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精選12篇)

校園2.72W

“閲讀教學模式”是關於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閲讀實踐形成閲讀能力的教學模式。它具備一般教學模式的共性特點,又體現着閲讀教學的基本規律,以下是“語文閲讀教學模式”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精選12篇)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1

一、我國傳統閲讀模式的演變

我國傳統的閲讀教學模式提倡熟讀精思、虛心涵泳。由於長年以玄奧的儒家經典為教材,加上言文不一的障礙,閲讀教學自然形成“講本位”形式上主張口耳相傳、勤學苦練,實際上是典型的學問模式”,其影響極為深廣。建國初期,引進前蘇聯凱洛夫的:“六環節”教學過程理論和“組織教學—複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佈置家庭作業”的綜合課模式照搬照用。融入了我國一些傳統教育思想和方法(如啟發教學、文道結合、教學相長等)建立起全國統一的閲讀教學模式開了“談話分析法”之先河。但是,由於“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根本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表現在:一是沒有從心理學的層次上説明閲讀教學過程的特點,強調了教學是一種認識活動,忽視了與一般認識活動的區別,使教學模式流於抽象和空洞;二是由於它的主導地位,帶來了我國中國小閲讀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和運用中的程式化、機械化傾向,這種以講問分析為運行機制的閲讀教學模式,基本上沿襲到上個世紀90年代;三是這種教學模式在實踐中逐漸暴露出過份強調書本知識,忽視能力培養,脱離社會生活實際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等弊病;四是在對待教師和學生的課堂教學地位上,主張“教師中心”,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個性發展;五是雖然強調繼承中國傳統的優秀教學思想,但由於傳統經驗往往具有直覺性和技藝性,難以口授言傳,缺乏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基礎,所以二者的結合也流於形式。改革開放以來,廣大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優秀教師對閲讀教學模式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深入的探討,教育教學理論不斷豐富,引進了皮亞傑的“探究—研討法”、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等“開放課堂”模式和加涅的“學習過程的信息加工”“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等“系統教學”模式,開發了“指導—自學”“引導—發現”“參與—活動”等教學模式。但是,更多的第一線教師對這些熠熠閃光的先進思想和理論或視而不見,或見而不用,或用而不當。新的課程標準,新的語文教材,強調的是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培養,而不少教師“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教學目標不明確,課時分配不合理,教學手段單一,教學過程僵化,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阻礙了課程教材改革的深入。所以,我們有必要對閲讀教學模式作進一步深入的探究。

二、優秀閲讀教學模式的.產生

縱觀各類優秀的教學模式,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

(1)中介性。它是教育理論的具體化,又是教學經驗的抽象化;是理論的物化,實踐的昇華。

(2)簡約性。它極精要地反映教學過程中各要素的關係,並以簡約的形式為載體,概括最具普遍意義的教學規律。

(3)操作性。它提示了教學的時態序列,設計出可以控制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程序,能指導教師正確發揮教師、學生、教材三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交互作用。與一般教學模式比較,閲讀教學模式還體現出以下兩大特點:

1.閲讀教學要培養學生讀書看報的能力和認真閲讀的習慣。這種能力,主要是對新的閲讀材料的獨立理解、獨立吸收的能力。這種習慣,包括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眼、口、心、手都到的習慣;既能精讀又能略讀的習慣。以培養閲讀的能力和習慣為功能目標,是構建閲讀教學模式的有力抓手。

2.在組織教學內容方面,突出語文學科的個性特點。

課文不同於其他學科的教材,大多以基本知識為綱編寫,每個知識點有相對的獨立性。它是以整篇文章為綱編寫,各知識點同時包含於一篇文章之中,具有如下四個特性:

(1)綜合性。語文是工具學科,又是人文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説讀寫,知情意行,都是互為表裏、相輔相成的方面。

(2)整體性。中國的語文閲讀教材基本屬於文選型的,每篇課文都是中心明確、情節連貫、結構嚴謹、首尾圓合的整體,而內容卻有較大差別。

(3)情感性。每篇教材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觀點的外在顯現,因而語文教學應擔當起培養學生正確健康情感的任務。“文道統一”的教學原則就是針對這一特性而提出的。

(4)交際性。語言具有很強的交際功能。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因而,閲讀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習慣,而且還要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注意語文學科的個性特點,綜合考慮語文能力和習慣的各要素,從整體着眼設計各教學環節,是構建閲讀教學模式的重要依據。

三、新的閲讀教學模式的實施

根據上述閲讀教學模式的特點,我們以為,任何閲讀教學模式的構建,都必須找到其理論支撐點。其一,是學生的閲讀心理學。我們必須遵循學生的閲讀心理設計閲讀教學過程。其二,是教師的教學心理學。就閲讀教學而言,其實質是教師將自己對教材的研讀過程轉化為學生對教材的認知過程,因而,既要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既要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又要針對學生的反饋情況及時調控,發揮模式的優效功能。由此,我們還想到,構建或運用閲讀教學模式時,應努力遵循以下原則:

1.主體性原則。即切實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閲讀、思考,求積極主動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教”不能代替“學”,“教”只能服務於“學”的教學原理,正確處理“教”與“學”的辯證關係,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程序。

2.整體性原則。即既要充分發揮每個環節的作用,又要重視環節之間的優化組合,達到整體的最佳功能。所以,要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並較好地解決環節間的銜接、組合,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3.層次性原則。即對教學過程的研究要由單層次向多層次發展,改變以往那種只依據教材對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要求設計教學過程,強求各類學生齊步走的做法,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而這差異,不單是知識水平的差異,還應包括能力、習慣、態度.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異。只有打破封閉的教學形式,從學生在過程中的認識活動、心理活動和生理活動等層次上正確處理學生之間的差異,才能保證上每一位學生真正得到發展。針對學科特點、教材特點、年段特點等,有的可以強化、延長,甚至増加;有的則需要簡化、縮短,甚至捨去。所以,我們應以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為構建模式的主要目標,應以運動的觀點看待模式中的每一環節,因人而異,因文而異,不斷創造出適合時代需要的新的教學模式,真正提高閲讀教學的效益。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2

當前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從理論探討到應用研究,都在不斷走向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從總體上看,發展還不平衡,尤其象閲讀教學中存在的費時多而收效少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不重視抓學生的閲讀實踐活動,不重視對學生的文化和情感薰陶,把大量時間花在繁瑣分析上,花在應付考試上,不僅教學效率難以提高,而且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初步探索出一種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讀悟式”閲讀教學模式。

“讀悟式”閲讀教學模式,大膽破除了“教師——知識——學生”的教學程式,追求運用主體的、和諧的、民主的課堂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閲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新大綱語)為目標,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讀中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巧妙絕倫、抒發情感的恰如其分和表達方法的匠心獨運;再在悟後反覆誦讀、賞讀,讀出文章的意、情、境。這樣在讀通、讀懂的過程中自然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並不斷地將新知識溶入原有的認知結構,從而促進其語言的發展。

一、模式建構的原則。

模式操作的基本原則,是“讀悟式”教學模式思想及本質意義的體現,是組織和實施教學活動的準則,是制定教案的依據,從客觀上反映了模式的基本規律。“讀悟式”閲讀教學模式應遵循以下四條原則。

1.語思統一的原則。把語文訓練與思維訓練統一起來,在發展兒童語言的同時,發展兒童的認識能力、思維品質。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2.以讀為本的原則。課堂上學生通過朗讀、默讀、背誦、複述等方式,做到眼看、口誦、心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書讀通順,讀連貫,琅琅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鼓勵學生在讀書過程中發現問題,大膽質疑,主動鑽研,相互探討。

3.有效性原則。調動學生內驅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教師從目標假設、策略選擇、探究深入及價值評判等活動過程中,充分利用教學時間,進行有效的調控、反饋、矯正,不斷實現學習目標並向新的目標推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情感性原則。情感是促進學生髮展的動因,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本身的特點。“讓情感進入課堂”,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情感氛圍。在教學中,教師是情感的驅動器,要善於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並恰到好處地運用激勵評價手段,推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體味求知的樂趣。

二、模式的基本框架。

1.基本模式示意圖:初讀感知→精讀理解→熟讀遷移初讀感知: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果課文是寫人的,就要大體上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是記事的,就要知道這件事的大致過程。如果是説明性的,就要知道這篇課文説的是什麼事物,是從哪幾個方面説明的。精讀理解:當學生對課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體認識之後,就要針對課文的重、難點,幫助學生體味、領悟。所謂重點,就是課文中具有關鍵性、主導性的內容。所謂難點,就是學生在初讀課文時難以理解的地方。熟讀遷移:通過熟讀、背誦形成的語言積累要經過遷移性的練習才能逐步實現內化。熟讀遷移階段引導學生感悟,主要是通過範文語言的遷移運用,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逐步地形成了對語言文字的悟性。有了這種悟性,亦必將遷移於表達,使學生懂得分辨語言中的優劣高下,逐步達到準確、得體、生動地運用語言。

2.基本模式各階段教學內容示意圖。初讀感知:自讀課文知文意、釋檢查交流認讀生字詞字詞質疑難匡謬正誤精讀理解:檢查回顧抓重點,理思路交流小結提煉主線學語言,練朗讀加深瞭解熟讀遷移:圍繞重點特色賞析輔導訓練拓展運用説明:以上三個階段,可安排2課時或3課時。

三、基本模式的變式。

教學模式具有操作性特點。這就必須加強對模式的靈活應用性研究。“模式”一旦陷入“模式化”的泥潭,便會造成操作的失落,導致模式的僵化。根據模式研究中的變換、孕育、包容三大原理,由於各個具體教學活動方式在教學目的、教材特點和學生學習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許多變量,在實際教學的應用操作中,必須產生多種課型變式,這多種課型變式的衍生,同時也使教師的教學個性、風格得以張揚。

1.創新式。

(1)結構創設情境→提供材料→引導探究→運用創新

(2)模式操作要領。

①創設情境,形成問題。創設情境的途徑是多樣的:可通過實物演示、圖畫再現、音樂渲染、扮演體會、語言描述、現代教學手段等展示情境。“形成問題”,可由教師在情景中直接提出問題,最好由學生提出。問題的設置,要富有啟發性、邏輯性和發展性,要針對學習內容,直接擊中不生思維燃點,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刺激學生的定向注意。

②提供事實(材料)。給學生“材料”(文字材料、實物材料),讓學生去説一説、讀一讀、擺一擺、摸一摸,讓學生去感悟、觀察,發動學生去積極思考。

③引導探究。誘導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探究,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新知,讓學生去閲讀,讓學生去質疑、釋疑,讓學生小範圍內相互間進行初步的認知交流,互相啟迪。

④運用創新。教師設計的練習,要富有創造性,要讓學生在運用新知的過程中,去展示、去表現、去創新,引發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並注重運用激勵性評價,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從而強化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情感玫動機。

2.開放式。

(1)結構。自讀→自悟→自議→自得→自練

(2)操作要領。自讀:學生提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思路,然後自學。如,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通讀課文;藉助工具書(字典)弄懂字(詞)主;結合單元提要,預習提示,課後練習,感知課文內容。自悟:學生在自學時,動筆寫出自己悟到了什麼,是怎樣悟得的。自議:學生在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自學過程以及體會後,同學間互評互議,誰的感受最深,誰的方法最佳。自得:在評議的基礎上,學生總結歸納――理解了哪些內容,掌握了什麼學習方法。自練:學生根據既定的學習目標以及掌握的學習方法,自己設計作業進行練習,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3.拓展式。

(1)結構。整體感知→自學理解→討論解疑→點拔歸納→應用提高→拓展延伸(2)操作要領。

①整體感知:讓學生知道學什麼,該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學習目標明確了,學生就能學得積極主動。

②自學理解:這是學生自主的探究過程。學生結合自己的“已知”、“舊知”,來獲取“未知”和“新知”。

③討論釋疑:學生在求知的過程中,必定有疑難和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可發揮小組學習的功能,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啟發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④點撥歸納:在學生學習、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疑難、忽略或理解不深的地方,適時、適度地進行點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而後,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歸納出學習方法。

⑤應用提高:學生通過完成老師精心設計的課堂練習,領悟學得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學的能力。

⑥拓展延伸:讓學生將課堂上掌握的學習方法,應用到課外的學習中去,在常用中鞏固,精通和深化。

4.啟導式。

(1)結構圖。自擬目標→自讀探究→閲讀交流→評價再讀

(2)操作要領。

①“自擬目標”是讓學生對自感興趣的或自感欠缺的某些方面確立可行的一個或多個目標,以朗讀方面的目標為例,學生可將讀流利作為自己的閲讀目標,也可以將提高感情朗讀能力為目標,還可把表演式的創造性閲讀作為目標……,總之閲讀的目標水平和都可以是靈活和開放的。

②學生的“自讀探究”是以“自讀”為途徑,以探究為目標的向意性研讀。這一學生環節一般要求學生在書上或筆記上劃劃、點點,做些批註,教師在這環節的教學主要從學生的批註和個別交談中瞭解、鼓勵和啟發學生。

③“閲讀交流”主要是讓學生以小組(2-4人)形式交流學習所得和尚未解決的問題。

④“評價再讀”主要是對學生“自讀實踐”的總結評價與交流,讓學生對閲讀目標、內容、方法以及情緒進行自己調節,以促使學生進入新一輪的閲讀。

5.探索式。

(1)結構圖。質疑→篩選問題→合作解疑→彙報交流→點拔引導→品嚐誦讀

(2)操作要領。

①讓各組學生輕聲自讀或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筆到,找出不理解的詞句,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特別指出的是要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確保學生熟讀課文。

②教師對不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歸總。

③分小組對篩選的問題展開討論,教師深入參與討論,以傾聽為主,適當時候點拔。

④各小組彙報。每組可以推薦一名主講,集中大家的意見闡述,其他人補充;也可以一個人説一點,全體參與。

⑤教師對理解不深入不準確,特別是沒涉及到的問題進行點拔引導,補充歸納。

⑥各小組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做到入理、入情、入境。

6.全讀式。

(1)結構圖初讀→細讀→精讀→熟讀→賞讀

(2)操作要領:

①初讀讓學生通讀全文,讀得正確、流利。掃除學習障礙,瞭解內容梗概。

②細讀讀懂文章寫什麼,是按什麼順序寫的,表達了什麼感情。

③精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奧妙,學習佈局謀篇、表情達意的技巧。

④熟讀要求學生熟讀背誦,練習複述,昇華情感,積累語言。

⑤賞讀訓練學習運用語言的能力,通讀品賞文中的詞語、句子、精彩語段,練習寫話,寫段,寫篇。

四、模式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1.此模式適用於中高年級學生。

2.在應用模式時,要注意各個教學環節的落實,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給足學生讀悟語言文字的時間和空間,口、耳、手、腦並用,讓他們充分地讀,用心地悟,自由地表達,不斷地積累、運用,不要追求形式。

3.在運用模式的過程中,既要注意多種變式的交叉運用,優勢互補,從整體上優化教學過程,又要因年級、內容而異,進行變通和再創造,以充分發揮其作用。

4.營造民主自由的學習氛圍。教師應改變先知先覺的權威現象,揣摩學生的認知心理,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體諒學生的學習困難,在教學活動中做一個組織者和參謀,讓學生處在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之中。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3

語文課程的改革首先從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開始,只有深刻領會和把握當今語文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現代教學理念的內涵,並運用這些現代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才能使語文課程改革取得理想的成果。

一、更新理念,角色定位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決定語文教學要立足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新的課程理念變教師是課程的傳播者為課程的開發者,教師不僅要活用教材,還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本班學生豐富的課程資源,要充分挖掘並利用語文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語文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種思維碰撞才會產生智慧的火花。根據與學生溝通所發現的實際情況,生成新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教材上沒有的,教師預先也沒有想到的,這種動態生成的語文課程資源,體現了學生個體之間在知識結構、思維能力、直接經驗、生活閲歷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導他們走向社會大課堂,引導學生熱 生活,關注生活,培養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和使用語文的習慣。

二、轉變方式,激活資源

課堂閲讀環境較為特殊。它既能進行個體的獨立思考,又會受到羣體的閲讀制約。個性化閲讀教學,師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對着新問題,對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識積澱之上,建構自己的新視點,賦予自己的新理解,這也就決定了要相互探討,相互啟迪,而最終達成相互提高。徜徉於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進行多元化的文化選擇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羣體的從眾效應也影響着個體的獨特視角,因此,閲讀必須互動。“文本與閲讀主體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惟有互動課堂才是流動的、鮮活的、生機的課堂,個性化閲讀結論的開放交流,暢所欲言,可充實完善自己結論,提升思考質量。

三、品讀感悟,高效閲讀:

新的課堂,教師不是告訴而是啟發、激趣、組織,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探究,靈活運用,使學生“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目標下,擺脱陳舊的教育理念的束縛,打破僵化的教學模式的桎梏,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積極探索高效閲讀的教學模式,嘗試如下:

(一)導入:恰當而精彩的導入是教學順利進行的第一步。導入方法有複習導入、背景導入、創設情境導入等,可根據文章特點和學生情況而選擇,以求激發學習興趣。

(二)交流預習情況:有條件的可利用展台,無條件的可分組交流,或選擇有代表性的進行全班交流。對於預習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可用討論的形式給予指導,對於一時難於解決的'問題就留在學習過程中解決。提倡預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蒐集處理信息的過程中認識世界、發展思維、鍛鍊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鍛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預習有利於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時空,豐富學生的見聞,促進學科間的滲透以及課內課外的聯繫。

(三)品讀感悟:

1、讀:初讀文章,整體感知。指導學生按不同文體的閲讀要領進行閲讀,抓住關鍵詞句和語段整體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在學生預習充分的情況下,也可以直接讓學生選一組詞讀一讀。注重詞語的理解與積累。理解詞語需要結合語境揣摩其中的意味,閲讀教學中解讀字詞往往與句段的思想內容相聯繫,如果抓準一個詞語,會收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激活學生的思維。)

2、品:精細閲讀,局部揣摩。指導學生養成圈點批註的習慣,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動人之處,揣摩詞句的表現力,從而更 的理解文章的內在美質。(讓學生自選一組句子品一品。指導學生提取信息:抓住重點句、中心句,概述文段要點;抓議論句、抒情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悟:提高性閲讀,鑑賞文章特色。指導學生從作者的寫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內容與形式上的亮點、美點,體會文章的藝術特色。(精選一段文字説一説。美段欣賞有兩個層次:(1)知道哪個詞、句子 。(2)知道寫出了什麼? 在哪裏?讓學生在修辭、練字、結構特色、表達方式等方面提高鑑賞能力,進而提高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品讀感悟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品讀感悟”由三個環節組成。一讀。讀”是進入文本,與文本對話的重要途徑,是貫穿教學始終的學習手段,滲透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依據對文本的理解層次分為初讀、精讀和提高性閲讀。初讀就是走近文本,傾聽文本,領會意思,整體感知。二“品”。“品”是在對文章的精細閲讀中進行局部揣摩,與文本對話,去經歷文本情感歷程與自己生活體驗的碰撞。三“悟”。“悟”發生在提高性閲讀時,使學生站在一定高度審視文本的美點與亮點,積累寫作技巧,提高思想覺悟。縱觀閲讀教學的各個環節,讀書猶如品茗,只讀不“品”無法進入境界,多讀也無益;只“讀”不“悟”難於提升覺悟,於事亦無補。

(四)拓展延伸: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從課本走向生活。

在這裏我們嘗試“讀”“品”“悟”的教學框架,它有助於我們在教學的準備階段有的放矢,在課堂教學中循序漸進。從繁瑣的教案書寫中解放出來,更多的時間開發利用生活資源,實現從課上到課下的高效突出。實際教學中,我們一方面依據模式,一方面還要依據實情,根據文章特點,發揮個人長處有創意地設計教學流程,在課上善於抓住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個性發揮,充分展現語文學科的語言魅力和人文魅力,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習的樂園。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4

語文在經歷了快樂語文,朗讀語文,自學語文,探究語文等多樣時髦的叫法和做法的改革後,又會到了常態。其實常態語文就已經包括了這麼多的方法,這次教學應該説是解決了老師對語文的一些困惑,那就是語文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那就是用語文來吸引孩子,用語文來感染孩子,用語文來提升孩子做人的境界,用語文來開啟孩子的心智。有個人比方打的好,古人考試只有做文章一種或者説只考語文,不是照樣領兵打仗,科學研究,誕生了除文學外其它各方面領域不少的傑出人才嗎?

統覽這些課還有一些特點,課件不算多,也不算花哨,注重實用,閲讀中注重默讀,每次都能激發學生不同的體驗,因為默讀才是人們常用的讀書方式。講課基本是圍繞主要問題進行展開。這不禁讓我想起多年前講過的落花生。

這次課難能可貴的`是為我們奉獻的都是較完整的一課,每節課大約50分鐘。能看出教師基本上都是剛接觸學生。

虞大明是這次教學活動中第一位講課的老師,他講的課文是《刷子李》,生動有趣,深入淺出。我在聽完課後都不禁想要讀一讀原著了。(這篇文章選自馮驥才的《俗世奇人》這本書。)

一開始,老師獨具匠心地設計了一個繞口令:“《俗世奇人》述説俗世不俗之人。”(與課文內容有關)讓學生比一比誰讀的好,也算是個課前交流熱身。

虞老師在講課過程中有幾處精彩片段給各分享一下:

1、你從題目這三個字當中明白什麼信息?會粉刷的都能叫“刷子李”嗎?(第二問有一定深度)

2、在理解刷子李神奇之處時,特把自己粉刷時的照片呈現出來,幽默的同時理解了內容。

3、理解“天衣無縫”時更是隨口吟出“天衣只應天上有,人間何處覓天衣。”真是出口成章啊!

4、一名學生(可能淘氣些)在談向師傅表示決心時説道:“我做鬼也不放過你。”老師馬上回敬:“我代表八輩祖宗感謝你!喜歡看趙本山的小品,是嗎?” 幽默解圍。

5、能結合課文內容簡介小説的一波三折,賞析文章精妙之處。

6、通過引導學生讀小説全文的同時,讓學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鼓勵學生努力進取。

7、總結全文帶學生做一副對聯:天衣無縫刷子見功底,黑衣無瑕絕活寫傳奇。橫批:俗世奇人。

8、結束時,把一張自己粉刷照片及一本《俗世奇人》送給學生做為禮物,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5

一、問題的提出

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國小語文教育越來越注重人文發展,強調學生生成能力的培養。生成性教學是在彈性預設基礎上,師生充分交互,不斷調整教學活動和行為,共同建構並形成新的信息、資源的動態過程,以實現教學目標和創生附加價值。但目前學生在閲讀教學過程中存在較多缺失,如閲讀積極性不高、閲讀方法不規範、閲讀能力難以形成、情感體驗淡薄等。同時諸多研究表明,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課堂氛圍開放活躍、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化、師生平等對話交流等,但仍存在虛假生成、無效生成、錯誤生成等問題,始終未形成一條有效的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來促進課堂教學的生成。

近年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數字土着”一代對學習環境提出了新的訴求,能夠促進學生輕鬆、高效、投入的學習,提高知識生成、智力發展與智慧應用含量的智慧學習環境應運而生。研究發現,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體現出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拓展學生閲讀廣度和深度、滿足學生個性化閲讀方式、提升學生閲讀質量等優勢,可為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提供有效的支撐,並促進學生生成能力的培養。

那麼,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的生成性教學路徑是怎樣的?智慧學習環境能促進國小語文閲讀課哪些方面的生成?如何證明其有效性?圍繞這些問題,本研究在生成性學習理論和語文閲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針對國小語文閲讀課的人才培養需求,探索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並驗證該路徑的有效性。

二、相關研究現狀

(一)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研究現狀閲讀教學在國小語文教育中處於最關鍵、最核心的地位,承載了奠基學生聽、説、讀、寫的言語能力發展的使命。通過閲讀教學能使學生獲得運用基本的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提高文化品位。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相關研究多從課堂教學實踐角度開展,主要集中在閲讀教學改革、閲讀教學問題及策略、信息技術在閲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等方面,如陳曉林基於新課程背景對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方法改革予以探索;田春龍結合國小語文閲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創新策略;連雲梅將電子書包與語文閲讀教學相結合,探索基於電子書包的閲讀教學模式等。

綜上所述,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相關研究逐步由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向新興技術與閲讀教學相融合的實踐研究發展。因此,隨着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以及動態生成理念的融入,如何高效應用新技術變革傳統閲讀教學路徑,發揮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應有作用,提高國小生閲讀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二)生成性教學的研究現狀生成性教學是在彈性預設基礎上,師生充分交互,不斷調整教學活動和行為,共同建構並形成新的信息、資源的動態過程,以實現教學目標和創生附加價值。國內外研究者們立足於對生成性教學思想的基本認識,從多角度、多層面對生成性教學展開了理論和實踐研究。

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成性教學內涵、基本特徵、生成與預設的關係認識等方面,如王鑑等從教學內容、過程和方法的角度予以闡述生成性教學內涵和特徵;孟凡麗等從含義和價值的角度解讀生成性教學;辛朋濤從邏輯和哲學層面對生成與預設關係進行剖析等。

實踐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及中國小具體學科生成性教學實踐應用研究、生成性課堂教學設計、生成性教學策略及生成性教學資源探索等方面,如意大利瑞吉歐(ReggioEmilia)的“案例教學”、英國的“開放教學”以及美國的“自然發生教學”;基於國小教師生成性教學計劃進行案例研究;〇6打土8Rose1對新加坡學生開展生成性教學初步探究;張立新等從理論層面對生成性網絡課程的設計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餘勝泉等根據生成性課程的基本思想,利用學習元平台資源生成與進化的特徵,設計和實施了一門師生協同建構、互教互學的課程;楊曙光結合未來課堂和生成性教學進行設計並探討實施策略;董自明結合自身的教學案例,從成功點、失誤點、創新點、後續點等幾個方面對生成性資源進行了探索嘗試等。

此外,李國昌等從“課堂生成是一種教學方式”的視角提出課堂生成的路徑,呂敏霞從教師、學生及教學重點、疑點、難點等角度探索了生成性教學的實現路徑,但均是結合自身教學經驗進行歸納,並未從理論層面予以系統梳理且未曾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因此,本研究從生成性教學路徑角度切入,以科學理論作指導,並結合實踐不斷完善一條清晰可見的生成性教學路徑。

(三)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研究現狀隨着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計算、3D打印等新技術不斷湧現,迫切需要智能化的、個性化的智慧學習環境支持新型教與學模式下的學習。電子書包因技術水平、設備成本等限制而沉澱十多年,現因技術飛速發展而掀起研究與應用的浪潮;同時,電子書包憑藉其便攜性、可移動性以及支持正式學習、非正式學習、個人學習和社羣學習等優點,成為構建智慧學習環境的首選。祝智庭等提出了電子書包作為雲端個人學習環境的新思路,構建了一種幾乎“全能”的個人學習環境;崔惠萍等提出了融合新技術和電子書包的智慧學習環境的架構;牟智佳等構建了基於電子書包學習系統數據庫的學習者模型,為基於電子書包的個性化推薦系統設計提供解決思路,實現了智慧學習環境的需求;謝幼如等以電子書包為例構建了面向生成的智慧學習環境。由此可見,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但將其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創新、深化應用需進一步探索。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

(一)文獻研究法本研究採用文獻研究法分析國小語文閲讀課研究現狀、生成性教學研究現狀、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研究現狀,依據生成性學習理論和語文閲讀教學理論,結合國小語文閲讀課自身特點,初步歸納推演出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

(二)行動研究法本研究選取國小語文閲讀課作為行動研究的案例,根據理論推演的生成性教學路徑進行教學設計並開展課堂教學實踐。在行動研究過程中不斷收集並分析數據、發現問題並結合教師和學生的意見,有針對性地對生成性教學路徑和教學實踐進行改進。

四、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的理論推演

(一)生成性教學的一般過程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威特羅克(Wittrock,M.C.)提出了生成性學習理論。他認為,生成性學習理論是將新的想法積極整合到學習者的記憶中並不斷提高其教育經驗的過程,是為更好地實現特定概念的理解而連接新舊想法的理論。他也認為生成學習過程分為注意和選擇性知覺、主動建構意義、建構完成和意義生成幾個階段。同時他提出的生成性學習理論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以及動態生成學習環境的搭建,這樣學習者根據原有的認知和呈現的信息材料與教學內容進行交互並意義建構,便是生成的過程,也是極具創造力的過程。

謝幼如等構建了生成性教學的過程模型,明確了生成性教學內部生成機制、外部推動作用和生成性教學特徵,從理論高度對生成性教學過程進行科學闡釋。本研究採用謝幼如等構建的彈性預設、交往一反饋、應對一建構、生成一創造、反思一評價等5個階段的生成性教學過程模型。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小語文閲讀課自身的特點探索生成性教學路徑,旨在提升國小生語文閲讀知識、閲讀方法和閲讀情感,培養國小生的生成閲讀能力。

(二)智慧學習環境對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的作用根據語文閲讀課的需要,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在國小生成性教學中可以發揮以下6大功能作用。

1.資源推送,預學導讀:課前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將涵蓋圖、文、聲、像等相關學習資源推送到電子書包學生端,學生自主預習,整體感知閲讀內容,為課中拓展閲讀做準備。教師根據電子書包學生端反饋的學習情況做出適應性調整,開展靈活的教學,做好對預設情況的生成準備。

2.個性閲讀,即時測試: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能夠實現學生個性化閲讀,同時實現閲讀檢測數據的同步雲服務。教師根據即時檢測結果解讀點評,對學習者學習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導和幫助,從而在師生、生生互評以及相互交往、不斷反饋過程中促進課堂的生成。

3.記錄過程,智能分析: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能對所有學生的閲讀檢測習題完成情況進行自動記錄分析,同時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為教師引導學生如何深入閲讀、採用何種閲讀方法提供數據參考。智能分析的結果也將為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提供重要依據,從而保障課堂教學的生成。

4.提供工具,師生聯接:教師可通過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提供的內置同步通信工具,為學生推送個性化的拓展閲讀材料、解答不同的閲讀疑問、建立線上線下的無縫聯接。教師引導學生相互爭鳴、合作交流、閲讀分享等,實現即時反饋、動態生成。

5.拓展資源,情感體驗: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提供了拓展閲讀資源以及創作交流的空間,在完成整體閲讀、快速閲讀的基礎上,學生精細品味閲讀內容、理解文本深意、實現情感共鳴、達成文學創作、創建個人優秀作品,從而超越預設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深化課堂教學的生成。

6.多元評價,總結反思: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提供的電子量規、電子檔案袋、個人以及教師日誌等可實現全方位的多元評價,學生可根據學生和教師的評價來總結反思自己的閲讀學習情況,不斷優化閲讀生成。

(三)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本研究通過理解生成性教學內涵,解讀生成性學習理論以及分析智慧學習環境對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的作用,初步推演出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的生成性教學路徑。

五、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的行動研究

(一)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的行動研究設計本研究選取廣東省荔灣區蘆荻西國小語文閲讀課作為個案進行實踐探究。

(二)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的`行動研究實施與分析

1.第一輪行動研究第一輪行動研究以“新型玻璃”為教學內容,教師根據初步推演的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進行教學設計並實施教學。

教學實踐完成後,本研究綜合師生訪談、課堂現場記錄和電子書包平台數據分析結果,發現存在以下問題:學生課前學習效果不佳,尤其是缺少師生和生生互動,電子書包支持學生閲讀討論功能未體現;教師未能有效捕捉和利用課堂生成性資源,尤其是小組合作學習後產生的問題資源;教師未能及時一一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反思總結不夠積極。

2.第二輪行動研究第二輪行動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第一輪行動研究的分析總結,修改完善生成性教學路徑,設計修正存在問題的教學方案,使該路徑下的國小語文閲讀課的方法生成和情感生成更有效、更豐富。

根據第一輪行動研究中課堂實況,發現教學過程中有許多意外情況的發生,如:閲讀錯誤、討論質疑、意外話題等,説明該路徑下還存在非預設資源的產生。那麼如何將其準確轉化為課堂可用資源?本研究結合此問題修正生成性教學路徑,注重通過充分善待錯誤資源、捕捉和利用意外資源、挖掘隱性資源等途徑來保障生成。

第二輪行動研究以“夢想的力量”為教學內容,根據完善的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結合第一輪行動研究發現的問題再次進行教學設計。因國小語文閲讀課強調培養學生閲讀方法和閲讀情感等,本輪設計注重引導學生對閲讀方法的習得與運用,同時在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梳理與評測的基礎上加強情感體驗。

與第一輪行動研究相比,本輪行動研究在明晰上述路徑的缺陷後及時修正並設計出完整詳細的教學設計方案,所以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過程較為順利,教學生成更為豐富,同時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也較好地發揮其支撐作用。課後通過現場師生訪談、課堂記錄和電子書包平台數據分析發現: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的資源推送、智能分析、提供拓展資源等功能為生成性教學提供了較大的支持,催生了與閲讀主題相關的新問題、新想法、意外話題等;根據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實施的課堂教學,使得教師更加關注生成而非單純注重預設結果,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啟迪;採用該路徑後,教學目標如期達成、教師教學更加靈活、學生學習更具趣味性、課堂生成更加豐富。

(三)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的完善通過兩輪行動研究,本研究初步驗證了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能夠解決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優化了教學設計並改善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本研究結合行動研究的實踐經驗對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加以完善,並直接體現智慧學習環境對教學路徑的支撐作用。綜合兩輪行動研究,本研究構建的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得以逐步完善並可視化。該路徑的特色與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該路徑的探究緊扣國小語文閲讀課自身特點和現存問題,同時結合生成性教學相關理論,先從理論角度加以推演,再根據行動研究進行修正,將學科理論與教學實踐相聯繫,具有較強的科學性。

2.該路徑以電子書包支持的智慧學習環境為依託,並將電子書包在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中功能作用具體化,促進了環境與教學的融合創新,改變了傳統預設教學的套路,實現了高效的課堂生成。

3.該路徑經過兩輪行動研究設計實施並予以優化,且以可視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六、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的有效性分析

(一)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本研究根據生成性教學的內涵與追求,以教學目標的實現和附加價值的生成程度作為評價教學路徑的有效性標準。然後,結合新課標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制訂了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知識類、方法類、情感類三個維度。最後,根據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和《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將知識類分為知識記憶、知識理解、知識遷移;將方法類分為閲讀方法、記錄方式、總結方法;將情感類分為閲讀興趣、閲讀態度、閲讀習慣。

(二)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的有效性分析

1.知識類生成的分析兩輪行動研究完成後,在電子書包平台上形成了大量知識類生成物,包括學生製作的電子書、思維導圖、閲讀批註等。本研究以最能凸顯知識類生成的電子書為主,圍繞知識記憶、知識理解、知識遷移三個維度,設計了難度係數相同的測試題進行評價分析。測試題採用百分制形式進行計分。

(1)兩輪總分均在85分以上,説明該路徑對知識類的生成是有效的;

(2)“知識記憶”和“知識理解”兩指標分值接近各指標的總分值,説明該路徑對促進“知識記憶”和“知識理解”兩方面的生成較為明顯;

(3)“知識遷移”這一指標的分值相對較低,這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和學習時長等因素有關,因此需要在實踐教學中逐步實現。

2.方法類生成的分析本研究根據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的評價指標體系,採用里克特量表的五度量尺,並根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結果進行適當調整,制訂了測量方法類生成的15個問題。

數據統計結果顯示:

(1)兩輪研究中各題項得分Fi均大於0,説明應用該教學路徑,可順利實現方法類的生成。

(2)第一輪研究中的“閲讀方法”和“記錄方式”各題項得分Fi均大於0.5,説明該路徑可促進方法類的生成;第二輪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説明該路徑的完善對“閲讀方法”和“記錄方式”的生成效果顯著。

(3)第一輪研究中的“總結方法”各題項得分Fi均大於0,除“應用電子書包閲讀後,我經常寫讀書筆記”外,其他選項均小於0.5,説明“總結方法”的生成還需要加以引導;第二輪研究中該指標的各題項得分Fi均大於0.5,説明通過路徑的完善,“總結方法”的生成明顯提升。

3.情感類生成的分析本研究根據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的評價指標體系,採用上述方法,制訂了4個問題進行測量。

數據統計結果顯示:

(1)兩輪研究中各題項得分Fi均大於0.5,説明該路徑對情感類的生成頗有成效;

(2)相比第一輪研究,第二輪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説明完善的路徑提升了學生的“閲讀興趣”、轉變了學生的“閲讀態度”、改變了學生的“閲讀習慣”。

七、研究結論

本研究以生成性學習理論和語文閲讀教學理論為指導,採用文獻研究和行動研究方法,按照“理論推演一實踐修正一效果評價”的步驟對智慧學習環境下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的路徑進行探究,形成了一條促進國小生閲讀生成的可視化教學路徑,並從知識生成、方法生成和情感生成等方面構建了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實踐應用表明:該教學路徑具有顯着效果,不僅實現了閲讀教學的目標,還促進了閲讀的知識生成、方法生成和情感生成等附加價值。

本研究以“生成”作為“互聯網+”時代課堂的新追求,創新性地應用基於電子書包的智慧學習環境,探索出可操作性的國小語文閲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為國小生閲讀生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條有跡可循的道路,為新時期技術與教學融合提供了可借鑑的成功經驗。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6

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總課題組“發展能力,對接未來”“今天發展學習,明天創造人生”為目標,以我校課題組指導思想為要求,用案例研究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經常到實驗班級觀摩學習,使自己逐步向專業化發展,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

二、研究措施:

1、明確總課題組要求,認真研究五環節的操作步驟,多到課題組博客上瀏覽,努力汲取教育教學的新知識、新經驗、新方法,及時給自己充電。提高理論素養,從理論上指導課題研究的實施和課堂教學的改進。

2、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尤其是課題組的研討課,努力做到在教中學,學中教。善於發現問題,努力找出不足,及時寫成案例並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爭取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改進,不斷優化,從而促成教學質量的提高。

3、積極參加課題研討,每次組裏活動時,本人打算將自己平時積累的經驗在組裏進行交流,並認真聽取同事的意見和建議,虛心向大家學習,作好側記。

4、堅持參加片區沙龍活動,認真做好學習筆記,寫好反思,用科學的、先進的理論來指導教育教學實踐,爭取使我班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所提高。

5、勤於總結,每月撰寫一篇案例,並積極在課題組博客上推廣自己成功的經驗,同時把自己在教學中的.困惑發到博客上讓大家參與討論並得到解決。

6、學期末寫好課題階段研究總結。

三、工作重點

語文發展性閲讀教學模式實驗課題主要有五個環節,但本期重點落實第一環節——帶疑初讀,讓學生知道怎麼利用十注法清障,明白每一注應怎麼做,為來期研究後面四個環節的操作步驟打好基礎。

四、 具體活動內容:

九月份

1.學習研究校課題活動計劃,明白本期的工作目標。

2.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3.參加課題理論學習沙龍。

十、十一月份

1.認真瀏覽課題組博客上的博文,學習其他老師的經驗。

2.參與課題組上課、課題組成員之間的聽課、評課活動。

3.及時上交研究課案例、評課記錄等相關資料。

4.認真撰寫教學案例反思,及時上傳資料。

十二月、一月份

1.繼續瀏覽課題組博客上的博文,反思自己的不足。

2.及時總結課題研究經驗與教訓。

3.撰寫課題研究論文與案例。

4.撰寫課題階段總結。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7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目的、意義:

世紀之交,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知識、信息、經濟飛速發展這一時代特點,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素質人才,素質教育則是當務之急。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給學生創設一個適宜於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學生的主體探究的精神,體現學生的主體原則,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的學習。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其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並去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探究問題,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更應體現素質教育,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則,傳統教學,應試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

首先,從學習結果看,雖學經九年,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但語文能力低下現象普遍,知識面窄,見解淺顯,思維呆板,語言貧乏。閲讀能力,表達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閲讀習慣、方法能力,不能適合時代的需要。

其次,從課堂效率看,語文教學存在着嚴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費的現象。師生們普遍一種感受,多上一節語文課,與少上一節根本無關需要。課堂教學陷入不可自拔的“題海戰”中,應試教學是“指揮棒”,學生毫無讀書的熱情和興趣,更不必説提高學生閲讀能力。

再次從閲讀能力的培養看,目標不明,把簡單的傳授知識等同為培養能力,閲讀能力簡單為分析、概括大意,歸納中心,寫作特點的把握等等。把學生的思維統一化,簡單化、機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第四,新教材的啟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的出台,倡導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和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倡導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加上新教材容量陡增:課外讀本、推薦名著,綜合實踐活動等。指明瞭,大量的閲讀是解決語文能力低下的良方,然而師生因時間緊任務重而疲於應付,不能落到實處。

針對以上種種問題,提出“語文閲讀教學研究”這一課題,顯得尤為重要,是當務之急。閲讀是語文之體,是語文教學之基礎。“自主探究”的閲讀方法,習慣養成則是語文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質的`關鍵,是提高課堂效率的突破口。

二、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內容:

(1)概念的界定:

“閲讀教學”:教學以閲讀為本,注重閲讀教學整體的感悟,突出廣泛而自主的大量閲讀,體現全方位的閲讀技巧和能力的指導、訓練和培養,以多種渠道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以讀帶寫全面提高,突出語文教育的人文薰陶。

(2)理論依據

1、 系統論中的整體

2、 優化論

3、 教育學心理學

4、 《語文課程標5、 準》

三、理論假設

1、優化閲讀教學方式方法。

把閲讀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面。

(1)表層(理解字詞,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內容)

(2)淺層(理解探索文章思路,閲讀這類文章的方法技巧)

(3)深層(在感知理解語文的基礎上,鑑賞評價文章,有意識地培養和創新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培養良好的閲讀能力

2、實施自主探究性的語文教學,以培養良好的閲讀能力,提高閲讀能力主要目標,讓思維訓練貫穿於閲讀教學中,最終培養學生使之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

四、研究目標

通過課題研究,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培養自主探究的閲讀能力,全面提高課堂效率,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具體目標如下:

改革課堂模式:

(一)由單一課型轉化為多種課型。如朗讀課、討論課、研讀課、自讀課、實踐活動課等,有序系統,各有側重地進行教學。

(二)重視自主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改變教師的“滿堂灌”“填壓式”,學生毫無閲讀、思考的時間,只是機械的,毫無主見的等標準答案,並進行認真細緻的筆記,形成依賴心理和思維的情緒。

課堂上應該還時間給學生,養成其自主、獨立的思考習慣和能力,還給學生現象參與行為,自主的體驗感悟、質疑、解感,形成種種感知學習、理解、提高。激發閲讀興趣和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三)以讀寫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原則

閲讀教學以閲讀為核心,但系統論又決定要以此帶動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師要體現,“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相關促進”的原則。

同時,要體現以課內本,以課外為輔,提倡“課內課外相結合”原則,相輔相成,全面提高閲讀能力。

五、實踐原則

1、自主性原則

2、活動性原則

3、以讀為主的原則

4、循序漸進的原則

6、 提高課堂效率的原則

六、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在校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

(二)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比照新課程標準,領會課程內容,明確新課程的目標,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加以分析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

2、實驗研究法:以同年級平行班與比照班進行初期的研究進行比照,針對問題,進行探究。

3、個案研究法:按照個案研究法的一般操作要求,結合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收集整理既有普遍意義又有個性特點的案例,為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4、經驗總結法:課題研究綜合性報告,自主研究閲讀能力培養,研究語文,學生自主研究能力培養的成果等等。

七、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13,4---13,7)。學習相關理論,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具體研究階段(13,9---14,1)。開展研究及時處理相關資料,形成成果。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14,3---14,7)。分析總結研究所得,形成綜合性總結報告。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8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再過一段時間大家期待的暑假就要來了。以往的暑假你是如何度過的呢?

2.生談自己暑假的想法,也可以談往年暑假是如何度過的。

3.師:在羅馬尼亞有個可愛的小男孩兒叫艾米利凱。

板書:艾米利凱

在他的暑假生活裏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你們想不想知道?那就一起去看看艾米利凱的暑假吧!

板書:暑假

二、讀課文,感知內容

1.同學們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什麼。

2.生默讀課文。

3.全班交流。

4.再讀課文,思考:艾米利凱在假期剛開始時是怎樣度過每一天的.,他的思想上有哪些變化,從中你體會到什麼。

①剛開始他每天睡到很晚才起牀,一整天坐着或躺着什麼也不做,吃了就睡。這時艾米利凱覺得很高興,很舒坦。

板書:舒坦

②漸漸地他夜裏睡不着了,想許多事兒,覺得七月的夜很長。

板書:睡不着

③接下來他胃口不好,幹什麼都覺得難受,毫無興致。

板書:毫無興致

④後來他打定主意要做點什麼,而所謂的“打獵”實際是打蒼蠅。想寫日記,卻只開了個頭便不寫了。

板書:無聊

5.那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什麼不愉快的事情?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誤會?

生思考,全班交流。

三、課堂延伸

1.艾米利凱為什麼忽然笑了起來,他可能想些什麼?

2.從艾米利凱這個暑假的生活,你想到了什麼?

3.你的這個假期打算如何度過呢?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9

一、比賽目的:

為了加強語文閲讀教學的研究,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充分展示我校青年教師的課堂風采,迎接麻城市國小語文青年教師閲讀教學優質課競賽,經學校研究決定,由教務處、團支部共同舉辦一次青年教師語文閲讀教學優質課競賽。

二、參賽內容及要求:

1.授課範圍為1~6年級單冊教材,內容自定,但適當考慮進度。

2.參賽人員:凡英才國小35歲以下語文青年教師必須參與。

3.教學設計要貫徹課改精神,體現語文課程新理念,要敢於突破,大膽創新,提倡

展現獨特的教學風格,以充分展示我校青年教師的教學風采。

三、比賽形式及地點:

1.參賽教師現場授課,時間40分鐘。

2.比賽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

3.比賽時間:9月26~27日兩天上午。

4.比賽順序:9月25日抽籤決定。

5.地點:階梯教室。

四、其它事項:

1.希望參賽教師積極準備,力爭成就自己揚名學校。

2.所有語文教師儘量全程參與聽課,同時也歡迎其它學科教師參與聽課。

3.評委組成員: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10

一、方案的提出

《語文課程規範》認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局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同學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同學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同學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我們課題組教師通過自學、聽講座、集中培訓等方式,積累了一定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有較高的課改熱情和主動意識,都能積極參與語文課改活動,自覺地運用現代教學理論去努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在近年來的語文課改中,我們對新課程的運用浮於外表。最突出的一個現象是同學的學習效率低下,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現代教學理論不得法。特別是閲讀教學中限於保守的做法,沒能靈活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往往使“教”與“學”的行為單一而死板。

大家認為提出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課題,結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語文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的角度來進行研究,以促進我校語文教學進一步深入進行課改,不時提高教學質量。

二、方案的理論依據

所謂閲讀教學的有效性,也即有效的閲讀教學。一般來説,有效的教學一方面取決於師生內部的心理活動意識,另一方面取決於師生的行為表示。從實際意義上來説,研究教學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學最終是從研究課堂教學行為表示來獲得的。在我國保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人們習慣於將有效教學研究的視點只放在教師教的行為上而忽視同學學的行為表示,現代教學論研究主張對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必需既研究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還要研究同學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閲讀教學的有效性,應該是語文課程改革中重要的內容,我們結合我校的實際展開語文閲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理論依據有:

1、《國家課程規範》指出:我們的教學應當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往互動與一起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基本理念説明: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和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語文課程應培育同學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同學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同學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2、建構主義的理論觀點。這種戰略強調以同學為中心,認為同學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對教學意義的生成起協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並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同學傳授和灌輸知識,教學中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沛發揮同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最終達到使同學有效的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3、協調理論。

教學過程是一個由教師、同學、教材、教法等要素構成的系統。各種要素假如配合得合理、恰當,達到一種協調狀態,就會形成一種合力,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反之,就會形成一種分力,每種要素不但自身的優勢不能發揮,還會抵消別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協調是一種指導思想,協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協調是教學目的。

三、方案研究的內容與戰略

1、提高課前準備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1)提高備課的有效性。教師備課應該獨立鑽研,自主備課。備教材、同學、資料,備重點難點訓練點,備思路,備教學戰略。

(2)提高同學預習的有效性。一是教給同學一些預習的.方法,並通過課堂訓練提高預習質量的達成度;二是有針對性地提出某些預習題,以教促學;三是進一步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教學即可以從預習入手,以學定教。

2、提高課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1)靈活確定教學目標:首先,教師應有預設的課堂教學目標,目標應根據教材、課時、班級同學來確定,並應有所偏重;其次,教師應根據課堂的動態發展調整預設目標;再次,教師應主動對目標的達成度進行評估。

(2)正確定位師生角色:同學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同學學習的指導者,同時教師也是自己專業生長的主體。課堂中教師應正確地定位自身的角色,並努力促進同學形成正確的角色感。

(3)創設和諧教學環境:

①創立充溢關愛和尊重的學習環境;②建構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的真實問題情境;③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參與氛圍;④創設同學自己調節型的學習環境。

(4)注重生成教學結構:

保守的優秀教案,以教師的教為動身點,以教學主線為軸貫穿全課,優秀教案嚴密,教學步驟細緻具體,師生的教和學較多地受制於預設的教學方案。我們可以從同學的學為動身點,來佈置教學,體現一種主題學習的風格,凸現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互動,凸現課程資源的創生開發和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

(5)採用靈活教學方式:

包括教師教的方式與同學學的方式。語文閲讀教學現行常用的方式有問題教學法與讀書感悟法。我們要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來選擇教學方式。問題教學法重視教師的引領,較適於比較理性的文章,引導同學閲讀;讀書感悟法重視同學的自讀自悟,較適於比較感性的文章,對精彩描述進行理解品味。

(6)強調多種學法指導:

其一,應更多地教會同學有效地利用學習時間,提高學習的計劃性;其二,應教會同學做筆記的技能,促進同學對信息的提取與記憶;其三,進行思維教學,思維的參與是主體參與最實質的決定因素,學習應該在思維活動中進行,同時還要學習思維自身;其四,開展反思教學,對自身的學習進行自己評價,這是一種元認知能力的發展。

(7)鼓勵為主學習評價:

⑴、學習評價要有激勵和批評。

⑵、學習評價應是有針對性的評價。

⑶、學習評價應是發展的評價,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不傷害同學的自尊。

3、提高教學反思有效性的研究。

一方面個人要勤考慮、多動筆,養成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的習慣。另一方面應該加強教學反思的寫作,從反思中得到啟示。同時,教師也應該成為同學學會反思的典範。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閲與本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和時分析、整理,提高理論素養,促進研究的深入。

(2)行動研究法:運用這一方法調整課題計劃,採取相應措施,不時觀察、反思,逐步推進研究進程。

(3)觀察法:研究者在比較自然的條件下通過感官或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在一定時間、一定空間進行的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考察並描述教育現象的方法。

(4)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的基礎是研討、論述與某人、某事或某種情況有關的各個方面。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1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近年來,在傳統的國小語文課堂閲讀教學上,教學往往只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並且,教師的教主要採用講授的方式;相應的,學生的學或是採用的是記憶、理解的方式;或是疲於應付老師的連續轟炸。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閲讀教學課堂上,要麼死氣沉沉,萬馬齊喑,唯有老師的高談闊論;要麼“生龍活虎”,一片熱鬧的景象。殊不知,這些教學方式都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對閲讀學習的認識侷限於書本上、課堂上,認為學習僅僅是到學校聽老師講一些書本知識,並記住它們,而自己根本沒有時間思考也沒有發表自己獨特見解的機會和權利,始終只是一名聽眾。這些方式對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往往呈現低效性,提高閲讀能力也只是一句空話,培養出的學生往往只會死讀書,讀死書,自己閲讀文章的能力相當弱。為了更有效的提高國小閲讀教學質量,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必須真正地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歡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實現自己和發展,讓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教學方式。

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是讓學生髮現世界的.重要方式,也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淨化的重要途徑。大量的閲讀,能讓學生感知豐厚的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澱,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而語文閲讀教學則是語文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讓學生從廣闊的閲讀天地中獲得信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使他們對閲讀產生興趣,發揮他們的自身作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二、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

1、指導思想

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學科興趣不高,對決定其創新能力的基礎知識和基本閲讀方法不感興趣,那麼,素質教育的實現將是空中樓閣。另一方面,學生的閲讀教學對個體的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直接影響了他的閲讀興趣。因此,無論從新課改的要求,還是教育教學新理念、社會需求的現實需要出發,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學校教育必須解決學生的語文閲讀的培養等問題。

2、理論依據

依據是教育心理學等青少年的學習特徵和認知規律,選擇適合本班教育教學實際的、能夠切實提高學生語文閲讀能力的教學研究。閲讀教學也應該適應學生這樣的心理需要。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對象

1、總體目標

以王樓中心國小四(2)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逐步進行實驗、總結、分析、論證,以便總結出可具體操作、是學生有着,語文閲讀的教學方法,並在本校推廣應用,為提高我校學生的語文閲讀能力。

2、研究方法及預期效果

通過開放型廣泛閲讀,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學生的讀書思考的習慣,學會思辨、交流、欣賞作品,以提高閲讀素質,加速成才。閲讀教學現象的大量觀察和分析,尋找造成無效或低效閲讀教學原因,探求有效閲讀教學的理念和實施辦法。

3、課題研究的總體目標

(1)國小生語文閲讀教學的情況調查,分析學生語文閲讀的原因。

(2)閲讀的趣味性、生活化對語文閲讀的研究分析。

(3)教師對學生語文閲讀培養教學的分析。

(4)競賽活動、實踐活動體驗成功對學生語文閲讀教學的分析。

(5)生活化問題情境創設對國小生語文閲讀教學培養的分析。

(6)課外閲讀教學對國小生學習培養的分析。

4、對象:四(2)班學生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措施

採取怎樣的方法,才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學習語文閲讀教學的興趣。研究的具體措施是:

1.通過觀察學生在語文課堂活動及課外學習中的表現,進行連續的觀察,具體和詳細的記錄,詳細記錄觀察結果,並對此分析研究,什麼樣的閲讀課堂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2.分析轉變學生閲讀的主要原因時,採用觀察、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了解學生閲讀現狀、閲讀興趣、活動感受等研究資料,為得出科學的研究結論提供保障。

3.在閲讀教學研究中不斷總結經驗,及時修正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修正研究方案方法,提升教學理念。

4.合理安排小組競賽形式進行語文閲讀教學,以激發學生對閲讀教學的研究。

五、研究時間

20xx年6月——7月 確立小課題並制定方案

20xx年8月——2月 研究階段

20xx年3月——6月 總結階段

六、預期目標

1、研究出國小生對語文閲讀教學的基本原理,總結一些有效的閲讀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閲讀興趣,學生由原來的死讀書,讀死書,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真正地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歡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實現自己發展。

2、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語文閲讀學習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使他們對閲讀產生興趣,發揮他們的自身作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語文閲讀教學模式 12

實驗目的:

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閲讀,閲讀,再閲讀。而茫茫書海,學生不是缺少閲讀,而是缺少有主題的閲讀。主題閲讀教學實行“一主兩翼”的教學模式,“一主”是以教材為主體;“兩翼”是圍繞這一主體的兩套教材,即《新語文主題閲讀》《主題式·經典誦讀》。一個主題統領三套教材並列的三個單元,形成了由課內4篇,《新語文主題閲讀》8篇,《主題式·經典誦讀》10篇,共22篇文章組成的同一主題的大單元。這種以主題引領的建構性閲讀,目的就是為了延伸學生的學習觸角,感受閲讀的樂趣,享受閲讀的過程,增加積累,使學生在不斷地積累中提高語文素養。讓學生與好書為伴,在書籍的海洋裏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藴,涵養健全人格。

總體思路:

主題閲讀教學以單元主題為核心展開教學流程,遵循“整體性原則”組織閲讀教學,以一個單元的教材為單位組織教學,進行整體體設計,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實施策略:

主題閲讀教學實驗要求我們在一學期中,不僅要學完課本知識,還要讀完配套的兩套教材,這就勢必要求我們加快課本學習步伐,加大課堂容量。因此教師教學時應遵循以下三大原則:

1、圍繞單元主題,創設單元語言環境,激發學習興趣。

2、重組教學內容,擴大閲讀量。

3、堅持一多三少,優化教學過程。

即:多讀書,少提問

多讀書,少講解

多讀書,少做題

教師們在課堂上少講,精講,從而為主題閲讀拓展空間。加快課本學習步伐,加大課堂容量,每篇文章只提一兩個重點問題,圍繞重點問題開展學習思考,摒棄不必要的環節,形成以一篇課文帶2篇《新語文主題閲讀》教材的輻射閲讀式。改革備課制度和方法,探索“主題閲讀”備課模式,作業結合教學實際,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行之有效。

具體要求:

(一)以文帶文

以每個單元的4篇課文為主,尤其是精讀課文,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養成科學合理的閲讀習慣,精讀課文的學習不要面面俱到,教師設計問題要少,抓住每課的中心設計問題,在研讀重點段落上下功夫。從遣詞造句、佈局謀篇、寫作技巧、修辭手段、抒情方式、語言特點等方面深入探究,讓學生對某一類文章的文體特點與寫作要求、學習方法等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為拓展的2篇自主閲讀文章的學習奠定基礎。此環節目的是讓學生習得方法。此課型要用2課時。

(二)引導自讀。指導學生運用默讀、速讀、瀏覽乃至背誦等多樣化的形式自行閲讀《新語文主題閲讀》教材的篇目,課上點撥交流、分享感受。可將自學放在課內,也可放在課外,教師可根據學生特點靈活掌握。每課時用15——20分鐘學習課文內容,20——25分鐘交流學習2篇主題閲讀材料。

對於經典片段及美文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三)課內外結合

做好課內課外的有益銜接,平時自主閲讀作業的佈置注重對《新語文主題閲讀》選文的預習,要求讀熟短文,勾畫批註,質疑問難。《主題式·經典誦讀》主要利用早讀時間引導學生積累背誦感悟,同時請家長做好督促檢查背誦等環節。

(四)閲讀分享。通過單元若干篇文章的學習,把自己的閲讀感受和體會寫在我校精心設計的《閲讀分享》上,這種以讀促寫、讀中帶寫、讀寫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讀寫能力有極大的助推作用。

我校各年級實驗班要以高校課堂模式為前提,在實驗過程中要勇於探索,積極參加各種教學研討交流學習活動。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構建高效、自主、互助的語文“主題閲讀”課堂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