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

校園2.84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1

寒假生活,讓我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多麼的令人羨慕,我們是教師,也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着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清除電腦中的垃圾文件時,發現了這本電子書——《教師人文讀本》,還是大學時下載的。便打開慢慢品味當年的感覺,讀過這本書後,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

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在於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着我,大學中學習的很多數學理論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説:“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直到現在也拾不起來。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歎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公平公正”“愛心”“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等等,新課改為我們提出了那麼多的努力方向。所謂堅持,所謂勤奮……教師自身的前進動力,外在的推動力。不論怎樣,都去做一個問心無愧的教師,努力的教師。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還收錄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種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讓我有所獲益。《學習的革命》一文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正常的奮鬥,正當的爭取。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説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後,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2

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户——《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洛新局寒鴉國小劉海霞近一段時間,我重新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一書,受益匪淺,現將我的一點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如下。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着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着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地信任和敬慕。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該用愛心去開啟他們心靈的窗户。如果説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麼教師的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

陶行知先生説得好:“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範。所有學生,無論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無論是安靜聽話的還是調皮搗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師的關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户的盞盞燭光。如何用愛心去打開學生的心靈窗户呢?《教師人文讀本》一書告訴了我們答案:

首先,要了解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瞭解他們的個性特點。對一個好教師而言,只有瞭解了每個學生的特點,才能引導他們成為有個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對人類靈魂的引導和塑造。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不瞭解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其次,要公平對待所有學生,把每一個學生視為自己的子。公正,是孩子信賴教師的基礎。第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創造精神,與他們平等相處,用自己的信任與關切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創造欲。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與學互為關聯,互為依存。一名好教師會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們,尊重他們。是的,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3

其實,沒有什麼新意。今天想起了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教師人文讀本》。那天,在翻看封面的時候,突然發現執行主編的名字裏,有着商友敬的這樣一個名字。在以前開會的時候見到過,那是一個頭發近乎全白且談笑風生的老頭頭,只是現在已經過世了。因為有過一面之緣,所以這本書覺得有些親切,於是又拿起重新翻看,温習一下。在想,他會為我們推薦怎樣的一些文章呢?

“人文”這個詞是常常聽到的,比如説“人文精神”“人文情懷”,或者課程標準裏會説國小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那到底什麼是人文呢?查現代漢語詞典,知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這樣説來範圍是很大的,它會包括人類的思想、文字、哲學、傳統文化、教育,甚至,還有我們的生活。

本書中有一個讀來內心平靜的章節,告訴了我們,人應該怎樣寧靜快樂的生活。它由《病隙碎筆》《人,詩意地安居》《人生的境界》《伊壁鳩魯的快樂清單》《致讀者》組成。它們共用了其中一個很詩意的名字——《人,詩意地安居》,把生活昇華到一個至美至純的境界。

詩意,那是能給人詩一樣美感和內心快樂的意境。也許,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在追求快樂的,那麼,怎樣就是詩意的安居,快樂的生活呢?讀書過後,我這樣想:

首先,要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天地。

世紀哲學大師海德格爾,他的滑雪小屋建在海拔1150米的一個開闊山谷的陡峭斜坡上,整個谷底和對面同樣陡峭的山坡上疏疏落落的點綴着農舍,再往上是草地和牧場,一直延伸到林子,那裏古老的杉樹茂密參天。這一切之上是夏日明淨的天空。兩隻蒼鷹在這片燦爛的晴空裏盤旋,舒緩自在。在季節變換的時候這位哲學家日夜體驗它每一刻的幻化。羣山無言的莊重,巖石原始的堅硬,杉樹精心緩慢的生長,花朵怒放的草地,絢麗又樸素的光采,漫長的秋夜裏山溪的奔湧,積雪的平坡肅穆的單一……親愛的各位老師,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內心中安居的理想之地?是在那廣袤的草原上,綠色盈溢,清晨,撩起帳篷的門簾,風吹着草葉嘩啦啦地響,你看到你自己的壯碩牛羊在那裏各自吃草?還是臨水的一間小屋,當太陽不是很暴烈的時候,你可以和你最親愛的人們迎着海風嗅聞風中鹹鹹的氣息?再或者,去有着吳儂軟語的蘇杭,清晨時候,在哪條潮濕的縫隙間長滿青苔的青石板小路上打馬而去,又在薄暮時分歸來輕輕叩打那黑漆大門上古銅的門環?……當然,並不是每個人有這樣的一個福分去選擇如此貼近大自然如此安閒的環境,但是陶淵明告訴我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我們可以沉下自己的心靈,把外面的紛擾暫且放在一邊,在屬於自己的心靈家園中,我們靜觀、默想,也可以心馳神往於四極八荒,可以思考和叩問遠古與未來,也可以搜尋內心的種種隱祕,這,只是我們的一片天地,供心靈安居。

我們,還要正確地認識自己。

史鐵生,他是高位截癱的殘疾人。母親去世之後,他開始寫作。他的散文《我與地壇》,讀者沒有一個不為之動容的。人們這樣評價,他是一個把心託在手上同你交談的人。本章選擇了他的《病隙碎筆》的片段。在文中,有着兩個人物——史鐵生和“我”,他們同在一個身體內卻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意志。每個時刻,這兩個“史鐵生”在進行着不停的對話。就這樣,他勸慰自己鼓勵自己。或者他也會在牀上無法翻身的時候也會覺得命運不公平,在三天就要去醫院透析的情況下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或者他看着行走的人飛翔的鳥心中總有一些悵然若失。這位令人敬重的作家,毫不迴避自己的遭遇,他沒有憤世嫉俗,也沒有自怨自艾。但是在平淡的文字中。總流露着對生命的如此熱愛。

這有什麼奇怪呢?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這樣麼?時時刻刻在自我對話自我磋商,只要正確的認識自己,瞭解環境,不逆環境而動,時時擁有一顆寧靜的心靈,這不是一種小小的快樂麼?

還有,我們需要一份屬於自己可快樂清單。

伊壁鳩魯,這位古希臘宣揚“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這種快樂並不是物質上的奢侈和享受,而是內心的快樂。他有着這樣一份快樂清單。1、友誼。他曾經在離雅典市中心幾裏的地方找了一所大房子,和一些朋友一起搬了進去,他如此看重榕前的同伴,他建議決不要獨自進餐,在進行飲食之前先要好好想想與誰一同進而不是吃什麼喝什麼,因為沒有朋友共餐,生活無異於獅子或野狼。他説:“凡智慧所能提供主任終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誼遠超過一切”。2、自由。“自由”是個可貴的字眼。曾經有那麼那麼多的人為了他而拋卻了愛情、生命甚至自己的一切。又想到了商友敬,這位談笑風生的學者,一句話贏得當時台下的滿堂的掌聲,他希望學生在語言文字中活潑潑的。而我又何嘗不希望我們在工作中生活中活潑潑的自在在的呢?或許,我們始終無法如同莊子一般有着蝴蝶翩遷於這塵世中的逍遙遊,但是我們總可以努力像易中天説所説的那樣真實而自由的活着。3、思想。看過《士兵突擊》,如其所説,我想,總有一些人和我一樣天天都在焦慮,怕沒得到,怕寂寞吧。而思想,伊壁鳩魯説,沒有比思想更好的醫治焦慮的良藥了。

想想看,如同陽光、空氣、水……,很多我們生命無法離棄的的東西本是無價的,卻也是最慷慨賦予我們的,有了這些我們就是快樂的人吧?

李白説: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總是嚮往安適快樂。但沒有比我們這樣一個工作更需要詩意的活着快樂的生活吧。不像去搬磚或者設計程序,你的心情總與方方正正的電腦和稜稜角角的磚塊沒有任何關係。我們更需要自己快樂,我們的快樂,是與工作“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平和,與學生“我見青山多嫵媚,了青山見我應如是”的和諧,與他人“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自然。我們,這樣一些非富非貴卻寧靜快樂的人們,把這樣一些東西傳遞給小孩子,送給他們一輪有着燦爛光線的太陽和一彎有着柔和光線的月亮。也許在很多很多年以後,他們不再記得我們的樣子不再記得我們説過了什麼,但是回想到這樣一段我們陪着度過的時光,心裏總是漾起一些温暖和快樂。

親愛的老師們,那麼讓我們靜靜坐在桌前,鋪展開一張紙,拿起筆來,刪去那些不必要的沉重的,我們的快樂清單要寫下什麼呢?

只是,願我們,我們大家都能夠詩意的工作,快樂的生活。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4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 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裏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閲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繫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着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着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

“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5

當我靜下心來,仔細閲讀《教師人文讀本》,裏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麼真切,那麼富有哲理;都能引起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寫得太好了。當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加強人文教育,呼喚人文精神的迴歸已經被世人所共識。迴歸教育的本體將是21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主旋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看作是新世紀全世界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一個非常有眼光也非常負責任的觀念。這也是當前中國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與目標。

學會認知:這種學習更多地是為了掌握認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化知識,即獲取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以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使教育與未來的工作相適應,能夠獲得做事的能力、與他人共事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加人的所有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合作;學會生存:這是前三種學習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當然這四種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一個整體,因為它們之間有着許多的聯接、交叉和交流點。

作為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等。使他從小就能夠具備一種獨立的意識、進取的精神,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完成任務的能力。以便長大了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趨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複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思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

作為教師,我曾在電視中留意到:在德國的教室裏,牆上的德國地圖是孩子們自己動手用彩筆畫出來的(雖然德國生產的“海德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膠印機之一)。回看本國,學校裏的所有掛圖(包括教學用圖)都是用此類機器印刷出來的!“探索+創新”與“機械+重複”,這種反差造成的結果太可怕了。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學會了取水的人,他們完全處於不同的起跑線。我們的學生雖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會“取水”,不但沒有“鮮水”吃,原來的水也會變質變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充滿競爭的21世紀,我們的學生若不能及時學會“取水”的本領,那麼他們恐怕又要重蹈“花高價買水喝”的覆轍。被社會無情地“淘汰”。或成為廉價的勞動力,或成為唯唯諾諾的幕僚……每每想到這,我就不寒而慄。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們從事着神聖的事業。

我們每天面對着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對話和交流中,他們求知,他們成才,他們立志,他們成長,成為自立的個體,成為家庭的支柱,成為社會的棟樑。而我們每一個教師,除了歲月的流逝之外,沒有失去任何東西,我們的知識在教學中更充實,我們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長。我們付出了多少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我們對學生有多少理解,他們會給我們更多的理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和幸福。

但是,我們也經常困惑、煩惱,甚至痛苦。我們也經常遇到阻力、誤解,甚至非難。正常的知識傳承,往往變成機械的操練;坦誠的心靈交流,往往變成枯燥乏味的訓誡,加上人事的糾紛、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這些使我們的心靈失衡而不知所措。

這些問題的解決,固然需要有相應的改革和時間,但如何直面這些問題並持一種積極的態度,確實是我們應當不斷自省的。先輩、前輩和同輩中有不少楷模,為我們樹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它博大精深,但首先是愛,惟有了愛,我們才能成為一個育人之人。我們愛祖國、愛同胞、愛親人,當然也愛自己。愛科學、愛藝術、愛自然,對教育和可愛的學生應付出更多的愛。等等。

相信《教師人文讀本》一定會給我們每位教師帶來深刻的啟迪。“教育的四大支柱”這篇文章,作為《教師人文讀本》的“壓卷”,帶給我們的啟示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們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呼喚着人文精神的迴歸,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完成教育的使命。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6

最近讀了本《教師人文讀本》,很多的內容給了我很多的啟發與思考,其中,我最愛讀的就是《讀本》中——我為什麼而活着這一章節。並將自己品讀後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困惑:“我為什麼而活着!”而他們也大都會用自己的一生去尋求這樣的答案,因為他們不滿足於上帝創造了我們,讓我們擁有生命這樣一種單純的答案。

我在很小的時候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曾經問過大人,他們總是説:“活着呀,就是要快快樂樂的感受生命啊!”曾經品讀他人,我的腦海中覺得每個人有每個人活着的意義與目的,可是,最終我也沒有弄明白“我為什麼而活着!”

在《讀本》中,收錄了沈從文、史懷哲、羅素等一些詩人、作家、博士等名家的作品,初讀此章節的時候,我還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他們的作品會收錄在“我為什麼而活着”這個章節中,不過由於自己也曾經苦苦思索過,不免反覆咀嚼,體味其中真味。

從沈從文給時間“畫出的肖像”到史懷哲放棄已有的成就,甘願去非洲叢林當一名鄉村醫生,其中的種種讓我看到一個個在生命的長河中努力尋求生命真諦的身影。

他們可以衝破種種既定的條款,做別人認為“特立獨行”的事,儘管在與其他人比較時,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可是,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執着,努力的去衝破着什麼。

他們可以改變上天賦予的種種不公,用頑強的意志把生命詮釋,儘管目不能視,但是卻並不能阻礙他們想象,當我們的想象插上翅膀,即便身體不允許我們跑、跳、走、越,但誰又能阻擋想飛的心呢?

他們可以鄙視已經唾手可得的成就,只為了“敬畏生命”就可以把滾滾紅塵拋於腦後,把功成名就踩於足下,用整個人生將“生命的意義”詮釋得透徹。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7

近一段我品讀了讀過《教師人文讀本》一書。

其中海倫凱勒著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深深地打動了我。海倫凱勒的堅強、奮鬥、樂觀與勇氣深深敬佩。海倫凱勒出生在美國,在一歲半時,一場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接着又喪失語言表達能力。從此小小的海倫凱勒變得暴躁、任性和孤獨。直到七歲,她在充滿愛心與耐心、曾經接近失明、當時只有20歲的莎莉文老師費盡心思的引導下,走出了黑暗與孤寂,感受到了語言的神祕,領悟出了知識的神奇。從此,海倫凱勒求知若渴,憑着自己驚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和幫助下,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四年的學習,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的盲聾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主要講述了海倫凱勒坎坷的一生,以及她的心路歷程。她一生只有十九個月光明與聲音,在安妮·莎利及其他老師的幫助關愛下,在親朋好友的成全中,海倫克服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完成了哈佛大學學業,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學士學位。她始終致力於殘疾人事業,四處募捐用以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環境,併為他們創造受教育的機會。她曾周遊世界各地,為殘疾人加油鼓勁。最終成為一名傑出的慈善家、演講家、教育家。 她的世界只有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但她卻頑強地認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透過“靈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勵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與心懷感動的人們。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成白晝的動人奇蹟。第三天:我將在當前的日常生活中度過,到為生活而奔忙的人們經常去的地方去體驗他們的快樂、憂傷、感動與善。的確,我們太幸運了,我們擁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體魄、良好的學習環境、優秀的老師……從今天起一定抓緊每一分一秒,不要讓光陰虛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倫凱勒那樣,不埋怨、不放棄,好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奮發學習,以微笑面對厄運,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以傑出的成就顯示生命的價值!

我有《教師人文讀本》一書做我的良師益友,相信我以後的日子會過得更充實。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8

讀了《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對教育,對學生的愛。

讀完書後,我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教學生涯中定位自己。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在於定位。有句話説:“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每每看到書上的某些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長的態度。我慨歎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工作幾年,雖然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肯定,心裏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好像還能再做得更好,更細緻一些。

“公平公正”、“愛心”、“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等等都為教師提出了努力方向。所謂堅持,所謂勤奮,所謂的所謂……。教師自身的前進動力,外在的推動力,不論怎樣,都去做一個問心無愧的教師,努力的教師。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有摘錄了《學習的革命》一文的部分片段,這本書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在教學生涯中不斷的修正自己,提高自己,用全部的“愛”去關心愛護學生,做學生的“引路人”。

《教師人文讀本》讀後感9

在學校的組織下,假期裏東校的教師們紛紛借閲優秀書籍,浸潤在這種讀書的氣氛裏讓我覺得心靈得到了迴歸。先介紹一下我讀的這本書——《現代教師讀本(人文卷)》是由王棟生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於20xx年7月出版,內設八個部分,分別是:獨立精神與人格理想,教育者應當是思想者,以平等的教育實現平等,責任與操守,生命在於精神追求,愛的歌唱,修煉你自己,直面中國教育。只是讀這些標題,我就已經被深深地打動了,思緒立刻開始了延伸。翻開書頁,我立時覺得自己走近了那些文人學士哲學家科學家的思想和精神。讀書是一次精神之旅。

讀王彬彬的《心中的先生》一文,我悟到了獨立之人格對於人的意義,再次深切地體會到魯迅先生的偉大;讀王開嶺的《精神明亮的人》, “按時看日出”一句警醒我無論何時都不要忽略生命的意義;讀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的信仰》,讓我認識到他作家、學者外的一面,即作為教育者的身份他的嚴肅、端正和理想化的追求。

朱自清在文章中寫道:“教育界中人,無論是辦學校的、做校長的、當教師的,都應當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應該把它當作手段。”如果把教育當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結果不僅不利於學生的“發榮滋長”,而且還會“兩敗俱傷,一塌糊塗”。對於教育的目的,他説“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認為,如果學校太“重視學業,忽略了做人”,學校就成了“學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遠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遠一樣”。所以,他説:“教育者須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對於教育,須有堅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朱先生特別反對功利化的教育,因此對某些人將教育作為取得利益的手段的行為和思想更是嗤之以鼻。朱先生做人清正廉潔,做學問和搞教育也是如此。我以為,這是教育者的立身之本,為師之道。聯想起目前社會上的一些辦學現象,不禁讓人搖頭。正本清源,才能給學生真正良好的教育。

説到“信仰”,我想起一位當代著名的語文教師,為我們熟知的教育家,他是魏書生。他的故事,廣為流傳。最動人的莫過於那100多封申請做教師的信了。我曾數次聆聽他的講話,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學時代,撇開他的教育經驗、教育方法不談,我深深感受到他內心中充滿了對教育的崇敬、對教育的尊重和熱愛。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講話沒有提及“信仰”,但他的講話沒有一處不讓聽者產生激動的心情。“唯有源頭活水來”,具有對教育的忠貞信仰,才促使他這般堅持不懈地走在教育改革之路上吧。

朱自清對教育者發出的警示是切實而必要的。作為一名普通教師,也許很多人並沒有想過教育的信仰是如此的重要(包括我在內)。身為人師,面對眾多稚嫩而充滿渴求的目光時,惟有心中保有那份純正清潔,擁有積極熱情的教育追求,才能擔當得起“教師”二字。在平常工作中,可能遇到許多反覆的情形,工作中難免產生消極情緒,然而我們不會忘掉最初的理想,這也許才是普通教師的真實狀態。也許我們大多數教師都是人羣中平凡的那一些,但是在孩子們的心中卻是目前的唯一。始終保持對教育的忠貞和熱情,做孩子們的陪伴者和領路人,這就是我——一個普通教師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