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淺談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範文

校園2.01W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我們教師如何將德育和語文融為一體,達到“教書”和“育人”的雙重效果呢?“文以載道,道在其中。”我認為只要充分的解讀教材,利用好每個環節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就能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淺談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範文

  一、在識字寫字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識字寫字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基本 環節,國小階段,學生要認識2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教師在識字寫字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美學原則,滲透德育。國小語文新課程改革後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的生字,特別是低年級。加之現在電腦在學習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在學生中常有寫不寫漢字無所謂的情緒流露出來。並且學生的字跡也越來越變的潦草。新課標要求我們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的情感。那麼在寫字教學中滲透德育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在教學《飛向月球》中“膏”這個字時,我故意把“膏”字上半部寫高大些,而將下半部的“月”寫扁小些,看上去給人一種“月”身上揹負了“高”大之物,有不堪重負之感。再讓學生跟寫得規範的“膏”相比較,看兩種寫法有什麼不同,哪種寫法好看。通過一番比較學生便能得出:上下結構的字,為了緊湊,寫時要儘量“上緊下鬆”些。首先對學生的觀察所得加以肯定,並及時加以點撥:字也有高矮強弱之分,它們也要創建和諧社會,兩個字組成一個新字,它們不爭不吵,互相謙讓,互相協作,為了適應新環境,其中某些筆畫還主動發生了變化。由於它們識大體,顧大局,很順利地就組建成一個和諧而美好的新家庭。這樣,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具體分析字型、同做人處事之間的聯繫,將識字、寫字教學同育人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過程中掌握字的結構,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團結友愛、謙讓互助、集體主義等方面的教育。

  二、在闡明課題中滲透德育

課題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抓住題眼,揭示課題的內涵,既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達到學文悟“道”的目的,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例如:在《豐碑》一課教學時,剛出示課題後我問學生,“碑”是什麼?“石碑”學生回答。“是用來幹什麼的?”“紀念去世的人”“這篇文章是紀念誰的?”“我們為什麼要紀念他?”“文章為什麼要以豐碑為題?”學生帶着問題快速地閲讀着課文,尋找着答案,幾分鐘後便爭先恐後地回答“軍需處長在嚴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讓給其他戰士,自己被活活凍死了”,“軍需處長捨己為人的精神成為戰士心中永久的'紀念”,“他為革命戰爭所做出的豐功偉績永遠的留在了人們的心中”。從課題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過層層深入的理解課文讓學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感召,自覺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

  三、在品味重點詞句中滲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總是隱含在詞句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剖析和品味課文的詞句,藉以挖掘其中藴含的思想內容,可以較好地滲透品德教育。例如教學《頤和園》這一課時,上課開始,通過頤和園的全景圖投影,配以錄音機播放的柔和優美的曲子,學生們的情感被牽動了,隨即揭示課題。我先指導學生邊聽朗讀,同時重點思考作者從幾方面觀察頤和園美麗景色,要求學生從文章中找出有關詞句。課文的朗讀在音樂的伴奏中進行,學生們的情感已完全融匯在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當學生們對“美麗”有了身臨其境的認識後,我又進一步問學生:“你喜歡頤和國嗎?為什麼?”並結合彩圖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們此刻已經產生對頤和園景緻

的嚮往和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性才能的熱愛。我藉此時機,介紹了頤和園遭八國聯軍破壞的歷史。簡單介紹了北京還有一座比頤和園規模更大,景色更加瑰麗的圓明園,遭到八國聯軍的毀滅性破壞,這既激起學生強烈的愛國意識,又使他們沉浸在“我們的祖國多麼壯麗”的遐想之中。

 四、在創設情境中滲透德育

在教學中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體會文章的思想,是一種卓有成效的德育滲透方法。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遠程教育資源、表演課本劇等創設情境,更加生動形象地教育學生,使學生入情入境,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體現文道統一的原則。如講《黃山奇石》,我先播放配樂朗讀,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再通過多媒體播放黃山風景,引導學生在美妙的音樂和風景中領略黃山奇石的“奇”,從而在生動、直觀的形象中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又如教《一片樹葉》時.通過分角色表演表現了小猴、小熊、小豬等動物雖然嘴裏説着“愛護小樹”,卻紛紛摘下一片片椿樹葉,最後椿樹連一片葉子也沒有了。由此使學生懂得“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五、在朗讀感悟中滲透德育

古語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朗誦一些聲情並茂、文質兼美的課文佳作,有利於他們體驗祖國文學的音韻美,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品味,並培養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如《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是充滿感情的。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句、感歎句,以及設問、反問等句式,表達了讚美、感激、關切、崇敬等感情內容,字裏行間洋溢着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感情,我讓學生弄明白朝鮮人民給志願軍做了哪些事,為此而付出了什麼代價後,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段,從多次反覆的朗讀中,激發他們的感情,使他們產生共鳴,從而體會到中朝人民的友誼確實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是用鮮血凝成的。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昇華。而思想感情的昇華,又促進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實現了語文能力與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避免了人為地割裂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之間的關係,不是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就是把語文課上成枯燥的純文字訓練課。

六、在習作教學中滲透德育

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創造性勞動,是學生接觸生活、體驗生活,創造性地提煉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於一體的自主創造的思維過程,是學生自我個性和內在感受的真實再現。因而在習作教學中,營造一種輕鬆和諧的氛圍,讓學生在限的空間裏,觀察、交流,放飛學生的思維,激發情感的火花,使其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觀所悟,結合自己的感受自由表達,並在表達中受到情感洗禮,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在教學的實踐和探索中,我體會到,國小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注重內外部因素相結合,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要求滲透於教學過程之中,以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