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課改心得體會15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改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改心得體會15篇

課改心得體會1

我校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歲月匆匆走過,我們每位學生也對課改有很多話想説。課改讓我們學會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課改提高了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改讓我們對未來的各種挑戰不在懼怕,課改讓我們的夢想起航。以前的我上課很少發言,從來不會主動舉手,老師點名提問時,心裏也會不停地默默祈禱,“千萬不要叫我”。如果即使不幸被叫到,回答問題也比較膽怯,生怕自己説錯了被人笑話,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經常説的是語無倫次。課改後,每個小組都要在板前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身為組長,當然更是義不容辭。講了幾次後,感覺講台不在陌生了,發言也沒有那麼膽怯了。想想將來走向社會,沒有好的表達能力,沒有好的交流能力,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合作。課改無疑對提高自信、迎接未來奠定了基矗

自主學習是這次課堂教學改革的基礎,也是一個亮點。開始時,我也很迷茫,自己學習怎麼能學得懂呢。確事實也如此,剛開始,也常常因看不懂書、完不成學案中的基本任務而苦惱。後來在老鼠的指導下,知道讀書時要“圈、點、勾、劃”,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不要為寫學案而讀書,學會藉助學習工具和學習資源。經過一段時間,我的自主學習能力真的得到很大的提高,學得更細緻,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問老師或請教同學也更有重點。並且學到知識記憶和理解更加深刻。與此同時,我發現,自己對書本的態度也改變了不少。以前一看書就頭痛,看書就像讀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卻不知説了些什麼。而現在,我通過讀書,可以抓住重點,理出思路,學會了分析問題剞劂問題的方法,對一年後的大學聯考也充滿信心。

課改的.另一個亮點莫過於合作學習了。課堂上的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同學受益匪淺。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許多自己不會 的知識,每個人的力量也都得到充分的發揮,每個人的成績也上升了許多。另外,每一個小組就像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小組作為強大的後盾,組內成員經常相互幫助、相互照顧,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使大家沒有一絲孤獨感。課改,讓我們對未來不再迷茫,讓追逐理想的我們從這裏起航。

課改心得體會2

學校踐行語文的教學模式,已經三年有餘了。在這三年裏,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改實踐中,有了一些收穫,也有了一些體會。

課改實踐告訴我們,沒有堅定的新課程理念,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不可能的。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擴大學生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教學實踐中,我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主要採取了以下幾點做法:

1、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拓寬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我努力實現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空間。

2、我還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弄清其編寫意圖、體系特點,弄清教科書與《課程標準》、教科書各教程之間的內在聯繫,弄清教科書各種編輯設計的意圖和着力點,以備在備課和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的重難點,找準達到《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的落腳點,有效地實施語文教學。經過一番閲讀分析,我總結出二年級教材主要是以識字為主,識字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於是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識記生字詞。在教學語文時,我注意每組教材在內容上的聯繫,從整體上先把握教材內容,然後來設計教學方案。在閲讀教學中,首先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利用多種形式來讀,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質疑問難,培養他們勤思善問的習慣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準確把握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基礎上,我從本班本校本地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不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靈活地選擇和運用教科書的各種設計,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把讀寫聽説和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大力改進課堂教學,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積極開發課堂學習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語言積累,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薰陶感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鼓勵學生採用各種手段擴大閲讀面,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積極參加各種課改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採用了遊戲、唱歌、猜謎語等方式,引進課堂教學,還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自然、社會,走進沸騰的.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4、新課改改變了以往的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居高臨下地問,學生規規矩矩地聽,小心翼翼地學的課堂呈現狀態。當學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滿足時,才會輕鬆、愉快地投入學習,才會主動探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注意確立師生平等的教學觀念,構建平等對話的教學平台,使教學“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將師生關係“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間的衝突,對、尊嚴的威脅”,讓學生在率真、坦誠、互尊的環境裏一起學習。這個過程使學生處於一種心理放鬆、精力集中的狀態,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説敢做。在佈置討論的時候我明確要求,設置一至兩個問題,讓每個學生知道這個主題,必須圍繞主題進行討論,讓他們有準備的時間。在實踐工作中,我不斷總結反思,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教師不是萬能之人。作為教師應該放下架子向學生學習。使學生明白,不管是誰都要學習,不管是誰,只要會就能成為別人的老師。給學生以自信,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小組合作學習也是平等對話,老師參與學生的合作中,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説話,學會合作,增強自信。有時,那些發言不積極的學生,並非他們的思維不活躍,只是他們不擅長口頭表達而已,我們應該想方設法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積極思維,勇於發言,避免置身於課堂學習之外的“看客”出現。從現在實施課改的課堂教學實際來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過去那種被動接受式轉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不僅使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知和領悟得到了落實,還讓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發和增強。

5、評價探究結果,具有共享學習成果,激勵後繼學習的意義。由於學生在探究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小組成員之間對探究的成果也進行了小範圍交流討論,對探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質疑,對來自各方的觀點進行了歸納總結,對探究的問題有了較全面、深刻、獨特的見解,我們要設置豐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來彙報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發揮自己的潛能,都能從探究閲讀中獲得收益。善於表演的同學,可將文中的精彩片斷改編成課本劇;心思細膩,不善言辭的同學可寫寫心得體會;善於辭令的同學可以進行辯論,以展示思想。

6、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使我們認識到“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們的視野開放了,觀念更新了,從書本延伸到書外,從學校拓展到社會,學生的閲讀範圍,也不僅限於教科書,課外書、報刊、雜誌,都是學習語言的材料。因此應該鼓勵學生自主閲讀,蒐集信息,隨時掌握最新的知識,吸取最鮮活的語言。生活是一本開放的大書,是知識的源泉。在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睜開雙眼,用心感受,教導他們“兩耳多聞窗外事,一心要讀有用書”,多從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實自己,啟發他們的想像與創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大到時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區活動、校園生活,都要學生留心觀察,細細體味,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

本學期在語文教學中,我努力改進了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成績,順利地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今後還要取長補短,學習新的教學經驗,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為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而努力奮鬥。

課改心得體會3

通過參加此次教師培訓,對於二期課改的課程標準、課程定位、課程的基本任務等有更多的瞭解體會。明確了思品課程應根據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地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社會科學基礎知識教育, 引導學生逐步提高正確觀察分析現實問題的能力, 參與社會生活實踐能力,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 為學生自主、自立、自強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公民思品課程是學科所傳授的德育知識和有關的社會科學知識,是人類知識的組成部分。傳授這些知識的過程,本身就是從一個側面啟迪思維、增長見識,提高觀察和分析問題能力的智育過程。教學內容體現的直接功能是要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和思想政治覺悟,落實其德育功能。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是內在統一於教學過程之中的。知識傳授是德育教育的基礎,道德教育是學科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實踐中應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接受性學習發展為接受性學習、研究(探究)性學習、實踐體驗活動交融並舉。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我要注意做到:

1、 堅持體驗性原則。在教學中,努力創設體驗學習的情景、體驗學習的氣氛和體驗學習的契機,使學生對認知活動產生興趣,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去體驗和感悟,能動地認識知識,從而使學生主體與學習活動融為一體。

2、 堅持開放性原則 。探索各種課堂教學模式,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給學生,也不是把教學納入自己的軌道。而是變“牽”為“引”,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質疑,在教師的引導下,生生探索、交流,師生交流、對話,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孕育創新意識。

3、 堅持合作性原則。這主要是通過小組學習、全班交流的方式指導學生合作解決問題,使他們在交流與探討中共同成長。合作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每個學生都在參與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志的發展。而教師則是幕後英雄,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同學生一起和諧發展。

4、 堅持現實性原則。有一位教育家曾提出,我們的教育應“把人放到人的環境中培養成現實的人”。如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只有將學生置於現實生活的大背景下,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最大限度拓展教材與現實的聯繫,才能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才能體現這個學科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現實性的要求還包括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我們要儘可能地提供學習條件,提高學生運用現代技術特別是網絡收集、處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適應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需要。 總之,我們要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討論之中。與學生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教師用商量的、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相互補充,展開討論。比如“我想這樣做,大家看行不行?”“這位同學是這麼想的,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如果學生向教師提問題。教師要熱情對待,積極回答。在對話中,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把話説完。

總之,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廣大師生的努力,課改必將結出豐碩的成果。

課改心得體會4

自20xx年參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會有收穫,在學習和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收穫的更多。除了各級教師培訓中接觸最新觀念和了解學科前沿,觀摩其他老師研究成果外,學校組織的每週一次的教研活動,也為我們的常規教學提供了一個交流平台,指導着我們每一次的教學活動。我們也因此能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不斷豐富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感想和收穫,希望能夠引起老師們共鳴。

一、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提高

新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開發自身潛力,發揮自己能力的機遇。每一位教師在這場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進自己的教學。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老師們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尋求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我是學英語的,擔任地理教學,在知識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學經驗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過每週的教研活動以及自已的不斷學習,地理教育教學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覺已經能基本勝任地理教學了。

二、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因材施教是一項古老的教育教學原則,全面、深入地瞭解每一個學生,是實施因材施教,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教師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堂和課外活動,關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瞭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基本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是學生適應教師的過程。而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的過程。課堂教學重在學生怎麼學而不是老師怎麼教,活動過程要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成功與否,關鍵取決於是否讓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的過程,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激發和調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例如,在講解地球公轉時,由於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引起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果教師只是憑空講理論,學生聽得雲裏霧裏,總是認為很難很難。我在課前準備了一個簡單的道具,就能讓學生直觀地分析出晝夜長短的變化和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用兩根細鉛絲綁成垂直狀態,一根表示晨昏線,另一根用紅線繞起來且可上下移動,表示直射光線。教師演示給學生看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晨昏線的相應移動。讓所有學生隨意拿兩支筆就可做同樣的演示。演示過程中學生就能看出:晨昏線隨着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相應移動,而晨昏線的移動引起全球晝夜長短的變化;同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引起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如此輕而易舉就能讓學生領悟地球公轉的意義。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動手動嘴動腦,全部精力集中於學習中,一次性就能帶動學生掌握重點難點知識,在迎刃而解的基礎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三、教師與學生的和諧關係

師生關係的和諧,首先在於教師對學生的愛。老師對學生的那份愛是溢於言表的,是沒有對學生的隔閡,也沒有偏愛。這種愛是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民主、合作的。馬斯洛健康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健康人心裏都有一些需要,當滿足了基本需要,一個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現。當學生滿足了師生間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學生才會因此發展了自尊、自重。當學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和諧的學習環境裏,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才會輕鬆地、愉快地投入學習,避免了無謂的爭端、煩惱以及恐懼。

四、團結協作,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會與人相處的人在當今的社會將如何生存。”美國商界某知名人士的這一感歎,無疑給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題:必須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會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協作的合作練習,不僅增長了學生的技能,提高了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潛意識裏教會學生如何與人相處,促進了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開展合作學習,讓他們並肩作戰,一起完成任務,這樣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從而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團結互助的好品德,讓他們樂於與人交往,善於與人交往。

五、在欣賞中引導學生學習彼此的長處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層含義: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和牽掛;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我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段愉悦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我們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愛心、同情心、責任感。在新課程“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欣賞可以是組織學生看展覽,也可以是同學的優秀作業的相互觀摩。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欣賞同學的優秀作業更有價值。因為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説,模仿同學更勝於模仿老師。這是因為他們的水平接近,更易於模仿。我們在課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賞,讓他們一起討論、評價,取長補短,這樣很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種欣賞有的是課前的,也有課後的。我們更多的是在課堂中間組織學生觀摩,因為這樣可以學習到別人的繪製過程和技巧,利於學生及時地對自己的實踐進行調整,從而取百家之長,釀自家特釀。這對拓寬思路以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極有意義的。

總之,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應是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它既注重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又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評價的方式都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這才是課改的最終目標。

以後的路還長,我的教學經驗還是很不夠的,為全面提升學生的水平,我會繼續探索、繼續努力。著名教師李鎮西曾經説過,教師“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我會以此為鑑的。

[課改學習心得體會]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嚴重脱節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想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通過教學實踐,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創設情境,發揮最佳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化學、理解化學,同時把學習到的化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使學生親近化學,感到學習化學的快樂,初步體現與現時生活的聯繫。

2、獎勵激勵,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説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豐富!真聰明等等!調動了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情感,讓每個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

課改: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撥?能否真正地把學生引到這一領域?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裏,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生物學科與自然界緊密相聯,和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的意向。

3、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4、學生應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5、靈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許多教師不適應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與實際聯繫起來。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現在,一些課堂濫用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不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科學的指導,使課堂流於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着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識優化組合,完成篩選,做出正確判斷。

課改心得體會5

作為一名課改的一線老師,屢次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自始至終課改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它是一次革命,一場對話,一座平台,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

首先,課改是一次對傳統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它改變了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新型,使課堂充滿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它更注重的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課改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性的變革。

課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關係着下一代人才的培養。課改應是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的大事。教學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過程。我們常常説溝通從心開始,課改的.對話就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性的對話。我個人認為其內容表現為:

1、課改需要加強各校之間的.交流。

“路漫漫其修遠兮”,課改途中困惑多,疑難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對共同的處境,各校要羣策羣力,進行一場場多形式的課改對話,例如:今天的研討和中心國小屢次組織的聽課、評課等活動,這些使得課改理念真正體現在課堂教學,紮根於課堂教學中,作用於每一個學生。羣眾的智慧是無止境的。對話中大家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開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決定課改教育的前途。正因為這樣對話,我們的課改出現了“百花齊放”教學新局面。有了這樣的對話,一線老師深感同行路上不孤單。

2、課改需要加強教材、理念與家長的對話。

課改涉及千家萬户,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課改不僅對老師提出要求,也對家長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許多課都需要家長配合輔導,或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讓家長了解新課程,取得家長對課改的支持,是這次課改的普遍做法,也是課改的應有之意。我校採取了多種辦法與家長溝通,讓家長了解新課程是怎麼一回事,如召開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問卷調查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新課程理念。

3、課改需要加強老師與學生的心靈對話。

教學只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才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創設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正是這種雙邊活動的有力體現,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創新精神,它能使學生置身於快樂之中。

教師在對話中要注意做到:

要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討論之中。與學生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教師用商量的、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相互補充,展開討論。比如“我想這樣做,大家看行不行?”“這位同學是這麼想的,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如果學生向教師提問題。教師要熱情對待,積極回答。在對話中,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把話説完。

最後,課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師人才的一個平台。“科研興校”已逐漸成為廣大中國小領導和教師的共識。教師的未來和未來的教師,都將與教育科研聯繫起來。我們的課改也迫切呼喚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以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為對象,運用科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探尋教育規律及有效途徑。 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個好士兵”。參與課改實驗的一線教師應該給自己一個重新的定位,樹立科研意識。啟動課改以來,我們力求通過加強課程改革的研究,達到以科研促進實驗的目的,依據本校特色,將課改工作與“探究。發展”課題相掛鈎,以科研為先導,開展羣眾性課題研究。

因而,課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師人才的一個平台。廣大教師應增強科研意識積極投身於教學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專題,進而創造出一種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形成一種教科研網絡。我相信,通過中心國小和我校的科研活動,課改必將出現欣欣向榮的新層面。

總而言之,彷如一把鑰匙打開一把堅鎖。課改恰如一陣春風,正應了那句古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我們沐浴着課改的春風,定會邁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課改心得體會6

現在很多地區都將教材版本換成了新課標教材,這次課改的主要目的就是細化學習目標,並且真正地將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中參與課堂,體味學習的樂趣。課堂效率是學生成績提高的關鍵,學生真正地喜歡課堂,才能在課堂上高效學習,這次課改就貫徹了這一思想。以下是對國中語文課改的一些總結和心得體會。

一、知識多元化

在課改後的國中語文教材裏,更重視對學生語文閲讀、口語、寫作等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再像原來只看重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而且課本知識也變得多元化,為學生增加了很多課外知識,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越來越重視人才的能力,學生要想在以後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發展,就要具備較強的能力和素養才能去應對來自社會上的各種考驗。在課改後,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重視和提升,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開始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還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助於學生以後的成長。

二、教師備課方式改變

原來的課堂是教師佔主導,教師在講台上講課而學生只負責知識的接受;課改後,學生要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要求教師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中,在課堂上學到更多的東西。針對這一改變,教師的備課方式也要改變,教師不能再像原來一樣單純地將自己懂得的知識寫成教案,教給學生,而是要想辦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把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在國中語文這門課程的備課環節,教師要在課堂開始為學生設置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進行中,對於文章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教師也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不要簡單地告訴學生正確的理解,讓學生在討論中弄懂文章的思路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生在分組討論中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同伴互助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在自主學習中提升自己。隨着課改的進行,教師的備課方式在改變着,學生的能力和成績也隨着課改的進行在進一步提高。

>國中語文課改心得體會3

迎着課程改革的浪潮,我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會的熱切關注和期盼下,一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誕生了。新課程洋溢着時代的氣息,體現着素質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改革課程管理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們既為此感到光榮與自豪,同時也覺得使命的神聖與責任的重大,能參加試驗工作,不僅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同時又是一項嚴峻的挑戰。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改革課堂教學

樹立起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煥發語文課堂活力,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二、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

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智慾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於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並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於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例如在處理每單元的重點篇目時,我們始終採用五步三查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組織課堂教學。

這樣教學,課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種親切、和諧、活躍的氣氛。教師已成為學生的親密朋友,教室也轉變成為學生的學堂,學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無聞的模範聽眾。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培養:或質疑問難,或浮想聯翩,或組間交流,或挑戰權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組際互動,環境互動,在有限的時間內,每一位學生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鍛鍊和表現的機會。教室中再沒有陰暗冰冷的“死角”,課堂上充滿着流動的陽光,平等、和諧與交流共存,發現、挑戰與沉思同在。活躍的思維,頻動的閃光點,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授課既源於教材,又不唯教材。師生的情感與個性融在其中,現實的生活進入課堂,學生在互動中求知,在活動中探索,既輕鬆地掌握了知識,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有了質的提高,語文課堂真正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學習方式還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在學習中我讓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使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合作學習,課堂中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在探究性學習中,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通過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學生思維活躍,閃光點頻頻,他們已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三、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死教書、教死書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的需要,新課程改革正是對今天教師教學觀念的挑戰。教師應由知識的佔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超越課堂的藩籬,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實現由“授之以魚”到“授之以漁”的根本轉變。用紮實多樣的訓練,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終身學習的本領。

課改心得體會7

同課異構活動的開展不僅有效更有意義。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在教學時要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要注重創設情境,把課上得生動有趣,這樣的要求同樣應該用於我們的教研活動,這樣,我們的教研活動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師們才真正願意參加。本次活動在這點上應該説做到了。本次教研活動整整進行了一天,老師們積極參與,討論不斷,使得活動高潮迭起,並沒有感到吃力和乏味。活動結束後,好多老師都説這次活動很有意義。

本次為今後更好地開展工作積累經驗。通過活動,客觀、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語文教育的內涵,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並自覺地融入教育教學實踐,既提高了自己的科學教育素養,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解決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本次教研活動營造了良好的人文和科研氛圍,促進師生綜合素質得到良好的發展。經過教研學習和討論交流並且在專家引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本地資源,發揮語文教師集體的智慧,提高研究的質量、效益和針對性、實效性,實現研究成果的及時有效的共享;同時也加強了學科與學科、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並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使老師形成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的能力。新一輪的語文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樹立嶄新的教育理念。這對我們每一位教師是一次通透的洗禮。如何教好新教材,用好教材,推進新課改,是對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的機遇和挑戰。作為新教材的使用教師,我主要的做法有:

一、深入集體備課,注重教學反思

在教學觀念上變“以教師為本”為“以學生為本”,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與引導者,在教學中我們準確把握師生角色定位,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掘學生潛能,舒張學生個性。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體體驗,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而集體備課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在課改實驗中,我們充分反思過去備課的弊端,在此基礎上,對備課進行了改革,制定了"集體備課、互相協作、資源共享、個人加減"的新的備課方式。其中,集體備課是進行資源共享的前提,個人加減是體現教師個人創造和適合不同班級學生特點的保證。學校規定全體教師每節課後必寫教學心得,通過自我反省,以反思日記、課後備課、成長自傳等形式進行內省式反思,通過理論學習或與理論對照進行學習式反思。通過與他人交流、過程觀察、學生反饋、專家會診等方式進行交流式反思。以研究的態度從事教學、以研究的視角反思教學、以反思的成果改進教學,強調課後反思的重要性。學校還定期對教師課後反思情況進行檢查、評比,並將評定等次在全校公示。

二、改革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積累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讀書、積累、提高”的主題活動,運用各種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如“精彩的課前三分鐘演講”。既可以是學生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可以摘錄自己欣賞的雋永小文。每節課訓練一人,要求人人能講,並能從中獲益。經過長期堅持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都有明顯進步,學生作文的整體水平也相應提高。

以研究的視角反思教學、以反思的成果改進教學,強調課後反思的重要性。學校還定期對教師課後反思情況進行檢查、評比,並將評定等次在全校公示。

二、改革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積累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了“讀書、積累、提高”的主題活動,運用各種措施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如“精彩的課前三分鐘演講”。既可以是學生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也可以摘錄自己欣賞的雋永小文。每節課訓練一人,要求人人能講,並能從中獲益。經過長期堅持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都有明顯進步,學生作文的整體水平也相應提高。

積累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郭沫若有"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均任翕張。"積累是語言材料的內化為個人語言儲備的過程,我們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積累,可以是生活中自由點滴積累,也可以根據老師的安排積累,值日生每天在板報專欄上抄寫一首詩、一句名言,一組優美的句子或其它內容,並向學生推薦《讀者》、《意林》、《中學生閲讀》等書目,定期指導學生閲讀中外名著,適時作時事點評。在課堂、學校的大環境中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關注社會的責任感。營造人文化的語文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現學生接受的個體性。每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課程標準設置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實踐學習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實現“人的發展”這個根本性的要求。 新課標下的教學每一步前進都需要探索總結。還有許多問題亟待明確。如新課程中“雙基”的落實情況,教學評價的把握,我們的課程內容對於形成學生素質過程中的作用等等。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語文無處不在,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愛上語文,因為它是一門神奇而美妙的學科,快樂地學習語文,學習快樂的語文。讓生活走進語文,用語文來描述生活!

課改心得體會8

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是科技競爭的時代。新的時代,呼喚教育的革新,新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在這種新形勢下,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開始啟動。為此,國中政治課教學也必須與時俱進,進行不斷的改革和探索,下面簡單談談對政治課教改的一些想法。

一、政治課教學必須轉變思想觀念。

我們現在大力提倡教育現代化,而教育現代化具有多方面內涵,其中既包括教學設備,管理設備等物質條件的現代化,也包括教學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現代化。對於政治課教學來講,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義的還在於實現教育思想觀念的現代化。

長期以來,由於政治課遠離學生實際,使學生普遍失去了學習興趣。從教學效果看也不盡如人意,往往出現政治課考試成績與學生實際政治思想水平兩張皮的現象,即人們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學生平日政治課成績優異,而參加集體活動時也總是躲躲閃閃,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和集體榮譽感。還有一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之間常互相嫉妒,搞不團結,顯示出他們身上缺乏團結互助精神和廣闊的胸懷。諸如此類,就根本原因來説,都是因為我們的教學指導思想偏頗所致。一般來講,現在許多學校的政治課教學只滿足以下兩個方面: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學生能對知識有一定的理解、鞏固即可。

二、讀、想、議、講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思維。

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認為:“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説是一種最有價值的本錢。”政治課和其它學科都要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教學的突出地位。教改中,我一反過去慣用的教學模式,採取“讀、想、議、講”四字法,在課堂上先練後講,讓學生在嘗試中、在自學中思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

每講一課,我總是提出問題,先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在自己思考和理解的.基礎上,互相展開討論,然後讓學生講解,教師加以點撥。國中學生有一個特點,就是好動,好表現自己,大多數學生都有“自我表現欲”。我針對這一心理特點,課堂上處處為學生的“動”和“表現”提供場所和機會。

如講授《憲法》這一內容時,讓學生分角色講述各種法律的職能,還開展了“權大沒有法大”的辯論會。講授《依法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一課時,舉行了“談談你身邊發生的違法行為”演講會;政治課還與班會、週會相結合,舉行“法在我心中”主題演講會。“四字法”的運用和各種活動開展,使學生成了教學的主體,不僅對學生的思維產生了巨大的激發力,還給學生“動”的機會,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三、在教學中,不應該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就算了事,而是把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作為政治教學的最終目的。

平時應嚴格要求學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並按照社會主義道德標準,隨時注意自我約束和自我矯正。進一步我還要求學生運用學過的基本理論去分析各種社會現象,並學會用這個武器去糾正不良社會風氣。

當然,政治思想課,教學改革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需要我們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去反覆實踐總結和提高。我們相信,隨着越來越多的同行加入改革者的行列,中學政治課教學一定會迎來一個燦爛的季節。在課程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再走以前的教育老路很容易遭淘汰,教師應該在同學生的教與學的互動中,不斷尋找適合彼此的教學方式,我想這才是課改對我們的要求--在發展中求得生存!

課改心得體會9

撰寫課例,我們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也寫過,並且還寫後進行過交流和參加選評。但説實話,到底怎樣寫對於我來説可能還不是很清楚,寫的時候就憑自己的經驗,其他老師的指導和參考。以前我寫的教學案例,教學反思等,大多是先寫教學背景,然後是教案,再總結課後反思。至於這其中的區別,就沒有那麼細分了。

今天聽了鄭金洲教授的講座後,最起碼使自己知道了這個當中的區別,其實課例也包括了實錄型課例,敍事型課例等很多方面。而且在撰寫的時候也是有規律有章法可尋的。以敍事型課例為例,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問題發生的背景;問題的提出;問題解決的過程;問題解決後的反思。從鄭教授的講座中,我們可以大致瞭解敍事型課例的寫法、順序和過程。對照自己寫的一些案例,我可以清楚地對比出差距和不足。

首先是自己在問題的提出這部分,自己對於問題的選擇把握的還不是非常準確,有時問題沒有抓住課的關鍵;其次在問題解決得過程中自己也描述的不是很詳細,正像教授講的,做課例一定要及時,上完課後要馬上總結,及時地反思,而不是在等到要寫文章時再把問題拿出來考慮,這樣對於問題的把握就沒那麼及時準確了,在做反思時也沒有那麼深刻了,所以在上課期間如果遇到問題就要及時地解決和反思。這兩點今後在教學和科研時是要注意的地方。

當然,理論和實際之間還是有差距的,要把理論用在實際的.教學和教科研方面,還是要通過個人的理解和實踐。理論可以用來引路,指導具體實踐;反過來,實踐又可以來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和實際意義。可能基於各人的理解能力和實踐方法的不同,每個人實際操作起來也大不相同。今天聽了教授的報告後,我想每個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對於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提到的課例撰寫的及時性是很重要的。尤其對於新教師而言,很多在課堂上出現的情況是沒有碰到,始料未及的,所以應該做到及時解決;總結;反思。這樣自己總結出的經驗教訓對於自己來説才最受用。

課改心得體會10

在歷史課改的嘗試與實踐中,我切實感受到我與學生都在不由自主地發生着微妙的變化:從講堂到學堂的空間轉變;從灌輸到探究的教學方法的轉變;從接受到合作的師生關係的轉變。這種變化是是微妙的,更是欣喜的。

一、教師從過去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合作者。教師如何更好的成為學生的學習的幫助者和合作者呢?

1、信任學生,他們就會帶給你驚喜。回顧我以往的教學,為什麼我會在課堂上當主角?為什麼學生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因為我的不信任。信任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自主地學習、思考和分析。課改以後,我開始試着信任他們,他們回報給我一份驚喜。

例如在講第一課《中國遠古人類》這節課時,我按照以往常規的教學方式很快完成了教學任務。還有十分鐘,幹什麼呢?課後作業 “想象並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我想就讓學生寫篇想象作文吧!現在的學生最不愛寫作文,我無法相信他們在這十分鐘會寫出這樣一篇文章,也不相信他們能寫出什麼來。為了調動他們的熱情,我將題目改為“一個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鐘過去後,一個學生舉手了——“我寫完了。”之後不斷地有人舉手表示完成。到下課時,全班絕大多數完成了作文,而收上來的作品,令我格外驚喜。很多學生的文章新穎、非常富有想象力。這一節課學生們的傑作,令我對他們刮目相看,它也鼓勵我再大膽些,放手讓學生表現自己。

2、教師在課堂中做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要做好這些角色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師在課前、課中要做大量工作。

首先要精心備課、備學生。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設計每一個環節,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歷史課堂充滿-,充滿生機。要了解學生,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新的問題,既要做好可以預測的應對準備,也要想好不可預測的應對方法。

其次關注學生和學生學習過程,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麼,需要什麼,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靈活地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地執行課前的課程設計。同時,還應特別關注全體學生,注意學生間的學習差異,通過不斷調整教學進程,使盡可能多的學生捲入到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來。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例如在學習《三國鼎立》一課時,我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時,就有同學根據平時所看電視劇《三國演義》提出:“諸葛亮那麼傻,他為什麼不自己當皇帝,他當皇帝説不定能統一天下。”的問題,雖然不盡科學合理,但課堂是允許學生出錯的地方,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甚至辯論,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面對學生有別於他人的探究方式,我們要引發學生間的思維碰撞,讓學生深入思考,順利地進入更高的層次的學習。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啟迪學生的智力潛能,學起來也就覺得輕鬆愉悦。歷史教師要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突出歷史知識的趣味性、生動性,變抽象為形象,變無趣為有趣,使課堂對學生永遠都有一種魅力,感受課堂生活的快樂。

具體説來,我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①設計引人入勝的開場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在學習《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説和藝術》課時,我先播放四大名著電視劇的主題曲片段,創設情境,很多同學也跟着大聲唱,樂曲將學生的每一個思維細胞調動起來,我再因勢利導,隨即提問:你知道這是哪四部電視劇的主題曲嗎?對我國的四大名著你又知道哪些呢?學生會很快進入到學習佳境。“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課的開始是激發學生學習該堂課興趣的十分重要的環節。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思維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實踐講到商鞅變法,我作了如下設問:如果你是秦孝公、舊貴族、老百姓,你分別會對變法抱什麼態度?為什麼?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陳述不同人物的觀點。講張騫出使西域讓學生思考:現代史學家剪伯贊這樣評價張騫:“他是一個冒險家,又是一個外交家,同時又是一位戰將,真可謂中國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也。”你是這樣認為嗎?請結合本課內容加以闡述。這些問題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發現引向深入。

二、新課程改中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他們更願意上歷史課了

1、比如歷史探究活動課,是學生們活動的天地,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紛紛將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現給大家。當得到老師的鼓勵時,別提有多高興了,常常是下了課,學生們還圍着老師問這問那,意猶未盡。他們開始成為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2、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學生學得主動了,變得大膽了。例如我在《宋代的社會生活中》一課時,設計了“假設在東京有一個六人家,夏日晚飯後,他們一般會做些什麼呢?”的實踐活動,同學們六人小組便討論開了,確定主題、分配角色,各組同學爭先恐後上台表演。有下棋的、看戲的、喝茶的、閒聊的,還有請鄰居共享美食的,一時間課堂氣氛達到了一個高潮。同學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能這麼大膽主動,這是過去不可想象的。

3、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沒有了“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已從過去的注重老師教,轉到了注重學生學。師生互動、學生間的互動成為課堂活動的主旋律。教學中我經常會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同學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學習熱情高漲,使學習成為充滿樂趣的事。

4、愛是無聲的語言,愛是最美的教育。隨堂潛入課,潤心細無聲。教學中我儘量使用鼓勵性、發展性、啟發性的語言。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自尊,促進學生產生最佳學習心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並在學習中實現自我調控。例如:面對七年級學生手忙腳亂不會學習歷史的狀態時,我引用印度詩人的:“播種一個信念,收穫一個行動;播種一個行動,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個性格;播種一個性格,收穫一種命運。”的教育規律詩,與他們進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談心對話,並介紹一些學習歷史課的基本方法。培養他們的自信,使全班學生信心倍增、精神振奮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在課改實踐中,我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這一課又要忙着準備下一課的內容,有時為了一個探索性的問題的設計而絞盡腦汗,還總覺得不盡如人意,總覺得自己知識太貧乏,迫切地需要去學習、去充實自己。渴望瞭解更多課改的知識,渴望指導,渴望交流,不斷地豐富和提高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也很多,怎樣設計好每一個教案,上好每一堂課?怎樣處理好教材?設計什麼樣的探究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們積極的情感,有利於他們的終身發展?這的確需要我們堅持實踐,堅持學習,不斷解決遇到的困惑。

課改心得體會11

開學初,學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課堂教學理念改變改革的熱潮,最近我又在網上觀看了杜郎口中學的幾節教學視頻,我感受到了杜郎口精神的實質就是充分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渴求慾望,實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個學校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

杜郎口的課堂活了,真正告別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學生當之無愧的成了學習的主人,走進課堂,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滿激情的人,正象杜郎口人説的那樣“主動是學習之本,活躍是課堂之魂”。

在我的以往課堂教學中,我也想過用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但總是在思想上有所顧慮,擔心學生不會學習,擔心學生學不好,擔心把學生給耽誤了,擔心課時緊,任務重,沒法完成被學期的教學計劃。另外,我還擔心學生在課堂上玩大於學,一堂課下來,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知識。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敗又怎樣來彌補?

我平時還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學生到了遊戲廳裏不需要任何人教,學生就能很快地學會打遊戲,並沉溺於遊戲中不能自拔?為什麼課本知識在課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過觀看杜郎口中學的教學視頻,我發現我把學生管得太死了,總是規定學生做我教過的操作,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氣氛不活躍。

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結合自身與學校實際,學其精髓,把握內涵,深刻領會,提高課堂效益。在教學中,我要嘗試讓學生自己來實踐知識的獲得過程,自己對照課本進行自學,並且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找到自我。學習是一種快樂,我們也“學着樂,樂着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活動的課堂、自由的課堂、和諧的課堂、激情燃燒的課堂、迴旋着生命旋律的課堂。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地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以上是我對實施新課改的一點初淺體會,新課改讓教師原有的角色發生變化,新課改也為教師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相信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激發自身的活力,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一定會使學生向“學會學習”這一最高目標邁進。相信自己也會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成長,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在教學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不斷進行教育教學上的創新。

在課程改革之後,課堂教學更加強調要實施素質教育,從原有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過去我們的傳統教育,就是典型的應試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抹平了學生的個性。

而之所以提倡素質教育,原因在於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全面和諧地發展學生的素質,教學過程切忌整齊劃一、統一教學,教師應該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實施分層次教學,努力把因材施教發揮到極致。而且,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不是產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尤其對於外語教學來説,在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時,要多予以鼓勵、肯定,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品嚐到成功的滋味。

在備課過程中,不僅僅要備教材,備教參,而且還要備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以及具體要實施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教學,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簡練的語言,調動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在教學過程後,要及時對教學全過程進行反思,找出教學中存在哪些缺點與不足,從中悟出道理,總結經驗,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高屋建瓴地指導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深入瞭解自己的學生,分析學生的學情,尤其教師要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智力差異,心理差異和人格差異,實行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提問以及佈置課後作業等環節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不同學生,提出相關一些難易不同的問題,讓

他們基本都能回答上,從而體驗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後輔導以及作業批改中存在的問題都要從層次性出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尤其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這是至關重要的。使他們能夠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中來,真正體現出他們的主體地位。

教師除了要傳授給學生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多給學生設置一些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使之能夠積極主動地加以思考,並適時加以啟發、引導,使學生最終能夠積極進行思維活動,並且能夠觸類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師角色不同,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轉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作用的轉變。也就是説,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作用是導,啟發,幫助,指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樂學,會學,肯學。教師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開啟學生心靈之門,幫助學生建構一生受用無窮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創造能力。

課改心得體會12

20xx年1月5日,我到雙月湖國小聆聽了多位優秀教師的課,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堂讓我對國小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每一節課都讓我獲益匪淺,感觸頗深。現就這幾節課談一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1、語文教學必須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即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説的習慣、讀的習慣、寫字的習慣、合作交流的習慣等,尤其是聽的習慣。對低段的孩子來説,學會聽,極其重要,這不僅因為聽是思維活動、學習活動的開端,而且,教學生學會聽,也是培養學生尊重他人、汲取他人優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種重要的方法。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每天使自己的教學流程中形成既教知識又教方法,既讓學生體驗情感又培養正確積極的學習態度,既抓學習常規的落實又發展學生的自由個性,習慣將自然而成。

2、語文課堂上的“朗讀感悟”,它是“自主合作”、“發展創新”的基礎。低段學生朗讀的指導一般分為讀準、讀通、讀好等幾個層次,指導朗讀要有目的、有指導、有方法、有層次。在讀中使學生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使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堂上要珍視學生閲讀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質疑,並自主解疑,尊重學生多元化答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讀為核心,有層次地組織學生合作、思考、感悟、創新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全面達成三維目標。

“不讀是語文的百病之源。”要加強課文朗讀,精彩段落、關鍵句子要引導學生熟讀成誦,變成學生自已的語言材料。重視了朗讀教學這一環節,對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將會是一個極大的推動。

3、識字教學中我們應樹立一種細水長流的'識字觀,每一個具體的字的教學過程都是長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上完一篇課文,在這篇課文中認識,換一個語言環境不認識,這是正常的;今天認識,過幾天不認識,這也是正常的;因為呈現這個生字的課文只是起一個“引見”的作用,只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認識它的契機,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學生在與它的不斷接觸的過程中逐步全方位“認識”它,因此教師要增強學生對這個字的敏感度,即在任何時空看到這個字都要有一種“回憶”的衝動,更是要想方設法提高這個生字的呈現機會。

我們還應走進生活“鞏固”字.語文學習包括識字的資源和實踐的機會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學校的文化氛圍,使識字教學走出課堂;調動家長積極性,使識字教學走進家庭;利用母語環境,使識字教學走向社會。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識字資源,讓學生養成在生活中注意字的意識和習慣,最主要目的是為了大大提高教材中的生字的呈現機率,從而鞏固教材中的生字。

這次聽課學習對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進,優秀教師的語文教學真正體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體現了“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她們的課不但具有“靈”性,而且很紮實。我深深的體會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文化素養很重要,需多多讀書,不斷豐富自己吧。在以後的日常教學中,我會努力上好每一節課,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學習。

課改心得體會13

經過又一輪課改實踐,結合上學期的課改實踐活動,我對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對新的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評價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它使我對新課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讓我更加走近了新課程。下面談談自己在課改培訓之後的認識和體會。

我認為課程改革實驗給我的教育事業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它使我懂得:僵化呆板的課堂需要激活,學生的探究熱情需要激發,探究意識需要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需要培養。我的教育觀念也因此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成長記錄、教學反思,引導我走上一條研究之路。課改實驗,帶動了教科研工作的開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識,養成了課後反思的習慣,不僅重視授課前的設計,而且重視課後的總結和反思,即對照新課程的理念,反思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落實等。研究方式的改變帶動了我工作方式的改變,我走出封閉的教室,打破學科壁壘,與其他學科教師相互溝通學習,共同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教師之間更加緊密地合作。我認識到這次新課改,決不僅僅是教學內容與方法層面上的改革,而是一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大轉變。所以我首先要調整心態,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課程。在接下來的課程改革的大浪潮中,我認為我還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在課堂教學結構上,更新教育觀念,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告誡我們:“希望你們要警惕,在課堂上不要總是教師在講,這種做法不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按我們的説法就是:師傅的任務在於度,徒弟的任務在於悟。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廢除“注入式”“滿堂灌”的教法。複習課也不能由教師包講,更不能成為教師展示自己解題“高難動作”的“絕活表演”,而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主動積極地探索活動中實現創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華智慧,提高數學素養和悟性。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師的任務是點撥、啟發、誘導、調控,而這些都應以學生為中心。複習課上有一個突出的矛盾,就是時間太緊,既要處理足量的題目,又要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二者似乎是很難兼顧。我們可採用“焦點訪談”法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大多數題目是“入口寬,上手易”,但在連續探究的過程中,常在某一點或某幾點上擱淺受阻,這些點被稱為“焦點”,其餘的則被稱為“外圍”。我們大可不必在外圍處花精力去進行淺表性的啟發誘導,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而只要在焦點處發動學生探尋突破口,通過訪談,集中學生的智慧,讓學生的思維在關鍵處閃光,能力在要害處增長,弱點在隱蔽處暴露,意志在細微處磨礪。通過訪談實現學生間、師生間智慧和能力的互補,促進相互的心靈和感情的溝通。

二、注重知識歸納,方法歸類提高複習課的有效性

①知識的歸納複習過程中很重要的是將知識點歸納梳理,並將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加以説明,適當舉些判斷例子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在複習課前面部分應安排知識的歸納總結,給學生一個重複再現的過程。

②解題方法的歸類學生學習過程是一個“由薄變厚,由厚變薄”的過程。即要學會將問題的解決方法歸類,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學習語文並不困難。由此產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和信心,因此複習課的編排過程中可按問題的類型歸類,並指出此類問題的通法。

三、趣濃情深,提高複習課解題教學的藝術性在複習時,由於解題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們將解題活動組織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

讓學生領略到語文的優美、奇異和魅力,這樣才能變苦役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勞,保持解題的“好胃口”。

一道好的語文題,即便具有相當的難度,它卻像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又像一部情節曲折的電視劇,那迭起的懸念、叢生的疑竇正是它的誘人之處。“山重水覆”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後,學生又怎能不讚歎自己智能的威力?我們要使學生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課堂上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情境,激發熱情,有這樣一些比較成功的做法:

一是運用情感原理,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是運用成功原理,變苦學為樂學;

三是在學法上教給學生“點金術”等等。

四、講究講評試卷的方法和技巧。

複習階段總免不了要做一些試卷,但試卷並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關鍵在於做題的質量好壞和收益的多少。怎樣才能取得好的講評效果,要做好以下幾點:

①照顧一般,突出重點

在講評試卷時,不應該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試題只要點到為止,有些試題則需要仔細剖析,對那些涉及重難點知識且能力要求比較高的試題要特別照顧;對於學生錯誤率較高的試題,則要對症下藥。為此教師必須認真批閲試卷,對每道題的得分率應細緻地進行統計,對每道題的錯誤原因準確地分析,對每道題的評講思路精心設計,只有做到評講前心中有數,才會做到評講時有的放矢。

②貴在方法,重在思維

方法是關鍵,思維是核心,滲透科學方法,培養思維能力是貫穿教學全過程的首要任務。通過試卷的評講過程,應該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悟性得到提高,對問題的化歸意識得到加強。訓練“多題一解”和“一題多解”,不在於方法的羅列,而在於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對比,從而揭示最簡或最佳的解法。

③分類化歸,集中講評涉及相同知識點的題,集中講評;形異質同的題,集中評講;形似質異的題,集中評講。

總之,課改浪潮滾滾而來,我們誰都不能避開,所以我應該積極面對和參與。通過學習,同廣大同行一起討論交流,我深感課程改革前途光明,但困難與阻力也不容忽視。我覺得我只有不斷摸索,不斷反思總結,才能將課程改革進行到底。

課改心得體會14

通過參加此次新教師培訓,對於目前的二期課改,有幸聆聽了諸多專家、前輩的教誨,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至始至終課改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它是一次革命,一場對話,一座平台,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 首先,課改是一次對傳統教育的革命。它打破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使課堂充滿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它更注重的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課改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網狀式的對話。課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關係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長。課改應是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的大事。教學從本質上説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過程。我們常常説溝通從心開始,課改的對話就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網狀式的對話。個人認為其內容表現為: 1、 課改需要加強各校之間的對話。 “路漫漫其修遠兮”,課改途中困惑多,疑難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對共同的處境,各校紛紛羣策羣力,進行一場場多形式的課改對話,通過教學研討

及現場的聽課、評課等活動,使得課改理念真正體現在課堂教學,紮根於課堂教學中,作用於每一個學生。羣眾的智慧是無止境的。對話中大家思維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開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決定課改教育的前途。正因為這樣對話,我們的課改才能出現“百花齊放”教學新局面。

2、 課改需要加強教材、理念與家長的對話。 課改涉及千家萬户,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是新課程能否順利實施的一個重要因素。課改不僅對老師提出要求,也對家長提出了新的要求。因為許多課都需要家長配合輔導,或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讓家長了解新課程,取得家長對課改的支持。讓家長了解新課程是怎麼一回事,如召開家長會、致家長一封信、問卷調查等形式向家長宣傳新課程理念。 3、課改需要加強老師與學生的心靈對話。 教學只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才能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創設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正是這種雙邊活動的有力體現,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創新精神,它能使學生置身於快樂之中。

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注意做到:

1、 堅持體驗性原則 在教學中,努力創設體驗學習的情景、體驗學習的氣氛和體驗學習的契機,使學生對認知活動產生興趣,

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去體驗和感悟,能動地認識知識,從而使學生主體與學習活動融為一體。

2、 堅持開放性原則 探索各種課堂教學模式,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給學生,也不是把教學納入自己的軌道。而是變“牽”為“引”,激發學生創新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質疑,在教師的引導下,生生探索、交流,師生交流、對話,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孕育創新意識。

3、 堅持合作性原則 這主要是通過小組學習、全班交流的方式指導學生合作解決問題,使他們在交流與探討中共同成長。合作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每個學生都在參與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志的發展。而教師則是幕後英雄,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同學生一起和諧發展。

4、 堅持現實性原則 有一位教育家曾提出,我們的教育應“把人放到人的環境中培養成現實的人”。如思想政治學科的教學,只有將學生置於現實生活的大背景下,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最大限度拓展教材與現實的聯繫,才能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才能體現這個學科的價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現實性的要求還包括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我們要儘可能地提供學習條件,提高學生運用現代技術特別是網絡收集、處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適應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需要。 總之,我們要以

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討論之中。與學生一起發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教師用商量的、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相互補充,展開討論。比如“我想這樣做,大家看行不行?”“這位同學是這麼想的,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如果學生向教師提問題。教師要熱情對待,積極回答。在對話中,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把話説完。 最後,課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師人才的一個平台。“科研興校”已逐漸成為廣大中國小領導和教師的共識。

教師的未來和未來的教師,都將與教育科研聯繫起來。我們的課改也迫切呼喚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以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為對象,運用科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探尋教育規律及有效途徑。 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個好士兵”。參與課改的教師應該給自己一個嶄新的定位,樹立科研意識。啟動課改以來我們力求通過加強課程改革的研究,達到以科研促進實驗的目的,依據本校特色,將課改工作與“探究——發展”課題相掛鈎,以科研為先導,開展羣眾性課題研究。

課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師人才的一個平台。廣大教師應增強的科研意識,積極投身於教學研究之中,做到人人都有研究專題,進而創造出一種濃厚的教科研氛圍,形成一種教科研網絡。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抓科研,課改必將出現欣欣向榮的新層面。

總而言之,課改恰如一陣春風,正應了那句古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我們沐浴着課改的.春風,定會邁向成功教育的彼岸。教師課改培訓心得體會2

教師專業是動態發展的、終身持續的過程,現代教學應是建立在教師學習基礎上的。務必在加強和發展教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加快教師專業化進程,以適應學習化社會、終身化學習的需要。由此透過對教師專業觀發展歷程的回顧,透過對教師專業潛質的時代內涵以及教師繼續教育課程改革原則的論證和闡述,探討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創新的機制,明確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教學的發展性是一種不斷演進、不斷超越的創造發展歷程。因此,發奮實施繼續教育工程,加強中國小師資隊伍的建設,開展面向21世紀的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是面臨新形勢的需要,是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綜合實力的需要,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為教育夯實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必將迎來一個完美的春天。 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在職中國小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習期間,在與實際相結合不斷的實踐,取得了十分大的進步。現將一些學習體會做個小結。

課改心得體會15

新學期伊始,我從中學調到國小任教,接任了三年級的數學教學。這可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課改已轟轟烈烈的進行了四年,毫無國小教學實踐經驗的我,如何來挑起這副“重擔”?如何適應這個新環境,沒有多少“喘息”的時間,只是帶着滿滿一腦子的“新思想、新理念”,我匆匆地走進了國小數學教學中。

通過一學期的國小數學教學,我融入到濃濃的新課改氛圍中,平時,我向同年級的幾位數學老師請教,跟他們議論學生、教材、教法,這讓我獲益匪淺。通過一節節公開課,聽課、評課、反思、心得,讓我耳目一新,同時也增強了搞好國小數學教學的信心。這都成為我和新課改共同成長的點滴見證。我對課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還請在課改大潮中摸爬滾打的各位有經驗的老師給予指導和支持。

一、更新觀念,做有個性的教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可見,教師的作用是相當大的。當一名稱職的教師,我認為要在充分認識自己的前提下,用心去思考,演繹出自己的獨特,才能在課改的浪潮中游刃有餘。

1、認識你自己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徹納曾寫道:“人,一輩子中所進行的最漫長的旅程就是不斷地找到自我。如果在這一點上失敗了,那麼無論你找到了別的什麼,都沒什麼意義了。”這話確實值得我們為師者品味。我們教師應有意的掂量掂量自己,看看我們在哪些方面會脱穎而出。成功永遠取決於你做不做,而不是能不能。我們,更應尋找尋找自己的最長處,在教學中,在新課程實施中,作點什麼。應該認識自己,辨清自己,瞭解自己的優點,想想在哪些方面打造自己,完善自我,適合哪種風格的教學。只要排除了你教學中的盲區,知道自己該把腳踏向何方,才可能會跨上成功的跳板。在新課改中開拓自己的一片天地,認清你自己,要堅信自己一定能行。

2、用心去思考

要讓自己要做一個有心人,要隨時思考教學的得與失。我們成天泡在教學裏的教師,遇到的精彩的東西,肯定是不會少的,我們要處處留心,做一個有心人,善於去捕捉教學中的細節。一堂課成功了,是怎麼做的,有什麼體會,有什麼感受;遇到了一點麻煩,是怎麼解決的。我們應該處處留心,可以説世上什麼都能做學問,世上什麼也能做成學問,何況教學這麼大的事業。

我們從積累教學現象、積累自己的感受、積累自己的思考開始,將自己有價值的一串串的“珍珠”串起來,説不定是一根非常美麗的項鍊。我們要真正用“心”去收集收集這些“珍珠”,去串一串這條項鍊。我們還要實實在在地捧起一些教育教學專著,享受享受前人積澱了一生的寶貴財富。在品嚐前人的睿智中,體驗體驗豁然開朗的那種喜悦;用心去思考,提起筆來,嘗試着在潔白的紙頁上留下點自己的什麼,讓自己的心也舒坦舒坦。

3、演繹自己的獨特

現在提倡教師有獨立的見解,要有獨特的教學思想,在教學中別具一格、獨樹一幟。我們教師要靠自己的學識站立,還要具有懷疑“正確”與批判“真理”的膽略,靠自己的獨特的思想而閃光。

沒有個性的教學怎能在教學中創新?教學這種東西,最珍貴的就是“獨特”和“靈性”。自己的比“正確”的更有價值。如若課堂也成為模子的話,自然是千人一面,萬人一腔,怎能喚起學生的靈性?新世紀實際上是張揚個性的世紀,我們面臨的新課改,正急需個性化的教學,個性化的教學期待有個性的教師在新課改實驗中,嘗試打破教學舊的格式,不囿於教參的束縛,敢於用自己的獨特去演繹精彩,教師對所教學科知識要嫻熟把握,有獨到的見解,從而做到“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達到“揚棄”教材、“超越”教材的境界。創設出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創設出讓學生對你所上的課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在教學中,在課堂上,才能夠靈活自如、出神入化,使師生心心相印,肝膽相照,步入一個相容而微妙的世界。

二、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氣氛

我下決心要徹底拋棄那些束縛學生頭腦和手腳的教育思想,嘗試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好的習慣,注重學生髮展,讓課堂活躍起來。

1、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一遇到難一些的題總是讓學生們進行討論,説是討論但討論的目的性不強,有時還感覺是在走過場。慢慢地學生反而形成了依賴,他們的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動力逐漸的就削弱了。而現在我先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先形成自己的想法,然後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的想法進行交流,這樣每人的一個想法就變成了兩個或者更多的想法。這樣就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同時也學會了小組合作,豈不是一舉多得的事

2、注重賞識教育

課堂上,我經常説的一句話是:“膽子能不能再大一點?誰能再來試一試?”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書中説:“教育工作者應該成為一個精心的播種者和耕耘者,應該去扶正在成長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細根,去愛護每一片急需陽光的綠葉。如果我們能讓兒童的各種優點像幼苗分櫱似地迅速分枝,那麼他們身上的缺點就會自然而然地被連根除掉。”有的時候,因為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我也不喜歡他,但表面上不表現出來,因為孩子是敏感的,我知道他能感覺到,所以我總是把他的這些缺點忽略,誇大他的優點,效果好極了。賞識就像一劑良藥,能夠癒合對方因為錯誤而引發的心靈創傷和悔恨,除去心頭痼疾,矯正行為的錯誤,鼓舞其改過的信心,點燃其向善的勇氣。

我想教育人是一個長久的工作,孩子也許會有反覆,甚至後退,但是如果我們大海撈針地發現,一如既往地期待,不遺餘力地賞識。"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孩子們一定會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有時甚至給我們帶來驚喜!

讓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用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鐘愛,賞識自己的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每一位學生在賞識中學會賞識,樹立積極的人生觀,抬起自信自強的頭來,笑對生活陽光屬於每一個孩子。

3、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説過:“每個孩子不僅是一個生命個體,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一個人,一個有思想、有着豐富情感和需求的獨立的人。“想學什麼、想怎麼學?”、“有不同的意見嗎?”、“你的想法比老師的.好!”教師在課堂上所説的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話語,是孩子們的陽光,是課堂的生命,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現在,我已不習慣課堂上鴉雀無聲,我從不指責學生在我講課時插嘴,常鼓勵學生:“誰想到什麼?”、“不用舉手就可以説。”課堂上有時爭得面紅耳赤,我反而會鼓勵學生:“就應該這樣,有多種看法,才會有相互啟發。”我講課過程中,學生可以不舉手而直接站起來發言,可以與前後左右的同學討論,也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找合適的同學交換意見。這看似小小的變化,其實卻是一個質的飛躍。收穫遠不止這些,學生在與教師合作互動的教學中,形成有效的學習方法,學會與他人合作、與夥伴合作。這一切,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變為了現實。

三、加強師生交流,融洽師生感情

下課後,我總愛在班級裏呆一會兒,同學生聊一聊,對學生笑一笑:你今天在課堂上發言了,好棒啊,繼續努力喲;哇!你今天的回答好有創意啊!有時,我摸摸他們的頭,和他們説上幾句貼心話,然後和他們一起痛痛快快地大笑一場;有時,我還為他們整理一下凌亂的領子、紅領巾等。這就是生活中的評價,這就是透着人文關懷的評價。在作業及試卷批改中,我也不忘給學生以鼓勵:想法很好!你進步得很快,繼續努力呀!等等,在無形中縮短了同學生的距離縮短了,融洽了師生間的感情。當然,學生受到了鼓勵,也給予了我積極的迴應,他們總是以最佳的思維狀態,愉快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為創新意識的啟動創造了有利條件。時常就一個問題,和學生共同課後收集。查找資料,課上進行交流。你會發現,學生或許比你查到的資料還要詳細。當我們從對方獲得自己不曾知道的問題答案時,都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悦。這時,沒有老師和學生的明確界限,而是朋友間、求知者間的切磋和交流。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課改這一浪潮中,我有收穫,也有所失;有喜悦,也有悲憂;想施展手腳、又怕為此付出代價;想大膽裁減,又不得不跟着考試的指揮棍走。有了半年的體驗,我還將繼續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同事學習,向學生學習,向自己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理念,在課程改革的征途上上下求索。我堅信,隨着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隨着本人的認識不斷成熟,今後一定會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標籤:心得體會 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