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演講稿

六年級語文第七單元發言稿

演講稿2.17W

蘇教版(國標本)國小高年段閲讀教材的編排特點是:"主題單元,放大空間,突出重點,關注銜接。"下面我介紹一下第七單元和習作的特點。

六年級語文第七單元發言稿

教材內容簡析

本單元是繼本冊教材“心中有祖國”、“人間真情”、“奮鬥與生存”、“民俗民風”、“景物聚集”“名人風采”、之後的又一組很具感染力、可為學生楷模、回憶學習歷程來介紹“讀書有方”為主題的課文。

本單元共安排了《古詩兩首》、《學與問》、《大自然的文字》、《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四篇課文及一個寫讀後感藏在語文書裏的故事,也可寫從讀課外書中得到的啟示習作(7)和一個練習(7)。

《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詩:陸游寫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在這首詩裏,詩人一方面強調了做學問要堅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一事無成,後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別強調了做學問的功夫要下在“哪裏”,這也是做學問的訣竅,那就是不能滿足於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

詩人在書本與實踐的關係上,強調了實踐的重要,這符合唯物認識論的觀點。作者的這種見解,不僅在封建社會對人們做學問、求知識是很寶貴的經驗之談,就是對今天的人們也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是非常有價值的見解。

《古詩兩首》中的第二首詩:朱熹寫的《觀書有感》,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學與問》是一篇説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辯識這些文字的意義,從而引導學生從國小會認識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奧祕的興趣。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篇介紹讀報常識的讀報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讀報,希望人們養成讀報的良好習慣。

以課文《學與問》為例,分析本單元課文和特點

所謂主題單元,就是圍繞某個主題組織3~4篇課文成為一個單元,本單元的"習作" "練習"內容也儘量予以配合,凸顯這個主題。本單元《學與問》是一篇議論文。

我的設計意圖是:教好議論文,重點還應該落實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上去,依然得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具體的教學方法:1、在教學過程滲透了許多議論文的表達方法!從整體上把握議論文是如何一步一步深入闡述自己的觀點的,這樣對學生如何表達也是有幫助的。2、從文本的整體入手,探討作者是如何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的,這是很有必要的。3、雖然是一種新的文體,但文體結構方面的知識,還是不能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4、教給議論文的閲讀方法。

教案設計片段:

一、導入新課,延伸有關知識

教學此課時,應該從談話導入。板書“學”、“問”,人們常把有知識的人説成“有學問”,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學與問》。告訴學生這是一篇説明事理的課文,也就是議論文。然後與學生一起回憶學過的議論文。(《説勤奮》《談禮貌》《滴水穿石的啟示》),總結出議論文的一般特點:提出觀點——證明觀點——得出觀點。

相機介紹有關知識:議論文,簡單一點説,就是用以發表自己觀點、看法、意見的文章.

有關議論文的基礎知識:

三要素: 論點、論據、論證

論點: 就是全文想要論述的觀點,看法,意見.

論據: 就是作者用來證明自己觀點,看法,意見的材料.

論證: 作者用材料證明論點的過程.要注意既然是一個過程,因此,我們只能在閲讀文章的過程中感受到或在寫這樣的文章的行文中意識到,決不可能説文章的某個句段就是論證.

二、初步感知,明觀點,知結構.

1. 邊讀邊勾劃自己不熟悉的詞句,為以後收錄訂正讀音、辨識字形作準備。

2、想一想,作者通過文章告訴我什麼觀點,(中心論點,)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幫助我們判斷:通過論述,作者告訴我什麼事情,應該怎樣,而不應該怎樣.是什麼,而不是什麼。

3、按議論文的一般結構類型(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知道文章的大致結構,即:大致哪幾段屬於提出是什麼,哪幾段論述為什麼,哪幾段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對文章的結構塊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以學習第二自然段為例子

二、 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通過朗讀,你認為哥白尼之所以後來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離不開什麼?(好奇、好問)

2、 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詞句體會到他的好奇、好問的?

(小時侯就非常喜歡問;經常纏着;問這問那;省略號)

(經常:説明他的好奇和好問不是偶然一次;纏着:説明哥白尼有韌勁,問問題一定要問出個所以然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同學們,這是很重要的學習方法。)

3、 指導朗讀(特別要對問句的朗讀進行指導)

4、 從哥白尼的事例中,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5、 出示句子:“‘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6、 同學們,你們能舉出一些名人勤學好問的例子嗎?

文體也還是比較重要的,畢竟語文有其工具性。學生在自學,讀課文中,找出文章的觀點,同時給文章分段。應該説這篇文章的脈絡是非常清晰的`。學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觀點: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簡單的。

第一個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歡問。“這對哥白尼後來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嗎?”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繫起來。“這些問題呢?”讀一讀這些問題,通過對哥白尼事蹟的簡介(《天體運行論》、“日心説”),讓學生把握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與他成就的聯繫。

我們現在要不要多問呢?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對3、4兩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為師。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第二個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過自己的思考解決了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為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夢溪筆談》)

最後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上來,讓學生將學與問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做學習的主人。

三、課外延伸:

下面老師想檢驗一下大家活學活用的能力:

出示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家,得到了一塊當朝宰相贈送的書有“學問”兩個字的金匾。這家主人過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家,誰都想得到那塊能帶來學問的金匾,互不相讓。結果兩人只好找來工匠把匾從中一分為二。老二得到了有“學”字的半塊。於是他就扛着這半塊匾到處求學,見什麼學什麼,從不多問。幾年下來,卻一無所獲。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學假如你是這位智者,你會怎樣來説服這位只知“學”的老二呢!

友情提醒:不僅可以用書上原文、原故事來説服“老二”,還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來説服“老二”。

1、讀名人名言。

2、讀名人勤學好問的故事。

四、板書

哥白尼

勤學好問

23、學與問 學習的主人

沈括 觀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