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小班教案動物客人教案反思

校園6.21K

第三次活動中,我們採用的空間策略發揮了作用。開放性活動場所的開闢不但為幼兒提供了一起遊戲的場所,也為幼兒的互動提供了內容與話題。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動物客人教案反思,歡迎參考!

小班教案動物客人教案反思
  小班教案動物客人教案反思篇一

主題環境的創設:主題版面分3個版塊——整個版面就像 “動物世界”一樣,裏面有各種動物在大森林裏有趣的遊戲着,各個版塊間沒有深層次的分開。 我認識的動物朋友:有家長、老師和孩子共同收集的動物圖片、毛絨玩具、仿真魚和自制動物(棉花粘貼小兔)圖片,讓孩子們欣賞各種動物。 能幹的小動物:老師製作了小貓、小狗、小兔、小熊四個小動物圖片圍着一張魚形的桌子,待主題開展后豐富禮貌待客故事圖、表演照片等張貼在裏面。 我和小動物做遊戲:“模仿動物表演”把孩子表演有關小動物的兒歌、音樂遊戲、故事等照片放在裏面,增強孩子們的表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主題進行的方式:孩子都是喜歡小動物的,千變萬化的動物世界總是能夠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心與探索興趣。這一主題通過讓幼兒觀察、飼養、模仿小動物,瞭解幾種常見小動物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產生探索動物的慾望,培養幼兒的愛心和責任心。

一日活動中主題內容的滲透:隨着主題的開展,把孩子們描述動物的名字、樣子、喜歡吃的食物等語言記錄在裏面,幫助幼兒擴展詞彙,豐富孩子相關動物經驗;“小鳥回家”把孩子撕的樹葉貼在大樹上孩子們學會小動物禮貌靠待客的語言,比如:你好,請你吃**,把孩子表演故事的照片,故事掛圖、孩子們禮貌待客的娃娃家表演張貼在主題牆上,供孩子們間相互講述。

主題目標的完成:在這一主題中,我們先從幼兒比較容易觀察到的“烏龜”朋友入手,請小烏龜來到孩子們的身邊,通過故事、遊戲、創作,有目的地認識烏龜,走進小烏龜的世界。當孩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後,我們又帶着孩子通過網絡、圖書、故事等,認識更多的動物朋友。通過故事讓幼兒感受動物世界的複雜、動物的智慧、動物與人們生活的關係。通過討論讓幼兒初步瞭解生態平衡的知識,瞭解各種動物生存的價值。通過欣賞和歌唱體驗動物的喜怒哀樂,激發幼兒真善美的情感。為了彌補幼兒繪畫技能的不足,在主題中特別穿插了幾次繪畫各種動物的活動,通過幼兒熟悉和喜歡的形象,引導幼兒進一步學習繪畫的方法,並發展想象力。通過這一主題的活動,幼兒的表述、繪畫、表演、科學探究等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家長也積極配合活動提供了許多資料。

家園合作:請家長幫忙蒐集了幾種小動物,如:小兔、小魚、小烏龜等,讓孩子更直觀地看到小動物的外形特徵、簡單瞭解生活習性。請家長與孩子共同收集關於動物的資料,併為孩子解答關於動物的問題。幫助孩子查閲一些有關動物的資料(上網、提供相應的書籍等);和孩子一起收看《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專題電視節目。和孩子一起觀察兔子,激發孩子愛護動物的情感:平時在家給孩子講一些有關狗的知識和趣事;和孩子一起餵養金魚,瞭解其生活習性;引導孩子觀察烏龜不同的動態,豐富孩子的感性知識。常帶孩子到花鳥市場、魚市等地遊玩,讓孩子接觸更多的動物品種。在家中為孩子與同伴交往創設條件,讓孩子與同伴友好交往,使用禮貌用語;並引導孩子與同伴一起玩捉迷藏、捉小魚等遊戲。隨機教育孩子講衞生,不亂放垃圾。如家長有時間的話在家中創設條件讓孩子招待客人,提醒孩子招待客人時使用禮貌用語:“謝謝”、“再見”、“請座”等。

主題內容的延伸:把蒐集的小動物放到自然角近距離讓幼兒體驗飼養並照顧它們,在各區角中滲透主題活動,如:在閲讀區增加認識各種動物的圖書和如圖片;在美工區中投放加深瞭解動物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的操作材料,裝飾動物的家;在建構區中,搭建各種動物的家。

  小班教案動物客人教案反思篇二

我園利用走廊、大廳、操場等公共場所設置了共享活動區域。在這裏,不同年齡段、班級的幼兒可以同時開展區域活動。這種區域活動形式拓展了幼兒的活動空間和交往範圍,我們通過有效的指導策略來促進幼兒在共享區域積極互動。

片段一

結合近期小班開展的主題活動“親親小動物”。我們在小班活動室前的大廳設置了共享區域——“小動物的家”,利用大型積木作為隔離物,分班創建了熊貓家、小兔家和小貓家。我們為小動物設計了頭飾,利用廢舊材料製作了傢俱,投放了小動物的食物和玩具,極力營造家的氛圍。我們期望“小動物的家”真正成為主題活動的'延伸,各區域的幼兒能在區域環

境的作用下產生互動。活動開始時,幼兒戴上動物頭飾顯得格外興奮,他們看到區域中的各種玩具、食物,感到很新鮮,立刻就忙活起來。然而,他們幾乎都是各玩各的,雖然我們一再提醒,讓他們想想家裏該有誰、爸爸媽媽在家會做什麼、孩子又會做什麼,但幼兒始終堅持玩自己的,連同區的幼兒都很少交流,更別説與鄰區的幼兒互動了。

反思及策略:小班幼兒容易受新鮮事物所吸引,且處於自我中心狀態,再加上他們社會性發展處於較低水平,因而缺乏角色意識與合作能力。

針對活動中出現的情況,我們作了調整。首先在活動前,我們為幼兒提供了熟悉環境的機會,組織幼兒一起參觀小動物的家,幫助幼兒熟悉活動場所和“家”中的用品,瞭解材料的特點、用途和使用方法,引導幼兒從關注材料過渡到關注活動方式。其次,我們鼓勵幼兒回家後有意識地觀察爸爸媽媽的勞動情況,以增強角色意識,為下一活動做好經驗上的準備。同時,我們還邀請大班哥哥姐姐來扮演“爸爸”“媽媽”。這樣不僅擴大了幼兒的交往範圍,也發揮了大班幼兒的組織協調能力。

片段二

經過調整與改進,我們開展了第二次活動。很顯然,有了大班幼兒的參與,區域內的活動顯得井然有序。在“大人”的幫助下,孩子們穿戴好服裝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時“爸爸”會帶着孩子幫娃娃洗澡,有時“媽媽”會給孩子講故事。吃完飯後,“爸爸”整理,“媽媽”洗碗,孩子午睡……在我們的提示下,“媽媽”帶着孩子到鄰居家串門。這時,新的問題出現了:由於幼兒相互不夠熟悉,主人客套地招待了客人之後就不知道説些什麼、做些什麼了,串門活動有點牽強,始終停留在形式上。

反思及策略:幼兒之間的交往是在內在需要的驅使下產生的,幼兒往往與他人熟悉後產生交流,在進一步瞭解中產生深入交往的願望。在本次活動中,由於幼兒來自不同班級,彼此幾乎不認識,這時的交往並非出於幼兒自身的需要。同時,活動區的空間隔離也阻礙了幼兒的交流,因而交往成了一種形式。我們針對這一現象採取了相應的空間策略,利用開放式的活動環境為幼兒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首先,我們將區域間的隔離物換成竹柵欄,並用半透明的紗幔遮擋。半透明的隔離物既使“家”有了獨立的空間,又便於幼兒接受來自相鄰區域的信息,拉近了各區域幼兒之間的距離。同時,我們在區域之外設置了魚池、菜園、遊樂場等開放式的公共活動場所,以吸引幼兒走出區域,與其他區域的幼兒交流。

片段三

在第三次活動中,幼兒多了一項“户外遊玩”的內容。三家的動物寶寶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來到遊樂場,在共同遊戲的過程中,幼兒彼此認識並逐步熟悉起來,自發產生了積極的互動。如熊貓寶寶邀請大家到他們的竹林散步,小貓寶寶邀請大家去自己的魚塘釣魚,小兔寶寶帶着大家參觀他們的蘿蔔園。

彼此熟悉之後,幼兒的互動變得自然、流暢、持久。如,熊貓媽媽帶着寶寶來到中大班的共享區域。在自選超市中,熊貓寶寶希望為自己的鄰居送上一份禮物,於是選擇了小兔愛吃的蘑菇和小貓愛吃的魚乾。“咚咚咚”,熊貓寶寶敲響了小兔家的門,小兔全家熱情地迎了上來。“打個電話給小貓,大家一起來熱鬧一下吧!”兔媽媽的建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一時,小兔家擠滿了客人,熊貓們不停地介紹自己的遊玩見聞,大家決定組團去旅遊。小兔家不時地傳出歡笑聲……

反思及策略:第三次活動中,我們採用的空間策略發揮了作用。開放性活動場所的開闢不但為幼兒提供了一起遊戲的場所,也為幼兒的互動提供了內容與話題。超市、魚塘、菜園、遊樂場等活動區域本身就具有共享性質,並不像“家”一樣相對獨立,因此,它們有利於幼兒在活動區內自然地互動。共同感興趣的活動為幼兒的互動創造了機會,豐富的材料又讓幼兒的互動更具實質性的內容。共享活動的內容越豐富,越能促進幼兒互動,而積極的互動又有利於生成豐富的活動內容。

共享區域活動“小動物的家”是對“娃娃家”的擴展與豐富,許多活動內容通過幼兒的互動得到有機整合,而幼兒也在互動中實現了經驗的碰撞,提高了交往能力與合作能力,促進了社會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