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學吧

位置:首頁 > 範文 > 幼兒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大綱

幼兒2.85W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户外面讓別人看。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希望大家認真閲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大綱

  【1】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終於上完了這節學區課。整堂課給我的感覺是比較沉悶,就教學目標的達成而言,預設的教學目標算是基本實現。但在課堂上,學生頻頻出錯的朗讀,以及木訥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訴我:這節課問題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詞語教學落實不到位,檢查預習不充分,沒有及時地發現學生易讀錯的語句並予以糾正。

2、在教學設計中,還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積累優美片段”這一環節中,一是給學生的背誦時間有點;二是檢查時,缺乏梯度,難度較大,所以學生望而生畏,不願發言。換一種形式可能會好一些,比如説用“填空”這一形式來檢查背誦,降低了難度,效果應該會好一些。

3、在教學內容上,沒有明確的導向性,可能會誤使某些孩子產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應該讓孩子在和文本對話,和教師的對話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國的美麗不僅指花美還指心靈美。同時,也應讓學生了解在我們國家的人民身上,也有這種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優秀品質,只不過表現的方面和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態不夠灑脱、自然,課堂語言也不很熟練。對學生的發言,缺乏即時性評價,而且評價語言比較單一,目的性不強。在預設與生成的處理上,欠缺隨機應變的能力……

當然,這節課也並非一無是處,課前談話那看似無意的閒聊,實則為導課服務,使導入比較親切、自然。整堂課的設計條理清晰,以文章中“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句話為線索展開分析,使學生在朗讀中感知文章,在朗讀中積累語言,在朗讀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與文本和作者產生共鳴! 課堂最後一環的“好書推薦”也是本課的一大亮點,在師生互相推薦好書的過程中再一次迴歸主題,揭示中心,使學生對“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體會。

有人説,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後,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並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歷中成長,痛並快樂着……

  【2】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為我們敍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户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講完課之後我有很多的感慨。

準確把握課文,本文是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點明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的德國人非常愛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眾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

理清思路,精心設計教學,夯實語基,巧設過渡,創設情景感悟體會。我在這節課的設計上也下了不少的功設計思路是這樣的:由作者導入課題;然後學生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並回答兩個問題,作者幾次到德國?德國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是從這個環節過度到季老對德國的讚歎: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兩句話也是理解本篇文章的線索的句子。然後就是圍繞這兩句話進行朗讀感悟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為我們敍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通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眾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也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户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在教學中我圍繞中心問題反覆研讀課文,將重點段句的朗讀與悟情有機的融為一體,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在品位的基礎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學生領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言為心聲,希望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明顯的不足,那就是課堂容量太小。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文中藴含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如何於無痕處解決這一難題,是我課堂中力求突破的。但沒有完全做到。

  【3】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德國這個奇特的國家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抓住 “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句讚歎,提出貫穿全文的大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去欣賞感受奇麗的景色,去理解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後再理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有所收穫。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收穫:

一、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

文章能夠感動我,未必能感動學生。因為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薰陶呢?我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架起了一座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這節課總體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

(1)抓關鍵詞句,通過朗讀感悟和圖片的渲染,感受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2)通過自由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方式,領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過音樂渲染,資料補充,感受德國民族的“美”。

二、靈活創新地實施教學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

1、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首先對“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理解,採用朗讀感悟,聯繫上下文理解,藉助畫面,再次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其次,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想其意思,藉以指導學生運用;

2、通過反覆誦讀,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熟讀成誦,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背誦優美的詞句,凸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昇華為“人人奉獻美”和“人人收穫美”。

然而,在這堂課中還存在着一些遺憾,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如:

在品味“景色奇麗”時應該先讓學生想象德國街頭的景色,之後再讓學生欣賞德國街頭的美景。使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有了切實的感受再來讀,學生一定會讀得更好。

在重點句的理解上還不夠透徹。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本節課最重點的一個知識,放在本課的課文情景中,學生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學生不能由此舉一反三,把這種良好的精神境界應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練習時,我請學生説説生活中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學生不能夠很好的聯繫實際。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在理解這個句子時,其中的“變化”和“美麗”,學生的表述不夠準確。尤其是美麗,此處的美麗,不只是德國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學生理解時過於表面化。

有人説,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後,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並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歷中成長……

標籤:大綱 反思 教學