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呼蘭河傳讀後感7篇

校園2.51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呼蘭河傳讀後感7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我非常喜歡看書,不過很多都看得不仔細,裏面的一些內容也是看過之後很快就忘了,而這本《呼蘭河傳》卻讓我深有感觸。

我覺得這本書寫得不錯,它不僅口語化,語言平淡,真切率直,而且幽默風趣。

呼蘭河城是個奇怪的地方。我印象最深的是這裏的路上有個大泥坑,那泥坑彷彿有生命一樣,一下雨裏面的泥就像強力膠,豬隻要掉進去就出不來了,只能被淹死,就是人想過去也很驚險,這種事天天都在發生,可是卻沒有人想過把這坑填起來,我覺得這裏的人又蠢笨又懶惰。而且這裏的人也都非常古怪,好像都沒有感情、沒有親人一樣,他們習慣看熱鬧、説閒話,看到別人過得好了,他們就嫉妒,對別人冷嘲熱諷;別人不好了,他們不但不傷心,不給別人一點幫助,甚至還去圍觀看別人笑話;他們還相信跳大神等迷信,但相信迷信是不對的,我們應該遠離迷信。呼蘭河城人的生活好像沒有一點樂趣,他們覺得人活着就是為了吃飯,人死了就沒了,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度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

不過,這本書裏也有一些温暖的地方、温暖的人物。我最喜歡裏面的祖父,他很和藹,又很慈愛,總是在蕭紅被爸媽冷淡的時候關心她,把她帶到花園裏玩耍,讓她忘掉不開心的事。這讓我想到自己的爺爺,他也是無微不至地照顧我。

從這本書中我明白了人的生活是要有樂趣的。假如這個生活沒有樂趣,那就不叫生活。生活在於你的激情,你怎樣對待,就有怎樣的生活。美和追求美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美,創造生活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為人們的生活增加色彩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我在網上搜到她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呼蘭人,是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蕭紅以幽默風趣的寫法,書寫了自己奇妙的童年,令每個人回味無窮。

《呼蘭河傳》在創作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遠在香港的蕭紅思念自己的故鄉,懷念自己的童年,創作了這部小説,書寫了一篇“回憶文”。這部小説在藝術形式上比較獨特:雖説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然敍述了故事,但沒有主軸。在這本書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孩子當着母親的面對鄰人説大家在市場上買的便宜豬肉是瘟豬肉,孩子的母親臉紅了伸手去打孩子,孩子仍然很固執地説是瘟豬肉,母親氣急敗壞地拿起火鉗朝孩子肩膀上打去,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訴祖母來龍去脈,祖母本想安慰,但看見鄰居家的李奶媽站在門口,掀起孩子的後衣襟“啪啪”打去,直到李奶媽走後為止。這件事讓我看到了當時人們的愚昧和無知,為了貪圖便宜,顧忌面子,扭曲事實,自欺欺人。

合上這本書,回味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和趣事,再想想自己現在的生活。時間一去不返,童年也一去不返,讓我們珍惜這歡樂的童年吧。在寒假的一天,媽媽給我帶來了一本《呼蘭河傳》,起初,我覺得這本書很普通,並沒有覺得它是一本很精彩的書,但當我靜下心去細細品味這本書時,才發現這本書的獨特之處。作者蕭紅用自傳式抒情小説給我們構築了一個豐富的圖景和人物畫面,活生生寫出了那些潛藏在深處的孤獨靈魂,這種形而上的生命狀態的書寫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挖掘。

通過自幼就在呼蘭河成長的主人公蕭紅的親身經歷和描繪,讓我走進了90年代的東北。呼蘭河是一個衰落的村莊,在村莊的東二道街上,有着蕭紅記事起就有的大泥坑,卻沒人補修,讓許多的馬車翻在這裏,甚至連小鳥也不例外,在蕭紅的描繪下,我充分體會到了當時的情景。雖然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蕭紅,卻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裏有祖父和她,蕭紅每天與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勞動,一起生活,在她家的後院裏,有着祖父種的蔬菜,在祖父種下種子後,她總喜歡在後面把土堆踩平,往往搞得一團糟,祖父只是笑笑。看到這,我突然明白了“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句詩的情景,那不正好是蕭紅與祖父一同勞動的時刻嗎?

在蕭紅童年中最開心的是就是吃豆腐,當時,父親問蕭紅長大想幹什麼,聽到的是:“我要開豆腐坊。”每當快吃飯時,買豆腐的總會出來,人們若買了豆腐,絕對會把豆腐加上辣椒油,再拌上大醬。當時人們都非常羨慕買得起豆腐的人,有的人為了吃豆腐把自己僅有的錢花光讓自已沒了錢,但是吃到豆腐的每一個人都非常幸福,在當時吃豆腐就像吃肉一樣香。

這篇文章通過一件件生活小事的場景描寫,寫出了這個封閉小城中的沉默以及灰暗的生活,從他們的行為舉止與語言,都表現出了對當時社會的不滿,我想,作者蕭紅之所以要寫下來這本書,是因為想讓我們遠離傳統社會的思想矇昧吧。美和追求美是人類固有的天性。人們欣賞自然美,創造生活美。而作家、藝術家們開墾出人類美的藝苑,以自己的才華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態的藝術之花,為人們的生活增加色彩。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蕭紅,我在網上搜到她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呼蘭人,是中國當代著名女作家。蕭紅以幽默風趣的寫法,書寫了自己奇妙的童年,令每個人回味無窮。

《呼蘭河傳》在創作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遠在香港的蕭紅思念自己的故鄉,懷念自己的童年,創作了這部小説,書寫了一篇“回憶文”。這部小説在藝術形式上比較獨特:雖説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然敍述了故事,但沒有主軸。在這本書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孩子當着母親的面對鄰人説大家在市場上買的便宜豬肉是瘟豬肉,孩子的母親臉紅了伸手去打孩子,孩子仍然很固執地説是瘟豬肉,母親氣急敗壞地拿起火鉗朝孩子肩膀上打去,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訴祖母來龍去脈,祖母本想安慰,但看見鄰居家的李奶媽站在門口,掀起孩子的後衣襟“啪啪”打去,直到李奶媽走後為止。這件事讓我看到了當時人們的愚昧和無知,為了貪圖便宜,顧忌面子,扭曲事實,自欺欺人。

合上這本書,回味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和趣事,再想想自己的現在的生活。時間一去不返,童年也一去不返,讓我們珍惜這歡樂的童年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2

“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樣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且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華。”

書的開頭,就這樣將呼蘭河城帶入大家的視野,一座帶有不動聲色、荒涼底色的小城。這裏的人們,糊里糊塗地過着清苦的生活。他們物質匱乏,為了能吃到豬肉,他們選擇性的相信便宜的豬肉是淹死的豬,而不是瘟豬;他們精神生活貧乏,城裏的一場大戲絕不輕易放過,即使人山人海,看不到戲台上在演什麼,也要趕個馬車,拖家帶口的在呼蘭河邊呆個三天兩晚的;他們認為人活着就是為了“吃飯穿衣”,人死了也就死了;他們愛看熱鬧卻又麻木,他們生病了就扛,再不行就“跳大神”。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地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着自然的結果。”

你可以説他們無知、愚昧、麻木、沒有精神追求,但別忘了他們生活在一個食不果腹的苦難年代。在那樣的年代,小人物的命運如同浮萍。

你看那小團圓媳婦,十二歲就到了老胡家。團圓媳婦來的第一天,大家都爭着去看。高挑的個子,大大的眼睛,長長的辮子,開朗的性格,見了人就笑呵呵的,多好的一個姑娘啊!

但她開朗的性格,竟成了大家口中談論的毛病。因為大大咧咧,太不像團圓媳婦該有的樣子。於是,沒幾天,她的婆婆就開始打她。剛開始是斷斷續續的打,後來是不分晝夜的打;剛開始是為了給她點下馬威打,後來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打,只要婆婆哪不順氣就打她,吊起來打,打的那叫一個慘烈!

從此,十二歲的團圓媳婦總是説着想回家,夜裏經常喊叫着從惡夢中驚醒,夢裏她婆婆在打她。當她婆婆靠近她時,她以為又要打她,經常大叫着跑開。

這一切,在我們現在看來,都知道這孩子有陰影了。可是在那個時代,她是病了,一種怪病。於是,她婆婆“跳大神”“請狐仙”“鬧神鬧鬼”“帖字符”,還有在眾目睽睽之下,給團圓媳婦脱光衣服,在院子的大缸裏,用滾燙的水洗熱澡,以驅除身上的惡魔。

大家都在看熱鬧,沒有一個人理會一個姑娘的害羞和熱水澆在身上的痛苦,她拼命掙扎,卻無一人幫忙。等到她暈過去了,大家一忽而上,紛紛過來關心她的死活。她不想脱衣服的時候,她婆婆叫人喊着口號給她脱了,她暈倒在水缸被人抬出來時,她婆婆又説她光着身子不知害臊。

那個年代的人們,人心是無知無畏呢,還是人心可畏呢?他們到底是善良的,還是麻木的?只是可憐了一個元氣少女。

洗完澡後,團圓媳婦昏睡了好久。“星星月亮,出滿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個冬天。雪掃着牆根,風颳着窗櫺。雞在架裏邊睡覺,狗在窩裏邊睡覺,豬在欄裏邊睡覺,全呼蘭河都睡着了。”

小團圓媳婦也永遠睡着了。

看完這一篇章,我失眠了一晚上,可憐的小姑娘。如果她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將會是一個多麼招人喜歡的孩子呀。可是在那個年代,她竟然被活活折磨死了,死在了她婆婆臆想的各種疾病,死在了呼蘭河城人們的看熱鬧之中,死在了那個無知、麻木而又可悲的年代。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如何,為什麼這麼悲涼。”

再看那馮歪嘴子。一個磨坊的磨倌,整日辛苦的勞作着。無論春夏秋冬,他總是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住在四處漏着風的磨坊裏,窗子開着大洞,房蓋透着青天,炕沿上的瓦盆能凍得跟小冰山一樣鼓鼓的。

生活清苦也就算了,畢竟在那個年代,像他這樣的人,過着這樣生活的也不是少數。但有一天,馮歪嘴子突然被人們得知,他有了媳婦,還生了孩子,她的媳婦還是鄰里街坊都曾經誇讚的王大姐。

這下呼蘭城又熱鬧起來了,人們又開始品頭論足,這樣一個磨倌都會有媳婦有孩子,簡直就是天理難容。那王大姐,曾經人人稱讚,現在人人唾罵,啥也不是了。

馮歪嘴子的掌櫃,把他的媳婦孩子趕出了磨坊,他們住進了一間草房,剛出生的孩子就睡在草堆上。

人們天天在他家房子外偷聽,希望能聽到他絕望的、悲慘的、活不下去的任何一點點信息,如果沒有他們就臆想一個,第二天再傳給別人。

在大家看來,馮歪嘴子就是一個笑話,一個不自量力的人,一個應該活着絕望的人。他竟然還娶妻生子,竟然還生了二兒子,這完全不符合人們所認為的。唯一讓人們覺得合理的是,馮歪嘴子的媳婦在生完二兒子後就撒手人寰了。

人們都等着看馮歪嘴子的熱鬧,“可是馮歪嘴子自己,並不像旁觀者眼中那樣的絕望,好像他活着還很有把握的樣子似的,他不但沒有感到絕望已經洞穿了他,因為他看見了他的兩個孩子,他反而鎮定下來。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長得牢牢的。他不管自己有沒有這份能力,他看看別人也都是這樣做的,他覺得他也應該這樣做。於是他照常地負責他那份責任。”

你説馮歪嘴子這是一種堅強不屈的精神嗎?我有點説不上來,更多的感覺只是一種無奈的堅挺。作為一個苦難時代的底層老百姓,他食不果腹,屋不擋風,淒涼至極,他只是一天一天像別人一樣盡力活着而已

蕭紅的人生底色是悲涼的,所以她的整部作品裏感情荒蕪,除了她與祖父之間的人間温情。人們都是麻木而機械地活着,“他們過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都算是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樣積極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無怨無憂地在他們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生活着。”

“他們看不見什麼是光明的,甚至於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了瞎子的頭上,瞎子也看不見太陽,但瞎子卻感到實在是温暖了。他們就是這類人,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裏,可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得到寒涼就在他們身上,他們想擊退了寒涼,因此而帶來了悲哀。”

讀完整本書,反思自己,審視我們現在的社會與生活,一種慶幸感油然而生。慶幸自己生在新時代,生在一個能接受學習、教育,男女相對公平、物質豐富、崇尚科學的時代。

所以,不能矯情,珍視當下。

呼蘭河傳讀後感3

在我的印象裏,那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它在寒冷的冬季可以低至零下二十攝氏度,但它也藉助得天獨厚的黑土地養育了生活在那兒的祖祖輩輩。那裏是呼蘭河,是蕭紅的故鄉,也是蕭紅最眷戀的熱土。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童年經歷為線索而寫成的自傳,這本書幾乎是以一個孩童的視角來進行敍述,語言質樸生動,讀起來也是妙趣橫生。

全書共有七個章節,主要講述呼蘭河城裏的概況、人們日常的祭祀活動、“我”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團圓媳婦的悲劇故事、有二伯和馮歪嘴子的經歷。每個章節都各有特色。然而,令我印象最為深刻地還是描寫團圓媳婦和馮歪嘴子的部分。

團圓媳婦是隔院老胡家為小兒子相中的“童養媳”。本來只有十二歲的團圓媳婦因為個子高,怕被別人説嫌,故對外謊稱自己已經十四了,可見當時女性的地位多麼低下。本應該是自由自在、追逐夢想的豆蔻年華,團圓媳婦卻因為過於開朗,她的婆家人竟堅定不移地認為她“有病”。她是“鬼神附了身”,否則怎麼會笑得如此燦爛,嗓門如此大?像老胡家這樣被封建禮教束縛了多年的“頑固派”怎麼會知道這才應該是一個十二歲女孩該有的樣子?他們打她,説“不打出不了規矩人”;他們用燒紅的烙鐵烙她的腳心,説是讓她不再有逃跑的念頭;他們用滾燙的熱開水從她頭上往下澆,説是讓她“靈魂歸位”。多可笑!多悲哀!這一幕幕都反映出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們的愚昧與無知,二三十年代的中國人被封建禮教、習俗捆綁得太久太久了,但是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變本加厲。團圓媳婦最後死了,死在了吃人的封建禮教下,她的婆婆為此哭紅了雙眼。她當然要哭,她怎能不哭?她是哭她在團圓媳婦身上花掉的五千多吊錢竟沒能給她一個“恪守婦道”的兒媳婦。人性的冷漠,世態的炎涼,無不在蕭紅的筆下體現得淋漓盡致。

蕭紅的作品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她善於用最平靜的語言,講述最驚心動魄的故事,揭露最駭人聽聞的真相。她寫呼蘭河的人安於現狀,只顧眼前利益:“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不大也就算了。”她寫親戚們相互之間的虛偽:“祖母一死,家裏陸續着來了許多親戚,有的拿着香、紙,到靈堂哭了一陣就回去了。”蕭紅被稱為“女魯迅”,但是我覺得,她不魯迅,因為她的文筆不如魯迅的那般尖鋭;同時,我又覺得她就是魯迅的影子,因為他們都把筆尖當作武器,直擊“敵人”要害。我想,這一點在《呼蘭河傳》的最後一章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最後一章的主人公是馮歪嘴子。馮歪嘴子是一個磨房裏的窮拉磨人,與一頭驢相伴為生。後來,他與鄰院的王姑娘好上了,還有了孩子。在此之前,王姑娘是人見人誇,有人説她個子高大,是“興家立業的好手”。有人説她的大眼睛很好看,帶着福相。還有更甚者,説要是有了兒子就一定娶她。然而這些讚不絕口的人在王姑娘與馮歪嘴子結婚後卻開始冷眼旁觀。她們認為一個好端端的姑娘嫁給一個窮磨倌,那姑娘的德行也不會好到哪兒去。有人説沒見過哪個姑娘長得跟扛工的似的,有人説王姑娘不是個好東西,説王姑娘的眼睛長得不好。這些人無中生有,為王姑娘“創造”了許多不堪入耳的個人“傳記”,“我”家的廚子王大叔還一心盼望着王姑娘的孩子早些死掉。他們天天扒着馮歪嘴子的窗户上演一出《竊聽風雲》,一有個風吹草動就立即召喚各家各户前來觀看熱鬧。多可怕的世俗觀念,如果王姑娘嫁的是個有頭有臉的如意郎君,那鄰里的態度又會截然不同了吧,所以總是會有人見不得別人的好。

人們總是喜歡以金錢、地位衡量一個人品德的高低,同時,人們對一些“不好”的事總是格外地關注,並且盼望着它早些發生,好讓無所事事的人們有些飯後的談資。在心裏,從道德層面上,我們必然對這類行為充滿不屑與鄙視。但有的時候我們又不免成為“湊熱鬧”人羣中的一員。當我們見到比我們優秀的人,我們也可能會像鄰里們對馮歪嘴子説閒話一樣,對他人説三道四,甚至以別人的弱點當作自我安慰劑。甚至有時候,我們也會像嫉妒馮歪嘴子有妻有兒幸福生活的人們一樣,希望別人的快樂早些破滅,悲劇早些發生。我們多多少少會有這些自私的想法,但很多人是不會付諸行動,這也是缺點中唯一的“優點”了。其實我們周圍都在上演着《呼蘭河傳》,生活就是一部《呼蘭河傳》。

讀完一本書,我從中獲得了什麼?我在問自己。我看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圖景,同時我也知道,愚昧、無知是社會前進的一大阻礙。喜歡“湊熱鬧”是中國人的“傳統”;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着一些“非正統觀念”,但無論如何,我們今天的生活環境不再是一百年前的樣子,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固然不提倡那些吃人的禮教和習俗。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想想,我,可以為這個社會做些什麼才不至於一百年前團圓媳婦的悲劇再次上演。比如,遇到摔倒的老人,我們該不該扶?這是個社會熱點問題。要我説,該扶,當然要扶,救死扶傷是每一個人都應盡的責任。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應該先把這份善事做下去,因為我們心中有善,有責任,我們不是馮歪嘴子的鄰居,我們是二十一世紀活生生的“人”,我們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價值觀。

讀完《呼蘭河傳》,我想,我應該對自己的心態加以調整,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不能像過去的人們一樣因為被封建觀念束縛得太久了,沒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我也從書中看到了一些純潔、美好的東西,那就是作者的童年趣事。那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和祖父與“我”之間濃濃的祖孫情也讓我為之感動。我們應該明白,童年是美好的,但不只有童年時美好的,任何時期的我們都可以綻放出自己的美麗,我們要珍惜所經歷的每一分每一秒。

感謝如詩歌般美麗的《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讀後感4

蕭紅用樸素、率真、細膩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二十世紀初東北呼蘭河的社會風貌、自然景觀,也通過《呼蘭河傳》這部作品向我們介紹了她童年天真活潑、幸福寂寞的生活,並通過兒童的視角和感受,揭露並批判了幾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和習俗及其對勞動人民的毒害,表現了北方勞動人民“生的堅強”和“死的掙扎”。《呼蘭河傳》,茅盾曾稱之為小説創新的別體——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呼蘭河傳》中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不僅帶給人們一定的認識價值,而且給人以極高的審美享受,她的美學價值也同樣讓人驚歎。

一、社會生活之美

《呼蘭河傳》中蕭紅所描述的呼蘭小城的社會生活是美的。最起碼,在作品中,這樣的社會生活帶給了作品中的人物們美的享受。

作品中描述了很多呼蘭河人日常生活中的盛舉。在作品的第二章開始,蕭紅就向我們一一介紹了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台子戲、還有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等一系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盛大活動。在參與這些活動時候,人們是興奮的,充滿活力的,無疑,這就是人們內心感受到美的表現。

跳大神,大神來瘋瘋顛顛地鬧一番,還要收去本家的很多錢,單就這件事本身,人們是絕笑不出來的。可是,蕭紅在第二章第一部分剛開始介紹跳大神就寫到了:“先説大神。大神是會治病的,她穿着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紅的,是一張裙子,那裙子一圍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變樣了。開初,她並不打鼓,只是一圍起那紅花裙子就哆嗦。從頭到腳,無處不哆嗦,哆嗦了一陣之後,又開始打顫。她閉着眼睛,嘴裏邊嘰咕的。每一打顫,就裝出來要倒的樣子。把四邊的人都嚇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其實在常人看來,這樣的大神瘋瘋癲癲地鬧,一定是不可取的,可是,小説中的人們卻還為她能在這裏跳而內心充滿了安慰,雖心有不捨卻還是裝成內心滿足地將錢送給大神,生怕又惹什麼不幸。

所以,跳大神這個活動是人們樂於參與的,送走大神後人們內心得到安慰,二者合一。最終,呼蘭河小城的人們在為這件事議論紛紛,生活也因這件事而變得豐富多彩,這就可以成為美。因為這樣的生活讓呼蘭河小城的人們得到了美的享受。這就是呼蘭河小城的社會生活之美。

二、自然之美

蕭紅創作《呼蘭河傳》,用兒童的視角寫了很多有趣的人、事、物。讀者讀來也是趣味橫生,能夠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爛漫,也能夠體會到小女孩細心地觀察生活,以及其內心的單純和善良。由此,作品中對於呼蘭河那獨特的自然風光美的描寫就更添了幾分兒童的閒適與悠然。

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就節選了書中一段經典描寫——火燒雲。

“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餵豬的老頭子,往牆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這晚霞色彩絢麗多變,作品中的人們齊齊的在傍晚向西面的天空看去,聊聊天,笑呵呵的。一幅充滿閒適、無限美好的畫面展現在人們面前。

“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堂堂的了,一會兒金洞洞的了,一會兒半紫半黃的,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上邊都有。”呼蘭河的人們一天的事情做完了,吃過晚飯,都願意出來看看這晚霞,炫麗、奪目,看到“天邊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

火燒雲的形狀同樣是多變的:“五秒鐘之內,天空裏有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那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騎在它的背上,它才站起來。再過一秒鐘,沒有什麼變化。再過兩三秒鐘,那匹馬加大了,馬腿也伸開了,馬脖子也長了,但是一條馬尾巴卻不見了……一條大狗……一個大獅子……”這多變的形狀,一個個精氣神十足的小動物,充滿了希望,同時在他們身上也寄託了呼蘭河小城人們的希望,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景是美的,這憧憬同樣是美的。

三、人性之美

看過作品,讀者們都能夠知道,整個呼蘭河小城都可以説是愚昧保守的,然而,我們卻能在蕭紅的筆下,在這個愚昧落後的小城中找到幾位真、善、美的人物。毋庸置疑,文中的“我”是個非常聰明可愛、充滿童趣的小女孩。這是整部作品中最真、善、美人物的代表。“我”在後花園獨自玩耍時的心理活動的描寫,“我”獨自在家外走失,遇到好心人被送回家過程的描寫,“我”跟文中的小團圓媳婦的對話描寫等等。蕭紅將“我”的天真、善良、童真寫得生動充滿童趣。讀者讀來也能夠在“我”的身上很容易發現人性的美。

另外,一個不得不説的人物就是作品中的“祖父”。文中的祖父是個忠厚善良,有點可愛的慈祥老人。他具有着長者的風範,有知識,而且對於“我”來説,最重要的是他童心未泯。“祖父”對“我”疼愛有加,所以,“我”能從小就跟他連成一氣,玩在一起,這也使得蕭紅整部作品中所描述的“我”的童年生活充滿了童心美和田園美。“老祖父”帶着“我”在那充滿田園風光的自家後花園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作品中提到,後花園有一個玫瑰,到了五月的時候,花開得像醬油碟那麼大,花開得很茂盛,幾乎滿樹都是,花很香,招來了很多的蜜蜂,嗡嗡的很是熱鬧。祖父正蹲在地上拔草,小姑娘摘了二三十多玫瑰花一股腦地都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蹲着,知道小姑娘在捉弄自己的帽子,卻不知到底在幹什麼。紅通通的二三十朵玫瑰花都在祖父的帽子上,祖父卻不知道,小姑娘一邊插一邊笑,當聽到祖父説:“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麼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的。”就這樣一直忍着,回到屋裏,祖母正好看見祖父頭上戴着滿帽子的紅玫瑰花,也足足笑了一陣,祖父自己知道了同樣忍不住笑。知道過了好一會,只要提起“今年春天的雨水……”祖父自己也還是忍不住笑。祖父與“我”相處的點點滴滴都充滿了歡樂,這樣描寫的一樁樁一件件事也都充分展示了文中“我”童趣的歡樂、純真的美。

就像朱光潛先生的看法:“人生藝術化”在審美本質上強調的是“真善美的三位一體”。人性之美也正由此體現。

在語文閲讀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課文寫法,習作技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整本書閲讀中,我們作為老師,不妨帶着孩子們去了解、體會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美學意味,作品中描繪的生活情趣等等,我們的教學會豐富多彩,學生的所得也會更加充實。

呼蘭河傳讀後感5

有人説讀書使人認識世界之廣大、自身之渺小。不同的書就像一幅幅帶框的畫,以自己的方式映射和展示世界。他們之間往往有許多交集、重合的地方。而呼蘭河傳帶給我的感覺是獨一無二的。似乎因為地處北方嚴寒之地而又與世隔絕,導致作者的童年以及她所講述的故事也與眾不同。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的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年故事連接了起來。一個個有趣或者無趣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呼蘭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和人情百態。

呼蘭河傳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和小城裏人們普普通通的生活。文章言語也是那麼普通,但卻像是有一種神奇的魅力,使得我摘抄了一段又一段,最後竟抄了厚厚的一沓。文章少有直接的批判和諷刺文字,卻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蔓延氾濫所帶來的瘟疫般的災難。

文章首先對呼蘭河的風情進行了描寫,展示了呼蘭河整體的地理面貌。其中細小的人和事描寫又數不勝數,如賣饅頭的老頭子因為雪大路滑摔倒在地,饅頭滾落出來被路人拾去吃了:“等老頭子掙扎起來,連饅頭帶冰雪一起撿到箱子去,一數,不對數。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遠吃他饅頭的人説:‘好冷的天,地皮凍裂了,吞了我的饅頭’”。描寫自然環境的同時也描寫了人的習俗和風情。

呼蘭河是閉塞的,裏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也進不去。呼蘭河的人是愚昧而又麻木的。他們最喜歡看熱鬧,傳八卦。街上有一個“大水泡子”車馬通過很不方便,人走着小心翼翼,馬經常陷進去,豬啊雞啊狗啊貓啊更是經常淹死在裏面。人們卻從來沒想過填平它,“大水泡子”反而給人們帶來兩項好處:第一就圍觀和議論陷進去的馬,馬陷進去是十分不易出來的,也有幫忙的也有不幫忙的,更多的是圍觀和議論的。雖然很艱難,馬最終還是出來了,圍觀的人反而十分失望,第二天大家都會傳“那大水泡子又淹死了一匹馬。”雖然馬沒有死,一鬨起來就説馬死了。若不這樣説,覺得那大泥坑也太沒有什麼威嚴了。二是由於有豬會淹死在裏面,於是人們可以在買到比平時便宜多的豬肉吃。而買到的豬肉往往都是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豬……然而又一想,瘟豬肉怎麼可以吃得,所以還是淹死的豬吧。然而實際上一年也不能淹死一頭豬,卻常常可以買到便宜的豬肉。呼蘭河的居民就這樣自欺欺人,而把這泥坑子當做解決問題的辦法了。若是沒有這泥坑子,可怎麼吃這瘟豬肉呢?然而吃了生病的又要説“就算是淹死的豬也不應該抬到市場上賣,死豬終究是不新鮮的,税子局是幹什麼的?!”關於這瘟豬肉又有小孩子不會説謊,而被打的。不僅使我想起了《皇帝新裝》裏的小孩,那個小孩有沒有被打呢?

呼蘭河的居民是麻木的,裏邊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脱下單衣去過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吭的默默辦理。女人一到了八月也不過就是染衣裳,拆被子,錘棒追,錘的街街巷巷都是叮叮噹噹的亂響。棒槌一錘完,做起被子來,就是冬天。

呼蘭河的居民是貧窮而又不講衞生的。不僅是因為前邊説過的瘟豬肉,這裏的人夢想就是吃得飽穿得暖,然而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仍然是吃不飽穿不暖。人人都愛吃豆腐,有吃不起的。傳説有這麼一個家長,他下了決心:“不過了,買一塊豆腐吃去!”街上賣麻花的提着籃子從街這頭挨家挨户賣到街那頭,一家有四個小孩,最小的手特別髒就像煤球一樣,每個人都把麻花翻撿過一遍。然而最後這籃子麻花還是賣完了,給孫子買麻花吃的老太太還説:“你看着油光發亮的麻花多幹淨,就像是剛出鍋的一樣。”

呼蘭河的自然風光是美麗的。最好看的要數火燒雲了,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得小孩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把紅公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餵豬的老頭子,往牆根上靠着,他笑盈盈的看着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了小金豬。文中有比喻有顏色有形狀也有動作描寫的十分精彩。

文中對婚喪嫁娶的描寫又處處藏着對封建迷信的嘲諷。呼蘭河除了這些卑瑣平凡的生活外,在精神上也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戲台子;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然而除了跳秧歌,全都是神啊鬼的封建迷信,無非是敬神怕鬼,又處處透露着嫌貧愛富和男尊女卑。文中對團圓媳婦的描寫使我尤為深刻,健健康康活潑可愛的一個女娃,嫁到了丈夫家,還沒來得及受他“小丈夫”的氣,就被自己的婆婆各種打罵:“……總之,她一不順心,就覺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誰呢?誰能讓她打呢?於是就輪到小團圓媳婦了。有孃的,她不能打。自己的兒子她也捨不得打。打貓,她怕把貓打丟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豬,怕豬掉了斤兩。打雞,怕雞不下蛋。唯獨打這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丟了。她又不會下蛋,反正也不是豬,打掉了一些斤兩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小團圓媳婦生病了,迷信的人們花了“巨資”請了道士和大神來驅魔治病,把她當眾脱掉了按在裝滿開水的大缸裏洗澡,洗的昏厥過去就潑涼水然後再來一遍,反覆三次。最終小團圓媳婦死了。作者不禁感慨: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第三章開始描寫祖父。祖父情深,田園樂趣,怡然自得又是另一番天地,似乎與這呼蘭河隔離了起來。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來,也有那麼幾間房子、一個園子,祖父喜歡養鳥,會帶我去釣魚,院裏也種菜養雞,時代不同我們是吃得起豆腐的,沿街叫賣的熱豆腐還有我最愛吃的米酒。雖然井裏沒有淹死過鴨子或鵝,因此我也沒吃過祖父做的烤鵝,但是有我最愛吃的雞蛋穗兒,院裏有一口大缸,夏天就在裏面用井水洗澡,還曾經溜進去過一條水蛇,被祖父拿去飯店賣了。祖父種的葫蘆,曬乾了給我放着給我做酒葫蘆玩。也帶我捉過傾聽,也有鍾也有貯藏室,裏面也被我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財寶”,也有紅燈籠,不過是塑料的……我在感歎作者記憶如此清楚的同時,又發現在我童年裏出現過的那些物件竟然也記得如此清楚,好像昨天剛拿過一樣,可是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祖父已經不在了。好在祖母還在,雖然失去了大部分的記憶,然而身體十分健康。我不討厭祖母,她不但沒有用針扎我我手指,反而常常牽着我的手走不長不短的路去蛋糕房買剛考好的蛋糕吃。還有文中關於表哥的描寫,我也有一個表哥,就不詳細描寫了。

此中體會,二千餘字不過講述一二,具體內容各位還是讀原著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6

蕭紅,中國近現代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説《棄兒》。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説《馬伯樂》、長篇小説《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是與張愛玲並稱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

《呼蘭河傳》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篇講述蕭紅兒時回憶的小説,描寫了家鄉呼蘭河的生動畫面和風土人情。

作者以四五歲孩童的視角,用乍看順手拈來實則犀利的筆觸看自己生活着的小社會,字裏行間,美好中透着淒涼,快樂中含着悲傷,如此細膩的筆觸,不動聲色中揭露了舊中國那個吃人的社會。孩童的世界本應該是無拘無束,天真爛漫的,可是,周邊的人除了祖父是温情有愛的之外,其餘的無一不是冷漠的;家裏的房子很多,租客很多,環境是嘈雜熱鬧的,可人與人之間是沒有感情的,院子那麼大,唯有後園是一方樂土,是一塊草木果蔬自由生長,讓人感到快樂的避難所。

周遭的人家,所發生的人事,尤其是當儘管個頭接近成人,但年僅十二歲,本該在父母膝下無憂無慮,天真無邪,吃苦耐勞的女孩卻以團圓媳婦兒的身份出現的時候,悲劇便開始拉開了帷幕,本是一個健康良善的孩子,不幸生活在那個麻木的社會,愣是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活活折磨致死,那些蜂擁而至看熱鬧,火上澆油添油加醋唯恐天下不亂的看客鄰居們,招搖撞騙的方士,殘酷無情的婆家人,所有的這些人們統統最終都充當了劊子手,含苞尚未開放的女娃娃,她的性命如同草芥一般……讓人痛心萬分,掩卷沉思,究竟是誰之錯?誰之惡?誰之罪過?

團圓媳婦兒沒有任何惡意,她淳樸善良,勤勞能幹,來到未來婆婆家每日吃苦耐勞,一個女孩子卻被表面厚德實則絕情冷酷的婆婆無端痛打月餘,生生把一個健康敦厚的孩子折磨得體無完膚,非人非鬼,然後被戴上鬼上身的帽子,接着展開各種驅鬼治病,實則把孩子往更深的深淵裏推,讓一個好孩子夢魘中、臨死前都在叫着“回家”,然而也生生被他們理解為她的家就是這裏,回家是不祥之兆,此“回家”生生被他們理解為回到陰曹地府,各種跳大神,請方士,最後積蓄散盡,家破人亡,人財兩空。一個自己受苦受難的中年婦人何苦為害一個尚未成年的女孩兒?

你説這個婆婆惡吧,她如同監牢中酷吏對待死刑犯用的刑罰一般打着自己唯一的未來媳婦兒(童養媳)的時候口口聲聲説着為她好,家家都這樣虐待未過門先養在家裏的小媳婦兒!你説她該先下地獄吧,她一個銅板不捨得誆花,吃塊豆腐都左思右量捨不得,為了換幾個錢拾豆子自己大病一場都不捨得買藥吃,這個女人分明也在受苦受難啊!你説她摳門兒,她為了留住團圓媳婦兒,聽取周圍鄰居的所有建議,散盡家財給她看病……

到底誰病了呢?是人心,是社會,是腦子裏面的重病……

呼蘭河畔的這一羣人,表面看來一團和氣,遇事兒出主意想辦法,實則是麻木不仁、冷漠無情,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看客一樣尋求刺激的左鄰右舍,這一羣人分明是魯迅先生筆下《祝福》中魯鎮的那一羣得知祥林嫂丟了心頭肉的娃娃後一遍又一遍來揭傷疤的村裏人;是《藥》裏給老栓出謀劃策讓買人血饅頭來吃,幫小栓治病的茶館茶客;同樣是被吃人的封建禮教束縛和禁錮着思想,愚昧無知、受苦受難的國人,這萬惡的舊社會!!

除去揭露社會弊病外,作者寫景寫物寫事兒的語言生動活潑形象,情感樸實細膩,代入感很強,講到的開心的孩童趣事讀着讀着也不時勾起了自己兒時的美好回憶。

依稀記得也是四五歲時,儘管出生在農村,家境貧寒,爺爺奶奶養育了5個兒子,這一生也吃了很多苦。而我由於是家中這一茬兒的第一個孩子的緣故,並沒有體會到日子的艱難,反倒感受到了很多寵愛。

那一年冬天,我們已經和爺爺家分開單住,為了一大家子生計之用,爺爺家西屋三間房子騰出來專門用來炕小雞娃兒,開春把小雞賣出去貼補家用。而我的腦海裏只留下了炕小雞的記憶,至於如何賣,誰去賣,賣給誰……卻一點印象都沒有。在炕的上面有一張很大很大的席子,上面擺滿事先在陰暗處用手電筒照着裏面有一個小黑點,俗稱有格兒的雞蛋,然後封嚴門窗,一個烏漆嘛黑分不清顏色的舊棉被系在門框垂下來充當門簾,整個房間裹得嚴嚴實實的。炕下面留有火口,雞蛋放好後就需要燒火加温,然後一直保持一個穩定的温度,中間不時地需要進去炕房監測雞蛋受温情況,到了某一天小雞仔就會一個個破殼而出,家裏叔叔好幾個,根本用不到小孩子的我去幹任何活計,但這件事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雞蛋一受熱變成了一個個毛絨絨的小雞,簡直太有意思了,想想都覺得好玩,怎麼能不去呢?所以沒事兒就往奶奶家西屋跑,瞅着機會就跟着大人鑽進那間炕房,東瞅瞅西看看,好奇地觀察那些等待破殼的小雞仔。

當然,有破殼兒的,就有個別破不了殼兒的,大人們稱之為毛蛋。於是,毛蛋們被挑選出來,奶奶負責燒火,就把這些挑出來的毛蛋丟進火裏燒熟餵給我吃,這些熱騰騰的毛蛋光是聞一聞,那香噴噴的氣味兒就直往鼻子裏鑽,吃到嘴裏更不要説了,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簡直就是美味,奶奶看我樂意吃,就燒了好多,有全是雞蛋的,有半蛋半雞的,而我來者不拒,吃的滿嘴流油,痛痛快快地吃個肚子圓。後來吃完跑回家,大概由於吃得太多外加又灌進肚子了涼風,到家後就吐了,為此媽媽還特意去交代了奶奶,小孩子沒有涵養,怎麼做奶奶的也沒個忖度,一下子給喂那麼多嘞?……

長大後,街邊也偶然會撞見有賣毛雞蛋的攤頭,而我卻再也沒吃過兒時那麼噴噴香的毛蛋了。

呼蘭河傳讀後感7

逛書店,在書架推薦的書目中,看見了一本我熟悉的書,那是蕭紅的《呼蘭河傳》,書的封面是土黃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畫片。而我家中藏有的這本書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張作者的小照,憂鬱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這本書的時候,年齡還小,對於書中表達的深層次的悲哀無所體會,只覺得作者描繪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動搞笑。慢慢長大,再次閲讀蕭紅的時候,卻從她那字裏行間讀出了淡然的憂傷。《呼河蘭傳》由幾節故事組成,看似這些故事是零

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線索,但文章始終帶着細膩的抒情。她用一種很散淡的語言來描述荒涼,“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種筆調就像有人給她寫的傳記中説到的那樣:這個人的手臂裏有內傷,傷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給扁鵲看,也已經變色。但是她倒揹着雙手。她到門外面去,她説天涼,説風大,説橡樹的紅色葉子落了滿地。

蕭紅的一生是很不幸的,雖然她被魯迅認為是“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軀幾乎承受了那個動盪時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難:社會的、民族的和性別的;精神的和肉體的。她在臨終時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與不幸,都正因我是個女生。”令人心酸。印像中蕭紅總是在路上漂泊,在戰火紛飛中從中國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國最南方的城市,她總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過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風景。

《呼蘭河傳》寫作的時刻跨度很大,在“七七”抗戰爆發時開始醖釀,“八?6?1一三”上海抗戰失敗後開始動筆寫作,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而這個時期幾乎是蕭紅一生不幸的縮影,她在疾病中還因戰亂顛沛流離;在感情是中深泥淖。她雖被開除出“祖籍”,故鄉也早淪於敵手,但人總是會有一種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對前路深感茫然的時候,這樣的想法愈發的強烈。

從《呼蘭河傳》的字裏行間我們能夠深深地感覺到當時的蕭紅是孤獨、寂寞的。她曾對老朋友白朗這樣説:“未來的遠景已擺在我的面前,我將孤寂、憂鬱以終生!”她渴望着從現實的重負中解脱,而這種解脱恰恰是難以做到的,於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麗的土地,幻想着遠離喧囂的寧靜。

但是,作者小時候對於荒涼的記憶像是深深的烙印,存於她的思想中。因此整部小説的基調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寫的跳大神:“跳到了夜靜時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個個都打得漂亮。若趕上一個下雨的夜,就個性淒涼,寡婦能夠落淚,鰥夫就起來彷徨。那鼓聲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個迷途的人在夜裏拆説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愛的母親送着她的兒子遠行。又好像是在生離死別,萬分地難捨。人生為了什麼,才有這樣淒涼的夜。”人世間,再多的繁花勝景,終了也難以逃脱最後的淒涼。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卻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悲哀。

那裏的人們似乎都過着卑瑣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但是是隨着季節,穿起棉衣來,脱下單衣地過着。”“老,老了也沒有什麼關聯。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吞;走不動了,就癱着。”“病,人吃五糧,誰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場,埋了之後,活着的仍舊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小説描繪的日子何嘗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縮影,過去是怎樣來的,未來又會怎樣樣,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規律,該發生的事就那麼平靜而自然地發生了,有什麼是不該發生的事呢?人們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筆下後園的小倭瓜是不是還在年復一年地開着小黃花,但我卻知道,歲月能夠流逝,人會變老,而有些記憶卻永遠都不會走遠。於是我開始嚮往,嚮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時空的流轉,也許,在此刻與未來的道路上,我們永遠都知道,風景向遠方。

老胡家的團圓媳婦,也是在大家羣眾觀看之下,被認為有鬼附身,以致於最後為了給她驅鬼而被捉弄死了。最後一個人物馮歪嘴子,他也是透過磨房裏的窗户觀看外面的人與被窗外的人觀看。

小説在寫法上主要採取散文式的文字風格和抒情筆調,敍述靈活,生動搞笑,而且每個章節的資料相對獨立,在敍事上不像故事型的小説前後聯繫那麼緊密。小説中僅有的幾個人物的故事,也幾乎相互獨立,感覺像寫完一個就過一個,讀者也能夠看完一個過一個。但我覺得,小説一開始,蕭紅就不斷在“看”,看呼蘭河的每一條街,之後看每一家店鋪,最後又看每一個人,但一向沒變的是那種看的態度,不太近也太遠,好像始終有一種適宜的距離,而且總是那麼認真,之因此感覺像寫完一個過一個,那是正因蕭紅看完一個就記得一個。

蕭紅寫出來的呼蘭河城那幾個人物,各自的命運都感覺像是被某種力量驅使着,發生在透明身上的事情彷彿瞎鬧一般。這些人物迂腐而純真,無力但不脆弱,他們察覺不出生命應有的那種絕望,反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就像孩子們逛廟會時會叫大人買的那些不倒翁,“十分靈活,按倒了就爬起來”,而且是很快地爬起來。無論他們身上的故事怎樣滑稽怎樣喧鬧,但另一方面他們的生活終歸是靜的,始終安安靜靜地過着日子,“狗有狗窩,雞有雞架,鳥有鳥籠,一切各得其所”。

蕭紅最愛祖父,她出生時,祖父已經六十多歲。蕭紅從小喜愛跟着祖父念古詩,但那個時候她還讀不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祖父詳細解釋了,她依舊不懂:“為什麼小的時候離家?離家到哪裏去?我也要離家的嗎?等我鬍子白了回來,爺爺你也不認識我了嗎?”祖父笑着回答:“等你老了還有爺爺嗎?”

小説中間有一段寫蕭紅與祖父的生活,充滿童真童趣。我最感動的,是蕭紅一個人在後院裏玩耍的那段描述:“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是那麼的自由。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朵謊花,就開一朵謊花,願意結一根黃瓜,就結一根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根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隻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這難以忘卻的童年記憶,正是《呼蘭河傳》的創作緣由。祖父過了八十歲就去世了,之後蕭紅離開呼蘭河城開始逃荒。小説完稿於19年12月12日,距蕭紅逝世僅不到兩年。

標籤:讀後感 呼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