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國小四年級閲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

幼兒2.21W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家有利於提高民族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閲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希望大家認真閲讀!

國小四年級閲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

  【1】閲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

漫漫人生路,有歡樂與悲傷,有成功與失敗,它宛如一本含意深刻,圖文並茂,讓人不得不細讀的書。

人生如同一本充滿活力的書,兒時在村口的大槐樹下,夥伴們各自拿着自己的玩具,我拿着自己心愛的玩具小車和那些親密的夥伴玩耍、嬉笑。那時的我們如同太陽剛剛升起的一剎那,充滿活力與生機.每當回憶起那些場景,我就又重温了兒時的自信與活力.

人生如一本充滿困難的書.時間在流逝,我們在長大,以前有父母的雙手攙扶,現在卻要靠自己.在一次女子1500米比賽中,我主動報了名,但比賽並不是我想象的那麼簡單,在即將到達終點的那一刻,體力嚴重透支,我想放棄,但是我不甘心這樣失敗,咬緊牙關奮力向前,雖然領獎台沒有我,但是我深深體會到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敢於迎接的人才有機會走向成功。

人生是一本充滿温馨的書。媽媽繁瑣的嘮叨聲,爸爸嚴厲的批評聲,同學親切的鼓勵聲,朋友忠懇的告誡聲……讓我走的更加從容、自信。尤其是在學校這個大家庭中。記得為了迎接全縣中學生球類運動會,披着清晨的星光,傍晚的紅霞,我們艱苦的訓練,汗水濕透了衣衫。可是,我受傷了,不能去參賽,那天失落的心情讓我這個“假小子”淚流滿面。老師和同學一直陪在我身邊安慰我,看到他們親手製作的小卡片上那一句句鼓勵的話語,我的天空一下變得明朗。

人生是一本……

人生如一本書,親情是封面,挫折是書頁,其中內容需要自己認真撰寫,無論歡樂悲傷,成功失敗,它記錄着一個人的成長。

  【2】閲讀經典品味人生徵文

古詩文是語文閲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鍊,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於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同時,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古詩文均為凝聚精華,膾炙人口,世代流傳的,有着不可磨滅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經典詩詞篇章,它們是文化精神及為深刻、極有特徵、極其精美的聚光點,它們的深層藴藏着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價值觀、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審美情趣。那麼,怎樣在古詩文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顯然,在語文教學中,培育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是“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基本方法是“薰陶感染,潛移默化”。

自從接觸經典誦讀以來,我校師生甚至家長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説一説開展經典誦讀帶給我們的喜悦:

  一、誦讀千古美文,做君子遠小人。

我們中華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忠恕之道;有“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有“自強不息”,“厚得載物”的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互動之道;還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創業尊生、與時俱進之道。這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社會實踐證明,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對品德教育起到深遠意義的,就是傳統價值教育。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諧”等傳統價值觀遠播歐美,發揚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還編進了100多箇中國儒家和東方傳統價值觀的故事和典故。因此,無論從歷史的責任感還是從時代的需要出發,通過倡導國小生誦讀千古美文,引領孩子們爭做少年君子,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成了我們必然的選擇。

  二、蕙質蘭心,充實學生記憶的黃金時代。

熟讀並且背誦經典,其核心是要增加國小生的原始積累。比較建國以來出台的多份《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新課標》是最為重視積累的一份。心理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13歲前後,人的記憶力即可達到頂點。一旦錯過了,就不能形成知識、情感與經驗的豐厚積累,那將會給他的一生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積累多了,將來理解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許多原來理解不深的東西自然能做到“無師自通”。對此,國小語文教育專家張慶同志曾講過這樣一個比喻。他説:小時候讀書、背書,猶如在天空布雲彩,雲彩積厚了,自然就會落雨。

閲讀的過程本身就是積累的過程,國小生正處於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讀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藴自然就能厚實。開展兒童經典誦讀是激發潛能、學習語言、增強人文底藴、開啟智慧的重要途徑,同時又能培養孩子的高尚的情操和人文關懷,由此可以使孩子變得胸懷博大、知書達理、善良聰慧、樂觀堅定。

  三、感悟語言真諦,為語言學習打下基礎。

國小生的記憶力正處於訓練、養成階段,最合適“熟讀”成誦。日積月累,相信同學們一定能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

而文言與白話,是母子關係,根葉關係,源流關係。白話絕大部分來源於文言,大部分雙音節詞是文言的附綴、演繹而來;絕大部分鮮活的成語,源自文言典故。不少中學老師認為許多老一輩的人之所以能夠對文言等有一種駕輕就熟的感覺,是得益於他們小時候讀私塾的那幾年。培養語感,國小是關鍵;誦讀經典,當從娃娃抓起。

  四、無心插柳,牆內開花牆外香。

經典誦讀,得到了廣大家長的積極響應與參與,他們和孩子一起誦讀,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在這種自然的交流中,家長與孩子不僅是學習的交流,更多地是心靈的交流。這種跨越台階的溝通,是構建學習型家庭的良好開端。記得一位家長曾經説過:“我們也要和兒女們一起誦讀經典,不然該如何在兒女們面前立足,怎麼樣去教育他們呢?通過和他們一起誦讀經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開孩子們的心靈之窗,何樂而不為。”

父母子女一起誦讀經典,更能增進親子感情,是最好的親子活動。 一些專家學者還從理論的角度證明,在兒童階段提倡讀誦經典,是一個出力少、見效快、後勁足的教育方法:

出力少——每天只需誦讀20-30分鐘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時間來背誦,不需要多加解釋,不增加家長負擔。

見效快——學生誦讀2-3個月後就可發生明顯改變。

後勁足——在學生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力會達到較高的頂峯。而且記下的東西包含了大量優秀的中外經典文化知識,個人一輩子也受用不盡,解讀不完。當孩子把這些記到腦子裏,就自然激發了他們的理解力和創造力,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五、教學相長,加強教師自身的修養。

在國學經典教學中,免不了與學生一起談古論今、激揚文字,要想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教師的身體力行是不行的。共同誦讀經典是一個品味人生,修身養性的美妙時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學生看到老師如此樂學,怎能不提起誦讀興趣呢?

經典誦讀,還有助於我們優化技能,淨化心靈,昇華情感,做一名純粹的教師。技能的優化,需要堅守與超越。堅守是優化的前提,沒有成功經驗的堅守,優化就失去了基礎,而超越則是優化的本質。“人的發育史就是閲讀史”,這項學生活動的開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領讀,需要全校氛圍的薰陶。在必要的時候,把閲讀上升為誦讀內心體驗外化為外部情感,進而可以通過你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高回低轉,變成一聲聲動人的船歌,扣人心絃、催人淚下、引人入勝,你的誦讀技能就在此時被不斷超越。

總之,作為肩負着開拓創新責任的新時期兒童,他們在學習現代知識的同時,同樣應該站在五千年中華文化這個歷史巨人的肩上,靜下心來誦讀、品味經典詩文。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經典古詩文,可以培養讀書興趣,變化身心氣質,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舉止文雅,使其社會關係和藝術修養得以提高;可以啟悟生命智能,開拓人生境界。

“弘揚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自從學習了經典之後,全校師生便有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經歷,更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成就感。長期誦讀經典詩文,一生與經典同行,和李白《夢遊天姥》,同杜甫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攜文天祥《過零丁洋》,陪王之渙《登鸛雀樓》,與張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誦《滕王閣序》,到杜牧的《題烏江亭》小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讀《論語》、《三字經》,學《弟子規》、《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暢遊,到四書五經中去感悟人生。與經典為伍,與經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傳,得到的必將是新課改下“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

“以千年文化為伴、與中華經典同行”。作為教師,尤其是國小語文教師更應身體力行,不斷探索,讓經典滲融於學生們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