冊P73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用具: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師播種的季節,為了今後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綠色,今天我們就要去進行植樹活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掛圖,觀察圖片,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解決“每組3人,可以分多少組?”可以怎樣列式,並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列出“36÷3”的算式後,引導學生思考怎麼計算。

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樣化)

三、拓展應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裏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計算,可以先用除數去除被除數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數的個位數,然後把兩次除得的結果合起來。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歡的其他方法來計算。生活中有很多問題的解決都要用到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同學們要做一個有心人,下課後,我們可以試一試用今天學到的知識還能解決哪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觀察、操作和空間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並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後”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3.通過實踐活動,發展與同伴合作的意識,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正確辨認從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難點:

正確辨認從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具:課件、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很多立體圖形。今天老師邀請正方體和我們一起來學習。用正方體搭一搭立體圖形。(板書:搭一搭)

二、動手操作,建立空間觀念

1、活動一:探索站在最佳位置觀察正方體,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正方體,看看它有什麼特徵?(正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教師任指幾個面,讓學生用“上、下、左、右、前、後”等詞語來描述。

(3)請你拿出一個正方體學具,放在桌上,從一個最佳的角度觀察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幾個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幾個面。(一個正方體最多可以看到三個面。)

(4)小結:你觀察到的這三個面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板書:正面、側面、上面)

2、活動二:請你用四塊大小相等的正方體,自由搭建立體圖形。同桌説説從正面、側面、上面分別看到的是什麼形狀。(出示課件)從不同的位置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觀察到的圖形不同。

3、活動三:根據指令搭出相應的立體圖形。

(1)李老師設計了一棟大樓,想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立方體搭一搭,比比哪個同學能夠理解老師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來。搭完的同學就馬上坐端正,老師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橫着放3個方塊,在最左邊的正方體上面再放一個正方體。你們是怎樣搭的?(電腦出示)你們搭的和李老師設計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這個設計師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築師

2)先放一個正方體,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個正方體。(電腦演示)

(2)老師想找最棒的同學來當“設計師”和“建築師”。“設計師”的指令要既清晰又簡潔,“建築師”要搭得又快又好。同桌兩人輪流互換練習,等會請你們把最棒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推薦給老師。(同桌練習搭立體圖形)

請一組同桌發指令搭立體圖形。在“設計師”發指令的時候,其他同學也一起搭一搭,跟“建築師”比比,看看誰搭得更好。

4、活動四:通過儘可能少的問題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

(1)同學們玩得這麼高興,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玩。老師不看你們搭好的大樓,不用同學們給我指令,只要問你們一些問題,根據你們的回答,我就會搭出和你們想的一樣的大樓來,我們試試看吧!

你用了幾個立方體?從正面看是幾個正方形?從上面看是幾個正方形?從側面看是幾個正方形?

(2)你看,老師搭的和你想的一樣嗎?你們同桌兩個人也來試一試吧。注意:你們的問題儘可能提得明確些,回答問題的同學也儘可能回答準確。互換輪流練習。

三、鞏固練習。

1、搭一搭,看一看。正面畫“√”,上面畫“○”,側面畫“△”。

四、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板書設計。

搭一搭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cm,藉助實物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並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長度單位,用釐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彙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彙報:相同的課桌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進行測量。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麼?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

數字小格大格釐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釐米?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a、發一張課前準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後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後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後看右端在哪個數字上,就是幾釐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着測量準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準確的測量自己準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後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準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後小結

a、提問: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b、教師總結

1、釐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裏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之間是1釐米。

2、用釐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板書

認識釐米和使用釐米測量

1、認識刻度尺

2、認識1釐米從刻度0到刻度1

3、認識幾釐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着數字幾,就是幾釐米。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在遊戲比賽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知道對摺後,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叫軸對稱圖形。

2、通過判斷,辨析和驗證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和理解,並認識對稱軸,根據特徵會找和畫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讓學生初步感知幾何圖形的美,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並理解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

教學難點:根據特徵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教學準備:媒體、圖形等。

教學過程:

一、比賽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學和男同學比眼力,老師分別給你們看一個圖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麼?出示:相關圖形的一半,

女:蝴蝶、飛機、

男:木梳、電筒、

宣佈比賽結果,激化矛盾

男生覺得比賽內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圖形另一半與看到的一半一樣,他們猜的圖形兩邊不一樣。

女生猜的圖形兩邊真的一樣嗎?(媒體演示)你發現了什麼?

認識完全重合(板書)

5.再次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A.出示:半張電話圖形,男生猜一猜是什麼圖形?

B.能用最簡單的方法驗證電話圖形兩邊完全重合嗎?

C.演示:“對摺”、“完全重合”

D.學生動手驗證樹的圖形兩邊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説驗證結果。

學生得出結論:對摺後,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板書)

6.認識對稱軸

二、自主探究,體驗新知

1.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雙喜圖在判斷中進一步明確對摺後,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中間的直線是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同一方向的一雙鞋對摺後,圖形兩邊沒有完全重合,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的認識。

C、兩條相對的魚

D、葉子圖

2、用手式比劃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字母:E T 漢字:中田)

3.判斷圖中紅線是對稱軸嗎?(小組討論)

只有沿紅線對摺後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紅線才是圖形的對稱軸。

4.小結:我們怎樣來判斷圖形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三、動手操作,內化新知

1.以小組為單位挑出軸對稱圖形

A、每組都有一張信封,信封內有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圓各種圖形,學生動手驗證出軸對稱圖形。

B、學生動手找出各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C.小組彙報

2.小結:有的軸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有的軸對稱圖形有兩條對稱軸,有的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

四、課堂總結,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許多軸對稱現象,你能舉例嗎?

媒體出示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欣賞對稱的美。

3,學生製作軸對稱圖形

總結:你是怎麼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