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登樂遊原原文翻譯賞析

校園1.26W
登樂遊原原文翻譯賞析1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登樂遊原原文翻譯賞析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分我心情不太好,獨自驅車登上了樂遊原。

這夕陽晚景的確十分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賞析

在此筆者認為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的傷感情緒。當詩人為排遣“意不適”的情懷而登上樂遊原時,看到了一輪輝煌燦爛的黃昏斜陽,於是發乎感慨。

此詩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點明登古原的時間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適”指不悦。詩人心情憂鬱,為了解悶,就駕着車子外出眺望風景,於是登上古原,即樂遊原。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登上幽州古台,便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歎,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隱這次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

“夕陽”一句,向來被認為是詩人對繁盛的唐帝國即將衰落之感歎。大唐王朝繁盛一時,可如今就如同這夕陽般西下,好景不長。故而這句詩長久以來是這樣翻譯的:“夕陽無限的美好啊!只不過已經快要落下了。”李商隱身處的晚唐,總有一種極致奢華過後的頹廢感,故而此詩理解為李商隱對唐帝國的感歎。這種美好事物即將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個詩人身上,故而晚唐詩人的詩作比起盛唐總少了那種英姿勃發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頹喪、含蓄委曲。如同本詩,在帶入李商隱所處時代之後,本是平凡樸實的語言,卻帶着一種隱隱的失落感,畢竟那是中國甚至人類歷史上最繁盛的一個帝國,其衰敗之境怎麼可能不讓人傷心?

不過此詩亦有另外一種解讀的角度,在近年來已經得到很多學術界的認可:這種觀點認為“只是”二字在這裏並不是轉折的意思,而是一種理性的解釋。故而後兩句應該翻譯為:夕陽無限的美好啊!因為已經接近了黃昏才能看到啊!筆者考證了許多關於此詩的資料,發現自明清開始,一直以來對後兩句的解釋都有不同的觀點。而且關於“只是”二字的`用法,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在晚唐時期都有“因為”的意思,比如李商隱本人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況且此詩為詩人遊玩時一時興起所做,未必能刻意將“夕陽”這一意象比作晚唐,只不過是當時情於境合、自然而然罷了。而這種解釋自然讓全詩沒有了上種解釋的傷感,卻有了一種讚歎大自然之美景的壯懷之感。雖近黃昏,但是卻依然能感受到美,這種情感積極向上,與之前的解釋截然相反。

此詩不用典,語言明白如話,毫無雕飾,節奏明快,感喟深沉,富於哲理,是李詩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難能可貴的。

登樂遊原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園廟何年廢,登臨有故丘。孤村連日靜,多雨及霖休。

常與秦山對,曾經漢主遊。豈知千載後,萬事水東流。

註釋: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向晚:傍晚。不適:不悦, 不快。古原:指樂遊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近:快要。

譯文: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着車登上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接近黃昏。

賞析:

玉谿詩人,另有一首七言絕句,寫道是:“萬樹鳴蟬隔斷虹,樂遊原上有西風,羲和自趁虞泉〔淵〕宿,不放斜陽更向東!”那也是登上古原,觸景縈懷,抒寫情志之作。看來,樂遊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時來賞之地。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於何故,玉谿意緒不佳,難以排遣,他就又決意遊觀消散,命駕驅車,前往樂遊原而去。樂遊原之名,我們並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絕唱《憶秦娥》深深印在我們的“詩的攝相”寶庫中,那就是:“……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玉谿恰恰也説是“樂遊原上有西風”。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樂遊原,創建於漢宣帝時,本是一處廟苑,—應稱“樂遊苑”才是,只因地勢軒敞,人們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處長安的東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覽。自古詩人詞客,善感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陳子昂一經登上幽州古台,便發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歎,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如若羅列,那真是如同陸士衡所説“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於玉谿,又何莫不然。可是,這次他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知此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他出遊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歷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説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將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令人驚歎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詩也有此境界。或者,東坡的“閒庭曲檻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蕩春!”庶乎有神似之處吧?可惜,玉谿此詩卻久被前人誤解,他們把“只是”解成了後世的“只不過”、“但是”之義,以為玉谿是感傷哀歎,好景無多,是一種“沒落消極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無此義,它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別家之例,且置不舉,單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錦瑟》篇中寫道:“此情可待(義即何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意正謂: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悵惘難名了。

有將這個“只是當時”解為“即使是在當時”的,此乃成為假設語詞了,而“只是”是從無此義的,恐難相混。細味“萬樹鳴蟬隔斷虹”,既有斷虹見於碧樹鳴蟬之外,則當是雨霽新晴的景色。玉谿固曾有言曰:“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大約此二語乃玉谿一生心境之寫照,故屢於登高懷遠之際,情見乎詞。那另一次在樂遊原上感而賦詩,指羲和日御而表達了感逝波,惜景光,綠鬢不居,朱顏難再之情—這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着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若將這種情懷意緒,只簡單解為是他一味嗟老傷窮、殘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獲玉谿之詩心句意乎。毫釐易失,而賞析難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願共探討,以期近是。

登樂遊原原文翻譯賞析3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古詩簡介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這首詩是作者於宣宗大中四年(850)將離長安到湖州(即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時所作。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

翻譯/譯文

太平時有閒情逸興,是無能之人;

喜歡孤雲悠閒,也喜歡僧人的清靜。

我想手擎旌麾,遠去江海的吳興;

再登上樂遊原,遙望太宗的昭陵。

註釋

1、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閒情。

2、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3、一麾(huī):旌旗。

賞析/鑑賞

在唐人七絕中,也和在整個古典詩歌中一樣,以賦、比二體寫成的作品較多,興而比或全屬興體的較少。杜牧這首詩採用了“託事於物”的興體寫法,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餘”的名篇。

杜牧不但長於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裏任吏部員外郎,投閒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對於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環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詩從安於現實寫起,反言見意。武宗、宣宗時期,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中央和藩鎮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都有戰鬥,何嘗算得上“清時”?詩的起句不但稱其時為“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藉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閒”與“靜”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愛孤雲之閒見自己之閒,愛和尚之靜見自己之靜,這就把閒靜之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句一轉。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之類。唐時刺史略等於漢之太守。這句是説,由於在京城抑鬱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長江,東南是東海,故到湖州可雲去江海。)第四句再轉。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嵏山。古人離開京城,每每多所眷戀,如曹植詩:“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贈白馬王彪》)杜甫詩:“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至德二載,自京金光門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傳誦人口之句。但此詩寫登樂遊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傑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當前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閒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之可悲可歎了。詩句雖然只是以登樂遊原起興,説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寫得既深刻,又簡煉;既沉鬱,又含蓄,真所謂“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登樂遊原原文翻譯賞析4

原文: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朝代:唐朝

作者:杜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太平時閒遊有趣卻是無能,閒愛天上孤雲安靜愛山僧。

我願手持旌麾去吳興上任,樂遊原上再望望風雨昭陵。

註釋

⑴吳興: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

⑵“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閒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於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將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杜牧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軍事家;曾祖杜希望為唐玄宗時的邊塞名將;祖父杜佑則是中唐時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學家,歷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父親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絕佳,而且頗有政治才能,一心想報效國家。他曾在京都長安任吏部員外郎,職位清閒,難有作為。他不想這樣無所事事地虛度年華,所以這次請求外放,得到批准後,便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心情。

登樂遊原原文翻譯賞析5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唐代·杜牧《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譯文

天下太平之時,像我這般無大才的過得很有興味,閒時喜歡如孤雲般逍遙悠閒,靜時就如老僧的靜空恬淡。

我將手持符節,遠去江海,臨去之前,到樂遊原上去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時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註釋

吳興: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

“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閒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賞析

此詩先説自己才華平庸,喜歡如孤雲般自在,如和己般清淨,表達了一種閒適的生活意趣;然後寫自己臨上任前對長安的不捨,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達了想出守外郡為國出力,又不忍離京的忠君愛國東情。全詩以登樂遊原表興,以望昭陵戛止,採用了“託事於物”的興體寫法,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在唐人七絕中,也和在整個古典詩歌中一樣,以賦、比二體寫成的作品較多,興而比或全屬興體的較少。杜牧這首詩採用了“託事於物”的興體寫法,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東情,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餘”的名篇。

杜牧不但長於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裏任吏部員外郎,投閒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時出守外郡。對於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環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詩從安於現實寫表,反言見意。武宗、宣宗時期,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中央和藩鎮及少數民族政權東間都有戰鬥,根本算不上“清時”。詩的表句不但稱其時為“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藉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閒”與“靜”就是上句所指東“味”。而以愛孤雲東閒見自己東閒,愛和己東靜見自己東靜,這就把閒靜東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句一轉。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東類。唐時刺史略等於漢東太守。這句是説,由於在京城抑鬱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了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長江,東南是東海,故到湖州可雲去江海。)第四句再轉。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嵏山。古人離開京城,每每多所眷戀,如曹植詩:“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了《贈白馬王彪》)杜甫詩:“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了《至德二載自京金光門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傳誦人口東句。但此詩寫登樂遊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傑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東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表當前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閒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東可悲可歎了。詩句雖然只是以登樂遊原表興,説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寫得既深刻,又簡練;既沉鬱,又含蓄,真所謂“稱名也小,取類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