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面積和麪積單位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校園1.37W

有人説過“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3月19日我參加了同課異構區域教研活動,我講的是《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在這“遺憾的藝術”中,我收穫了很多。興奮過後靜下心來反思了課中的所得所失。

面積和麪積單位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教學環節(面積概念、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面積單位)條理分明,重點突出。

2.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只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探索,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面積和麪積單位》一課,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確表象。在面積概念環節有塗色比賽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過摸手的面、數學課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通過找物體更大的面,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環節:通過觀察法無法比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時,在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後提供學具(面積40平方釐米的長方形、面積36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9個面積4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導操作探究,通過藉助學具剪一剪鋪一鋪等活動,調動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一名學生在探索中發現了把重疊法、拼擺法結合應用的更簡單的方法。

3.各個環節都注重與生活的聯繫,引導學生理解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真正學會學以致用。在面積單位環節,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積單位的過程中,在講到單位面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時,通過聯繫生活實際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並用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測量,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4.精心組織課堂語言,訓練好教學常規。在統一面積單位環節,在學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請你用剪刀剪一剪或藉助學具鋪一鋪,證明誰的面積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會你來當小老師怎樣把你的操作過程展示給同學們。想想怎樣邊操作便解釋,同學們才能聽明白。”在這樣的要求下,很好的組織了這個教學環節。

5.重點突出:突出“封閉圖形”;突出面積與周長的區別;突出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的區別。

不足之處:

1.上課過程環節不夠精,導致各個環節都有些急促,感覺各個環節都不是很紮實。像面積單位這個環節,完全可以重點解決一個,不要把時間均分。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停地往前趕,導致一些活動缺乏實效,説是開放卻放的不開,時間一到,不管學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沒有顧及孩子們的感受。

2.教學機智需要加強,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教師的評價必須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平日裏多積累。

3.教師引導的太多,包辦的太多,導致給孩子的空間太少。要學會放手,把課堂還給孩子。

4.重點還是不夠突出,環節上有些均分。

本學期第二次公開課我執教的是三年級下冊《面積和麪積單位》,面積的概念是國小數學空間與圖形板塊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對於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本節教學內容主要包括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的認識兩個部分。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以及劉教授和數學組各位老師的.點評,綜合自己的領悟,反思如下:

一、導入過時,沒有激發出矛盾,而且在課堂結束時沒有作出結論,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謹記,教學一定要完整,要做到知識的前後呼應。

二、在講述面積的定義時,講解不夠透徹,還有少部分學生對這個概念模糊,下次在講這個知識點時,可以先講述物體的概念,然後過渡到物體的表面,最後迴歸物體表面大小這個概念上,這樣,很自然地引出面積的定義。

三、在教學三個面積單位時,過渡有點快,而且我講解的比較多,學生思考自主探究方法的時間少,以致難點沒有突破,學生對“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層次,不會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所以,我想在教學中應儘量把“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聯繫生活實際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表面的大小的認識,增加學生的形象記憶,使學生對各個面積單位形成表象認識。也可讓學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體的面積的大小,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理解。

四、教學中,我應該重點講清“1平方釐米”,再放手讓學生去推導,“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還可以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

五、在導出面積單位時候,應該選用一個格子數目多,面積小的圖形來進行對比,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出矛盾,很自然的得出要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面積單位。

六、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學生在比較卡紙面積大小時用到了觀察、重疊、拼、擺等多種數學方法,但老師只評價“這種方法不錯”,到底不錯在哪兒,沒有抓住滲透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機會,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努力。

七、這堂課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快馬加鞭往前趕,使一些教學環節缺乏實效。還不得不漠視了許多孩子的感受,説是開放卻放的不開,時間一到不管孩子們的探究是否成就將活動嘎然中止。看着孩子們的興趣盎然,瞧他們的認真勁兒,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應該儘可能使每個環節更充分、有效。

不管成功與失敗,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節課。它使我更深刻的認識到: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評價的語言,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教師只有將數學與跟它有關的生活背景聯繫在一起,也就是隻有通過“數學化”的過程來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學生獲得的知識才是生動具體、美麗鮮活的。在充滿生命力的課堂中,師生共同體驗到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悦,達到師生共識、共享、共進。

教學過程:

一、出示樹葉和文具合.

操作:在黑板中把它們的形狀描下來。其他學生自己選一個硬幣畫一畫。

問:這線條是這兩個圖形的什麼?(周長)

操作:他們分別佔了黑板中多大的地方呢,請你們把它們所佔的地方塗一塗。

問:塗顏色的地方叫什麼呢?(面積)

二、引入面積概念:

物體都有表面,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質疑)

體驗。

1、摸一摸:

數學書上、下封面的面積。橡皮上表面的面積。課桌面的面積。手掌心的面積。

2、看一看,用手比劃一下:

電視機的屏幕有多大?看一看教室地面的面積有多大?黑板的面積有多大?

三、比較物體或圖形面積的大小。

物體或圖形都有面積,它們的面積有的大有的小。比較一下這些物體的面積大小。

1)電視機屏幕面積與黑板面積。操場面積與教室面積。

2)樹葉面積與文具盒面積。

3)長方形與正方形(書本中例)

四、引入面積大小的測量:

1、提供尺子、格子圖、1釐米邊長的正方形,你能利用這些工具來解決剛才這個難題嗎?

先獨立思考,然後再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

2、展示分析合理性。統一認識。

(1)數格子。(2)用小正方形來擺。(3)用尺子來畫相同的格子

分析錯誤的比較方法:格子大小不同。

使學生明白必須要應用統一的單位面積來測量來可以進行比較。

五、學習認識面積單位:

1:引入。如果説一個圖形的面積有10個格子那麼大,你能想出這個圖形是多大嗎?為了讓大家都能夠知道所説的面積是多大,就需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人們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認識平方釐米。1平方釐米有多大呢?從學具中找出1平方釐米大的圖形來,看你能不能找對。

觀察:多大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呢?(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的面積)

體會:你認為什麼物體的面積和1平方釐米差不多?(大拇指指甲、1角硬幣、電話機的按鈕、圖釘面、田字格、信封寫郵政編碼的地方……等)

應用:剛才我們這個長方形用了8個1平

方釐米來擺,那麼我們説它的面積就是8平方釐米。正方形用了9個1平方釐米,那麼就是9平方釐米。

3、認識平方分米、平方米。

如果要知道課桌表面的面積,用平方釐米做單位去測量你會覺得(很不方便)所以我們還有必要使用再大的面積單位。大的面積單位有什麼呢?(平方分米、平方米)

那麼1平方分米有多大?1平方米呢?

體會:看一看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自己的手比劃一下。(手掌面、方磚面、開關蓋……)

看一看1平方米有多大?估計一下黑板大約有幾個1平方米?

4、應用反饋:

下面這些物體的面積選用什麼單位比較合理。書本練習十八第4題。

一、教材分析:

根據書本教材安排,本課時學習的知識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A、面積的意義。B、比較物體表面面積大小的幾種基本方法。C、常用的面積單位.D會根據格子圖來正確得出某些圖形的面積。

下面對以上幾個知識點的特點進行分析。

1、面積的意義。學生在日常生活經驗中已經有了面積大小的意識,課中只要進行概念的進一步提升和提煉學生能掌握。這裏還可以和以前學習的物體表面的周長相結合,使學生進一步區分兩者的概念,也可以在教學的時候從物體的周長着手引入。

2、比較物體表面面積大小的幾種基本方法。目測法)在面積差異比較明顯的時候,可以使用目測法可以得出。重疊法、拼剪法:把一個物體的表面與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重疊時,有時可以看出物體面積的大小。拼減法的展開會費時比較多,可以在下節課中展開。(但是在有的時候,如都是畫在圖中的圖形的時候就不能)。測量法:用一定單位面積來測量。這個知識點的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思維能力的培養髮展。是本課的重點。

3、常用的面積單位。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掌握他們的大小,能根據需要選用合理的單位。面積單位的引入比較重要,要使學生明白麪積單位的必要性,是本個內容的重點。

4、會根據格子圖來正確得出某些圖形的面積。這個知識點對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可以放在下一課時中進一步理解認識。

反思:

本節課在前面幾個環節的教學中着重解決了面積的意義和麪積大小比較,學習面積大小比較的時候着重了在目測法重疊法難以進行的時候,需要用測量的方法比較.我提供給學生兩個圖形(3乘3的正方形和2乘4的長方形)讓學生動手來解決,這樣做的意義是學生對面積的意義進一步理解了,也為後續的面積的測量打了基礎.在學生操作中出現了一個比較有用的環節,就是有幾個學生在測量兩個圖形的周長,結果他們發現自己的結果和別人的不一樣(其他學生都是正方形的面積大,而他們的結果是一樣大.)通過讓學生分析他們知道了其中的錯誤所在.

但是由於前面的教學佔了較多的時間.所以在後面教學面積單位認識的時候顯得非常的單薄,只是浮雲略水一般過了,其實這個知識點是教學的重頭戲,是需要下功夫讓學生體會的.

説到底還是教材安排的問題.一開始想不安排面積單位教學覺得內容很單薄,安排了在時間上又落實不了,所以導致教學還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