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校園

認識比的教案(通用10篇)

校園2.13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認識比的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認識比的教案(通用10篇)

認識比的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進一步複習鞏固數位順序表,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數的大小比較和數的改寫。

2、培養學生歸納整理的能力。

3、結合練習素材培養學生的數感。

4、通過情景,培養學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進一步複習鞏固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數的大小比較和數的改寫。

三、教學難點:

結合練習素材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教具、學具:

多媒體設備、知識卡片。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複習

這些數都是萬以上的大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對《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進行整理和複習。

設計意圖:用學生熟悉的情景引出大數讀寫的複習,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徐希興趣,同時也使學生能夠明白數學本身就是生活。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絡

1.製作數位順序表

(1)既然是再次研究大數,我們就抽出關於大數的信息...看到這些信息,你能聯想到《大數的認識》裏的哪些知識?

預設:讀數、寫數、數的大小比較、數的改寫……

(師把知識卡片貼在黑板上)

(2)我們研究這些內容都要用一個表格,它叫做數位順序表。現在我們一起來製作數位順序表,好嗎?

請同學們把自己手中的卡片仔細看一看,我們數位順序表分三部分,首先請這三位同學到前面來。然後請其他同學分別給其他卡片找到它們的家。然後請同學們一起把卡片貼到黑板上,貼的時候説一説我貼的是什麼?表示什麼?如:我貼的是數位萬,這個位置上的數表示幾萬;我貼的是計數單位萬,上面的數表示幾個萬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數位順序表,這既是對知識的複習,又把拼圖遊戲融入其中,在複習知識的同時,充分激起學生興趣。

2.大數讀、寫複習

下面我們將剛才這些數寫到數位順序表裏讀一讀和寫一寫吧!

(1)請同學們把上面的數放在數位順序表上讀出來。

2000 0000讀作:

2342 0000讀作:

(2)請同學們把上面的數放在數位順序表上寫出來。

二千三百四十二萬一千零五,寫作:

二千九百二十六萬六千二百零一,寫作:

思考與總結;請你説一説怎樣讀一個數?怎樣寫一個數?讀數和寫數應該注意什麼?

重點思考:脱離數位順序表,你會讀數和寫數嗎?(引導學生複習給數分級的方法)

設計意圖:主要是複習大數的讀寫方法,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給大數分級的方法,使學生學到不僅讀數要分級,寫數也要分級。

3.大小比較:

看到咸陽機場每年給這麼多人提供服務,老師想起了老師所在的城市延安的二十里鋪機場。這裏也有一組數據提供:2014年延安旅客吞吐量185000萬人次。

你能比較一下咸陽機場和延安機場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的大小嗎?咸陽機場2013年和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那個大呢?自己試一試吧!

比較:29266201和185000

23421005和29260251

思考與總結;請你嘗試總結一下如何比較兩個數的大小?

設計意圖:通過延安和咸陽機場的吞吐量比較,讓學生複習大叔比較大小的兩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4.大數改寫與近似數

你能把咸陽機場2012年到2014年的旅客吞吐量改寫成萬做單位的數嗎?

改寫:2000 0000改寫:

2342 0000改寫:

23421005改寫:

29260251改寫:

改寫過程中,你有什麼發現?後兩個改寫之後與原數可以用等號連接嗎?它是什麼數?這些數據裏哪些數是近似數?哪些是準確數?

思考與總結;請你嘗試總結一下大數改寫的方法,並提醒一下你的夥伴應該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依然通過飛機場的情景數據進行大數的改寫及近似數的複習,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近似數。

5.構建網絡

同學們,剛才我們回顧的是本單元的重點知識,除了這些,在本單元我們還學習了哪些知識?(板書:知識)同學們一起想一想。

預設:數位順序表、十進制計數法、自然數、計算工具...

(老師把知識卡片貼在黑板上)

這麼多的知識安排在一個單元裏,它們之間肯定存在聯繫,(板書:聯繫。)我們一起來捋一捋,好不好?

預設:古人在數物體個數的過程中產生了數,這些數就是?(生: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什麼數表示?(生:“0”。)所以最小的自然數是幾?(生:“0”)隨着物體個數的增加,對應的自然數也越來越大,有沒有最大的自然數?(生:沒有。)二年級我們已經認識了萬以內的數,這一單元又認識了大數,即萬以上的數。無論數大還是小,讀寫的順序都是?(生:從最高位開始。)比較大小都要先看位數多少,如果位數相同,從?(生:最高位比起...)同學們,萬以上的大數,位數比較多,有時為了讀寫方便,可以根據需要把這個數進行?(生:改寫。)如果你在數的讀寫、比較大小、改寫過程中還存在小困難,不要緊,你可以繼續使用數位順序表這個法寶。想一想,數位順序表中整理了哪三大部分內容?(數位、計數單位、數級)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做?(十進制計數法)

這樣,我們把這些知識在找聯繫的過程中,整理成了一個網絡,(板書:網絡。)在這個知識網絡之外,認識計算工具、體會一億有多大等這些知識,使我們對數的認識更全面、更豐富。

設計意圖:進行單元知識體系建立,使學生零散的知識系統化。

(三)重點練習,強化提高

1.火眼金睛

(1)讀11011000時一個0也不讀。()

(2)萬位、十萬位、百萬位,千萬位是四個計數單位。()

(3)在數字3和4之間填上7個0就組成了三億零四。()

(4)一個數四舍後是5萬,這個數最大是54000。()

2.猜商品價格

小明同學家買樓房了,樓房的價格是個六位數,它的最高位是1,它的萬位是2,百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數,它的千位上比百位上少2,其他各位都是0.

學生介紹方法,強調數位順序表的應用。

3.超級小英雄闖關

用5、3、9、6和4個0按要求寫數

(1)、最接近10億的數

(2)、最接近9億的數

(3)一個0也不讀的最大的數

(4)四個0都讀的最小數

設計意圖:及時進行鞏固和小結,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複習的知識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對《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進行了整理和複習,歸納整理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方法,同學們以後可以自己學着用大括號,箭頭或者是樹狀圖等將知識按照一定的聯繫進行整理...這節課同學們表現的都非常不錯,讓我感受到了我們咸陽子校小朋友們的熱情!好,這節課就上到這裏,下課!

六、作業設計

每位同學完成一張單元知識體系整理的數學小報。

認識比的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56頁——57頁及第58頁“做一做”

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直徑及其關係。

⑵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促進空間觀念的建立。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分組學習、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圓的特徵,圓的半徑、直徑及其關係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學準備

《認識圓》課件,光盤、圓規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我們已經學習多種平面圖形,也已經學習這些圖形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了,大家還想得起來我們已經學習過了哪些平面圖形嗎?

2、課件出示已經的平面圖形,讓學生進行進行指認。學生在認識圖形的時候已經認出了其中有圓,從而提出:我們生活中哪裏見到過圓呢?請大家仔細想想,然後進行回答。

3、談話:我們已經知道了這麼多生活中的圓,那圓有些什麼還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板書:認識圓

二、新課

1、畫圓

請大家用自己的方法畫出一個圓吧,看誰的速度最快,而且有畫得最好!

教師巡視完成情況,對好的方法的給予鼓勵、表揚。

展示速度快和畫得好的作品,出示一個圓,對其進行初步認識(課件展示圓內、圓上和圓外)

2、折圓

教師讓學生將已經畫好的圓用剪刀剪下來,將其對摺,打開,再換個方向對摺並打開,反覆折幾次。

3、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讓學生將展開的圓進行觀察,引導發現:這些摺痕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課件展示這一點叫做圓心,説明: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師講述:連接圓心到圓上的一點所形成的線段,叫做半徑,一般用小寫字母r表示。

讓學生在自己所畫的圓中,畫出半徑,找出有多少條半徑,並用尺子量一量每條半徑,看看有什麼發現。

學生完成,教師總結:在同一個圓中,有無線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讓學生用彩色筆畫出自己所畫圓的一條摺痕,觀察這一條摺痕,有什麼發現,使其發現:是一條線段,且端點都在圓上,且經過圓心。教師講述這樣的一條線段叫做直徑,引導學生畫出其他的直徑,找出有多少條直徑?每條直徑的長度關係是什麼?

練習(出示):

1、下面線段中,那些是直徑?

2、下面圖中的線段,哪段最長?

3、畫圓

談話: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圓的這些內容了,那我們怎樣才能既準確又方便地畫出一個圓呢?請大家試試。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對方法獨特的予以表揚。

形成方法,並展示。教師進行演示。

練習:根據要求畫圓。

(1)半徑是1釐米

(2)半徑是2釐米

(3)直徑是3釐米

總結:畫圓要注意什麼?

4、應用:

為什麼車輪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該安裝在哪裏?

三、鞏固練習

完成P58的“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集體進行講解。

四、作業

完成P60“練習十四”第1——2題

認識比的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六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圓》第一小節。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認識圓,探究圓的性質,感受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教學難點:

探究圓的性質。

教具準備:

圓規、直尺。

學具準備:

圓規、直尺、圓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圓:

師:同學們,八天長假剛過,假期之中我們度過了温馨的中秋佳節。提到中秋老師腦海中就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中秋之夜一家人圍坐在庭院中圓圓的石桌旁,欣賞着圓圓的明月,品嚐着圓圓的月餅,一家人盡情享受着團圓的喜慶,那種感覺真是愜意至極。你們這個年齡這種感覺還不會太深,有的同學可能那個時候光顧吃了,所以開學後我見有的同學的臉有圓了一圈。細心的同學出來了我這番話中最多提到的一個字是什麼?(學生齊聲回答:圓)對,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課題(板書:認識圓)

二、親近圓,感受圓,初步探究圓。

1、視覺感受圓的美。

(1)學會例舉生活中的圓。

師:提到圓,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生活中你們在什麼地方見到過圓?

學生舉例。

(2)課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圓,使學生初步感受圓的美,激發探究慾望。

師:圓不僅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自然界中也隨處可見圓的影子,請看大屏幕。

課件展示。(配樂、解説)

解説詞:遙遠的天際懸掛的那輪圓月總會給人無限的温馨與愜意、太陽光折射形成的光環給人無限的遐想、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遙遠的天體—————月球表面的山脈也是圓形的,人們稱他為環形山、太陽系各大行星的運行軌跡也是一個個近似的圓形、在看我們周圍的世界—————太陽光下肆意綻放的向日葵,競相開放的五顏六色的花朵,靜卧在水面上翠綠的、渾圓的荷葉都盡情體現着生命的活力,向世人展現着圓形的魅力。

師:同學們自然界中的這些圓給你怎樣的感受?

學生回答。

師:是啊,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的美妙而神奇,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圓的世界,去探究圓的奧祕。(出示課件)

2、比較中感受圓。

師:圓,在數學中屬於一種平面圖形,古希臘有位數學家在對大量的平面圖形做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之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平面圖形中,圓最美。(出示課件)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哪些?(學生回答後出示課件)

師:比較一下這些圖形與圓有什麼不同?

學生自由發言。

引出圓屬於曲線圖形。

3、畫圓中初步認識圓。

師:這麼美的圓,同學們想不想自己試着畫一畫?要想畫一個標準的圓要用到什麼工具?(圓規)

(1)簡單介紹圓規:

教師手拿圓規問:畫圓時手捏住的地方叫什麼?(柄)下面這兩個叫什麼?(腳)

師:下面就用你手中的圓規試着畫出一個圓。

(2)學生畫圓,教師巡視,挑選不規則圓,前面展示。

師:同樣是使用圓規畫圓,為什麼這些同學竟創造出這樣的圓呢?看來畫圓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誰來説一説怎樣才能畫出一個標準的圓?

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教師按照學生的做法演示畫圓。要求學生再次畫圓。

(3)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A、認識圓心:

師:(隨手拿起一同學的本子)同一把圓規畫出的圓,為什麼一在左一個在右呢?

學生自由發言,引出圓心並指出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師:畫圓時,圓規針尖所在的點就是圓心,用字母0表示(教師板書:圓心0)請同學們在你畫出的圓中標出圓心0。圓心的位置發生變化圓的位置也會發生變化,由此可見,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B、認識半徑: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我還發現有的同學畫出的圓大,有的同學畫出的圓小,在畫圓過程中什麼又決定着圓的大小呢?

學生回答。兩腳間叉開的距離決定着圓的大小。

師:對。(教師演示)我們把圓規兩腳間叉開的這段距離就叫圓的半徑。(教師板書)誰能劃出一條半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學在本上畫。

師:觀察畫出的半徑,其實它是一條線段,我們看這條線段的兩個端點分別是誰?(圓心與圓上的一點)

教師板書。

師:半徑用字母R表示學生在圓內標出半徑。

C、認識直徑:

師:圓的大小還可用直徑描述,(教師畫出一條直徑)觀察直徑它通過了哪?兩端又在哪?(給直徑下一個定義,教師板書)直徑用字母D來表示。

要求學生再圓內畫出直徑並用字母表示出來。

D、隨機練習:

師:請同學們畫一個半徑是2釐米的圓。那麼圓規兩腳尖叉開的距離應該是多少?(學生回答後操作)

師:再請同學們畫一個直徑是6釐米的圓,那圓規兩腳尖叉開的距離又應該是多少呢?

總結:由此可見半徑或直徑都決定着圓的大小。

4、探究圓,走進圓。

(1)小組合作探究:

師:同學們,要想真正的走進圓挖掘圓美的內涵,我們就要對圓進行深入的研究。下面同學們就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你手中的圓片、圓規、直尺等這些研究工具,動手摺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相信大家一定有新的發現。

(2)彙報探究結果,全班達成共識。

(3)提出質疑,加深認識,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師: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就有了關於圓的精確記載。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曾這樣描述:圓,一中同長也。(出示課件)

師:一中指什麼?同長呢?這一發現與剛才大家的發現怎麼樣?(一樣)但是,老師卻對這一發現提出了置疑。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教師問:難道只有圓一中同長嗎?

學生解釋中加深認識,理解同圓內所有半徑都相等是圓的重要重要特徵。

師:看來我們這一發現是非常精準的。而且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國古代的這一發現整整比西方國家早了一千多年。聽到這大家是什麼感覺?(充滿智慧的中國人)

三、解釋圓、運用圓:

1、巧思妙想:

師:古人不僅研究圓,而且還巧妙的應用了圓。(出示課件)例如:陰陽太極圖的設計就應用到了圓形。知道這幅圖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嗎?看一下分解圖。(出示課件)它是由一個大圓和兩個相等的小圓組合而成的。已知小圓半徑是2分米,通過這個條件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學生自由回答。

2、生活中解釋圓:

(1)解釋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

師:前人固然偉大,但後人也相

當了不起,在前人諸多發現的基礎之上,後人不斷地發明創造,推動社會不斷進步。比如:今天我們使用的各種交通工具,從他們身上是不是也能找到圓的影子?(車輪是圓形的)你能不能解釋一下為什麼所有交通工具的輪子都是圓形的呢?

學生回答。

師:車軸應該安裝在什麼位置呢?為什麼?

師:假如把車輪換成其他形狀行不行?

(2)解釋雨滴落入水面上為什麼是圓形的。

師:不光是我們人對圓格外的喜歡,就連大自然對圓也情有獨鍾(出示課件)調皮的小雨滴像一個個小傘兵爭着搶着落入湖水,打破了湖面原本的平靜,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漣漪,真是美極了。

你能用我們今天探究的知識解釋一下這種現象嗎?

3、出謀劃策:(出示課件)

某小區要建一個半徑為2米的圓形花壇,在建花壇之前首先要在地面上畫一個半徑為2米的圓,然後沿這條曲線打地基、砌磚。那半徑為2米的圓還能用圓規來畫嗎?那應該怎麼辦呢?(學生討論後回答)花壇建成後,要在花壇內部安裝一個旋轉式噴水裝置,你認為這一裝置安裝在哪比較合適?噴水的舉例設為多少合適?

四、融入圓、再次感受圓,激發學生真正走進圓:

師:同學們想的辦法真好,相信花壇建成後,小區的環境會變得更加的優美。同學們,其實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圓都在演繹着重要的角色,成為了美的使者和化身。正因為有了圓,我們的生活才變得如此的美妙而神奇。下面就讓我們再次走進圓的世界,感受圓的魅力所在吧。

課件出示(配樂解説)

解説:

(1)S生活中的圓:中國人喜歡用圓來裝點自己的生活。如:圓形的鐘表、圓形的鏡子、圓形的燈飾、圓形的會議桌、圓形的牀(學生自己去認),圓將我們的生活裝點的格外温馨與愜意。

(2)商標設計中的圓:好多商家也鍾愛於圓,用圓來設計產品商標。認識這些商標嗎?(學生認)

(3)工藝品中的圓:古樸、典雅的圓形工藝散發着濃濃的民族氣息。

(4)建築中的圓:世界各大知名建築中也巧妙的應用了圓。它們的規模、它們獨特的建築形體充分體現出圓形的魅力,體現出人類非凡的創造力。

師:同學們,看到這感覺怎樣?

學生自由回答。(引導説出圓無處不在,生活中離不開圓。使學生感受研究圓的必要性)

師:這不正是圓的魅力所在嗎?短短一節課我們還不敢説真正走進了圓的世界,只能説我們靠近了圓、親近了圓。因為,圓還有好多奧祕等待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心去研究圓,用心去欣賞圓,真正走進圓的世界吧。

認識比的教案 篇4

教者:

蘇紹貴連豐國小

教學內容:

圓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知道同一圓內半徑、直徑的特徵,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裏直徑與半徑的關係,能根據這種關係求圓的直徑或半徑。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數學知識解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一個圓裏直徑和半徑的關係,能根據這種關係求圓的直徑或半徑。

教學準備:

多媒體一套。學生準備硬幣等圓形物體若干;圓規一把、直尺一把、小剪刀一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入:同學們玩過投圈遊戲嗎?如果現在有幾位同學要進行投圈比賽,站成什麼形狀比較合理?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圓的認識(板書課題),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一定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2、你見過圓嗎?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

3、想辦法畫圓。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2、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長度有什麼關係?

教師板書:d=2r或r=1/2d

3、用圓規畫圓。

三、拓展延伸:生活中的車輪為何是圓的,車軸應該裝在哪裏?

四、全課總結

板書:圓的認識

1、各部分名稱:or(無數條)d

2、d=2r或r=1/2d(同圓或等圓)

3、畫法:定圓心、定半徑、旋轉一圈

認識比的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四單元《圓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圓和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會用圓規畫圓。

2、能力目標:通過操作和觀察,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圓的特徵。教學難點: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學準備:

1、圓形學具,直尺,圓規,紙片,剪刀,圖片等。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入課題

1、展示對數學圓的應用例子,激發探究慾望。

通過舉行“搶小紅旗”遊戲的賽場設計,讓學生評判其公平性,通過觀察初步感知圓中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相等。

2、同學們,通過預習你們對圓已經有了哪些認識?你能用預習圓的知識來説説理由嗎?對圓的認識你還有哪些疑惑?學生質疑板書課題

師:這只是我們的觀察,要想真正説明它的公平我們必須得驗證一下。板書:貼鑰匙圖:①為什麼?

二、探索圓的特徵,激發學生探究慾望

1、拿出準備好的圓形紙片,誰説説你怎麼得到的圓?

出示實驗報告單,學生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的方法,彙報交流畫圓的方法。

2、探究找圓心的方法,揭示圓心、半徑、直徑。

師:好,現在我們得到圓了,為了公平小旗應該插在哪裏?

通過找插小旗的位置,找到圓的圓心,並揭示圓心的概念。好,現在找到插小旗的位置了,接下來我們可以怎麼做了?“怎麼做?”通過引導學生找到要測量的線段揭示半徑、直徑的概念。

好,在你的圓裏分別畫出半徑、直徑,並標好字母。(練習鞏固半徑、直徑)

3、你可以折一折、量一量去研究一下,看這樣的賽場是否公平了。開始吧。(自主探究發現半徑都相等):

實驗報告單

提示:

1、在同一圓內的半徑有多少條?每條半徑之間有什麼關係?

2、直徑有多少條?每條直徑之間有什麼關係?

3、半徑和直徑之間有什麼關係?

我們的發現:

“為何這樣做?”

4、反饋練習數學史的瞭解

師:剛才我們學到好多關於圓的知識,可別小看我們的發現,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中就有了這樣的記載:圓,一中同長也。那這一中指什麼?誰同長?正是圓的這種特徵才讓我們感覺到這個平面圖形這麼的光滑、這麼的飽滿、這麼的勻稱。

三、用圓規畫圓,深入體驗圓的特徵

1、嘗試畫圓,出現問題,學生彙報出現問題,掌握正確方法。

2、再次畫圓半徑4釐米的圓,體驗圓規畫圓的好處。師:怎樣才能既準確又方便的畫出一個圓呢?

①畫圓的步驟。(定長、定點、旋轉)

②畫圓時要注意什麼?(定點不能移動,定長不能改變)

(1)引導畫圓的方法。

(2)引導學生感悟圓的大小與半徑有關。

(3)用所學的知識表述圓的大小。

3、畫一個直徑4釐米的圓你能告訴我你的圓多大嗎?

4、判斷對錯,並説出理由

(1)半徑是條射線,直徑是條直線。

(2)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3)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

(4)同圓裏,圓心到圓上各點的距離都相等。

(5)在同一個圓內只可以畫100條直徑。

四、實際應用

1、自行車為什麼是圓形的?

師:我們感覺得到生活中好多物品都是圓形的,比如自行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呢,你能用學到的知識解釋嗎?

師補充:自行車應用了圓的一中,同長的特徵當車輪在平地上滾動時,輪軸始終處於同一高度的平面上,乘坐的人就不會有上下顛簸的感覺,很平穩,很舒服。

2、在操場畫一個半徑20米的大圓圈做遊戲。古人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定是這樣嗎?

師:在操場上,怎樣畫出這個圓?沒有圓規,能不能畫圓?

3、説説你這節課的收穫?(老師把這幾個問題製成金鑰匙送給你們,因為問號是開啟智慧的鑰匙。紅字部分提示學生學習方法)

五、欣賞感悟

播放生活中圓的圖片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樣對圓的特徵的應用舉不勝舉。在這個賽場上,應用了圓使得比賽更加的公平。還有這些轉動中的圓,這與它結構的一中同長是有着密切聯繫的。

至於在古老的東方,圓在我們身上遺留下的印痕更是深刻而廣遠的。石子入水後渾然天成的圓形波紋,陽光下肆意綻放的向日葵,天體運行時近似圓形的軌跡,甚至於遙遠天際懸掛的那輪明月、朝陽??而所有這一切,給予我們的不正是一種微妙的啟示嗎?這也讓我想起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一句話:“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最美”就讓我們從現在起,從今天起,真正走進歷史、走進文化、走進民俗、走進圓的美妙世界吧!

認識比的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十一冊第106~108頁,練習二十五。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各部分的名稱。

2、掌握圓的特徵,理解直徑和半徑的相互關係。

3、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4、通過分組學習,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經及抽象。概括等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線繩、圖釘、鉛筆頭、圓規、實物投影儀、計算機軟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我想問一下,大學喜歡動畫片嗎,今天我也給大家帶來一段動畫片,想看嗎?請大家屏幕,這四個小動物在舉行自行車比賽,最後結果怎樣呢?請往下看,現在比賽還沒有結束,你能猜一下,最後誰能得第一?為什麼呢?。那小白兔的車輪也是圓的,那你為什麼不説它得第一呢,那為什麼車輪做成圓的,車軸裝在中間,跑起來就又快又穩呢?學完這節課,你就會明白的。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圓的認識。

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二、新課教學

1、實物舉例。

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初步認識過圓了,誰來説一説,除了車輪是圓的以外,在我們周圍的物體上哪裏還有圓?

①硬幣的邊是圓的;

②圓桌的邊也是圓的;

③有些鐘錶的外形象也是圓的;

④我們研究的都是平面圖形,而足球是一個球體,它不是一個平面圖形,我們以後再研究。剛才我們舉出這麼多例子,那到底什麼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圓呢?請大家觀察屏幕,如果我們沿着這些物體的外沿畫下來,就得到了一個圓,大家看明白了嗎?

圓和我們原來學過的三角形。四邊形相比有什麼不同?

三角形和四邊形都是由什麼圍成的?我們就把它們叫做平面上的直線圖形。而圓是什麼圍成的。所以,我們就把圓叫做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2、分組畫圓,初步感知圓的特徵。

對於三角形和四邊形的特徵,我們前面已經研究過了。

而作為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圓來説也有自己的特徵,下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

為了便於我們研究,我們先來畫一個圓,大家會畫圓嗎?

誰能到黑板前快速畫一個圓。

看來只用一隻粉筆,是不太容易把圓畫好的,想畫好,我們就得藉助工具,下面老師就給你一些工具,打開信封,看裏面有什麼?注意聽清我的要求:一會我們比一比,哪一組的同學最聰明,能用這些工具在最短的時間裏在作業紙上畫出一個圓。開始。

我們一起看這幾個組同學畫的,大家評一評,哪個組的同學畫得最好?

大家説,哪一組的同學畫得最好?

下面咱就請第x組的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他們是怎樣做的?怎麼畫得這麼圓?

他們想的方法好不好?你再給大家説一説應應注意些什麼就能把圓畫好。

大家明白了嗎?其他組的同學説一下,你們是怎樣畫的?

我這裏也有三樣工具,下面我就用剛才那位同學的方法,也畫一個圓。

怎麼樣,我畫的圓好不好?

我想只要注意兩點就可以把圓畫好。

一是圖釘固定的這一點不能動;

二是線繩必須始終拉緊。

3、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

圖釘固定的這一點我們就把它叫做圓心,也就是圓中心的一點,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我們還知道畫圓時,線繩必須得拉緊,也就是粉筆無論旋轉到什麼位置,線繩的長度變不變?

由此,可以看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是相等的。

現在我沿着線繩用尺子畫出一條線段,也就是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一條線段。像這樣的線段,我們就把它叫做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誰來説一下什麼叫半徑?

大家看,我在圓裏再畫一條線段,注意觀察,我是怎樣畫的?

也就是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

像這樣的線段,我們就把它叫做圓的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

板書:"直徑d"。

誰來説一下,什麼叫直徑?同桌同學互相説一下,什麼叫直徑。

4、分組討論圓的特徵。

剛才我們認識了圓心、半徑和直徑,下面請大家結合剛才我們畫圓的過程,討論一下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什麼特徵?直徑有什麼特徵?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請各小組開始討論一下。

現在我請一個同學把你們組討論的結果説一下。

過渡:剛才大家討論出了這麼多圓的特徵,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請大家看屏幕。

大家看,計算機演示的和大家討論的結果一樣嗎?

也就是説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多少條?並且所有半徑的長度都怎樣?

也就是説,直徑也具備這些特徵。

剛才大家還討論出了半徑與直徑的關係,你能用字母表示一下它們之間的關係嗎?

板書:d=2r

5、鞏固練習。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又知道了圓的特徵,下面我們一起做兩組題,看哪些同學掌握得最好。先來看第一組,請你讀一下題目要求(微機出示第一組,指名回答。)剛才我們知道了在同一個圓裏,半徑與直徑的關係,現在我們如果知道了半徑的長度,能求出直徑的長度嗎?知道了直徑的長度,能求半徑嗎?(教材第109頁第3題填到書上)做完共同訂正。

通過這兩組的練習,可以看出,剛才大家掌握還是很不錯的,下面請大家還得繼續努力?

6、學習用圓規畫圓。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是相等的。根據這個道理,我們也可以用圓規畫圓。

下面就請大家拿出圓規試着畫出一個圓,如果你畫的時候有什麼困難,就打開課本108頁,看書是怎樣説的。

請大家坐好,誰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樣用圓規畫圓。

學生演示,注意提示:

①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什麼?

②針尖固定的這一點也就是什麼?

③注意旋轉的技巧。

我們可以把剛才這位同學説的方法概括三點:

①按要求確定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就是定半徑。

②把裝有針尖的一腳固定在一點上,也就是定圓心。

③最後按一定的技巧旋轉一週。

這樣就可畫出一個圓。

下面就請大家用這種方法再出幾個圓,先畫一個小點的,換個地方再畫個大點。

再請大家畫出一個半徑為3釐米的圓;並分別用字母標出它的圓心、半徑、直徑。

請同桌同學互相用尺子檢查一下,畫對了嗎?

請大家坐好,剛才我們又學會了怎樣用圓規畫圓,結合剛才畫圓的過程,大家體會一下。畫圓時圓心和半徑各起了什麼作用?

師:也就是: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7、閲讀課本,質疑問難。

好了,這節課關於圓的有關知識我們就研究到這裏,下面請大家打開課本106頁,看一下剛才我們學習的知識。

師:大家看,我們課本上是用摺紙的方法認識圓的特徵的,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的認識圓這個圖形,我們是讓大家通過動手畫圓,掌握圓的特徵的,你們體會到了嗎?

請大家合上課本坐好。

8、全課總結。

大家回憶一下,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都學會了哪些知識?

①認識圓的各部分的名稱。

②知道了圓的特徵。

③學會了用圓規畫圓。

三、實際應用,深化知識。

記得剛上課看動畫片時,大家都猜小狗能得第一,結果是不是這樣的呢?請大家繼續片下看。

小狗果真得了第一,誰來説一下,小狗為什麼能得第一?為什麼車軸裝在圓心上,誰跑得又快又穩呢?

學生髮言。

師總結:因為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是相等的,所以,車軸裝在圓心上,就能保證車軸到地面的距離始終不變,因此,車子跑起來就又快又穩,大家明白了嗎?

今天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認識了圓,而且還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的問題。説明數學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學好數學。今天的課上到這裏,下課。

認識比的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0”的意義,會寫“0”;掌握0-10各數的順序,加深認識數的排列順序。

2.在現實情境中經歷“0”的符號化過程。

3、體會“0”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初步培養用數的觀念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思路

1、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設計教學時,從摘蘋果這一生活化的情景出發,讓學生參與遊戲,親身體驗,在生活情境中發現隱藏的數學知識,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充分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

2、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逐步建立數感和符號感。

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注意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用1-10來表示物體個數,並説説1-10各數表示的意義,特別是注重讓學生自己探索怎樣用數表示“一個也沒有”,給學生提供機會大膽嘗試創造,最終抽象出“0”這一數的表示方法。這樣就在具體的情境中發展了學生的數感和符號感。

3、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通過合作探索解決問題。

在本課教學中,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形式——摘蘋果呈現,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睛”,有利於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觀察活動;之後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大膽創造、多向交流的活動空間,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活潑、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理解、和掌握知識。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措施

0的意義

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經歷一個創造符號的過程,讓學生感知0的含義,知道0和1、2……一樣,也是一個數。

課前準備:

蘋果樹掛圖、課件。

教學過程:

活動一:情境引入

談話:同學們見過蘋果樹嗎?你摘過蘋果嗎?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棵特別的蘋果樹

(出示蘋果樹圖)誰來説説你看到什麼了?

【引導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如共有10個蘋果,每個蘋果上面都標有一個數等】

你們想摘下這些蘋果嗎?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摘蘋果的遊戲,好不好?

活動二:摘蘋果,提出問題

1、説明遊戲要求: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蘋果摘下來,告訴大家上面的數是幾?表示什麼意義?然後再把它貼到黑板上。

2、指幾名學生上前摘蘋果。

3、提問:蘋果摘完了,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小組討論一下。

【引導學生觀察,小組交流提出:一共摘了多少個蘋果?能不能把這些蘋果排排隊?樹上一個蘋果也沒有了,怎麼表示呢?】

認識比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培養學生細緻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藉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徵和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教學重點:

認識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

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教學準備:

圓柱的平面圖、圓柱實物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

(指名學生回答,使學生熟悉圓的周長公式)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後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釐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徵:

1.整體感知圓柱:

(1)談談圓柱.你喜歡圓柱嗎?請同學説説喜歡圓柱的理由。(美觀、實用、安全、可滾動……)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表面: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説説發現了什麼?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麼?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麼?

3.圓柱的高:

(1)課件顯示:一根豎放的大針管中的藥水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思考:藥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麼有關?

(2)引導小結: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關.

(3)結合課本回答什麼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①課件顯示:裝滿牙籤的塑料盒,問:這些牙籤是圓柱的高嗎?假如牙籤細一些,再細一些,能裝多少根?

②初步感知:面對圓柱的高,你想説些什麼?

歸納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對這數不清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老師引導學生操作分析,得出測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同時課件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

4.圓柱的側面展開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後討論: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長方形

板書: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強調: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係.

(2)尋求發現: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①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複操作中觀察。

②學生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成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後説出自己的發現: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係。

①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否通過什麼方法轉化成長方形?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變成長方形,再還原成圓柱側面的動畫過程。

②想一想:當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相等時,側面展開圖是什麼形?

③引導小結: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8頁“做一做”的第2題。

2.做第20頁的第3題。

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3.做第20頁的第4題。

四、佈置作業

完成20頁的1、2題。

板書:

┌長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圓柱的底面周長 → 長方形的長

圓柱的高 → 長方形的寬

認識比的教案 篇9

教學資料:

教科書第90頁的噸的認識

教學目標:

⒈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明白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明白1噸=1000千克

⒉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⒊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潛力、估計重量的潛力和推理潛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潛力

教學重點:

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

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具、學具準備:

重5千克、10千克、25千克的大米各一袋、課件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數學概念知識課,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我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巧妙的設置與學生生活相聯繫的各類情景,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噸”的概念。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難點。之後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忙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還能夠應用於生活的樂趣。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在豐富的情景中幫忙學生用心思維,發展智力,培養學生勤于思考,並運用自己的潛力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材分析:

“噸”這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忙學生對質量單位“噸”有一具體的感性的認識,教材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説明“噸”在生活中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幫忙學生在已經掌握的質量單位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噸”的概念,並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通過讓學生計算每個同學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有多少千克,是幾噸?通過推算,幫忙學生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噸與千克的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推理過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題,而由學生自己試做。教材在練習中安排一些題目,以提高學生對物體重量的估計潛力。

學生分析:

在學習本課資料之前,學生已接觸過這些數量關係,只是沒有概括總結出有關的術語,如果創設一種情景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學生完全有可能通過知識的綜合,遷移自主學習掌握這一新知識。

教學過程:

一、引用故事導入新課以舊引新

同學們都喜歡聽故事,你們聽過曹衝稱象的故事嗎?(聽過),曹衝在記錄大象的重量時要用到什麼單位?(重量單位),那你們學過的重量單位有哪些?(千克、克、公斤、斤),克與千克之間有什麼關係呢?(1千克=1000克),很好!下面我們根據他們之間的關係來做口答題。(CAI課件出示題目)

口答:

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同學們回答的十分好!

教師敍述:請同學們看,當曹衝稱出這頭大象的重量時發現我們學過的重量單位都不適宜,你們能幫忙他找一個適宜的.重量單位嗎?(能,用噸)為什麼大象的重量一般是用噸來作單位呢?(因為大象比較重)。什麼樣的物體能夠用“噸”來做單位,“噸”和我們以前學的重量單位有什麼不同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噸的認識。(板書課題:噸的認識)

(設計目的: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吸引學生,並營造“情景問題”的氛圍,使學生產生強烈探求知識的慾望,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研究問題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讓學生交流自己帶來的物體的重量,用什麼樣的單位適宜。

(2)讓學生根據對噸大致的瞭解及課外資料的補充説説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使用“噸”來作單位。

(3)課件展示:卡車、火車車廂、輪船、飛機、鯨魚、樓房等,用“噸”作單位比較適宜。

提問:通常以“噸”作單位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

①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

②學生分小組交流彙報

③師生合作得出結論:通常大件物體及較重的物品“噸”來作單位。

(設計目的:用課件出示圖片,豐富了感性材料的種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再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潛力。)

2、認識千克與噸之間的關係

(1)小組同學掂不同重量的物品,感受它們的重量。

①感受5千克

指名一學生彙報掂5千克的大米,並説説自己的感受。

②感受10千克

指名另一學生彙報掂10千克的大米,並説説自己的受。

③感受25千克

指名同一學生掂25千克的大米,掂不動,需要2個同學才能抬起來。

④感受50千克

⑤感受1噸

課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問:需要幾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個)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觀察:有這樣的幾袋大米?(10袋)提問: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1000千克。

你是怎樣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個同學抬起來,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0個)。説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較重。

(設計目的:小組同學反覆掂物體的重量,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物體的實際重量。遷移出1噸的重量。)

師引導: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噸。即:1噸=1000千克。

師補充板書:1噸=1000千克

(1)鞏固千克與噸之間的關係。

師生做個猜體重的遊戲。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個老師的體重按50千克計算,那有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你是怎樣想的?

(2)填空練習: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是()噸。

(設計目的:通過猜體重的遊戲聯繫生活實際,運用噸與千克之間的關係使學生進一步感受1噸的重量,這一環節的教學使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三、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書,標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後解答。

(設計目的:這個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看書質疑的潛力。)

四、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3噸=()千克8000千克=()噸

9000千克=()噸9千克=()克

2、一條鯨魚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噸。

3、在()裏添上適宜的單位。(課件出示圖片)

4、想一想:每幅圖旁邊的括號裏填上什麼數它的重量是1噸。

5、擴展題:出示一幅電梯照片,上標註限重量1(噸),限坐十三個成人,出示問題:

提問:

(1)如果老師要帶他們去乘坐電梯,一次能夠坐多少人呢?

(2)如果全班54個人都要上去,那一共要乘坐幾次呢?

(設計目的:通過看圖填重量單位的練習,有效地訓練了學生對事物重量的估計潛力、通過填空的練習,鞏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互化、第四題,意在激發學生去思考,從而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好習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的條理性、最後一道練習題我利用來源於生活的實際問題幫忙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概念。並提高了學生日常的事物現象用數學的經驗,思想與方法進行觀察、推測、嘗試、計劃併合情合理地思考的意識與潛力。)

五、合作總結解決問題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明白了些什麼?那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能幫忙曹衝稱的大象找到一個適宜的重量單位嗎?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期望同學們能夠用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目的:讓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談談自己的收穫,並鼓勵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用於生活中。)

六、板書:

噸的認識

1千克=1000克

1噸=1000千克

認識比的教案 篇10

一、教學資料:

人教版課標國小數學三年級人教國小三年數學(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第三部分噸的認識

二、設計理念:

本節課就應怎樣體現新課程理念?是不是在教學量的好處時都就應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獲得親身感受和體驗呢?教師在教學以前應認真思考:哪些資料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讓學生直接去體驗?哪些資料只能讓學生藉助推理和想象進行間接體驗。在教學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實際含義時,能夠讓學生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獲得直接體驗,但1噸有多重就不可能讓學生直接去體驗,只能藉助間接體驗和想象去理解。

三、學情與教材分析:

“噸的認識”是一節常見量的概念教學課,同時又是一個大計量單位的教學。一般來説,學生對於大計量單位接觸較少,觀念的建立是比較困難的,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這樣的問題:1、親歷體驗較缺乏。因為計量單位太大,教師常採用觀看圖片、看書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學生的親身體驗,結果學生往往很難建立起“噸”的觀念。2、教學難點不突出。課中有建立“噸”的觀念和進率的化聚兩個教學資料。由於建立“噸”的觀念比較困難,很難操作,因此許多教師把剩餘的大部分教學時間放在進率的化聚上,這樣的教學讓學生覺得很枯燥。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資料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先通過兩幅插圖説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之後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忙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多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潛力。

四、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明白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明白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2、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六、教學準備

主題圖、多媒體課件,課前讓學生測量自己的體重。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老師的體重。

教師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的體重,猜完後教師提問:剛才同學們在猜老師的體重時都用了同一個質量單位――千克,你們為什麼不用“克”作單位?

2、師:你們明白世界上體重最大的動物是什麼嗎?它的體重大約是多少?(課件出示藍鯨及有關資料的介紹。)

師:藍鯨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板書:噸的認識)。你能舉例説説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體嗎?

3、教師課件出示一些以“噸”為單位的物體及其相應質量。

教師提問:以噸為單位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教師指出: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計量比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能夠用符號“t”表示。

[設計意圖:從猜老師的體重和藍鯨這一世界上體重最大的動物導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噸是一個大計量單位,並通過讓學生舉例、教師圖片展示等途徑,初步建立噸的觀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認識噸。

(1)教師用課件出示第11頁的主題圖。

師:你們看誰來了?這一天陽光明媚,天氣晴朗。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到河邊去玩。它們走到一座小橋邊,小馬提議:“那裏有橋,我們一起過吧。”小熊説:“等等,那裏有個牌子,上面寫着‘限重1噸’呢!”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限重1噸是什麼意思?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師:誰明白1噸等於多少千克?

學生憑生活經驗能夠説出:1噸=1000千克。

師:那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學情預設:因為學生明白了1噸=1000千克,很可能會想到把幾個數加起來試一試的方法。之後教師還能夠進一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能夠怎樣過橋?啟發學生思考:它們能夠一個過去後,另一個再過;也能夠一次過兩個,還能夠……通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圍繞小精靈的“能同時過橋嗎?”的問題,引導學生將動物們的體重加起來,與1噸作比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噸重,從而得出結論。

2、充分感受噸。

(1)學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噸。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氣小的同學也能夠兩個人抬一抬。

學生操作後彙報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噸?(40袋)

教師藉助多媒體演示:每次呈現4袋大米(因為4袋為100千克),學生一邊看一邊數: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當40袋大米佔滿整個屏幕時,學生會感歎:哇!1噸有這麼重呀!

(2)再次感受1噸。

師:課前你們都自己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互相説一説你的體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最後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個同桌這樣體重的小朋友質量才是1噸。

3、舉例:讓學生説説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

教師能夠用課件出示教科書中的例子,能夠説“如果每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也能夠説“兩頭牛大約重1噸。”還能夠説“兩匹馬與1只熊合起來大約重1噸。”……更就應讓學生説出生活中的實例。(如:一般電梯的載重量是1噸)

4、感受1噸水的質量。

(1)學生彙報自己家上個月或幾個月用水數量(由學生課前去了解)。

(2)師:1噸水到底有多少呢?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噸水裝在一個正方體的水箱裏,這個正方體該有多大?

(3)出示一個邊長是1米的正方體:在這個正方體裏裝滿水,水的質量就是1噸。

(4)師:想一想,如果要把這個正方體水箱注滿,大約需要多少時間(課件出示流水速度)。

【設計意圖: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這些教學環節的安排能夠讓學生始終處於較好的學習狀態,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驗,建立起1噸的觀念。同時一些環節的設計既拉近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距離,又將數學知識的教學藴涵其中,較好地整合了數學的三維目標。】

5、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師出示例7:3噸=()千克6000千克=()噸

這部分資料對學生來説不難,能夠先讓學生獨立填寫,再讓學生組內交流,班內羣眾説理、説方法。

【設計意圖:進率學習對於學生來説比較簡單,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反饋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

6、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1)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台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

[設計意圖:邊講邊練,講練結合,有利於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學生在教科書中獨立完成練習三中的第1、2題。

第1題,是一組連線題,通過此題的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噸的感受。能夠採用先獨立連線,再交流的方法進行。

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羣眾反重點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2、練習三第3題。

此題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輛車裝的機器不超過2000千克也就是2噸就能夠。由於學生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以裝車的方法也就不同,能夠讓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

3、改錯(小明的數學日記)。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兩個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後就和媽媽一起去市場買菜。

市場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和媽媽轉了一大圈,一共買了1克香菜,2噸西紅柿,3千克雞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媽媽拎着這些東西累得滿頭大汗。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五)拓展作業

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能夠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進行嘗試活動,使學生在嘗試中學習,在嘗試中發現,在嘗試中成功,教師通過“猜體重”激發好勝心,複習舊知,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與潛力,利用主題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