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網

校園2.41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網,歡迎閲讀與收藏。

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網

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網1

活動目標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點,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點及應用。

2、激發幼兒觀察、發現、探索、創造的慾望和興趣。

3、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能力及動手活動能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杯子的共同特點,不同材料杯子的特點及應用。

活動難點:培養觀察、發現、探索的慾望和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各樣的杯子與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動室內。

2、同樣大小的塑料杯、紙杯、搪瓷杯、不鏽鋼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組。

3、較淡的顏色水及熱水。

活動過程

1、請幼兒給杯子和瓶子分類,通過觀察比較,找出杯子與瓶子的不同點:(杯子口較大,有無蓋都行,一般用來盛裝液體;瓶子口較瓶身小,有蓋密封,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盛裝)。

2、請幼兒自由選取杯子,向同伴介紹"我喜歡的杯子",並相互討論總結杯子的共同特徵及用途。

3、請幼兒隨意擺弄各種各樣的杯子,比較發現杯子的不同點,並請幼兒根據杯子製作材料的不同進行分類活動。

4、操作比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點。

(1)請幼兒捏一捏、壓一壓各種材料的杯子,説説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反覆感知歸納出:(塑料杯、紙杯較軟;玻璃杯、不鏽鋼杯、瓷杯很硬)。

(2)請幼兒掂一掂、比一比各種材料的杯子,説説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感知歸納出:(瓷杯、玻璃杯重;紙杯、塑料杯輕;搪瓷杯、不鏽鋼杯比較輕)。

(3)請幼兒看一看倒上顏色水的各種材料的杯子,説説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觀察歸納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較透明;紙杯、搪瓷杯、不鏽鋼杯不透明)。

(4)請幼兒摸一摸、試一試倒上熱水的各種材料的杯子,説説有什麼感覺?引導幼兒感知歸納出:(瓷杯熱、瓷杯傳熱最快;玻璃杯、不鏽鋼杯、紙杯、塑料杯比較熱,他們傳熱比較快)。

(5)請幼兒想一想、説一説:哪種材料的杯子易摔壞?讓幼兒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壞;搪瓷杯易摔壞外瓷,鐵身易鏽蝕變壞,不如不鏽鋼杯結實光滑;紙杯、塑料杯不易摔壞,但紙杯不如塑料杯結實耐用。

5、請幼兒儘可能多地説出自己見過的杯子。

6、請幼兒聯想、實驗,比較幾種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紙杯與塑料杯:紙杯易腐爛,無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爛,易造成白色污染。

(2)燒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燒杯可以加熱,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熱易破裂。

7、請幼兒討論在下列情況時應選擇什麼樣的杯子:

(1)外出旅遊。(結實輕便有提手不易摔壞的杯子)

(2)給病人送熱奶。(保温帶蓋有提系的杯子)

(3)給客人沖茶水。(保温帶蓋有把的杯子)

8、請幼兒觀察杯子的外部細微特徵,討論杯子上的"小祕密":

(1)高腳杯上的細長腿。(美觀、方便)

(2)杯身上的"凹"部。(拿握方便)

(3)杯身上的平行紋。(拿握防滑)

(4)杯子上的杯把。(方便、不燙手)

(5)杯提手。(方便省力)

(6)摺疊伸縮杯。(少佔空間)

(7)杯子蓋兒。(衞生、保温)

(8)燒杯上的"尖凸小口"。(倒物方便,不灑物)

(9)杯身罩套。(隔熱、防滑、美觀)

9、出示實物,向幼兒介紹幾種新產品,開闊幼兒眼界,萌發幼兒科技發明意識。

(1)山東無棣的貝瓷杯:貝瓷杯是利用貝類硬殼作原料加工製成的杯子。貝瓷杯細膩、輕便、美觀,且以"廢物"作原料,有利於環境保護,深受大家喜愛。

(2)中國廣州佳潔士塑料刷牙杯:具有廣告宣傳作用。

(3)向幼兒介紹諾亞口杯的發明者"著名青年發明家xxx教授"。

活動延伸

1、繪畫、講述活動"我想發明的杯子"。

2、紙杯或塑料杯製作活動"土電話""飛碟"。

活動反思

各種各樣的杯子是幼兒非常熟悉而又經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動中我注意收集利用豐富多彩的材料,結合幼兒的實際經驗,調動幼兒多感官參與,鼓勵幼兒自由觀察、操作、發現、比較、討論與探究,充分展示了一個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發現學習的動態活動過程。讓幼兒帶着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探究慾望,對杯子的種類、材料、用途、細微特徵及異同展開了多角度的聯想和思考,在親自動手操作的活動中加深了認識,以致於在"我想發明的杯子"這一環節中都積極參與,各抒己見,其觀察能力及創造思維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諧的發展。

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網2

設計意圖

進行人體知識的教育,不僅能滿足年幼兒童探索自身奧祕的興趣和願望,並對幼兒瞭解自己,培養自我保護能力有着重要的意義。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與幼兒有着密切相關的聯繫,是幼兒很熟悉的xx器官之一。對皮膚的探索,符合幼兒直覺行動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特點,可見、可聞、可觸摸、可操作。 瞭解皮膚的功能,對認識自己的身體感興趣。

活動目標

1、萌發探索人體的興趣。

2、在觀察和操作中,初步瞭解皮膚的構造和功能,提高觀察能力和觸覺感受力。

3、知道要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並使皮膚不受到損傷。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 幼兒已認識過人體的某些器官。

2 操作材料:冷水、熱水、夾子、羽毛、石子、玻璃球、絨毛玩具、木塊、放大鏡、印泥、白紙、記號筆。

活動過程

1、幼兒互相找身上的皮膚,知道皮膚的重要性。

1)小朋友,你們覺得人體中什麼器官最重要?

注:在幼兒已認識了人體一些器官的基礎上,我請幼兒自由發表意見:人體哪種器官最重要?其目的在於複習以前學過的有關xx器官的知識,同時也促使幼兒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促進幼兒的思維活動。

2)請小朋友互相找一找身上哪些地方有皮膚。(幼兒觀察議論,得出人的身體上每個地方都有皮膚。)

注:好奇心是幼兒學習的內驅力和學習獲得成功的先決條件。在幼兒看來,這是很好玩、有趣的一件事,它喚起了幼兒強烈的好奇心,正是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使幼兒能專心致志地去尋找、去觀察。

3)皮膚是我們人體最大的器官,那我們如果沒有皮膚會怎麼樣?

注:如果我們沒有皮膚會怎麼樣?孩子們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有的説:沒有皮膚,血都流出來了;有的説;沒有皮膚,我們會死的;有的説:沒有皮膚,人會變得很難看……他們善於思考、積極表達,這種良好的學習品質是非常難得的。

小結:皮膚就象我們的外衣一樣,人身上不能沒有它。

2、通過觀察和操作,瞭解皮膚的構造和功能。

1)請小朋友去玩一玩桌上的材料,互相説説發現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材料安排

第一組 冷水、熱水 第二組 夾子、羽毛。

第三組 石子、玻璃球 第四組 絨毛玩具、木塊。

第五組 放大鏡、印泥、白紙 第六組 記號筆。

注:操作物體、觸摸是兒童獲取科學經驗、形成和運用科學概念的源泉,也就是説只能通過他自己的探索、操作物體、感知來建構物質世界的觀念,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多種多樣的材料,使每個幼兒有多次接觸材料的可能性。在這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得積極、主動、輕鬆而無拘束,他們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發現、去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表達,與同伴交流。

2)請小朋友説一説發現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注:孩子們的回答是這樣的:一隻臉盆裏的水是冷的,一隻臉盆裏的水是熱的;夾子夾在手上很疼,羽毛碰在手心上癢癢的;石子是粗粗的,玻璃球是滑滑的;玩具是軟軟的,木塊是硬硬的;用放大鏡可以看見手上有毛孔、汗毛,手上還有指紋和手紋;

用記號筆畫一條線在手上,把皮膚拉緊,線條就變長了……從孩子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通過觀察、操作、與材料的充分作用,已經在感知經驗的基礎上主動建構了有關皮膚的構造與功能,它是靠幼兒自己去理解的。幼兒得到了樂趣,活躍了思維,也嚐到了成功的喜悦。

小結:皮膚上有細細的毛孔和絨絨的汗毛,熱了,毛孔能幫助身體排汗、散熱;冷了,毛孔就縮小,不讓冷空氣進入體內。手上有指紋和手紋,而且每個人的指紋和手紋是不一樣的;它還能感覺出冷、熱、痛、癢,感覺出物體的軟硬、光滑和粗糙;皮膚還具有彈性。

3)小朋友去玩一玩剛才沒玩過的材料。

注: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讓能力較差的幼兒能夠去操作儘可能多的材料,發現、感受剛才未知的經驗。而能力較強的幼兒則可更深入地進行觀察、探索、思考,尋求多種方法。

3 討論如何保護自己的皮膚。

啟發幼兒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討論:要勤洗澡、洗臉、洗頭、換衣,防止尖利的器具損傷皮膚,傷了要及時擦藥,要加強鍛鍊,使皮膚更健康。

注:在已經認識了皮膚的構造和功能的基礎上,我很自然的把問題引到了自我保護上。在這裏,我並沒有運用傳統的説教法,而是通過幼兒與同伴之間,幼兒與老師之間的討論來獲取知識。教師的主導性與幼兒的主體性處理得恰到好處。

4 遊戲:對與錯

請小朋友仔細聽,如果我説得話是對的,就舉起手中的紅卡,如果是錯的,就舉起手中的綠卡。

1)蔬菜和水果使我們的皮膚變得不健康。 (錯)

2)喝水對皮膚有好處。 (對)

3)皮膚被劃破了,就再也不會好了。 (錯)

4)小朋友用了化粧品能使皮膚變得更漂亮。 (錯)

5)最薄的皮膚是嘴脣,最厚的皮膚是指甲。 (對)

教學反思:

讓幼兒通過觸摸,操作物體、是兒童獲取科學經驗、形成和運用科學概念的源泉,也就是説只能通過他自己的探索、操作物體、感知來建構物質世界的觀念,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我為幼兒準備了多種多樣的材料,使每個幼兒有多次接觸材料的可能性。在這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得積極、主動、輕鬆而無拘束,他們用各自不同的方法去發現、去感受,用自己的語言大膽地表達,與同伴交流,運用孩子樂於接受的形式——遊戲與動手操作,來增加、加深對皮膚的認識,顯然是成功的,它抓住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使幼兒在快樂的遊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知識,起到了擴展、補充的作用。

教師要為幼兒創設寬鬆的環境…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看法…。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不足:

教師顯得有些急,沒有用幼兒的文字語言進行表述,沒有發揮幼兒的主題作用。

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網3

活動背景

磁鐵是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磁鐵能夠吸住鐵做的東西,這一特性激起小朋友對磁鐵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夏天晚上,小朋友來到廣場玩釣魚,真是愛不釋手,但是他們只知道可以玩,還不知道“魚”被“釣”上來的原因。聯繫現實生活,磁鐵對人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本人設計了《奇妙的磁鐵》這一科學探究活動,目的是激發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感知磁鐵,並瞭解磁鐵是一種礦石。

2、通過實驗操作,瞭解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略),能吸住鐵做的東西(詳)的特性,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3、瞭解磁鐵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讓幼兒知道磁鐵可以吸住鐵做的東西。

難點:磁鐵能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點。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能被磁鐵吸住的物品以及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品:如鐵釘,鑰匙,鎖頭,回形針,積木,兵乓球,沙子等。

2、人手兩塊標有南北極的磁鐵以及記錄表,筆。

活動過程

開始環節:教師通過談話形式引出磁鐵,引起幼兒的興趣。

基本部分:出示磁鐵,讓幼兒認識磁鐵,然後探索磁鐵的特性,交流探索,總結磁鐵的特性。然後投放材料,讓幼兒幼兒動手操作,磁鐵能吸住那些東西(自先準備好各種不同材質的小東西)完成作業。

結束部分:教師總結磁鐵的特性。

拓展部分:讓小朋友繼續做實驗,探索磁鐵的特性:磁鐵能吸住水中的東西嗎?磁鐵能吸住埋在沙中的東西嗎?在玩具推裏怎樣才能很快的找到鑰匙?

教學反思

上完課之後我並沒有覺得頓時輕鬆了,我知道冷靜的反思能帶來更多的收穫。本次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選擇活動內容和設計活動過程,讓幼兒通過對磁鐵的探究,初步瞭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幼兒藉助對磁鐵的探究,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觀察、思考、實驗等探究方法,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整個活動過程圍繞着觀察、思考、動手操作來展開。小朋友既有觀察的過程,思考動口的空間,又有動手操作實踐的過程,讓他們經歷“發現問題——實驗探究——獲得結論”,因此小朋友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積極的探索,從而培養了小朋友的探索精神。但是本節課有許多不足之處,首先從內容的選擇上,一些老師課後跟我説,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個內容比較深奧,小朋友不易理解和記住,所以這個環節應該放到後面來進行。這是我對課前所選擇的內容和過程設計上考慮不周的表現。其次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有的環節交代不太清楚,某些細節不能根據小朋友活動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而及時的靈活的整改,環節的設計還有待改進,我想這跟豐富的經驗有着直接的關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網4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彩虹這一自然現象,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科學探索的興趣。

2、通過實現操作,探索彩虹形成的奧祕。

3、在感受彩虹美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錄像機、錄像帶《奇妙的彩虹》。

2、在活動區中投放試驗用具:三稜鏡、自來水軟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鏡等若干。

3、活動前讓幼兒通過看圖書、問家長等多種途徑收集有關彩虹的知識,並在活動區中投放有關彩虹的圖片。

4、在晴朗有太陽的日子裏進行活動。

活動過程:

一、通過讓幼兒互相交流討論,激發幼兒探索彩虹這一自然現象的興趣。請幼兒講出在什麼地方發現彩虹的?彩虹是什麼樣的?像什麼?(請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討論江處彩虹的顏色、形狀以及看到的彩虹的感受)。

二、引導幼兒觀看錄像《奇妙的彩虹》,簡單瞭解彩虹的形成。

“老師也見過彩虹,還把它錄了下來,請小朋友看為什麼會出現彩虹?”

看完錄像後提問:彩虹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什麼形狀的?像什麼?

三、開展小實驗:自制人工小彩虹,初步然所、發現彩虹形成的原因。

1、引導幼兒從已準備的種種材料(三稜鏡、自來水軟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鏡等)中,任意選擇材料,自由探索實驗。然後相互交流自己所發現的現象。(幼兒操作時,教室可尋回瞭解幼兒的探索情況,並給予適當的指導。)

2、請發現小彩虹的幼兒演示、講解自己發現的有趣現象。(當幼兒講解演示不夠清楚時,教師可做必要的提示和幫助。)

實驗一:正對太陽,從軟管中噴出呈霧狀的自來水,透過水霧,就可以發現彩虹現象。

實驗二:透過三稜鏡觀察太陽光折射的七種顏色。

實驗三:把鏡子房倒水盆裏正對着太陽光,,就會發現彩虹現象。

實驗四:背對着太陽站立,然後用嘴向空中噴出一口水霧,就會看到在那些水珠上面有一條小小的彩虹。

3、啟發幼兒在實驗成功後,互相那交換材料,試一試用另一種方法發現小彩虹。

4、組織討論:彩虹是怎樣形成的?(彩虹是漂浮在空中的小水滴,反射太陽光形成的。)

四、引導幼兒欣賞故事《虹和霓》,初步瞭解虹與霓的區別,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述故事《虹和霓》

提問:

1、雨過天晴,小喜鵲發現了什麼?

2、彩虹上面有一道淺顏色的叫什麼?(霓)虹和霓有什麼不同?

3、為什麼小喜鵲的話還沒講完彩虹及不見了?(因為雨過後,天空有許多小水珠,他們讓太陽一照就折射出七色光,太陽再曬一會兒,細微小水珠被蒸發掉,虹與霓就沒有了。)

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網5

設計意圖

影子是幼兒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也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影子時大時小、時隱時現等各種各樣的變化,都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讓幼兒瞭解影子與光的密切關係,激發幼兒對影子的好奇與興趣,讓幼兒在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中去探索是最好的方法,因此,特設計了 《奇妙的影子》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探究影子的成因,初步瞭解影子的變化與光之間的關係。

2、能合理進行光與影子關係的猜想,並樂於操作、驗證。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光線較暗的教室、手電筒、各種玩具、布娃娃、記錄紙等。

活動過程

一、猜謎導入,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請幼兒猜謎語: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事走在前,有時走在後。我和他説話,就是不開口。

二、組織幼兒操作實驗,瞭解影子的成因。

1、教師結合經驗提問:你們在什麼地方見過影子?為什麼會有影子?在什麼地方沒有影子?

2、幼兒拿出手電筒和玩具分組做影子的實驗,看看發現了什麼?(教師參與其中)

理解影子的成因之一:有光的地方有影子,沒有光的地方沒有影子。

3、引導幼兒進行探索實驗,拿手電筒照玩具和手,通過自己的實驗發現影子與物體和光三者的關係。

發現影子的成因之二:不透光的物體遮住了光才會有影子。

三、幼兒操作探索,理解影子的變化與光和物體的距離、位置有關。

幼兒兩人一組,用手電筒做光源從遠近不同的距離、高低不同角度照射布娃娃,觀察布娃娃影子的大小變化,並做好記錄。

小結:當光離物體近時,影子變大。離物體遠的時候,影子變小,光從低處照相物體的時候,物體變大,從高處照相物體的時候,物體變小。

四、啟發幼兒説出還有什麼樣的光能照出影子?

讓幼兒知道有光才會有影子的道理。教師小結:太陽光、月光、燈光、燭光等能照出物體的影子。

五、影子的利用。

1、交流:你們知道生活中影子有哪些用處?

2、小結:人們用影子的原理髮明瞭電影;工程使用高樓的影子計算出高樓的高度;科學家用月球上山峯的影子計算出山峯的高度;藝術家用影子的原理髮明瞭一種很有趣的皮影戲。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提供各種卡紙剪得西遊記人物卡片、手電筒等,組織幼兒玩皮影戲的遊戲,繼續探索光與影的祕密。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首先抓住孩子的認知特點,創設一個活潑有趣的氛圍,讓孩子積極主動的自我發現,通過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讓孩子在玩中觀察、探究影子的產生、影子的祕密等問題。

其次在多次的遊戲體驗中,讓幼兒獲得了關於影子現象的產生和變化的豐富經驗,並引導幼兒充分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了孩子們的創新精神,使幼兒體驗到了操作探索的樂趣。

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網6

活動設計背景

本活動運用的知識是有關於飽和溶液和改變液體密度等有關知識。飽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劑裏不能再溶解溶質的溶液。增加溶劑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質。本活動的科學原理在於將糖溶解在水裏製成飽和溶液,使該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活動目標

1.通過感受不同水的.變化,萌發幼兒初步的探究慾望,體驗成功的樂趣。

2.引導幼兒初步的嘗試、感知和發現飽和溶液。

3.讓幼兒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與同伴交流實驗過程與結果。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嘗試自己動手製作飽和溶液。

活動準備

兩杯有顏色的水,兩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筷子。(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看一看,想一想

談話導入:“小朋友看看,老師手裏有什麼?

我要變個神奇的魔術,把紅色的水倒入透明的水中,看看會發生什麼?

(老師邊講述過程,邊着重提出:將有顏色的水慢慢的緩緩的倒入透明的水中)

這杯透明的水還跟剛才一樣嗎?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裏?紅色的水現在在杯子的上面還是下面?

2.試一試:

小朋友,那麼你們想做這樣好看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

(教師給幼兒分別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兩層的水來。)

3.説一説:

導語:你們透明的水有什麼樣的變化?

(教師請幼兒大膽説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果)

想知道老師的魔術是怎麼做出來的嗎?彆着急,讓我們先來看看大屏幕。(放課件)

你看到了什麼?

屏幕上的實驗成功了嗎?為什麼?(因為和老師的水一樣分為上下兩層)

他是怎麼做的?(請幼兒自由回答)

請小朋友觀察老師這杯有顏色的水與你們有顏色的水有什麼不同。(有沒融化的糖,水很稠)因為老師在水裏加了好多好多的糖,直到水吃飽了糖,再也吃不下去,變成了飽和溶液。水吃了那麼多的糖,就會變得重起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所以吃飽了糖的飽和溶液才會沉在水底,而透明的水就變成了兩層。

4.做一做:

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一杯有顏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和白糖,)製作奇妙的水。教師指導幼兒將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裏,要強調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裏不能化了為止。將放有白糖的紅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裏,請幼兒仔細觀察,奇妙的水做出來了嗎?

5.分享

將自己做的奇妙的水拿到老師的桌上擺好,相互説説自己是怎麼做的?結果又是什麼樣的?(是很清晰的分層,或是淺淺的一點點分層,或者沒有分層)

6.延伸:

請小朋友想想還有什麼東西也能在水中製作飽和溶液?回家自己動手嘗試下。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製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觀察記錄:

參加本活動的幼兒共44名,每位幼兒在實驗中都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在第一次將普通的紅色的水放透明的水裏時,幼兒沒有看到分層的現象都感到很失望,有幾個幼兒用羨慕的眼光看着教師分了層的水。在第二次製作糖水的過程中,幼兒都知道放很多的白糖,有7名幼兒用小勺攪的很好,粘度也很好。但是有十幾名幼兒不敢大膽的放糖,只是小心翼翼地用小勺舀了一點點糖,後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又放了一些糖。大部分幼兒將製作好的糖水倒進了透明的水裏,有二十三名幼兒成功了,他們高興地叫着:“老師快看,我的水可好看了。”有九名幼兒本來也成功了。可是他們用小勺在水裏攪了幾下,結果本來已經分層的水又變成了一杯紅色的不分層的水。十七名幼兒沒有成功,原因是糖放的少了,糖水沒有飽和,水的密度沒有太大的增加,所以兩種水又混合在一起了,沒有發生分層的現象。

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網7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彩虹這一自然現象,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科學探索的興趣。

2、通過實現操作,探索彩虹形成的奧祕。

3、在感受彩虹美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錄像機、錄像帶《奇妙的彩虹》。

2、在活動區中投放試驗用具:三稜鏡、自來水軟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鏡等若干。

3、活動前讓幼兒通過看圖書、問家長等多種途徑收集有關彩虹的知識,並在活動區中投放有關彩虹的圖片。

4、在晴朗有太陽的日子裏進行活動。

活動過程:

一、通過讓幼兒互相交流討論,激發幼兒探索彩虹這一自然現象的興趣。請幼兒講出在什麼地方發現彩虹的?彩虹是什麼樣的?像什麼?(請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討論江處彩虹的顏色、形狀以及看到的彩虹的感受)。

二、引導幼兒觀看錄像《奇妙的彩虹》,簡單瞭解彩虹的形成。

“老師也見過彩虹,還把它錄了下來,請小朋友看為什麼會出現彩虹?”

看完錄像後提問:彩虹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什麼形狀的?像什麼?

三、開展小實驗:自制人工小彩虹,初步然所、發現彩虹形成的原因。

1、引導幼兒從已準備的種種材料(三稜鏡、自來水軟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鏡等)中,任意選擇材料,自由探索實驗。然後相互交流自己所發現的現象。(幼兒操作時,教室可尋回瞭解幼兒的探索情況,並給予適當的指導。)

2、請發現小彩虹的幼兒演示、講解自己發現的有趣現象。(當幼兒講解演示不夠清楚時,教師可做必要的提示和幫助。)

實驗一:正對太陽,從軟管中噴出呈霧狀的自來水,透過水霧,就可以發現彩虹現象。

實驗二:透過三稜鏡觀察太陽光折射的七種顏色。

實驗三:把鏡子房倒水盆裏正對着太陽光,,就會發現彩虹現象。

實驗四:背對着太陽站立,然後用嘴向空中噴出一口水霧,就會看到在那些水珠上面有一條小小的彩虹。

3、啟發幼兒在實驗成功後,互相那交換材料,試一試用另一種方法發現小彩虹。

4、組織討論:彩虹是怎樣形成的?(彩虹是漂浮在空中的小水滴,反射太陽光形成的。)

四、引導幼兒欣賞故事《虹和霓》,初步瞭解虹與霓的區別,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述故事《虹和霓》

提問:

1、雨過天晴,小喜鵲發現了什麼?

2、彩虹上面有一道淺顏色的叫什麼?(霓)虹和霓有什麼不同?

3、為什麼小喜鵲的話還沒講完彩虹及不見了?(因為雨過後,天空有許多小水珠,他們讓太陽一照就折射出七色光,太陽再曬一會兒,細微小水珠被蒸發掉,虹與霓就沒有了。)

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網8

設計意圖:

大班的孩子開始對身邊的科學現象感興趣,並表現出主動探索和發現的慾望。但是需要老師給與正確的引導與激勵。一次,我和同事説話時,不經意地將手中拿着的一把小椅子一條腿着地轉了起來,孩子們吃驚地看着我,充滿着好奇和興奮,並在下課的時候模仿起來,但是很難成功,我想孩子們的好奇心我們要保護,孩子們探索的慾望與行為,我們要正確引導。我又想起我們小時候,經常用青黴素藥瓶的橡皮塞子,中間插一根火柴桿,做陀螺玩,還有男孩子自己做木頭陀螺玩,知道孩子對旋轉的好奇與當自己通過努力讓物體轉起來是,那種成功的喜悦與興奮,讓我覺得有必要為孩子組織一次關於探索讓物體轉起來的活動,於是經過自己的充分的準備,包括材料準備、孩子已有經驗的分析,孩子的興趣點和能力所能達到的高度等。實施了這節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旋轉》 。

活動目標:

1.對旋轉現象感興趣,能積極主動探索使物體旋轉的方法並記錄探索結果。

2.知道一切物體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轉起來,樂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探索使物體旋轉的方法並記錄探索結果。

活動難點:

能讓所有的材料都轉起來,知道一切物體在外力的作用下都能轉起來。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

材料一:各種線形、長條形物品:毛線、布條、樹枝等。

材料二:各種平面的物品:紙片、毛巾等。

材料三:各種立體物品:積木,珠子、盒子、瓶子等。

2.記錄紙每位幼兒一張,記錄筆、大風車一個、小風車每位幼兒一個。

3.操作區域和集體活動區域分開。

活動過程:

一、感知發現

1.導入 教師和小朋友每人手裏拿一個風車,和小朋友邊唱邊走進活動室:“大風車吱呀吱溜溜地轉,這裏的風景呀真好看,天好看地好看,還有一羣快樂的小夥伴!”

“小朋友們,你們好!今天的風車轉轉轉節目就要開始了,風車你們玩過嗎?今天老師請小朋友玩風車。(幼兒玩風車)

2.探討:“你是怎麼讓風車轉起來的?”

教師:我們不用這些方法的時候,風車會轉嗎?

教師:對啦,是我們用嘴巴吹,用手撥打,或者利用風吹,風車才會轉起來。

教師:你還見到過哪些東西是可以轉動的呢?

教師:你們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麼轉起來的嗎?

3.教師小結:小朋友觀察真仔細,風車是靠風吹轉起來的;而旋轉木馬和摩天輪是用電的,叔叔按的開關就是電的開關;自行車的輪子是騎車的人用腳蹬才會轉,原來啊,這些東西轉起來都要外界給它力才能轉起來。

二、嘗試探索。

師:老師這裏還有很多材料想請你們去找找看,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轉的?老師這裏有記錄紙,你們看。

(教師講解記錄紙的用法:記錄紙都是用圖案符號表示的,不是用文字表示,各種物品用圖形表示; “猜”是一個娃娃頭像一個問號表示;“嘗試”是用小手錶示)

1.幼兒先猜測每種物品是否能轉動,在“猜”的一欄中記錄。

2.幼兒動手實驗,看到底能不能轉動,並在嘗試一欄中進行記錄。

3.幼兒介紹自己的發現,問:你在玩什麼?你發現了什麼?你是怎樣讓它轉動的?

4.教師小結:立體的物品容易轉動起來,線狀和平面的物品不容易轉動。

三、再次探索 師:剛才我們讓立體的東西轉動起來了,現在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們想辦法,能不能讓那些剛才沒有轉動的東西轉動起來呢?你覺得什麼辦法能讓那些物品轉起來呢?把你的想法畫在第三欄裏。

1.幼兒再次嘗試,(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材料進行輔助),並把自己的探索結果記錄下來。

2.集中交流、演示自己的發現:説説你的辦法。 師:請小朋友來講一講,你是怎麼讓你的那些物品轉起來的,有的小朋友還沒有找到方法,我們教教他們吧!(教師根據剛才的指導與觀察,請幾個幼兒講述並演示自己的方法。)

四、實踐歸納

1.請小朋友去嘗試剛才沒有嘗試的物品,你可以試試剛才大家介紹的辦法,也可以想想其它辦法。

2.教師重點引導幼兒進一步嘗試使物體旋轉的多種辦法。

3.交流歸納。

五、拓展體驗

1.生活中,你還見過什麼會旋轉?

2.試試你的身體會旋轉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讓幼兒在猜測——探索——再猜測——再探索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物體旋轉現象的一個初步的瞭解,他們在自己的努力下知道了:任何物體只要有外力的作用,都可以旋轉起來的科學道理。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對周圍的科學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探索活動產生了積極的態度,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孩子在講述自己的動手操作過程,就是對剛才活動中自己的探索、操作而產生的零散的經驗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形成一個系統的認知和正確概念,孩子對這樣的認知的掌握比教師的講解和灌輸的效果要強很多,是孩子把剛才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固有的認知的一個過程;同時也可以讓自己的個人經驗轉化成大家共有的集體經驗,使得活動重點多次突出,難點再次被突破。活動目標得到了很好的實現,孩子也是在愉悦的情緒中進行了主動探索的活動過程,認知能力、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