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計算教學案例分析數學教學反思

校園5.17K

在這個假期的培訓中對於計算教學,有很多老師和專家發表了自己的很多看法,使我自己也對計算教學也有了很深的認識,教師們曾評價為“枯燥”,孩子們也説“沒勁”。確實,計算教學的形式相對比較單一。下面是我對案例的分析:

計算教學案例分析數學教學反思

【案例】(兩位數乘兩位數)

1、動筆計算四道習題,複習一位數乘法計算方法,

45×633×846×2073×40

2、自學課本,出示自學提綱

⑴兩位數乘兩位數24×16,豎式計算分三步,分成哪三步?

⑵第一步算什麼?乘積表示多少?積的末位與乘數的哪一位對齊?

⑶第二步算什麼?乘積表示多少?積的末位與乘數的哪一位對齊?為什麼?

⑷完成書後你認為簡單的練習。

3、交流評價,質疑問難。交流解決自學提綱中的前三個問題後,質疑:“説説你有什麼疑問?”

4、檢查作業情況,評價個別同學錯誤原因。

二、分析與反思:

1、學生是生命體,不是知識容器

分析案例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生自學看書,知道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分幾步,理解每一步的意義是整個教學過程的起點與歸宿。通過自學,可以預計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達成。我們不難看出,教師在確定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時,所依據的是教材文本所呈現知識點的邏輯聯繫。同樣是一堂關於“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新授課,案例二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氣氛和學習收穫迥然不同。其原因就在於教師對學習目標的分解是以“學生的全域發展”作為標準進行的。學生不僅僅是個“認知體”,更是一個“生命體”。整節課,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發展的人,始終處於“不斷攀爬,不斷成長”之中。只着眼於“認知”目標,一味地往學生頭腦中填裝現成知識。

2、生命體的“攀爬”需要教師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案例中教師讓學生直面教材,根據三個自學提示,獨立獲取教材中的結論。學生雖然掌握了計算的方法,但這樣的教學過程只是忠實地傳遞課程文本。課中教師雖然也給學生留了質疑問難的.空間,但缺乏了思維的靈動,交流也因此變得死板、沉悶、沒有活力。

其實教材只是一種材料和資源。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透過教材內容,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尋找知識的生活原型、挖掘數學思想與方法,才是教材鑽研、教學設計的重點。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強烈的好奇心誘發學生運用以前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習顯得主動、活潑。生活化的問題還為學生找到了“攀爬”時需要的模型,且有利於學生逐步形成如何應用學到的計算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再次,挖掘了教材中的轉化因素。當一名學生回答,計算24×16,可以先算24×4,再算96×4時,教師及時點撥:“他把兩位數乘兩位數改成兩位數乘一位數,問題是不是就解決了?因為兩位數乘一位數咱們以前學過。好極了,他這個思想實際上是特別重要的、特別好的一種數學思想,象這種“化生為熟,化難為易,以退求進”的思想方法,數學上叫做“轉化思想。”得到老師的肯定與鼓勵之後,學生利用轉化思想,想出了多種計算方法。其中“24×10+24×6=384”的出現,為豎式計算的教學作了充分的孕伏。最後通過由此及彼的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本課重點,使學生能正確地用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式題。利用教材作多角度的發散,這是一種提升,也為生命體往縱深處“攀爬”創設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