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案設計之草原(三課時)

校園2.39W

知識與技能

教案設計之草原(三課時)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漢蒙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感情。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着重理解書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練習用關聯詞語造句。2、領會課文中對事物靜態和動態的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

2.具體體會課文中的靜態、動態描寫。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啟發談話。

在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有遼闊的草原。作家老舍訪問內蒙時,身臨其境,處在草原這一特定環境之中,油然產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風俗習慣,又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深厚情意。作者把這些內容都活靈活現地寫下來了。

我們學習的這組課文讀寫訓練的重點是:事物的靜態和動態。我們前面學的《鳥的天堂》和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草原》都是本組課文的示範文。學習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這篇訪問記,不僅要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要認真學習作者是如何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對事物進行靜態和動態的描寫的,使我們讀後覺得又具體又生動。

  二、瞭解主要內容。

1.草原的景色是怎樣的.?

2.草原人民是怎樣待客的?

  三、學生自學生字、新詞。

  四、檢查自學情況。

1.教師出示下面生字、新詞:“渲染、勾勒、迂迴、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講詞義。

2.讓學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詞。

  五、弄清課文記敍順序,討論分段。

1.這篇訪問記按什麼順序記敍了訪問的過程?

2.按訪問的過程。課文可以分為幾段?為什麼?

  六、指名分段朗讀課文,並説説每一段段意。同時檢查字詞掌握的情況。

  七、作業。

1.在作業本上練習課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2.熟讀課文第1段。

  第二課時

  一、講讀第1段。

1.默讀,分層次。思考:課文第一段寫了什麼?分幾層?先寫什麼?後寫什麼?

2.再讀,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樣?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來寫的?為什麼抓住這些景物寫?

3.細讀、思考:

(1)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樣從天空到地面,抓住這些景物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草原的美麗景色的?

(3)體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4.默讀、思考、朗讀:在這種境界裏,作者產生了什麼樣的感情?最後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受?

5.指導學生背誦第1段課文。

小結:祖國的草原這麼美。這段課文思路清晰,從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從上到下的觀察順序描寫景物。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點來寫,把景物和感受聯繫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寫初見草原的景物時主要運用了靜態描寫,為我們展示一幅草原靜態美的圖畫,但靜中又有動,例如寫羊羣。

二、講讀第2段。

1.指名讀第2段。

2.閲讀、思考:寫作者訪問陳巴爾虎旗牧業公社途中,這段課文可分為幾層?

3.講讀第1層課文。

(1)作者乘汽車進入草原,最初有什麼感覺?從課文哪些語句看出草原十分遼闊? “灑脱”是什麼意思?

(2)“初入草原,聽不到一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這些描寫説明草原環境有什麼特點?

(3)初入草原,環境的特點是遼闊、靜寂。後來呢?草原環境有什麼變化?從什麼地方開始變化的?

(4)看到了河,環境有什麼變化?隱隱有鞭子的輕響説明了什麼?

(5)為什麼有了河,草原的環境就有了變化?(有了河流、水草長得茂盛,蒙族人民就會把牛、羊、馬羣趕到這兒來放牧。)

4.講讀第2層。

(1)指名學生讀第2層。

(2)“疾馳”、“襟飄帶舞”是什麼意思?

(3)作者為什麼用一條彩虹比喻來歡迎遠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4)當主人見到客人時,草原的環境有什麼變化?從課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小結: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見什麼東西,聽不見一點聲音,處在這種環境使人產生一種遼闊、靜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時,看到了牛羊成羣,主人熱情迎客,聽到了各種聲響,自然引起一種興旺、熱鬧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靜到動,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在變化的結果,這説明,環境變了,事物也在變化。

  三、作業。

1.背誦課文第1段。

2.練習課後作業第1、3題。

  第三課時

  一、導入。

課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訪問的經過和草原環境的變化,讓我們讀了覺得祖國草原的景物是多麼美。現在學習課文後三個自然段,我們會進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講讀3、4、5自然段。

1.讓三名學生各朗讀一段課文,要求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

(1)這三個自然段各寫了什麼內容?

(2)主人熱情好客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表現蒙族人民熱情好客的詞句。

2.讀後討論交流。

(1)主客是怎樣見面的?作者運用哪幾個動詞來表現激情洋溢的氣氛?手是怎麼握的?怎麼笑的?怎麼説的?這些表現什麼?你體會到主客見面時大家的心情怎麼樣?用歡樂、熱情的感情朗讀這一節課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樣招待客人的?從這節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漢兩族人民情誼很深?為什麼“不管唱的是什麼,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別時的情景怎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詩句中的“何忍別”是什麼意思?第1句怎麼講?(蒙漢兩族人民的情誼如此深厚,怎麼舍得分別呢?)第2句中的“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怎麼講?(“話”是互相攀談,送別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遙遠的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直到夕陽西下,人們還在互相攀談,依依不捨地告別。)用在詩句結尾的作用是什麼?(這兩句詩表達了蒙漢兩族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4)哪些地方體現了蒙族人民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表現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三、總結全文。

1.從全文看,前面兩段主要是寫什麼?後面三段主要是寫什麼?

2.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但為什麼要以草原為題呢?

  四、作業。

1.找出課文中的比喻句,讀一讀,想一想把什麼比作什麼,然後抄寫在摘抄本上。

2.練習課後練習題第4題。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