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校園2.28W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課本(試用本)三年級第一學期P54—55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的含義。

2、會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能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在觀察、思考、和動手摺的過程中,認識和找出對稱軸,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4、領略自然界的美妙與對稱世界的神奇,激發數學審美情趣,領會數學美。

5、通過小組協作和交流活動,提高協作學習的意識和研究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

按對稱軸將軸對稱圖形畫完整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剪刀,彩紙

教學過程:

一、生活經驗,引入新知:

1、出示圖片

2、問:這些圖形美嗎?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反饋:它們都是對稱圖形。

追問:什麼叫做對稱?

預設:1)左右相等。2)左右圖形大小相等、形狀相同。……

3、判斷:上面的圖形是不是從下面剪出的,為什麼?

反饋:第一組是,第二組不是,因為第二組圖形左右不對稱。

總:生活中也有不少對稱現象。

4、想一想:我們學過哪些圖形也是對稱的?

生:反饋。

找一找:打開袋子,找一找對稱圖形。

學生反饋。

預設1:1、3、5、6、7、8

預設2:1、3、5、7、8

2)問:你有辦法證明你的猜想嗎?

反饋:對摺。

小組合作:驗證猜想。

總:像這樣對摺後,左右兩邊圖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軸對稱圖形。

出示課題:軸對稱圖形。

二、鞏固新知,認識對稱軸:

1、拼一拼:用兩個平行四邊形平成一個軸對稱圖形。

反饋:

2、下面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用方格紙判斷)

反饋:小火車並不是軸對稱圖形。松樹和五角星是軸對稱圖形。

問:你是如何用方格紙判斷圖形是否對稱的?

生:對準圖形的頂點判斷。然後數方格。

總結:圖形對摺以後,兩邊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這條摺痕所在的直線,我們叫它對稱軸(板書)

【策略説明:通過“觀察、分類、驗證(折)、”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的含義。培養學生探索與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三、數對稱軸,拓展思維

1、找一找,數一數

交流反饋。

問:觀察表格你發現了什麼?

反饋:圖形的邊越多,對稱軸就越多。……

2、做一做:設計一個軸對稱圖形,比一比誰剪的對稱軸最多?

【策略説明:通過欣賞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剪一個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感受和諧的對稱美,讓學生感到軸對稱就在我們身邊,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

七、總結

今天,我們在課堂上體會了怎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八、作業佈置:《練習冊》P71—72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

2條4條0條無數條1條

畫軸對稱圖形要點:先找對稱軸,然後找對稱點,再連線。

【策略説明:通過欣賞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剪一個軸對稱圖形,讓學生感受和諧的對稱美,讓學生感到軸對稱就在我們身邊,同時陶冶學生的情操】

七、總結

今天,我們在課堂上體會了怎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八、作業佈置:《練習冊》P71—72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對摺後兩邊能完全重合的圖形

2條4條0 無數條1條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練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大耳朵圖圖》嗎?圖圖是一個愛動腦筋,喜歡問問題的孩子。這不,圖圖又提出問題了:(課件出示教材第85頁例4)給下面的兩張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卡片四周圍上彩帶,哪個圖形用的綵帶多呢?大家猜猜看。

學生自由猜測:長方形用的綵帶多;正方形用的綵帶多;一樣多。

2.提問:看來大家出現了分歧。你認為綵帶的長短和什麼有關呢?(圖形的周長)

3.揭示課題:同學們的思維可真敏捷。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兩張卡片的周長吧!(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二、互動新授

1.指出周長。

指名學生上台用手指描一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並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什麼是它們的周長。

2.探究方法。

師問:怎樣才能知道哪張卡片用的綵帶長呢?你有什麼好辦法?

(1)學生獨立在答題紙上列出算式計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師巡視,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必要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2)小組內説説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並説明算理。

①長方形:

生1:把四條邊的長度依次加起來。

即6+4+6+4=20(釐米)。

生2:先加兩條長邊,再加兩條寬邊。

即6+6+4+4=20(釐米)。

生3:用2條長邊的長度加上2條寬邊的長度。

即6×2+4×2=20(釐米)。

生4:先算出一組長邊和寬邊的長度,另一組長邊和寬邊的長度和這一組是一樣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釐米)。

②正方形:

生1:把4條邊的長度依次加起來。

即5+5+5+5=20(釐米)。

生2:正方形有4條邊,這4條邊的長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來計算。即5×4=20(釐米)。

3.問: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為什麼?正方形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4.解決問題。

師:圖圖的問題解決了。小精靈又來請求幫助,我們看看它需要解決什麼問題。(課件出示教材第86頁例5)

(1)指名讀一讀要解決的問題。

(2)小組合作學習。

①小組合作拼一拼,並把拼的圖畫在答題紙上。

②在畫出的圖形上描出它的周長。

③計算出所拼圖形的周長。

(3)小組代表展示小組合作成果。

小組1:16張擺一行。

小組2:每行擺8張,擺2行。

小組3:每行擺4張,擺4行。

(4)比較拼成的圖形的周長來解決問題。

(5)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拼一拼,並驗證拼法。

(6)師小結:小精靈的問題解決了,它開心地飛走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生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頁“做一做”第1題和第2題。

(1)學生在答題紙上獨立解答。

(2)集體訂正。

教師強調: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2.完成教材第86頁“做一做”。

(1)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

(2)集體交流、訂正,説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建構面積的概念,知道平面圖形或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2、知道如何用數學的方法表示圖形的面積,認識1平方釐米,會用統一大小的方格的數量和1平方釐米表示圖形的面積。

3、在對“面積”知識的學習與表達中,體會方法多樣化,感受數學美。

教學重、難點:建構圖形面積的概念。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師:這兩個字你們認識嗎?我們來讀一讀。

師:你們知道面積是什麼嗎?

(預設:(1)房間的大小,(2)書封面的大小)

2、師:今天的學習,我們要認識面積。

通過活動,感知面積

1、認識生活中物體的面

師:如果老師請你把課桌面和凳子面擦乾淨,擦哪個用的時間短一些,為什麼?

生:擦凳子用的時間會少些,因為凳子的面比課桌的面小。

師:誰能再來説一説。因為凳子面比課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時間少。(指名説)

我們來摸一摸課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的,哪個大?

師歸納:我們剛才説的課桌、凳子的面、數學書的封面,這些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

師:物體表面有大小,那平面圖形呢?

出示:

師:這些平面圖形的面在哪裏?請小朋友們選擇2個圖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筆來塗一塗。(板書:平面圖形的面)

(2)反饋

問題1:這些圖形的哪一部分是它的面?

(預設:學生用彩色筆描了圖形的一週)。

師:某某同學用彩色筆表示的部分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嗎?

屏幕演示:一週的線段首尾相連,成為一條直線。教師説明,這些線段表示的是這個圖形一週的長度,而不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

師:(電腦演示)塗色部分就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

問題2:塗色的時候,哪個圖形你塗色比較多?哪個圖形你塗色比較少?你是怎麼看的?

(生:第一個塗色最多,第三個圖形塗色最少。因為第一個圖形的面比較大。)

師:看來平面圖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積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出示:小胖家的房間平面圖(2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教師: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媽媽都想把最大的房間給爺爺、奶奶住,你們知道小胖爺爺奶奶住哪一間嗎?

(引導學生猜測,推理,然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解決問題)

教師:老師把房間的平面圖剪了下來,放在你們的信封裏,想請你們比一比,哪個房間的平面圖最大?

1、(信封裏:2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1)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借用正方形的比較得出一個長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個不能直接比)

(2)反饋

教師:①比出圖形的大小了嗎?(預設:比出長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②你比的是圖形的哪一部分?(面的大小)

③怎麼比的?(根據學生的回答,媒體演示:重疊在一起)

小結:我們通過把兩個圖形疊在一起比較出了正方形C的面最大。所以爺爺奶奶住在正方形C的這個卧室裏。

(3)師:小胖準備住最小的一間,要比較哪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呢?請你們比比看。會嗎?(學生,不能比)

問題(1)用剛才的辦法不能直接比出面的大小,能夠想什麼方法來解決呢?

(啟發學生討論,引出工具)

2、教師:現在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幾個工具,看一看,有什麼?

(1)學生打開工具信封,瞭解教師提供的工具。

(2)你打算用哪個工具去表示面的大小?(預設:①用●表示,②用■)

教師:請你們4人小組為單位,每人選一種圖形工具,用所選圖形的個數表示面的大小,把結果記錄下來。

出示要求:(1)用選用圖形的個數表示圖形的面的大小

(2)比較兩個長方形平面圖的大小

(二)嘗試解決問題

1、學生解決問題

8cm 12cm

6cm

4cm

(教師為學生提供若干個)

2、反饋交流:

師:下面請一個小組的小朋友來彙報。

(1)你是用什麼圖形工具來表示長方形平面圖的大小的? 是幾個?

(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媒體演示兩種情況)

(2)現在可以比較出這兩個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了嗎?

(預設:可以)

(3)怎麼比呢?

【預設:

生1:我用的是圓形紙片,比較得到這兩個圖形一樣大。

因為長方形A最多能擺12個,長方形B最多也能擺12個。

生2:我用的是正方形紙片,比較得到這兩個圖形一樣大。

因為長方形A最多能擺12個□,長方形B最多也能擺12個。】

小結:你們都比較出了長方形A和長方形B一樣大。

3、討論:這兩種工具哪一種最能夠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為什麼?

(使用測量會出現不能佈滿的情況,所以使用□是最合適的。)

(備註:引發學生思考發言)

4、現在我們用□來驗證一下,正方形C是不是比長方形A和B都大。

(學生動手操作)

5、師:長方形A和B最多能擺12個□,正方形C最多能擺16個□。剛剛測量到的12、12和16就能用來表示這些平面圖形的大小,這都是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説,長方形A和長方形B的面積是12個□,正方形C的面積是16個□。

(三)感悟測量的標準的統一性

師:現在小朋友們會用小正方形的個數來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積了,小丁丁也用正方形的個數表示圖形的面積,比較下面 兩個圖形的大小:

“第一個圖形的面積是4個□,第二個圖形的面積是9個□,4<9,所以第一個圖形的面積比第二個圖形的面積小。”

問題:對於小丁丁的回答,你們同意嗎?怎麼想的?

1、出示:

2、反饋:

生:不同意!因為測量這兩個圖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師:對呀!雖然小丁丁都是用正方形來測量這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但是由於使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樣,所以不能夠直接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的大小。

3、師:在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我們可以用邊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形。邊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板書,齊讀單位)

(1)學生認讀平方釐米

(2)1平方釐米多大?我們身上哪一部分的大小(面積)比較接近1平方釐米?

(三)練習

師:下面的圖形都是由邊長為1cm的小正方形組成的,它們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釐米?

依次出示下列圖形:

1cm2 2cm2 4cm2 6cm2

師:有幾個1cm2 的小正方形組成的圖形,它的面積就是幾平方釐米。

出示:書本 P61 第一和第三個圖形

師:為了測量的方便,數學家把邊長為1cm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成為了一張方格紙。請大家來數一數,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師:為什麼有的小朋友這麼快能得出第一個圖形的面積?

生:我是通過計算得到的。先數一列有7個小正方形,有這樣的`4列,就是4×7,再加中間的一個,就是4×7+1=29cm2。

師:原來數的時候我們還能用算式來表示數的方法。下面請大家用這個好辦法來算一算第二個圖形的面積。

生:我發現每一行都有6個塗色的小正方形,有這樣的5行,5×6,這個圖形的面積就是30cm2。

師:你們真棒!那這個圖形的面積你知道是多少平方釐米嗎?

出示:

生:這個圖形的面積是8平方釐米。

師:這個圖形中有半格的,你是怎麼數的?

生:先數整格的,有6個平方釐米;再數半個的,有4個,其中的2個半個可以拼成1個平方釐米,4個半格可以拼成2個整格,所以6+2等於8個平方釐米,。(學生邊説,邊媒體演示)

小結:在數小正方形時,遇到不滿一個正方形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整格的,再把2個半格拼成一個整格來數。

拓展:在方格紙上塗出面積是12平方釐米的圖形。

師:我們已經會用數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圖形的面積,現在,老師想請你在方格紙上用彩筆塗出一個你認識的圖形,這個圖形的面積為12平方釐米。

1、獨立完成,然後在小組中交流。

2、反饋。

師:你塗的是什麼圖形,怎麼塗的?是幾平方釐米?

生1:我塗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裏塗了12格,面積是12平方釐米。

生2:我塗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裏塗了12格,面積是12平方釐米。

生3:我塗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裏塗6格,塗2行,面積是12平方釐米。

生4:我塗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裏塗6格,塗2列,面積是12平方釐米。

生5:我塗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裏塗4格,塗3行,面積是12平方釐米。

生6:我塗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裏塗4格,塗3列,面積是12平方釐米。

比較:它們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生:它們的面積都是12平方釐米,但是形狀卻不同。

五、總結交流

師:我們這節課學習了“面積”,用你自己的話説説你所認識的“面積”?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重點:探索並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教學難點:

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教學用具: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秋天到了。秋天師播種的季節,為了今後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綠色,今天我們就要去進行植樹活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掛圖,觀察圖片,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2、解決“每組3人,可以分多少組?”可以怎樣列式,並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2、學生列出“36÷3”的`算式後,引導學生思考怎麼計算。

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樣化)

三、拓展應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2、在()裏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2

四、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位數除兩位數的除法計算,可以先用除數去除被除數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數的個位數,然後把兩次除得的結果合起來。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歡的其他方法來計算。生活中有很多問題的解決都要用到我們今天學到的知識,同學們要做一個有心人,下課後,我們可以試一試用今天學到的知識還能解決哪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基本掌握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筆算。

2、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藉助實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過討論和比較,明確算理。

教學重難點:

在明確算理的基礎上,基本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

課前準備:

口算卡片、幻燈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表內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

複習除法筆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問各部分名稱。

導入新課。

出示課題:除法。

二、新授

1、教學40÷2。

出示場景圖。

觀察場景圖,説説知道了什麼。

出示第一個問題:平均每個男孩買多少枝?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0÷2

2、教學46÷2。

先自己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後告訴你的同桌。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4個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個問題:平均每個女孩買多少枝?

3、練習。

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46÷2。

4、教學筆算46÷2。

先用小棒擺一擺,想一想結果是多少,然後和同桌交流。組織全班交流。

明確: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來是23枝。板書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視算。選擇幾題説説算理。

自學除法筆算的方法。

指導筆算除法的順序和方法。

提問:2為什麼寫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個4是怎麼來的?

第二個和第三個6分別是怎樣來的?

三、練習

做做第1題。

説明46÷2還可以用豎式來計算。

板書2 46説明豎式的寫法,以及在橫線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題。

課堂小結

討論並指名回答。

作業

直接寫得數。

寫完後比一比每組兩題在計算上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1)先獨立做前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比一比兩題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完成後兩題。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今天你學到了什麼知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教材第132~133頁第4~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兩個簡單分數的大小。

2、會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教學重點難點】

讀、寫分數,比較兩個簡單分數的大小。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這節課複習分數的`初步認識。通過複習要進一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名稱,會比較兩個簡單分數的大小,能熟練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二、複習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

1、(1)做期末複習第4題。

(2)説一説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

(3)以為例,説一説分數各部分名稱,並説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麼?

(4)用分數表示圖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複習第5題。

(1)學生做在書上,米、米表示什麼?

(2)補充練習:

7分米是米;56分米是米。

6釐米是米;28釐米是米。

3、做期末複習第6題。

(1)學生練習指名板演。

(2)説—説○、○是怎樣比較的?

4、在裏填上合適的分數,再比較它們的大小。

三、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1、(1)做期末複習第7題。

(2)補充練習

2、(1)甲乙兩個工程隊修一條鐵路。甲隊修了這條公路的,乙隊修了這條公路的。兩隊共修了這條公路的幾分之幾?

(2)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還剩多少千米?

學生列式計算,指名板演。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複習了什麼內容?你認識了分數哪些知識?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7

第一單元時、分、秒

單元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2、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單元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第一課時時、分、秒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滲透珍惜時間、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學重點:

1.知道時間單位秒,理解並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麼?你們看,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3.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談話:你都知道哪些關於秒的知識?你是怎麼知道的?

2.結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

(1)認識秒針。

①出示鐘面(沒有秒針):你看到了些什麼?(時針、分針、12個數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

②出示鐘面(有秒針):它與剛才的鐘面有什麼不同?(多了一根指針。)揭示: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

③觀察鐘面,秒針還有什麼特點?(最細最長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學具鐘面上的秒針,指給同桌看看。

(2)認識1秒和幾秒。

①揭示: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1秒。

②秒針走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麼想的?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為什麼?

(3)理解1分=60秒。

①課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學生邊觀察邊説出時間: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課件演示,學生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

③學生彙報,教師引導: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鐘?你發現了什麼?(1分=60秒)

④你發現時、分、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麼關係?(1時=60分,1分=60秒)

(3)認識秒錶和秒的計時方法。

①課件出示。

這是秒錶。一般在體育運動中用來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②介紹秒錶的計時方法。

③課件出示。

有的電子錶可以顯示到秒。你知道這個電子錶顯示的時刻嗎?(6時55分57秒)④讀出電子錶上的時刻。

⑤你還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4)體驗1分鐘、1秒和幾秒

①1分鐘有多長?

課件播放《時間像小馬車》,猜猜播放多長時間?

課件驗證。

②學生閉眼感受1分鐘。

③1分鐘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長呢?

出示鐘錶滴答聲,學生閉眼感受。

⑤1秒鐘能做哪些事?

學生暢談,課件出示。

一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

一秒鐘,蜂鳥振翅55次;

1秒鐘,地球繞太陽轉動29.8千米,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太陽系在銀河系內運行220千米,宇宙空間裏有79個星體發生爆炸結束其“生命”。

⑥感受幾秒

師吟誦《明日歌》。猜一猜,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麼想的?

計時驗證。

師吟誦《長歌行》。估一估,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麼估的?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課本第6頁第2題。

2.課本第6頁第1題。

3.課本第6頁第3題。

4.課本第7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昇華新認識

1.課件播放《長歌行》,説説你從中知道什麼。

2.你還知道哪些關於時間的名言警句?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嗎?

第二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遊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後,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麼”?“高個指的又是什麼?”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於多少分”?“1分等於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於???(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説一説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後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1)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2)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説説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着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説説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台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迴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第三課時時、分、秒的鞏固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説一説每一題是怎麼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説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並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説一説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8

第1課時: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學重點:藉助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着“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麼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①時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②秒針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讀取電子錶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錶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着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④小結: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裏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説服力的數據説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

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麼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二)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係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三)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麼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説説1分鐘可以做什麼事。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裏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①們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錶的顯示,説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麼?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裏,看看需要多少時間。看誰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後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四、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課後反思: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時、分和會讀、會寫幾時幾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的知識性目標相對簡單,但單位時間比較抽象,不象長度單位、質量單位那樣可以藉助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本節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1秒、幾秒及1分的時間觀念。在教學設計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利用學生熟悉的場景,使學生直觀認識生活中“秒”的存在,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時間概念。通過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1秒”的長短,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由於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因而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來解決“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及“分與秒之間的關係”等問題。讓學生真

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藉助活動讓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首先通過讓學生拍手、數數、寫字、畫畫等活動讓學生體驗1秒鐘、1分鐘的長短,在體驗1分鐘時還讓學生體驗同樣是1分鐘做不同事情時的不同感受。由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愛惜時間的意識。

4、注意讓學生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5、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事情所需時間,在頭腦中建立表象,在估測其他事情時可借鑑作比較。

當然,除了在學習秒的認識是可以這樣做,建立其他數學概念也可運用這樣一些做法。

第2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遊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後,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麼”?“高個指的又是什麼?”

②“分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於多少分”?“1分等於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於???(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

2、完成第4頁“做一做”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説一説得數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後教師小結出時間轉換的方法。

方法(一):時、分、秒

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二):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説説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着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説説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台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迴歸評價:

教師:現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在經過了幾分?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是啊,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祖國。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能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生熟知的、感興趣的計算,用家到學生經過的時間來組織教學。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計算的時間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細緻引導,通過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總結和實際應用鞏固所學。通過不斷地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第3課時:時、分、秒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

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説一説每一題是怎麼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説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

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並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説一説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4、完成“練習一”第6題。

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分別測量在跑步或跳繩後,1分鐘內心跳和呼吸次數的變化情況。

5、完成“練習一”第8題。

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讓他們藉助鐘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

6、完成“練習一”第9題。

指名説説題意。學生獨立列式,説説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補充題目。

1、1分=( )秒4時=( )分9分○9秒36分○2時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時 10分○1時

2、電影《神奇的宇宙》從2:05開始,到2:50結束,這場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

三、全課總結:你現在回算經過的時間嗎?計算經過的時間應注意什麼?

 四、佈置作業:“練習一”的第10、11題。

教學反思:本節練習課,通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善於表達的能力。學生在傾聽與表達中,可以學到的時間計算方法,體驗到將數學知識應用與生活的快樂。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9

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

一、教材分析: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

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並認識簡單的路線圖。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依照兒童空間方位認知順序進行編排,提供豐富的生活和活動情境,幫助學生辨認方向。

二、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的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第1課時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教學內容:教材第2至3頁例1及練習一第1題。

教學目標:1.通過活動體驗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

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通過大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辨認東、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養

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觀察主題圖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難點: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並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

在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2008年的奧運會在哪裏舉行嗎?這是我們祖國的驕傲,也是

全國人民努力的結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體驗,探究新知

1.觀察主題圖

(1)出示第2頁彩圖。

(2)我們現在來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你們看見了哪些建築物?願意當小導

遊為大家介紹一下嗎?同桌之間互相解説。

(3)指名上台講。

2.學習例1:出示第3頁彩圖。

(1)圖上畫的是小明和他的學校,你能告訴老師他在幹什麼嗎?大家想和他一

樣去我們的操場上認識這四個方向嗎?

早上太陽在什麼方向?面朝太陽,我們面對的是什麼方向?背對的方向是什麼方

向?

學生相互説説自己前面的和後面的方向。

現在同學們像老師一樣伸開兩臂,我們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讓學生説説學校的東、南、西、北各有什麼建築物。提問學校的教學樓等

建築物在操場的哪一面?

(3)請4位同學面朝4個方向背對背站好,讓他們説説自己面對的方向。引導

其他同學觀察和發現東西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南北兩個方向的同學背對背。

強調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4)回教室填寫例1。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説一説教室裏東、南、西、北各有什麼(練習一第1題)?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説一説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説我做:5人一組,1人指揮,4人做動作。(1人指揮站中間,4人聽指揮站4個方向。)

四、課堂小結

今天大家學到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回家按照4個方向觀察房間的擺設,明天來告訴大家。

板書設計:位置與方向

早上太陽在東方

面東,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東西相對,南北相對

【教學反思】:

第2課時繪製平面圖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例2及練習一第2題。

教學目標: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築物的位置關係,並集體交流,使學

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

2.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

教具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情境

複習四個方向,請學生介紹學校四個方向的建築物。

想讓更多的人瞭解我們學校,可以使用校園示意圖。

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

出示第4頁彩圖。

1.這些小朋友正在繪製示意圖,看過他們的`情況你能説出繪製校園示意圖時要畫上哪些內容嗎?

2.生繪製校園示意圖。

3.小組交流展示。

4.看第4頁彩圖,説説怎樣畫更簡便、更清楚?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6頁第2題彩圖。

這是小明的房間,你能幫他介紹一下四面的擺設嗎?

2.一人説房間的陳設,一人繪製出平面示意圖。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製。

3.全班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把有關方向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會了繪製簡單的平面示意圖。課後請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製一張標準的校園示意圖給你們的爸爸媽媽看看,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校園。

板書設計:繪製平面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教學反思】:

第3課時看簡單的路線圖(一)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例3及練習一第3、4題。

教學目標:1.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2.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和數學實踐能力。

3.幫助學生了解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難點: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教具準備:掛圖、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頁例3彩圖。

小明來到了一個陌生的街區,我們來幫小明看看這個街區有哪些主要建築物。在這張圖上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問的是你,你能準確的告訴他行走路線嗎?

二、新知探索

1.圖上只標明瞭北方,其餘三個方向你能辨認出來嗎?

2.誰能説説少年宮的位置?體育場的位置呢?

按那個小朋友告訴小明的路線能到達少年宮嗎?你能告訴小明去體育場怎麼走

嗎?

3.根據掛圖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來?

小結:剛才大家説了好多行走路線,我們在為別人指路的時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築物的位置,然後告訴問路人行走的路線。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5頁“做一做”彩圖。

生説圖上的信息,辨認四個方向。

描述某些建築物的位置。

2.練習一第3題。

3.練習一第4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

五、擴展延伸

介紹四大發明的指南針。

板書設計:學看路線圖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説出路線

【教學反思】:

第4課時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教學內容:教材第8頁例4及練習二第1、2、3、4題。

教學目標:1、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方向。

2、藉助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通過知識的運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辨認其餘七個方向。

教學過程

一、佈置課前預習:

1、查找有關指南針的資料。

2、尋找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方位的知識。

二、談話導入

(出示課本情境圖)通過前幾堂課的學習小明學會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今天他帶了一個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來到校園中的操場上,準備繼續學習更多與方向有關的知識。你們猜他帶的是什麼?(指南針)

三、親身實踐,接受新知

1、瞭解指南針的歷史和使用方法,增強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針圖)由學生彙報交流預習1收集的資料,教師給予歸納,並重點指導怎樣利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指南針是用來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用磁石製作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又發明了羅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盤面上的指針受地球磁場的影響,紅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北,白色的一頭總是指向南。人們根據這一原理利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2、根據指南針現在的指示説説校園裏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什麼建築。(北面是教學樓,南面是花壇,東面是圖書館,西面是體育館)

3、藉助指南針盤面上的標記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向。

問:多功能廳、食堂分別在校園的什麼位置?你是怎麼知道的?

引導學生歸納:從“東”出發,東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北,東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東南。從“西”出發,西和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間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園的東南方和西北方有什麼建築。

四、鞏固運用

1、給出一個方向由學生討論後製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認教室中的八個方向。

3、坐在座位上,説一説你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4、練習二第1、2、3題。

5、練習二第4題:出示我國行政區域圖,問:這是哪國的地圖?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找出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説説十堰在北京的什麼方向,北京在武漢的什麼方向?

五、全課小結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會以千克為單位讀出電子稱上小數形式顯示的重量,並能説出表示的實際含義。

2. 能力目標:結合對電子稱上顯示重量的認識,能進行以千克為單位的名數與克為單位的名數之間的改寫。

3. 情感目標:實踐、交流、探究與討論中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以千克為單位讀出電子稱上小數形式顯示的重量,並能説出表示的實際含義。

教學難點:

能進行以千克為單位的名數與克為單位的名數之間的改寫。

教學過程:

一、引入階段

師:小丁丁是個愛勞動的好孩子,星期天,他陪媽媽去菜場買菜。(媒體出示主題圖)他們先買了什麼?(魚)

二、探究階段

師:小丁丁在秤上會看到什麼?(重量和價錢)

師:小丁丁看到什麼?(1.528)

問:那麼這裏的1.528表示的是什麼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小結:小朋友説得真好!電子秤上的1.528是1.528㎏,也就是1528g。

問:1.528㎏中的1和小數點後面的528分別表示什麼意思呢?(小組討論)

生反饋:1.528表示魚的重量,小數點前面的1表示1千克,後面的528表示528克。1.528就是1.528千克。(多請幾個小朋友彙報)

師:小丁丁又買了些什麼?誰來讀讀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們各表示幾千克或幾克?

練一練:

問:從上面的練習中你體會到什麼?

小結: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是1000,小數點前面的表示多少千克,小數點後面的表示多少克。

三、跟進階段

1. 用千克表示

蘋果1970克()

葡萄1485克()

花菜730克()

盧筍545克()

蘑菇258克()

2. 填一填

2.432kg=()g

4.056kg=()g

0.630kg=()g

120g=()kg

0.078g=()g

1547g=()kg

42.24kg=()g

10000g=()kg

365g=()kg

3. 在〇填上<、>、=。

※5.3kg〇530g

0.655kg〇0.566kg

※7800g〇7.8kg

8.05kg〇8500g

3.35kg〇3.350kg

65.2kg〇6520g

問:打※你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階段

選擇

一袋糖重250克,()袋這樣的糖重1千克。

A、4

B、8

C、4000

D、8000

8000克水與8千克鐵比較,()重。

A、水

B、鐵

C、一樣

D、無法比較

一隻西瓜重2.540千克,一隻香蕉重480克,一隻西瓜比一隻香蕉重()克。

A、2.60

B、20xx

C、2.060

D、2600

問:你是怎麼想的?

五、總結

問:今天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第五冊《三角形的分類(2)》P56到5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按三角形邊的長短對三角形進行分類,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和不等邊三角形。

2、能根據三角形邊之間的關係理解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摺疊,探索,初步體會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部分特徵。

2、通過小組學習活動,養成協作精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樂趣,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教學重點】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部分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學準備】小棒、三角形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師:我們在二年級時已經初步學了一點有關三角形的知識。誰能説説你對三角形有哪些認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動手操作、以舊引新

1、三角形按角分

教師出示8三角形,請你根據角的的特徵,對這些圖形進行分類,並説説這樣分的理由。

學生交流,媒體演示:

三角形按角分:

2、師:小朋友説得真好,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那麼三角形除了按角的特徵分,還有其他分法嗎?(學生猜測)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二)共同探究,合作交流

1、三角形按邊分

把剛才7個三角形,請你通過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再一次進行分類,並説出分類依據。

學生反饋:根據邊的特徵,2條邊相等、3條邊相等、3條邊都不相等。

師:3條邊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你能給它取個名字嗎?

板:不等邊三角形。

想一想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角度相等嗎?

師:我們把三條邊和三個角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稱為:不等邊三角形。

2、研究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你怎麼知道這些三角形兩條邊相等和三條邊相等的呢?

這些邊和角都有各自的名稱,它們叫什麼呢?

自學課本: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58頁,自學一下。

認識等腰三角形

媒體演示(教師不説出三角形的具體名稱)

這些三角形我們稱為什麼呢?

(板書:等腰三角形)

(2)認識等邊三角形

説説這個三角形的邊和角有什麼特徵?

學生動手摺一折:發現這三條邊的長短一樣長,三個角也相等。

根據三角形邊的特徵,給它們取名字。(板書:等邊三角形)

3、辨析三類三角形中的軸對稱圖形。

師:我們剛才分出的三類圖形都是通過折的方法得出,那你想想看它們中有我們剛剛學過的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話它的對稱軸有幾條呢?請同學們挑選一些圖形畫一畫,來驗證一下。

師: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它們的對稱軸分別是1、3條。

4、小結並板書

軸對稱圖形

等腰三角形 等邊三角形 不等邊三角形

兩邊條相等 三條邊相等 三條邊不相等

兩個角相等 三個角相等 三個角不相等

(三)探究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的關係

1、探究:等腰三角形與等邊三角形的'關係

媒體演示: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提示學生:正方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係)

3、小結:邊小結邊出示集合圈

等腰三角形

等邊三角形

(四)小結:三角形按邊分可以分成兩類,即等腰三角形是一類,不等邊三角形是一類,等腰三角形中包含等邊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又都是軸對稱圖形。

(五)練一練:判斷(對的打“√”,錯的打“×”)

1、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2、等腰三角形都是等邊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鋭角三角形。

(想想今天學的什麼三角形一定是鋭角三角形。)

(四)動手驗證、深入理解

1、小組合作,用小棒搭等腰三角形。

2、同桌交流,媒體出示

既是鈍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鈍角三角形

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既是鋭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鋭角三角形

3、完成學習單

圖1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圖6既是( )三角形又是( )三角形

4、小結:根據邊和角的特徵,我們知道同一個三角形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三、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操作、想象等活動,會將三角形按邊分類,並知道三角形的名稱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2.通過量、猜、想象等活動進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特徵。

3.在操作、辨析等活動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關係。

教學重點:三角形邊的特徵進行分類。

教學難點: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的關係。

教學準備: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學過程:

引入

師:看PPT,這3個圖形是什麼圖形?

生1:三角形

生2: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

師:對啊,這些都是三角形,我們已經知道三角形按角來分,可以分為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三角形的分類,不過今天我們是按邊來分類。

出示課題:三角形的分類

新知探究

動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狀不同的三角形

討論交流,歸納分類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師:想一想,這麼多三角形,你準備分為幾類,怎麼分?

生1:分三類沒有邊相等的分一類,有兩條邊相等的`分一類,有三條邊相等的分一類。

生2:分兩類沒有邊相等的分一類,有邊相等的分一類。

(如果沒有學生説出第二種想法)師:指着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説這個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生:可以

那你們覺得三角形,按邊可以分為幾類?

兩類:有兩條邊相等的分為一類,沒有邊相等的分為一類。

學習三角形的名稱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我們同學們想知道,這些三角形我們叫它們什麼三角形嗎?

(1)自學課本P58

師:沒有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邊三角形,有兩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邊三角形。

(2)通過練習,鞏固概念

歸納小結:有2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這相等的兩條邊叫做腰,另一條做底,底所對的角叫做頂角,腰和底所夾的角叫做底角。有3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叫等邊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邊的分類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稱,那這回誰能把三角形按邊的分類來説一説:

三、動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鋭角三角形 B.鈍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種都有可能

(1)學生動手操作 (2)上來展示 (3)交流

發現:等腰三角形三種都有可能,媒體演示。

2.等邊三角形可能是( )

A.鋭角三角形 B.鈍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種都有可能

(1)學生動手操作 (2)上來展示 (3)交流

發現:等邊三角形只可能是鋭角三角形,媒體演示。

動手摺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發現: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等腰三角形有1條對稱軸

等邊三角形有3條對稱軸

師: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那能不能説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生:不行,因為還有不等邊三角形。

總結

今天你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要問嗎?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知道四邊形的特徵。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角都是直角。

2.通過畫一畫、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感知四邊形的特徵,能判別四邊形。

教具、學具:課件一套、三角尺、四邊形、格子紙等。

教學過程:

(一)感知四邊形的特徵

1.認識四邊形。

(1)師:(板書課題)看一看,今天我們要學習什麼?你見過四邊形嗎?你認為它是什麼樣的?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等四邊形的圖片。

(2)出示下列學生沒有説到的圖形。

師:那這個是四邊形嗎?它們有什麼共同特徵嗎?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四條邊,四個角。)

2.判斷四邊形。

(1)老師這裏還有一些圖形,請你判斷一下它們是四邊形嗎?(書第35頁中的圖形補充4個圖形,用課件展示。)

説説為什麼不是。那你覺得四邊形光有四條邊行嗎?是怎樣的四條邊?(補充板書:直的。)

(2)你有沒有辦法把這些不是四邊形的圖形改成四邊形?(根據學生回答課件中操作。)

(二)尋找四邊形

1.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師:同學們真能幹,經過你們的修改,這些圖形都成了四邊形,那請你們找一找在你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是四邊形的。請你摸給大家看。

2.找主題圖中的四邊形。

師:其實四邊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你看這是一幅校園圖,你能從中找到四邊形嗎?(課件出示,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應的四邊形用紅色閃一閃,提取出來放在屏幕的右邊。)

(三)小結:我們找到了這麼多的四邊形,那麼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多指名學生説)

(四)四邊形分類

1.指導分法。

師:雖然這些都是四邊形,可它們的樣子還是有些不同的,你們看,這是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菱形,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這個是任意四邊形(在黑板上邊指邊説)。接下來請你們拿出練習紙,你能按一定的標準給這些特殊的四邊形分分類嗎?先想一想你打算怎麼分?需要什麼工具嗎?

練習紙:

根據學生回答師: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這些角的大小(板書:比),你還可以用尺量一量它們的邊長(板書:量)。

2.小組合作進行分類。

師:下面就請你們分類,老師先給你們一些建議。(課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請你選擇好工具,定好分類的標準。

2.分類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

3.四人小組交流,説説你分類的理由。

4.推薦一名同學發言。

3.反饋、交流。

各組派代表發言,(實物在黑板上移動展示)説説分法,並説明這樣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長方形、正方形一類(四個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一類(沒有直角)。

(2)按邊分: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一類(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梯形一類(對邊不相等)。

(3)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一類(對邊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類(四條邊相等);

梯形一類(四條邊都不相等)。

4.小結:師:你們分的好極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麼我們再來確認一下,到底什麼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五)畫四邊形(書第36頁做一做2)

師:我們已經會認四邊形,還會根據它們的特點進行分類,接下來我們來畫一畫四邊形,你覺得怎樣才能又標準又快的畫出這些四邊形呢?需要老師給你們提供什麼工具嗎?(尺、格子圖)請你們把這6個四邊形都畫一畫,一邊畫一邊想一想,這些四邊形有什麼不同。

實物投影展示,講評。

你覺得這些四邊形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

(長方形、正方形有四個直角,長方形的對邊一樣長,正方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梯形有兩個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條邊都不一樣長;菱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邊形的對邊一樣長,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還有一個四邊形它的四條邊都不一樣長,四個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邊形

師:太棒了,你們把這些四邊形看的非常透徹了。信封裏有一些四邊形,我們來看看有些什麼,請你們四人合作,選幾個拼成一個四邊形(信封材料準備)。

信封裏的四邊形:

交流、展示。

還有不同拼法嗎?

(七)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太強了,老師佩服你們,在這節課裏,你們認識了什麼?它是什麼樣的?還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識?四邊形還有很多知識,我們以後再學。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及操作、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建立分數概念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分數,能自己往下寫分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成功感。

教學重、難點:

認識幾分之一的分數;初步建立幾分之一分數的概念。

教學用具:

各類卡片圖,各類摺紙。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T:小朋友們,我們都知道在奧運賽場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學校里老師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來教育我們,你也想做一個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小法官和小老師嗎?(想!)那老師就來考考你們。

出示:小華、小麗兩個小朋友。

a:出示6個大蘋果,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要求學生説出平均分成兩份,學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分。)

c:出示兩個漢堡,又該怎樣來分?(齊分,學生上去分。)

(小結:我們都把它們進行了平均分板書。)

d:出示一個大餅,你能公平公正地來分一分嗎?你能用我們已經學過的數來表示嗎?

揭題:我們要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它叫做分數(板書)

(二)探究新知,不斷摸索:

1.認識。

T:剛才我們把一個大餅通過平均分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分數來表示,這個分數就是。那怎麼來書寫呢?跟着老師一起寫(學生舉起手指一起寫),先寫──表示平均分,再寫2表示把大餅平均分成了2份,再寫1表示其中的一份,讀作二分之一(齊讀兩遍,並舉起手跟老師一起邊演示邊説:把大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師拿起分好的大餅:左邊這一份是整個大餅的,那右邊這一份呢?(齊説:)

同桌活動:從信封中拿出各種摺紙,你能折一折這些圖形的'嗎?(請學生交流,注意語言的表達。)

T:老師也忍不住想來折一折了(拿起一個正方形的摺紙,隨便一折,將它剪下,舉起一塊説是。)(學生反對,強調沒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數來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碰到過的例子?(學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個分數,把這個分數折出來,畫出來。

請學生同桌合作,利用摺紙,折出自己想出的一個分數,用畫陰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並請畫得最快的幾個小朋友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寫上你所表示的分數。(教師選取部分,一起評價,並説説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學生語言的表達)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一口氣來説一説:

2.用手勢來判一判:

3.根據分數在圖中塗陰影,仔細觀察,比較一下這些分數的大小:

4.它是一個長方形,把它這樣對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塊上塗上顏色,你知道每種顏色是整體的幾分之一嗎?

(四)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1.今天,你收穫了多少,能一起來分享嗎?

2.課外,請你再去折一折,你還能折出多少分數來?

3.你還想知道些什麼?

三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四邊形的特徵,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2.使學生知道周長的含義,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的周長。

3.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4.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和估算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材説明

本單元是在前面“空間與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內容包括:四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周長的含義,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探索和應用,對實物的估量等。

本單元分三段編排。第一段主要教學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第二段主要教學周長的含義及計算。第三段主要講一些物體長度的估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和能力。具體安排如下頁表。

在編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幾何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與空間觀念密切相關的素材,並遵循兒童學習數學的規律,選擇了活動化的呈現方式,目的是加強有關空間觀念的內容。

標題

具體內容及要求

主題圖

校園場景圖。豐富學生對四邊形的感性認識。

四邊形

從各種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認識四邊形的特徵。

平行四邊形

結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動讓學生感悟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以及與其他四邊形的聯繫和區別,初步建立平行四邊形的表象,並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

周長

利用實物和一些圖形,説明周長的含義,並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加深對周長的理解。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發現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估計

通過畫一畫、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估量一些物體的長度。

教學建議

長期以來,關於“幾何”的課程內容和目標,在國小階段主要側重於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計算,較少涉及三維空間的內容,使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標準》將以往的“幾何”拓展為“空間與圖形”,是對我國傳統數學課程內容的一次重大變革,符合數學課程改革的國際趨勢。為此,國小階段的教材削弱了單純的平面圖形周長、面積、體積等的計算,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繫,增加了圖形變換、位置的確定等內容,加強了幾何建模以及探究的過程。這樣,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融合,與數學課程中各個分支進行整合,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空間與圖形”的教育價值,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國小數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教材選擇了許多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作為教學素材,如把校園體育運動場景作為單元的主題圖,用一個小朋友移推拉門的情境作為平行四邊形的.導入材料,等等。教學時,要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並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突出幾何探究過程。

空間觀念是在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因為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徵還是圖形特徵、性質,對於國小生來講,都比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時,採用了許多活動化的呈現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等。教學時,教師就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3.瞭解教材編排特點,恰當把握教學要求。

學生對一些知識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過程。因此,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能力,採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結構,把“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學段中,每一學段都有相應的目標。這樣,既突出每個年級的學習重點,又注意前後連貫。如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材就分兩段編寫。本單元是第一次出現,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第二次將在第二學段出現,要求學生理解:兩組對邊平行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可見,同一內容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教學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採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就拿常見的數學概念來説,在國小階段,儘管描述式和定義式是最主要的兩種表示方式(定義式是用簡明而完整的語言揭示概念的內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動、具體的語言對概念進行描述),但低年級採用描述式較多,中年級逐步採用定義式。在整個國小階段,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的定義,而是從學生所瞭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他們感悟概念的本質屬性。本單元教材的編排也是如此,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周長等都沒有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如周長,只要學生能結合具體的物體或圖形説明周長的含義即可。對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教材也沒有分別概括出相應的計算公式(長+寬)×2和邊長×4。目的是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計算的方法有一個獨立思考、不斷感悟和比較的過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現象。

因此,具體教學時,要認真研讀《標準》,仔細分析教材,恰當把握教學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讓學生去死記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單元可用6課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