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校園3.87K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有多種方法可以產生熱。

2、加穿衣服會使人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給人體增加了熱量。

過程與方法:

1、自主設計實驗探究衣服是否能為身體增加熱量。

2、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並由此形成合乎邏輯的實驗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對熱現象產生探究的興趣。

2、尊重客觀事實。

教學重點

自主設計實驗探究衣服是否能為身體增加熱量。

教學難點

設計、驗證“衣服能不能自己產生熱”的活動

教學準備

温度計、毛巾、實驗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與學生握手感覺手涼手熱。

師:你有什麼辦法使我(或你)的手熱起來嗎?(板書課題:熱起來了)

師:大家思考過沒有,為什麼搓手能使我們的手熱起來?(摩擦產生了熱)

二、討論使我們身體熱起來的原因

1、冬天,我們覺得很冷時,有什麼辦法使我們的身體熱起來?

2、小組討論交流(老師板書時分四類板書(1)外界物質直接給予熱;(2)外界物質吃進我們身體變成熱;(3)自身運動產生熱的;(4)保温的。)

3、分析使我們身體熱的原因。

師:分析這些方法是怎麼使我們的身體熱起來的?

板書:曬太陽、温泉、烤火??(外界物質給予熱量)

吃食物(外界物質吃進身體產生熱量)

跑步等運動(血液循環加快)

加穿衣服、蓋被子—————?

師:加穿衣服後,我們的身體為什麼會感覺熱起來呢?

討論彙報(加穿衣服使我們熱起來的原因—————衣服能生熱;衣服不能生熱,,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熱量散發,同時阻擋冷氣進入。)

(通過提出這樣一個發散的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為什麼會熱起來,熱的產生跟什麼有關?在師生交流活動中,知道使身體熱起來的一些方法,同時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產生熱的問題。)

三、研究衣服否生熱的問題

1、師:早上起牀和晚上躺入被窩時,你的被子是涼還是熱的呢?説明什麼?

2、學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熱呢?我們怎麼研究這個問題?

4、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加穿衣服是不會給身體增加熱量。(鼓勵學生説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通過討論、驗證衣服能不能自己產生熱的活動,使學生經歷“問題——解釋——思維論證——實驗驗證”的探究過程。在交流活動中學生的方案可能存在不嚴謹的地方,教師要和孩子們集體研討,發現問題,提出調整建議)

6、學生分組驗證實驗,根據實驗現象進行交流。

四、小結:

1、通過實驗,你們現在是怎麼認為的?

2、通過實驗研究你們有什麼新的發現?

3、通過實驗研究你們有什麼新的想法?

4、通過實驗你們有什麼新的問題?

板書設計:熱起來了

曬太陽、温泉、烤火(外界物質給予熱量)

吃食物(外界物質吃進身體產生熱量)

跑步等運動(血液循環加快)

加穿衣服、蓋被子————(衣服不能生熱,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熱量散發,同時阻擋冷氣進入)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熱總會從物體温度較高的一端向温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温度高的物體向温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温度相同。

(2)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遞方法叫傳導。

過程與方法:

(1)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向。

(2)用文字和圖示記錄、交流觀察到的關於熱是怎樣傳遞的現象。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積極的觀察探究熱傳遞的興趣。

(2)體驗通過積極思考和探究獲得的成功喜悦。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觀察熱傳導的過程和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分析熱傳導過程中的共同特點,認識熱是向四周傳遞的傳遞方向。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鑷子1個、鋁條1根、火柴1盒、金屬片1張、酒精燈1個、蠟燭等。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課題

同學們,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們將用這些材料來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學知識。想試試嗎?先進入今天的第一個環節:觀看大屏幕,一個燒杯裏面盛有熱水,把一根金屬筷子放進,感覺它温度的變化情況?

問:用手觸摸露出水面的鋁棒,有什麼感覺?(變熱)

問:鋁棒的熱是誰給的呢?(熱水)

問:請看大屏幕:如果我們把這根銅棒分成下、中、上三段,這三段温度有什麼不同?(板書:下温度較高上温度較低)揭題:好剛才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熱可以在物體間傳遞,那熱究竟是怎樣傳遞的呢?能通過實驗證明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熱是怎樣傳遞的(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找到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

1、熱看得到嗎?請小組討論,怎樣利用桌上現有的材料設計一個實驗,使我們能觀察到熱的傳遞方向。

2、開始討論——交流實驗方案。

3、師介紹:同學們想到了這麼多的辦法,書上也為我們介紹了一種辦法,打開書第39頁請看最下面一段話,自己先讀讀,然後想想該怎樣用咱們桌面上的器材完成這個實驗。

4、師:誰來説説你準備怎麼做這個實驗?(學生説實驗操作方法:出示課件)猜猜哪根火柴會先掉呢?

5、在實驗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注意安全小心燙手、正確使用酒精燈用外焰加熱、為了環境衞生用過的火柴請丟到不鏽鋼盤裏、注意觀察火柴掉落的順序)

6、開始實驗,認真觀察,完成實驗報告單,

7、(全班交流實驗中的發現。)師:從剛才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

8、結合看多媒體動畫(課件)小結:這是同學們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師:根據火柴掉落的順序,你能用一句話説出熱的傳遞方向嗎?(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逐步傳遞到較冷的一端的)板書:A温度較高熱C温度較低

三、進一步實驗探索,研究熱在金屬片中的傳遞方向

是不是無論什麼情況下熱都是從温度高的地方傳向温度低的地方呢?我們再來進一步研究:

1、在塗有蠟的金屬片的中心加熱,猜猜哪部分的蠟先熔化?

2、如果在塗有蠟的金屬片邊緣的一個點上加熱,又會是哪部分的蠟先熔化?

3、各組在金屬片上塗上蠟油選擇一個點進行加熱,特別提示蠟油熔化後停止加熱滴,小心別被蠟油燙到手。注意實驗中要重點觀察蠟的熔化情況,並思考熱在金屬片中是怎樣傳遞的?記錄員作好記錄。

4、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學生的實驗過程。

5、全班交流,

師:你們這組是怎麼完成實驗的,觀察了什麼現象?

師:①不同組哪部分的蠟先熔化?(中間)為什麼中間的蠟先熔化?(中間温度高)周圍部分為什麼後來也慢慢熔化了?(熱傳遞過去了)這組的金屬片哪兒先熔化?為什麼這點先熔化?

6、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熱在在金屬條和金屬片中的傳遞過程,總結實驗中的發現。

從這個實驗中你得出的結論是什麼?(生答師指板書)

四、總結:

通過剛才的幾組實驗我們明白了熱傳遞的一個重要性質,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個特點説出來?

出示課件:(引讀)熱總是從較熱的一端傳向較冷的一端。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做熱傳遞。

小資料:

熱傳遞的三種方法

熱傳遞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只要物體之間或同一物體的不同部分之間存在温度差別,就會有熱傳遞現象發生,並且將一直繼續到温度相同的時候為止。

1、傳導:熱傳導主要發生在固體內部、兩個不同固體、固液之間、固氣之間、液氣之間。

2、對流:對流是液體或氣體熱傳遞的主要方式,氣體的對流比液體明顯。

3、輻射:熱輻射是遠距離傳遞能量的主要方式,如太陽能就是以熱輻射的形式,經過宇宙空間傳給地球的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微波爐等都是

熱輻射。熱傳遞是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的。在實際的熱傳遞過程中,這三種方式往往不是單獨進行的。

當堂檢測

1。熱總是從熱的一端傳向()的一端。

2。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一個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做()。

板書設計:

熱是怎樣傳遞的

温度較高温度較低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

1、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4、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光是直線傳播地圖片和課件

分組實驗: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彎管和直管

三、教學重、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1)清晨,太陽出來,房間撒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我們是否想過它從哪裏來,又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2、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1)讓學生推測光的傳播路徑,重在説出推測的依據

書上已有:舞台上的燈光,從雲層中透過的陽光

但應該啟發更多: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體擋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體的側面一致

3、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學生仔細閲讀書上第28-29頁,明白實驗的方法和步驟(最好請個別學生描述一遍實驗的操作)

2)2人一組自行操作

3)解釋彙報兩次實驗的現象

4、其它的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提示注意用眼

2)書上資料的介紹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3光是怎樣傳播的

我的推測:直線傳播

我的依據: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八、教學後記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認識目標:

1、知道金屬有生鏽的現象;

2、以鐵生鏽為例,説出金屬生鏽的原因;

3、説出一些防止金屬生鏽的方法。

技能目標:培養用實驗方法研究金屬生鏽的原因。

情感目標:激發愛護金屬製品的思想情感。

二、課文重難點:

重點:防止金屬生鏽的方法。

難點:金屬生鏽的原因。

三、課前準備:

鏽鐵塊、銅綠以及一些不鏽鋼製品,課前一星期佈置學生預做鐵釘生鏽的實驗。

四、教學過程

1、許多金屬都會生鏽。

(1)在我們身邊有哪些金屬生鏽的現象?

(2)會生鏽的這些東西是什麼材料做的?

歸納:鐵生鏽這鏽叫做鐵鏽。

(3)還有什麼金屬會生鏽?

通過觀察銅上面綠色的物質,得出“銅綠”是銅生鏽形成。

(4)那麼,鋁、鉛等金屬會不會生鏽呢?

歸納:許多金屬都會生鏽。

2、金屬為什麼會生鏽?

(1)出示生鏽的鐵釘,問:鐵釘上出現了什麼現象?為什麼會生鏽?(學生討論)

(2)教師歸納小結得出:鏽是金屬在空氣中發生氧化作用的結果。

(3)學生觀察自己面前的潮濕試管中的鐵釘和比較乾燥試管中的鐵釘,兩個鐵釘有什麼區別?

(4)説明了什麼呢?

(5)日常生活中什麼金屬最容易生鏽?鐵鏽有什麼特點?

3、怎樣防止金屬生鏽?

(1)怎樣才能防止生鏽呢?

(2)學生討論後,教師小結。

金屬放在乾燥的環境中;金屬的外面加一層保護層;金屬與空氣隔絕;在一種金屬中加入另處一些金屬製成不易生鏽的合金。

(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製品讓學生觀察。

4、佈置作業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

2、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温暖。太陽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3、光強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過程與方法

1、對光和熱的關係作出推測

2、通過用多面鏡子和一面鏡子照射探究光與熱的關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自然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生產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凹鏡、凸鏡,相關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小鏡子、温度計、不鏽鋼勺、放大鏡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温度的關係,以及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1)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帶給我們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温暖。光的多少與強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麼關係呢?

2)學生自由説説自己的看法

3)師補充:光源的兩大類,熱光源與冷光源

2、光的強弱與温度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

師啟發:怎麼樣才能得到強弱不同的光呢?怎麼知道光強與光弱時温度有什麼不同呢?

2)師生共同歸納出實驗的兩大步驟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麼不同

用温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温度

將小組數據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3)各個小組彙報數據,繪製柱狀圖

4)結合圖表,分析一開始的假設

3、凹面鏡和凸面鏡的介紹

1)學生閲讀書上的資料,並相互説説

放大鏡、銅鏡、奧運聖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條件許可教師最好演示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5光與熱

假設:光強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驗證: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麼不同

用温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温度

記錄我們的數據:

八、教學後記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在工作時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

過程與方法:

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摩擦力有益還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斷和解釋;找出自行車上增加或減少摩擦力的設計並作出自己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從不同方面分析一個問題時必要的;形成用科學知識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膽解釋的態度。

【教學重點

找出自行車等交通工具增加或減少摩擦力得設計並作出解釋。

教學難點

對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斷和解釋。

教學準備

有關圖片,兒童車實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人滑倒的圖片和汽車打滑的圖片,提問:這兩幅圖片説明了什麼?

2、引導語:看來有些時候還需要摩擦力的幫忙,那麼摩擦力社麼時候是對我們有利的,什麼時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導語:因此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4、揭題:那麼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設計是需要減少摩擦力呢?板書:運動與設計

二、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麼?

1、學生舉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減少摩擦力。

2、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解釋為什麼要這樣的設計。

3、追問:他們分別是用什麼方法來增大摩擦力或者減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動摩擦改為滾動摩擦

4、學生討論交流。

三、尋找自行車上的好設計

1、引導:這些設計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運用,例如我們經常使用的自行車上就有很好的體現。

2、出示小自行車。請你找一找,我們的自行車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減少摩擦力的?

3、學生探究。

4、提問:這些地方分別是用什麼方法增大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

(1)剎車:增加壓力

(2)鏈條、輪胎: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3)車軸、方向軸、腳踏軸:滾珠軸承

5、整理信息、交流彙報。

四、小結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分析】

本課繼續沿用冰淇淋融化的問題情境,從太陽下的冰淇淋融化得更快這一現象,引發學生對“太陽是如何把熱傳遞到地球上的”這一問題的興趣,培養問題意識,激發研究興趣。

接着利用燈泡發熱體驗熱傳遞的感受,體會熱輻射的傳熱特徵,初步認識太陽把熱傳遞到地球表面的方式。活動二通過引導學生回顧燒開水的經歷,設計實驗藉助茶葉觀察加熱過程中水的流動方向,初步建立對流的概念。

在有關“熱對流”的探究中,學生將再一次體會藉助合適的材料來證明猜想,觀察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最後以任務發佈的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影響熱傳遞快慢的因素,鼓勵學生用學到的科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製作更保温的冷藏箱,體會“工程是運用科學和技術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和製造產品的活動”。

【教學目標】

(1)在親身體驗和教師講解中,理解熱輻射是熱從熱源直接散發出去的傳熱方式,它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質傳遞熱。

(2)小組合作完成實驗,觀察水受熱流動的現象,認識熱對流的特點,知道熱在液體和氣體中的主要傳遞方式是熱對流。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100W的白熾燈泡、220V的交流電源。

分組實驗:温度計、酒精燈、燒杯、陶土網、三腳架、茶葉、木屑等。

【教學過程】

(1)回顧舊知,提出問題。

師:回憶上節課我們所學的知識,誰能來解釋下冰淇淋融化的原因。

生:冰淇淋融化是因為熱傳遞。

師:熱從哪裏來?

生:太陽傳遞給冰淇淋的。

所以太陽下的冰淇淋融化得更快。

(2)體驗熱輻射。

師:太陽的熱是怎樣傳遞過來的?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探究熱的傳遞方式。

(板書:熱的傳遞方式)

師:讓我們先通過一個小活動來體驗一下吧。

應該有部分同學體驗過,這是一個100W的白熾燈泡,現在我們給它通上電(給白熾燈通電),兩分鐘後,老師邀請一部分同學,像這樣把手慢慢靠近燈泡(老師示範),停在離燈泡大約10cm的地方,體會手的感覺。大家明白了嗎?

師:體驗的時候,有沒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

生:手不能離燈泡太近,可能會燙着。

師:對,實驗安全是進行科學觀察的前提。

請同學們觀看温馨提示。(課件出示)

(學生觀看安全提示,等待通電完成)

師:老師請第2小組的同學來前面近距離體驗,注意手不要離得太近,眼睛也不要長時間看燈泡,腳下的電線也要注意。(學生體驗)

師:請這組同學給大家説説他們的感覺吧。

生:手能感覺到熱,離得越近手感覺越熱。

師:其他同學的感覺呢?

生:我也是這種感覺,一開始我沒感覺到熱,後來老師提醒我可以離得更近一點,我才感覺到熱。

師:看來大家的感覺都一樣,有什麼想知道的問題嗎?

師:老師有一個問題,像這樣燈泡傳熱的方式和我們拿着熱水杯暖手的傳熱方式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哪裏不同?

生:拿着熱水杯暖手時,我們的手是直接接觸熱水杯的,剛才我們的手並沒有直接接觸燈泡。

師:大家同意他的發現嗎?燈泡並沒有接觸到手,它的熱是怎樣傳遞給手的呢?請同學們齊讀教材第7頁的“資料卡”。(學生閲讀)

師:燈泡的熱是怎樣傳遞給手的呢?

生:通過熱輻射的方式,直接傳遞給手。

師:熱輻射有什麼特點?

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是熱輻射?

生:熱輻射是熱從熱源直接散發出去的,它可以不借助任何物質。像太陽給地球傳遞熱的方式就是熱輻射。

師:理解得非常正確。還有哪些現象是熱輻射?

生:火,人站在火邊烤火,也是熱輻射。

師:通常所有物體都會向外輻射熱量。這種熱從熱源直接散發出去的傳熱方式就叫熱輻射。(板書:熱輻射)

(3)設計實驗,觀察熱在水中的傳遞。

師:同學們在家中燒過開水嗎?熱在水中是怎樣傳遞的呢?

師:請大家結合材料超市中的材料,在小組裏先討論一下,水是怎麼變熱的?怎麼證明我們的假設?然後把你們的猜想和實驗方案填寫在《學生活動手冊》第3頁“熱在水中的傳遞實驗記錄表”中。(學生分組討論)

師:誰來説一説,你們認為水是怎麼變熱的?又計劃如何進行實驗?

生:我們認為,燒水時,火先使燒杯變熱,然後貼近杯子底的水再熱,然後再是上面的水變熱。

師:你們準備怎麼證明呢?

生:我們打算使用温度計,一個放在杯底,一個放在上面,看看哪個温度先發生變化。

師:看來是借鑑了上一節課的經驗,挺好。其他同學認為這個方案還有沒有需要完善或修改的地方?

生:温度計應該同時放入、同時觀察,並且我覺得不能挨着杯底,不然測量的可能是杯子的温度,最好是稍微向上一點。

師:你們覺得有道理嗎?

生:這個想法好,待會兒實驗的時候我們就把温度計稍微往上放一點。

師:老師建議你們可以把一支温度計放在底部靠近邊緣的地方,另外一支放在中間靠上的部位。其他小組還有要修改的或者還有其他方案嗎?

生:我們打算通過觀察木屑在水中的變化現象來推測熱在水中的傳遞過程。

師:能不能具體解釋下?怎麼想到要用木屑?木屑的作用是什麼?

師:想一想燒開水的經歷,水在加熱的過程中會怎樣?

生:一開始會冒小氣泡,然後是中間來回翻滾的大氣泡。

師: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水在加熱過程中會流動?如果是這樣,那麼木屑會怎樣變化?

生:水會帶動木屑一起運動,我們就能根據木屑的運動方向判斷水的運動方向。

師:真棒!水是無色透明的,不容易判斷它的流動方向,但是我們可以藉助其他物質讓它的流動看得見。到這裏,我看同學們都迫不及待了,老規矩,實驗前先看要求,誰來給大家讀一讀。(課件出示實驗要求:不要動燒杯,以免燙手;使用温度計前先檢查再固定位置觀察;正確使用酒精燈;可以用示意圖的方式簡要描述熱在水中的傳遞過程)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哪個地方的水先熱)

(4)彙報交流。

師:哪個組來描述熱在水中的傳遞過程?

生:

1、水在加熱過程中,水裏的茶葉不停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持續循環。(板書:上下循環、相對流動)

2、我們發現,中間的先熱,温度先上升,邊緣後熱,不是我們原來認為的離燒杯壁近的水先熱。

師:這説明了什麼?

生:這説明水在加熱過程中,中間先熱,四周後熱。

師:中間的水熱起來之後呢?向哪流動?

生:中間的水熱起來之後向上升,上面的水從四周向下降,這樣上下不停地循環流動。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熱傳遞的另外一種方式———熱對流。

(板書:熱對流)熱在水中就是通過上下循環、相對流動的方式傳遞的。下面的水受熱後上升,上面比較冷的'水下降,下降的水受熱後又上升,這樣通過冷水和熱水的相對流動,整杯水就變熱了。不但是水,還有空氣也是主要用熱對流的方式來傳遞熱的。請同學們認真閲讀教材第8頁的“資料卡”和下面的結論部分。

(5)小結提升。

師:説一説,通過閲讀你都知道了什麼?

1、我知道熱以不同的方式傳遞,熱傳遞的方式有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

2、我知道相互接觸傳遞熱的方式是熱傳導,可以不通過任何物質傳遞熱的方式是熱輻射。

3、液體和氣體內部傳遞熱的方式是熱對流。

4、不管是哪種傳遞方式,都是從温度高的地方傳向温度低的地方。

師:大家理解得都非常正確。

其實,生活中,很多時候這三種熱傳遞方式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同時存在的。這是我們房間的暖氣片,冬天我們利用它取暖,想一想,這裏有幾種熱傳遞方式?

生:空氣是對流傳熱,暖氣片直接散發熱量是熱輻射。

師:有熱傳導嗎?

生:有,暖氣片裏的熱水把熱傳給暖氣片。

師:是的,這裏面就有三種不同的傳熱方式。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還有許多。還記得我們的冰淇淋冷藏箱嗎?要想讓冰淇淋融化得慢一些,就要想辦法阻止熱傳遞,想辦法保温。下一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影響熱傳遞快慢的因素,為完成我們的製作任務打牢基礎!大家在課下的時候可以先想一想冷藏箱的保温效果可能會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學生體驗入手,利用白熾燈幫助學生理解熱輻射,激起學生的興趣。

在研究液體對流時,利用材料超市中材料的提示,讓學生自行探索液體熱對流的規律。

學生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勢必會遇到如何看見水的流動的問題。

在第一課中,學生就已經在教師的指導下知道如何藉助材料觀察一些不容易看到的現象,所以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結合所學設計出實驗方案。

這正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的良好契機,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究,增加學生之間交流的途徑,相互啟發。

【總結點評】

科學教學如何幫助學生建構新的科學概念,本節課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本課的學習活動從體驗開始,建構第一個概念———熱輻射,再到實驗中探究,分析處理信息,建構第二個概念———熱對流,最後再完整地回顧感知,期間教師不迴避講解,並沒有讓學生一味地自主探究。

教師在整個活動過程層層遞進,有邏輯有層次,最終讓學生建構起完整的熱傳遞概念,達成學習目標。

但無論是熱對流、熱輻射,抑或是熱傳導,都是不容易直接觀察的現象。因此,在學習的各個階段,都應當充分利用合適的方式、合適的材料來幫助學生展現自己的思考過程,幫助學生梳理分析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本節課中圖示方法的使用有痕跡但沒有凸顯出來,在展現思考過程和處理信息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討論、分析,認識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繫——食物鏈。

2、知道不同的動物吃不同的食物,動物要維持生命就要消耗這些食物作為能量。

3、意識到食物鏈、食物網反映了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之間的複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4、通過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5、意識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聯繫的。

6、瞭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中的動植物的圖片或掛圖。

2、準備稻田裏的動植物名稱的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2)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蟬、黃雀之間有什麼食物關係?誰吃誰?誰被誰吃?蟬吃什麼呢?

(3)講述: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係。

二、認識食物鏈。

(1)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説一説:樹、蟬、螳螂、黃雀之間的關係。

(2)指導學生用文字和箭頭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圖片,説一説:它們之間誰被誰吃?

(4)在書上記錄它們的食物聯繫。

(5)提問:同學們根據食物關係用“→”將這些動植物連接在一起,這種動植物間的食物關係像什麼?你能給起個形象的名字嗎?

(6)講解: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繫,形成像鏈環一樣的關係,稱為食物鏈。

(7)學生練習寫幾條食物鏈,交流。

(8)小組研究: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討論:這幾條食物鏈從什麼開始的?為什麼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麼結束?

(9)講解:在食物鏈中,植物能製造自己需要的營養物質,叫生產者。動物不能自己製造營養物質,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生產者製造的營養物質,叫做消費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11)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

三、研究稻田裏的食物網。

(1)出示掛圖(或投影教材插圖),提問:稻田裏有哪些動植物?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卡片。

(2)小組討論:找出稻田裏的動植物的食物關係,寫出食物鏈。

(3)彙報討論結果,教師在黑板上畫箭頭表示,並且檢查每條食物鏈畫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這些食物鏈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哪些動物能吃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鏈之間的關係怎樣?

(5)講解:小結:多種生物在取食關係上存在錯綜複雜的關係,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形成網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

四、保護青蛙,維護生態平衡教育。

(1)討論:以一條食物鏈(稻子→稻螟蟲→青蛙→蛇)為例:如果食物鏈中有一種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2)教師介紹青蛙在稻田裏的作用。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麼?人也是食物網中的重要部分,為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麼呢?

五、課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資料,編寫一條保護青蛙的公益廣告詞。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認識更多生活在林中的鳥。

2.知道常見的鳥的翅、喙、爪的特點,知道這些外形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和習性是相適應的。

知識與技能:

1.能仔細觀察鳥的外形,並能分析外形與它的習性及生活環境的關係。

2.能在觀察的同時,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有做觀察記錄的良好習慣。

3.能積極地與同學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意識到保護鳥類的重要性,有愛鳥護鳥的意識並能落實到行動中。

教學準備:

1.啄木鳥、鷹、鴿、燕等鳥的飛翔狀態的圖或視頻資料。

2.啄木鳥、麻雀、貓頭鷹等鳥的圖或實物標本。

3.鳥類在林中棲息、捕食的視頻資料。

4.鳥類與人類關係的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1.師生交流導入新課。

(1)提問:你認識哪些生活在樹林裏的鳥?向同學們介紹你認識的鳥。

(2)出示幾種常見的鳥的圖片,交流:這些鳥以什麼為食?它們的羽毛、翅有什麼特點?它們的喙、爪有什麼特點?

2.觀察鳥的翅、喙、爪的特點,研究這些特點與環境及生活習性的關係。

(1)觀察鳥的翅。

①觀看不同的鳥飛翔的視頻資料(或者掛圖),提問:這些鳥是怎樣飛行的?它們的飛行方式相同嗎?你認為它們的飛行方式可能跟什麼有關係?

②觀察描述鳥翅的特點,認識鳥翅的四種類型。

③小結:鳥翅的大小和形狀不同,適於飛行的方式也不同。

(2)觀察鳥的喙和爪。

①觀察啄木鳥、麻雀、貓頭鷹等鳥的標本:這幾種鳥的喙和爪各有什麼特點?(觀察的時候給學生提供標本,有條件的也可以提供活的鳥,學生在觀察中可以看,甚至觸摸,總之,儘量讓學生直觀地感知。)

②整理觀察記錄,小組交流。(雖然觀察的重點是鳥的翅、喙、爪,但在交流中可以不侷限於這三個方面,鼓勵學生表達其他發現。)

(3)研討:鳥的翅、喙、爪的特點與其生活環境及習性的關係。

①觀看鳥在樹林裏生活的視頻資料(或教材上的插圖),提問:鳥兒在林中怎樣飛行?怎樣歇息?怎樣捕食?

②討論:鳥的翅、喙和爪,對於它們在林中的生活有什麼幫助?

③交流與小結。通過引導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知道鳥的這些外形特點都是與樹林的環境和自己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④拓展:你還知道哪些鳥的外形特點與它的生活環境及習性相適應的例子?

3.愛鳥護鳥,從我做起。

(1)師生交流:喜歡鳥嗎?為什麼喜歡?

(2)播放鳥與環境和人類關係的資料片,提問:你有了什麼新的認識?

(3)討論:為了鳥類的生存,我們應該怎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

(4)小結。

4.課外拓展

以小組為單位,辦一份以愛鳥護鳥為主題的小報,或者設計一幅愛鳥護鳥的宣傳畫。

板書設計:

5林中的鳥

鳥翅的大小和形狀不同,適於飛行的方式也不同。

鳥的外形特點都是與樹林的環境和自己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

作業設計:

填空:

1、鳥翅的()和()不同,適於飛行的方式也不同。

2、鳥的翅、喙、爪的特點與它們的()和()是相適應的。

簡答:

鳥翅的四種類型。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瞭解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認識這些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能在水泥與瀝青變化實驗中進行科學的實驗設計和細緻地觀察。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夠有根據地預測並體會到與同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少量的水泥與瀝青,燒杯,水,計時錶,小鐵錘。教師可另備酒精燈、坩鍋、坩鍋鉗。

教學過程:

一、引出問題

先介紹在鋪路架橋等活動中,人們通常會使用到水泥與瀝青,然後請學生説説關於它們已經知道了些什麼,並仔細留意學生講到的各種已有認識,有些學生已經説到的可能會在後面的教學中用到。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把在生產中是如何使用它們的也談一談,從而引出後面的教學。

二、開展觀察和實驗

第一步:教師提供實驗材料,讓學生觀察。教師出示為各組準備好的觀察材料及工具,瞭解水泥與瀝青本來的“真面目”。

第二步:以水泥為例,研究加入水之後的變化。可以先讓學生預測水泥在加入水攪拌後可能出現的情形,然後組織學生討論實驗方法,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完善,重點是引導他們在不同時間段如何觀察水泥的變化,並做好記錄。

第三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對實驗中不同時間段水泥變化的觀察,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積累的對乾燥後水泥的認識,或出示教師課前製作的水泥塊,展開討論:乾燥後的水泥還能回到原來的粉末狀水泥嗎?

三、認識可逆變化過程與不可逆變化過程

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瀝青的加熱過程:固態的瀝青被加熱後,會改變原來的形狀,形成可以流動的液體,待温度降低後,它又會還原成原來的固態。從而比較這種變化與前面水泥的不同。在此基礎上,給出可逆變化過程與不可逆變化過程的基本概念。

接着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與水泥和瀝青變化類似的例子,並説説人們是怎樣利用的。在學生列舉時,教師應不滿足於學生僅僅講出事例本身,而是要求他説出更加細緻的變化來。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在物質的變化過程中,有的只是形態發生了變化,有的變化後生成了新的物質。最後,要求學生按這兩類給列舉的變化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