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校園1.79W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合集15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

課後反思:

本堂課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

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課文之初的情感基調定得準。我主要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兩種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利用課件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描寫的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除了運用課文形象的插圖外,教師的範讀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地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在多次地練習裏形成朗讀的技能。這樣做比純粹地教給學生空洞的朗讀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的愉快。

“混合運算”一課是在國小生學習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並且學習了用分步解決乘加、乘減兩步計算的問題的內容。。根據二年級國小生年齡小,思維直觀的特點,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的教學手段,創設了購物情境提出問題,在結合具體情境中學生瞭解到在一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時要先酸乘法,再算加或減法,體會混合運算的意義,逐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理解運算順序,掌握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的技能。

2、在具體情境中,提出運用混合運算解決的問題。

3、樹立學習的信心,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

一、重視情境的引入。

數學源於生活,課堂上我展示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超市買東西的照片,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同學們在大屏幕上看到同學在買物品,馬上興趣昂然。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便於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情境的創設更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

以前我認為只有讓學生自己感悟,教師不講授,才是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課堂上不敢多講,有時該講的地方也不講,學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師的點撥,學習效果很差。一節課下來,學生疲乏,教師勞累。在這堂課上,教師範讀的地方不少,談話煽情的地方也有幾處,但是並沒有妨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生學得很自主。

現在我才明白,教學的內容比形式更重要,範讀、談話,這些傳統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運用得當,同樣讓學生學得自主。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2

近期內按照領導指示,我們二年級組對《我要的是葫蘆》進行了同課異構活動,對於此次活動有以下兩點看法。

第一點:識字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種識字竅門,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是提高識字效率的前提。

對於識字教學,有的生字可以跟學習課文相結合。如在學習“葫”“蘆”“藤”時通過圖片來指認“葫蘆”和“藤”,讓學生先認識一下“葫蘆”和“藤”是什麼,然後通過觀察瞭解到“葫蘆”和“藤”都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

有的生字則可以通過做動作在理解的基礎上既可以記住它的形,也可以記住它的音。如:教學“盯”時讓學生先做動作理解,知道眼神一動不動地專注地看就是“盯”,要用眼去“盯”,所以“盯”字是目字旁。理解了“盯”的意思,也記住了它的字形。

在識字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進行角色轉換,調動學生識字的熱情。例:師説:老師這裏有幾個字不認識,你願意教教我嗎?根據學生的指導來認識“藤”,而且能在圖片上指出哪裏是藤。師又説:老師還發現兩個雙胞胎兄弟,你發現了嗎?相機指導認識“掛”和“哇”,你還發現哪些跟他們長的很像的生字?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 “佳、蛙、娃、窪):師説:跟這些生字寶寶交上了好朋友,相信你能把這段文字讀的更美。通過雙胞胎兄弟的'字頁來調動學生進行形近字辨認的積極性,在愉悦的課堂氛圍中積累識字經驗,為以後的識字教學成功地積累識字方法,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的活力,是孩子的生命。想象力在孩子的世界裏,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它讓孩子有了自己的“童話”我們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這個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為此,我就這個問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如下的嘗試: 例:想象: 轉眼之間,冬去春來,又是一個播種的好季節,這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結果孩子們大部分都説出了第二年,這個種葫蘆的人很認真地管理葫蘆,有了蚜蟲及時治療,而且創造性地寫出了許多治療蚜蟲的好辦法。如:用手捉、噴農藥等,到了秋天,小葫蘆長成了大葫蘆,種葫蘆的人高興極了,他想去年要是聽聽鄰居的勸告,自己早就擁有大葫蘆了,看來以後對於別人的意見要虛心接受才對。也有個別孩子固執地把他還編成一個不聽勸的人,結果小葫蘆又都落地了。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繼續去探討和研究的地方。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3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 一類字二類字一共12個生字。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後向老師彙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有的學生彙報:“鄰”字讀成了後鼻音,“藤”“盯”字讀成了前鼻音,同伴教會了我“哇”字怎麼組詞。這樣經過學生一彙報,我也就知道這些生字是他們難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這幾個生字當做重點,以多種形式反覆地讀,例如: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着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3、男女比賽讀,4、開火車讀。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當學生和文本接觸之後,我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我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閲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繫。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並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閲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

我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採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説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説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帶領學生更加深入體會。我抓住人物的語言,人物的神態動作來教學。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裏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加以品析。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帶着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我追問:“那個人為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先讓學生自己選擇,你想讀什麼角色的內容,然後老師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讀,再讓男生和女生對讀,接着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讀課文,來讀出那位種葫蘆的人滿不在乎的語氣,和後來不聽鄰居勸告,結果沒有收到葫蘆後悔的語氣。學生讀得興趣盎然,對課文也非常熟悉了。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這是從科學的角度來掌握的,另外也讓學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

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注意做事情的過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繫。

篇二:《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閲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本文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於是當葉子上長了蚜蟲,他覺得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後來當鄰居勸説時他也是漫不經心,不加理睬。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 在教學過程,我力求使學生通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品悟課文語句裏包裹着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同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選擇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

本課的優點是:通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

本科的不足是:在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沒有尊重學生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當孩子説出自己的感受時,老師遷強地讓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

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需要教師有隨機應變的能力。總之,很多不足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漸改正與完善。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4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做課的內容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15課《我要的是葫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識字,學詞、學句,結合圖畫理解葫蘆葉子和果實之間的聯繫。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重點體現以下兩個方面:

一、關注識字的情境,讓字詞句教學有生命力

語言文字的學習一定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如果脱離了語境,讓孩子單純地去識某個字,不但字形不容易記,而且字音也很容易遺忘,字義的理解也就更難了。所以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識字,真正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比如:學習“藤”字時,我先引導學生看圖認識藤,直觀瞭解藤的特點,再由“葫蘆藤”拓展到生活中學生見過的黃瓜藤、葡萄藤等,進而讓學生更好地識記這個“藤”字;在“謝”字教學中,我在和學生的交流中給學生創造一種語言環境,讓學生明白在“謝謝”這個詞中,“謝”表示感謝的意思,在“花謝了”這個詞中,就表示的枯萎凋落的意思,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謝”的字義。

二、關注語言的應用,讓字詞句教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應用語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特別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語言文字的理解應用。比如,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比較句子體會小葫蘆慢慢變化的過程,然後引導學生想想在我們的身邊還有什麼也在慢慢地發生着變化,這個問題一下子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他們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我想,孩子們在用慢慢説句子的時候,他們的腦子裏面是有畫面的,是有情境的,這樣的字詞句教學是基於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的,是指向學生思維發展的,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

三、關注漢字文化,讓字詞句教學增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熱愛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個漢字都承載了及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本節課在“慢”字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古文字深入理解“慢”的字義,同時瞭解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學生對漢字產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漢字的願望,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點想法,由於本人經驗有限,課堂上還有很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5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句。並通過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課上“我能説”、“我能演”、“我能做”,使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例如:請同學上台來掛葫蘆,其他同學觀察他的動作,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掛”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後再想想還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學生們很快想到了“哇、畦、窪”等生字,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識字面,並使以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抓住一條主線:引導孩子們順其自然地識字,並在識字活動的基礎上滲透漢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幾個想象説話的環節。如:“當看到那麼多蚜蟲時,如果你是種葫蘆人的朋友或者只是個過路的人你會説些什麼?”以及最後續編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種了葫蘆,當再次生了蚜蟲時他會怎麼做?”通過這樣的大膽想象,不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也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培養。

此外,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通過課件創設情境向學生們展示了葫蘆的可愛,蚜蟲的可怕等,從而激活學生們的思維,使之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6

《我要的是葫蘆》是二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講一個人種葫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有蚜蟲他不治,鄰居勸他他不治,最後葫蘆都落了。

教學這篇課文時,主要是要引導學生研究兩個問題:

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

2、為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在這兩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採用讓學生自讀自悟的方法。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知道了什麼?生通過自己閲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很喜歡葫蘆;我再順延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角色,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我又從圖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生提出了“葫蘆為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那麼喜歡葫蘆,那他都在做什麼呢?”通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在探究葫蘆落的原因中,我通過讓學生讀,在讀中畫出種葫蘆人的想、説的句子,分析種葫蘆人的心理,找到葫蘆掉落的原因是因為種葫蘆的無知與不聽勸告,蚜蟲吃光了葉子,最後葫蘆就落了。

兩個問題串起一堂課,簡潔有效,學生學得快樂,老師引得自然。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7

這是一篇寓言,講一個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愛小葫蘆,但葫蘆葉上生蟲了,他認為葉子上的蟲子和他要的葫蘆沒有關係。結果小葫蘆掉光了。這則寓言説明,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看問題。

這篇課文的語言很豐富,語言點很多,細節描述,情態描述,反問句、感歎句的語氣變化及應用很多。怎樣才能夠在讓孩子們在一節課中掌握這些語言點,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設制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把自己就當成那個種葫蘆的人,從種葫蘆人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人物的語言描述,心理活動,神態。並能夠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這節課件是參考樂教樂學的課件進行修改,動畫非常多。課堂的整體氣氛及效果都還不錯,對語言點的落實及把握也能夠落實到位。但我對學生問題的導語及過渡語有點生硬,不夠童趣,沒有思考到二年級小朋友的理解潛力和詞彙量。像在強調反問句語:有幾個蟲子怕什麼!的朗讀時,為了突出反句語語氣,我問他們,這個種葫蘆的人認為有幾個蟲子沒關係,不可怕,不用怕。就應讀出怎樣的語氣來,有些人説要不當一會事,有些人説,他不把蚜蟲放在眼裏。其實這樣已經夠了,説明孩子已經理解了。結果我總結了一下要讀出不屑的語氣,他們不理解不屑的好處,反而不知所措。

課程在細節上的處理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由葫蘆的圖片導入課文,讓孩子看圖來説説葫蘆的樣貌。意圖第一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觀察潛力,第二為了強調細節描述,怎樣把物體描述得更具體,更生動。第三為了引入課文,看看課文中的葫蘆是什麼樣貌的。再一次強調對事物的.細節描述。但在操作上出現了問題,課文中描述葫蘆的語言是一句話,而我為了能讓孩子説出葫蘆的樣貌,給孩子的語言提示也是一句話,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還説,難度有點高。許多孩子説不出來。如果當時給出的語言提示是詞語,比如()的葫蘆藤,()的葫蘆葉,他們回答的用心性也就會更高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8

寓言,童話是孩子們所喜歡的。都是用具體形象的事例來説明一個道理。課文《我要的是葫蘆》讓小朋友初步瞭解植物的葉子與果實之間的關係,並初步感知事物之間是相互有聯繫的。這篇課文還有一些好的詞語描述,可作為寫話的示範。

一,好句子,好詞語積累。

"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詞語,讓學生想象描述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寫話中加修飾詞語作一個準備。不足的是在指導閲讀時,什麼讀出來比較平淡,沒有引導生對重點詞的指導讀。

二,充分發揮學生質疑的潛力。

弄清這篇課文,主要是弄清兩個問題:

1,種葫蘆的很喜歡葫蘆,他最後要到葫蘆了嗎。

2,為什麼種葫蘆的那麼喜歡葫蘆,最後葫蘆還是一個個落了。

3,我要的是葫蘆,那不要的'又是什麼呢。

在這幾個問題的設計上,我都是讓學生在讀中,自己提出來。第一個問題的引出,我以讓學生自讀第一自然段,提問:讀後你明白了什麼生透過自己閲讀,能自己想到:種葫蘆的人喜歡葫;我再順式讓學生找出從哪句話能夠看出他很喜歡葫蘆,再抓詞語"每一天""看幾次""越看越喜歡"來領會種葫蘆的人對葫蘆的喜愛。整個過過程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啟發的主角,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體會,充分發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潛力。

一自然段學完後,導出最後一個自然段"葫蘆都落了。"讓學生談談聽到這個消息,有什麼問題。再透過圖文結合,生提出了"葫蘆為什麼都落了"等問題,師再引入"種葫蘆的人喜歡葫蘆嗎為什麼他那麼喜歡葫,那他在做什麼呢"透過師生質疑,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進入2,3自然段的學習。

幾點思考:

1、教師的提問欠精。有時提的問題,會把學生問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話寫出了葫蘆的可愛""有幾隻蟲子怕什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以後對問題的設計還需再細推敲。模稜兩可的提問使問題繁雜,不成體系,又浪費了課堂的時間

2、教師自己説的太多,尤其是最後道理的引出,教師能夠放手讓學生多説多想。

3、教師的評價語太過單調。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9

首先,這是一篇寓言,講一個種葫蘆的人十分喜愛小葫蘆,但葫蘆葉上生蟲了,他認為葉子上的蟲子和他要的葫蘆沒有關係。結果小葫蘆掉光了。這則寓言説明,任何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我們要正確全面地看問題。

這篇課文的語言很豐富,語言點很多,加之語言描寫,細節描寫,情態描寫,反問句、感歎句的語氣變化及應用。如何能夠在讓孩子們在一節課中掌握這些語言點,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設制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把自己就當成那個種葫蘆的人,從種葫蘆人的角度出發來理解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活動,神態。並能夠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之中。

課堂的整體氣氛及效果都還不錯,對語言點的落實及把握也能夠落實到位。但教師對學生問題的導語及過渡語有點生硬,不夠童趣,沒有考慮到二年級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詞彙量。像在強調反句語“有幾個蟲子怕什麼!”的朗讀時,為了突出反句語語氣,我問他們,這個種葫蘆的人認為有幾個蟲子沒關係,不可怕,不用怕。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來,有些人説要不當一會事,有些人説,他不把蚜蟲放在眼裏。其實這樣已經夠了,説明孩子已經理解了。結果我總結了一下“要讀出不屑的語氣”,他們不理解“不屑”的意義,反而不知所措。

課程在細節上的處理有些不足之處,比如由葫蘆的圖片導入課文,讓孩子看圖來説説葫蘆的樣子。意圖第一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第二為了強調細節描寫,怎樣把物體描寫得更具體,更生動。第三為了引入課文,看看課文中的'葫蘆是什麼樣子的。再一次強調對事物的細節描寫。但在操作上出現了問題,課文中描寫葫蘆的語言是一句話,而我為了能讓孩子説出葫蘆的樣子,給孩子的語言提示也是一句話,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還説,難度有點高。許多孩子説不出來。如果當時給出的語言提示是詞語,比如()的葫蘆藤()的葫蘆葉……他們回答的積極性也就會更高了。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時我精心準備的一堂公開課,在師傅吳老師和我的反覆打磨中較成功的完成了,通過這一次的反覆修改教案和試教,讓我對教學,教好學有了更深的感悟!

1.把握教材,抓住課文的重難點。

本篇課文是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都是寓言故事,從語言故事中感受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而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雖然引導學生明白了葫蘆葉子和葫蘆果實之間是有聯繫的,但是始終到課結束了我也沒有捅破這張紙,所以整體來説對課文重點的把握還是不夠的。但是,本篇課文的知識與技能教學目標:體會反問句、感歎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對於這個教學目標我認為我還是把我得很好的,通過反覆的讀、語氣的指導以及變換句式讓學生理解這幾個句子。

2.認真備學生,教師放手,讓學生大膽説

為了這篇課文能達到更好的水平,我總共試了三次,每一次吳老師都會告訴我,讓我少説話,多傾聽學生的,可是我總是怕學生打不上來,我只能按部就班的走,當學生出現危機時,我便趕緊“搭救”,後來我發現確實是我走入了誤區,我只是一味的去走過場,完成教學進度,卻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所以課堂氣氛活躍不起來,學生不用説,不想説,其實都是因為教師引導得不夠,通過兩次試教,我慢慢地學着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讀,自己領會語氣,自己感悟課文內容,我發現他們真的很棒,適當的激勵更是讓學生融入課堂,做課堂的'主角。

3.注重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是寫小葫蘆可愛的樣子的,所以要引導學生讀出對小葫蘆的喜愛之情,而本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種葫蘆的人説“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更是文章中的亮點,學生要讀出種葫蘆人的喜愛與急切的感情,那麼當再出現那一副葫蘆壞了的圖片時,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種葫蘆人的心痛了。

總之,只要把握重點,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學生朗讀的指導,相信不管那篇課文都是可行的。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1

課件《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今天我講這篇課文是這樣設計的:

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出示大屏幕(葫蘆的圖片)讓學生介紹自己對葫蘆的瞭解,讀課題你知道了什麼?讓學生明白讓學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説話,讓學生產生質疑,紛紛提出:那個人結果得到了葫蘆嗎?那個人為什麼得不到葫蘆?學生帶着問題走入課文。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進行理解:“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學生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明確了這麼一條線,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通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為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當學生學完3、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為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後通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

《我要的是葫蘆》中種葫蘆的人讓人覺得可笑、可氣,又可憐。可笑的是他的無知愚昧,可氣的是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可憐的是他那麼喜愛葫蘆,結果卻一無所獲。

這節課學生理解了課文,我順勢進行課題訓練:“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學生結合本節課內容進行續編故事,把説和寫結合起來,效果很好。只是在本節課沒有時間寫,孩子們回家完成此項訓練,學生寫的內容真好。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2

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而,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有所感悟,在朗讀中來表達出情感。

在《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過程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下面一個教學片段:

師:讀了第一自然段,你們眼中彷彿看到了什麼呢?

生:雪白的小花、可愛的小葫蘆等。

師:誰願意讀一讀相關的句子?

生: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師:你讀的真不錯!能告訴大家,你為什麼把“掛”讀重音呢?

生:我喜歡“掛”這個字因為我每次讀到“掛”時我彷彿看見有幾隻小葫蘆掛在藤上隨風飄動,好像在和我們打招呼呢!所以我讀時重讀“掛”覺得張衡説這些話時相信自己説的是對的,很有自信。所以我就把“就”讀成重音。

師:你説的很有道理,哪位同學也來讀一讀呢?

生: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

師:老師聽出來了,你把“雪白的”讀成重音,為什麼這麼讀呢?

生:因為我要讓別人知道葫蘆花的'顏色是白色的……

師:你們理解的都很好,讓我們帶着這種情感,大家再讀一讀第一自然段吧!

………

教學反思:

在此片段中,我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學所表達的意思,在朗讀中表達出自己個性化的體驗,在朗讀中促進學生情感的昇華。學生在朗讀中提高了朗讀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能取得這樣的效果是因為:文章的內容是由語言表情達意,其意境是讀出來的,讀能發現美、讀能產生美、讀能欣賞美,學生在讀中悟義、悟情、悟境,在生活中他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去感受美、創造美,從而逐步形成並提高學語文、用語文、愛語文的素養。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3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閲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一、字詞教學要紮實

1、識字方式多樣化

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多種識字竅門,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是提高識字效率的前提。對於識字教學,有的生字可以跟學習課文相結合。如在學習“葫”“蘆”“藤”時通過圖片來指認“葫蘆”和“藤”,讓學生先認識一下“葫蘆”和“藤”是什麼,然後通過觀察瞭解到“葫蘆”和“藤”都與植物有關,所以是草字頭。有的用猜字謎的形式鞏固識字,如“鄰”、“盯”。最後的生字教學環節比較有新意,學生在全面回顧了本課的教學內容後自然引出寫字教學,教學過程顯得比較自然。

2、明確一種思想——以讀品文

閲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閲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讀的層次,讀通——讀懂——讀透。讀通就是要求學生能把課文中的生字讀準字音,讀懂就是能帶着問題有目的去讀,並能邊讀邊思考,讀透就是在讀懂的基礎上選擇重點片段讀,加深課文理解,體會語言文字優美之處,並且讀的形式多樣。

我一共設計了以下幾種形式的讀:1、第一次自由讀課文,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多讀向遍,第二次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劃出描寫葫蘆樣子的句子。2、指名讀出葫蘆樣子的句子,邊讀邊想。3、指名讀,讀後師生一起進行評價。4、同桌互讀,讀出喜愛的事情,5、默讀課文,思考:種葫蘆人的最後得到了嗎?6自由讀,讀出傷心,7、齊讀課文。讀好後,我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這樣使評價的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讚賞別人的優點時,也是主動學習,積極接受;在教學中我還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注重學生的個人感受,結合各自生活的實際賦予其不同的內涵。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閲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好句子、好詞語積累,為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細”“滿””、“綠”“幾朵”“雪白”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找準一個切入點——以題導文

每篇課文的教學都有一個切入點。找準了切入點,將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方便。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我從課題入手:“我要的是葫蘆,言外之意是我不要葉子”。順機啟發學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説話。因為切入點選得準,孩子們的思維很活躍,紛紛提出:那個人結果得到了葫蘆嗎?那個人為什麼得不到葫蘆?甚至有的學生還提出了頗有深度的問題——“蚜蟲吃的是葉子,可落下的為什麼是葫蘆?”

三、明確一條思路——以“變”理文

文學作品都有一條線索,或為情感線,或為敍事線。教師要善於把握這條線,並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學貼近這條線。《我要的葫蘆》一文,篇幅雖短,但要落實的知識點卻不少。在教學設計上,我始終抓住一條線:“變”。剛開始時葉子長得怎樣?葫蘆長得怎樣?過了幾天,葉子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我們葉子葫蘆之間究竟有什麼密切的關係?明確了這麼一條線,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採取了分散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當學生學完第一自然段時,通過看圖——學文——品文,引導得出:因為葉子長得好,所以葫蘆才長得可愛。從而為後文的學習打下鋪墊。當學生學完3、4自然段時,我又引導學生小結:因為葉子長了蚜蟲,所以葫蘆才一個一個都落了。最後通過這種變化對比,學生明白了葉子與葫蘆之間的密切聯繫,重難點的突破也就勢如破竹。

四、創設一種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激活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我要的是葫蘆》中種葫蘆的人讓人覺得可笑、可氣,又可憐。可笑的是他的無知愚昧,可氣的是他不聽鄰居的勸告,可憐的是他那麼喜愛葫蘆,結果卻一無所獲。

為了讓孩子們進入人物的內心,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多處採用情境創設法:

1、想象法創設情境

在教學課文第一段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可愛”“掛”等詞語,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多麼可愛的小葫蘆哇!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幾次。”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都看到了什麼?

生:我看到了小葫蘆長得很可愛。

生:我看到了那個人每天都要去看他的小葫蘆。

生:我看到了藤上長了幾個可愛的小葫蘆。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小葫蘆很可愛?

生:我從“掛”字看出小葫蘆很可愛,因為“掛”字讓我感覺葫蘆好像在風中搖動,一蹦一跳,十分可愛。

通過想象,把孩子們帶入故事的情境之中,從而有身臨其境之感,好像葫蘆就在他們眼前,那個人就在他們的身邊。

2、角色體驗創設情境

為了讓孩子們理解那個人自言自語地説:“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這句話,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拿出一個小葫蘆)那個人是怎樣看着他的小葫蘆的?

生:(做出一動不動的樣子)看着小葫蘆。

師:你為什麼這樣看呢?

生:書上説那個人盯着小葫蘆,所以要一動不動地看。“盯”就是一動不動地看。

師:是啊,上課時,同學們都盯着黑板。那個人盯着小葫蘆説了什麼?

生:(齊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小葫蘆,誰來表演一下?

生:(盯着小葫蘆)説……

師:你現在的心情怎樣?

生:我很急,希望我的小葫蘆快快長大。

師:那麼你會怎樣讀這句話?(指導朗讀)

……

師:這句話是種葫蘆的人對誰説的?

生:對葫蘆説的。

生:對自己説的。

師:你從哪知道的呢?……

師:這種自己對自己説話,我們稱為“自言自語”,老師就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有一次,我的筆不見了,我自言自語地説: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麼一會兒功夫就不見了?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會?

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紛紛應用“自言自語”説出自己的經歷)

這樣,我通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

這篇寓言是讓學生明白事物之間是有聯繫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結合本課特點,從觀察插圖入手學習第一自然段,然後導出第四自然段,瞭解現象及結果後,在第2課時再學習二、三兩段,探究其緣由“葫蘆為什麼落了”。在第一課時中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積累詞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感情朗讀,抓住描寫葫蘆前後變化的句子,體會人物的心情變化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識字教學在整個課時中佔據了比較多的時間,前鬆後緊,導致後面的朗讀、理解比較急,比較淺。在讀的指導過程中,老師沒有尊重的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如體會向處心情的地方,當孩子説出自己的感受時,老師遷強地讓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去探究,讓孩子“我口表我意會更好。由於前面的識字教學時間花得過多,導致朗讀時間不夠充分,朗讀流於形式,不夠落實;朗讀對象狹窄,沒有讓大多數同學得到鍛鍊;

總之,很多不足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漸改正與完善,還需不斷學習,爭取進步!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4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寓言故事。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生動有趣,便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易於學生理解。文章第二自然段有這麼一句話:他盯着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説:“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在教學這個部分時,我請一個學生來解釋一下什麼是“自言自語”,這個學生由於預習不夠充分,一時語塞滿臉通紅,其實這個這個詞從字面也可以瞭解大概意思,於是我就拿出一個小葫蘆,對這個學生説:“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演一下這個種葫蘆的人吧?”他擺脱了這一尷尬局面,也鬆了一口氣,接着上台,做出盯着小葫蘆的樣子。我讓其他同學評議,有的同學説,他雖然做出了一動不動的樣子,但沒有做出自言自語的樣子,表現種葫蘆的人着急的心情,然後我順勢指導他們讀種葫蘆的人説的這句話,然後我再問那位學生,“這句話是種葫蘆的人在對誰説的?”學生們紛紛説:“對葫蘆説的”“對自己説的”,在其他學生的提議示範下,他最終準確地表現出了種葫蘆的人自言自語的樣子,在學生的掌聲中走下了台。我就抓緊機會説:“這種自己對自己説話,就是自言自語,老師就曾有過這樣的體會:有一次,我的筆不見了,我自言自語地説:我明明放在桌上的,怎麼一會兒功夫就不見了?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會?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紛紛應用

“自言自語”説出自己的經歷。

這樣,我通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這一小插曲,反而使學生對自言自語這個詞語理解的`更為深刻了.。

看起來,這是一個很小的教學環節,但由於我處理的靈活富有創意,因而就有了特別的意義。首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相信學生會感謝老師給他解了圍。其次,通過這次表演,不但這個學生,全班所有學生都對這個詞語印象深刻。第三,調劑了單調的課堂氛圍,用短短的幾分鐘的時間,讓孩子表演一下詞意對於活躍課堂氣氛作用很大,可以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持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15

《我要的是葫蘆》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怎樣在開頭就抓住學生的興趣,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小朋友們,你們見過葫蘆嗎?

生:見過!

師:那你們是在哪裏見過的呀?

生:我在農村農民伯伯的菜園裏見過的!

生:我通過看動畫片《葫蘆兄弟》知道的。

生:我在百科全書裏看到過。

生:… …

師:哪位小朋友能把你見過的葫蘆畫到黑板上呢?

(小朋友們都躍躍欲試,老師請了其中一位畫一畫。)

師: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個葫蘆吧!(稍停)當你們看到葫蘆時你會聯想到什麼呢?

生:我會想到酒,因為古代的人經常用它來裝酒的!

師:你懂的可真多呀!

生:我會想到小提琴,因為它的形狀和小提琴很像。

師:你真注意觀察,不錯!

生:老師,我看到它我能馬上想到《葫蘆兄弟》裏怎麼演的`,嘿嘿!

生:… …

師:那這麼可愛的葫蘆你想要嗎?

生:要!

師:不光小朋友們喜歡這葫蘆,還有一個人也非常喜歡,他就説:“我要的是葫蘆。”

(出示課題:我要的是葫蘆)讓我們一起來説説這句話吧!(齊讀)小朋友們,我有一地方要考考大家,這“葫蘆”應該怎麼讀啊?

生:應該讀輕聲。

師:真謝謝你,我知道了這裏“葫蘆”應該念輕聲。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了嗎?讓我們一起來一次吧!

生:葫蘆。

師:讓我們連起來説一次吧!(齊讀)

師:小朋友們,讀了這個故事的題目,你有什麼想知道的嗎?

生:我想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生:這個故事主要講了誰呢?

生:他為什麼要説這句話呢?

生:… …

師:那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去讀讀這個故事吧!

… …

教學反思: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一個好的開頭是非常必需的,一堂課也是如此。如果在導課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有想聽下去的慾望,那你的課也就成功了一半了。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我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有話可説;請他們畫葫蘆,動靜結合,讓他們覺得課堂有意思;鼓勵學生質疑,讓他們帶着問題去學習課文,更有目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