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最新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校園2.56W

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數學活動並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真正經歷探索和發現的研究過程,不僅能使學生學到數學知識,接觸到一些研究數學的方法,同時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探索發現的樂趣,下面是關於最新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分析的內容,歡迎閲讀!

最新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前學校舉行的青年教師公開課活動中聽了一節"分數的意義"感觸頗深,國小數學教學設計。"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課本第九冊的內容,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通過學習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單位"1",概括出分數的意義。這樣一節概念課教師在設計上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思路獨特新穎,教學時,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案例描述】

單位"1"的理解。

説學具,充分利用學具表示。

師:如果老師叫同學們用不同的事物表示,我想每個同學都有不同的表示方法,這樣吧,老師請大家小組合作,用老師提供給你的圓片、毛線、4個小女孩的圖片、12根小棒表示出。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反饋。

師:誰願意説一説,你是怎樣表示的。

生:把一張圓形紙片對摺再對摺,每份用分數表示。

師:你為什麼要對摺再對摺?

生:平均分。

師:還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嗎?

生:將繩子剪成4段,每段是。

生連忙補充:將繩子剪成一樣長的4段,每段是。

師:你們覺得他補充的對嗎?他為什麼要補充?

生:他前面沒有平均分。

生:我把4個女同學中的其中的一個圈起來,它也表示。

生:我用4根火柴棒,把它們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生:我用8根火柴棒,也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也是。

生:我用12根火柴棒,每份3根也是。

師:請大家想想,在表示的過程中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平均分。

師: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生:分的對象不同。

生:有的分的是一個圖片、一個的物體,有的是好多個物體組成的。

師:一個圖片、一個物體,平均分後表示其中的幾份可以寫成分數,那麼像4個女同學中的一個,8根火柴棒中的2根等這些都可以用自然數來表示,為什麼也要用來表示?

(1)師:要不四人小組討論一下怎麼樣?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2)反饋:

生:把好多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

生:一個女同學,2根火柴棒都表示是整體的。

師:我們把這些都看成一個整體,那請你觀察一下我們身邊有這樣的整體嗎?

生:我們的班的全班同學。

生:教室裏的所有老師。

生:教室裏的6盞日光燈,教案《國小數學教學設計》。

師:像這些整體或可以看成一個整體,我們都可以把它們看作單位"1"(教師板書:單位1)。

師:你覺得這個"1"與自然數的1有什麼不同?

生:它可以表示好多的物體。

生:它可以表示一個整體。

師:這樣的話要把這個"1"與自然數的1要區別,你們覺得我們最好怎麼處理?

生:給它加個引號。

師:我們把剛才的那些都看成一個整體,那請你説説他們中的一個或一盞可以表示出那一個分數?

生:。

生:。

生:。

【評析】

"分數的意義"是一節常規性的觀摩課,關於這節課的教案不少,課也聽了不少,如何體現"觀念更新,基礎要實,思維要活",我覺的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與處理,對課堂的設計以及處理,給我幾點比較深的感觸:

1、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思路獨特新穎。

傳統教學的種種封閉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迫切需要一種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體驗式學習。以前的教學改革,大多停留在數學學科層面上,往往比較注重將教科書上的知識教給學生。在教學中。往往是教師清楚要教什麼,為什麼這樣教和怎樣教,學生卻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為什麼學和怎樣學。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動力,缺少方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很難得到發揮。因此,當前教育改革的重點應是以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教師把整個學習過程放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全員參與,共同探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

2、讓概念學習具有一定的開放度。

概念學習並不是枯燥的,用概念自身的魅力及教材的內在智力因素讓概念學習也有一定的開放度。在上面這一環節中,教師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如教師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讓學生通過選一選、分一分,折一折等一系列的操作,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理解表示的意義,再通過比較一個圖片,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等一個整體和可以看成一個整體的一些羣體,認識和理解單位"1",教師讓學生在基本理解的同時去區別單位"1"與自然數的1的不同,從而教師突破理解單位"1"這一難點,教學中教師突出了單位"1"的動態變化、分數與所對應的量之間的聯繫、"平均分"概念的進一步深入、分數基本性質的滲透。又如"我們身邊有這樣的整體嗎?""可以表示那一個分數?"既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有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也讓學生看到了分數與生活的聯繫,感悟了生活中的數學。也為理解分數的意義奠定基礎,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師生關係。

教師遵循兒童學習概念的規律的同時,創造性的處理教材。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找準學生的認知的起點,以一個圓形圖片,一根1分米長的毛線段為切入口,讓學生動手摺一折來表示,再過渡用整體來表示。在這些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索,教師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學生在小組合作時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探討、質疑、創造,並逐步的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較好的體現了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還培養了他們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親歷探究發現的過程,已不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目的。教師只有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從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於教師。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相信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探究思維的空間,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分析2

一、背景

數學教學活動應當賦予學生以最多的思考,動手和交流的機會,與此相伴的是,教師的角色要作出改變。《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如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入研究探討和實踐的課題。重要的是,教師角色轉變的重心在於使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表面上看,似乎教師的空間被“壓縮”了,實際上《課程標準》賦予教師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責任和更多的期望。在過去認識物體的教學時,告訴學生什麼是長方體,什麼是正方體等等,怎麼去分辨它們也就夠了,而現在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共同經歷“做數學”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生平等的交流和給以恰到好處的點撥。“認識物體”一課是北師大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的內容,本節課是認識形體的起始課,是藉助於學生對學前這些形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生活經驗的積累為背景,通過自己的活動,增加其感性認識,進而建立這些形體的模型,初步的加以區分。下面以這節課為例,結合“在教學中如何實現教師角色的改變”這一問題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案例

1、開門見山,引入新課:

師: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很多學具,這節課我們就要用到它們,想不想看看?

生:想!(老師事先為每組準備了一套與形體有關的盒和玩具之類,並用布蓋好。)

師:快打開看看吧!

生:哇!(學生露出驚訝而欣喜的表情。)

師:這麼多東西,你能不能給它們分類,看一看,想一想,你打算怎麼分?

生1:我能按大小來分。

生2:我能按它們的樣子來分。

師:你們説的太好了,那要按形狀來分,應該怎樣分呢?你們會嗎?

生:(會!)

師:請你們把筐裏的這些東西按它們的樣子來分一分,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幾個空的筐,每分完一類,就放在一個筐裏,開始吧!

(學生四人一組開始進行分類。)

師:我們來看一看這一組是怎樣分的?

(把這一組的情況橫着掛在黑板上展示給全班來看,掛的時候是按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的順序來掛的。)

你們也是這樣分的嗎?

生:是的。

[評析:這節課可以説是從學生動手操作活動中開始了學生對形體的認識,課的開始教師就抓住了兒童好奇心強這一心理特點,由揭開布到自己動手分類,為學生後面進一步的學習、探索打開一條通道。]

2、共同探索,認識形體:

師:(手指着正方體的小筐)你們看這一筐裏面的東西都是什麼樣子的呢?

(學生都急着舉手要説)

師:那好,就請你們每人選出一個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這一筐裏面的東西都是什麼樣子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學生分小組討論正方體是什麼樣子的,教師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研究,同時參與到各組的研究中去。)

師:你們剛才研究的這個筐的東西是什麼樣子的呢?

生1:它們有六個邊,都是一個樣子的。

師:在哪了?你能到前面指給大家看嗎?

生1:(學生邊指邊説)這有一面;這有一面;這還有一面……一共六個。

師:噢,你是説它有六個面呀,那怎麼數就不亂了呢?

生1:上下有兩個,左右有兩個,前後也有兩個,就是六個了。

生2:我給他補充::上下有兩個,中間的有四個,就是六個了。

師:你是説側着的有四個,上下還有兩個,就是六個。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對於“面”這個概念雖不能準確描述,但學生通過用手去摸都感受了、看到了正方體有六個面,只不過學生習慣於用他們的語言來描述,把“面”説成“邊兒”。]

師:別的同學是怎樣想的?

生3:我還發現它的四個邊兒是一樣長的。

師:噢,你是説這個稜的地方,觀察得真仔細。

生4:它還有八個角。

師:在哪了?

師4:一個,兩個......八個。

師:你是指這個尖兒尖兒的地方。

[評析:在這裏教師隨同學生用兒童化的語言用來描述學生看到的物體的形狀,使學生感到數學真真切切就在自己的身邊。]

生5:我有個問題,這個是方方的東西,(指的是正方體),這個也是方方的(指的是長方體),它們可怎麼區分呢?

師:你真動腦子,那麼我們得認識它們才好區分開,那先保留着你這個問題,我手裏的這個東西叫什麼呢?(指的是正方體)

(教師把正方體貼在黑板上板書“正方體”)

師:那這一類有同學提出來了,它叫什麼呢?(指的是長方體)那長方體又是什麼樣子的呢?請你們每個人拿出一個長方體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説一説它又是什麼樣子的,然後在互相交換着,比比看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學生分別在小組裏互相交流。)

師:那你説説吧,我手裏的這個長方體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

生1:長方體和正方體怎麼區分呢?長方體是長的,正方體是短的。

生2:長方體這個面這麼長,到這個面又這麼長了,所以不一樣。(學生手中拿着長方體邊轉動着邊説。)

生3:它們的稜兒稜兒不一樣高,就是長方體了。

橫着的稜兒稜兒長,豎着的稜兒稜兒短。(多好的發現啊!)

師:那你看看正方體的稜怎麼樣呢?(一樣長)

那你怎麼解決剛才生1,提出的問題呢?

生4:每個面都不一樣,是長方體。

師:都不一樣嗎?

生5:有一樣的,上下一樣,左右一樣,前後一樣。

師:那正方體的每個面大小又怎麼樣呢?

生6:都一樣的。

生7:還可以用測量的辦法也能知道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我量一量每個稜兒稜兒的長短就知道了。

[評析:孩子們上到此時,都很興奮,他們把長方體與正方體對比起來去認識,這一點我在課前是沒有預料到的。學生們能自由地暢談自己的想法,沒有絲毫的束縛之感,正是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充分的交流的機會與時間,才有了學生如此之多的想法,才提出要對比着去認識的想法。教師並沒有生硬地按自己預計的教學計劃進行,而是順應了孩子探究的慾望,使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

師:那麼現在老師遇到一個難題,袋子裏還藏着兩個東西,你看它們到底是長方體還是正方體呢?

(袋子裏面是兩個面為正方形的長方體。)

生1:它應該是正方體,你看它多象正方體。(學生指着一個面為正方形的長方體説。)

生2:那你把它倒着放,你看它就變矮了。它就不是正方體,是長方體了。

師:你們同意嗎?

師:那兩類還是方方的嗎?(指着圓柱和球。)

(學生都搖頭説不是了。)

師:那這一類(指的是圓柱)叫什麼,有誰知道?

(學生爭着説出名稱:圓柱。)

師:那圓柱又是什麼樣子呢?請你們在來看一看,摸一摸,説一説。

[評析:學生很快投入小組探討之中,我在巡視中發現了孩子們並不是只在關注圓柱這一類,他們把圓柱和球這兩類物體放在一起去研究,這一點着實讓我在心中為學生叫好!]

師:剛才我發現有的學生把圓柱和球這一類放在一起去研究了,我們就把它們放在一起去研究。誰來説説你發現了什麼?

生1:我發現圓柱這是平的,這是圓的。(學生手指着圓柱的兩個底面和側面。)

生2:我發現它能滾動,它的邊沒有稜兒稜兒。(學生指的是圓柱的側面。)

生3:我想能把長方體的稜兒稜兒去掉,磨圓了就變成圓柱了。(學生手中拿着圓柱和長方體對比着説。)

生4:我發現圓柱和長方體、正方體它們一樣都能站着。圓就不能站着。(學生把球説成了圓。)

(這時教師巧妙地從信封中取出一個圓説:“我這有個圓你來讓它站着”,學生們都笑了。)

師:那好這一類叫什麼呢?我們通常説踢“球”去!還是説踢圓去(教師手指着球説,學生又是一陣鬨笑,齊聲説“球”!)

生1:我發現球向哪滾都行,圓柱就不行,它只能朝一個方向滾。

生2:因為球沒有平平的面,它也沒有稜兒稜兒,所以它不能停住,它可以到處滾。

生3:我還能把正方體的角去掉就變成球。

師4:你削去一個角不就成了兩個角了嗎?

師3:我可以繼續削。

師:你們想的太妙了。

[評析:課進展到這,學生已不是侷限在把圓柱與球對比來區分,它還能把圓柱與長方體,球與正方體聯繫在一起來區分,學生研究範圍在擴展,學生在充分的利用着教師給他們提供的時間與空間展示着自己,同時也發展了自己。在這個交流中,學生的認識在逐步提升,有新的生成,我想這才是真正意義的交流。]

3、在活動中鞏固認識:

(1)考考你:下面我考考你們是不是認識了這四種形體。

師:這是什麼?

齊答:正方體(學生舉起正方體。)

師:請舉起圓柱。

(學生都舉起圓柱。)

師:這是什麼?

生:球。

師:長方體在哪了?

(學生舉起長方體。)

(2)猜一猜

師:看着拿這麼準,那要蒙上眼睛你還能認出它們來嗎?

生:能。

(這時教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來蒙上他的眼睛,遞給他一個長方體,請他猜是什麼?其它同學看到後學着他的樣子,兩人一組也做起這個遊戲來。看誰猜的準。這一活動不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鞏固了剛才學生對形體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3)找朋友

師:我把這四種物體畫在紙上了,看你還認識不認識它?

4、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