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精選8篇)

校園4.7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登鸛雀樓》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精選8篇)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1

本課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後根據自己的所見有感而發,寫下的一首名詩。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學會生字,理解詞語。

3、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藴含的哲理。

教學重點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藴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後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登鸛雀樓》。鸛雀樓也因此而名揚四海。

師板書課題(生用手書空跟着寫)

2、師簡介作者王之渙

過渡:今天,我們就跟隨作者一起回到古代,站在鸛雀樓上看一看那滾滾流向大海的黃河。

二、看圖激趣初讀古詩

1、師出示課文插圖。説説你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2、同學們,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王之渙就來到這裏,看到了這幅景色,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藉助文中的拼音讀一讀。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漸入詩境理解古詩

1、自由讀古詩,讀後想想:

(1)詩人哪兩句是寫登上鸛雀樓看到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哪兩句是寫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欲:想要。窮:盡。目:眼睛。“千里目”是誇張的説法,指看到更遠的地方。

4、説説“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麼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聽教師範讀,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情調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學寫“入”,“欲”兩個生字。

3、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藴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

教學難點:

提示最後兩行詩句所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學,進一步讀好、背好古詩,

學寫其它5個生字。

教學過程:(略)

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古詩《登鸛雀樓》教後反思

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薰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後,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髮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髮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擴大發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瞭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於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於詩意及藴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藴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驗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後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後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於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後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説的喜歡自己説。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徵,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願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遊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於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説説“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並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鑑教授説:“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繫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覆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裏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並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藴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着,按學生的意願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藴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教後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後,在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來組織教學的,但由於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於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還有,對多媒體的操作還不夠熟練。一是“黃河入海流”的畫面本應圖、文、聲立體輸出,結果“黃河水”只聞其聲,不見其景,當時我只能隨機應變,運用音樂創設的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去描述,彷彿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學生寫字時我是配的優美典雅的古箏樂,結果課件並未播放。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説都是一種收穫。通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説明凡事都在發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穫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鑽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欲”“樓”。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簡單理解詩意,並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藴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古詩。

2、體會最後兩行詩句所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簡筆畫

一、導入

師: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學生都喜歡畫畫,今天老師也畫一幅畫送給大家好不好?(師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高山、黃河、夕陽、鸛雀樓、詩人,每畫一種,都讓學生説出畫的是什麼。)

師生共同板書課題:鸛雀樓(齊讀)

相機簡介鸛雀樓,引出詩人王之渙

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着羣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大海。他感到,這裏的景色太美了!那麼遠處的風景又是什麼樣的呢?只可惜站在這裏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把詩人畫到鸛雀樓頂層):我們來試試,哇!真的看到了!那誰知道為什麼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師:你太聰明瞭,和大詩人王之渙想的一樣。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後,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寫成了一首古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課件出示課文)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17課《登鸛雀樓》。

師: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課題。

師:登什麼?

生:登鸛雀樓

師: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應該在“登”的後邊做一停頓,讓別人一聽就知道,作者登上的這座樓叫鸛雀樓,再讀課題:登/鸛雀樓

師:你懂的可真多!題目中的“雀和樓”都是本課的生字,仔細觀察這兩個字,説一説你是怎麼記住它們的?觀察佔格位置。(引導學生用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識記生字)

師:編歌謠“雀”:少寫一筆,住多一橫

師:讓我們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師範寫,生書空)

學生先描紅,再臨寫。

師:編歌謠,區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樓,有竹是揹簍,用手摟一摟,數旁在後頭。

學生説關鍵筆畫,描紅臨寫“樓”

二、檢查預習,指導朗讀。

師:課文預習了嗎?

師:這些生字都認識了吧?我們開火車讀一讀。

師:這列小火車開的是又快又穩。誰能把這首詩讀一讀?

師:通過預習,把古詩讀的如此的流利,你們真了不起!老師想和大家比賽讀這首詩好嗎?

師:那老師先來吧!請同學們做評委。

生:給老師打一百分!

師:謝謝同學們!大家為什麼給老師打滿分?

生:因為老師讀得很好!

師:好在哪兒?

生:老師的聲音很響亮。

生:老師有的地方讀得快,有的地方讀得慢,“白日”連起來,“依山盡”讀得很慢,“黃河”這兒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個字都讀得很重,“欲窮千里目”聲音最高,“更上一層樓”這一句讀得一個字比一個字高,就象在上樓梯一樣。(師邊聽邊在詩中畫出停頓符號,着重號)

生:老師還帶上了表情讀!

師:沒想到老師的祕密都讓你們發現了!下面組內練讀古詩,每組推選一名同學和老師比賽。

師:同學們讀的真棒,願意和老師合作讀一讀這首詩嗎?

師:我們一起讀題目,然後我讀一行,你們讀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師:白日依山盡

生:黃河入海流

師: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師: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來一遍?

師:那我們換個方式,這次我讀的聲音低,你們讀的聲音高,怎麼樣?

師:白日依山盡

生:黃河入海流

師: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師:這樣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現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嗎?

三、體會詩意

師:同學們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現在讓我們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麼?(太陽靠着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詩可以描述此景呢?

師:再看看到了什麼?(奔騰的黃河水滾滾地流入大海)

師:怎樣才能看到更遠的景色呢?

師: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遠,這就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同學們學的真認真,我們再來做個小遊戲好不好?

師:我説句子,你們接詩句,看誰厲害。

師:傍晚,太陽靠着遠處的羣山慢慢落下。

師:滾滾的黃河水流入大海。

師: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四、拓展遷移

1、小明演講比賽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卻對他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勵他繼續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五、背誦古詩

師:咱們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現在有很多同學都會背這首古詩了,如果加上動作就更利於我們記憶背誦了,全體起立

師:自己加上動作試着背一背。

師:會背了嗎?誰願意背給老師和同學聽一聽呢?

師:放學回家後,誰願意背給媽媽聽?現在,我當你媽媽,你背給我聽好嗎?想想,到家了應該怎麼説?

師:回家後,誰願意背個姐姐聽?現在我當你姐姐,你該怎麼説?

師:誰願意背給奶奶聽?現在,我當你奶奶,奶奶年紀大了,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師:請同學們回到家後,把這首古詩背給家裏的人聽。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瞭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瞭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難點】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教師:本課的生字、詞語卡片、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1、讀課文三遍,包括課後生字。2、勾出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3、給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4、給生字組詞,至少兩個,鼓勵找四字詞語。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説説景象如何?

3、著名詩人王之渙來到這裏看到了這樣的景色,留下了傳送千古的名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吧!生讀題,學習題目中的三個漢字,只要求認。

二、讀熟古詩,認識漢字。

1、師:王之渙筆下的黃鶴樓是什麼樣子的呢?先聽老師讀一讀,一邊聽一邊劃出停頓來。

2、師: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幫助下,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嗎?自己試一試吧!生讀完以後,交流展示。

3、詩歌讀得這麼好,漢字娃娃一定記得很熟!咱們來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讀漢字,交流識字方法,組詞。

4、把漢字娃娃送回到古詩中,你一定讀得更好。生再讀古詩。

5、師:孩子們知道這首詩是什麼意思嗎?我説一句話,你説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着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能看着這樣的情景背誦嗎?練習背誦。

三、書寫生字。

1、師:調皮的漢字娃娃要孩子們送他們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裏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寫的漢字娃娃很少,你能寫好嗎?找找這些漢字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生交流寫字要領。

3、師:咱們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一看二寫三對照。生擺好書寫姿勢,做到三個一,然後開始書寫,努力做到書寫規範、端正、整潔。

4、生寫完以後,展示,交流,評獎。

四、作業設計:

1、默寫古詩。

2、讀讀王之渙的其他古詩。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反思:

登鸛雀樓

識鳥學字,揭示課題。

1.出示鸛圖片,認識這種鳥嗎?這種鳥有個美美的名字,叫鸛。板書:鸛齊讀鸛。這種鳥很特別,發現了嗎?它的尾巴特別長,是一種長尾巴鳥。一般,表示長尾巴鳥的字,用鳥字旁。再讀。

2.出示雀圖片,這又是什麼鳥呀?(麻雀)我們發現麻雀的尾巴和鸛的尾巴明顯不一樣,顴的尾巴長,雀的尾巴短。對,這是一種短尾巴的鳥。

我們來看這個雀字,板書(雀)上面一個小,下面加個隹,注意小的豎鈎要變成豎。這是長丿,要寫舒展,課文中還有很多長丿的生字。

隹是一個新偏旁。隹是一類短尾巴小鳥的總稱。

3.鸛和雀,是兩種不同的鳥,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種鳥類,就是:鸛,黃河邊的`一種水鳥,人們習慣叫它鸛雀。跟老師讀。

4.出示鸛雀樓圖片,這是什麼?這是一座古代的樓台。名字叫鸛雀樓。板書:樓

猜一猜,為什麼這個樓有這個名字?據説常有鸛雀在這裏停留,所以稱之為鸛雀樓。

讀讀這個名字。鸛雀樓有三層樓,很高,可以登高望遠。

5.這首詩是作者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後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以古詩題目叫登鸛雀樓。板書:登齊讀古詩題目。

指導讀詩題:登鸛雀樓,鸛雀樓樓的名字,要連讀。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鸛”“欲”2個生字,會寫“依”“窮”“目”3個生字。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

3、瞭解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使學生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理解並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瞭解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教學素材:

《登鸛雀樓》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釋課題

1、同學們知道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課件出示2)(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

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課件出示3)齊讀課題。

2、注意讀準“登”字。你有什麼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登”是什麼意思?(登上)討論:有什麼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呢?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

3、請同學們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一寫課題。

4、過渡語:理解詩題後,你想知道什麼?(啟發學生質疑)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讀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要求。(課件出示4)

1、要求:

①藉助拼音自由讀讀這首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②看看從這首裏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你沒有讀懂?

③數一數這首詩有幾句?

2、(視頻播放)播放範讀古詩。(課件出示5)

3、指名讀古詩,檢查讀的效果。(教師點評)

4、領讀、齊讀。

詩會讀了,現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去看一看哪裏的景色吧!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盡”(課件出示6)

1、指名讀。問:白日指什麼?(太陽)。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盡”)這個字讀什麼?jìn再讀。我們平時常用到這個字,誰來組詞?“盡”是什麼意思?(消失)

3、太陽怎樣?

“依山盡”是説太陽——靠着羣山慢慢落下去,最後消失不見了。

4.指名再説説這句詩描繪的情景。試着説第一句話的意思。

5、指導讀第一句:白日/依山盡。(師範讀、指讀、齊讀)

(二)理解“黃河入海流”(課件出示7)

1、看到黃河的圖片,説説你看到了怎樣的黃河?

2、練説:我看到的黃河。(奔騰不息)(波濤滾滾)……

3、(課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濤滾滾的黃河,會流入哪裏?

指名答:黃河流入大海。引導學生聯繫已學詩句:百川東到海。

前後位討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什麼意思?

練讀:黃河/入海流。(表現出黃河滾滾流入大海的氣勢)

(三)理解“欲窮千里目”(課件出示9)

1、“欲”是什麼意思?(想要、希望)“窮”是什麼意思?(窮盡)

2、“目”是什麼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寬闊。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遠的地方。

説説“欲窮千里目”的意思

練讀:欲窮/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層樓”(課件出示10)

1、同學們想一想,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更上一層樓”。這是為什麼呢?(引導學生想象在2樓的位置看得遠,還是在10樓的位置看得遠。)所以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板書:登高望遠)

2、“更上一層樓”這裏表示“再、又”。誰來為“更”組詞?

3、誰來試着説一説“更上一層樓”的意思?

4、兩句詩中的千里和一層都是都是真實的數字嗎?不確切,我們把它叫做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的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和更上兩個詞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層樓”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不僅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會望的遠的道理,同時激勵我們不斷攀登高峯,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

5、連起來説説3、4句的意思。

師: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樓上,還常常被人們用在學習,工作等地方來鼓勵別人。(課件出示11)

6.請你們各自也做詩人,來吟誦一遍。(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朗讀古詩)

練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感情朗讀、當堂背誦(課件出示12)

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1、確定感情基調

2、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

3、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後評議。

4、感情朗讀。《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只有短暫的四行,卻向我們表達了不凡的胸襟抱負,和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讓我們有感情的讀一讀(交流讀後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詩。

小結:山銜落日水流入海,這是多麼氣勢磅礴的山水圖啊!這裏有詩人向上進取得精神,有高瞻遠矚胸襟的同學們,讓我們也銘記這首詩,讓他激勵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上也樂觀進取,更上一層樓!

五、拓展延伸,編曲歌唱(課件出示13)

如此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的古詩,同學們想不想聽一聽它改編成歌曲後,是怎樣的?(播放歌曲)同學們課下也可以把喜歡的古詩試着改編成歌曲聽一聽!

六、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聽到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課文裏的生字很想跟我們交朋友。看,它們是誰?

1、瞭解筆畫筆順

依:

窮:

目:

鸛:

欲:

2、交流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

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並讓學生伸出手指,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

4、開始練字。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展評。

課堂作業新設計

1、填一填。

白日_山盡,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樓。

2、帶着動作將所學古詩背給家長聽。

3、為古詩配上美麗的圖畫。

參考答案:

1、依黃河窮目層

2、(自己設計合理的動作加入古詩裏,合情合理即可)

3、(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為古詩畫上美麗的圖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登高望遠高瞻遠矚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查資料多媒體課件鼓勵學生背誦古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生字“雀”和“樓”。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喜歡學習古詩嗎?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古詩一起來背一背。

2、你們知道這麼多古詩,真是棒極了!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一首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3、師板書課題,學習“雀”和“樓”

4、簡介鸛雀樓:鸛雀樓在山西永濟縣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鳥兒鸛雀在樓台上休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台叫做鸛雀樓。有一天,唐朝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了這首詩。

二、初讀古詩

學生自由藉助拼音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在不懂的字詞旁畫上“?”號;

出示詩句,檢查學生的朗讀:

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

【窮、更、入】這幾個生字比較難讀。指名讀,齊讀一下難讀的生字。

指名1人讀古詩。

同桌互讀互聽

三、品讀古詩

過渡: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

1、學習第一句詩。

⑴小朋友先讀讀第一句詩,再看看文中的插圖,你都看到了什麼?(點名“白日”指傍晚時的太陽)

⑵讓我們隨着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再去看看吧。

師配樂深情敍説:夕陽挨着連綿起伏的羣山緩緩落下,餘暉染紅了天邊的雲彩,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波濤洶湧,流向遠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壯觀、美麗的景象,讓詩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黃河……。

⑷現在,你明白了詩句中的“依”是什麼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盡”就是指太陽挨着羣山漸漸西沉,最後看不見了。

⑸詩人站在鸛雀樓上,不僅看到了夕陽西下的美景,還見到了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導朗讀:讓我們再來看看這滾滾的黃河水,想像它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老師相信,你們能把這句詩讀得更好!

(視頻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生自由練讀。

⑺指名1人讀。若讀不到位,師加以指導。

小結學法:這句詩寫出了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象。(板書:看)剛才,我們是怎麼學習這句詩的?(藉助文中插圖,發揮想象是我們學習古詩的一大幫手,讀好詩句)

對呀,我們可以藉助課文裏的插圖,想象畫面,來學習古詩,今後,大家一定要常運用這個方法。

2、學習第二句詩:

⑴站在鸛雀樓上,面對這樣壯觀的美景,詩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讀(第二句)(背景圖:鸛雀樓)

⑵理解“欲”、“窮”在板書上點出“欲”,“欲”在字典裏由四種解釋(課件出示:①慾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將要),你覺得這句詩中該選哪種意思呢?(課件閃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詩一種誇張的説法,指看到更遠的地方,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就必須要。

⑷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

⑸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生自由談。(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書

什麼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生自由談。出示:

(1)學期結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斷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用詩句鼓勵他,願他學習:。

(2)爺爺奶奶希望爸爸媽媽努力工作,不斷進取,越來越出色,祝他們工作:。

小結:是呀,不管什麼人,不管做什麼事,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收穫!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的決心。

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課件出示畫面、古詩。再把這首詩連起來讀讀吧!

情境中背誦

伴隨着優美的古箏曲,練着把這古詩背一背。誰來背?指名2人背。

齊背。

反饋練習

回憶古詩填空:見《補……》第47—48的第1題。

3、拓展練習

王之渙還寫了很多詩呢,今天,我們再來看他寫的另一首詩《涼州詞》

課件出示: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師帶領生齊讀一下。

四、學習生字

指導書寫:“雀”和“樓”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剩下的生字。

3、正確完成課堂練習。

教學重難點:識字寫字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

1、看圖練習背誦:指名背,分組背。

2、隨音樂一齊背誦。

二、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依入欲窮目更

指名讀,齊讀

2、説説哪一個字最難記:

重點指導:入欲更

3、指導在田字格中書寫。師範寫:入欲更

4、學生描紅臨寫。

三、正確完成練習

1、比一比,再組詞

八()窮()衣()日()容()

入()究()依()目()欲()

2、默寫這首詩,同桌互查。

3、完成《補充習題》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並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並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閲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説説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着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着書大聲地跟着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説一句話,你説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着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悦吧!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遊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 (學生回答)

2、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 自瀆課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小朋友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裏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裏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每個小朋友的眼裏都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四,寫字教學

1、小朋友讀得好,組詞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 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後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後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會背誦課文。

2、能説出古詩的意思。

3、學會"欲,窮,目,更"4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上節課我們已初步領略了鸛雀樓的美景。今天,我們將再一次走近鸛雀樓,盡情欣賞美景。不過,在此之前,我要給大家進行一次測試,過關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賞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裏默讀,

二、

(一)複習引入,揭示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説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並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説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後,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於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裏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裏的"入海"是説明"流"的方向。説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麼意思 説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覆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麼 (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 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 詩人看到了什麼 (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指圖(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麼看着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 (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 (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後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