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通用10篇)

校園3.12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通用10篇)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1

知識教育目標

1、重點掌握本課中出現的文言實詞的詞義並作歸納,如“朝孰、誠、方、善、間”等。

2、掌握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並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領會課文設喻説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4、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多種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納諫除弊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領會課文設喻説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1.思考:文題有幾層意思?講解“諷諫”。

明確:題目“鄒忌諷齊王納諫”點明瞭文章內容的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諷:諷諫,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規勸。封建社會,皇權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謀臣良相因批龍鱗、逆聖聽而慘遭殺身之禍。伍子胥賜劍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馬遷蒙宮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鄒忌卻敢於勸説齊威王要從諫如流,他憑藉的`正是一個“諷”字,一種聰明巧妙的勸諫辦法。

2.本文涉及的兩個人物你瞭解多少?

明確: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借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後,大為讚賞,封他為齊相。而當時的謀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了關於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辯論結束後,淳于髡對他的僕人説,看來這個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會遠了。時過一年,威王果然封鄒忌為成侯。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二、小組合作,討論問題

1、本文的人物對話有何不同?

明確,本文第一段裏的三問三答,答的內容都是説鄒忌美,只有一兩個字的增減或變化,但卻反映了對話人物間的關係親疏遠近的不同。妻是熱情地讚揚鄒忌“美甚”,反映了妻對夫的偏愛;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説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讚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陳述句,比妾的反問句,語氣更輕了。

2、鄒忌是從什麼地方看出齊威王受了矇蔽的?

明確:“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

3、齊威王設上、中、下三等獎賞的區別在哪裏?為進諫者頒獎意味着什麼?

明確:批評者勇氣的大小。有改正缺點的勇氣,振興國家的決心。

4、諷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齊威王接受了鄒忌的諫言,立即發佈政令,廣開言路,懸賞求諫。

5、本文的題目是《鄒忌諷齊王納諫》,而作者卻用佔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寫鄒忌和徐公比美,這是不是詳略不當?

明確:不是。寫比美,是為後文鋪墊,是設喻手法。從全文來看,設喻、諷諫寫得詳,而齊王納諫除蔽寫得略。這種詳略得當的手法,值得我們學習。

三、拓展延伸

你所知道的歷史上敢於進諫的忠臣有哪些?他們的結果一樣嗎?

四、小結

學習了《鄒忌諷齊王納諫》給你什麼啟示?

五、作業

1、簡介《戰國策》

2、鄒忌是怎樣讓齊王納諫的?

六、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鄒忌齊威王

妻→→→→→→私←←←←←←←宮婦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有求←←←←←←國境之內

受蔽受蔽

類比推理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瞭解《戰國策》。

3.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提高藉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4.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理解諷喻説理的特點。

5.認識除蔽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

理讀課文,總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難點

反覆誦讀,體會鄒忌進諫的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人貴在自知。”齊國的謀臣鄒忌就是這樣一位賢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與徐公相比卻還不及,妻子偏愛他,妾怕他,客人有求於他,都説他比徐公美。鄒忌由此聯想到什麼?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尋找答案。

二、資料助讀

1.《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的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國策》《國事》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共33篇。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戰國策》語言活潑流暢,粗中有細,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如善於諷涑的謀臣鄒忌,任性頑固的貴族老婦人趙太后,追逐功名富貴的策士蘇秦。另外,還特別善於運用一些諷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戰國策》不愧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後世史學和後世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教師示範朗讀,學生邊聽邊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記號。聽畢,藉助註釋、詞典自行理解。

2.譯讀課文,理解文意。

學生自瀆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句。如有疑難問題,同桌之間討論解決。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教師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讀準字音。

帙麗朝服衣冠窺鏡期年朝於齊間進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①朝服衣冠(名詞作狀語,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當面,名詞作狀語)

③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當面)

④聞寡人之耳者(使……聞)

⑤今齊地方千里(土地方圓)

⑥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國君旁邊的近臣)

⑦鄒忌諷齊王納諫(委婉勸説)

⑧能謗譏於市朝(公開指責)

(3)翻譯下列句子。

①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個更美?(把握“……孰與……”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賓語前置)

③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這就是人們所説的在朝廷上戰勝敵國)

④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矇蔽很深啦!)

學生逐題完成,並全班交流。

四、思讀課文,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研習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此段從鄒忌與徐公比美寫起,三問三答,非常精彩,他們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語氣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愛戀之情、其妾畏懼拘謹之情、其客的阿諛奉承之情都要讀出來。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三個問句,一問其妻,二問其妾,三問其客。要讀出鄒忌窺鏡後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讀出融融的愛戀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君妾之答,要讀出怯怯的拘謹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讀出阿諛奉承之情。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此句則是鄒忌通過“孰視”“窺視”終於發現自己遠遠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語道出了妻、妾、客阿諛自己的原因。要讀得深沉、懇切,並注意其節奏感。

(指名一學生讀第一自然段,教師指導後,學生齊讀)

提問:鄒忌諷齊王的起因是什麼?

明確:與徐公比美。

明確:通過鄒忌的三問,即問妻、問妾、問客,及妻、妾、客的三答。

提問:妻、妾、客三答後,鄒忌“暮寢而思之”,“之”指代什麼?鄒忌由此又想到了什麼呢?

板書:思

(可組織學生四人為一組展開討論。教師深入其中加以指導,最後師生達成共識)

明確:“暮寢而思之”的“之”指代上文的“三問”“三答”,尤其是“三答”。鄒忌在三問三答之後,經過“孰視”“窺視”,知道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偏偏説比徐公美。這是引起他思考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這是鄒忌經過一番思考得出的結論。至此他豁然頓悟,認識到凡是對自己有偏私、有畏懼、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會説些獻媚討好的假話。這比美悟出的道理為鄒忌諷諫齊王埋下了伏筆。

第二課時

一、複習引入:齊讀全文,研習第二自然段(學生齊讀)

1、誦讀指導:本段是鄒忌用現身説法、親身體驗諷勸齊王。讀來要娓娓動聽,如與人細語敍家常。

2、提問:在本段中,鄒忌是如何諷涑齊王的?

明確:以家事喻國事的辦法。

學生(補充):以“臣之妻私臣”與“宮婦左右莫不私王”相比;以“臣之妾畏臣”與“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相比;以“臣之客欲有求於臣”與“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相比,勸説齊王除蔽納諫。最後懇切指出“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教師:同學們分析得非常好。鄒忌緊扣“私”“畏”“求”三個方面以親身體驗諷勸齊王,鄒忌諷諫的效果如何呢?讓我們繼續學習文章的三、四自然段。

二、學習第三、四自然段(教師範讀後作誦讀指導)

提問:鄒忌諷諫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樣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明確:王曰:“善”則是對鄒忌一席話的肯定和讚賞。由於鄒忌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國事,用自己的切身體驗去規勸齊王;設喻巧妙,推認自然。入情入理,態度誠懇,所以齊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提問:齊王是怎樣納諫的?臣民是麼怎樣進諫的?齊王納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

①齊王下令按進諫的方式,分三等懸賞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滂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如此不計較提意見的方式和態度,這在封建社會是罕見的,也正是鄒忌敢於進諫的原因。

②臣民進諫分三個階段,發生了三次變化,“令初下,羣臣進涑,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聞之;期牛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這三變生動地反映了這一重大舉措的正確性。

③結果是“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指名一朗讀基礎好的同學讀三、四自然段,齊瀆課文)

④學生齊讀課文。

三、課堂小結

《鄒忌諷齊王納涑》對話精彩,結構精巧,即結構上的“三疊法”了:三問,三答(與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賞(齊王納涑);三變(結果)。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鄒忌的睿智,齊威王的英明等等,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鄒忌的諷諫藝術,對於當代人際交往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願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評價自己,積極接受他人建議,善於向他人推銷自己。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鄒忌諷諫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五、聯繫現實,明確形象意義

學習了本文,在鄒忌的諷諫,齊王的納諫,最終齊國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鄒忌——妻————妾————客

私————畏————求諷

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蔽甚設喻(委婉)

三賞————廣開言路

納三變————政治修明諫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文、虛詞和特殊句式

2、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3、通過本文學習古人説話的藝術

重點:

難點:

教法:

1、熟悉和掌握詞類活用的特點

2、瞭解和掌握賓語前置的特點

一、導入課文

我國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藥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確實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於行,然而,我們知道現在有一種藥,並不苦,叫“糖衣片”,那麼,有沒有不逆耳卻又利於行的忠言呢?難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嗎?今天,讓我們來看一下我們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書寫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授課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二)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我朗讀,要求思考

(1)本文的標題應該如何理解?——這是個兼語結構

(2)鄒忌為什麼會成功?他的勸説有什麼特點?這種説理有什麼好處?

——鄒忌用設喻的.方法來進諫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設喻,巧妙地諷喻齊王。

——能用具體的事物説明抽象的道理,變深奧為淺顯,變複雜為簡明,變逆耳為順耳,委婉而有較強的説服力。

(三)梳理課文

要求在學生朗讀基礎上疏通大意(主要由學生自己展開)

(四)課文分析

請思考本文在説理以及記敍上有什麼特點。

本文采用了“三疊法”:

三問: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三賞:上賞、中賞、下賞

三時: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

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形成一種奇特的篇章結構。

(五)分析三問的設喻

聯想

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六)請找出本文詞類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這裏是形容詞活用做動詞,意動用法:“以……為美”

(七)請分析這一句話“忌不自信”的特點

——這是一句賓語前置,即:“忌不信自”

三、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巧妙的論辯能力

2、認識納諫除弊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重點

難點

教法

1、體會文章的説理方法和勸諫技巧

2、歸納相關知識點

一、品讀課文,品味賞析。

學習文言文不能僅停留於淺層次的字、詞、句的理解上,還要進一步品味語言的感情、韻味,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行文技巧,領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品味賞析:

1、鄒忌是由一件家庭瑣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這件家庭瑣事是什麼?

明確: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2、由於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異,其妻、妾、客回答問題時的語氣有差別。有何不同?請從原文中找出並説明其感情色彩

明確: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讚美,口氣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討好,口氣有點勉強。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禮貌、尊重,口氣有點客氣。(可讓三位同學分角色表演。)

3、面對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

明確:面對讚美,鄒忌並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可見鄒忌很有自知之明。

4、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向威王進諫,而是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後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正如《古文觀止》編者評價:“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詳勘,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諂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

5、諷諫的結果如何?

明確:齊威王接受了諫言,發佈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爾“時時而間進”,最後“無可進者”,終於“戰勝於朝廷”。

二、歸納整理:

(一)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詞作狀語)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詞意動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名詞作狀語)

4、聞寡人之耳者(聞,動詞使動用法)

(二)古今異義

1、今齊地方千里(土地方圓)

2、宮婦左右莫不私王。(國君旁邊的近臣)

3、鄒忌諷齊王納諫。(委婉勸説)

4、能謗譏於市朝(公開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賓語前置)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介詞結構後置句)

3、此所謂戰勝於朝廷(判斷句,兼介詞結構後置)

4、王之蔽甚矣(被動句)

(四)實詞見課後練習。

三、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

附: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妻私我→宮婦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內有求於王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5

《鄒忌諷齊王納諫》出自《戰國策·齊策一》,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勸説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塑造了鄒忌這樣有自知之明,善於思考,勇於進諫的賢士形象。

教學目的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瞭解課文運用諷喻,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等特點。

3、認識鄒忌進諫和齊王納諫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本文語言不太艱深,可以根據課文前面的“閲讀提示”的要求,明確教學重點:

(1)在理解內容、層次的基礎上熟讀全文;

(2)結合寫作背景,領會本文在當時的進步意義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難點

學生對設喻説理和類比推理方法的領會和運用是教學的難點。教師不應該簡單地把概念告訴給學生,而應結合課文內容,啟發學生思考,用學生討論的方法來解決。

教學設想

1、按“在朗讀中感悟,在吟誦中品味”的思路設計教學過程。

2、立足於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通過閲讀理解課文的深層內涵。

3、採用以探討為主,以點撥為輔的教學方式,力求做到師生互動。

預習要求

1、藉助課文註釋,掃除字詞障礙。

2、結合習題一,熟讀課文,劃出妻、妾、客對鄒忌讚美的話語。

課時、課型的安排

1、課時:一節課。

2、課型:説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2分鐘)

(板書課題及作者)

教師三言兩語析題(根據職業高中學生文言文誦讀水平而定):

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標題是後人加的。

鄒忌——齊國國相;

諷——規勸別人,使別人接受;

齊王——指齊威王;

納諫——就是君王接受臣民的勸告。

“鄒忌諷齊王納諫”可理解為“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二、整體把握(10分鐘)

提出下面四個方面的問題,讓學生逐一回答:

1、鄒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麼問題?得到了怎樣的回答?

2、鄒忌從這些回答中受到什麼啟發?

3、鄒忌是怎樣分析“王之蔽”的?

4、聽了鄒忌的分析,齊王採取了什麼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和結構。

板書以下內容:

三問

比美反思、三答、諷諫的依據

三思

巧諫齊王、三比(類比)、諷諫的內容

下令——三種賞賜

納諫強國、進諫——三種情況、諷諫的結果

強國——“朝於齊”

三、討論交流(26分鐘)

(職高學生與普高學生相比在文言文誦讀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加上這是職高學生

在高中階段接觸的第六篇文言文,鑑於這一點,可以適當降低教學難度。)

採用誦讀、答疑、討論、交流、點撥、歸納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一>學生誦讀課文,疏通文意。

正音:朝服、間進、期年、數目

<二>引導學生提出自學中發現的問題,運用師生互動方式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1、落實本課的重點實詞、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1)實詞、虛詞:“閲讀提示”中已列出8個。

(2)句式:文中涉及了4種句式,讓學生注意分辨掌握。

判斷句,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倒裝句,如“皆朝於齊”。

省略句,如“朝服衣冠”。

被動句,如“王之蔽甚矣”。

2、分析人物形象

這篇課文有兩個主要人物,即鄒忌和齊王。根據這兩個人物的不同舉動,有針對性地設計具體有趣的問題。

(1)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A、鄒忌的兩次“窺鏡”,反映了他當時什麼樣的心態?

B、鄒忌為什麼不厭其煩地詢問妻、妾、客?

C、鄒忌的“三思”,反映了他有什麼樣的品格?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概括出鄒忌的人物形象。

板書以下內容:

鄒忌

頭腦冷靜、善於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於職守、足智多謀

善於辭令、勇於進諫

(2)思考並回答下列問題:

A、鄒忌進諫後,寫齊王的兩個舉動,反映了齊王的什麼精神?

B、從進諫的三種情況看,反映了齊王的什麼精神?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在教師的指導下概括齊王的'人物形象。

板書以下內容:

齊王

聞過則改、虛心納諫

明智果斷興利除弊

3、引導、學生提出“設喻”和“類比”,解決這一教學難點。

教師點撥:“設喻”是指設置或借用一個寓言、故事或自然現象來説明一個抽象的道理。“設”是設置,“喻”是比方。

“設喻”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設置一個故事説明一個道理(如“愚公移山”);另一種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來説明一個二者共同藴含的道理。

(1)提問:本文鄒忌是怎樣設喻説明的?

教師點撥:鄒忌抓住私事與國事之間的相似點,拿私事去比國事,説明了“私”、“畏”、“求”可以導致聽話人受矇蔽,所以不能輕信奉承話的道理。

(2)提間:鄒忌用設喻説明的方法,拿私事比國事,推導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從邏輯角度講,他運用的是哪一種推理?

教師點撥:鄒忌與徐公比美,省悟了妻認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因為有求於我。妻私、妾畏、客求的結果使鄒忌受了矇蔽。與鄒忌相比,齊王如何呢?宮婦左右沒有不偏愛王的,朝庭中的大臣沒有不害怕王的,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不有求於王的。齊王與鄒忌的相似處境,導致了他的結果也仍然是受矇蔽。

這種根據兩個同類事物某種屬性的相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叫做類比推理。

板書以下內容:

鄒忌、齊王(設喻説理)

妻——私——宮婦左右

妾——畏——朝廷之臣

客——求——四境之內

受蔽受蔽(類比推理)

四、感悟全文(5分鐘)

(職高學生雖然基礎差,但口頭表達能力都比較好,感悟能力也比較強,因此適合於這種開放式的討論題。)

提問:學了這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談談你有那些感悟?

讓學生充分展示討論,集思廣益,暢談自己多方面的感悟。答案是開放的,即使有錯誤的感悟也不要緊。在討論的同時,要引導學生總結出以下幾點:

1、一個人在受矇蔽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事物的。

2、一個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應當積極向有關部門或上級領導提出意見及合理化建議。

3、提出批評建議時,要考慮方式方法,選擇恰當的語言,抓住恰當時機,便於別人接受採納,以提高建議效果。

4、作為領導者,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廣泛聽取批評意見,及時發現和糾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在這種開放式的討論中,教師在備課時要為教學設計預留空間,要培養學生多向思維和求異思維,並且要善於處理課堂上可能出現的超出這個話題之外的其它爭議。

五、佈置作業(2分鐘)

1、課後反覆誦讀課文,分組歸納本文的文言知識。

2、課後互相討論,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試譯全文。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6

【設計簡説】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它生動地記敍了鄒忌婉辭勸説齊王廣開言路,博採眾議,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敍事完整,曲折動人,説理充分而富有鼓動性。這是九年級學生繼上學期學了《唐雎不辱使命》這篇課文後,再次接觸出自《戰國策》的故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引導學生藉助語境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字詞、語句的意義(重點)。

2、體會文章設喻説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借鑑文章語言樸實而生動的特點(難點)。

3、認識納諫除弊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4、熟讀、背誦課文。課前佈置學生藉助註釋讀課文,瞭解《戰國策》。

考慮到本文語言淺顯,內容並無特別費解之處。因此,教學的基本方式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在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同伴對話中互補、互構、互融。教學時間為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俗話講:“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其實,忠言有時未必逆耳,那是要看人們如何看待別人的勸諫。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將會領略到以雄辯著稱的鄒忌的諷諫之法,相信一定會給同學們帶來啟示。

二、解題並簡介鄒忌和齊王

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點明瞭文章內容的兩個方面:鄒忌勸説齊王,齊王採納意見。

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借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後,大為讚賞,封他為齊相。而當時的謀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了關於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辯論結束後,淳于髡對他的僕人説,看來這個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會遠了。時過一年,威王果然封鄒忌為成侯。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要求學生邊聽邊在書上作記號,包括生字的讀音、某些句子的節奏。

2、朗讀指導:

⑴請學生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鄒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妾弗謗譏期年時時而間進

⑵注意節奏如“今齊地/方五千裏”

⑶朗讀語氣:

朗讀時,要把握好語氣,如第一段鄒忌問自己與徐公誰美時,他的妻、妾、客因為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語氣也各不相同:妻由衷的偏愛之情,妾是卑怯順從的口氣,客人則是阿諛奉承之情。

3、學生朗讀課文:

四、學生自讀課文,講述故事內容

五、細讀課文,探究問題

1、課文結尾寫到“此所謂戰勝於朝廷”的“此”指代什麼?

2、為什麼燕、趙、韓、魏皆朝於齊?

3、待學生找到依據後,教師予以充分肯定,並歸納:從“令初下”到“期年之後”,出現了由“門庭若市”直至“無可進者”的可喜形勢,可見進諫情況出現了“三變”。這是什麼原因呢?

4、學生找到原因後,請學生翻譯該句子,並明確這是齊威王“三賞”的結果,然後齊讀最後一段。提醒學生其中有成語“門庭若市”,並注意排比句的效果。

5、齊威王能作出如上決定,是受鄒忌的諷諫,那鄒忌是如何勸説的?

6、學生合作探究,明確鄒忌的`“三比”後,應該體會到鄒忌設喻説理的方法,他由己及君,由家事説到國事,這是類比説理。提醒學生回憶上一單元的《公輸》和《魚我所欲也》同樣出現過類似方法。

7、學生齊讀第2段,解決詞句理解上的疑難

如私臣:偏愛齊之地方:土地方圓王之蔽甚矣:受矇蔽而不明

8、那鄒忌因什麼而有上述思考呢?

學生會説到鄒忌的“三問”,其妻、妾、客的不同語氣的回答以及鄒忌的“三思”,要求學生認真讀好三句答句以及鄒忌的“三思”,並翻譯,提醒學生注意以下詞句:“明日徐公來”:第二天“吾妻之美我者”:認為……美。“忌不自信”: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這是一個提賓句)

然後學生齊讀第1段,並提醒體會作者以樸實的語言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語言魔力。

9、由此可見,鄒忌和齊王是怎樣的人?

10、歸結課文:

本文從鄒忌與徐公比美入手寫起,依次敍述了進諫的緣起,進諫的內容,進諫的結果。鄒忌因小見大,由己及君,形成了三問──三思──三比──三賞──三變──戰勝於朝廷的行文思路。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橫生,採用了一種奇特的三疊排比的結構樣式,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層層推進,句式整散錯落有致。

六、朗讀課文

七、明確納諫除弊在當時的作用和借鑑意義(小組交流後全班交流)

八、總結並延伸

《鄒忌諷齊王納諫》讓我們看到了鄒忌這一賢臣和齊威王這一明君,相信鄒忌這一善於諷諫的謀臣形象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上學期我們學過《唐雎不辱使命》,唐雎那善於辭令,不畏強暴,積極維護國家尊嚴的品質,我們應該記憶猶新。《戰國策》中像這樣的故事還有不少,請大家課後去閲讀。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出自《國語》的《召公諫厲王弭謗》,請比較厲王和齊威王對待臣子的諷諫的不同態度和結果。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衞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亡於彘。

九、佈置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2、寫一段文字,要求用類比説理的方法闡明一個道理。

3、課外閲讀《戰國策》中的短小故事。

【附板書】

三問“吾與城北徐公孰美”(起因)

妻──私臣

三思妾──畏臣──明己之弊

客──求臣

宮婦左右──私王

三比朝廷之臣──畏王──推王之弊

四境之內──求王

鄒忌諷諫

齊王納諫

面刺──受上賞

三賞上書──受中賞──措施得力

謗譏──受下賞

令初下──門庭若市

三變數月後──時時而間進──效果彰顯

期年後──無可進者

此所謂戰勝於朝廷(結果)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反覆朗讀文章,運用以讀帶譯的方式,增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學習巧於設喻、推理類比的委婉説理的技法。

3、通過古文的學習,看到古人的智慧,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唐朝名臣魏徵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見,一個君主賢明與否,身邊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戰國時齊威王的身邊就有這樣一位大臣,正是有了他不時地對齊威王提出建議,才使齊威王得以明昭天下。請看《戰國策·齊策》中記述的“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初讀感知:

集體誦讀課文,培養語感。

(一)讀法指導:眼到、口到、心到——字字響亮、暢達無阻、口誦心惟。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讀準字音。

2、複述課文大意。

(三)再讀課文,品味韻味。

讀法指導:用不同的語調和感情,讀出故事敍述人和故事人物的對話。

(四)分析對話,體會感情。三問三答問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親暱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讚美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嚴肅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拘謹問客,“我與徐公孰美?”——平淡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阿諛奉承

(五)角色朗讀,翻譯表演

三、研讀課文,品味精妙

(一)研讀課文、理清思路。

1、提問:面對妻、妾與客的`讚美,鄒忌的態度如何明確:

三思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求我

2、提問:鄒忌向他的妻、妾與客提出與徐公比美的問題,應該説是一件小小的家庭瑣事,在對這件家庭瑣事反覆思考、分析後,鄒忌“入朝見威王”,在朝廷上,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

明確:委婉設喻

三比

(妻)私

————

私(宮婦)(妾)畏

————

畏(臣)

(客)求

————

求(四境之內)

3、提問:齊王是怎樣納諫的?臣民是怎麼進諫的?

明確:齊王納諫——三賞

臣民進諫——三變

上賞:面刺

令初下:門庭若市中賞:上書

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下賞:謗譏

期年之後:無可進者

4、提問:諷諫的結果如何?明確:戰勝於朝廷

5、點題

課文題目“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了一個兼語句式點明瞭文章內容的兩個方面:鄒忌進諫和齊王納諫,所以,我們既要看到鄒忌進諫的智慧,也要看到齊王納諫的明智。

(二)深入討論、品讀智慧。

1、討論:從“三問”到“三思”再到“三比”,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智慧的鄒忌,請同學們討論,你從哪些方面看出了鄒忌的智慧?

明確:“三問”——發現問題,細節意識

“三思”——思考問題,自我反省

“三比”——解決問題,委婉設喻

2、學習進諫的藝術

3、拓展知識

鄒忌鼓琴取相的故事。

4、學習古文的意義

正如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説的:“現代人的指示肯定遠遠超過古人,但智慧卻未必!”正也正是我們提倡學顧問的目的,我們要從這些古老的文字中,領略古人的智慧,學習古人的智慧。

四、強化延伸、拓展視野

1、閲讀“一鳴驚人”的故事,説説淳于髡是如何提醒齊威王的?

2、職場調查

五、課堂小結

六、佈置作業

課外讀一讀東方朔諫漢武帝的故事,比較一下,同樣是進諫,進諫的語言藝術有何不同?

漢武帝是一個迷信神怪的人。一次,有人向漢武帝獻上一罈酒,説是喝了能長生不老。東方朔覺得那是騙人的假話,便偷偷地把這壇酒喝光了。武帝得知後大怒,下令要殺掉東方朔。可是,東方朔毫不慌張地説:"假如微臣所喝的,真的是能長生不死的酒,那麼陛下是殺不死我的。但是如果臣不幸真的死了,那麼説明酒不能保證飲者長生不死。那麼那位進酒

的先生就是欺騙您,該當死罪了。"漢武帝也覺得他言之有理,也就免於一死。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除蔽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2.掌握課文中的多義詞,並能正確翻譯課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語句,解釋其中某些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領會課文設喻説理的寫法。

4.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教學重點:

1.分析本文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2.分析本文是如何運用諷喻手法達到諷諫的目的的。

3.課文的題目是“鄒忌諷齊王納諫”,為什麼詳寫鄒忌與城北徐公比美的`事情?

教學難點:

1.“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妾、客三個人的答話能否互換位置?為什麼?

2.“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這句話語法結構的特點?

3.疑難詞句辨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廉頗藺相如列傳》和《赤壁之戰》,都是敍史作品,這一篇説的也是史實,但跟前兩篇在體裁上顯然是有區別的。區別在哪裏呢?這個問題先不忙作答。到學完本文後再請大家回答。

二、齊讀課文,正音,指出特殊句式。

1.學生齊讀全文(學生齊讀時,教師將以下各組語句依次寫在黑板上。)

2.讀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字,讀錯了的同學在書上標出它們的拼音。

朝服衣冠謗譏於市朝皆朝於齊

3.下面各組中的兩句話內容是否相同?為什麼句式不相同?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

吾與徐公孰美

(內容相同。説明句子構造的靈活性。)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妻私我,故美我

(內容相同。前者強調原因,後者強調結果。)

三、自讀課文:

學生逐段自讀課文,每讀完一段,自行概括大意,用鉛筆寫在書上。速度不要求一致。最先讀完的學生可將自己概括出來的段意寫在黑板上,供同學們參考。

下述段意也僅供參考:

第1段: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矇蔽。

第2段:鄒忌以自己受矇蔽的事諷喻齊王。

第3段:齊王納諫除蔽,內政修明。

第4段:燕、趙、韓、魏都來朝見齊王。

在學生自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巡視全班,給學生解答問題,主要是解釋詞句,內容和寫法上的問題可以只給提示,促其再思。

説明:這一步是學生自讀的主要環節,可用12至15分鐘。學生讀課文不是一次完結的,至少應當看一遍朗讀一遍,務求能大體上疏通文義。

四、討論文章內容:

1.教師問:鄒忌是從什麼地方看出齊威王受矇蔽的?(“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這是答案要點,下同。)

可據此繼續追問:“私王”“畏王”“有求於王”説明什麼?(國君權勢大。)

2.權勢大易受矇蔽,但並非人人如此,歷史上有不少賢明的國君就不受矇蔽,可見鄒忌以“私”“畏”“有求”來證明“王之蔽甚”,理由顯得不夠充足——你對此有什麼看法?(鄒忌已知威王受矇蔽,卻不直接説出受矇蔽的真相,這正是他的高明處。)

3.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齊威王確實受了矇蔽?

(從納諫令下之後“羣臣進諫,門庭若市”可以看出。)

繼續追問:“數月之後……無可進者”

這幾句説明了什麼?(因為納諫除蔽,國內政治修明。)

4.教師補充史實:齊威王在齊國曆史上算得一位有作為的國君,但在他即位之初好為長夜之飲,以致諸侯並伐,國事不治。第九年,他從受矇蔽中醒悟過來,指出即墨大夫“不事吾左右以求譽”,卻把地方上的事情治理得很好,因而賞了他,“封之萬家”;阿大夫“以厚幣吾左右以求譽”,而把政事弄得很糟,於是烹了他及左右曾稱讚過他的人。接着奮兵而出,諸侯震驚,皆還齊侵地(詳見《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這是前370年的事。由此可見,威王有振興齊國的決心。鄒忌見齊威王,三月後即拜相,是前358年的事。他諷齊威王納諫,不會早於這一年,比賞即墨大夫、誅阿大夫一事至少晚12年。可見這是他又一次受矇蔽了。

5.練習背誦第2~3段。

用分段練習背誦方式。估計第2段讀兩遍即可背誦下來。第3段難一點,可以用提問方式進行啟發,幫助記憶。

①威王説的上、中、下三等獎賞的區別在哪裏?(批評者勇氣的大小。)威王為此頒賞意味着什麼?(有改正的勇氣,有振興齊國的決心。)

②文中依次敍“令初下”“數月之後”“期年之後”進諫者的人數,説明了什麼?(政治日益修明。)

6.小結:鄒忌諫王,切中時弊。齊王納諫,國家振興。

五、討論鄒忌的諷諫方法:

1.教師指出:歷史臣子向君主進諫有兩種基本方式:直諫和諷諫(兵諫和尸諫屬於特殊方式,不要提及)。請同學們説説這兩種進諫方式有什麼不同。(目的是提醒學生注意“自讀提示”中最後一段話。)

然後指出:諷諫的要害是用設喻的方法啟發君主,讓他自己決定該怎麼辦。直諫,就是把自己主張直接陳述出來。(如果時間充裕,可以讓同學聯繫國中學過的《出師表》,指出“臣宜開張聖聽……以塞忠諫之路也”這段話就是直諫,其內容與鄒忌諷齊王納諫大體相同。)

2.鄒忌的設喻,跟簡單的比喻辭格相比較有怎樣的特點?(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指出這個故事就是它的“喻體”。)還有哪些特點?(包含的道理比較複雜:“私”“畏”“有求”可以導致聽話人受矇蔽——指這就是它的“喻點”。)它可以給人怎樣啟發?(要想不受矇蔽,須“不自信”,須“窺鏡”即反躬自省,而後“思之”即想想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形。)

3.提示學生將“自讀提示”的最後一句話劃出來。

4.大家再想想:鄒忌的進諫説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麼好處?(威王是個聰明有為的國君,只要認識到自己受了矇蔽,下一步該怎麼辦,他很清楚;對聰明有為的國君,不要説多餘的話。)這説明對國君進諫應當注意什麼?(要善揣摩國君的心理。)

六、總結全課:

現在請大家回答開頭提出的那個問題:本文跟《廉藺列傳》和《赤壁之戰》在體裁上的區別。

學生討論。

提醒學生注意“自讀提示”第1段,劃出:“着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句話——此即區別之所在。指出《戰國策》這本書的命名也與此有關。

最後歸納策士言論的特點:

①有明確的針對性;

②善於揣摩對方心理;

③善於運用設喻的方法。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認識齊威王納諫除蔽的積極意義;

2、瞭解諷諫(諷喻)的方法;

3、學習對話技巧和詳略安排;

4、掌握文學常識和文言知識。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型設計】

自學輔導法。

【教學過程】

一、自學定向

俗話説:伴君如伴虎。給領導提意見,古往今來,都要冒很大的風險。歷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屢次給領導提了意見,而且屢次被領導賞識,建議得以實施,又產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歷史上傳為美談。鄒忌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戰國時齊國的謀臣,曾萬事恆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謀善諫。一次,威王彈琴,鄒忌進門就説琴彈得好。威王認為他未仔細聽,是在説謊。鄒忌説,琴聲寬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輔,舒緩像政令,諧調暢適像四時。威王聽了,知道他在説治理國家的道理,極為讚賞,就拜他為相。課文所講的是在這之後的另一個故事。(板書課題)

二、自讀查疑

1、運用工具書,默讀課文,疏通文意;

2、齊讀課文,然後複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三、討論釋疑

1、齊讀段一:比美離題否?有何作用?

《古文觀止》有評語:鄒忌將己之美、徐公之美,細細勘察,正欲於此參出微理。千古臣謅君蔽,興亡關頭,從閨房小語破之,快哉。評得好。

2、段一中的三問三答寫法上有何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表現了人物間的什麼關係)?

提示:內容都是説鄒忌的美,語言只有一兩個字變化,卻反映了對話人物間的關係親疏遠近的不同。

板書:

妻→私:偏愛讚揚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齊讀段二)私事、國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諷諫?

4、(齊讀段三、四)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確實受了矇蔽?(諷諫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為之的嗎?何以見得?)

四、延伸遷移

(齊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王之蔽甚矣一句,為何點到了卻不深説?

提示:善揣摩國君的.心理。對於聰明有為的國君,不要説多餘的話。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內容?

提示:哪些意見,如何來朝。

3、這個故事於今有何積極意義?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勸諫、發揚民主、傾聽民聲等等。

4、如何看待《戰國策》?

提示:由於《佔國策》主要是記載戰國時代策士們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誇大了策士的作用。

《鄒忌諷齊王納諫》優秀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領會課文設喻説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3、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和多種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認識納諫除弊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虛詞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領會課文設喻説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唐朝名臣魏徵説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今天我們來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鄒忌是齊國的謀臣,以敢於進諫和善於辯論著稱。據史載,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借談琴來説明治國安民的道理:彈琴要音調諧和才算善於彈琴;治國也和彈琴一樣,能安撫百姓才算是善於治國。威王聽後,大為讚賞,於是封他為齊相。

《戰國策》的基本內容着重記載了策士謀臣的策略和言論,保存了不少縱橫家的著作和言論。

《戰國策》的文章特點是長於説事,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喜歡誇張渲染。就歷史散文的明白流暢來説,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書中説事常常運用巧妙生動的比喻,通過許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説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説服力和鼓動性。

三、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

一讀:疏通文意,瞭解大意。教師補充註釋:

1、鄒忌修八尺有餘

句中的“尺”為齊尺,相當於19. 7釐米。“八尺有餘”,若按八尺半計算,鄒忌身高166. 5釐米,約合五市尺。

2、“窺鏡”的“窺”,本義是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又引申為觀察、偵察。“窺”,必然是仔細的。“窺鏡”,不是一般的“對着鏡子看”或“照鏡子”,而是對鏡端相的意思。

3、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漂亮?

“孰與”:與……比,誰……。“美”:漂亮,形容詞。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為“以……為美”。

4、“孰”:古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視之”的“孰”,即用其本義的引申義,是“精審”,“孰視”是“定睛細看”。

5、“旦日”:課本註釋為“明天”,不妥。據《辭源》“旦日”條,“一天明時,即平旦。”課文中的“旦日”是緊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釋為“白天”,或“天明後”,而不能釋為“明天”。

6、齊地方千里:“方”,古代稱面積的用語,“方千里”就是“縱橫各千里”。據考證,齊國當時的面積為116500平方公里,約佔現在山東省面積(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刺”:指責。能當面指責寡人的過錯的,給予上等獎賞。

8、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幾個月以後,隔一段時間偶有進諫;一年以後,即使想再提,也沒有可提的了。

“雖”:即使。“言”:説,批評,建議。“進”:進諫。“者”:相當於“……的”。

二讀:劃分段落,歸納段意,理清思路。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

第一段: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矇蔽。(提出問題)

第二段:鄒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諷喻齊主。(分析問題)

第三段:齊王納諫除弊,內政修明。

第四段:燕、趙、韓、魏都來朝見齊王。(解決問題)

三、佈置作業。

有哪些疑難問題(包括內容和寫作技巧方面)?準備下一堂討論。

第二課時

一、討論問題(最好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來討論)。

1、為什麼説鄒忌進諫的方法很巧妙?鄒忌為什麼不“直諫”而要“諷喻”?

2、本文的題目是《鄒忌諷齊王納諫》,而作者卻用佔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寫鄒忌和徐公比美,這是不是詳略不當?

3、本文的人物對話有何不同?

二、課堂自測(20分鐘)。

1、解釋下面加點的字詞。

①鄒忌修八尺有餘(身長)

②形貌昳麗(光豔)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愛)

⑤臣誠知不如徐公美(確實)

⑥王之蔽甚矣(受矇蔽)

⑦時時而間進(間或)

2、辨析加點詞的意義和詞性。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誰,代詞)

孰視之(仔細地,副詞)

唯大王與羣臣孰計議之(周詳地,副詞)

3、“於”作介詞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釋:A.到 B.向 C.對 D.比 E.跟 F.在。

給下面加點的“於”選擇正確的解釋。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於(C)我也。

②……皆以美於(D)徐公

③皆朝於(A)齊

④此所謂戰勝於(F)朝廷

⑤曹操比於(E)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4、“於”和“是”連用,有:A.於是B.在這事上。給下面的加點詞選擇恰當的解釋。

①於是(A)入朝見威王。

②吾父死於是(B)。

5、比較下面兩個疑問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個句子與現代漢語的詞序相同?

①吾孰與徐公美?

②吾與徐公孰美?

這兩個句子都有表比較的疑問代詞“孰”(誰、哪個、什麼),都有連接相比較事物的連詞“與”,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現代漢語的詞序。

6、對話的個性化是本文的寫作特點之一。在回答鄒忌提出的“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的問題時,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試結合他們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