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湘教版國中八年級地理基礎知識

校園1.31W

國中地理相對比較簡單,上課時聽講,課後通過練習加以鞏固就能學好。其中八年級的地理課本內容是最重要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重要的地理知識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湘教版國中八年級地理基礎知識

  八年級地理知識

一、南北氣温的差異

【五個積温帶的區別】

温度帶

範 圍

≥10ºC積温

作 物 熟 制

寒温帶

黑龍江省北部、內蒙古東北部

<1600ºC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麥、大麥、馬鈴薯等

中温帶

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大部新疆北部

1600—3400ºC

一年一熟,春小麥、大豆、玉米、穀子、高粱等

暖温帶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和新疆南部

3400—4500ºC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冬小麥複種早熟糜子、蕎麥或冬小麥複種玉米、穀子、甘薯

亞熱帶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4500—8000ºC

一年兩熟或三熟,稻麥兩熟或雙季稻,雙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麥

熱帶

滇、粵、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8000ºC

水稻一年三熟

【我國氣温分佈特點】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

【產生南北氣温差異的原因】

緯度位置是影響我國氣温分佈的重要因素。

【我國冬季最冷和最熱的地方】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鎮(52.3 ºC);最熱的地方是海南省;

【我國夏季最冷和最熱的地方及三大火爐】最冷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人稱“火洲”(最高氣温49.6ºC);三大火爐:重慶、武漢、南京;

二、東西乾濕的差異

【年降水量分佈的總趨勢】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我國降水的時空分佈】時間分佈:夏秋多春冬少;空間分佈:東南多西北少;

【四類乾濕區的區別】

濕地

降水狀況

分 布 地 區

植被

農業類型

濕潤地區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發量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東北三省東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

森林

水田

半濕潤

地區

年降水量400—800 mm、降水量>蒸發量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部

森林

草原

旱地

半乾旱

地區

年降水量200—400mm、降水量<蒸發量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畜牧業

乾旱地區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發量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畜牧業

  國中地理知識要點

中國的自然環境

1、地勢總特徵: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

2、一、二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是: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3、二、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4、主要山脈走向:(P26)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 崑崙山脈―秦嶺 南嶺

5、P27頁表格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冰川廣佈,世界屋脊)、

內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無垠)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雲貴高原(地形崎嶇、梯田)

6、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國最大的盆地 【天山南側,西氣東輸的起點】

準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緯度最高的盆地,天山北側}

柴達木盆地——地勢最高的盆地“聚寶盆”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7、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西側

東側

橫斷山

青藏高原

雲貴高原、四川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東北平原

山脈

兩側的地形區

北側

南側

天山

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崑崙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8、地形特點:地形複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9、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10、1月0℃等温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11、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鎮,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

12、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温度帶是寒温帶、中温帶、暖温帶、亞熱帶、熱帶。還有一個高原氣候區。(見書P33)

13、暖温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14、800mm等降水量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15、降水最多的地方—台灣火燒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七年級地理必考知識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地球是一個 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

2、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學家麥哲倫環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現象、麥哲倫環球航行、地球的衞星照片。觀察月食的陰影區,其邊緣呈 圓弧 (圓弧、直線),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狀可能為 圓形。

二、地球儀

1、定義: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

3、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 顏色、符號和文字 來表示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4、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麼區別?

①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並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顏色、符號和文字等)

②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③地球儀比地球大大縮小了。

5、地球儀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軸。

6、地球儀的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軸。

三、經緯線

1、緯線:在地球儀上,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週的圓圈。

①所有的緯線都是圓,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

②緯線都指示東西方向。

③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2、經線: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①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經緯線。

3、地軸:地球的自轉軸。(與經緯線一樣,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實存在的)

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4、經、緯度:為了區別各條經線和緯線,人們為經緯線標明瞭度數,分別叫經度和緯度。

①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相同緯度的緯線用南S、北N來區分)

②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 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以東的18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③本初子午線是東西經的分界線。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台舊址。(國際日期變更線)

④經、緯度在地球上的分佈:

緯度:以赤道為中心,往南北兩極逐漸增大,最大值90度,在南北極。

經度:自西向東,度數逐漸增大的是東經,度數減小的是西經。最大值180度。

5、國際上習慣把20°W和16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赤道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

6、低、中、高緯度的劃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經緯網

1、定義:是地球儀或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交織成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